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完善村级治理的对策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 关键词】 村级治理 ; 共同治理; 利益相 关者理论
我国农村社会结 构正进行着深刻转型 . 兼顾各方利益 和搞好社会 管理的难度加大 . 有一个 完善 的村级治理机制 。而如何 进一步完 需要 善村级治理 . 方利益相关者 的个体利益 团结到农村发展 这一共同 让各 的利益上来 . 形成推 动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的合力 . 促进农村各 项事 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 时代形势下非常值得思考 的问题 。 来 , 民也才能有更多 的时间 、 农 精力和热情参与到村庄政 治生活 中去 。 23 加强农村地 区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建设 - 要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 . 就必须推动农 民参与型政治文化 的社会 化进程 教育 、 宣传 、 媒介引导等方式是促进农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社会 化 的重要方式 。 因此 ,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 普及初等 和 中等教育 . 对农 民进 行科 学知识教育 的同时 . 在 还要 注意加强农 民的 公 民教育 .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无论是教育宣传还 是媒介 引导 . 都属 于理性启 蒙和意识培养 的范围 , 要真正 提高农 民的民主意识 . 养成他 们 民主参政 的习惯 . 还需要通过民主实践。口 】 在当前 , 就是要继续坚持 村民自 治制度 。 民对村委会选举和 自治事务的每一次参 与都是在接 农 受最基本 的民主训练 . 他们从此中获得的实践经验和心理感受对于参 与型政治文化在农村地 区的构建起到了无可替代 的作用 24 提高村 民自身素质 . 村 民的文化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村民政治认 知水平 的高低 在加 强村 民文化知识教育 的同时 . 还要注重村 民的政治知识教育 改革开
科技信息
0高校讲坛 o
S I N E&T C N O YI F MA I CE C E H OL G OR TON N
公司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思考
21 0 0年 8月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n lfH n nF n nil n cn mcC lg o ra u a i c dE oo i o ee o a aa l
I2 D1 6 2 6 . .2
Au,2 0 g 01 .
公 司 治 理 :基 于 利 益 相 关 者
2 、相 关者 利 益 最 大化 的 基 本 观 点
股东价值最大化遵 循的是 “ 资本 雇佣劳 动” 的逻辑 , 认为物质资本 的提 供者 股东完 全拥 有 企业所 有权 。公 司治理的重心 是调整股东与经 营者 的关 系。其理论基础 体
现在如下两个 方面 : ( )物质 资本 的稀缺性和 专用性 1 在工业经 济时代 ,股东 提供 的物质 资本具有相对稀 缺 收稿 日期 :2 1 0 2 0 0— 6— 5
突出。
任务 。20 0 8年席卷全 球 的金融 危 机 ,再次 引起 了人们 对
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的思考。笔者拟从利益相关 者价值最 大化 的角度来探讨公司治理的 目标 、实现机制和公 司治理
的核 心 内容 。
一
、
公 司 治 理 的 目标
( )债权人 转让 的只是财务资 源的使用权 2
契约理论认为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 ,这 些契约 关系涉及物质资本 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公 司治理 就
是这样一种处 理企 业各 种契 约关 系 的一种 制度 J 。关 于
债权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请求权 ,因此 ,同样作为物 质 资本提供 者的债权人 ,其让 渡的仅仅是财务资源有限时 期 的使用权 。而股东 出资后便不能抽 回出资 ,需 以其出资
【 关
键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永续经营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永续经营“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在现代企业管理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于企业来说,合理平衡并满足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益,不仅是道德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企业永续经营的角度出发,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涵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是广泛的,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媒体、社会和环境等群体。
传统的股东利益优先原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但限于“股东至上”的理论范畴,将忽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利益。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不仅拓展了企业关注的利益相关者范围,也提出了企业要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各方面的诉求。
这是企业经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利益分配方面遵循的底线。
建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必须认识到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存在和重要性,并将其权益与企业利益看作是一体的。
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注重识别和回应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并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审慎的伦理和社会的思考和评估。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性1.企业改善社会形象企业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伦理所在,也是企业在商业竞争中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的企业应该“回报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关注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样的做法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改善社会评价。
2.促进企业永续经营企业永续经营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利益相关者理论突出了企业管理中多方面利益关系的快速变化和多元化,帮助企业识别并积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在企业实施永续经营的过程中,若能注重尊重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企业采取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加以回应,能够提升企业对市场、社会及全球内外部环境的认知能力,增强企业的敏锐度,降低运营风险。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于社会和环境承担的义务与责任。
在实现企业自我发展的同时,企业也要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对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企业应该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一、什么是利益相关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还需要考虑其他人或组织的利益,这些人或组织被称之为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员工、客户、供应商、投资者、政府、社会组织等,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和产品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利益相关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为了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
