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合集下载

浅析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浅析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

浅析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浅析舞蹈教育教学方法之前,让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让接受教育者掌握舞蹈知识,学会它的技巧,提升舞蹈能力的行为与过程。

这也就是说,舞蹈教学是由两个主体构成——教学者和学习者。

这就表明,在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不仅仅要明确方法,更要了所使用的方法对于学习者本身来说是否受用。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学生心理在舞蹈教学方法中有很有种,比如主要以语言表达,来讲述的方法。

以演示,观摩为主的通过感知传递的方法。

以欣赏为主的熏陶法,和以实际训练为主的训练法等等。

我们不能说哪种方法不好,因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学习者,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有的学生,老师讲授时听不懂,只有在实际练习时才能明白。

而这样的学生往往都是在最后完成任务,这样有伤学生的自尊心,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里,了解所教学生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

在集体授课时,也能针对个别“问题学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例如:针对讲解听不懂的学生,可以在老师讲解第一遍后,请该同学领舞,此时学生都处在一个刚刚接受状态,可以通过指导此位学生,使所有学生明白要领,记熟动作。

这样“有问题的学生”也可以跟上进度,并能通过几次课上于老师的互动中,了解老师讲课的节奏,和方法。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里是首要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针对性,更能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充满自信与坚持。

二、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接受信息和感知的事物也是不同的。

舞蹈便是来源于灵感的,来源于思想。

只有不束缚思想,不束缚灵感,才会有好的舞蹈作品。

所以在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给每个学生一只玫瑰,有的学生看到它,表现出爱恋,欣喜的舞蹈形态。

而有的学生,却表现出悲伤,痛苦的舞蹈形态。

这证明在看到玫瑰花的时候,每个人想到的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场景。

强化舞蹈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试论现代舞教育理念在师范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强化舞蹈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试论现代舞教育理念在师范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特点 就是 坚持 实践 的 观点 , 强调 在 教 学 中要 让学 生
目前 , 师 范 教 育 的课 程 改 革 中普 遍 提 到 了 在 “ 以人为 本 ”的原 则 , 的核 心 思 想 是 以 尊 重 人 的 它 个性 为根 本 出发 点 , 促 进学 生 各 项 基本 素 质 问题 把 置 于课程 设计 的中心 , 以整体 优 化 的课 程 结 构 观 为
学 中缺 少对 人 的主 体意 识 的培 养 。 “ 主体 ” 一词 在 哲学 上 指 有 认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的 人 。这 一概 念还 与 另 外 两 个 词 相关 —— “ 动 ” 主 和
师范学校培养的未来教师是一种知识广博 , 具 有自主性 、 独创性的教育工作者。综观全国各师范 院校 的舞蹈 教育 改革 , 以看 出越 来 越 多 的学 校 正 可
试图摆 脱传统 教 学强 调逻 辑 和线 性 的 思维 方 式 , 更
“ 能动” 。辨证唯物 主义认为主观能动性 是人在实 践 中认识 客 观 规 律 并 根 据 客 观 规 动事物发展的能力和作用。如果用一句通俗 的话来说 , 那便是 “ 事在人为 ” 。梁漱 溟老人在 书 中曾经写到“ 事在人为者 , 人的主动为之也 , 人在思
现创造。
师资的培养 , 离不开 师范 院校 的专业 教育 。多年 来, 师范 院校 的舞 蹈教 育 中存 在着 只 关 注舞 蹈课 程 外在价值 , 把舞蹈仅当作 一种技能训练 , 而忽视 了 舞蹈课程身体 动作创造 的内在本质价值和综合教 育意义的现状 。 目 , 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最显著的
第2 3卷 第 3期
强 化 舞 蹈 学 习 中 的 主 体 意 识
— —
试论 现代 舞教 育理 念在 师范舞蹈教 学 中的作用

