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资本论》选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商品的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__,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__(B )
A.正比 正比 B.正比 反比 C.反比 反比 D.反比 正比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A )
A.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B.价值尺度 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世界货币 D.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3.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C )
A.剩余价值 B.生产力水平 C.资本积累 D.剥削手段
4.具体劳动生产出的是( D )
A.价值 B.商品 C.劳动产品 D.使用价值
5.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 A )的转化形式。
A.价值、价格 B.价值、使用价值
C.价格、使用价值 D.价值、质量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2.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3.工作日的可变量,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
(×)
4.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超额剩余价值会消失,但所有资本
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
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石金银。(√ )
三.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一切商品都以一定量的货币来表现和衡量自己的价值。
2.具体劳动: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
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
3.相对剩余价值:我们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地
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
余价值。
4.资本有机构成:
四.解答题
1.货币价值尺度和货币价格标准有什么区别?
(1)代表内容不同: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当作人类劳动的社会
化身,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是当作一个确定
的金属重量。
(2)作用不同:作为价值尺度,它把不同的商品的价值转化为各种
价格,转化为想象的金属;作为价格标准,计量这些金的量。
(3)计量的对象不同:价值尺度时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
则是以一个确定的金量为单位来计量表现各种商品价值的不同的金
属本身,而不是计量这些不同金量的价值。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什么?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对于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有重要意义;
(3)对于建立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3.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所获得,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绝对的。
又因为工作日有一定界限,在界

限内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这又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
4.为什么说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
(1)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劳动本身没有价值;
(2)凡是拿到市场上出卖的商品,必须在出卖以前就独立存在;
(3)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劳动的买卖要么违背价值规律,要么破坏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所以劳动不是商品,它没有价值。
五.分析理解题
“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
所谓二律背反,原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是指两个相反的命题,同样能够得到证明。这里借用这个术语,是指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权利和工人正常工作日的权利,同样为商品交换的规律所承认的。所以,在这两种权利之间的对抗,就只能靠斗争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权利的不平等。谁拥有暴力(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谁的阶级力量大,取得统治地位,谁的权利就得到了保障,从而表现为阶级力量的对立。所以,在资本主义历史上,工作日正常化的过程,就表现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围绕规定正常工作日的界限而进行的斗争。(马克思认为合理的工作日是8小时,现在斗争缓和,生活提高,追求和平;公会存在,维护利益)。

一、选择题(1分×10=10分)
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B.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
C.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D.抽象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2.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 A )
A.商品经济关系的颠倒反映 B.一种宗教 C.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 D.一种社会意识
3.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是 ( B )
A.货币 B.劳动时间 C.抽象一般劳动 D.交换价值
4.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是( A )
A. B. C. D.
5.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 C )
A.无关 B.不存在确定性关系 C.成正比 D.成反比
6.资本主义通过发展劳动生产力来节约劳动的目的 ( D )
A.只是为了缩短工作日
B.是为了延长工作日
C.只是为了延长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D.只是为了缩短生产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7.工资是 ( D )
A.劳动的价值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 D.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8.在劳动过程之外,工人的个人消费( C )
A.表明工人可以独立于资本而存在 B.与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无关
C. 仍然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D. 是满足工人个人需要的行为
9.资本积累的直接动机是( A )
A.剩余价值

B.社会进步 C.增加就业 D.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10.相对过剩人口是( B )
A. 工资提高的产物 B. 资本积累的产物 C.工资降低的产物 D.工人人口绝对增长的产物
二、名词解释(3分×6=18分)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改变。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本流通形式G—W—G′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规律之间的矛盾。
4.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也可表示为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前者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可变资本的相对增殖,后者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可变资本的相对增殖。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通常以m’来表示。
5.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更新与重复。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6.资本的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随着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改变。但是,从根本上说,资本的价值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的,并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而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反映和表现资本的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的联系的范畴。
三、判断题(1分×10=10分)
1.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答案:错误
2.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反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正比。答案:错误
3.价值量的实际变化能够明确而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答案:错误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答案:错误
5.金和银作为货币在历史上长期并存,说明价值尺度可以是多重的。答案:错误
6.理解货币形式的困难,无非是理解一般等价形式的困难。 答案:正确
7.资本规模的扩大只取决于剩余价值分割为收入与资本的比例。答案:错误
8.资本家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致力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答案:错误
9.资本就是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答案:正确
10.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因此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卖的平衡。答案:错误
四、简答题(5分×4=20分)
1.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各是什么?
答案:《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

