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作业 (1)
《第一章第一节疆域》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疆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疆域》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中国疆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了解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3.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知识巩固:学生需复习并掌握中国疆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状等基本概念,了解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位置及主要地理特征。
2. 地图阅读训练:学生需完成一份中国疆域地图的阅读练习,标出主要山脉、河流、城市等地理要素,理解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位置和作用。
3. 信息收集与分析: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等途径,收集至少三个省份的地理信息(包括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经济等),并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简要的报告。
4. 空间思维训练:学生需绘制一份中国疆域的简略示意图,标注主要城市和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三、作业要求1. 认真对待每项任务,保证完成的作业质量。
2. 在完成信息收集与报告时,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
3. 地图绘制应清晰、准确,注重地理要素的完整性。
4. 完成作业后需认真检查,确保无错别字、无遗漏等。
5. 提交作业时需按时完成,并附上完整的答案和过程记录。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地图阅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深度。
4. 空间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5.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态度。
五、作业反馈1. 对于每位学生的作业,教师需认真审阅,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建议。
2. 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需在课堂或课后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3. 对于地图阅读和空间思维方面的问题,教师需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4. 对于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优秀报告,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以激励学生。
5. 教师需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修正和完善。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同步训练(含解析)湘教版
中国的疆域一、单选题1、读图正方形代表亚欧大陆,图中阴影能正确反映中国位置的是( ).A、B、C、D、2、下列有关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C、领土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D、北回归线穿过我国中部3、我国是一个()。
A、海陆兼备的国家B、内陆国家C、半岛国家D、岛国4、当乌苏里江上洒满阳光时,帕米尔高原仍是满天星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经度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大气变化5、当黑龙江是一片冰天雪地时,海南岛仍是一片热带景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经度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因素D、大气变化6、下列我国陆上邻国中,与我国有不连续国界的国家是( )。
A、朝鲜、蒙古B、越南、老挝C、哈萨克斯坦、缅甸D、印度、俄罗斯7、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一组国家是()。
A、印度文莱菲律宾B、马来西亚朝鲜韩国C、日本朝鲜印度尼西亚D、文莱菲律宾日本8、我国在沿海分布的岛屿,自北向南顺序正确的是()。
A、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B、舟山群岛、台湾岛、南海诸岛、海南岛C、舟山群岛、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D、南海诸岛、海南岛、台湾岛、舟山群岛9、我国疆域四个端点中,位于北温带的有().①北端②南端③东端④西端A、①B、①③④C、①③D、①④10、下列有因果关系事物连接正确的是().①我国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②我国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③我国东邻太平洋;④我国南部有北回归线穿过;⑤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⑥我国地区之间时差可达4小时以上;⑦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⑧我国东部降水丰富.A、①一⑧B、②—⑦C、③—⑥D、④-⑤11、我国最大的邻国是()。
A、印度B、俄罗斯C、蒙古D、哈萨克斯坦12、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
A、俄罗斯、美国B、加拿大、美国C、俄罗斯、加拿大D、美国、巴西13、我国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多度,这就造成了图中的()。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 反应热作业
第一节反应热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根据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氢气为二次能源B.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C.火力发电是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D.水力发电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过程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金属钠与水②NH4Cl晶体与Ba(OH)2•8H2O混合搅拌③H2在Cl2中燃烧④水蒸气变成液态水⑤酸碱中和⑥碳酸钙热分解A.①②⑤B.①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3.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高效、低耗、污染小的清洁能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甲烷是一种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②0.5mol甲烷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为1mol③物质的量1:1的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物只有CH3Cl和HCl④1mol甲烷全部生成CCl4,最多消耗2mol氯气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已知氢气和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2H2(g)+O2(g)═2H2O(l)△H1=﹣akJ•mol﹣1②H2(g)+O2(g)═H2O(g)△H2=﹣bkJ•mol﹣1③C(s)+O2(g)═CO(g)△H3=﹣ckJ•mol﹣1④C(s)+O2(g)═CO2(g)△H4=﹣dkJ•mol﹣1A.氢气的摩尔燃烧焓为﹣bkJ•mol﹣1B.碳的摩尔燃烧焓为﹣ckJ•mol﹣1C.一氧化碳的摩尔燃烧焓为(d﹣c)kJ•mol﹣1D.a>b5.下列有关燃烧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焰色反应属于燃烧B.燃烧一定要有氧参加C.乙醇属于较为清洁的生物质能D.电能属于可再生的一次能源6.将盛有NH4HCO3粉末的小烧杯放入盛有少量醋酸的大烧杯中。
然后向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反应剧烈,醋酸逐渐凝固。
