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等。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传入并成为主流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会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是否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国际形势、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背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政府逐渐衰弱,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危机之中。
外国列强侵略加剧,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国土沦丧,民族面临危机。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民生困苦,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层出不穷。
由于内忧外患,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需要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二、国际形势的影响三、民族精神的觉醒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觉醒。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中国走向强盛的道路。
他们深知中国社会的危机和困境,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思想和理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彻底的社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理念,对于一心期盼中国走向繁荣和强盛的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精神觉醒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定背景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困境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撑。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因为历史的必然性所驱使。
今天,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 引言1.1 近代中国社会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背景是极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自清朝晚期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割地,社会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国家日益衰落,人民疾苦不堪。
农民起义和民族主义运动此起彼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
中国也面临着重重的思想与文化危机。
传统的封建礼教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被急剧冲击。
人们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怀疑,寻找新的思想与信仰。
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改变社会现状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革命的思想武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信仰,成为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也可说是历史的必然性。
1.2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由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
随着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20世纪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由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法国等国家接触到这种思想,然后带回国内推广的。
这些留学生大多受过西方教育,深受启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批判。
他们意识到中国社会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统治和经济退化的困境,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和制度来重建国家。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认为这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封建礼教、儒家思想和儒家伦理道德,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社会主义理念产生了冲突和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等级制度和尊重权威,与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的理念相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分析及当代任务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的实际的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时代要求、理论品质、实践依据和文化依据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现的必然性,然后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客观实际来分析其必要性,并结合面临当代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危机提出新时代应当如何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必要性;历史任务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一)时代要求近代中国以来,由于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的仁人志士经过不断地斗争。
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思想和观点,如以林则徐、曾国潘、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主张“中体西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指导思想,在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大力发展实业、军事等,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可能促使国家富强的。
如以洪秀全、洪仁?\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了作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后期也提出和实施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地主阶级的残酷镇压,也未能得到实施和发展。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同样提出建立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所具有的明显的局限性和封建统治的强大,最终成了“百日维新”的闹剧。
此外还有以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希望借此将中国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导致其革命果实迅速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独立、富强、民主的问题。
无数次的斗争表明,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或是资产阶级都是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无法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富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 ,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 ,是世界性的理论 ,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 ,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始于19世纪末,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条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理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前进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传播、接受、实践、发展、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实践探索、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实践、结论、前进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流派之一,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众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
自19世纪末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最早是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将其带回中国。
随着中国亲历近代化进程的磨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开始探索如何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提出过“三民主义”思想,但是他很快发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他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建立了人民公社等一系列制度,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也不断加深。
不仅是在学术领域,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推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将马克思主义纳入了课程体系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思想。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理论素养,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
……………………………………………………………最新资料推荐…………………………………………………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科学内涵,历史进程和重大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是在八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特别是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节节败退,中国革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在遵义会议清算了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肯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历史必然性:(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郁鑫座位号:12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
在能人志士不断的想方设法救亡图存,却又不断地失败中,最终,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拯救了危在旦夕的近代中国。
那么,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到底有何必然性呢?其一,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浑然一体的。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受到了内在的挑战。
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考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正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
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类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维模式则不谋而合。