如果企业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其他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势必会对于企业形象,乃至于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利益相关者视角非常重要。
企业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其他相关人群的影响。
1.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利益平衡企业虽然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利益的平衡,寻求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例如,在工人福利方面,企业不仅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利润,还要考虑到工人的福利。
工人的福利不仅仅包括薪资,还包括工作环境、保险等方面。
如果企业不重视工人的福利,只是为了自己的利润而缩减工人的福利,那么会导致工人不满甚至罢工,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环保责任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环境的污染不仅仅会影响企业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公共利益。
企业需要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认真考虑环保责任。
例如,企业在选择生产工艺和原材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对于环境的影响。
对于污染排放,企业应该尽量减少,并且合理处理。
并且,企业还需要积极推广和应用清洁和环保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经营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江海健(山东中医药大学财务处,山东济南250014)摘要:20世纪.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译介至我国。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表现为:我国企业管理尝试建构以''利益相关者共同体”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理念从''股东至上”开始逐渐转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至上,这说明该理论倡导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多方联动、民主治理的理念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但该理论在应用中也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它对如何解决利益相关者利益不能实现的问题缺少理论回应,还不能引领企业进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障的深度系统变革。
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推动利益相关者理论向现代企业治理理念的转化,领悟利益相关者理论精髓,重视构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制度实现机制,这是中国情境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管理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5-0058-03一、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溯源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Stakeholders (利益相关者)”,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Freeman&Reed,1983)[1].但在当时管理学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外部条件的变化,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日益提高,公司对员工、社区及公共事业关注力度大大提高。
1984年,随着Freeman的《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这一具有里程碑性质书籍的出版,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在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中引起广泛的思考⑵。
许多企业不但要关注股东利益,同时也要关注股东、债权人、员工、消费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公司治理也由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转变为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n](Blair&Kruse,1999)模式。
微型企业经营绩效提升策略的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也是 微 型企业 主 自身 提升 的 过程 , 提 高 微 型企 业 的 经 营绩效 , 促进 微 型企 业 的发 展有 利 于 培养 企 业 家 精神 。另 外 , 微 型 企业 的经 营绩 效 提 高 能使 员 工 得
业员工、 顾客等影响企业经营的人群负责。利益相 关 者 理论在 其 发展过 程 中一 直 争议 不 断 , 对其 的定
《 决 策咨询) 2 o 1 3年 ・ 第2 期
微 型 企 业 经 营 绩效 提 升 策 略 的思 考
基 于利 益 相 关者 的视 角
李 智
摘
要: 微型企业在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发 展迅 速 , 但 是成 长过程 仍 十分艰难 , 提 高经 营绩效 对微 型企业 的意义 重
大。从 利益相关 者理论出发 , 分析利益相关者对微型企 业绩效 提升 的重要作用 , 微 型企业 主树 立利益 相关者 价值 导 向观念 、 满足 核心 利益 相关 者需求 、 鼓励员工参与企业 建设 、 加强利 益相关 者的权益 保护 、 积极履行 社会 责任能
作者简介 : 李智 ( 1 9 8 8 一) , 男, 汉族 , 湖南 长沙 人 , 广 西师 范大学 经济 管 理学 院 2 0 1 l 级 硕 士研 究生 。主要 研 究方 向 : 企 业
管 理。
《 决策 咨询) 2 0 1 3年 ・ 第2 期
认 为企业 不应 该 只对公 司 的股 东 负责 , 还 应 该对 企
影 响企 业 目标 的实 现 或 被 企 业 目标 的 实 现 所 影 响 的个人 或群 体 。狭义 的利 益 相关 者 以 a a r k s o n的表 述 最具 代表 性 , 他认为“ 利 益 相关 者 在 企 业 中投人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隐忧及消解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隐忧及消解策略——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资源等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治理政策,其中包括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新增上市融资以及改革国企等“双减”政策。
然而,在这个政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隐忧。
本文将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在组织或政策制定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以实现合作、共享和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来看“双减”政策中存在的问题隐忧。
问题一:受限企业难以适应“双减”政策明确了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新增上市融资的目标。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有些企业可能因为资金、市场等因素无法及时转型升级,导致产能下降或者退出市场,从而引发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