由此可见()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HCO3+CH3COOH═CH3COONH4+CO2↑+H2OB.该反应中,热能转化为化学能C.反应物的总能最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NH4HCO3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7.太阳能是理想的能源,通过Zn和ZnO的热化学循环可以利用太阳能,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让学生深入探究“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主题,加深学生对宇宙基本概念、天体构成及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同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地球的宇宙环境》课程内容,了解天体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
2. 视频观看:观看关于宇宙和天体构成的科普视频,时长约30分钟。
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针对视频中的天文现象提出问题。
3. 天体搜集:收集与宇宙天体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包括不同种类的星系、星云、星团等。
并从中选取5种不同的天体进行描述,要求涵盖其名称、特点和在宇宙中的位置。
4. 小组合作:以小组形式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意义,探讨其与其它天体的相互关系及对地球生物圈的影响。
每小组需完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5. 实践活动:观察夜晚的星空,至少一周,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主要星座、星系以及感受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学生需在课前完成预习,并准备相关问题以备课堂讨论。
2. 视频观看:观看视频后需整理笔记,并在笔记中标注出自己的疑问点。
3. 天体搜集:所搜集的天体信息需准确无误,图片需清晰可见。
描述内容需详实且具有逻辑性。
4. 小组合作:小组报告需分工明确,内容条理清晰,体现讨论与合作的成果。
5. 实践活动:观察星空后需认真记录并分析观察结果,表达个人感受与体验。
四、作业评价1. 课堂展示:在下一课时开始时,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分享各自的天体报告以及探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教师点评:教师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以及实践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互评。
3. 反馈改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反馈意见,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反馈,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新步步高】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作业: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含解析
第一章海洋概述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学习目标1.了解海与洋面积比重、水深、受陆地影响程度、水温和盐度变化、海流系统等方面的区别。
2.了解四大洋的分界线,记忆各大洋的特点。
3.了解海的分类,理解内陆海、边缘海、陆间海的区别;记忆海峡的定义,理解海湾与海的区别;了解海、海湾和海峡在交通方面对人类的作用。
一、海与洋的区分1.海洋:地球表面凹凸不平,凹下去的部分被①____________淹没形成海洋,它是地球上水圈的主体,海洋总面积约为②____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
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水文特征的不同,海洋可分为③____和④____两部分。
(1)大西洋与北冰洋大致以○35__________以南为界。
(2)太平洋与大西洋以通过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36________经线为界。
(3)大西洋与印度洋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37__________经线为界。
(4)太平洋与印度洋,北段大致从○38__________海峡北端向南向东;南端大致从○39________________南角向南,以147°E经线为界。
三、海、海峡、海湾1.海(1)分类:○40________海、○41________海和○42________海。
(2)内陆海:深入大陆○43________的海。
边缘海:位于大陆○44________,一面以○45________为界,另一面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开。
陆间海:介于大陆之间,并有○46______与相邻海洋相连通。
2.海峡:连通海洋与海洋的狭窄○47______水道。
3.海湾: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48______的水域。
一、海与洋、海峡与海湾的正确区分1.海与洋的区分(1)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
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练习
15
解析:加油机和受油机相对静止,则两者的飞行方向必然相同, 飞行速度大小必然相等,选项 C 正确.
7
3.在研究下列问题时,可以把汽车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汽车在行驶时车轮的转动情况 B.研究人在汽车上的位置 C.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车的危险 D.计算汽车从北京开往大连的时间 解析:A、B、C 三项的物体均需要考虑汽车的形状. 答案:D
8
4.下列人或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是( ) A.奥运冠军邢慧娜在 1 万米长跑中 B.研究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北京所用的时间 C.跳水冠军郭晶晶比赛中的跳水动作 D.研究一列火车通过某一路标所用的时间
5
课堂作业 知识点一 物体和质点 1.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力学中引入“质点”的概念,从科 学方法上来说属于( ) A.极限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 B.观察实验的方法 C.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 D.等效替代的方法
解析:质点的引入是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是一种建 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C
6
2.关于质点的概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细小的物体都可以看做质点 B.任何静止的物体都可以看做质点 C.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一个物体可以视为质点,那么在研究 另一个问题时,该物体也一定可视为质点 D.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而定 解析:质点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将物体抽象成有质量而无 大小形状的点,一个物体可否视为质点,要看所研究问题的具体情 况而定. 答案:D
答案:AB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作业含解析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基础过关]1.下图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A、D错误;西经度数顺着自转方向减小,东经度数顺着自转方向增加,B正确,C错误。
答案:B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同学们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
据此,完成2~3题。
2.图像最能反映(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流星运动D.恒星运动3.某一遥远的恒星A在该日23:00 位于图中的☆位置,那么,第二天该恒星处于星空同样位置时最接近的时间是( )A.23:00 B.22:56C.23:04 D.21:52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特征。
地球的自转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位置固定,而照相机的位置随地球自转而移动,故北极星附近星辰的运动轨迹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故图像最能反映地球自转,选A。
第3题,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周期。
以恒星为参照,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即第二天看到的时间会较太阳日提前3分56秒到达同一位置,最接近的时间是22:56,选B。
答案:2.A 3.B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 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
