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课题-小学-数学-三年级-王艳-《倍的认识》案例
《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倍的认识》案例分析学科:数学姓名:张秀艳单位:新开口镇第一中心小学《倍的认识》案例分析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概念,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3个女同学跳绳,再请二组男同学,是2个3,”让学生说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地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二、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倍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是学生刚刚接触的学习内容,对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
因此,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才能逐步形成“倍”的概念。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的教学,都能围绕“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在学生初步形成“倍”的概念的教学上,为了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第一行参照的数量都“2”,并且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通过直观形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也是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从而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数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独立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又能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在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看、动手摆、积极说,使学生的脑海里产生初步的表象,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出知识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形成了“倍”的概念。
《促进生成 追求高效——《倍的认识》案例》 (1)
促进生成追求高效——小学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过程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随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等随时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场境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预定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根据执行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修正和改变教学方案,或依据教学现场的实时特点而动态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
“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在本堂课里存在许多生成性的内容,本篇就以“倍的认识”作为案例来阐述三究四学模式下该怎样进行小学新知探究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二、案例说明:“倍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0页例1的内容。
倍的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与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百分数、比、比例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设计让学生经历从对生活中具体实物数量的比较中抽象出“倍”的过程,再依次通过“独立思考、个体探究”和“分享交流、合作探究”环节让学生将萝卜的分类计数、圈图比较,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自身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再通过比较圆片、小棒等活动提供大量的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的机会,抽象概括出基本数量关系,有效帮助其建立倍的概念,并能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从而拓宽学生应用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
《倍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倍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2. 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倍”的概念: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整数倍,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2. 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如何用乘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能够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2.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2. 演示法: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演示:通过具体的实例,演示如何找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能用乘法计算出来。
4.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倍”的实例,并计算出来。
2. 让学生用乘法计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适用于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它详细描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导入到总结的整个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倍”的概念,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024年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数的基本运算,能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倍数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进行倍数的运算。
教学重点:掌握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实际情景: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4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红的苹果数量是多少?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倍的概念,以小明、小华、小红的苹果数量为例,解释什么是倍数。
然后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倍数的基本运算。
3.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关于倍数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铅笔,小华的铅笔数量是小明的2倍,小红的铅笔数量是小明的3倍,求小华和小红各有多少铅笔。
六、板书设计1. 倍的概念2. 倍数的运算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步骤七、作业设计(1)小明的书本数量是小华的3倍,小华有5本书,小明有多少本书?(2)小华的糖果数量是小明的2倍,小明有4颗糖果,小华有多少颗糖果?答案:(1)小明有15本书。
(2)小华有8颗糖果。
如果小明的铅笔数量是小华的2倍,小华的铅笔数量是小红的2倍,那么小明的铅笔数量是小红的几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倍的概念。
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中,学生掌握了倍数的运算方法。
《倍的认识》案例分析
