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经别(3)原文
黄帝内经·经别(2)原文
黄帝内经·经别(2)原文经别(2) 【白话解】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
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
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原文】手太阳之正,指地口,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太阳小肠经之经别和手少阴心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地就是向下的意思,在此是指手太阳小肠经之别行正经的走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白话解】手太,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人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
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
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原文】手少阳之正,指天[1]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2]之下,此为五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少阳三焦经之经别和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天天,在此是上方、上部的意思指天,就是指手少阳三焦经之别行的正经是从人体的头顶部别行分出的。
[2]完骨是指耳后的高骨,也就是乳突部。
【白话解】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部,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腑,最后散布于胸中。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原文完整版)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原版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黄帝内经原⽂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经典著作之⼀(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原⽂(⼀) 黄帝内经素问 卷第⼀ 上古天真论篇第⼀ 昔在黄帝,⽣⽽神灵,弱⽽能⾔,幼⽽徇齐,长⽽敦敏,成⽽登天。
乃问于天师⽈:余闻上古之⼈,春秋皆度百岁,⽽动作不衰; 今时之⼈,年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失之耶。
岐伯对⽈: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逆于⽣乐,起居⽆节,故半百⽽衰也。
夫上古圣⼈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真⽓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少欲,⼼安⽽不惧,形劳⽽不倦,⽓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任其服,乐其俗,⾼下不相慕,其民故⽈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淫邪不能惑其⼼,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年⽼⽽⽆⼦者,材⼒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七岁。
肾⽓盛,齿更发长; ⼆七⽽天癸⾄,任脉通,太冲脉盛,⽉事以时下,故有⼦; 三七,肾⽓平均,故真⽛⽣⽽长极;四七,筋⾻坚,发长极,⾝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皆焦,发始⽩;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也。
丈夫⼋岁,肾⽓实,发长齿更;⼆⼋,肾⽓盛,天癸⾄,精⽓溢写,阴阳和,故能有⼦; 三⼋,肾⽓平均,筋⾻劲强,故真⽛⽣⽽长极;四⼋,筋⾻隆盛,肌⾁满壮; 五⼋,肾⽓衰,发堕齿槁;六⼋,阳⽓衰竭于上,⾯焦,发鬓颁⽩; 七⼋,肝⽓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则齿发去。
肾者主⽔,受五藏六府之精⽽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
所以,圣人遵循这一规律,在春夏之时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之节重视固护阴气,与万物共同顺应四时生长收藏规律。
违反这个规律,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摧残身体本元。
因此,天地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是万物终而复始的本源,一旦违反,就会变生灾害;顺从这一规律则不会发生重病,这样才可谓掌握了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奉行这一道理和规律,而愚昧的人则背道而驰。
人若能顺从阴阳则生,违背阴阳则死,顺从它就会平调,违背它就会出现逆乱。
如果把违逆当成顺从,就会使人体与自然界失去协调而变成为相互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得病了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之前就积极预防和调节身体,这如同一个国家,在未出现混乱之前就加以治理,并积极予以防止的道理一样。
如果疾病已经形成后再治疗,动乱已发生再加以治理,这就好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临阵格斗才去铸造兵器,岂不是太晚了吗?顺应四时阴阳养生以及治未病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经别原文
黄帝内经·经别原文【题解】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循行的路线。
经别,其实就是十二经脉之别道而行的部分,其循行的路线不仅部位深而且距离长--由四肢深入内脏,再由内脏出于头颈。
因为本篇主要阐述了经别的出入离合及其走行的路线,所以篇名叫做经别。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引,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节引、十二经水引、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
【提要】本段讲人体组成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情况以及学习经脉理论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
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
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
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
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但只有精研医学者才能精通这门理论。
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是多么的困难。
现在,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
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原文】足太阳之正[1]别入于膪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全集原文与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
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素问》主
要讲述了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原则,而《灵枢》则涵盖了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分类等内容。
黄帝内经的原文是使用古代汉字书写的,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余闻天地之气,岁运之行也,阴阳之应,藏精之会也,夫子以为奈何?岐伯对曰,气之和者,志意专直,不欲饮食,
不欲言笑,不欲出入,不欲卧起,当是之时,神气自守,邪不能干犯,病安从来。
黄帝内经的译文是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语言的版本,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
