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鲁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1.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教师归纳】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学生活动】举出身边的人口流动现象,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现象。
过渡:判断一下自己的实例属于哪类人口迁移?【教师归纳】2.分类:【学生活动】读图,结合历史背景,小组讨论,思考二战前后,①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②这种迁移的原因有哪些?③主要有什么特点?图1 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图12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3.国际人口迁移4.国内人口迁移三个时期分别提高视频、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见课件)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
那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呢?教师举出大量实例,指导学生对教材的思考得出答案。
【教师归纳】【学生活动】做实例与影响因素连线题三、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过渡:同学们,咱们学了关于人口迁移的知识,大家能对人口迁移进行评价吗?咱们以民工潮带来的影响为辩题,探讨一下民工潮带来的利与弊。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巧学妙记]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3.分类(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19世纪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2)国内人口迁移:①概念: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特点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其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促使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1)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3.社会因素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教材P11活动]1.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是:①美洲属于未开发的新大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北美洲;③新航线的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除障碍;④殖民扩张是人口迁移的促进因素,加快了人口迁移的过程。
人口迁移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3、但影响图乙中人口迁移的主要 因素是______。
气候
4、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 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 为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有计划 有组织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合作 探究
活动探究 1:人口迁以基本知识
材料 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关系图(图甲)和20世纪50年代美国老年人口迁移示 意图(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 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
合作 探究
活动探究 3:综合应用
材料一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 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被认为是国
际上的最大移民群体,且有逐年扩大趋势,其中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的最主
要聚集地。
材料二 漫画《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合作 探究
活动探究 3:综合应用
材料一 最新统计显示,中国海外侨胞超4 500万,绝对数量稳居世界第一,被认为是国
际上的最大移民群体,且有逐年扩大趋势,其中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中国移民的最主
要聚集地。
材料二 漫画《欢迎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3、我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 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3. 影响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态环境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4. 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 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③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④优化当地人口结构 ⑤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⑥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导学 检测
第一节 人口分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模块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讲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二讲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世界人口迁移的阶段划分及特点:阶段影响因素特点人类社会早期(原始社会)自然条件经常迁移流动古代农业社会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15~19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通与殖民主义扩张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城市的出现,旅游业的兴起,政治避难,地区经济差异等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迁移形式趋于多样化[名师注解]【记】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一般具备三个条件:【注1】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
“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绝大多数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注2】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2.人口流动(1)概念:因某种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形式:民工流和外籍劳工。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的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原因:地区间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①迁出地: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②迁入地:会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②促进了经济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旨把握]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表现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其他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水和矿产资源等),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
(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迁移》是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人口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鲁教版)必修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本节教材分析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呈现世界人口迁移历史过程。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国际上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第三目“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重点阐述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由现象到本质,增强了教材的内在逻辑。
(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三)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四)教学建议本节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
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素养落实]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 1~2 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2.与发展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相同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Hale Waihona Puke 解析:根据图例可知,③④跨越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发展 中国家目前最主要的人口迁移类型是国内的从农村到城市的人 口迁移,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答案:1.B 2.A
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
及自然条件较
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
好的地区
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东部人口稠密
成立到 区迁往东北、 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组织、有计
改革开
开发内地、建设
划地进行
西北等地
放前
边疆
山区迁往平原,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 人口迁移的流
改革开
农村迁往城镇,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量增大,流向
提示:发达地区有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地区是西 亚。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经济发达, 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西亚成为人口迁入地的原因是石油资源的 开发,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主题探究(一)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地理实践]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 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 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 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 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 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二节 人口迁移第二册地理教学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知识清单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概念: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了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
2.类型:一般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特点知识清单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温馨提示: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人口迁移的动力(1)推力:(原居住地的不良环境)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2)拉力:(新居住地的有利因素)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多样的文化等。
知识清单三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国内人口迁移(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2)我国人口移动的现状(3)特点:国内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具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等特点。
2.人口流动(1)概念: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性离开原居住地而外出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影响①利: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②弊:对流入地的住房、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迁移的条件①空间移动—迁出地到迁入地。
②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界线。
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国际人口迁移的新形式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指为了保护或者修复某地特殊的生态而进行的人口迁移或因自然环境恶劣,当地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居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工程移民由工程建设所引起的非自愿人口迁移。
工程移民包括水利、电力、铁路、公路、机场、城建、工业、环保等工程的移民。