《倍的认识》教学案例【案例主题及其内涵】1.案例主题本次的案例主题是理解“倍”的概念和构建“倍”的模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2.案例阐述本案例源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50的《倍的认识》,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概念,它是在学生学会用乘法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理解“倍”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可以为今后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材中也没有给出“倍”的概念定义,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所以要建立“倍”这一概念,只有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自己观察思考,逐步建立“倍”的表象,才能形成“倍”的概念,通过具体操作加强理解,构建“倍其实就几个标准量”的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思维过程)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教师要不断犁动学生思维的土壤,激活思考系统,延展思维空间的兼容性,并不断提升的学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还要将学生思维的种子,种在学生原有经验“差比”里,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认识“倍”,获得思维的基本模型,在一材多用的游戏中使思维获得生长,在更为多变的情境中延展思维,深刻理解“倍”的产生是“比出来”的这一本质。
顺着经验唤醒、经验提升、经验重构这条思维发展的路径,在“无痕教育”思想中让思维“有痕”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1.案例描述一、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要学什么知识吗?生:《倍的认识》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屏幕上有师:你们真会观察!是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倍,学习前,我们先来聊一下天好吗?听说你们上周写了一篇作文叫《猜猜他是谁》,老师今天也想跟同学们玩一下猜猜他是谁,想不想玩,(想玩)那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师:这个人他有两个特征:第一个他是个男生,第二他是全班最矮的(说完马上示意生举手回答)生1:XXX师请生1和XXX上来:生1说你全班最矮,你服气吗?(不服气)那老师给你一个机会,你找一个比他高的同学上来生2上来师先让3位学生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好队,师引导学生说出生1比XXX高,又比生2矮后,师:为什么都是同一个人,你们一会说他高,一会说矮呢生:因为跟不同的人比师:跟不同的人比就是跟不同的标准来比,结果当然会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比较时通常都会有一个标准板书:比标准过渡:刚才我们比的是高矮,数学里,我们还可以比什么?(比长短、比大小、比多少)看来同学们的数学知识都很丰富,老师奖励你3朵小黄花二、新授1、初步认识“倍“师:你们觉得3朵多吗?预设有的孩子说多,追问为什么觉得多呢(因为还有1朵、2朵)有的孩子说少,追问为什么觉得多呢(因为还有5朵、6朵、7朵等)也就是说要说什么东西多还是少时,是需要有另外一个数量比较才能知道的,只有一个数量的时候我们说它多或者少都是不合适的。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能够用“倍”来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式,探究和理解“倍”的意义。
3. 使学生能够运用“倍”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倍”的概念
2. 求“倍”的方法
3. “倍”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掌握求“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倍”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1. 教具:PPT、卡片、小棒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数量关系,引出“倍”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倍”的概念,通过实例演示求“倍”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倍”的运用。
3. 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倍”的概念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倍”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倍”的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案为基本框架,具体教学内容和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能够用语言描述倍数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与倍数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倍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 学习利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利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倍数的概念。
2.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求一个数的几倍。
3. 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运用倍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倍数的图片或实物。
2. 准备倍数关系的练习题。
3. 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相关倍数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倍数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倍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求一个数的几倍,巩固倍数的概念。
4. 练习巩固: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对倍数概念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倍数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七、课堂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倍数的概念。
2. 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3. 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进行讲解。
八、拓展延伸1. 出示一些与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2.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倍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课后探索,深入了解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3. 针对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倍数的概念。
倍的认识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以“倍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数学教育教学。
通过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倍的认识;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教学策略一、引言“倍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学生对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学生理解困难、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
本文以“倍的认识”为例,通过案例研究,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案例背景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学习“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对倍的概念理解不深刻,不能正确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2. 在解决倍数问题时,缺乏灵活运用倍的概念的能力;3. 对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思维。
三、案例实施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倍数现象,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两个梨的重量的一半,那么三个梨的重量是几个苹果的重量?”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倍数?如何判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2)如何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如何创新解决倍数问题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解答疑问。
3. 课堂展示,分享成果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倍的认识的方法和技巧。
