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
性情中人苏曼殊
人物性情中人苏曼殊沈淦苏曼殊,1884年出生,1918年去世,只活了三十五岁。
其实,苏曼殊短暂的一生兼有多重角色:即使算不上革命家,也堪称革命者;他又是一位看破红尘的出家人。
他能诗擅画,是近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还是一个激进的反日志士。
欲杀康有为苏曼殊是广东香山人,曾就读于旅日华侨在横滨创办的大同学校,与兴中会会员冯自由同学。
1902年,冯自由等留日学生发起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邀请苏曼殊参加,曼殊就这样成为清末革命党中的一员。
1903年,经冯介绍,苏曼殊前往香港找到了另一个兴中会会员陈闻绍。
这陈闻绍号少白,也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党人,他于1895年春与孙中山在香港共同创办了兴中会香港分会;1899年,又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并协助孙中山发动庚子惠州起义,与孙中山、尤列、杨鹤龄并称为“兴中会四大寇”。
当苏曼殊拿着冯自由的介绍信来到中国日报社时,陈少白接待了他,却发现他语言迟钝,“讷讷不能出诸口”,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
问他为什么从日本来到香港,苏曼殊说:俄国进兵东三省,强迫清廷签订新的丧权辱国条约。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愤,组织拒俄义勇队,每天进行操练,随时准备开赴东北前线。
可是,正当运动蓬勃发展时,清廷密令驻日本公使勾结日本政府,强令学生解散拒俄义勇队,使运动受到很大挫折。
自己也不得不离开日本,返回国内。
于是,苏曼殊就在报馆住了几个月。
可是,他除了吃饭时与同席者略微点点头外,很少和人说话。
报馆的人见他这样孤僻,对他也人物很少理会。
忽然有一天,苏曼殊找到陈少白,说是要借他的手枪用一用。
陈少白吃了一惊,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去枪杀康有为。
原来,前几年维新派有个湖南老乡唐才常,于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兴中会合作,并联络长江沿岸的哥老会,组织自立军,准备于长江中下游各地同时起义,拥护光绪帝当政,却因事情泄露而遭到清廷镇压,唐才常亦被捕杀。
而湖南、湖北哥老会的首领杨洪钧与李云彪也因此而被迫流落香港,贫病交迫。
苏曼殊 本事诗十首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
《本事诗十首》是苏曼殊的诗作,其内容如下:1.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间鸣。
我亦艰难多病日,哪堪重听八云筝。
2. 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
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3. 丹顿裴伦是我师,才如江海命如丝。
朱弦底事为君绝,独倚高楼泪暗垂。
4.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5. 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6. 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7. 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
8. 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断梦无痕。
凄凉乞句鹦哥语,我是江南旧史君。
9. 春水难量旧恨盈,桃腮檀口坐吹笙。
华严瀑布高千尺,不及卿卿爱我情。
10. 乌舍飘零燕语孤,山桃零落水平芜。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飞。
21444154_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
苏曼殊最终飘零到孤山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僧人很特别,一位是李叔同,一位是苏曼殊。
这两个人都是著名才子,他们在人生中也有过交集,在一个单位做过同事。
他们都与佛结缘,袈裟披身。
他们的人生经历不同,但都最终魂归西湖。
这里说苏曼殊与杭州的缘分。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曼殊是他的法号。
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出生在日本横滨,父亲是在日本经商的广东商人苏杰生,母亲是日本人若子,是他父亲之妾河合仙的妹妹。
美丽的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悲戚地离开人世,离开了幼小的孩子。
她的姐姐河合仙,将苏曼殊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到五岁。
苏曼殊六岁时,由父亲带回广东香山县的老家,他走进了一个富裕的深宅大院。
从此,他开始在嫡母那里品尝到歧视和苦难,只得逃进寺庙避难。
后来,他辗转上海、香港、南京、责问其父母。