试论以生为本的舞蹈教学——基于学前儿童为主体的视角

试论以生为本的舞蹈教学——基于学前儿童为主体的视角

也能在其中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国家将学龄前儿 童的年龄定义为 0至 6 岁, 公
立幼儿园一般接收 3 岁 以上儿童,虽说都是学期儿 童, 三岁的小班与六七岁的大班学前儿童 , 无论在心
儿童经过小班肢体与基础动作的训练 ,此时的肢体
自 控能力和平衡感相对好一些,可以适当丰富舞蹈
2 o 1 5  ̄ - I  ̄I o 期, c f q J E d 教 育
的孩子肌肉成长比较小中班有了明显的变化,肌肉 和关节的强度和灵活性明显提高, 对自 身肢体的控
比 较合适。 在《 丢手绢》 舞蹈创编中, 我们可以启发学
前儿童 以游戏 的形式来进行演绎 , 儿童手拉手 围圈 ,
对脚盘坐、 交叉盘坐、 坐盘等适合不同儿童的动作坐 下, 由 不同的儿童扮演丢手绢的那个角色, 运用吸跳 步, 小跑步甚至让儿童 自己即兴创作来作为跑动的 动作。“ 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尊
更多的空间 , 去展现 、 去思考 、 去拓展 , 以达到对舞蹈
和音乐更深入的阐释和理解。
子的积极性 , 丰富儿童的舞蹈动作积累, 为大班的舞 蹈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 将《 丢手绢》 “ 丢、 丢、 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 面 , 大家不要告诉他 , 快点快 点抓住他 , 快点快点抓住他 。” 做为舞蹈教学 内容 , 就
动作 , 避免让儿童 因为过于复杂和持久性的动作 , 产
学龄前阶段儿童, 为孩子的“ 内在 自 然” 提供相应的
条件 , 针对不 同年龄段的儿童 , 制定符合儿童身心发 展特点的教学内容。这既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
生挫败感。将舞蹈课作为一个引导小班儿童认识舞
蹈与音乐的窗口。 ( 二) 中班适当丰富节奏类型 针对 4 — 5岁的中班儿童心理生理发展 ,这个 阶 段的音乐选择可以有较 为丰富的情感变化。当学前

浅析舞蹈“口传身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浅析舞蹈“口传身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的形体再现和创造艺术形象 的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表现和创
造。三类方法 由外 到内,以感染为线索,以建构认知结构 为
核心,以表现和创造 为 目的 模式 的活动程式
“ 口传身 授、主体参 与”课堂教学模式 的一般活动程式
是 激趣—— 口传— —身授——分组训练——动作情感体验
维普资讯
第 l 卷第 2 6 期
v 1 6 No o .1 .2
四 川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l l o c u n o r3 fSih a Vo ain l n e h i l Co lg a c t a a d T c nc o a le e
的。学生在 已有经验 基础上,形成规 范的动作 ,表现动作所 传达 的情感和 审美倾 向,离不开 “ 口传身授” 。教学 双方 在 互动 中共享经验 的同时 ,升华了认 识,加深 了体验 ,真正做 到 “ 教学相长” ,不 断提 升欣 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地表现 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就必须选择恰 当的教学模式 。
近年来,很多舞蹈教学工作考力图从学习者角度总结种种教 学方法。 “ 将 口传身授 、 主体参与”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使用 。 实际上 “ 口传身授、主体参与”是舞蹈课堂教学的最适合的
教学模式 。 2 “ 口传身授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特点
2 人体 形 象感染 的教 学方 法 . 4 人体形象感染 的教学方法是 以现代信 息技术为平 台。以 形象感染 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实现表现美和创造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的 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 素之 间的稳定关系和 活动进程 的结构形式 。“ 传 身授、主体参 与”模式具有 以 口 下 四大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文化探索135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优势,它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种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操作性很强,除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知识研习能力、专业舞蹈水平等,还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

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便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教学;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在学生与外界沟通基础上产生的,这种交流沟通覆盖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在互动教学氛围里,不管是学习上的想法,还是生活上的感悟,都可以对外表达与沟通。

此类沟通活动的开展,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他们的思维拓展能力等。

在具体的学前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其教授对象多为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探索欲望很强烈,对外界事物也有着浓郁的好奇心,但是学习知识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耐心,而互动教学模式的使用,则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堂上有更多的愉快与趣味,这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

双主体互动教学是以“互动”为中心的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活动和交互作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学。

在互动教学模式里,由于学习环境和谐愉悦,可以间接提高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了,在心理上就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合作中,他们会接受更多信息,掌握更多知识,能够在最快时间里实现学习目标,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 能力等综合素养。

一、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一大特色。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格 成长 、情 感 陶冶等 方 面的重 要价值 。

