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赏析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平均数-北京版

4平均数1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通过讨论、交流、计算等活动,经历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过程,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新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

2011版《标准》明确指出:在第二学段要“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平均数,是第二学段中,学生学习到的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解读》中指出对于平均数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如何计算,而且要设计合适的情景,是学生了解它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因此,《平均数》的学习,需要设计合适的情景,引导学生感悟平均数。

二、教材分析:“复杂平均数”是学生对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再一次认识。

纵向看:在京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的第七单元中,教材呈现了两个小组投篮比赛的场景,引出平均数的价值,然后介绍了移多补少和计算,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据的随机性。

“复杂平均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教材呈现了城南小学五一班和五二班男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统计表。

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哪个班的整体水平好,再次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这个内容是学生对一组不同权重的数据的平均数的深度认识,这部分内容为后续学习中位数、众数等统计的量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1、从学习经验说: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2、从学生到底有哪些问题来看,我们设计了两道前测题目,调查问卷用时15分钟,调查对象:五(3)班36名同学。

题目一:解决实际问题。

共有3道小题本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求算术平均数方法。

有2人计算错误,有三人出现列式错误,也是错其中一道。

可见孩子会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题目二:谈一谈自己对平均数的认识。

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有10名学生把平均分理解为平均数,15人对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记忆深刻,6个人提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只有5个人提到了“两个数的中间部分的数”,“分过之后的水平”。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 北京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 北京版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北京版 (2)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学会对生活中的数据进行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课堂教学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平均数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学生们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保平均数的计算准确。

四、教学设计1. 导入(5分钟)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让学生推断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2. 模块一:平均数的概念(1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各项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

教师还可以通过示例数据和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 模块二:平均数的计算(2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让学生自主收集数据,例如身高、体重、成绩等,收集后将数据添加到PPT 上;•让学生计算数据之和;•让学生计算数据的个数;•让学生用总和除以个数计算平均数,并记录在PPT中。

该模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4. 模块三: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平均数到生活实际中,例如根据班级平均分数,判断班级的学习成绩好坏,或者通过计算家庭每个成员月支出的平均数,判断家庭经济状况等。

5.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再次强调学生应用平均数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平时多加练习。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机会。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 3教案 北京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数 3教案 北京版
3.西郊小学五年级四个班小图书馆存书情况统计表。(见书)
完成上面的统计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平均每人存书最多的是哪个班?平均每人存书最少的是哪个班?
(2)全年级平均每人存书多少本?
(3)从统计表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结: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题目
平均数
设计
理念
在实验中探索数学规律。
教学
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情感目标:(思想教育、心理品质、习惯养成)
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Leabharlann 投影学生重点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④在你们班,你是高个还是矮个?根据是什么?
2.下表是育英小学五年级各班的人均体重情况,求出五年级全体学生的人均体重,并把下表填写完整。
育英小学五年级学生体重情况统计表
班级
人数
人均体重(千克)
合计
五(1)班
30
32.7
五(2)班
32
32.1
五(3)班
38
32.6
议一议:各班学生的人均体重与五年级学生的人均体重,各表示什么意思。
难点
通过练习,深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够填写统计表,从中了解相关信息。
课型
练习课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复备
1.育英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
人数
平均身高(厘米)
合计
女生
21
144.1
男生
19
142.1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平均数-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教材和作业练习册。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体重的平均数等。

然后,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如:求班级人数的平均数,可以将班级的所有人数加起来,再除以班级的人数。

练习1(10分钟)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简单计算练习。

如:1.某班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为1.5米、1.6米、1.7米、1.7米、1.7米、1.8米、1.8米、1.8米、1.8米、1.9米,请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

应用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首先,通过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

然后,介绍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企业的平均收入、产品的平均售价等。

练习2(10分钟)通过课件上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平均数的应用练习。

如:1.一家菜市场共有10个蔬菜摊位,其中9个摊位的收入分别为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00元、500元、600元、800元、1000元。

问这10个摊位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元?总结(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并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作业布置1.完成作业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2.在生活中认识并应用平均数、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平均人口、平均年龄、平均收入、平均房价等资料收集起来,并进行相应的汇总计算。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反思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反思范文《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妈妈分糖果的事例,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妈妈分的糖果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