菊子父母恼羞成怒,痛打了心爱的女儿。
当天夜里,悲愤的少女竟投海殉情。
苏曼殊万念俱灰,吟着“昨来风雨偏向厄,谁向人天诉此哀”的诗句,回广州后就去了蒲涧寺,再次遁入空门。
第三次是因为“苏报案”。
1903年,上海的《苏报》刊发邹容的《革命军》和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芜湖、青岛等地,期间还曾远赴海外,到达过日本、东南亚地区,在辗转中飘零。
他到20岁,已有三次走进佛门的经历。
第一次是小时候受到虐待,从家里逃出,避难躲进寺庙。
第二次是他16岁那年,在日本横滨与日本少女菊子一见钟情。
这段恋情却遭到苏家长辈的强烈反对,他叔叔赶到菊子家70杭州 2020.4COLUMN 专栏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论革命书》等文章,被清政府与租界当局镇压,《苏报》被查封,章太炎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
苏曼殊的革命热情受挫,皈依佛门。
他虽然三次出家,但又三次还俗。
他参加过革命党,做过报人、教师、僧人,非僧非俗,特立独行,风流倜傥,到处飘零,经历曲折。
在日本,他从事反清活动,感伤故国山河破碎,写有一首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由钱塘江潮水引发对故国的乡思。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他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僧人,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
他的诗歌和散文创作成就卓越,被誉为“近代诗僧第一”。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曼殊生于广东香山,年幼时随母亲到日本横滨,13岁时回国。
由于家庭的管束极严,他在成年后仍然保持了童真和纯朴的性格。
他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在多个国家游历,对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和艺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
他的诗歌内容涉及爱情、人生、社会等多个方面,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除了诗歌创作,苏曼殊还擅长绘画和翻译。
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为主,风格清新淡雅,富有诗意。
他的翻译作品涵盖了英、法、日等多种语言,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曼殊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表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的人格魅力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苏曼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我们。
苏曼殊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卓越的文学成就,对中国近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苏曼殊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简练、明快为特点,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新诗的先驱之一。
苏曼殊
苏曼殊本名玄瑛,字子谷,法号曼殊。
中国民国初年诗人、作家、翻译家。
父亲苏杰生是广东茶商,旅日华侨,生母是一位日本女子(不是合法妻妾),所以,苏曼殊是一个混血儿和私生子。
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当时,苏曼殊的这种“不光彩”的出身,注定了他必然要受歧视的命运。
所以他一出世,母子二人便被赶出了苏家之门,母亲只好带他回到了外祖父家。
到了苏曼殊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苏家生女多而生男少,苏曼殊才被领回广东老家。
从此母子分离,终生不复一见。
在苏曼殊九岁那年,苏杰生经商失败,家庭破产。
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以致苏曼殊从十三岁起,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远离生母的苏曼殊,颇受家庭虐待。
比如他在十三岁时曾经害过一场大病,家长们不仅不给他延医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里等死。
后来,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一经历给幼小的曼殊沉重的打击,以至他小小年纪竟然看破红尘,去广州长寿寺出了家。
但毕竟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鸽子肉被发现,只得出了庙门。
他先在上海姑母家寄食两年,学习中文和英文。