( 一 )优 化 舞 蹈 内容
以 往 中职 舞 蹈 教 学所 采 取 的 教学有 效 地提 升 学 生舞 蹈 综 合 素质 与 舞 蹈
有 利 于 舞蹈 教 育 返璞 归 真 ,充 分发 挥 舞 蹈教 学 在 学生 人 范 、学 生 练 习 ”教 学 ,这 种 教 学模 式 下 的舞 蹈 课 内容往
自我与 他 我关 系现 象 的概 念 ,指 主体 之 间所 呈 现 出的共 舞 蹈 教学 中 的主 角 , 自主 编 排舞 蹈 等 ,从 而促 进学 生 提 识 活动 以及共 存 、互识 和 交 往状 态 。在 胡 塞 尔看 来 ,主 升 自身舞 蹈 表 现 能力 ,培 养 学生 在 舞蹈 方 面 的 自主探 索 体性 代 表 着 自我 ,正是 在 这一 理 念 下他 提 出 了将 个 人 主 精 神 。 为 了使 学 生舞 蹈 审 美 能力 得 到 进 一 步提 高 ,中职 体性替 换 为 主体 问性 。
入 艺术 体 验 性 、探 究 性 和反 思 性学 习 ,促 进 学 生 全面 发 非 传统 舞 蹈教 学 中的 “ 主体一 客 体 ”二元 的对 立模 式 。
展 。对 于 中职 舞蹈 教 学来 说 ,教师 与 学生 是 舞 蹈课 堂 中 共 同重 要 的主体 , 在舞蹈 教学 中践 行 主体 间性 教 学模 式 ,
模 式,以能够在主体 间性理论基础上显著提高舞蹈教 育有效性。
【 关键词 】 主体 间性理论 ;舞蹈教育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 2 4 . 1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 /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0 — 0 1 9 6 — 0 2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分析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分析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分析引言:中学舞蹈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变,探讨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传统的中学舞蹈教育模式注重技巧训练和固定动作的学习,亦或是追求表演形式的规范化。

其特点如下:1. 重技巧,轻创造力:传统模式下,学生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化的舞蹈风格。

2. 机械化学习:传统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缺乏对舞蹈背后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和思考。

3. 独立性不足:传统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动性较弱,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舞蹈语言的能力。

二、现代教育模式的出现及特点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舞蹈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关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 发展全面素质:现代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还包括对身体灵敏度、音乐韵律等方面的培养。

2. 强调舞蹈艺术性:现代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注重发掘学生的舞蹈潜力。

3.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现代模式中,舞蹈团队合作被视为关键要素,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和尊重。

三、传统与现代模式的比较1. 学生角色转变:传统模式下,学生充当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而现代模式则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表达。

2. 教师角色变化:传统模式下,教师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而现代模式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索。

3. 教育目标不同:传统模式重视技能的培养,而现代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4. 培养方法变革:传统模式强调机械性训练,而现代模式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舞蹈理解力,使学生能够在创作中自我实现。

四、改进建议1. 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性”的舞蹈运动经验:知觉结构、时间性与空间性

“主体性”的舞蹈运动经验:知觉结构、时间性与空间性

“主体性”的舞蹈运动经验:知觉结构、时间性与空间性目录一、内容描述 (2)二、舞蹈运动中的主体性 (3)三、舞蹈运动的知觉结构 (4)1. 舞蹈动作的认知分析 (5)2. 舞蹈表演中的身体感知 (6)3. 舞蹈观众的主观体验 (8)四、舞蹈运动的时间性经验 (9)1. 时间在舞蹈中的运用与体现 (10)2. 舞蹈中的节奏与韵律感 (11)3. 时间对舞蹈情感表达的影响 (12)五、舞蹈运动的空间性经验 (13)1. 空间与舞蹈动作的关联 (15)2. 舞蹈中的身体空间感知与表达 (16)3. 空间对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17)六、舞蹈运动中知觉结构、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关系研究 (19)1.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20)2. 舞蹈运动中主体性对三者关系的调控作用 (21)3. 舞蹈作品创作中如何融合三者以突出艺术表现 (22)七、结论与启示 (23)一、内容描述在探讨“主体性”的舞蹈运动经验时,我们首先要触及到知觉结构、时间性与空间性这三个核心要素。

这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舞蹈艺术中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知觉结构指的是舞者对舞蹈动作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不同的舞者因其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会形成独特的知觉结构。

这种结构既包括对舞蹈动作的准确把握,也包括对舞蹈所蕴含情感和意义的深入解读。

知觉结构影响着舞者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时间性是舞蹈艺术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舞蹈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其动作和姿态都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呈现的。