这些企业成为了问题的第一类利益相关者。
问题二:金融市场不稳定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政策的连续变化可能导致市场变动过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
此外,在限制上市融资的同时,政府还要承担提供更多贷款支持和融资渠道的责任。
因此,金融机构、投资者等相关利益相关者也成为政策实施中需要考虑的对象。
问题三:地方政府存在执行困难由于地方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自主权,对于“双减”政策的执行也可能出现难题。
一方面,地方政府在追求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履行环保和资源保护的职责。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执行政策时可能面临缺乏配套政策、人员培训等资源的问题。
因此,地方政府也是需要关注的利益相关者。
以上问题可能会对“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造成一定的阻碍。
接下来,我们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探讨消解这些问题的策略。
策略一:多元化转型支持措施针对受限企业难以适应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
首先,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节能减排措施,降低成本压力。
我国生态功能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思考
c r u ,b i p a smpi c t n mo e t a t e b n f s c r u o eh r ma a e a d s t u e e t rlt d e t n iey p r c ae o e i o op s u l u i l ai d l h t h e e t op s t g t e n g s n e p a b n f s eae xe s l a t i t f d cs n d i f o i i v ip i
me ha s c nim,pefr n e me ha s a ie tma a e me h ns a d t e be ft x r s in o h n c siy a d te g a a e c a s po ro roma c c nim nd d rc n g c a im n h nei e p e so fte e e st n h u rnte me h nim we f s
te b n ft o r n to ene e s rl on . h e e sc odiaiu a c sa i g ig i r y
关键 词 : 态功 能 区; 生 利益 相 关者 ; 治理机 制
Ke r s e o y tm u to e ;heb n ft eae m a a eme h ns y wo d : c s se fncin a a t e e sr l d; n g c a im r i t
中 图 分 类 号 : 6 D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 4 1 (0 0)10 6 一 10 — 3 12 1 0 — 0 9 叭
生 态 功 能 区治 理 的 愿 望 和 要 求 十 分 重 要 。 有清 晰 了解 核 心利 益 相 只 1 多元 利 益 相 关 者 共 同 参 与 的 决 策 机 制 对 于决 策 的重 要 性 , 管理 学 大 师 西 蒙 早 就 给 出 “ 理 就 是 决 策 ” 关 者 的这 些 愿 望 和 要 求 , 态 功 能 区治 理 中 的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参 与 热 管 生 的著 名 论 断 。决 策是 现 代 公 共 管理 的核 心环 节 , 策 正 确 科 学 与 否 情和保护建设意识才会根本上提高 , 充分的利 益表达就提供 了了 决 而 影 响 了 整个 管理 过 程 的成 败 。在 生 态 功 能 区 治 理 中 , 益相 关 者 治 解利 益相 关者 愿望的平台。可 以考虑结合 当地 的文化模式, 利 在政府 理 模 式 实 施 的 关键 在 于 是 搭 建 ~ 种 利 益相 关 者 共 同参 与 的 决 策 机 把握大前提的情况下在补偿 方式、 退耕规模 、 造林植草模式、 树种选 组 林 生 具 制。我 国管 制型治理模式下 , 决策机制体现为政府和相 关行政部 门 择 、 织 划 分 、 地 承 包 方 式 、 态 林 与经 济 林 比重 、 体 实施 方 案 拥 有 决 策 权 , 策 制定 与 实 施 依 靠 政 府 权 威 做 出 , 少 或 基 本 没 有 等 方 面 对 农 民放 权 , 参 与 选 择 。 体 操 作 , 以依 托社 区 、 落等 决 很 由其 具 可 聚 和 公 民社 会 的互 动 与 回应 。 态 功 能 区治 理 的 决 策 机 制 是 在 治 理 结 组 织 , 过 投 票 方 式 表 决 , 据 多数 票 规 则 产 生结 果 。 这 与 政府 全权 生 通 依 构 中 , 予利 益相 关者 一定的决策权利 , 于核心利 益相 关者在 决 负 责 相 比, 于 农 民更 了解 当地 的土 地 质 量 、 候 与 物种 的 适 宜 性 、 赋 对 由 气 其 利 策 中拥 有 较 高 的决 策 权 。 议 成 立 由核 心 利 益 相 关 者 代 表 组 成 的 决 聚 落 生 态 群 落 组 成 , 偏 好 、 益表 达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更 符 合 当地 文 建 策 委 员 会 , 决 策 过 程 中 负 责 收 集 代表 利 益 群 体 的 利 益 要 求 , 且 化 、 态环 境 要 求 , 而达 到 农 民 获 利 、 态 建 设成 效 提 高 的双 赢效 在 并 生 从 生 在 决 策过 程 中充 分表 达 , 响 决 策 。 这一 过 程 中 , 府 同样 作 为 核 果 。在政府和 多元利 益相 关者之间建立一种经 常性 的有 关生态功 影 在 政 让 心利益相 关者 ,基本职能就是培育发扬 民主广泛参与的决策环境 ; 能 区治 理 问题 的协 商 对 话 机 制 和 定 期 的 利 益 表 达 机 制 , 群 众 充 分 属地 公 民 的职 责 是 充 分行 使 民主 权 利 参 与决 策 ; 府 相 关部 门 要 结 表 达 意 见 和 要 求 是 十 分 必 要 的 。 政 4 多元利益相 关者 共同监督 管理机制 合 技术和科 学手段对于决策形成提供理性 的决策 方案。 这种决策机 制 , 之管制型治理模 式下政府单 向度 的决策 , 强了政府与利 益 较 增 监督机制 是所有者及相 关利益者用 以对管理者 的经营决 策行 相 关者 互 动 与 回应 。 为、 果进行有效 的审核 、 结 监察与控制的制度 设计 。 探索在生态功能 区 建 立 专 门的 、 独 立 的 利 益相 关 者 多 元 参 与 的 执 法 和 监 督 机 构 , 可 2 多 元 利 益 相 关 者 广 泛 参 与 的 执 行 机 制 生态 功 能 区 的治 理 恰 恰 需 要 利 益 相 关者 的 广 泛 参 与 , 动 机 制 由相 关 领 域 专 家 、 要 利 益 方代 表 、 会 公 众 、 体 代 表 等 共 同组 行 主 社 媒 的构建意 味着 我 国应该 形成 关于利 益相 关者参 与治理 的边界 、 方 成 , 生 态 功 能 区治 理 整 个 过 程 中相 关 利 益 者 的 行 为 进行 监 督 与控 对 式 、 与 程度 与利 益 实 现程 度 相 联 系 的 一 套 制 度 安 排 。 传 统 管 制 型 制 , 保 各 方利 益 的均 衡 与 持 续 发 展 。 监 督机 构 的职 责 主 要 在 于 : 参 确 该 监 防 治 理 模 式 下 , 于 社 会 公 众 采 取 的 管 制 型 治 理 方 式 , 成 社 会 公 众 第 一 , 督 属 地 政 府 机 构 和 相 关 行 政 部 门 的 管 理 行 为 , 止 地 方政 对 造 权 对 对 公 共 利 益 实 现 的 疏 离 感 , 与 意 识 淡 漠 , 有 在 政 府 的 发 动 下 被 府 短 期 的 政 绩 工 程 和 追 求 自利 而 滥 用职 权 、 力 寻 租 , 于 生 态 功 参 只 第 监 动 地参 与 , 理 效 果 十 分低 下 。 益相 关者 共 同治 理 的模 式 , 分 分 能 区治 理 中 违 规 项 目不 予 限 制 的行 为 发 生 ; 二 , 督 生 态 功 能 区 治 利 充 析 了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利 益 要 求 , 再 回避 利 益 冲 突 , 是 结 合 利 益 需 内相 关 行 业 企 业 的 生产 经 营 行 为 , 止 这 些 经 营 主 体 为 了追 求经 济 不 而 防 求尽 可 能满 足 利 益相 关者 整 体 的利 益 , 助 于 利 益 相 关者 行 动 的 积 利 益 而 忽 视 生 态 功 能 区 的 生 态利 益和 所 有 利 益 相 关 者 的 整 体 利 益 , 有 采 取 违 规 和 不 符 合 生 态功 能 区 治 理 要 求 的 开 发 行 为 ; 三 , 督 属 第 监 极 性 。扩 大 公 众 参 与 , 导企 业和 公 众 采 取 环 境 保 护 的 自觉 行 动 具 倡 有 重要 意 义 。例 如 , 加坡 必须 靠全 体 人 民的 努 力 才 能 确 保 每 个 人 地 群 众 的 行 为 ,属 地 群 众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直 接 作 用 于 生 态 功 能 区 , 新 是 最为经常和密切的影响生态功能区的群众性行 为。 加强监督与管理 都 持续享有清洁 的水源。 具��
