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业分层测评1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2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学习目标]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战争基本结束后,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破坏了经济,激化了矛盾。

[思维点拨]战时共产主义作为应对危机的非常措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尝试则是一种失败。

[图解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国民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
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制定的。 (2)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 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新经济
政策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与探究
提示:罪名不成立。
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仍然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多种经济同时并
存,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布哈林的观点正是在这 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他的农业政策符合苏联的农业实际,能够促进农业持续稳 定发展;工业方面,倡导国民经济平衡发展,倡导消费,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过渡 到社会主义。这些经济政策不仅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能够促使
3.评价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________ 工业化
成就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法西斯德国奠
定了物质基础 片面发展________ 重工业 ,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弊端 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__________ 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为了__________ 积累资金 ,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______________ 地方和企业 的积极性 4.国际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
都是其侧重点。
(4)前提、性质相同:都是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前提下实施;都是无产 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5)结果相同:在当时都起过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积极作用。
2.不同点
(1)背景:前者是在国内战争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后者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国际环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班级:姓名:座位号:评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梅隆拉响警笛,胡佛敲起警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这首流传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民谣描绘的是()A.华尔街股市暴涨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C.经济危机爆发D.美国经济繁荣2.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给美国开出的“药方”是()A.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推行福利政策3.当时美国修建图5中所示工程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就业,缓和社会矛盾B.整顿银行秩序,克服金融危机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减少农产品过剩,保护农民利益4.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A.奉行自由放任政策B.普遍实施政府干预C.实行计划经济D.倡导“新经济”5.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或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6.罗斯福新政所体现出的经济学思想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的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7.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

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还要难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有人要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8.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relief、reform,下列举措属于relief 方面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9.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里根则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政策都符合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B.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经济政策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解决10.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

2014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综合测试 岳麓版必修2

单元检测(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有人说,不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非议,应该批评的是这种政策的执行者。

批评执行者的原因不包括( ) A.执行者对这种政策的推出不合时宜B.执行者推出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C.战争结束后,执行者进一步加强该政策D.执行者幻想以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3.普京曾说:“苏维埃政体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死胡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4.2008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据此有人说,当今世界的经济危机已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会发生。

对这种观点的看法正确的是( ) A.正确揭示了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B.中国GDP增速的下降就是明证C.没有看到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D.没有看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5.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虽然顽固地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但仍然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干预经济,这说明( ) A.胡佛已经认识到国家对经济必须进行干预B.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已经势在必行C.经济危机已经严重摧毁了美国的经济D.胡佛开始放弃“自由放任”政策6.奥巴马上台伊始就表示要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新政”的后尘,来一个“新新政”。

你认为奥巴马推行的“新新政”的主要特点是( ) A.国家干预经济B.兴修大型水利工程C.推行社会福利政策D.减少对经济的干预7.2010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华尔街金融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人教版2020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空坐标][主要线索]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十月革命后,苏俄先后探索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联开始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后以失败告终。

(3)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十月革命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奉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单纯利用市场调节经济,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开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资本主义出现了新变化。

(3)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的局面,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分析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理解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利弊,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思想: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3.评价(1)作用: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精品课件]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

[精品课件]201x-201x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单一公有制。 (2)优先发展重工业。 (3)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4)指令性计划经济。 2.影响 (1)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 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 (2)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 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1)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 消 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极 (2)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危害了农民的利益, 影 影响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响 (3)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
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教训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斯大林体制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 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 力集中在工业上。……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 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 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越快越好。
——《苏联简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 [教你读史] 结合“国有工业、自由贸易、出租”等关键词,来判断新 经济政策在所有制、流通等领域的调整。 [提示] 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 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 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 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 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 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一历史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1、目的:直接目的根本目的2、内容:(1)农业:(2)工业:(3)商业:(4)分配:3、评价:积极:消极:(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1、内容:(1)农业(2)工业(3)流通2、实质(特点)3、评价:(1)理论上:(2)实践上:A BC(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1、经济模式是2、内容:(1)(2)(3)(4)3、评价:(1)积极:AB(2)消极:A存在问题:①(最大弊端)②③④B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2)消极:A、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基础上进行B、“”的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改革最终失败。

2、失败原因(1)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和思路,带有很大的(2)个人作风因素也阻碍改革的进行(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评价(1)积极:收到一定的效果,工业利润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提高,国民收入有增加。