舞者通过控制动作的速度、力度和节奏,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时间体验。

时间性也为舞蹈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使舞者在时间的推移中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状态。

空间性则关注的是舞蹈动作在空间中的分布和表现,舞者通过身体的移动、旋转和翻转等动作,在空间中创造出各种视觉效果。

这些动作不仅改变了舞者在舞台上的位置,也影响了观众对舞蹈的感知和理解。

空间性为舞蹈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也是展现舞者主体性的重要途径。

对舞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对舞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对舞蹈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为了达到弘扬舞蹈大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目标。

我们必须对高等舞蹈教育进行改革,由传统舞蹈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侧重于培养舞蹈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舞蹈人才为目的。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传统舞蹈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于我们社会发展的需求。

虽然传统舞蹈有着多年的经验积累,有着一套很完整的教学模式。

因此,也获得了很辉煌的教学成果。

而传统舞蹈的教学模式,恰好缺少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这一特征。

新时代,新观点。

进入了新世纪的人类,有着很强的自我个性、自我主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发现,现在的人们在着装、发型上都要求突出自我,寻找个性。

而在西方国家起源并一直流行的现代舞,就很强调突出作品的创作个性和演员的表演个性。

面对这样的社会新形势,我们传统舞蹈的教学模式显得有点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所以,我们传统舞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为教学中心,以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为无论的舞蹈教育开创一片新的天空,迈进新一层舞蹈领域。

我国的舞蹈教育中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一种制性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这也可能因为受传统舞蹈传承性的影响和舞蹈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有关。

自我从中专学习舞蹈开始,上舞蹈课的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

老师作示范,学生进行模仿,也就是在模仿中学习。

老师教什么,你就学什么,老师做的动作在那个位置、那个角度,你做得一模一样那是最好的。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已经忽视了学生的辨别思维与创造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不愿意开动脑筋,不愿意提出问题的习惯。

开始一以种老师教,我就学的被动心态来学习。

把之前学习伟大的那种兴趣与积极性给埋没了。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那就是在课程设置上,也严重的制约着我们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探究幼儿园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

探究幼儿园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

探究幼儿园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幼儿园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引言:幼儿园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既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又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在幼儿园舞蹈教育中,教育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究幼儿园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分析其特点和影响,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传统模式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传统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技巧的传授和学生的表演。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通过示范和讲解来教授舞蹈动作。

学生则被要求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模仿和学习。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舞蹈技巧,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力,过于强调教师的指导和规范。

其次,这种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幼儿感到枯燥和乏味。

因此,传统模式的教育效果有限,需要进行改进。

二、幼儿园舞蹈教育的互动模式互动模式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创造。

在互动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幼儿共同探索和学习。

教师通过提供舞蹈素材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引导他们自主地创作和表达。

互动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互动,幼儿能够主动参与舞蹈创作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然而,互动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和教育技巧,能够引导幼儿的学习和表达。

其次,互动模式需要提供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舞蹈素材和活动,以保证教育效果。

三、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综合模式综合模式是将传统模式和互动模式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综合模式下,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通过传授基本的舞蹈技巧和知识,帮助幼儿掌握舞蹈的基本要素和规则。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舞蹈创作和表达。

综合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兼顾技巧的传授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幼儿在学习中既能够获得成就感,又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

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的构建

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的构建

互动式教学理论在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的构建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互动式的教育方式,在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互相协作和互相作用实现知识的共同探索和建立。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和交流能力。

在儿童舞蹈创编课程中,互动式教学理论应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舞蹈兴趣和创造能力。

首先,互动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舞蹈创编活动。

在舞蹈创编课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个人创作能力或学习动力等问题而不主动参与。

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讨论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舞蹈创作中。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鼓励他们一起探讨创作思路、分享舞蹈技巧,从而协同完成一支精彩的舞蹈作品。

其次,互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舞蹈创编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工作,其中要求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表演展示等,让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例如,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角色,集思广益,共同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将成为推动舞蹈创作达到更高水平的重要因素。

最后,互动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在舞蹈创编课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和反思,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探索更加有效的改进方式。

互动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评价和反思机制。

例如,在同伴评价活动中,学生可以互相观看和评价其他同学的舞蹈表演,以此来获得更加全面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促进自我改进和提高。