利益相关者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由此 而 承 担 风 险 , 者 说 , 们 因 企 业 或 他
活 动 而 承 受风 险 ” 该定 义 排 除 了 政 府 。 部 门 、 会 组 织 和 社 会 团体 、 会 成 员 社 社 等 。狭 义 的概 念 强 调 了专 用 性 投 资 。 指
为企 业管 理者 提供 一 个全 面 的利 益 相关
利益 相 关者 理论 是 2 O世 纪 6 O年代 左右 在美 国 、英 国等 长 期奉 行外 部 控 制 型公 司 治理模 式 的 国家 中逐 步发 展 起 来 的 。与传 统 的股 东至 上 的企 业理 论 主要 区别 在于 ,该 理论 认 为任 何 一个 公 司 的
响 从而 必须 加 以考 虑 。
国内学者 贾生华 、 陈宏辉 对利益 相关 者 的界定 有 一定代 表 性 , 们 认 为“ 他 利益
_ l
本 的重视 契合 了知 识经 济 时代 “ ” 人 的地 位 提 高 的趋势 ,对 公 司利 益相 关 者 的关
为代表 , 9 4年 Fe ma 给 予 广 义利 益 18 re n 相 关者 以经 典定 义 是 : 企 业利 益相 关 者 “
热 点。
是 指那 些 能影 响企 业 目标 的 实现 或被 企 业 目标 的实现 所影 响 的个人 或群体 ” 股 。 东、 权人、 员 、 应商、 债 雇 供 消费 者 、 政府 部 门 、 关 的社 会组 织和 社会 团体 、 相 周边 的社 会成 员等 , 全部 归入 此范 畴。广义 的 概 念 强调 利 益 相 关者 与企 业 的 关 系 , 能
出 哪些 利益 相 关 者 对 企 业 具 有 直 接 影
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
大学应对其利益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社会责任的 内容即在 于积极 回应不同利益相 关者 的利 益需求。 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中心的大学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各相关利益主体在大学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有助于
大学社会 责任 的 实现 。
关键词: 大学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利益需求; 多中心治理模式
中 图分类号 :6 0 文 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02 692 0 )2 06—0 G4 A 10 —80 (0 80 —00 5
近年来, 大学 的社会责任问题备受社会公众 的
关注, 由此 引发 的关 于大 学 社 会 责任 的 讨论 也 明显 增 多。 但迄 今为止 , 学术 界对大 学社会 责任 的生成 、
・6 ・
维普资讯
< 国校 园文 化—— 学 生 、 授 、 理> 书 , 为 其 美 教 管 一 作 管理 生涯 的 回顾 与 总结 。 在 书 中, 索 夫 斯基 提 出 罗
大学“ 拥有 者” 的概念 , 他认 为 , 人们“ 拥有” 学就 像 大 人 民“ 拥有 ” 国家一 样 特别 指 出大 学 的“ 有者 ” 并 拥
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此问题上也曾指出:大学作为 “ 个 非盈 利性组 织, 一个 典型 的利 益相关 者 组织 , 是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每个人都承担一些责任, 但没有任何一部分人对 自 己的行为 负全部 责任 。大学 里面 的利 益相关 者包 括
教授 、 校长 、 院长 , 包括行 政人 员 , 括学 生 以及毕 业 包
益相 关者 的投入 或参 与, 业 追求 的是 利 益相 关 者 企 的整体利 益, 而不 仅仅是 某个 主体 的利益。 因此 , 企
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三是 能够 分享 企业 的 经营 收益 。 Blair提 出 ,公 司所 需 资本 的 来 源 不仅 包 括
股 东 ,还应 包 括公 司 的员 工 、供 应 商 、债 权 人 和 客户 等 ,他 们 提 供 给企 业 的 是一 种 特 殊 的人 力 资本 。他们 既 然 向企 业 提 供 了资 本 ,就 必 定 应 当享有 企业 的所 有 权 。L4]Blair的论 断 进 一步 肯
2005年 ,《会 计 目标 》课 题 组 通 过 研 究 指 出 ,我 国会 计 目标 应 该 定位 在 为 管理 型 投 资人 提供 真实 可靠 的会 计 信 息 。本 文 在对 《会计 目 标 》课题 组 的研 究 结 果 进 行 深 入 学 习 之 后 ,结 合 当前 的经济 环境 ,基 于利益 相关者 视 角 ,对我 国会 计 目标进 行 了进一 步思考 。
[关键 词 ]会 计 目标 ;利 益 相 关 者 理 论 ;受托 责任 观 ;决 策 有 用观 [中 图 分 类 号 ]F230 [文 献标 识 码 】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8.O1.013
会 计 目标 是 会 计 学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概 念 ,是 会计 实务 工作 和会 计理论 研究 的基 础 。早期 关 于 会计 目标 定 位 主要 有 两 种 观 点 ,即 “受 托 责 任 观”和 “决 策 有 用 观 ”。近 年 来 ,随 着 我 国市 场经 济 的发展 ,“股 东 至上 ”的公 司治理 思 想 再 难 占据 主导地 位 ,¨ 学 术 界 对 我 国会 计 目标 定 位 问题 的探讨 也 日益 激 烈 。那 么 ,究 竟 应 该 怎 样定位 我 国会计 目标 ?不 同的定位 会对 会计 信 息使 用者 产生 怎样 的影 响?这 些 问题都 促使 人 们对 我 国会计 目标 定位 问题进 行再 思考 。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定位——基于利益相关者和集体选择理论的思考
的
。
制 主 体 和 控 制 方 法 等 方 面 都存 在 着较 大 的 差 异 我 国 目前
。
认 识 因 此 出现 上 述 不 同 视 角 的 内部 控 制 也 就 不 足 为 奇
正 处 于 企 业 内部 控 制 标 准 的 研 究 和 制 订 建 设 阶段 如 何 确
,
事实上 作 为
,
一
个 专 门术 语
设 计 必 须 考虑 企 业 所 处 的外部 环 境 和 内部 环 境 前 者 是 指
企 业 所 处 的政 治 经 济 社 会 科 技 和 文 化 环 境 ;后 者 则 是
,
“
,
内部 控 制 更 多 是 在 会计 学
”
、
定 我 国企 业 内部 控 制 标 准 的 目标 定 位 需 要 我 们 认 真 加 以
,
审计学 领域 中被使 用 我 们 经 常 引 用 的 内部 控 制 概 念 也 都
是 来 自于 会 计 审计 领域 的研 究成 果 ; 在 管 理 学 中 更 多 而
一
排
。
任何
一
种 制 度安排 都 必 须 与其 所 处 的 环 境 相 适 应 必
。
( 如 预 算 控 制 ) 将 控 制 作 为管 理 职 能 的
,
个领 域 实 际 上
,
须 以环 境 分析 为 立 足 点
对 于 企 业 内部 控 制 来 说 其 研 究
, ,
研 究 的 就 是 管 理 控 制 属 于 中观 内 部 控 制 ; 是 经 济 学 视 三
维普资讯
●
-
l
I ■
,
j
I
’
摘 【
企 要 】 业 内部 控 制 的 目标 应 服 务 于 企 业 的
基于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思考
会计信息 , 规划 、 预算 、 分析和控制企业对后期的 承担的财
务和社会责任 ,并帮助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和经济管理 的各个有关
( ) 二 利益相关者的框架
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群体与社会共
环节 。 因此社会 责任会计 信息对他 们来讲也非 常重要 。 ( ) 三 员工的需 求 企业对员工 的责任不仅包 括劳动法意义上 保证员工 实现其就业和择业 权 、 劳动报酬索 取权 、 息权 、 休 劳动安
( ) 二 企业 管理 者的需求 企业 管理者 是社 会责任会计信息重
要的使用 者。企业 管理者为保证 最大限度地实 现经 济效益和社会
股东 、 债权人 、 经营者 、 职工 、 府 、 客 、 政 顾 供应商 、 区和环境保护 社 团体等都是企业利益相关者 。 科奈 尔 、 夏皮罗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
利益 相关者分 为广义和狭义两 个层次 :广义 的利益相 关者 是指 , “ 任何能够影响企业 目标 的实现或可能受到企业 目标实现 的影 响的 可辨认 的组织和个 人” “ ; 狭义 的利 益相关 者是指 , 企业 为持续生 存而需 依赖 的所有 可辨认 的组 织或个 人” 。按照 f e a r m n的定 义, e
此 ,投资者非常关心企业社会责任绩效对企业财务 安全性 和盈利
能力产生的影响 , 同时随着社会 的发展 , 投资人 越来越重视企业 的 社会责任绩效 , 并且将其作为选择被投资方 的依据之一。 因此他们 也会 注重企业活动所造成的非财务的社会 影响 ,对企业 的社会责 任会计信 息也 就产 生了一定 的需求 。
