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v引言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中国制造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
然而,与庞大的制造业产值规模相悖的是,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仍停留在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入融合,使得各国之间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以及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等环境变化致使部分制造业企业退出市场。
在此背景下,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优解。
企业必须推进精益生产、积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较高的创新调整成本、融资能力受限、风险承担水平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企业的创新活动。
故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克服阻碍、提高创新自主性和持续性是政府、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现阶段,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有效使用为手段的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实现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1]。
虽然目前我国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数字经济的强渗透性可以显著提高传统行业的技术含量与科技创新能力[2],在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变革下,“互联网+”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的双轮驱动现象对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重塑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最具活力与创新力的经济形态,引领经济蓬勃发展[2-4]。
数字经济使制造业企业内与企业间的信息流动更具规模性和效率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营运效率,节省了交易成本、信息交流成本等,从而提升了企业实现创新的能力,可见,数字经济已成为提高我国经济生产力的良性催化剂,中国的制造业必须学习如何有效地部署和利用研发资源[5-6]。
因此,在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如何正确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促进企业追求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实现贸易强国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 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一个组织或个人在特定领域或行业内,通过独立研发、设计、实验或实践,获得新的知识、 技术、产品或方法,并能够持续改进和提升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包括创新思维、研发能力、技术转化、知识 产权保护等方面。
重要性
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一个组织或个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成功至关重要。以 下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使组织或个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供更好的 产品或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自主创新,组织或个人可以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产品和方法 ,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云计算领域的突破
阿里巴巴在云计算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自主研发了阿里云操作 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云计算服务,成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之 一。
大数据技术的运用
阿里巴巴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商家和消费 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特斯拉的创新驱动战略
电动汽车技术的引领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不 断推出更加高效、续航更
设计至上的理念
苹果公司始终坚持设计至上的理念,追求产品的完美和简洁,使 得每一款产品都成为经典之作。
用户体验优先
苹果公司始终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服务,提 高用户满意度。
品牌塑造与营销策略
苹果公司通过独特的品牌塑造和营销策略,将品牌与高端、时尚、 创新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全球价值链是当前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重要平台,制造业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如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
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的政策,我国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在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制造业逐步发挥关键作用,成为许多产业环节的重要提供者。
然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我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
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我国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
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低端加工制造向高端技术制造的转变。
管理优化对于制造业升级至关重要。
我国企业应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贸易便利化是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措施。
我国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这将有助于我国制造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拓展国际市场。
在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需要从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贸易便利化三个方面入手。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优化贸易环境,以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建议如下: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应重视管理优化,引进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素质,打造高素质、高效率的管理团队。
政府应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一、引言强国战略是指通过一系列系统性、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使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制造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
二、制造业的重要性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制造业是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制造业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进程。
再次,制造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经济结构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最后,制造业对于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安全保障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问题与挑战然而,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我国制造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创新能力不足。
其次,制造业发展存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再次,高端制造业和核心技术水平仍较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
最后,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有待提升,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平衡。
四、制造强国战略的基本思路1.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研发,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保护,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2. 产业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持。
3.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技术技能的专业人才。
4. 市场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抓住国际市场机遇。
5. 环境友好: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6. 政策支持:加大政府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减税优惠、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力度。
五、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和技术创新政策,提供投资和金融支持等。
2. 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
智能制造中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智能制造中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关键的在于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智能制造环境下,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技术研发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企业应加大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
通过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或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同时,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将多种先进技术融合应用于生产制造过程中,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显著改善。