舞蹈主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舞蹈主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我深感舞蹈主题式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尝试将主题式教学融入舞蹈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下是我对舞蹈主题式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主题式教学的优势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主题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舞蹈主题式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舞蹈作品。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舞蹈主题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舞蹈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合作等多方面能力。

通过主题式教学,学生能够在舞蹈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主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主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 选择合适的主题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兴趣、情感等密切相关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例如,可以选取“家乡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的传承”等主题。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根据主题,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综合素质。

3. 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舞蹈道具等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学习中取得进步。

5. 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舞蹈技能、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表现。

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主题式教学的心得体会1.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主题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舞蹈知识、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主题式教学。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

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中学舞蹈教育是一门别具特色的学科,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

在中学舞蹈教育中,教育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综合教育模式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综合的。

综合教育模式是指将舞蹈技巧与舞蹈理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舞蹈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展示自我的个性和风采。

二、开放式教育模式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开放式的。

开放式教育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舞蹈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同时,舞蹈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中能够乐于思考,积极参与。

三、跨学科教育模式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应该是跨学科的。

跨学科教育模式是指将舞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将舞蹈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在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的互动和融合。

四、多元评价教育模式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多元评价的。

多元评价教育模式是指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素质,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同时,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伴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

总之,中学舞蹈教育的教育模式应该是综合的、开放式的、跨学科的和多元评价的。

在实践中,舞蹈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和教育能力。

主体参与性—论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主体参与性—论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

主体参与性—论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职业教育舞蹈教学与娱乐化舞蹈教学有着独特性、连续性、系列行和科学性的区别。

对待舞蹈更加的专注和认真,由此,教师为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感染、带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优雅规范的示范和鲜明生动的观点感染和充分调动学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

标签:主体参与性;职业教育;舞蹈教学;课堂方法一、舞蹈学生基本素质和心理状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寻找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教师教学的新方法、新道、新模式,在此首先讨论和论述了学习舞蹈的学生其基础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下通过横向比较得出[1]。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基础素质差异从学生来源来看,职业教高校的学生学生来源主要是乡镇普通高校。

有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只有少数的学生从小接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有一定的舞蹈基础,由此,学生舞蹈的基础素质出现了差异。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心理状态差异横向上的差异,也带来纵向上差异。

由于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差异,也带来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具体表现来说,基础素质较好的同学,接受新知识快,学动作快,兴趣高;基础素质不好的学生,接受的慢,学动作慢,理解的慢,兴致低迷,容易心生自卑感、落差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满不在乎,意志不坚定,受挫心里抗压能力较低[2]。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参与度差异据相关研究表示,舞蹈课堂教学中有80%的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条的执行老师所命令的,而近20%的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

但是这明显占比低,课堂氛围不佳,课堂效率不高,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做到充分发挥。

二、主体参与性—舞蹈教学课堂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主体参与性”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
幼儿舞蹈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活泼欢快的主体风格而受到广大幼儿的喜爱。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以活泼欢快为主,注重表达儿童的天真烂漫和活力四溢。

在幼儿舞蹈中,舞者们通过灵动的身姿和优美的舞步,展示出儿童天真无邪的一面。

他们用欢快的舞姿和愉悦的表情,向观众传达出快乐与活力。

幼儿舞蹈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舞蹈技巧,培养他们对音乐和舞蹈的兴趣,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在幼儿舞蹈的编排中,活泼欢快的节奏是必不可少的。

舞蹈动作的设计要符合儿童的身体特点,注重灵活性和韵律感。

舞蹈动作的节奏应该活泼轻快,富有变化和动感。

舞蹈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用欢快的儿童歌曲或轻快的节奏音乐,以增加舞蹈的欢乐感和活力感。

在幼儿舞蹈的表演中,舞者们要展现出欢快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们要用自己的身体语言传达出快乐和活力,让观众感受到舞蹈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同时,幼儿舞蹈注重舞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活泼欢快,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还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通过舞蹈的训练,幼儿可以学会控制身体的力量和节奏感,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
美能力。

幼儿舞蹈的主体风格以活泼欢快为主,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儿童天真烂漫和活力四溢的一面。

幼儿舞蹈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和愉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更多的幼儿能够通过参与幼儿舞蹈活动,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和成长的乐趣。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舞蹈是一门充满魅力和艺术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快乐和美感,还具有许多教育性的价值。

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育领域中,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所重视。