《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地之间存在着气的流动,岁运的循环,阴
阳的相互作用,以及精气的聚合。
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岐伯回答道,当气和畅的时候,人的心志专一,不贪食,不妄言笑,不频繁出入,不随意卧起。
在这个时候,神气自然守护身体,邪气无法侵袭,疾
病也就不易发生。
当然,黄帝内经的原文和译文有很多版本和不同的翻译者,每
个版本和翻译者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差异。
因此,如果你对黄帝
内经感兴趣,建议你查阅多个版本的原文和译文,以便全面理解其
内容和含义。
黄帝内经·经水(3)原文
黄帝内经·经水(3)原文
经水(3) 【原文】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膪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
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
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本段阐述了辨别病人体质类型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胭窝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吗?岐伯回答说对于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的,但它们都是以身材适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气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
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且肌肉脱陷者,就不能用这种标准去量度分寸,进行针刺。
因而,医者在临证时,都应该首先仔细地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再诊察病性的温寒、血气的盛衰,之后才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治。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说这个医生已经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诀。
1。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3)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3)病能论篇第四十六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
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帝曰:善。
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
论在《奇恒阴阳》中。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
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
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帝曰:善。
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
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写之。
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阴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
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金匮》者,决死生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参考译文黄帝问道:有患胃脘痈病的,应当如何诊断呢?岐伯回答说:诊断这种病,应当先诊其胃脉,他的脉搏必然沉细,沉细主胃气上逆,上逆则人迎脉过盛,过盛则有热。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一说,《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黄帝内经调经论原文
黄帝内经·调经论 (3) 原文调经论 (3) 黄帝说:血并于阴,气并于阳,象这样血气各离其所的病证,怎样是实,怎样是虚呢?岐伯说:血平和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由于寒冷则气血滞涩而流行不畅,温暖则可使滞涩的气血消逝流行。
所以气所并之处则血少而为血虚,血所并之处则气少而气虚。
黄帝说:人身的重要物质是血平和。
现在先生说血并的是虚,气并的也是虚,难道没有实吗?岐伯说:节余的就是实,缺乏的就是虚。
所以气并之处则血少,为气实血虚,血并之处则气少,血平和各离其所不能够相济而为虚。
人身络脉和孙脉的气血均输注于经脉,若是血与气相并,就成为实了。
比方血与气并,循经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病,令人突然昏倒忧如暴死,这种病若是气血能得以及时下行,则能够生,若是气血壅于上而不能够下行,就要死亡。
黄帝说:实是经过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经过什么渠道去的?形成虚和实的道理,希望能听你讲一讲。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俞有会,以互相沟通。
如阳经的气血灌注于阴经,阴经的气血盛满则充满于外,能这样运行不已,保持阴阳平调,形体获取充足的气血滋润,九候的脉象也表现素来,这就是正常的人。
凡邪气伤人而发生病变,有发生于阴的内脏,或发生于阳的体表。
病生于阳经在表的,都是感觉了风雨寒暑邪气的侵袭;病生于阴经在里的,都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态、房事过分、喜怒无常所致。
【原文】帝曰:风雨之伤人何如?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
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能够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何如?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可是不痛。
帝曰:善。
阴之生实何如?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何如?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冷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实。
《黄帝内经》原文3
《黄帝内经》原文3《黄帝内经》原文3五禁篇第六十一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禁,何谓五禁?岐伯曰:禁其不可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夺。
岐伯曰:无泻其不可夺者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过。
岐伯曰:补泻无过其度。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逆。
岐伯曰:病与脉相逆,命曰五逆。
黄帝曰:余闻刺有九宜。
岐伯曰:明知九针之论,是谓九宜。
黄帝曰:何谓五禁,愿闻其不可刺之时。
岐伯曰:甲乙日自乘,无刺头,无发蒙于耳内。
丙丁日自乘,无振埃于肩喉廉泉。
戊己日自乖四季,无刺腹,去爪泻水。
庚辛日自乘,无刺关节于股膝。
壬癸日自乘,无刺足胫。
是谓五禁。
黄帝曰:何谓五夺?岐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
黄帝曰:何谓五逆?岐伯曰: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腘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天,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谓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动输篇第六十二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
岐伯曰:是明胃脉也。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
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
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颇,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
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
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
