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杠杆的平衡-粤教粤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的平衡-粤教粤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的平衡-粤教粤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2.能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3.能够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平衡条件;2.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教学难点1.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准备1.杠杆;2.不同长度的木棍。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想物体平衡的定义和原理,以及上一节课讲解的一些场景。

2.提出问题:“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讲解(15分钟)1.给出杠杆的定义:一根可以绕定点旋转的棍子称为杠杆。

2.板状杠杆、三角杠杆和转轴杠杆等生活中常见的杠杆。

3.展示杠杆的平衡状态,以及杠杆不平衡时的情况。

4.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两端受到的力矩相等,即:左力矩=右力矩,左力矩=左力×左力臂,右力矩=右力×右力臂。

实验演示(20分钟)1.用不同长度的木棍和支点组成杠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杠杆平衡状态的共同点。

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确认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如何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拓展(5分钟)1.小组合作,搜索一些实际应用杠杆的例子,并交流分享;2.联系杠杆进行综合考察。

课程总结在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杠杆的知识,包括了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和常见的杠杆,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观察杠杆平衡的方法,并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拓展中学生有机会找到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掌门1对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 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会杠杆分类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四、教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的配套器材、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多媒体课件或录像。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各种工具:剪刀、钳子、指甲刀、瓶盖起子、食品夹等指出这些简单的工具都称为简单机械.投影或录像:机床、缝纫机、起重机等.指出这些也是机械,不过比较复杂,称为复杂机械(或机器).但无论多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本节课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二)、新课教学一、杠杆的概念投影:汲水的桔槔、埃及人建金字塔的图片.引导提出问题:人类很早就使用杠杆了,在三千多年前,古人用来在井上汲水的桔槔,它就是一个杠杆.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就是靠杠杆这种简单机械搬动巨大石块,从而创造了世界奇迹.什么是杠杆呢?它在使用中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请同学们观察(动画或录像):用撬棒撬石头的两种方式、小孩在玩跷跷板、压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取水.思考问题:撬棒、跷跷板、手柄都是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分组探究讨论.(提供器材:镊子、钉有钉子的木板、铅笔模拟撬棒)尽可能由学生总结结论.若得不出结论可提示:(1)每种工具的工作任务是什么?(确定阻力)(2)人们是怎样利用这种工具完成任务的?(是否有转动的现象?是否都有绕着固定点转动?是否给杠杆施加力了?)(确定支点、动力)(3)这些工具的共同点有哪些?①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②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③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请总结出: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得出: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板书出具体内容).图1练习:观察图1,思考下列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二、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提出问题: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转动,哪些因素影响杠杆的转动呢? 学生探究活动:探究影响杠杆转动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简介实验装置,由学生判定此装置是否可看为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动力、阻力(任意设定哪个力是动力,哪个力是阻力,本案例设左边为阻力).实验1:(使用前调节平衡)钩码挂在如图2位置平衡.实验2:左边钩码不变,右边加一个或减少一个钩码,杠杆是否仍平衡?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实验3: 换上另一个弯曲杠杆(如图3),保持左右两边动力、阻力不变,杠杆是否仍平衡?实验4:保持左边阻力不变,仍用刚才的钩码,要保持杠杆左侧水平,右侧的钩码应该放在哪呢?仔细观察,平衡时如图4所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与实验1情况相同.改变阻力大小重复上述4个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力的大小、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大小影响杠杆的转动.给出力臂的概念: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结合图例,讲解杠杆的相关概念:一“点”——支点O ,(一定在杠杆上)动力F 1五 二“力”—— 相对的 要 阻力F 2 素 动力臂L 1 二“臂”——阻力臂L 2(1)力臂一定与力的作用线垂直。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3.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及构成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4.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5.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2.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4. 讲解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布置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平衡的杠杆装置。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分析周围的杠杆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杠杆的基本概念、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优秀篇〕

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杠杆和杠杆的平衡。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平衡条件研究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环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基本的物理原理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2.应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难点】1. 设计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案。

2.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正确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准备】支架、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跷跷板、大象、小象、钉锤、天平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几章我们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这些力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