本文将探讨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舞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舞蹈是一项需要高度身体协调和控制能力的表演艺术,它要求舞者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身体,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和姿态。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舞蹈训练和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并逐步掌握舞蹈的基本技巧和动作。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舞蹈动作的训练课程,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舞蹈技巧。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为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舞蹈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舞蹈表演通常需要多名舞者共同合作,完成各种精彩的舞蹈动作和编排。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集体舞蹈训练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一项舞蹈表演作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性的舞蹈训练和排练课程,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为他们的未来社会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舞蹈教学是一项富有教育性价值的教学活动,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舞蹈训练和表演,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身体协调能力,促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舞蹈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

舞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性教学中,舞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表演和创作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协调能力。

舞蹈是一种高度协调和规律化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舞蹈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技巧,培养良好的体态和协调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需要不断练习和重复动作,通过持续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灵活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和音乐表达情感和情绪的艺术形式,在舞蹈教育中,学生可以透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

通过舞蹈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会通过表演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和情感智慧。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舞蹈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创作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舞蹈是一种需要团队合作和协作的艺术形式,在舞蹈教学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创作和表演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通过舞蹈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舞蹈作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精神。

舞蹈的教育性教学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舞蹈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在舞蹈
教学中的运用
张沛
【期刊名称】《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14)004
【摘要】本文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对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知识的构建、教师角色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改进诸方面进行定位审视.以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舞蹈教学健康发展,为舞蹈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总页数】2页(P112-113)
【作者】张沛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41
【相关文献】
1.中小学舞蹈教学模式选择——以北京市中小学舞蹈教研组成立大会舞蹈课例展示为例 [J], 许莉
2.浅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创编教学中的运用 [J], 沈琬茹
3.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策略 [J], 马澄澄
4.浅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策略 [J], 马澄澄;
5.新科技时代传统舞蹈教育思想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评《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研究》 [J], 张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作者:陈乐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9期【摘要】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理论,对舞蹈教学模式的专业实际以及心理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舞蹈教育模式,以能够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显著提高舞蹈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舞蹈教育;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96-02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班级授课制,此后教师中心论及其教学模式成为数百年中教育领域主流;进入20世纪后,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进行了批判和思考,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开始成为现代教育主流。

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均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主体间性教学模式逐渐得到青睐。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长期以来“手把手教”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与互动氛围。

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学应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给予更多关注,使学生进入艺术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中职舞蹈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是舞蹈课堂中共同重要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践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有利于舞蹈教育返璞归真,充分发挥舞蹈教学在学生人格成长、情感陶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认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最早见于其后期“交互主体现象学”应用中,又被称为交互主体观性、主体际性等,通常被解释为是一种表证自我与他我关系现象的概念,指主体之间所呈现出的共识活动以及共存、互识和交往状态。

在胡塞尔看来,主体性代表着自我,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他提出了将个人主体性替换为主体间性。

根据主体间性理念,可以看出“主体—主体”关系与“主体—客体”关系之间存在差异性。

在“主体—主体”关系中,主体之间对作用和影响可以相互施加,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理解和沟通,同时隐含着矛盾和冲突。

在对主体性加以保持的基础上,对关系双方之间所应具备的平等性、交互性和互动性加以强调,是主体间性最大的特点。

主体间性所体现的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具体来说就是主体间具有的相关性、统一性及协调性。

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通融性,从实质上来看为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

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互为主体,通过语言、方法等手段,在教学中相互沟通、理解和对话,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潜力进行挖掘,对学生的主体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主体人格进行塑造,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学模式改善方向职业舞蹈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舞蹈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职舞蹈教学的有效性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作用在舞蹈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以及能否采取适当的舞蹈教育方法。

相对传统主体性舞蹈教育,主体间性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对象对单一性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极端化所带来的弊端的消解,是舞蹈教学在交互关系思维下的一种交互共生,着重舞蹈教育活动中多元主体的合作。

概括来说,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舞蹈教学模式,是“主体—主体”互动舞蹈教学模式或者“主体—中介—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非传统舞蹈教学中的“主体—客体”二元的对立模式。

(一)优化舞蹈内容以往中职舞蹈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舞蹈课内容往往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舞蹈综合素质与舞蹈创新能力。

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性差异,对舞蹈的接受能力和喜好也会有所不同。

为了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师可在对经典舞蹈进行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成为舞蹈教学中的主角,自主编排舞蹈等,从而促进学生提升自身舞蹈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自主探索精神。