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整合传感器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和数据分析算法,成功推出了具有自主驾驶功能的汽车,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创新人才是智能制造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要注重培养和吸引既懂制造技术又具备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通过内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跨学科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创新人才。
为了留住人才,企业还应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股权激励、职业发展规划等,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企业文化氛围,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潜力。
比如,一家电子制造企业设立了创新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
三、优化创新流程管理建立高效的创新流程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企业应从创新的构思、研发、测试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进行优化管理。
在构思阶段,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客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为创新提供方向和灵感。
在研发阶段,加强项目管理,明确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合理配置资源,确保研发工作按计划推进。
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_为着力点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在这个关键时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
而以创新驱动为着力点,则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一、创新驱动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才能实现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创新是解决发展难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创新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 创新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依靠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以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1. 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基础研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
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创新的核心力量,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力度。
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4.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提高产业附加值。
5.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6.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以创新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1.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
“大智物移云”背景下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
“大智物移云”背景下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制造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路径。
在“大智物移云”时代,制造业集群必须适应新的产业环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大智物移云”背景下,如何推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激发产业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深入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制造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制造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和策略。
考虑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产业生态的构建,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展望未来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前景。
【研究背景】。
2. 正文2.1 大智物移云的影响在“大智物移云”背景下,制造业集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大智物移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智物移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模式。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制造业企业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大智物移云技术的普及将促进制造业集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不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共享云端数据、资源和技术,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圈。
大智物移云技术的应用也将带动制造业集群企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的制造业将逐渐向智能制造、定制化生产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大智物移云技术的影响将促使制造业集群朝着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2.2 制造业集群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制造业集群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规模庞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集群得到快速扩张,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制造业集群,涵盖了多个领域,如电子、汽车、钢铁、纺织等。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研究报告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的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也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制造业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如何加强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加强制造业核心技术研究制造业的创新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需要稳定的研发投入和充足的人才储备。
为此,政府应该加强制造业核心技术研究,增加科技研究投入,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创新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和应用。
我们需要鼓励企业引入新技术,实现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购置新技术设备,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三、优化现有的生产流程提高制造业创新水平需要从现有的生产流程着手,寻找生产中的不足和缺陷,逐步改进完善。
同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生产流程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构建生态化的产业链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需要与各相关行业紧密结合,构建起生态化的产业链。
政府应该引导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加强合作,协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而言,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技术和人才支持。
其次,企业应该不断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优化现有生产流程,提升产品竞争力。
最后,制造业应该与各相关行业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生态化的产业链,为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下面列出了一些与制造业发展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AND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韦帅民(广西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摘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创新驱动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强化制造业产业协同,增加制造业技术溢价。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创新意识不高且自主创新滞后;创新能力不强且专业人才缺乏;创新环境不优且发展环境复杂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举措,以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 (2020)12-0128-03收稿日期:2020-09-03基金项目: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课题(19BEL04)作者简介:韦帅民(1987-),男(壮族),广西柳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制造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劳动力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力增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外资、代工生产、出口贸易等方式,逐渐建立起完整的制造业体系,特别是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制造业面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经济政策边际减弱、后发优势逐步消失等困境,从而导致了我国制造业供给与需求失衡、产能过剩与增长乏力、全球竞争力下降与整体经济效益下滑等一系列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极其重要。
一、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制造业通过增强创新能力,能够有力地促进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深化与提升,改进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工艺设计、运行模式、技术改造。