接着又在十五岁那年(1898年),得其表兄林紫垣的资助,到日本横滨求学。
苏曼殊生活清苦,住的是最低等的“下宿屋”,吃的是掺了石灰的米饭,为了节省火油费,晚上竟不点灯。
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
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
苏家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
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
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
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于是又去蒲涧寺出了家。
从此开始了他风雨漂泊的一生。
一个旅行皮箱就是他的飞燕巢穴,也即他自嘲的“燕子龛(kān)”。
苏曼殊是“情僧”。
面对萧索的衰世惨相,他痛不欲生。
渡湘水时,他作赋吊屈原,对着滔滔江水长歌号啕。
后来,他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爱恋之苦。
34岁去世,死后被葬于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令游人欷歔不已。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
苏曼殊简介及主要作品_著名作家_文化名人篇一:苏曼殊简介1884年1岁10月9日(光绪十年甲申八月二十一日)生于日本横滨,始名宗之助,一改名苏戬,学名子谷,亦名元瑛、玄瑛。
一生随意起名,因而名号极多,“曼殊”是他从大同学校学习时开始使用的字。
父亲苏杰生,时年39岁,广东省香山县恭常都沥溪村(今珠海市前山镇沥溪村)人。
时任横滨英商万隆茶行任买办。
生母河合叶子,年19,日本神奈川县逗子樱山村人。
生育曼殊不到三月即离苏家而去。
义母河合仙,苏杰生之妾,河合叶子之姐,年36,居横滨。
嫡母黄氏,年36,香山人,居沥溪故宅。
庶母大陈氏,年17,居横滨。
1885年2岁住横滨云绪町,由河合仙抚育,体弱,幼年因病几死。
1886年3岁居横滨。
嫡母黄氏抵横滨。
与苏杰生、大陈氏同住山下町。
1887年4岁居横滨。
河合叶子接曼殊去东京小住。
曼殊伏地绘狮子。
1888年5岁居横滨。
由苏家认领,起名亚戬,排行三,称三郎,仍由河合仙抚养。
1889年6岁随黄氏返沥溪老家。
1890年7岁在沥溪,入乡塾。
业师苏若泉,清举人。
1891年8岁在乡塾就读,庶母小陈氏嫁入苏家。
1892年9岁在乡塾就读,习国学冬,苏杰生经营失败,携两陈氏归原籍,河合仙留居日本。
1893年10岁在乡塾就读。
1894年11岁在乡塾就读。
1895年12岁苏杰生去上海,曼殊在乡塾就读,大病,被置诸柴房,几死。
新会慧龙寺赞初大师携其至广州六榕市出家,因偷食五香鸽子肉犯戒被逐。
1896年13岁冬,随姑父姑母赴沪,与苏杰生及大陈氏同居,习中西文,受教于西班牙罗弼·庒湘博士。
1897年14岁在上海随庒湘习英文。
祖父病逝,苏杰生返乡。
1898年15岁初春,随表兄林紫垣赴日,在横滨就读于华侨主办的大同学校。
与同学冯自由、郑贯一等相善。
1899年16岁在大同学校学习。
间作画。
曾随河合仙去逗子樱山村,与一日本少女相恋,失恋后,返回广州,在蒲涧寺出家。
复返横滨,重入大同学校。
1900年17岁在大同学校学习,升入甲级。
历史有名的情僧 有才华的人——苏曼殊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一生清苦,饱受现实的折磨,人生中经历了三次出家,三次还俗。
苏曼珠第一次出家是在1895年。
随着苏家家道中落,父亲漂泊不定,生母远在日本,他孤苦零丁,体弱多病,备受族人歧视与虐待。
感觉如同被抛弃的苏曼殊,在家的处境更加恶劣,在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双重打击下,他终于顶不住了,大病一场。
当时苏曼殊12岁,大病月余,掌家的婶子认为他已经病入膏肓,干脆将他置于柴房,让曼殊自生自灭。
嫡母黄氏和当家的大陈氏竟置其于柴房等死。
幸嫂子相怜照料才得以康复。
苏曼殊觉得这个家庭是呆不下去的了,于是,苏曼殊就随化缘和尚赞初法师到广州六榕寺出家,为“驱乌沙弥”。
在六榕寺里,苏曼殊遵守教规,表现良好,但因为年纪幼小,经不起诱惑,偷捉了一只鸽子来吃,犯了大戒,被逐出寺院。
苏曼殊第二次出家为1898年,主要原因是恋爱受挫,导火线为菊子殉情。
到日本后,苏曼殊在日本大同学校读书,学习优良,初显绘画才能。
16岁时与养母回故居逗子樱山村。
在那里与日本女子菊子相识并相恋。
两人诗书往来,幽会谈情,幸福温暖无比。
后因叔父干扰,两情拆散,尤其菊子竟殉情而死。
苏曼殊不堪打击,再次出家,回国到广州白云山蒲涧寺当了“门徒僧”。
为表诚意与决心,他以“自刎”要挟主持为其剃度,并“闭关”三月,潜心修行。
然而,毕竟“‘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
此境不足为外人道矣。
”1903年,苏曼殊在广东惠州第三度削发为僧,法名博经,世称曼殊上人。
主要是社会原因,导火线为“《苏报》案判”。
时苏曼殊在章士钊、陈独秀创办的《国民日日报》,做事。
清末民初文坛奇才苏曼殊
舍身救国的行为,抒写了自己反帝反清的锐气和决心,激昂慷
慨,苍凉悲壮,令人兴发。另如《为玉鸾女弟绘扇》、《吴门依
易生韵》等亦属此类。曼殊诗中最为人传诵的是爱情诗。这些诗
虽仍未脱出男痴女怨的窠臼,但却表现出他对爱情的大胆和纯
真。如:“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袈裟点点疑樱
离上海赴香港,郁郁不欢,便由香港抵惠州,在惠龙古寺削发为