为了使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职舞蹈教学内容应更加多元化,在舞蹈课堂中纳入各种民族舞、现代舞和中外舞蹈等,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各种舞蹈的异同,提高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感。

(二)优化舞蹈教学方法第一,在教师主导下实施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教学。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活动均由教师设计构思,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确实处于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并不完全主导。

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认识到自身特殊主体性质,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知识、经验、能力均领先于学生的主导地位,针对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给予指导性评价,提供指导和帮助。

舞蹈教学还应充分调动舞蹈课程、多媒体手段、舞蹈测试制度等多种“客观主体”的作用,通过多交互主体的协同参与,共同完成课堂上的舞蹈教学活动。

如在学习藏族舞蹈《走进西藏》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对西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不多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走进西藏》舞蹈录像进行欣赏的同时,向学生讲述舞蹈主题。

在丰富而直观的资料中,学生欣赏到藏族舞蹈的同时,对藏族的历史文化也更加了解,参与舞蹈课堂的积极性也更高。

第二,在舞蹈教学中坚持平等对话与多元融合。

在舞蹈教学中,要实现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需要坚持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对于主体间性下的舞蹈教学师生对话来说,平等是其前提。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消除传统舞蹈教学中的二元对立观念,推动舞蹈教学主体的多元融合与共生。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界限,两个主体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也参与了教学,构成了教学相长的现象。

除了在场的主体对话外,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很多不在场的主体对话,如与舞蹈教材编者、舞蹈教学大纲制定者之间的对话等。

舞蹈教材并非舞蹈教学的唯一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其他舞蹈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实现舞蹈教学的平等与多元融合,丰富舞蹈教学形式。

第三,在舞蹈教学中营造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生成状态。

在主体间性教学中,教学通常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中,课堂中的很多情况都处于未完成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也不是完全集中在学生那里,而是开放和动态变化的。

在舞蹈教学中,主体间性教学模式要求舞蹈教学课堂是一种独白与对话的共生共存模式。

教师需要具备对话性思维,走出传统封闭的教师主体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对舞蹈教学的反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舞蹈教学中的成败,与学生一起探索舞蹈教学世界,建构舞蹈教学意义。

以东北秧歌《妞妞扭秧歌》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舞蹈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可在教学的开始,安排节奏比较欢快活泼、情节性较强的快板部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然后再安排音乐节奏比较悠长的前奏部分,让学生自己对出场动作与造型进行设计,与教师一起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期待,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主体间性理论下舞蹈教学模式改善的实际效果(一)改变了传统单向教学,使舞蹈教学实现了主体间多向互动交往传统舞蹈教学以单向教学模式为主,否定了教学中的对称交往形式,导致师生在舞蹈教学中形成了对立局面。

而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舞蹈教学模式,使舞蹈教学实现了主体间多向互动交往,促进了师生精神、舞蹈知识等方面的共享,而在共享中又能相互造就师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共同发展。

(二)改变了舞蹈教学灌输定势,使舞蹈教学走向知、情、意、行综合目标传统的舞蹈教学是教师灌输式教学。

在这种定势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所呈现的完全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过程,毫无舞蹈教学中本应具备的情、意、行等特征。

主体间性下的舞蹈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以探究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达到情感、意识、人格力量的交融,推动舞蹈教学走向知、情、意、行综合目标,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对舞蹈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心态的健全化以及舞蹈学习行为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显著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正规化舞蹈教育孕育而生。

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局限性的凸显,增强了主体间性舞蹈教育观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主要基于主体间性理论与职业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中职舞蹈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舞蹈课堂教学模式及舞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使得舞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序、健康和谐。

总之主体间性理论,给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舞蹈教学弊端,对现代舞蹈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完善舞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1]张志泉,蔡晨云.主体间性视野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7-10.[2]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2):223-229.[3]任凤芹.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J].教育科学,2013,29(6):26-30.[4]李新民.主体间性:艺术教育达致有效性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26-28.[5]刘彦灵.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2.[6]古兰丹姆.论舞蹈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98-102,109.[7]李士明.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军旅舞蹈教育模式——浅析军队特色舞蹈教育的人本内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66-69.[8]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58-58,139.[9]陈筱筱.佤族舞蹈进入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可行性与推进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作者简介:陈乐(1983-),女,江苏省泰州市人,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创编、舞蹈教育、民族民间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