[] t. nevtm n A cu t g Pr 1E paa o sad 2 Was s as i co n n at :x l t n n tCo r i i ni
利益相关者模型四种责任的内涵
利益相关者模型四种责任的内涵“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问题相似,细节或证据不同,立即获取针对解答提问[摘要]:“利益相关者”治理就是要让所有通过专用性资产的投入,而为企业的财富创造做出过贡献的产权主体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
“公司所有者”理解的更新,人力资本因素地位的提高,社会契约理论,管理的伦理道德化及社会本位思潮,是“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产生的理论基础。
比较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较符合我国的法律选择。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法律价值是社会正义和经济民主,“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利益相关者内涵更加明确的。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并不是最完善的,它只是在诸多的公司治理模式中的一种,但它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趁势。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法律价值社会责任职工委员会一、概述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物资资本所有者或股东组成的联合体。
“劳动和资本这两个基本的生产要素中,为公司提供物质资本的‘资本家’的权利是资本所有权,为公司提供劳动的‘雇员’的权利只是一种对资本运用的他物权。
由于所有权主宰所有的他物权(即一切他物权均从属于所有权和体现所有权),就必然要求作为企业主的资本家控制整个公司,公司作为企业主的‘东西’,在法律上的表现便为所有权确立并被理论化”[1],是为“股东本位”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只有股东有权支配经营整个公司,并对公司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因此关于公司治理的问题,实际上是围绕如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问题。
然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股东人数的增多且分散,公司管理日趋复杂,并不是所有的股东愿意并且有能力管理好公司,因此众多的出资者组成了股东会,选任一部分人(可能是股东,也可能是非股东)组成董事会,由董事会制定公司的经营决策,并聘任经理人员管理日常事务,由此引发“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才有了真正意义上公司治理的讨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
等; 钟锦文(95 , 16一)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企
业投 融资, 企业成长, 司治理。 ( 西南昌 3 0 2 ) 公 江 3 0 2
从 2 世纪 5 O O年代 中期 开 始 , 论 界 对企 业 的社 会 理
早 在春秋时期 诸子百家就 已经展开 了 “ 义利之辨 ” 这 , 其 实也是对 “ 业社会责任 ” 企 的一场争论 …。利益相关者
标 ” 。
一
而是 “ 政府实现其公共政策 目标 的社会工具 ,其经营 目
标是实 现所有利益相关者——雇员 、社区和政府等 ,而 不是单纯 的股东利益” 1( 。 美 国管理学家多纳德 。2一 。 1
逊 和邓j 将 企业与 其利益相 关者之 间所遵循 的所有契 } 约形式 总称 为综合性社会契约 。 他们认为 :企业是社会 “
了利益相关者理论 , 并将多元社会责任论与传统 的股东
至 上 主 义 加 以区 别 , 起 了学 术 界 的 普遍 关 注 。 随后 弗 引
里曼 、 布莱尔 、 多“ 企业 对界 定清 晰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
丽
6 3
维普资讯
金 融 与经 济 2 0 . 08 6
任” 。该理论认 为任何 一个公 司的发展 都离不开各种利 益相关者 的投入或参与 ,企业追 求的是利益相关者 的整 体利 益 ,而不仅仅是某 个主体 的利益——这些 利益 相关 者包括企业 的股东 、 债权人 、 雇员 、 费者 、 消 供应商等交 易伙伴 , 包括政府部 门、 也 本地居 民、 当地社 区、 媒体 、 环 境保护主义者 等压力集 团。 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 的生存 和发展 注入 了专用性投资 ,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
公司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公司治理是现代经济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是管理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过程,包括股东、员工、顾客、供应商等,旨在确保公司持续稳健经营并最大化利益。
而在这个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应对各种利益冲突的基础理论。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公司的利益不仅仅体现在股东的投资利益上,而是涉及到所有与公司相关的各方利益。
这些各方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获得公司的利益,例如员工通过薪酬、职业发展,顾客通过商品和服务质量,供应商通过合同和付款等。
同时,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聚焦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意味着公司不顾股东的利益。
相反,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代表股东的董事会和高管应该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公司的长期利益,尤其是对于那些影响公司声誉和长期发展的决策。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在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1. 定义公司的经营目标公司的经营目标仅仅为了满足股东的投资收益是短视的。
相反,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公司应当考虑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从而确定长期发展的目标。
如果公司仅仅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经营风险和声誉风险的增加。
2. 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公开度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应当主动向各方披露信息,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影响明显的决策。
透明和公开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地避免隐瞒决策的负面影响,从而维护公司的声誉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3. 让公司管理者有更为全面的思考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公司管理者比较全面地分析各方利益,更立体化看待公司经营过程中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
这样公司管理者才可以在制定经营策略和决策时,充分考虑到所有的相关利益因素,预防和化解利益冲突的发生。
三、结语公司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方利益。
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是涵盖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主张,并根据这种利益主张进行决策和行为的理论问题。
浅谈利益相关者股票回购制度的思考
何 月梅 ( 德红贸易 公司 浙江 有限 )
摘 要 : 于 利 益 的各 方 保 护 基 设计 ~种 利 益 相 关 者 利 益相 对平 衡 的股 票 回 占有 绝 对 控 股 地 位 , 来 我 国 资 本 市 场 逐 渐 放 开 , 是 存 在 了流 通 后 于 购制度。
