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

合集下载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背景和登基情况。

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1.2 教学内容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

贞观之治的定义和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意义。

1.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家世、教育背景、军事成就等。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背景。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主要措施。

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减轻赋税、整顿官僚制度、选拔贤能等。

这些改革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措施,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这些改革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军事扩张3.1 教学目标了解唐太宗李世民在军事方面的扩张政策。

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包括对边疆的征战和对外交往。

这些政策对唐朝的疆域、国力和民族关系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政策的影响。

3.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唐太宗的军事扩张政策,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政策的动机和意义。

学生通过地图分析,了解这些政策对唐朝的影响。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理解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这些发展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发展对唐朝的影响。

4.4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贞观之治时期唐朝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掌握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3)认识唐太宗的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以往朝代的治理差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贞观之治与其他朝代治理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唐朝建立和唐太宗即位的情况。

(2)提问:同学们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一个著名治世吗?2. 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21页,阅读“贞观之治”部分。

(2)思考:贞观之治的含义是什么?它为什么被称为唐朝的治世之一?3. 课堂讲解:(1)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2)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要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贞观之治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1页,总结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并简要阐述贞观之治的含义。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的理解。

3. 学生对唐太宗纳谏和用人的特点的认识。

4. 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篇一」课标内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3、①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②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③贞观之治。

4、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2、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2、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3、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贞观之治”的含义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3、“贞观之治”的内容二、难点:1、如何评价唐太宗2、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教学方法:“自学――问题――讨论”教学时间:2课时导学程序:(简要复习上一课知识,导入新课)提问:隋朝为什么会像秦王朝一样建立不久就爆发了农民起义?结果如何?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之际,群雄并起,一些隋朝官员乘机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优秀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优秀教案
概括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阅读并思考
学生发言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
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和唐太宗的统治措施之间的关系。
沙场点兵
1、“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形成于哪一时期()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2、“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多媒体演示课题)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打开教材,看本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唐太宗像和资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招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焉震俱。”——(唐)吴兢
提问:唐太宗如何居安思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
课件展示:一、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课件展示:唐太宗像和资料“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提问:上文体现唐太宗的什么思想?(民本思想)
课件展示:魏征像和资料“……(太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提问:体现唐太宗的什么治国思想?(虚心纳谏)
课件展示:马周、房玄龄、杜如晦等像
出示赋役制度的材料,简要分析其经济政策,并指出它的影响。
演示《唐律疏议》图及其材料,简要分析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出示科举制的材料引出科举制,引导学生学习科举制的内容影响。
最后提问,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和认识来回答。
阅读教材,归纳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唐朝的历史背景;唐太宗的即位;贞观之治的定义。

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第二章:唐太宗的即位2.1 课程背景了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的即位背景,理解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3 教学内容唐太宗的即位背景;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的统治理念。

第三章: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3.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特点。

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

3.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的特点。

3.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特点。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4.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理解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经济政策;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4.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经济成就。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5.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5.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与科技,理解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5.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文化;贞观之治的科技成就。

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的文化科技成就。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6.1 课程背景了解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引导学生关注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6.2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理解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6.3 教学内容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学习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2、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p9—p11,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画出要点。

1、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的教训的?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分别是什么?
3、唐太宗分别在君民、君臣关系和用人方面、对待谏言有怎样的思想认识?(怎样形容)
4、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呈现什么样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四、先学后教
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10分钟后用举手调查学生完成情况,并提问。

过渡:“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出自哪位皇帝之口呢?
1、唐太宗经常告诫臣下:君也~~~~~~~覆舟。

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繇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
善民族关系
2、知人善用虚心纳谏
3、君民:舟与水的关系君臣:“元首”与“股耾”
用人方面:“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对待谏言:虚心纳谏
4、见p11上
五、课堂检测
学习检测。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

2. 使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成果,贞观之治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定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治理成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分析: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具体成果和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分享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对贞观之治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唐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通过对比唐太宗与其他唐朝皇帝的治理成果,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贞观之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治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短文,评估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深入思考和应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加深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研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及其登基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唐太宗的生平事迹,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唐太宗的形象,引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兴趣。