僧。不到半年时间,他又过不惯僧人清苦生活,偷了已故师兄的
度牒,自称“博经”,自命法号“曼殊”,仍返香港。他听说保
皇党活动猖獗,拟暗杀康有为,为陈少白阻止。1904年,南游暹
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学习梵文。在以后的
几年中,他往返于上海、杭州、南京、芜湖、长沙和日本等处,
曾在南京陆军小学、芜湖皖江中学、长沙明德中学任教,还曾在
日本同盟会机关刊《民报》社任编辑,结识章太炎、刘师培等。
在这期间,他还以较多的时间从事著作、翻译和绘画活动。1909
年8月,刘师培变节,投靠清廷。有人怀疑曼殊参与其事。为避
嫌疑,曼殊再度南游,到新加坡、爪哇等地。1911年,武昌起
义,曼殊闻讯,大喜,即典衣卖书,急谋归国。次年2月返上
瓣,半是脂痕半泪痕。”“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属题诗;
还卿一缽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曼殊诗中也有歌吟风光的
明丽秀美和生活的和谐喜悦的。如《过蒲田》:“柳阴深处马蹄
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
《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 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羸马
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写得诗中有画,意趣盎然。但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原文、赏析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出自近现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原文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创作背景:。
历史趣闻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曼殊是谁?近代作家、诗人苏曼殊生平简介导语: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苏曼殊(1884年-1918年5月2日),本名子谷,法号曼殊又号元瑛。
广东香山人(今广东珠海)。
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其父苏杰生为日本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国茶行的买办。
苏杰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妇女同居,生下了苏曼殊。
苏曼殊的母亲叫亚仙(柳亚子说姓河合,但似乎没有证据)。
苏曼殊十一岁被带回到广东老家,就读于私塾。
由于其带有异族血统,在家族内备受排斥和虐待。
有人说,曼殊十三岁就到新会慧龙寺出家做和尚,但后来又被家人找回,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
十五岁时,家道中落,曼殊随表兄再赴日本,在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就读。
该校分甲乙两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
当时冯自由在甲级,苏曼殊属乙级,与冯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识。
1901年经亲属林氏赞助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因林氏赞助终止而停学。
幸而清公使王大燮准许各省自费优秀学生改当公费生,曼殊遂经横滨侨胞推举,转学与振武学校(由东京成城学校改制而来)。
曾有人说其就读于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实不可考。
此时他开始醉心于佛理。
在日本期间,还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廖仲恺和何香凝等留学生,并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国侵占东三省,苏曼殊所在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后迁至香港。
当时苏杰生在家乡已经为苏曼殊订下亲事,赶到香港想劝其完婚,苏曼殊避而不见。
在革命同志陈少白的劝说下勉强返乡,但生活常识分享。
苏曼殊 古诗词
苏曼殊古诗词
以下是苏曼殊的古诗词: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恨不相逢未剃时——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近代·苏曼殊《樱花落》
·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近代·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关于苏曼殊的诗有哪些人
关于苏曼殊的诗有哪些苏曼殊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
早在1902年,他就参加了以反清为宗旨的留日学生的第一个革命团体青年会。