可以运用现代化制造技术,替代落后的制造技术,降低成产、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各种经济要素的投入,更要切实重视经济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转化效率,相比于前者,后者在当前资源消耗日益加大、环保因素日渐重要的背景下更加重要。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1)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但制造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科技成果对产业支撑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首要任务,说明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趋势、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制造业历来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都注重将制造业创新作为驱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力量,制造业的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国际竞争的重要焦点。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兴起,发达国家竞相布局制造业创新战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以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
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层面。
美国积极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建设,期盼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继续保持其全球领先地位。
德国也积极制定高科技战略,确定了五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十大未来项目。
应该看到,经过长期追赶发展的沉淀和积累,本轮产业变革是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最小的一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现工业强国的百年梦想。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崛起,唯有依靠创新才能把握国际竞争新优势在科技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周期。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高端制造领域向发达国家回流的“逆转移”趋势显现端倪。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i do c neA tus rn f i c ma r e Se e
2 1 0 月 ( 3) 00年 1 0
提 高企 业 自主创 新能力的对策
马 丹 ,郭锋锋
( 中天路桥有 限公司 ,湖北 襄樊 4 1 0 4 0 0)
摘 要 :到 目前为止 ,中国企业 的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国际核 心竞争 力相对较弱 ,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中, 自主创新能力对我 国企业的发展 有着非常重要 的意义 ,而且 自主 创新能力是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创新型企业是我 国建设创新 型国家的基础 ,所 以我 国企 业 必 须迅 速 提 高企 业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关键词 :企业 ; 自主创新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 7 .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83 2 1 ) 3 0 9 2 29 2 0 0 16( 0 0 0 —0 8 —0
2 企 业应该 采取 的对 策
21 增强创新意识 。强化创新观念 . 培育创新精神 。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 的永恒 主题 ,更是 中 小企业 的立身之本 。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企业发展 的推动作用 , 增强企业 的创新意识 ,使创新成为企业 的 自觉行动 。要不断探
索符合市场规律 、体现企业优 势 、具 有 自身特 色的创新发展道 路 。提供创新保 障。要通过管理创新 ,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 自 主创新 的制度 与激励机制 ,包括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科学决策 机制 、资金保 障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为企业 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 障。增强创新能力 。要提高企业 经 营管理水平 ,增强对市场机会 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 ;坚持把 引进 、培养 、使用 、凝聚人才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 内容 , 加强人才 队伍建设 ,提高企业技术开发 、新技术应用能力 ;提 高合作意识 , 借助 “ 外脑” 、运用社会资源弥补企业 自身不足 , 增强 自主创新和依托社会资源联 合创 新的能力 ,提 高企业 的核 心竞 争力 。 22 培养和造就优秀 科技人才 队伍 . 人 才是知识 的主要 载体 ,是创新 的决定性 因素 。人才特别 是尖子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具有不 可替代 的作用 。 企业要形成 “ 尊 重知识 、尊重人才 、尊重劳动 、尊重创新 ”的良好风 尚,探索 用事业凝 聚人才 、用实践造就人才 、用机制激励人才 、用法制 保障人才 的方法 ,用好政策培养人才 ,留住人才。从改革分 配 制度人手 ,按创新贡献 的质和量 ,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 回报 , 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 , 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和施展才华 的机会。 营造一个宽松 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特别 是要采取更 为开放的人才政策 ,吸引全球科技人才 ,特别是尖 子人 才 ,投 入到企业 的创新事业 中去 。 总之 ,我们要 充分 发挥企业 在 自主创新 中的主体地位 。企 业 的技术创新 能力是企业发展壮 大的根本动力 ,也是提高 国家 竞争力 的重要 因素。企业要在创新活动 中发挥投入 、创新活动 和成果转化 3个方 面的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创新 的主体 ,要重 视创新 的物质条件 ,加大研究开发 的投入 ;企业要像筹措发展 资金那样 ,多方筹措研发资金 ;企业要深化 内部改革 ,建立有 效的创新机制 ,从实际 出发 ,对妨碍企业创新活动的机制性缺 陷加 以改进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广泛开展小改革和创造发 明,鼓励试验 ,允许失败 ,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 ;依靠新技 术发展生产 ,使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 ;要从 战略的高 度 ,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 ,使观念创新 、制度创新 、技 术创 新 和管理创 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 互促 进 ,共 同发展 ,在 市场上形成持久 的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 核心竞争力 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彩虹. 国内外企 业 自主创新政策体 系的比较研究 [ D]. 对外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
进入 2 0世 纪 8 O年 代 以来 ,发 达 国 家 技 术 进 步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普 遍 达 到 6) 8) 而 我 国技 术进 ( %~ ( %。 步 对 经 济 的贡 献 率 只 有 2 %, 不 仅 低 于 发达 国 家 水 8 这
和 转 换 效 率 , 而 推 动 了产 业 结 构 的 变 革 与调 整 。 从 进 历 史 上 看 。 业 结 构 的 每 一 次 重 大 变 化 或 调 整 , 与 产 都 技 术 创 新 的 重 大 突破 密 切 相 关 。技 术 创 新 驱 动 了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 转 变 ,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从 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使 的 转 变 。 归 根 到 底 , 业 结 构 的升 级 和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产 的 转 变 要依 靠 科 技 进 步 , 靠 技 术 创 新 。 要 第 四, 术 创 新提 高 了企 业 的竞 争 力 。 企 业 层 面 技 从 来 看 , 术 创 新 是 企 业 发 展 的 助 推 器 。 主 创 新 能 力 技 自
高 自主 创新 能 力是 巩 固 国 家安 全 、 进 社 会 进 步 、 进 人 民 促 增
烈 的 今 天 ,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高 低 , 往 决 定 着 一 个 国 技 往
家 、 个 地 区 经 济 实 力 的 强 弱 。 国家 和 地 区之 间 的 竞 一
福 利 的迫 切 要 求 , 目前我 国在 自主 创 新 能 力 还 不 强 , 提 高 为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文提 出 了十 项 时 策 本
家 兴 旺 发达 的不 竭 动 力 。 现 代 经 济 发 展 的原 动 力 。 是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 在 激 烈 的 市 场 竞 争 中 处 于 领 先 地 位 。没 有科 技 创 新 和 新 工 艺 的 汇 集 , 有 新 产 品 、 品 没 新 种 的 开 发 。 业 的快 速 崛 起 是 不 可 能 的 。 美 国 微 软 公 企 司 就 是 典 型 的例 子 。微 软 当初 是 个 小 企 业 , 借 强 劲 凭 的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和拥 有 自主 知 识 产 权 的技 术 。 举 成 一 为国 际 上 数 一 数 二 的 大 公 司 。
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关键及战略措施-发展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创新驱动增强新动力及其相关话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已摆在我国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抉择。
学习贯彻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自主创新,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驱动发展就是依靠科技的力量,达到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
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
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我国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特殊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和成效一、引言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都在积极寻求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就提高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其成效进行论述。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1. 增加研发投入为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赖外部技术导入的现象。
政府应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自主研发经费,并建立完善的资金扶持机制。