第二章:贞观之治的含义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内容:解释“贞观之治”的概念,介绍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第三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在政治体制改革、选拔贤能、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的举措。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政治决策过程,理解唐太宗的政治改革。

第四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实行均田制、改革税制、发展农业生产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唐太宗的文化教育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提倡儒学、重视教育、搜集图书等措施。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及其影响。

第六章:贞观之治的社会制度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的社会制度。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士农工商的分工制度等。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制度。

第七章:唐太宗的外交政策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唐太宗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教学内容:讲述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对外战争、建立朝贡体系等。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让学生参与唐太宗的外交决策。

第八章:贞观之治的文化繁荣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时期的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研究项目,让学生深入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文化繁荣。

唐太宗与_贞观之治_[教案1]

唐太宗与_贞观之治_[教案1]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教案1]一、课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二、学习重点:唐太宗的政治建树和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原因、表现);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晚年经历。

三、知识梳理(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李世民的出身及才能:出身于带鲜卑血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文武双全,从小练习同时爱读书,喜好,勇猛强悍、机敏聪慧。

2、建唐立功、一统天下:年,李渊在起兵,年,建唐,至年扫平天下、实现统一。

李世民屡立战功,被加号,任。

3、登基称帝:626年,李世民发动,袭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李世民登基后于年改年号为贞观。

(二)、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含义:唐太宗时期,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①.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2)客观上: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2、贞观新政的内容(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1、 唐太宗开明的为政作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体现了的思想;他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广开言路、从谏如流2、 开放的时代风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德治国的思想造就出、 、 的时代风貌3、 晚年的过失晚年渐趋奢靡,求仙长生,最后服丹暴亡,享年51岁对于唐太宗的评价:唐太宗的自我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

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1.下列活动与唐太宗无关的是A 、修订、颁行《唐律》B 、封禅、求仙、巡游C 、写诗、作文颇有文采D、发展完善科举制2.唐朝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A、加强皇权,把相权一分为三B、标志着中央集权到顶峰。

C、提高行政效率。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A、B、C、D、4、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的进步意义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初皇帝调整统治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客观上最能体现儒家“仁政”主张的是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6、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这一制度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4、“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_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Ⅰ、女皇武则天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Ⅱ、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_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2)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如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选拔贤才等。

(3)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贞观之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2.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及其意义。

3. “贞观之治”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唐太宗统治措施的深入理解。

2.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 课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相关图片、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像所代表的历史人物吗?他有什么重要历史地位?学生回答: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背景。

教师提问: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时,面临着哪些问题?学生回答:国家分裂、民生凋敝、政治腐败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小组汇报: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选拔贤才等。

4. 课堂讲解讲解唐太宗的统治措施,重点分析其意义。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唐太宗的这些措施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等。

5. 知识拓展介绍“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唐朝历史中的地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贞观之治”的含义吗?它在唐朝历史中有什么重要地位?学生回答:“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它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高峰,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教案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他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五、随堂练习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皇帝B、重视发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史实;知道李世民善于用人和纳谏;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培养和提高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和梳理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唐太宗是位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隋亡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于是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四.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相对浓厚,对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突出。

六.教学过程:1. 由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电视剧《隋唐英雄传》吗?今天我们来具体来学习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 展示图片《罄竹难书》,从中了解隋炀帝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3. 看课本找出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等。

4. 观看视频《玄武门之变》,了解李世民继位(年号贞观)的史实。

5. 唐太宗用人。

(选贤任能:房玄龄和杜如晦)展现图片。

6. 通过故事了解唐太宗虚心纳谏,宽宏大量。

(我们应学习唐太宗,长孙皇后,魏征的什么品质?)7. 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

(让学生在课本上找)8. 唐太宗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推行了一系列个新措施。

9.新政的结果:政治上比较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课堂讨论:1.)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对当贞观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2.)唐初为什么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封建治世?你如何看待“贞观之治”?3.)你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课堂小结: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 时间:公元618年2. 建立者:李渊3. 都城: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李世民)即位。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认识其在唐朝历史上的地位。

2. 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认识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 通过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2. “贞观之治”的含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3.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的含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出生、登基、在位时间等。