1903年,他又参加了拒俄义勇队。
后来拒俄义勇队改组为带有反清色彩的军国民教育会,他也参加了。
苏曼殊与孙中山先生也有密切关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曼殊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京步枫子韵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生憎花发柳含烟,东海飘蓬二十年。
忏尽情禅空色相,琵琶湖畔枕经眠。
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
江南谁得似,犹忆李龟年。
本事诗·淡扫蛾眉朝画师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淡扫蛾眉朝画师,同心华髻结青丝。
一杯颜色和双泪,写就梨花付与谁?吴门·九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吴门·十一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白水青山未尽思,人间天上两霏微。
轻风细雨红泥寺,不见僧归见燕归。
东居·十三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银烛金杯映绿纱,空持倾国对流霞。
酡颜欲语娇无力,云髻新簪白玉花。
寄广州晦公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忽闻邻女艳阳歌,南国诗人近若何? 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
东居·八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折得黄花赠阿娇,暗抬星眼谢王乔。
轻车肥犊金铃响,深院何人弄碧箫? 失题二首·斜插莲蓬美且鬈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斜插莲蓬美且鬈,曾教粉指印青编。
此后不知魂与梦,涉江同泛采莲船。
东行别仲兄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江城如画一倾杯,乍合仍离倍可哀。
此去孤舟明月夜,排云谁与望楼台。
关于苏曼殊的诗有哪些。
苏曼殊 名词解释
苏曼殊名词解释
苏曼殊(Sumanshu)是一个有着多层含义和丰富内涵的名词,它涵盖了人名、艺术形式和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
苏曼殊是一个源自梵语的名字,它的意思是“美丽的月亮”。
在印度文化中,苏曼殊常常被用来指代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即歌舞剧。
这种艺术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通过精致的编舞、动人的旋律和富有情感的表演,向观众传递着丰富的故事和情感。
苏曼殊歌舞剧通常以印度史诗或传统故事为素材,讲述着英雄、爱情、友谊和胜利等主题,充满了浓厚的印度文化色彩。
除了艺术形式,苏曼殊也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美丽和优雅的女性。
苏曼殊女性通常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聪明和具有内涵的。
她们独具魅力,有着迷人的外貌和迷人的气质,同时又展现出强大的智慧和独立思考能力。
苏曼殊女性在印度文学和电影中经常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
此外,苏曼殊也可以被用来表达对美丽和优雅的赞美之情。
在印度文化中,月亮被视为美丽和神圣的象征,象征着爱情、希望和光明。
因此,苏曼殊作为美丽的月亮的代名词,也成为人们赞美美丽事物和表达美好情感的方式之一。
总的来说,苏曼殊是一个富有内涵和多层次意义的名词。
它既是一个艺术形式的代表,又是一个美丽女性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对美丽和优雅的赞美。
无论是在艺术、文学还是生活中,苏曼殊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关注。
无论是观赏苏曼殊歌舞剧的表演,还是赞美一个美丽的女性,苏曼殊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
因此,苏曼殊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寓意丰富、令人向往的符号。
他是民国第一性情中人,因打赌一口气喝下6斤冰水,35岁便病逝
他是民国第一性情中人,因打赌一口气喝下6斤冰水,35岁便病逝引言自《周易·颐》:“观我朵颐,凶。
”此后,“大快朵颐”一词就被理解为鼓动腮颊,大吃大嚼。
有美食于身前且能开怀畅享,也不得不说是人生一大乐事。
但令人同情的是,这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总是感觉饥肠辘辘,想要无节制地暴饮暴食,这种疾病被称之为暴食症。
民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酒肉和尚,因才学闻名天下,却最终患上暴食症遗憾而终,他就是民国时期曾名噪一时的著名诗人,苏曼殊。
▲苏曼殊画像他是民国的国学大师,是精通多国语言的风流才子;他精通书画,又重情重义;他是朋友眼中有恩必报的重情重义之人;是美人眼中的痴情才子,更是印顺大师口中的“中国两大诗僧之一”(另一位是李叔同)。