而人们在用力的同时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的机械,,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并展示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瓶起子、螺丝刀、滑轮。

然而,所有复杂机械都是简单机械组成,我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机械——杠杆开始学习。

教师展示瓶起子、剪刀等一些实物,然后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9-1中所示的各种工具,通过讨论说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杠杆1.什么是杠杆?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启发学生了解杠杆的特征:(1)杠杆必须是根硬棒,否则在力的作用下将发生形变;(2)杠杆受力均能绕固定点转动。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起形状各异,但必须是硬的。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杠杆的平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平衡》是粤教版科学六下第2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接着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杠杆的平衡。

二. 学情分析六下学生的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探究性,他们对物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学会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杠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公式的应用。

2.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过程,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解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杠杆的平衡现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讲解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翘板、剪刀等,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讲解杠杆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知识。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4.讲解与演示: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演示如何使用杠杆平衡公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杠杆的平衡计算方法。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析一些生活实例中的杠杆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杠杆的平衡条件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平衡条件:力矩相等。

2. 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应用力矩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利用实验和实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平衡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平衡现象。

2. 新课: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矩相等。

3. 实践: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领域,如工程、物理、日常生活等。

2. 介绍一些著名的杠杆平衡实例,如翘翘板、剪刀、钳子等。

3. 探讨杠杆平衡条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力学、生物学等。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九、教学改进1.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力矩概念的讲解和引导。

2. 尝试采用更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游戏、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钩码、剪刀、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杠杆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a. 让学生尝试用钩码悬挂在杠杆的两端,观察杠杆的平衡状态。

b. 引导学生发现,当钩码的悬挂位置变化时,杠杆的平衡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3. 验证杠杆平衡条件:a.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杠杆平衡条件。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完成实验。

4. 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a. 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b.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杠杆原理发明创造,提高生活便利性。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种类,如一阶杠杆、二阶杠杆和三阶杠杆,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平衡条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机械原理、建筑结构等。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2.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拍照或绘图,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九、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1)对力臂概念的理解。

(2)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工具,如撬棍、天平、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杠杆的概念。

2、认识杠杆(1)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2)介绍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各要素的含义,并学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3、提出问题展示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4、猜想与假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猜想二: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猜想三:动力/阻力=阻力臂/动力臂5、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等。

(2)制定实验方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在杠杆的两侧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改变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

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数据。

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及力臂的长度,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概念: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 杠杆的分类:一类杠杆、二类杠杆、三类杠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测力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杠杆的构造,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杠杆的平衡点,并记录下来。

3. 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测力计、钩码等器材,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5.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介绍杠杆的分类。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杠杆平衡条件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反馈: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杠杆概念和平衡条件的理解。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平衡条件的应用。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习题的完成质量,检验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平衡条件。

2. 反思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科学-六年级下册-简单机械(杠杆的平衡)-粤教科技版-叶向丁-小榄北区小学

科学-六年级下册-简单机械(杠杆的平衡)-粤教科技版-叶向丁-小榄北区小学

---------------------------------------------------------------最新资料推荐------------------------------------------------------科学-六年级下册-简单机械(杠杆的平衡)-粤教科技版-叶向丁-小榄北区小学《杠杆的平衡》教学实录一、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你们玩过跷跷板吗?生:玩过。

师:你们喜欢玩吗?生:喜欢,不喜欢。

师:喜不喜欢见仁见智了,每人的感觉都不同。

我们看波波是怎么玩跷跷板的?出示幻灯片。

师:彬彬、琪琪、波波我们都认识了,这一位我们叫他小胖吧。

波波为什么能把小胖撬起来呢?生:小胖重。

师:小胖重不是应该把波波撬起来才对呀。

生:1 / 6小胖坐得近一点。

师:哦,原来小胖坐得近一点,波波坐得远一点。

为什么这样波波就容易把小胖撬起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杠杆的平衡。

(板书)(二)研究杠杆的平衡师:齐读课题杠杆的平衡。

生:杠杆的平衡。

师:有关杠杆的平衡,你们想知道些什么?生:什么是杠杆?生:杠杆怎样平衡?师:怎样才能使杠杆平衡?杠杆的平衡与什么有关?波波和小胖坐在什么位置上,跷跷板才能平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的平衡吧。