同时,注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项目管理,在研究中找到问题,并尽快转化为实际应用。
2. 强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构建起紧密配合、相互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通过共同研究项目的立项,引导技术研发更好地满足制造业需求,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中转化。
3.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打击侵权行为。
同时,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1. 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了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需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鼓励教育机构调整学科设置,设立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培养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并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学徒制度等方式,提供实践机会与平台。
2. 引进高层次人才除了内部培养外,还要加大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灵活有效的引才机制和政策激励措施,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吸引他们参与到制造业领域创新活动中,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1. 完善政策支持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并建立健全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创新扶持体系。
降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入和运营风险,激励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加大胆创新。
2.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借鉴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国制造业需要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的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并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合作。
本文将围绕这些议题展开论述。
一、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革新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制造业需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研发经费比例,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培养高端技术人才。
其次,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同时,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二、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赢取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产品质量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我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企业应注重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加强产品设计和研发,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要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与研究,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三、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拓展出口贸易合作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积极拓展出口贸易合作。
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改革,提升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其次,要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及时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同时,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
四、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需要从传统的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为此,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制造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
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日益得到重视。
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还将对整个产业链和国家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制造业企业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能够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满足高品质、个性化、低成本的市场需求。
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不断优化产品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果,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其次,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供应链的高效运作和协同发展。
制造业企业通过加强创新能力,能够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更紧密的协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技术与供应商合作,实现零库存生产和按需生产,减少库存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研发和共享创新资源,形成供应链的协同创新能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第三,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推动中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是当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基础,通过人机协同、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优化。
制造业企业通过提升创新能力,能够研发出更多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和技术,推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
同时,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帮助企业开展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优化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最后,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
高端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以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服务创新为核心,注重产品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制造业企业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可以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高品质的产品,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溢价能力。
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提升策略
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提升策略在当今社会,创新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以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企业和国家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探讨在创新驱动下,如何提升新质生产力,并为读者提供一些策略和思路。
1. 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在企业和组织中培养创新意识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第一步。
员工应该被鼓励不断思考、探索、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2. 投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创新的源泉。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建立健康的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提升新质生产力。
3. 引入先进技术技术的革新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企业应该保持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及时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加强研发投入研发是企业创新的核心环节。
企业应该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稳固的研发团队,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5. 突破传统思维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思维方式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
企业应该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创新,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打破固有的行业壁垒,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6. 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创新驱动下,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口碑,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吸引更多客户和合作伙伴,实现利润最大化。
7.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创新需要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和智慧。
企业应该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创新项目和研发活动,共享成果和风险,实现合作共赢,提升新质生产力。