南怀瑾在《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写道:“(苏曼殊)实为民国以来僧史上的畸人。
”苏曼殊就是这样的一个性情中人,可惜的是,这样的一位才子,最终还是倒在了暴食症的魔爪之下。
但令人不解的是,出生富贵家庭的他,是怎么和暴食症扯上关系的呢?而这一切,就得从苏曼殊的童年说起了。
01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的9月,苏曼殊出生在了一个经营茶商生意的富裕家庭。
既是出身名门,又是一名男丁,本以为此生便可以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但偏偏命运就是和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他是中日混血,是父亲在日本行商之时和母亲所诞下的子嗣。
▲苏曼殊故居照片不仅如此,在遇到母亲河合仙之前,苏曼殊的父亲早已有了妻子,因此苏曼殊并不是正室所出。
出身侧室加之血脉的关系,苏家本家自然就容不得苏曼殊母子,苏曼殊也只能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虽被苏家排挤,但也幸运的能和母亲同住,同年的苏曼殊和众多同龄人一样,在母亲的关怀和快乐中度过的。
而这平静的生活,在他六岁左右的时候却被无情地打破了。
▲苏曼殊与母亲河合仙的合照1892年,在父亲的要求下,苏曼殊被强行带回了苏家本家,就此与母亲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与此同时,因为血统的缘故,回到苏家的苏曼殊在家族里受到了无尽的歧视。
苏曼殊的诗10首
苏曼殊的诗10首曼殊性脱略,无人己之界,囊空如洗,不称贷友人,有周济之者,受而不谢,亦不复偿欠。
尝断炊数日,偃卧呻吟,自亡所苦,友至,叹曰:“吾迟来一步,君为饿殍矣。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曼殊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东居·十六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珍重嫦娥白玉姿,人天携手两无期。
遗殊有恨终归海,睹物思人更可悲。
海上·一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绿窗新柳玉台旁,臂上犹闻菽乳香。
毕竟美人知爱国,自将银管学南唐。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旧游如梦劫前尘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旧游如梦劫前尘,寂寞南州负此生。
多谢素书珍重意,怜侬憔悴不如人。
淀江道中口占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海上·六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棠梨无限忆秋千,杨柳腰肢最可怜。
纵使有情还有泪,漫从人海说人天。
东居·九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碧沼红莲水自流,涉江同上木兰舟。
可怜十五盈盈女,不信卢家有莫愁。
游同泰寺与伍仲文联句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赫赫同泰寺,妻妻玄武湖。
(曼殊) 红莲冒污泽,绿盖掩青苑。
(仲文) 幕府林葱蒨,钟山路盘纡。
(曼殊) 苍翠明陵柏,清新古渡芦。
(仲文) 天空任飞鸟,秋水涤今吾。
(曼殊) 六代潜踪汉,三山古国吴。
(仲文) 悠悠我思远,游子念归途。
(曼殊) 掉头看北极,夕照挂浮图。
(仲文) 步元韵敬答云上人·公子才华迥绝尘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公子才华迥绝尘,海天廖阔寄闲身。
春来梦到三山未,手摘红樱拜美人。
海上·三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
只是银莺羞不语,恐防重惹旧啼痕。
吴门·八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万树垂杨任好风,斑骓西向水田东。
莫道碧桃花独艳,淀山湖外夕阳红。
苏曼殊的诗10首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清末国运衰弱,洋人用“支那”一词来作为对中华的蔑称,苏曼殊对此大为气恼。
一个偶然的机会,熟谙印度古籍的苏曼殊从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发现,古时印度语中的“支那”一词,源于古印度人对商朝华夏人民“智巧”的称赞。
这个发现让苏曼殊欣慰不已,四处写信告诉他的朋友、包括外国朋友,要让大家都知道“支那”原来是代表了汉人的优越。
1915年,苏曼殊在东京遭遇“黑虱白虱”事件,一个日本人从头发中摸出一只虱子,指责是从苏曼殊身上跳过去的,在当时的日本人眼中,中国人都是落后和肮脏的。
对敏感的苏曼殊而言,这种羞辱更增添了苏曼殊作为弱国之民的痛心和感伤,也强化了中日混血的苏曼殊对东瀛日本的敌意。
苏曼殊虽是中日混血,却恶日本人如寇仇,在日侨居数年,不肯说日语,宁可不厌其烦地寻找翻译。
生病也不去医院,因为不想说日语。