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1.结合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结合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3.结合实例,描述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新大陆被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人口迁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2)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3)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判断1.欧洲一直是人口迁入区。
( × )2.现在,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
( √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和边疆,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1)人口向城镇迁移。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判断1.我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人口迁移是自发的。
( × ) 2.现在,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农村到城镇、内地到沿海。
( √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经济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区。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丰富丰富纷繁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徙的主要原由。
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徙、国际人口迁徙、国内人口迁徙的含义。
2.据有关资料,剖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徙的不一样特色及原由。
3.对照剖析、说明我国1949 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徙的特色及原由。
4.依据事例,剖析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要素,影响人口迁徙的决定性要素。
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1.人口迁徙的观点、主要种类2.人口迁徙的意义3.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难点:影响人口迁徙的要素教课内容安排知识构造:人口迁徙的观点、意义国19世纪从古人口迁徙际人口迁人移二次大战此后代口迁徙特色口种类迁移国我国不一样期间的人口迁徙原由内人口迁移美国不一样期间的人口迁徙自然环境要素影响要素社会经济要素个人动机需求11 / 3教课思路:情境导入:学生展现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一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人阅读教材,明确人口迁徙的口迁种类即国际人移口迁徙、国内的概人口迁徙及其念含义阅读有关资料,对照剖析二战前、二战后代口迁徙的特国际人点、流向、原由、意义(有口迁徙条件的学校,分组研究,并设计表格达成对照剖析)国内人口迁徙阅读有关资料,分组研究: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期间中,国内人口的迁徙规模、特色、原由以及所以而产生的影响教师指引学生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各组展要素(有条示、沟通件的学校,学生经过分组议论自我概括)师生共同总结说明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影响人口迁徙的决定性因素各有不一样。
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进一步剖析所检查的自己家族中每一个人迁徙的主要原由。
(有条件的学校绘制人口迁徙路线图)22 / 3学时建议: 2 学时教课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第一版社,20003.《中国文化地理概括》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第一版社,20034.有关网站:5.生活经验: 1. 检查自己家族中每一个人的出生地、迁徙经历及原由。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习方法主要是围绕学生设计,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课堂内容,进行简单的自学,同时找到知识难点;课上集中学习,将学生的学习难点整理出来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学习后还要注意对知识进攻巩固练习以及记忆。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地理
教材版本
鲁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人口是人文地理学习的基础,知道我国人口增长形势、了解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了解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人口分布合理与否,这些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其次,本节内容为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单元目标
掌握人口增长和分布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大比拼的方式记忆。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把握“学生是主体”是关键。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只管记笔记和死记硬背的情况。
第二课时: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三课时: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四课时: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五课时: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六课时: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说明
2019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1.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2)主要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1)定义: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4)影响:①有利方面:增强社会活力。
②不利方面: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2.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2)对迁入地: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2)促进了经济发展。
(3)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P11~12活动]1.要分析小马老师家的家庭变迁,我们就要从人口迁移的含义上进行探讨。
小马老师祖籍是闽东,清代来到台南开垦田地,算是第一次人口迁移;甲午战争后从台南来到长江三峡山区,算是第二次人口迁移;小马老师的妈妈是来自上海的知青,从上海到三峡是由于婚姻家庭原因在三峡定居,算是第三次人口迁移;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小马老师家从三峡到江苏盐城的第四次人口迁移;后来小马老师又考取了上海的一个大学,为求学把户口从江苏迁到了上海,为第五次人口迁移;毕业后又到了深圳教书并定居,为第六次人口迁移;然后,小马老师又认识了一位来自云南丽江的女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就有了家庭的第七次人口迁移。
2.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老师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
通过七次家庭人口迁移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家庭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第四次),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第六次),还有家庭亲情(第三次、第七次)等因素。
2019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学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的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改变的人口移动长期性或现象。
主要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和()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定义:通常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临时或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外出活动,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主要形式:“民工流”、外籍劳工。
()影响:①有利方面:增强社会活力。
②不利方面: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最主要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
.其他因素: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三、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
()对迁入地:对当地的环境产生影响。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
()促进了经济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材~活动].要分析小马老师家的家庭变迁,我们就要从人口迁移的含义上进行探讨。
小马老师祖籍是闽东,清代来到台南开垦田地,算是第一次人口迁移;甲午战争后从台南来到长江三峡山区,算是第二次人口迁移;小马老师的妈妈是来自上海的知青,从上海到三峡是由于婚姻家庭原因在三峡定居,算是第三次人口迁移;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小马老师家从三峡到江苏盐城的第四次人口迁移;后来小马老师又考取了上海的一个大学,为求学把户口从江苏迁到了上海,为第五次人口迁移;毕业后又到了深圳教书并定居,为第六次人口迁移;然后,小马老师又认识了一位来自云南丽江的女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就有了家庭的第七次人口迁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老师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
通过七次家庭人口迁移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家庭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第四次),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第一次、第二次、第五次、第六次),还有家庭亲情(第三次、第七次)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本节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
第一目“人口迁移”主要讲述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世界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图文并茂呈现世界人口迁移历史过程。
第二目“人口流动”在正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近年来“民工流”现象,用知识窗介绍国际上广泛影响的“外籍劳工”现象。
第三目“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重点阐述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由现象到本质,增强了教材的内在逻辑。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动因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
人口迁移的原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是没有要求的。
但在其人口问题的学习中,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学习中,都会涉及人口在不同地区间流动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把对人口迁移现象的认识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结合实例讲述的方法。
结合实例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归纳法,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验证和说明。
对于第一目“人口迁移”,由于这部分内容与历史学科紧密结合,可加强学科间的综合,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相互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
对于第二目“人口流动”,可让学生阅读知识窗,展开讨论。
过于“民工流”的教学,可以采取课堂讨论形式进行。
对于第三目“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可采取先让学生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个拥有2万人口的小镇,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后,全国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迁入,人口迅速增长,到1999年底,该市人口达到119万,深圳市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商贸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市总人口700.9万,其中户籍人口124.9万,外来人口577万,占总人口的82.1%。
下图是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变化图:
请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长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深圳市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导入: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导入二
二战之后,德国人在废墟中建立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离不开大量外籍劳工的贡献,尤其是土耳其人。
由于社会体制的差异,在上世纪50、60年代到德国打工的外籍劳工当中,土耳其人是最多的。
目前在德国居住的土耳其人有700万之多,居住在德国的年轻土耳其人不仅接受了德国的教育,他们也受到了德国足球的熏陶。
为什么有人称土耳其国家足球队为“德国二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