(2)消极:70年代下半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2、失败原因(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的框框。

只是的改革,不能根除弊病(2)勃列日涅夫趋于保守,改革限于(3)与美国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提出“的战略方针”(2)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ABCD2、评价(失败原因)(1)“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更加失调;(2)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改革中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3)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实行严格的,企业无法真正实现;3、结果:失败(1)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2)改革的重点由经济改革转向改革,苏联解体。

1、相同点:(1)都是为了解决弊端;(2)都在、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脱离了;(4)结果都2、异同点:(1)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2)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3)败因不同,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岳麓版必修2
策的“新” 史料一 1921 年 3 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 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①;小工业及手工业应 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 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 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大国崛起》解说词
[解读] 史料二②处信息反映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之一是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 义有哪些突破?
【提示】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实质及历史作用 1.表现 (1)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2.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向社会主 义的过渡。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 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素养解读 1.按时序归纳列宁和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做探索及成就。(时 空观念) 2.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济政策的作用。辩证认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唯物史观) 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历 史解释) 4.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 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 (家国情怀)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

实行排斥______________的公__有__制__________经济;高主度要集以中______________手
段管理经济。 市场指令性计划 Nhomakorabea行政
• 4.评价
• (1)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 本上实现了______________。
• (2)但它超越了苏工联业生化产力水平,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对东 欧国家产生了不良影响。
• 史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 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 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 ——《世界历史》杂志《苏联的共产主义》
•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分析不同时 期经济政策的特点。
• [图解识记]
• 新经济政策
• 三、斯大林体制
• 1.背景:斯大林领导苏联实施工业化和_____农__业__集__体___化,实施国民经济发 展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
• 2.时间:20世纪________年代中期确立。
• 3.特征:实行单一的_3_0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
产。
• (2)政治危机:农民对_________________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 • 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3.内容
• (1)农业:以固定的______粮_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 • (2)工业: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前提下,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
精准高考
历史
岳麓版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岳麓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岳麓版 必修3

综合学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标要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前演练】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④引起政治危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A.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缓和社会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C.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A.经济危机频繁 B.经济持续低迷 C.经济高速增长 D.经济长期“滞胀”4.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C.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成而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5.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残酷条件下的非常措施 B.集中力量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斯大林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特点是()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单一的公有制 D.私人和公有制混合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C.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去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考点串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 岳麓版必修2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二、“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4)影响
①对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0世纪
30年代
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引发了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单元小结与测评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苏联模式”的迷茫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爆发:1929年美国纽约股市崩溃,此后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猛跌,失业人数猛增
(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相当长、破坏性特别大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二、“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3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学业分层测评1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岳麓版必
修2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2016·福州高一检测)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农村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人们想拿鸡蛋等实物换些盐、面包等物品,却不愿意要卢布。

这是因为( )
【导学号:72040094】A.农民交纳粮食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
B.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自由贸易被取消
C.很多人感受到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已经改变
D.废除实物分配制的影响扩大到各个地区和行业
【解析】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俄由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自由贸易,再加上卢布迅速贬值,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B项正确。

A、C、D三项属于新经济政策,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2.下面为苏俄1917—1919年粮食征购量表,该现象( )
A.
B.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C.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D.体现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由题干中的时间“1917—1919年”可知,苏俄当时实施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B
3.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政策的不满(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土地属于我们”可以看出,农民拥有土地等,但是却不完全拥有土地的产品——粮食等,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余粮征集制。

【答案】 A
4.1921年,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原因是实行了( ) 【导学号:72040095】
A.粮食税B.余粮征集制
C.全面国有化D.农业集体化
【解析】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 A
5.(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在苏俄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

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则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

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

【答案】 B
6.(2015·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中央调配”可以判断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能力提升]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最主要原因是
( ) 【导学号:72040096】A.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损
B.片面发展重工业
C.轻工业发展品种单调和布局不合理
D.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解析】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并用牺牲农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这一系列措施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滞后,出现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恶果。

【答案】 B
8.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1940年的苏联正处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农业和手工业长期落后,故③④错误。

由图片来看,1940年的工业生产较之1913年获得大幅度增长,这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①②正确。

【答案】 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97】
材料一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
变”。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