1900年,八国联军的铁蹄踏入中国,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使早已疲惫不堪的中华民族更加苦不堪言,大同学校远在东洋,却高度关注着国内局势,师生每日下课,必呼16字口号始散:“国耻未雪,民生多艰,每饭不忘,勖哉小子!”在这种环境熏染下,苏曼殊的爱国忧民之情亦愈益浓厚。
面对国家危难,山河破碎,苏曼殊说:“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柯。
”辛亥革命爆发时,苏曼殊在爪哇闻讯极为兴奋,急欲回国,他写给柳亚子、马君武的信说:“迩者振大汉之天声,想两公都在剑影光中抵掌而谈;不慧远适异国,惟有神驰左右耳。
”日期:2009-03-0714:21:15革命苏曼殊曾画过《扑满图》扇面一页赠包笑天。
扑满是泥制的贮钱罐,丢入铜钱只进不出,只有等积满后扑碎了它才可取出。
这幅图却是一语双关,扑满者,扑灭满清也,寓藏着苏曼殊强烈的反满情绪。
1902年,苏曼殊进入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部。
中国留日学生关心国家危亡,创办刊物,编译出版书籍,意气风发,激扬文字,以唤起民众、报国雪耻为己任。
早稻田大学更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苏曼殊在这里结识了冯自由,听过陈独秀的演讲。
经冯自由介绍,他加入了陈独秀、蒋百里等酝酿成立的爱国组织青年会。
该会“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
1903年春,由横滨侨商保送,苏曼殊从早稻田大学高等预科转学至成城军校。
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学习陆军,立志做一个杀敌的军人,与蔡锷为先后校友。
1903年,苏曼殊报名参加了反对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据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与廖仲恺等组织留日学生每天清晨秘密集会,到大森练习射击。
“拒俄义勇队”后迫于清政府的压力,更名为“军国民教育会”。
这个会规定,成员必须每月义务捐款四角,苏曼殊生活拮据,可每次都捐一到两圆。
1903年9月,苏曼殊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临行前,他作诗赠别恩师汤觉顿:“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学成后回国,苏曼殊在上海担任由章士钊等人创办的《国民日报》的翻译,为声援章太炎、邹容,反对清廷查封《苏报》做了大量工作。
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
生逢艰难时世,苏曼殊决意将国家兴亡负于自己的肩膀。
在成城军校,他天天舞刀弄枪,胡服骑射。
适逢东北受强虏践踏,他遂毅然加入抗俄义勇队,立誓要血战沙场,马革裹尸还。
然而志士归国失路,勇士报效无门。
清王朝太黑暗,太腐朽了,天柱将倾,四维欲绝,犹自酣沉于梦寐。
苏曼殊热血未冷,他在孙中山与黄兴的麾下以笔为旗,以笔为枪,向黑暗势力发起强有力的挑战,恨不得一脚踹翻清王朝,一拳打倒袁世凯。
虽是出家人,却以天下为怀,以苍生为念,以救国为职志,万死不顾一身,因此他成为名闻遐迩的“革命和尚”和“兵火头陀”。
苏曼殊视躯壳为蔑有,极富牺牲精神,见义即赴,无算计,无保留,孙中山赞他“率真”。
保皇派首领康有为骗取华侨捐款逃到香港后,苏曼殊找到《中国日报》的主编陈少白,向他泣诉:“康有为欺世盗名,假公济私,聚敛钱财,污辱同志,凡有血气,当歼除之!”并要向他借一支手枪,陈少白也说康有为该杀,但是因怕累及《中国日报》而未将手枪借给他,苏曼殊失望而去。
苏曼殊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斗争,在《惨世界》中,他痛斥“孔学是狗屁不如的奴隶教训”,“皇帝是抢夺别人国家的独夫民贼”。
鲁迅称之为是“血的蒸汽醒过来的声音”。
1907年,苏曼殊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
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
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
1913年7月21日,苏曼殊以个人名义在《民立报》上发表了词锋凌厉的《释曼殊代十方法侣宣言》,完全撕下了嗜血恶魔袁世凯的画皮。
其词为:“……自民国创造,独夫袁氏作孽作恶,迄今一年。
擅操屠刀,杀人如草;幽蓟冤鬼,无帝可诉。
诸生平等,杀人者抵;人伐未申,天殛不逭。
况辱国失地,蒙边夷亡;四维不张,奸回充斥。
上穷碧落,下极黄泉,新造共和,固不知今真安在耶?独夫祸心愈固,天道益晦;雷霆之威,震震斯发。
普国以内,同起伐罪之师。
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极,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魂!尔谛听之!”这篇宣言更像是檄文,正是它为苏曼殊赢得了“革命和尚”的美誉。
苏曼殊对袁世凯窃夺政权持反对态度。
章太炎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在辛亥革命后退出同盟会,另组共和党,并被骗到北京。
曼殊对章太炎黄子孙因此亦有微词。
曼殊在答萧公书中说:“此次过沪,与太炎未尝相遇。
此公兴致不浅,知不慧进言之未至,故未造访,闻已北上矣。
”“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被迫再次逃亡国外,国民党党员四散。
曼殊亦于1913年底东渡,在日本肠病连绵,经济亦陷于困境。