出示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做实验要用到简单机械实验盒里的三样东西。

这是立柱,我们把立柱插在盒子上的孔里,然后把带螺丝的杆子装在立柱上,再装上杠杆尺。

---------------------------------------------------------------最新资料推荐------------------------------------------------------ 我们还要用到钩码。

师:大家要明确实验要求。

(出示幻灯片)师:我们一般把左边确定为阻力点,把右边确定为动力点。

我们先在左边第四格挂两个钩码,要在右边第几格挂几个钩码?生:最后一格(第四格)挂两个。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小学科学公开课《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知道杠杆是由支点、动力和阻力构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杠杆模型、钩码、测力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杠杆的平衡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关系。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钩码的重量。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

2. 思考题: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运用讲解法,清晰地阐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翘翘板,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好奇心。

2. 讲解杠杆的基本概念,介绍支点、动力、阻力等概念。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4.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5. 练习应用:学生运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unknown 物体的重量。

6. 总结提升:强调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数据记录能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杠杆得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就是杠杆,能从常见得工具与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得条件、二、方法与过程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得全过程。

培养学生得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得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得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实事求就是得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得实验方案;2.力臂得确定.【教学重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咱们平时吃放用什么来夹食物哪!我们写字用得笔,都就是一些简单得机械。

还有乘坐得飞机高铁等这些交通工具里也包含得有简单得机械。

我们今天就来开始我们得简单机械得学习吧!大家有信心掌握今天得知识吗?二、新授(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得平衡条件杠杆就是一种古老而简单得机械,许许多多机械得应用改变与丰富了我们得生活。

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得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得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课件展示生活中得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得共同特征:(板书)在力得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得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人移动石块问题1:人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问题2:人用得木棍就是杠杆吗?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就是不就是杠杆?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就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得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得地方?(板书)2.认识杠杆得几个概念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得画法:·找支点;·画出动力与阻力得作用线;·过支点向力得作用线作垂线,垂线得长度即就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杠杆的平衡》教学设计
更具说服力




附教案后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个 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最终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 数据是否能验证自己的猜想?
集体备课
个 人观 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有匹马儿两人骑,一头高来一头低,虽然马儿不走路,两人仍然笑嘻嘻。(打一物)
找一瘦小的学生和我一起玩跷跷板,学生猜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得出学生认为玩跷跷板和体重有关。那是不是体重小的就一定会被翘起来呢?会不会出现我们两个在跷跷板上平衡的情况呢?如果有必须满足什么样
第二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每组同学再测量三组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验证自己的结论。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数
到支点格数
钩码个数
到支点格数
1
2
3
(3)实验数据分析:
第一组同学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初次探究实验数据
利用谜语
吸引学生兴趣
认识杠杆尺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




实验
次数
左侧
右侧
钩码
个数
到支点的格数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二)杠杆平衡创设情境: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

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F1L1= F2L2F1+L1= F2+L2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分析论证: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即杠杆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杠杆平衡 教案

杠杆平衡 教案

杠杆平衡教案教案标题:杠杆平衡教案目标:1. 了解杠杆平衡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杠杆平衡的定义和原理;2. 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杠杆平衡的示意图;2. 杠杆平衡的计算公式;3. 实际问题的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杠杆平衡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杠杆平衡的兴趣和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解释杠杆平衡的定义和原理;2. 展示杠杆平衡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的基本结构。

三、计算方法(15分钟)1. 讲解如何计算杠杆平衡;2. 通过实例演示杠杆平衡的计算方法;3. 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四、应用实例(15分钟)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问题;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关键因素,并进行计算;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决思路和结果。

五、总结(5分钟)总结杠杆平衡的重点内容和计算方法,强调杠杆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拓展活动(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应用杠杆平衡原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找到更多杠杆平衡的例子,并进行分析;2.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应用实例的解答;3. 学生对杠杆平衡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和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教学准备】支架、杠杆、钩码
【教学内容】制作简易小天平、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2、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3、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教学准备】制作简易小天平材料、各种生活中的工具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