股 , 生 我 国 股 权 分 置 的独 特 现 象 , 得 我 国 A 般 市 场 与 其 他 国 家 产 使 和 地 区 的证 券 交 易市 场 有 所 区 别 , 关键 区 别在 于 存 在 流 通 股 和 非 流 0 引 言 通 股。在《 办法( 试行)颁布 之前 , 》 回购主要针对非流通部分股权 , 解 股 票 回购 ( tc e uc a e 是 指 上 市 公 司 从 股 票 市 场 上 购 回 决 国有股 “ So k R p rh s ) 一股独 大” 的问的 ; 证监会颁布 《 法》 在 办 之后 , 社会公众 本 公 司一 定 数 额 的发 行 在 外 股 票 的行 为( 永 斌 ,0 5) 韩 20 。 股份 的回购开始放开 。由于我 国股 票回购对象的殊性 , 使得 回购在 股 票 回购 产 生于 公 司 规 避政 府 对 现 金 股 利 的 管 制 。经 过 近 半 个 我 国 存 在 许 多 积 极 意 义 , 决 “ 小 非 ” 解 大 问题 , 可 以为 A、 更 B股 合 并 世纪的运用及发展 ,股票回购现 已成为西方发达 资本市场上一种常 提 供 借 鉴 。 见得 股 利 分 配 政策 和 资 本 运 作 方式 。 由于 我 国 资 本市 场 起 步 较 晚 以 13 股 票 回购 的方 式 . 及 现行 法 规 的 限 制 , 票 回购 市 场 还 处于 发展 阶段 , 多方 面 还 需 完 股 很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实践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实践利益相关者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重要而又多变的问题。
它主要是指企业在实施管理时如何与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以达成企业持续盈利与社会发展的良好平衡。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成功,不仅对企业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有帮助,同时也能为社会和环境带来更多的贡献。
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中,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总是存在着冲突与矛盾,而这种冲突和矛盾常常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而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出现,则旨在解决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主要包括利益相关者模型、利益相关者映射、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几个方面。
1.1 利益相关者模型利益相关者模型是指,在企业中存在着若干个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活动都存在着影响,因此企业需要针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管理和协调。
利益相关者模型的核心在于建立利益相关者清单,了解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影响程度,进而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1.2 利益相关者映射利益相关者映射是指,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时,需要进行利益相关者的传播分析和影响分析,以确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影响力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并确定管理策略。
1.3 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相关者参与是指,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应该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积极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并针对利益相关者的反馈和意见,对管理策略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 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利益相关者管理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理论的制定,更在于管理实践的运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企业在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方面的一些经验。
2.1 利益相关者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现代企业在进行利益相关者管理时,往往会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建立利益相关者清单,了解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业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步是进行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分析,找出影响力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并了解他们的主要诉求和关注点。
对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思考
李奇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州商 学 院 兰
【 摘 要】 益相 关者理 论 是公 司治 理机 制 长期 发展 变化 的产 物, 利 它是 对股 东至上传 统理论 的一种 否定和 修 正。公 司治理 涉及众 多的利 益相 关者 的权 益 。论 文基 于对公 司利益 相 关者参与 公 司治理 的影响及 现 实 意 义进 行分 析 。并将利 益相 关者 与我 国公 司治 理 的具体 实践 相 结合 , 以我 国利 益相 关者参 与公 司治理 立 法状 况 为依 据 , 对其 参 与 治理过 程 中的优 点 与缺 陷详 细阐述 , 并对 缺 陷提 出建 议 。使 利益 相 关 者能 够 实 际 获得参 与公 司治理 的权 力 , 而进一 步完善 我 国公 司法的发展 。 从 【 关键 词】 利益 相关 者 ; 司治理 ; 公 法律 对策
70 2 ) 3 0 0
( ) 职 工 参 与 公 司治 理 角度 分析 三 从
公 司 利益 相 关 者 参 与公 司治 理 的 现 实 意 义 利益相关者对于公司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 鉴于此 , 在公 司治 理 中完全有必要将利益相关者纳入其框架 。因此公 司在决 策时应 充分考 虑利益相关 者的利益 , 将利益相关者 纳入到公 司治 理当 中 来, 对于公司的长期稳 定发展、 提高绩效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 从股 东参 与公 司治理 角度分析 一) 股东作为公 司的物质资 本的源动 力 , 其对 于公 司治理 的关 注 应该是毋庸置疑 的, 股东投资的 目的是为 了获取投资收益 , 股东为 了谋 求 投 资收 益 最 大 化 , 应 参 与 公 司 治 理 活 动 。从 追 求 利 益 最 理 大化 的角度看 , 股东应当治理公 司。然而对股东来说 , 其投资具有 非 偿 还 性 , 资 是 否 受 益 完 全 依 赖 着 公 司 这 种 经 济 组 织 。 因 此 出 投 于对 确保投 资 回报和规避 风险的动 因, 股东最有 动力和能力参与 到公 司治理 当中去 , 对公 司资产 的利 用情况进行 监控 。同时股东 也需要 与公 司密切相 关 的其他公 司利 益相 关者 一 同进 行公 司治 理, 以确保股东的投资 回报 。而股东又分 为大股东 和巾小股东 , 在 企业 中, 大股东与 中小 股东 是利 益共 同体 。一 直 以来 传统 的公 司 治 理理论所说 的股东 至上实质是指大股 东的权益 , 中小股东 的 而 权 益却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所有股东 的基 本保 护措施之一 就是要 求“ 同股 同权, 同利 ” 同股 。然 而在实 际操 作中, 大股东欺骗 中小 股东 、 害 中小股 东的恶性 事件时有 发生 。 侵 如: 私分上市公 司财产 、 抽逃 上市公 司资金 、 中饱 私囊满 足小集体 的利益 。这其 中猴王 、 百文等公 司就是典 型代表 。这 样不仅会 郑 挫 伤 小 股 东 投 资 的积 极 性 , 且 也 不 利 于 公 司 的 长 期 发 展 。小 股 而 东 的 利 益 需 要 大 股 东 来 保 护 , 样 的小 股 东 也 需 要 和 大 股 东 一 起 同 参与公 司治理 。这样做有利 于增J , J b股东对 大股东 的信任 , n 使得 大 股 东 与 小 股 东 之 间可 以共 谋 发 展 、 起 盈 利 。 一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读后感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读后感哎,你提到的《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这本书,我可是花了好些时间啃下来的。