国民党机关刊物《民国》于1914年5月创刊于东京,鼓吹反袁,实行“三次革命”。
曼殊在该刊发表《天涯红泪记》小说,重刊《燕子龛随笔》。
他经常与孙中山、萧萱、居正、田桐、杨庶堪、邵元冲、邓家彦、戴传贤等革命党人相往还。
他曾经住在居正家中。
1916年孙中山派居正为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
嗣后居正赴山东发动反袁起义,率部攻占潍县、邹平、临淄等十余县。
曼殊听说居正到山东讨袁,非常高兴,急忙到青岛去看望居正,盘桓数天,游劳山之后返沪,住在环龙路44号孙中山的住宅中。
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小说《碎簪记》。
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僧。
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
他曾做《写忆翁诗意图》,配诗“花柳有愁春正苦,江山无主月自圆”,其亡国之痛溢于纸面。
曼殊作画,不仅为抒写怀抱,还想以此为反清革命作出更多贡献。
1907年章太炎等人在东京办《民报》遇上经费困难,曼殊主动提出卖画筹钱以解困。
据曼殊自述,他在日本翻译《哀希腊》前后,妒时愤世,“唯好啸傲山林”,尝于月夜泛舟湖上,“歌拜仑《哀希腊》之篇。
歌已哭,哭复歌,抗音与湖水相应。
”苏曼殊为陈独秀的《国民日报》撰稿,将雨果的《悲惨世界》译为《惨社会》。
奇就奇在他不愿受原著束缚,从第七回的后半回到十三回的前半回,他索性另起炉灶,自己塑造了一个革命侠士明男德,大骂皇帝是“独夫民贼”,“孔学是狗屁不如的奴隶教训”,公然蔑视“上帝”、“神佛”、“道德”、“礼义”、“天地”、“圣人”。
苏曼殊也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活动。
他主张无政府主义,土地、财产归穷苦的民众享有,对极力倡导无政府主义的美国女杰郭耳缦尤为推崇,特别翻译了她的传记。
苏曼殊的笔锋无比锐利,而且饱含激情,因此颇具感染力和批判力。
他讨厌广州人对英国人的态度,故杂文《呜呼广东人》开篇:“吾悲来而血满襟,吾几握管而不能下矣!吾闻之:外国人与外省人说,中国不亡则已,一亡必亡于广东人手。
”苏曼殊在《民报》副刊“天讨”的美术版上发表了《猎狐图》、《扑满图》、《太平天国翼王夜啸图》等画作,无不喻意深刻,仿佛一支支响箭,径直射向昏庸无道的清王朝的脑门和胸膛,可谓箭箭中的,无一虚发。
日期:2009-03-0815:06:28才情1898年,年仅15岁的苏曼殊不堪忍受族人歧视,随表兄奔赴日本横滨。
当时横滨的华侨教育事业颇为发达,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弟子徐勤、汤觉顿等在此创办了大同学校,曼殊即入此校就读。
在日本求学时,章太炎让苏曼殊好好学诗,他立即“失踪”。
朋友遍寻不见,后来才知道他躲在陋室多日不出,写就诗作多篇,令章太炎也刮目其毅力才情。
当时苏曼殊就已显露出绘画与文学天才,有时作画赠友,笔法挺秀,见者莫不称奇;学校缺美术教员,便由他兼教美术课,梁启超及各教员所编教科书,插图也大多出自他手。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
苏曼殊翻译了《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9年,精通梵文的印度人密尸逻到东京,章太炎聘他为讲师,组织十个人一起学习梵文,学费大家分摊。
但是密尸逻不懂中文,授课有困难,章太炎请苏曼殊担任翻译。
那时每次上课要翻译两个半小时,而苏曼殊正在患病,医生劝他每次只限翻译一个小时,但是找不到代替的人,苏曼殊只好抱病坚持到学习班结束(因经费困难而结束),不久鲁迅就回国了。
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年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
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
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
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曼殊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幽冥永隔的爱恋之苦,也引得不少痴情男女泪湿襟衫。
苏曼殊在日本从事反清活动时,时常为故国河山破碎而感伤。
他在《忆西湖》中这样写道:“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春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梅花第几桥?”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苏曼殊就学会了别人数十年才能弄懂的梵文,还编撰了一部迄今无人出其右的《梵文典》,在《天义报》上发表,陈独秀也曾以熙州仲子的名义为之题诗。
事前,陈氏还向曼殊提供英文书,包括Max Muller撰著的A Sanskrit Grammar For Beginner(《梵文语法入门》)等三种。
曼殊得此三种参考文献,顺利完成《梵文典》之写作,由此也可看出曼殊于梵文的兴趣与造诣。
苏曼殊天资聪慧,但幼时未能认真学习汉语,故初到上海时,其汉文水平实在不甚高明。
至于音韵、平仄尤其一窍不通,但他却立意要学作古诗,于是开始由陈独秀承担起教授苏曼殊作诗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