8. 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应该倡导包容、开放、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员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创意,建立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9. 优化生产流程生产流程的高效运作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突破瓶颈——我国自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突破瓶颈——我国自主创新的思考与实践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虽然曾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成果,但要成为全球创新领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如何突破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突破瓶颈的思考为了突破瓶颈,我们需要从思维方式和理念方面入手,构建创新生态、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是思维方式和理念。
要突破瓶颈,需要摒弃“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态度,鼓励各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倡导创新共享。
此外,还需重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想象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
然后是构建创新生态和机制。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民营企业和创业者参与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
同时,还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最后是培养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长远之计。
政府应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创新团队,提供科研经费和晋升机制,吸引流动性强的创新人才加入,促进人才与企业间产学研结合。
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加强科技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我国自主创新的实践在逐步实现创新强国的道路上,我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是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导下,我国加大了创新投入,提高了原始创新能力,加速了产学研融合,促进了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
二是重大科技成果取得。
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如量子通信、高速铁路、5G通信、航空航天等。
三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热潮。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创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政府也加大了对创业者的支持和帮助力度。
四是政府推动国际科技合作。
很多国家都积极寻求与我国开展科技合作,政府也多次提出中国欢迎国际科研人员在我国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
三、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想成为全球创新领袖,我国需要在未来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探索
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探索在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在经济领域,尤其是在生产力探索方面,创新驱动的方式更是受到了广泛关注。
下面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创新驱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探索。
一、传统生产力模式的挑战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增长,但这种传统生产力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创新被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创新驱动的生产力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通过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提高效益来推动产业升级。
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正不断涌现,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管理创新的实践管理创新是创新驱动下新质生产力探索的重要方面。
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组织效率、推动企业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五、制度创新的前景制度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支撑。
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都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六、人才培养的保障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探索离不开人才的保障。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企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七、资源合理利用的挑战在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探索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八、绿色生产的追求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不断增强,绿色生产已经成为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降低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九、智能制造的机遇智能制造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制造业的创新不足和提升方案 (3)
制造业的创新不足和提升方案一、制造业的创新不足问题分析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贡献巨大。
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创新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虽然我国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
尤其是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高端装备领域,我们仍然依赖进口。
2. 制度环境限制创新潜力释放:由于长期以来重视规模化生产和效率优先,导致创新活力受到抑制。
企业过分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远发展。
同时,行政审批繁琐、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等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3. 人才短缺与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制造业就业市场,但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相对匮乏;同时,由于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特点,导致职业分工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严重。
二、提升制造业创新的方案要解决制造业创新不足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推动。
1. 建设创新驱动型制造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强科研合作与技术攻关,在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自主可控的竞争优势。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优惠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2. 优化创新环境和服务体系:改革相关行政审批程序,减少繁文缛节。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培育专利代理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等服务机构,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
3.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强工匠精神和工艺技能的传承和培养。
同时,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建立高水平人才交流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加入制造业领域。
4. 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联合攻关。
建立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提供给企业开展试验验证和技术应用的平台。
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科技、贸易、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论坛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高亦陈员刘兰2(1武汉市第一中学湖北武汉430014 2江汉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摘要: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新一轮追赶的动力源泉。
通过对2011-2014年我国制 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指出必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大研发支出力度,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切实提高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关键词:自主创新;R&D中图分类号:F424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和发达国家的产业调整,我国经济 发展速度进人了“新常态”,我国制 造业面临着成本上升和发达国家 新一轮制造业振兴的双重夹击,面 临动力不足的压力,急需寻求新的 动力源泉来实现进一步的追赶,缩 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只有坚定不 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推动我国制 造业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 的跃升,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 造强国”的转变。
1自主创新是我国制造业实 现新一轮追赶的动力源泉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 平的直接体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 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最为集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的比较 优势,中国制造业加入全球价值 链,成为了世界的制造业中心,制 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 升。
我国在机械工业以及高端装备 的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 具全球影响力的代表符号之一,通支出;专利;消化吸收文献标识码:A d〇i:10.3969/j.if信设备制造行业也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如华为、中兴等。