所以,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迫不及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
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近代史纲要题目名称: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评阅教师:2011年月日浅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1840年的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这样一个独立的却又极端落后的封建帝国逐渐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转变,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为主要的社会矛盾。
救亡图存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需要。
中华民族也确实没有一刻停止过:先是洪秀全的人间天国理想,再是李鸿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器物层面上开始的内部自救;接着又是康梁“君主立宪”从制度层面开始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都相继失败了,就连“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企图以“光复”汉室江山,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辛亥革命也只是半截子胜利。
经过辛亥革命后的沉沦和彷徨,中华民族的自救又面临着新的选择。
新的革命需要新的理论的指导。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又开始苦苦的探索。
各种救亡图存的思想之间相互竞争,此起彼伏,都试图在当时的中国取得主导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竞争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统一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也存在着其传播的必然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既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实践发生了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社会有这种需求。
需求是理论传播和发展的最初动力或是第一推动力。
如果当时中国社会没有这种需要,即使再好的东西,哪怕是马列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学习中心:学号:姓名:专业层次:专升本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契合的必然过程,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和应用中创新出新理论,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用以指导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必然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把带有西方文化印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开创伟大事业并不断推向前进,绝不是偶然的,是一个历史的选择,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1]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书斋里制造出来的某种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理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2]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就在于它是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并在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只有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浅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浅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19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的进步青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性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表明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促成中华民族新的觉醒,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的主流。
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杨匏安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此外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译著,这些经典名著的公开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年李大钊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进一步显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撰文号召工人阶级觉悟起来,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把五一运动变为“劳工阶级的运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与此同时,各地出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浅出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内容提要: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是中国历史的必然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选择必然性主题词:中国历史选择引言: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理论需要的程度。
此外,十月革命爆发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合适的条件和氛围。
那么,这些就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必然原因么?下面笔者将会一一分析。
正文: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不是具有历史必然性,以往学术界一般只是从历史提供的实际经验的角度来论证,即从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前后中国革命局面和历史命运的鲜明对比的角度来论证。
在这种论证方式中实际上贯穿了这样一种逻辑:事实胜于雄辩。
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根源“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它满足当时中国理论需要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强真理这一漫长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特殊国情”造就了中国的“特殊需要”。
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点恰恰能够满足中国由其“特殊国情”决定的“特殊需要”。
它科学地揭示了整个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主要是说它的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它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字里行间显示了自身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规律的科学把握,并因此深深地吸引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广泛地传播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背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相似性,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成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论契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内在根据和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内容摘要】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景坚定了中国人放弃资本主义的决心,近代中国的三次探索蕴含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导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指引。
这次选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还为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
【关键词】历史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1840年的鸦片战争击碎了中国人继续沿着封建社会轨迹苟延残喘的梦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痛苦深渊。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的先进分子必然追求新的理论,探求新的道路。
在经历了80年艰难探索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探索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促使人们把目光转向社会主义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旧的严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遭受了新的残暴的民族压迫。
中国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
这一切深深地刺痛着每个爱国者的心,驱使他们苦苦追寻拯救国家的道路。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前,一种方案是在继续维护封建主义旧秩序基础上的局部调整,另一种方案是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一种方案主要体现于洋务运动。
外国的频繁入侵、中国的节节败退、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都表明原有的封建正统思想已经不可能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武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向西方学习,发起了洋务运动。
但他们学到的只是外在的技术,而不是内在的治国方略,目的是挽救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非建立新制度。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这个方案的破产。
第二种方案有了新的指向,那就是追求资本主义。
林则徐编纂《四州志》,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太平天国将领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的生产关系;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把向西方的学习从经济领域推进到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必然性:(1)资本主义道路探索失败的历史指向①资本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败表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内部既无资产阶级理论生存的土壤,外部更无资产阶级理论生存的环境。
这作为一种历史基础的显现,为新的道路探索确立了历史指向。
②既然中国在承受着资本主义不够发展和严重的封建统治的痛苦,又承受国际资本主义发展和帝国主义侵略的灾难,那么,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文化传统(反封建)有揭示了资本主义罪恶及其历史终结(反资本主义)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必将成为历史发展和社会基因转换的最终归结。
(2)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演进的内在导向。
①古代中国大同理想在近代的新表现: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的民生空想社会主义。
这些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想通的地方。
其思想核心是土地为本,强调解决农民和土地问题,强调按劳分配和人际平等,并把反帝、反封建任务明确提出而且注重实践。
②它们为近代中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追求美好理想、公有平等的理想环境,成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思想来源,内在而直接的导向社会主义。