3. 讲解“贞观之治”的含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4. 分析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理解和看法。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治世,如汉武帝的“文景之治”、康熙的“康乾盛世”等,分析其异同。

2. 探讨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文化发展等。

七、教学互动1.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基本问题,如唐太宗的登基时间、贞观之治的政治特点等。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6篇贞观之治篇一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

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目录简介唐太宗爱民如子贞观之初法治天下强盛王朝收缩展开简介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 贞观之治”。

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 济世安民”。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最终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唐太宗及其治下的“贞观之治”,通过分析历史资料,让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政治改革以及贞观之治带来的繁荣。

1.2 学习目标了解唐太宗的生平背景;掌握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及其政治改革;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章:唐太宗的生平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唐太宗的肖像,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外貌特征,激发学生对唐太宗的好奇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唐太宗的出生背景、早年经历、登基过程以及其在位期间的政绩。

2.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唐太宗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第三章:唐太宗的治国理念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的“仁政”、“德治”和“科举制”等治国理念。

3.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治国理念在实际政治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第四章:贞观之治的政治改革4.1 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为什么说唐太宗的政治改革带来了贞观之治?4.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整顿吏治、严惩贪污、选拔贤能等。

4.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改革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第五章:贞观之治的繁荣5.1 导入提问:贞观之治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5.2 教学内容讲解贞观之治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繁荣。

5.3 课堂展示让学生通过PPT、手抄报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贞观之治的了解。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六章:贞观之治与儒家思想6.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唐太宗是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理念中的?6.2 教学内容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唐太宗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于治国实践中,如重视教育、崇尚礼义等。

6.3 案例分析分析唐太宗在推行儒家思想方面的具体措施,如兴办学校、选拔儒士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背景及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贞观之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2 教学内容: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

讲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和贞观之治的提出。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发展。

2. 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即位,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的提出。

3. 通过图片展示贞观之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

4. 引导学生讨论贞观之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唐太宗的政治改革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2.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如废除了世袭制、实行科举制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太宗在政治改革方面的举措,让学生了解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政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 引导学生讨论政治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政治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章:唐太宗的经济政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3.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如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 讲述唐太宗在经济政策方面的举措,让学生了解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唐太宗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3. 引导学生讨论经济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经济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章:唐太宗的文化建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唐太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

培养学生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4.2 教学内容:讲解唐太宗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举措,如推崇儒学、修建学校等。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

贞观之治教案优秀3篇贞观之治教案优秀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二)能力训练点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从而培养他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找出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异同之处,并分析亡兴之间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从而培养他们正确分析历史事实的异同点,正确把握历史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正确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他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革措施,最终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从中感悟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顿吏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学生通过对这一盛世景象的学习,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学生对伟大的祖国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的辛劳,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个人能力美的体现。

二、学法引导1、教师可用历史故事导人新课。

2、学习本课重点要识记理解四个人物和四个概念。

(1)四个人物:①李渊:唐高祖,唐开国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③武则天: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国古代比较有影响的一个皇帝,前期颇有作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两个概念:①“贞观之治”;②“开元盛世”。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及解决办法1、“贞观之治”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由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是唐太宗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

第二,是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根据这一内容构成的特点,要突破重点,可采取提问法,从史实的结果分析原因。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初中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知道有关武则天的基本史实。

2.过程方法与能力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武则天坎坷、传奇的一生,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1)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2)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唐王朝历时不到三个世纪,而武则天一人参政掌政就近半个世纪(从当皇后开始参决朝政计算)。

同时,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唐朝进人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放在当时的环境来讲它劳民伤财,但客观上运河的开通给人民、社会带来了好处,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条运河是谁在位时开凿的?其中3+4+5=1中各数字代表什么?此人生前很有作为但也很残暴,为什么说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会迅速灭亡,它与我们学过的哪个王朝很相似?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隋朝的灭亡与唐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课题二、新授讲授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的灭亡一、唐王朝的建立多媒体展示:引用人民对隋炀帝憎恨的诗句来反映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通过多媒体演示: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2、多媒体展示唐高祖李渊像及提示,并根据以下提示玩成猜猜我是谁的游戏A他是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B他在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乘机起兵C他在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并统一全国D他是唐朝的开国皇帝3、根据阅读和活动中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练习,让我告诉你(1)唐朝的建立者是——李渊(2)唐朝的建立时间是——618年(3)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的简介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前两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强大的隋朝灭亡了,这给了唐太宗什么样的震撼?请同学们阅读第9页后三段话和第十页第一段话,思考一个问题,唐太宗为什么能做到以谏如流任用贤能?他从隋亡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他意识到“君为舟,民为水”的道理,他认为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和倡导臣下提意见,并以谏如流,兼收并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三要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康新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民族问题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胸襟。