4. 巩固练习,提高能力教师布置以下练习题,让学生在课下巩固所学知识:(1)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2)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相应的倍数关系式;(3)运用倍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案例反思1.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倍的概念;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难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3.在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题目。
4.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倍”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情境为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不同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课堂互动和讨论。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共同探索“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倍”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在本章节内容中,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倍”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学会用乘法来表示倍数,以及如何求一个数的几倍。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课时倍的认识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倍”的概念。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体会,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倍”的概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5.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1.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苹果的个数是香蕉的几倍?”,“如果你有5元钱,想要买一些物品,应该如何选择?”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倍的认识”小游戏、共同完成数学题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经历探究过程触摸知识本质——以《认识倍》一课教学为例
经历探究过程触摸知识本质——以《认识倍》一课教学为例作者:徐黎明来源:《山西教育·教学》 2019年第4期笔者近日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王艳玲老师执教的《认识倍》一课,深受启发。
王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学习。
学生在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眼观察、动脑思考中不断地触摸到倍的知识的本质特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上课伊始,王老师创设小象和小猴拔河的情境,来了2 只小象和5 只小猴。
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小象和小猴的只数,并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
王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小象和小猴在拔河比赛中,谁会占有优势。
学生能很快说出小象会获胜,因为小象的力气大。
这时小猴看不能获胜,又来了一只小猴,此时小猴共有 6 只。
学生从比多和比少的角度说出这时小象和小猴的关系。
随后,王老师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新的说法?老师板书出:倍。
当用倍来表示小象和小猴的关系时,可以把2 只小象看作一份,小猴6 只里面有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师动手演示,学生发现小猴6 只里面有3 个这样的2 只。
小猴的只数就是小象的3倍。
二、变换条件,深入探究王老师在组织学生深入探究倍的知识时,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得知6 只小猴和2 只小象在比赛时会输,这时小猴又来了两只。
8 只小猴就是2 只小象的4 倍。
王老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8 只小猴是2 只小象的4 倍。
学生会结合图进行分析,4 个2 只是2 只的4 倍。
王老师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为什么小猴的只数是小象的4 倍?是把谁说成1 份?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把2 只小象看作一份,8 只小猴里面有这样的4 份。
接着又来了一些小猴。
小猴只数达到了12 只。
学生能说出12 里面有6 个2,12是2的6倍。
接下来的探究,王老师把小象的只数变了一下,又来了一只小象。
3 只小象和12 只小猴,12 只小猴是3 只小象的4 倍。
王老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刚才是6 倍,现在却变成了4 倍。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一、教材倍的理解是在学生理解和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相关乘法的知识实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水平,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为倍的理解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水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自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使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第一课时《倍的认识》
北师大实验校安徽省芜湖市延安小学王艳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倍”概念的直观体验,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拍、摆、圈、说”等活动,经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利用多种表征形式,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
2.1 教学重点
多种方式理解倍的概念。
2.2 教学难点
通过“拍、摆、圈、说”等活动,经历“倍”概念的形成过程,利用多种表征形式,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
3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练习提升
4 教学用具
多媒体:普罗米修斯交互式电子白板、心意答实物展台、电子白板课件、心意答软件
实物教具:吉祥物板贴若干、三角板或直尺
学具:作业纸两张
5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拍手游戏,为今天学习的新知作铺垫。
请你按照我的要求拍:
(1)老师拍3次,请你拍2个3次;
师:我没有听出来你们拍的是2个3次呀?怎么拍就能让大家一下就听出来呢?谁来试试?你们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拍的?谁能像这样再拍一拍?
(2)老师拍4次,请你拍3个4次。
一、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一)创设情境,分类整理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件大喜事,就在上个星期,我们延安小学迎来了自己50周岁的生日,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播放校庆
视频片断)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插入视频的播放功能,让学生观看学校校庆五十周年的视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出校庆吉祥物:爱爱,延延,安安。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依次呈现三种吉祥物,增加神秘感,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怎样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每种吉祥物的分别有几个?(课件动态出示吉祥物)
【白板技术应用】先是出示散乱的吉祥物,问:“怎样可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每种吉祥物分别有几个呢?”学生回答要进行分类,利用电子白板插入视频的播放功能,动态演示分类的全过程,直观形象,同时渗透了结构化的思想。
总结:同学们不但把这些吉祥物按名称进行了分类,还进行了数量上的整理,真棒。
(二)第一组比较: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师:我们先来观察延延和爱爱,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1:延延的个数比爱爱的多4个。
预设2:延延的个数是爱爱的3倍。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之间有相差关系,这是我们以前就学习过的。
还发现了另一种新关系,倍数关系。
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谁能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生交流,互相补充,解释为什么延延的个数是爱爱的3倍。
)
追问:延延为什么两个两个地摆?