但另一方面,高端产品却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从发动机到计算机芯片、乃至圆珠笔笔芯等核心技术和材料仍然高度依赖进口,中国民众在境外的购买也从奢侈品转向品质精良、小型易耗的生活日用品。
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核心问题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关键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生产获利微薄。
通常一国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等途径来实现。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到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经历了很长的封闭摸索阶段,主要依靠本国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大多数产业和领域的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更是存在极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国家出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逐步形成了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多种途径并用的技术引进模式,希望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让渡一些国内市场换取或学习外资企业.1665-2272.2017.04.011的先进技术,从而实现自身的技术进步,“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技术外溢效应逐渐显现。
21世纪初,由于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国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减弱,同时我国在引资过程中重生产能力扩张而轻技术能力提升,重引进而轻消化吸收等原因导致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另一方面,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奥巴马政府也极力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潮,在内外夹击的情形下,我国制造业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泉,才能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位置,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是一国持久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一《中国制造2025》,将创新驱动作为建设制收稿日期:2016-12-29PIONEERING W ITH SCIENCE & TECHNO LO G Y M O N TH LY NO.42017 29P IO N E E R IN G W IT H SC IEN CES T E C H N O LO G Y M O N T H LY脑技创业刊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造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将提高制 造业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制造强国 的首要任务,自主创新必将成为我 国制造业新一轮追赶的动力源泉。
2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现状分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按38个 细分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科技活动进行了统计,本文选取其 中3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用R&D 经费内部支出、科研人员数量等指 标表示自主创新投入,用专利申请 数、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及新产品销 售收入等指标比表示自主创新产 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2011-2014 年自主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具 体数据见表1)。
2.1制造业科研经费支出逐年上升R&D经费投入支出是衡量一 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及科技投入 强度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一国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
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由 弱到强,对科学技术和研发的投人 也不断增加。
如表1所示,我国制 造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从2011 年的5 69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 8 880亿元,年均增长16.03%,有力 地保障了基础研究的发展。
2.2企业科研人员数量整体上升袁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核心。
我国规模以上 制造业企业的科研人员数量从2011年的2 381 135人上升至30科技创业月刊2017年第4期2014年的3 444 520人,年均增长 13.22%。
但科研人员的增长率呈逐 年下降趋势,2011年的增长率为 20.75%,2014 年则降为 8.25%。
2.3专利申请数量逐年递增,发明专利增长率稳定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的申请和授权数是反映 一国 自主创 新 能力 的 重 要指 标。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 的专利申请数为374 112件,2014 年则高达601 771件,年均增长 17.31%。
其中发明专利占申请数量 的比重在不断上升,2014年该比率 为37.89%,年均增长20.47%。
这说 明我国制造业的研发不仅仅停留 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上,还逐渐 注重对新技术方案设计的研发。
2.4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出口均逐年上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与销售收入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新产品开发项目由2011年的261564亿元上升至2014 年的 371 719 亿元,增幅达42.11%;新产品销售 收入从2011年的99 031亿元增至 2014年的141 572亿元,增幅达 42.96%。
新产品的出口交货值波动 也逐年在递增,2014年增幅为17.84%,达到 26 866 亿元。
3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3.1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一 个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内部支出占G DP比重)超过 2%时,才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和自 主创新能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R&D 经费投入强度逐步上升,然而与主 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着相 当大差距。
2013年韩国、芬兰和日表1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情况2011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企业数300 555317 580342 143350 850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250043821642 35246 916有R&D活动的企业数36 62146 2475373062 432 R&D经费内部支出(亿元)5692684679508880 R&D人员2381 135287522431819233444 520专利申请数374 112469 343534 927601771发明申请数130898169410195598228 042新产品开发项目数261564317317351682371719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99 031108642126545141572新产品出口(亿元)20 1332181522 79826866本的R&D经费投入强度都在3%以上,但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 仅为2.01%,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 不足1%。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研 发投入的来源结构和区域结构不 够合理,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 的科研经费内部支出,东部地区的 研发投入强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另外,根据表1,在我国超过35万 家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中,仅有 30%左右有研发活动,小规模企业 该比例更少,这说明我国还有相当 一部分企业没有开展研发活动,没 有自主知识产权。
3.2科研成果转化缓慢据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3万 项科技成果问世,7万项专利成果 诞生。
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 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 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差距甚远,也落后于 许多发展中国家。
高校的科研成果 转化率则更低,大部分科研成果被 “冻在冰箱里”或被“锁在实验室”。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科研院所与 企业联系不紧密,科研人员对市场 不了解,科研成果与制造业的市场 需求匹配度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 了由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 还不够畅通,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制造业科研 成果转化缓慢直接导致了自主创 新活动难以得到相应反馈和价值 实现,大大削弱了基础科研活动的 现实激励。
3.3科技人员的缺口大,分布不均衡首先,虽然我国目前已拥有一 支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但 相对于不断向高新领域发展的制 造业而言,科技人员的供给依然不 足,尤其缺乏高层次科研人员、高 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其次,制 造业内部细分行业之间的就业技 能结构差异巨大。
总地来看,涉及 复杂设备的生产制造、具有高科技 含量和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在就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科技论坛业人员的技能结构上得到了明显 优化,而传统的低附加值、简单加 工制造业在就业人员结构上则存 在技能劳动力占比较低的状况。
另外,企业研发机构不健全也导致科 技人才大量流失。
我国只有不到两 成的制造业企业拥有自己的研发 机构,这导致企业缺乏技术上的保 障,也留不住高科技人才,从而削 弱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4消化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投入之比是衡量产业对引进技术的学习 及二次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近年来,我 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消化吸 收支出有了较快的增长,消化吸收 支出占引进技术支出的比重逐渐 上升,2014年该比值达到0.35,但 从绝对水平来看,我国吸收能力依 然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