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人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人内踝之后。
黄帝内经1-10(古文版)
黄帝内经1-10(古文版)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全文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全文经脉别论作者:古代医者本篇要点:一: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的劳逸都影响着脉搏.临床诊断,必须结合观察病人身体的强弱、骨肉皮肤的形态等,才能正确地了解病情.二:详细地阐述了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等过程,指出其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得以营养全身.三:论述了六经偏盛所发生的症状和治法,同时阐述了气逆所出现的脉象.原文与译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岐伯回答说:人在惊恐、忿怒、劳累、活动或安静的情况下,静脉血气都要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所以夜间远行劳累,就会扰动肾气,使肾气不能闭藏而外泄,则气喘出于肾脏,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肺脏。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若因坠堕而受到恐吓,就会扰动肝气,而喘出于肝,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脾脏。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或有所惊恐,惊则神越气乱,扰动肺气,喘出于肺,其偏胜之气就会侵犯心脏。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渡水而跌仆,跌仆伤骨,肾主骨,水湿之气通于肾,致肾气和骨气受到扰动,气喘于肾和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在这种情况下,身体强盛的人,气血畅行,不会出现什麽病变;怯弱的人,气血留滞,就会发生病变。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所以说:诊察疾病,观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皮肤的变化,便能了解病情,并以此作为诊病的方法。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持重远行,汗出于肾。
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在饮食过饱的时候,则食气蒸发而汗出于胃。
惊则神气浮越,则心气受伤而汗出于心。
负重而远行的时候,则骨劳气越,肾气受伤而汗出于肾。
疾走而恐惧的时候,由于疾走伤筋,恐惧伤魂,则肝气受伤而汗出于肝。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
黄帝内经原文、译文及鲜读《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共有五十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黄帝内经》的原文、译文以及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黄帝内经素问》是《内经》中的第一部分,共有六十六篇。
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以述说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全书通过问题与回答的形式,阐述了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疾病形成及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其语言思辨深邃,文字精练,被称为是中医理论的宝库。
《黄帝内经灵枢》是《内经》中的第二部分,共有八十一篇。
其中,《灵枢·本神》是本书开篇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的精神活动与精神疾病的病因病机。
全书以经络、穴位、络脉等为基础,详述了人体的构造和运行机制。
它对经络学说的建立和阐述,为中医学的脉学和针灸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早期医学著作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原文使用的是古文汉字,研读过程相对困难。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段原文以及相应的译文参考: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考无穷年,制于天地之间。
今释尧舜之道,忘远圣之事,肆意妄行,自令失道,灭其真性,亡其真气,予之疫疠,失之常度,彰我大愚。
愿闻真人之道,何如而可得?”岐伯答曰:“夫道者,不可虚居,虚居则失其所生。
所生者天地,天地者阴阳,阴阳者五行,五行者万物之纲纪。
所以动植穑与水火同宜,庶几无疾病也。
“译文: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有真人,能够掌握天地,把握阴阳,控制呼吸和精气,独立守护神明,肌肉骨骼完整,因此能够长寿,活到无穷年。
现在人们已经抛弃了尧舜的教诲,忽视了古圣的教导,任意妄为,自己失去了正道,破坏了真正的本性,损失了真正的精气,给自己带来疾病之害,失去了身体的平衡,我们这些人真是太愚昧了。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
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帝内经全文及解释本独家首发之《黄帝内经·素问》古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唐·王冰注二十四卷、明嘉靖二十九年顾从德覆宋刊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经别(3)原文
经别(3) 1.经别循行与正经循行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具有离合出入的特性。
每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离和出。
阳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合人于本经;阴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不再归入本经,而是和与其互为表里的阳经相会合,这种现象就叫做合和人。
由此,经别就将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六合。
这种六合,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内的相互联系,并弥补了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
另一方面,各条阴经的正经,其循行虽不能完全上达于头面,但通过其经别与阳经的联系,其治疗作用仍可及于头面。
所以临床上治疗头面部疾患时,除了可以取用分布于该处的阳经之外,还可以取用与其相表里的阴经。
四总穴歌中之头项寻列缺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应用。
2.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脏腑,再上行至头颈浅部,而与互为表里之经脉相会合的。
其出入离合的部位,虽然和十二正经的循行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在循行方向的逆顺上,却与十二正经的循行不尽相同,甚至还有显著的区别。
例如手三阴经的循行,都是从胸走手,而其经别却是自腋部走入胸腔,再上行至头,而合于手三阳经的。
3.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阳经,其循行都要经过与其相表里的脏;
而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阴经,其循行也都经过本脏。
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是与脏腑相联属的,更突出了阴阳之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经别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比由四肢部的络脉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更加密切。
由此,我们就能够用阴经的腧穴去治疗阳经的病证,并用阳经的腧穴去治疗阴经的病证。
4.由于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道而行的部分,其本质仍然是正经,所以其不但在生理上与正经基本相同,而且在病理上也与正经基本相同--经别在其循行通路上所发生的病证,大多都是和《经脉》篇所载之正经的病证相同的。
因此在本篇中,不再特别指出经别的病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