不得不说,这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看得我那是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得停下来琢磨琢磨。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本书带给我的那些震撼和思考吧。
首先啊,这书一开篇,李心合教授就像是个老朋友一样,跟我聊起了天。
他说啊,财务这东西,不光是企业内部那点事儿,还得考虑到外面的那些“利益相关者”。
听到这儿,我就愣住了,心想这“利益相关者”是个啥玩意儿?接着往下看,嘿,原来就是企业的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还有政府、社区这些跟企业打交道的人。
李教授这一说,我就感觉这财务的世界瞬间大了好多,原来不光得盯着账本上的那些数字,还得把眼光放长远,看看外面的世界。
再来说说这书里头的观点吧,真是让人耳目一新。
李教授说,财务决策啊,得考虑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能光想着自己怎么赚钱。
就比如说,你得给员工发工资,让他们能过上好日子;你得给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你还得跟供应商搞好关系,确保供应链的稳定。
这样一来,企业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看到这儿,我就不由得想起了那些经常听到的企业丑闻。
有的企业啊,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结果把员工、客户、供应商都得罪了个遍。
结果呢?当然是名声扫地,最后还得关门大吉。
想想这些企业,再看看李教授的观点,我就觉得啊,这财务决策啊,还真得有点人情味,不能光想着钱。
当然了,这书里头的观点也不是说一帆风顺的。
我看到有些评论啊,说李教授的观点有点理想化,现实世界里哪有那么多企业能做到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啊。
说实话,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但仔细想了想,我觉得李教授的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就算不能完全做到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但至少得有这个意识吧?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吧?这样一来,企业才能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再来说说这书给我带来的启示吧。
我觉得啊,这书不光让我对财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考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
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
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
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
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
20 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
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
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
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
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发布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己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来耍求企业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此后,英国、韩国、日本、德国、英联邦等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的批判开始正式化了。
(二)利益相关者的涵义。
自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迄今经济学家已提出了近30种定义。
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
第二类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
第三类的定义最窄,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
这个定义直接与主流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概念相通,即凡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专用设备等,一旦挪为他用,便可能一文不值)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
[1]可以用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和真实的利益相关者两分法把三种定义协调起来,凡是符合第一类定义的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
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应符合如下四个标准:第一,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资本、劳动或服务等;第二,必须分享企业的收益,即从企业获得工资、奖金、股利等各种报酬;第三,必须承担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不善失败时会蒙受一定的损失。
第四,分享企业的控制权。
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目前主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他们投入的专用性资产,构成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企业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而存在。
[2]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步性一些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强调经理人对股东负责,那么势必导致经理人为了股东的利益而侵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由于公司的经营决策影响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经理人就应该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公司决策应该是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最大化股东的利益。
近几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类似的观点。
他们认为,随着企业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一个企业的经理人也应该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
现代社会几乎成了“公司社会”,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偏离“股权至上”逻辑的,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他们的具体理由如下:(一)从理论上说,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
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都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
这意味着所谓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因为股权的运用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
再者,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产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公司运营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