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

最后让学生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收获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

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

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

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收获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5.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组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解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5.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到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5.小组合作任务:分组讨论,总结求解平均数的方法和技巧,并撰写一篇小组报告,内容包括: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力求解答过程简洁、清晰。
2.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时与同学、老师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拓展题:让学生结合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等),分析一组数据的特点。例如,比较班级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思考题: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观点:
a.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有什么作用?
b.平均数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一组数据的特点?
c.如何避免平均数在数据处理中的局限性?
1.基础题:求解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巩固学生对平均数求解方法的理解。
2.提高题:包含异常数据的题目,让学生学会处理这些问题,理解平均数的局限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平均数计算第一部分: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如下知识点:(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知道平均数的定义;(2)学会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意识到平均数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2.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2)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能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

3.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总体水平。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例如:有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呢?由于有10个同学的成绩,这组数据的个数是10,而这10个同学的成绩分别是70、80、90、85、75、95、92、89、88、82,这组数据的总和是811。

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由于这组数据一共有10个同学,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811÷10=81.1。

这10个同学的平均分是81.1分。

(3)平均数的用途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因为它能够反映出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例如,在学生的成绩中,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高,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而如果一个班级的平均分很低,说明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4.教学方法和学时分配:(1)教学方法:讲授、实践练习(2)学时分配:1课时第二部分:反思本节课上,我们讲解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到平均数的用途。

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能够理解和掌握所讲授的知识点,在实践练习中也能够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对于一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反思3.2:深入理解平均数计算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数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班级里的学生的身高,我们学校里的每天食堂饭菜的价格等等,如果我们想比较这些数据的大小,或者是分析这些数据的规律,该怎么办呢?2.呈现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平均数来解决这些问题,平均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平均数也就是平均值,指的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这个概念大家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已经学过了。

比如说我们班级里有20个学生,我们要计算这20个学生的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学生的身高累加起来,再除以20就可以得到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班级所有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3.探究让我们来试一试,假设我们班级里20个学生的身高分别是:150cm 155cm 160cm 162cm 165cm170cm 168cm 173cm 170cm 170cm162cm 159cm 160cm 164cm 155cm150cm 160cm 165cm 168cm 172cm现在我们要求这20个同学身高的平均值,我们就要将这20个数相加,得到3127,再将3127除以20,得到156.35,这个结果就是我们班级20个学生身高的平均值。

同学们,你们试试看能否独立计算出我们班上第一个小组同学的体重的平均数呢?4.总结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呢?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平均数来比较不同地区房价的高低、不同电商平台商品价格的高低、不同餐厅食品质量的高低等等。

5.练习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看看大家学会平均数的计算和灵活运用了吗?1)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30,35,48,32,23。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2 平均数 北京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2 平均数 北京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4.2 平均数北京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2.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概念引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班上同学的成绩,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进行简要的讲解。

–计算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逐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应用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通过生活场景引出概念;–示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交互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答案确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1.预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学生“如果班上有10个人,他们的成绩分别是80、85、90、75、88、93、87、85、90、92,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分吗?”–学生思考后,可以尝试用表格整理出10个人的成绩,然后计算平均数。

2.概念引入–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计算班上同学的平均分,问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就是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个数得到的结果。

”3.计算方法–老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例如:班里10个学生的成绩分别是 70、85、90、75、88、93、87、85、90、90,让学生逐步计算平均数。

–在计算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步骤计算平均数,例如:先把10个数值相加,然后求出总和,再除以10,得到平均数。

4.应用练习–老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例如:•小华这个星期每天的步数是5500、4200、5900、6700、6900,求他这个星期每天的平均步数。

•班里10个学生的成绩分别是 70、85、90、75、88、93、87、85、90、90,求这10个学生成绩的平均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简版