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①辩证唯物主义法; ②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 ③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④质、量的研究方法。
2.资本各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答案:为从事资本主义生产,资本所有者必须将其资本预付在生产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是劳动过程的不同要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上起差不同的作用。
在劳动过程中,工人把一定量劳动加到劳动对象上,他也就把一定量的价值加到了劳动对象上。同时,为完成一定量劳动而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被转移和保存到了产品中,成为新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是在工人一次劳动过程中同时发生的。一方面,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一般劳动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具体有用劳动,转移旧价值。
上述分析表明,预付在生产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因此是不变资本部分或不变资本,预付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除再生产本身的等价物外,还生产一个价值余额,因此是可变资本部分或可变资本。可见,资本的不同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可变资本才创造剩余价值,而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发挥剩余价值创造作用的物质条件。
3.简述超额剩余价值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答案: 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是有联系的,超额剩余价值同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一样,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都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前提;第二,它们都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有区别。第一,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第二,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当全体资本家都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时,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全体资本家则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第三,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是这一目的的最终结果。第四,超额剩余价值不仅仅反映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同行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关系
4.简述资本

积累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答案:资本积累同扩大再生产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一般说来,生产规模的扩大要受积累的制约。资本积累越多,生产规模就越大。
其次,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又是加速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如果生产过程的技术条件不变,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雇佣工人人数的相应增加,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就会按同一比例增加,因而积累的资本也相应增加。如果生产过程的技术条件发生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使雇佣工人人数不变甚至减少,也会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也会增加积累。总之,生产规模的扩大是加速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
五、分析理解题(10分×3=30分)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商品分析开始。为什么呢?[1]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土地和劳动力等也成为商品。商品成为资本主义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抽象的经济范畴。只有从商品分析入手,才能进而说明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比较复杂而具体的经济范畴。如果不懂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懂得商品如何转化为货币、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也就不可能揭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能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3]从商品分析开始,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性。货币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又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了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就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
2.如何理解“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
马克思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简单价值形式包含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这是因为:在简单价值形式中所包含的下述内容和特点,无论那一种价值形式都是具有的。第一,一切价值形式都是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极构成的,他们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互相排斥。第二,处于这两极的商品,都必须有价值和不同的使用价值。第三,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要通过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其价值,因此等价形式具备的三

个特点,这些特点在不同的价值形式中都存在。第四,无论哪一种价值形式上的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的对立,所表示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无非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对立的外部表现。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简单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因为货币形式的秘密实质上就是一般等价形式的秘密,而一般等价形式的秘密在简单的等价形式中已经存在。在简单价值形式中所揭示的等价形式的特点,也是货币形式的特点,只是发展成熟程度不同,是个“胚胎”罢了。
3.为什么说W-G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①商品内在矛盾决定了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实现价值。如这一转化不能完成,商品生产者就会受到致命打击。但在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性,造成商品实现的困难。
首先,使用价值实现的困难。商品是为社会生产的使用价值,但商品是否真正为社会所需要,取决于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又是自发形成的,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能否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带有很大偶然性。如果采用新方法生产的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局部产品独立后可能还不为社会所需要,打不开销路;老产品被新产品所替代,老产品因此没有销路;即使某种产品为社会所需要如供给超过了社会需要,超过部分就没有用。
其次,从价值实现的困难。如果再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在原有条件下生产的该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完全实现;假定某种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如果该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需要量,这就证明在全部社会劳动时间中,该种商品耗费的时间太多。过多耗费的劳动同样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实现。
②由此可见,商品的实现过程,包含着极复杂的矛盾。商品的社会生产机体,是自发地偶然地形成的。在这种生产机体中,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支配;人与人的互相独立为物与物的全面依赖的体系所补充。分工使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因而使它转化为货币成为必然的事情。同时,分工使这种转化能否成功成为偶然的事情。商品实现必须面对并且实际解决这些矛盾。所以,第一形态变化, ,包含了实际交换过程的矛盾和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六、论述题(12分)
26.马克思是怎样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
答案要点:
①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而使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更新与重复。简单再生产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

点,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来考察,会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新特征。
首先,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如果只是孤立地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家好象是从自己的基金中支付工人工资,因而资本家自己预付可变资本。但是,从再生产角度看,工人本期的工资实际上是用上期的劳动产品支付的。如考察的不是单个资本家和单个工人,而是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则资本家用货币形式发给工人的工资,只不过是一种“票据”,凭借它,通过交换,使工人在本阶级生产的劳动产品中取得应得的一部分。因此,生活资料基金是工人自己再生产出来的。
其次,全部预付资本,无论其最初来源怎样,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周期,都会成为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在间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消费掉全部剩余价值,并会在某一时刻达到其预付资本的规模。这意味着全部预付资本已经成为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第三,工人始终从属于资本,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或起点,但起初仅仅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或起点的东西,从再生产过程看,就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而不断重新生产出来。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把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另一方面,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从独立过程看,工人的消费似乎是工人自己的事,但从再生产角度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再生产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