达成共识:把2个爱爱作为比较的标准,延延有3个2个。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延延的个数是爱爱的3倍。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的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联系。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由学生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三)第二组比较:巩固“倍”的概念
师:刚刚我们研究了延延和爱爱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看看安安和爱爱的个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拿出1号学习纸,请你在图上圈一圈,填一填,圈完后还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愿意到白板上来圈一圈,说一说。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通过讲练结合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巩固对“倍”概念的理解。
学生上白板书写,体现人机互动,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意图:利用前面一组比较的经验,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组的比较,巩固对“倍”概念的理解。
】
(四)第三组比较:在变化中理解“倍”的概念
•师:安安和延延比,你发现它们的倍数关系了吗?能不能改变延延或安安的数量,使它们有整倍数关系呢?(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
可)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再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展示汇报,学生指名反馈,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桌面工具”中的“区域快照”功能,现场捕捉学生生成的教学资源,快速将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到白板课件中,便于分析和比较。
一方面,学生作品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如果都收上来用传统的黑板来呈现的话,既费时又费力,而电子白板却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另一方面,学生作品由纸质的变成电子图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白板操作的神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省时省力。
•师:无论以延延的个数做标准,还是以安安的个数做标准,只要能找到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标准的几倍。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倍的认识”。
回忆刚刚我们的这三次比较,要想知道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我们先要干什么,然后再干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10个安安和6个延延的比较,先拓展认识了“比几倍多几”或“比几倍少几”的关系。
一方面,因为生活中数量间的关系,大多不是整倍数,所以在认识“几倍”关系模型后及时拓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过根据“比几个几多几”列乘加算式,或根据“比几个几少几”列乘减算式,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将之迁移过来,拓展“比几倍多几”或“比几倍少几”的关系也是可行的。
这样能让学生头脑中的倍数关系更加完善。
再通过“你能改变延延或安安的个数,使它们有整倍数关系吗?”的问题,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加深对“倍”概念的理解。
这样,在开放的问题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形结合。
】
二、知识运用,加深理解:
(一)找一找、圈一圈
1.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独立完成2号学习单中的练习,先找出哪两种图形的个数上有倍数关系?然后再圈一圈。
2.学生上白板汇报。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拖动副本等功能,让学生与白板亲密互动,更进一步巩固对“倍”概念的理解。
(二)“送吉祥物”,抽象倍的直观模型。
师:吉祥物都被你们摘走了,黑板上还剩下什么?你还能看出来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吗?如果现在第一行的标准代表3,那么第二行有()个(),第二行又是第一行的()倍?如果······谁还会接着往下说?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三)找线段中的“倍”,进一步抽象出倍的直观模型。
•师:刚才用的是圈,其实数学上我们用的是什么?(板书线段)如果改成线段,你们还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们真厉害!老师这儿有两条这样的线段,请你估一估,长线段的长度是短线段的几倍呢?你是怎么估的?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拖动副本等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要想知道长线段的长度是短线段的几倍,就要以短线段作为标准去测量,有几个短线段,就是短线段的几倍。
•小结:要想准确地知道长线段的长度是短线段的几倍,必须要建立标准,再用这个标准去进行测量,有几个这样的标准,就是它的几倍。
•如果已知短线段的长度为5厘米,你知道长线段有多长吗?
【设计意图:从“找一找、填一填”到“送吉祥物”环节,最后是抽象出线段中的倍,使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入,使学生经历多次推理、抽象的过程,最终建立倍的直观模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估算的意识。
】
三、创造“倍”,理解本质。
师:刚刚我们找到了花朵中的倍、图形中的倍、线段中的倍,你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造出一个倍数关系,可以用文字叙述、画图、动作,以及身边的实物去表示,也可以找一找我们身边的、生活中的“倍”。
【设计意图:在创造倍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示两个量的关系,使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有些学生能够找到身边的生活中的倍数关系,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倍的认识”,同学们会找倍数关系,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创造倍,而且还发现了我们身边的倍。
2.最后老师送大家一句成语,请你猜一猜。
【白板技术应用】利用电子白板的显露器功能,分步出示谜面和谜底,增加神秘感,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介绍“事半功倍”的含义,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花费同样的力气而收获更多!
【设计意图: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体现学科整合。
】
6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点评]
创设了延安小学校庆五十周年这一情境,从吉祥物中的倍,到线段中的倍,再到创造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倍”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恰当合理地使用了电子白板的各项技术,做到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进行了深度融合。
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既省时省力,也十分有趣,还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教学效果较好。
几处动态演示,化抽象为直观,更易于学生理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练习设计较为开放,帮助学生建立了数学模型,提升了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