《平均数》教学反思简版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平均数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
1. 平均数的概念
1.1 平均数的定义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3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1 简单平均数的计算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2.3 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3. 平均数的应用
3.1 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3.2 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3.3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平均数的教学策略
4.1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练相结合
4.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4.3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
5. 平均数的教学评价
5.1 设计合理的评价方式
5.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5.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总结: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础,需要通过多种方式
进行讲解和演练;
其次,平均数的应用广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最后,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
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通过对平均数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均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教师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平均数这一概念是教师们需要思量和改进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学反思的角度出发,探讨平均数教学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1.1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
1.2 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1.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2.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2 结合游戏和互动形式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三、学生参预度的提高
3.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3.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3.3 分组合作,让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
四、巩固练习的重要性
4.1 提供足够的练习题目
4.2 引导学生进行思量和解题
4.3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强巩固
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5.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5.2 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
5.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结语:
通过对平均数教学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教师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说课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说课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说课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普通水平,它是描画数据集中水平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状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由于四年级先生曾经具有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先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先生能容易列出算式停止计算。

但由于平均数意义比拟笼统、难以了解,我尽量经过让先生入手操作,自主探求和协作交流的方法,发明有利于先生自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我从一组组男女生的套圈效果引入,先从比拟集体到比拟总体,再到用两种方法都不能比拟时,引出平均数。

再接着先让先生思索怎样能失掉这个数,再让先生思索平均数求法。

在每一轮竞赛中,我还都让先生找出能代表每轮男女生套圈水平的一个数,再引出这个数就是平均数。

在充沛的数据感知中,先生逐渐学会寻觅一组数据的代表,逐渐发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同时使得平均数的含义具有丰厚的直观基础,为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做了充沛的理性支撑。

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先生对平均分曾经有了一定的看法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顺应先生的思想规律,不只从字面上沟通平均数战争均分的概念联络,更从方法层面停止对接与深化。

之后,在先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来源和意义后,探求求出平均数是从知识到方法的提升,是由了解到掌握的殊途同归。

为促进先生求平均数技艺的构成,我没无机械的让先生运用哪种方法,也没有让先生每题都要运用两种方法,而是设计了有详细到笼统、由复杂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方法选择与运用情形:笔筒直观图,让先生直接移多补少得出平均数;彩条图,让先生体验求战争分法的简便。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协助先生沟通移多补少和求战争分的内在联络,以构成灵敏的运用技艺,到达对平均数的深度了解。

在练习的进程中,我还围绕平均数的数学实质和统计的意义展开教学,让先生围绕丰厚的统计活动,感悟对平均数的需求,探求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平均数的运用价值,开展先生的数学思索才干。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稿
平均数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是基于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上,通过对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通过移多补少,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数值,可用来进行几组数据之间的比较,这样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抽象化的问题形象化。

教学从提炼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化矛盾,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意义。

邹老师这节课上的比较扎实,步步推进,在设计上花了一定的功夫。

本节课有几个亮点:
1. 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比如在导入时设置了新余火车站的日平均人流量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理解、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就在日常生活中。

2. 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形成了真实有效的课堂。

在课的导入中,教师以真实事情激趣;在新知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在巩固练习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

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语言都很精练,具有亲和力,营造了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使。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优秀教育文档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评课记录
一、平均数的意义,直接点,不要用概念这个词。

教员应该明白,平均数是一个实际值,代表一组数的全体水平,需求明白的是,这组数中,每个数都和他是相关的。

建议引出方法:直接问两个组谁好一些?让先生讨论,先生便会说出许多方法,例如:比拟总数,一个个的去单挑等等,并且让他们说清这样比拟的缘由,去一个个的反驳他们,最后,得出,只要平均数才可以替代全体的水平,这才是概念的落脚点。

这样才会真正让先生有思想上的碰撞。

二、求平均数,可以分为两个局部。

1.计算法。

2.移多补少法。

在第一中计算法时,应该给时间,让每位先生去算一下。

第二种方法,移多补少时,应让先生明白,这种方法只适宜数很少的时分,所以,计算法才是最普遍的。

注:在计算中,设计平均数是小数的状况,并且讲缘由,由于平均数代表的是全体水平,每个数都参与了计算,所以会出现小数。

还可以设计一组数:1.4.0.9,求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关键让生明白份数是4,0虽然对大小没有影响,但是他还是参与了。