【教学重点】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江山”,右盘加上砝玛“老百姓”,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

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欣赏哪一位皇帝?(学生活动)唐太宗、汉武帝等。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1.(提出问题):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学生活动)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

→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

多年南征北战却没有太大伤害,李渊说他是“天策上将”。

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2.(提出问题):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学生活动):通过玄武门之变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又逼李渊退位,自己登基称帝。

★李渊为何肯让位?二、贞观之治3.(提出问题):唐朝由初期的“乱”逐渐地走向了“治”,从而推出“贞观之治”的内涵,即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往频繁,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

并板书标题。

提出问题:综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唐太宗即位后,次年(627)改元贞观。

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隋朝为什么会灭亡?①奢华浪费,劳民伤财。

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

②生活腐化,荒淫无道。

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

③战争太多,耗费国力。

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

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1)政治方面完善制度:发展和完善了隋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制定律法:修订颁行《唐律》发展科举:进一步发展隋代的科举制(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3)贞观盛世《贞观政要》记载太平盛世的景象,其间虽有溢美之辞,但却大体上反映了贞观年间升平富足的社会蓝图。

★师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思考题教师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①他统治时期,能够汲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②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他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

三、开明的君主与开放的时代4.(提出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如果你是唐太宗,你准备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学生活动)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是从哪些方面着手稳固江山,并根据本节内容,将学生分为“君臣关系组”、“君民关系组”、“民族关系组”与“对外关系组”等四大组。

学生参照课前准备与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采取由学生设问答的方式,进行合作讨论,探究历史。

教师就如何提出问题进行方法指导和任务布置,让学生明确设问的方向。

(一)知人善任:君臣关系组:材料一:“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

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

材料二: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

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材料三:唐太宗统治时期,天下出现“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局面。

(二)兼听纳谏:君民关系组:材料一:“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贞观二十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万户,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

百姓开始安居乐业。

材料二:唐太宗尤提倡儒学,对群臣说:“我只喜爱尧、舜、周、孔的道理,有了它好比鸟有翼,鱼有水,失去它就要死,不可暂时失去。

”材料三:唐太宗说:“通过科举考试后,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三)民族和谐:民族关系组:材料一:“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

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帝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材料三:唐诗《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四)对外开放:对外关系组: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

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

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也与中国人通婚。

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朝鲜和日本)的影响尤其巨大。

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

【板书设计】【体系构建】“天策上将”夺位登基唐“贞观之治”形成主要原因:吸取隋亡教训;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强调“存百姓”思想。

法律政策: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文化举措:完善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民族政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被西北各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对外政策: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评价: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评价:我国封建社会杰出政治家,总体而言其“功大于过”。

【布置作业】【教材问题参考答案】【教学反思】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而其纳谏、用贤之风更为后世称道。

唐太宗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康新民:我基本按照体系构建的顺序来讲,让学生评价人物,由故事引入,再将人物的统治思想、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措施与学生一一梳理。

在讨论的过程中将对人物的评价慢慢渗透。

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巩固。

最后,总结所学内容,布置作业。

田明:是不是少一些学生自己检测的环节?张媛: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几个盛世局面,类似“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到现在的“贞观之治”,它们都有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点,让学生总结一下更好。

陈少荣:我也是这个意思,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能让他们把学过的知识回顾一下,串联起来。

倪雪芬:我跟田明的想法一样,觉得应该多一些学生自测的机会,毕竟我们这个科目还是重在落实的,这样能更直观的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和他们的学习能力。

王芸杰:我想说的部分张媛和田明已经说到了,那就按他们说的再改动一下。

补充一点,李渊为何肯让位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讨论的,是政治本身的特点。

关系到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帝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