(3)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危机与中国启蒙运动的新取向。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西方文化的危机。
李大钊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洲人自己亦对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东洋文明衰颓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弊病的大暴露,引起中国思想界深沉的反响,于是出现了启蒙思想的新取向,这就是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世界主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
这一新取向的发展使中国思想界直接趋向了社会主义。
③中国启蒙运动的新趋向:批判进化论;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向往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的风起云涌和十月革命的榜样。
⑤西方文明的危机使得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风起云涌,中国思想界对此作出了直接的反映。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必然性——从认识论角度的解读
2018年4期湖湘论坛No..4,.2018(总第181期)Huxiang.Forum General.No.18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的理论必然性——从认识论角度的解读曾祥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 201602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产生,是以中共一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改造近代中国这一实践目标为前提与牵引的,它属于在实践中应用和实现思想的问题。
由于作为理性认识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抽象性,以及现实实践的具体性和复杂性,它要实现向中国现实实践的能动的飞跃,就必须经过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化这一认识环节,形成和建立相应的实践理念,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反映中国实践主体需要的有机统一体,可以直接应用于中国具体实践活动。
因此,从认识论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经验推广或偶然事件,而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实践理念;必然性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8)04-0012-08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或许,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不仅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旧中国改造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且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系列实践成果的取得,已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理性、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伴随我党走过近100年的历史进程,这其中至少有如下两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和重要理论成果,一方面,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强有力地佐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真理性。
但另一方面,这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取得也充分地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不是偶然的,也决不是仅仅靠经验所获得的;在其中必定有它发生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在其背后必有收稿日期:2018-04-01作者简介:曾祥云,男,湖南祁东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多重因素所决定的,既有内在的社会矛盾
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有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国家命运的抉择、国际形势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优势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选择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近代
中国,社会存在着封建主义、农民起义、帝国主义侵略等多重矛盾,国家面临着危机和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和思想体系无法有效应对社会问题,封建制度的腐败也使得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选择马克思主义可以为中国提供一种抵制外来压迫、改革社会制度的
思想和理论基础。
国际形势也对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多次侵略和割让,使得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这种境况激
发了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与富强的愿望,诞生了一系列反抗外来侵略的运动。
马克思主
义强调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反抗帝国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优势也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对一个
处于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中的中国来说是极具启示性的。
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对社会历史
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具体的发展道路和实践方法。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中。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受到严重威胁,社会矛盾尖锐加剧,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困境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寻找一种理论和思想来拯救国家和民族。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并逐渐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它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成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近代中国的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百年国耻的痛苦,外国列强入侵、民族危机频发,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农民生活困苦,工业生产滞后,国家财政危机四处弥漫。
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军阀混战,百姓们饱受疾苦和压迫。
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传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挑战,启蒙思想、西方文化的渗透不断加剧,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怀疑传统观念的合理性,寻找新的出路和解决途径。
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许多中国人带来了新的思想启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迫切情况。
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危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土壤和社会基础。
2. 正文2.1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割地赔款、外国侵略、封建统治、社会不公等多重压力,国家疲弱不堪,民不聊生。
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展殖民扩张,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屈辱和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需要向西方学习,并且找到一种自己的发展道路。
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土地资源管理2班刘振东学号:20100607310055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闭关自守的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凭借各种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压迫中国人民,从而导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边缘,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种种险境,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企图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有地主阶级试图通过改革求发展,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形成了这一股风潮。
他们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主义专制制度,提出社会变革的思想,已经认识到了“民心”的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宝贵思想。
但是,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为了挽救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这就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自然他们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危机。
不过,他们这一批先进中国人对救国救民的探索,揭开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序幕。
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剧,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太平天国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相应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期的《资政新篇》。
虽然《天朝田亩制度》作为根本纲领,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反对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压迫的革命意义,也已经成为了近代农民革命运动的主体之一,是近代对“大同思想”首次尝试,但是它来源于西方的天主教义,是在本质上指导人追求天国的,神的思想决定了它的革命性不足,同时,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他的理论充满各种矛盾,在实践中证明其行不通的。
也许《资政新篇》是把太平天国运动引向最后胜利的大胆尝试,但内部的矛盾使其未能实施,农民阶级的尝试失败了。
《资政新篇》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来适应中国社会,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客观律的社会改革方案,这在客观上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解放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于19 世纪4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 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就在于这种彻底的革命学说的根本特性就是实践性,它是为被压迫人民反抗剥削和压迫而创立的,符合“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当时特定社会主题的需要。
近代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一历史任务,中国的不同阶级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和进行过不同的实践,如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但面对异常强大的反动势力,他们都无可奈何地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