这些标题可以更好的让先生了解平均数。

三、平均数的范围。

可以用平均数线的位置讨论出平均数是位于最小与最大之间的。

1 / 11 / 1。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北京版 (3)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北京版 (3)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北京版 (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分组、分段等方式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认真探究问题的精神,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平均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2.教学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组、分段等方式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并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体验一下平均数的概念。

小游戏规则:老师挑选3名同学上黑板,每个同学在黑板上画一个形状(可以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然后让剩下的同学给出这三个形状的周长,并求出这三个形状的平均周长。

2. 提出问题老师在课前准备好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如在班里统计同学们相互赠送的礼物数目,计算一个平均数等。

3. 学习新知1.引入2.实例演练3.分组、分段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分组、分段等方法计算平均数,在课堂上完成若干实例,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提供练习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并解决问题。

例:某班40个学生,其中有10个学生的身高是130cm,20个学生的身高是140cm,5个学生的身高是150cm,5个学生的身高是160cm,计算这个班平均身高是多少?5. 总结1.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归纳各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计算能力。

四、教学总结本课让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组、分段等方式进行平均数的计算,并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认真探究问题的精神,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北京版 (5)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北京版 (5)

五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平均数 - 北京版 (5)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求一组数的平均数;2.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3.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概念;2.求解平均数时要注意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某班的平均分是多少?•统计一个地区每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在制造业中,计算机每个月损坏的平均数量是多少?我们可以发现,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求解平均数呢?2. 概念讲解在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就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这组数的个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现在有一组数:5,6,7,8,9,那么如何求出这组数的平均数呢?首先,我们将这组数相加,得到结果是:5+6+7+8+9=35;然后,我们将这个总和35除以这组数的个数,也就是除以5,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为:35/5=7。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尝试计算出更多的平均数,这样我们就能掌握求解平均数的技巧了。

3. 实战演练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战演练。

问题为:某小区有5栋楼房,它们的楼层数分别为2,5,7,4,10层,请计算这5栋楼的平均层数。

我们可以先将这5栋楼的楼层数相加,得到总和为:2+5+7+4+10=28。

然后,我们将这个总和除以这5栋楼的个数,也就是除以5,得出这5栋楼的平均层数为:28/5≈5.6。

4. 拓展应用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技巧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利用平均数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了。

比如:现有10个人参加比赛,他们的成绩依次为72分,95分,86分,68分,72分,80分,63分,88分,87分,92分,请问他们的平均分是多少?我们可以先将这10个人的成绩相加,得到总和为:72+95+86+68+72+80+63+88+87+92=793。

然后,我们将这个总和除以这10个人的个数,也就是除以10,得出这10个人的平均分为:793/10≈7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平均数》赏析
惟有基于儿童、基于数学,才能实现学生学业与教师发展的最大化,这是曹培英关于学本课堂的倡导。

而俞正强老师的平均数一课,可以说是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基于数学凸显概念本质
大多教师已实现平均数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从算法水平理解平均数,转变为
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

那么,从统计学角度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性质,究竟指什么?平均数是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是一个虚拟值、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易受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即具有敏感性、平均数介于这组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等等,可能应该是这一概念的统计学本质。

如何让三年级儿童理解这些数学本质,无疑成为老师们的最大困惑。

我们来分享俞老师的教学重心与教学策略。

1.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俞老师以一位小朋友跑50米有5次成绩,怎样向老师汇报为问题任务展开教学,
学生寻找的是能代表这5次跑步成绩的数,任务一经布置,已然为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为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奠定了心理基础。

寻找能代表这5
次跑步成绩的数的过程中,更是将代表性这一本质凸现得淋漓尽致。

2.体会平均数的值区间。

寻找代表数这一任务过程中,15秒太慢、10秒太慢、可能是12秒、可能是14秒、可能是14秒和12秒的中间数,学生们对代表数的区间大小有了充分的讨论,于是平均数的大小估计这一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很好的落脚点。

3.强化平均数的虚拟性。

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值,而是一个虚拟值这一数学本质?我们来看课堂中的精彩对话
14秒、12秒都可以,13秒可以,是14和12的中间值,14、13、12哪一个是他的正常水平?13秒没跑过,13秒正好是不快也不慢,但13秒他从来没跑过这个成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