显然,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
公司的目标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那么不仅仅是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工人等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做出了贡献。
因此,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而这种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模式称为“共同治理”。
(二)从现实中来看,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企业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和环境管理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与企业经营时是否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再次,其他利益相关者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他们承担了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
股东作为物质资本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实际上,股东只承担了有限责任,随着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分解,同时股票的自由转让也降低了股东的风险,一旦企业发生危机状况,出资人往往可能一逃了之,而不是考虑怎样挽救企业于危难之中。
相比之下,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风险越来越大,成为真正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操心者。
[3]所以应该设计一定的契约安排和治理制度来分配给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一定的企业控制权,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公司治理。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
我们把企业看作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约,仅仅对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对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倡导的就是这种理念。
1. 对雇员利益的保护。
人力资本的兴起,使以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如企业的雇员)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渐超越股东。
企业的所有参与者中,股东投入的是物质资本,企业雇员投入的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表明其需耍其承担公司的剩余风险。
[4]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相对短缺,企业对物质资本高度依赖,在企业资源中物质资本最具有重耍性,企业属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天经地义。
然而随着只是经济时代的来临,占有知识的人力资本在企业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正在成为财富创造的核心动力。
按照“拥有企业最有价值资源的所有者是企业真正的控制者、所有者”这个原则,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当然有权利参与公司的治理。
2. 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从企业筹资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资金一般都是由权益性资金和债权性资金构成,只是构成比例不一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内在要求与竞争规律的客观作用,必然导致企业内部的积累额不能满足内外投资的需要,从而外部筹资成为一种客观的必然要求。
债权人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耍提供者,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5]因此,与贷款人建立稳定的信誉关系,让债权人参与公司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有利于对经营者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
其次,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励他们为公司长远绩效的提高而努力。
对公司而言,在治理中鼓励债权人进行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是极为必要的。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局限性尽管持有以上观点的学者的论述有一定的道理,也有实践表明,与利益相关者理论相适应的公司管理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确能给公司带来更理想的传统意义上的业绩指标,但利益相关者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决定了其最终无法成为公司治理的效率标准。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无法解决各个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加总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在决策时,无法明确知道以什么样的目标为决策目标。
作为多个人的集合,企业的决策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为前提,目标越单一可量化,决策就越有效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的委托人,经理人必须在不同委托人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管理层真的能做到吗?这显然有相当大的难度,不仅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偏好和目标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例如股东偏好投资的收益;债权人偏好债权的安全和可回收性;员工偏好高工资和就业稳定;客户偏好物美价廉;当地居民偏好优美的环境和就业机会;政府偏好稳定增加的税收。
因此,管理层在偏好差异很大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间进行加总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尽管不同的股东之间的偏好不完全一样,但股东相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他们的利益更加容易加总。
股票的价值是企业未来利润的贴现值,不论股东持有的股票数量多少,股票的价值与企业的总价值是成比例变化的,股东们都乐于看到未来企业步入良性循环和股票价格持续上涨。
但是,对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内部的偏好不一致程度要大得多,比如,同为企业的员工,新员工渴望企业能够扩大规模,以提供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老员工则希望把扩大规模的资金用来提高退休工人的福利等。
[6]因此,股东利益的相对容易加总使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这个缺陷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另外一个局限性就是相关者利益本身具有相互竞争性。
一方利益的实现必然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
比如员工希望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在企业利润率一定的前提下,高工资必然会影响到所有者的利益,而如果要同时保障所有者的利益和员工的高工资,企业必然要提高价格,这时,消费者的利益又会受损,但如果考虑消费者的利益,则企业的利润必然会有相应的下降,此时,国家的税收就会随之减少。
[7]由此可见,在相关者的利益存在竞争性的情况下,要同时兼顾他们的利益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