读图,完成第4题。
4.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A.∠XOF B.∠TOFC.∠FON D.∠TON解析:图中MN为赤道平面,E′F为黄道平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
答案:C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读图,完成5~6题。
5.这一天,地球运动到图中的( )A.①和②之间B.②和③之间C.③和④之间D.④和①之间6.下列四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5题,根据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向及公转的方向判断,①位于夏至日附近,③位于冬至日附近。
第一章第一节 热化学方程式 燃烧热2021-2022学年上学期(新教材)人教版化学选择性必修1作业
第一节反应热课时2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基础巩固】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能表示粒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物质的量B.热化学方程式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ΔH表示0 ℃、101 kPa时的数据C.同一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ΔH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物质的状态不同,ΔH不相同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解析: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粒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和整数,A项正确;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明温度和压强,未注明温度和压强时,ΔH表示25 ℃、101 kPa下测得的数据,B项错误;化学反应热与物质的状态和物质的量有关,同一化学反应,化学计量数不同,ΔH不同,化学计量数相同而物质的状态不同,ΔH也不相同,C项正确;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D项正确。
答案:B2.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ΔH=+131.5 kJ/mol表示()A.碳与水反应吸收131.5 kJ热量B.1 mol碳与1 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5 kJ热量C.1 mol 固态碳与1 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1 mol 一氧化碳气体和1 mol 氢气,并吸收131.5 kJ 热量D.1个固态碳原子与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收131.5 kJ 热量解析:ΔH 的数值要与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状态相对应,A 、B 项错误,C 项正确;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D 项错误。
答案:C3.N 2H 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
0.25 mol N 2H 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6 kJ 热量。
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12N 2H 4(g)+12O 2(g)12N 2(g)+H 2O(g) ΔH =+272 kJ/mol B.N 2H 4(g)+O 2(g)N 2(g)+2H 2O(g) ΔH =-544 kJ/mol C.N 2H 4(g)+O 2(g)N 2(g)+2H 2O(g) ΔH =+544 kJ/mol D.N 2H 4(g)+O 2(g)N 2(g)+2H 2O(l) ΔH =-136 kJ/mol解析: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 、C 项错误,0.25 mol N 2H 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放出136 kJ 热量,则1 mol N 2H 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放出热量为544 kJ,B 项正确、D 项错误。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次作业答案(1-3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次作业(一、二、三章)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答: 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
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
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
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
二、农业生产多元化。
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
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
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
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章第二节)答: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鲁科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学作业1
丙烷,C 正确;
CH3 CH
C |
CH3
D.按照名称写出的结构简式为
CH3
,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为 2 甲基
2 丁烯,D 错误;
故选 D。
5.B
【详解】
(CH3)3CCH(CH3)C≡CH 中含有碳碳三键,碳碳三键所在的最长碳链含有 5 个 C 原子,主链 为戊炔,从距离碳碳三键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碳碳三键在 1 号碳上,表示为“1-戊炔”, 取代基甲基在 3、4 号碳上,共有三个甲基,称为“3,4,4-三甲基”,该炔烃的正确命名为 3,4,4-三甲基-1-戊炔,故 B 正确。 答案选 B。
(4)3—甲基—1—戊炔:___________。
答案 1.C 【详解】 A.CH2Br-CH2Br 的名称为 1,2-二溴乙烷,A 不正确;
B.
的名称为 1,2,4-三甲苯,B 不正确;
C.
的包含双键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上有 4 个碳原子,碳碳双键在 1,2
两个碳原子之间,乙基连在主链的第 2 个碳原子上,所以名称为 2-乙基-1-丁烯,C 正确;
C.乙基和戊烷之间的短线去掉,应该为:2-甲基-3-乙基戊烷,C 错误;
D.2,6-二甲基-3-乙基庚烷,命名正确;
故答案选:D。
15.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3HCO 3 + Al3 += Al(OH)3 ↓ + 3CO2 ↑
【详解】
(1)按系统命名法,甲基数值和最小的一端为起始端, 称为 3,4-二甲基-4-乙基庚烷;
D.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的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7.有机物的种类繁多,但其命名是有规则的。下列有机物命名正确的是( )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 胶体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胶体A篇·知识对点训练知识点1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 )①纯碱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烧碱⑤液态氧⑥KClO3A.碱——①④ B.纯净物——③④⑤C.盐——①⑥ D.混合物——②⑤答案 C解析纯碱是碳酸钠,与KClO3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碱,A错误、C正确;食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液态氧是单质,属于纯净物,B、D错误。
2.下列树状分类法正确的是( )答案 A解析B项,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是正确的,但对纯净物的分类是错误的,因为溶液属于混合物;C项,把化合物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是正确的,对无机物的分类也是正确的,但下一层对酸的分类显然是错误的;D项,氧化物包含于化合物,二者不是并列关系。
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NO3应属于( )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一元酸⑦化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④⑥⑦C.①⑦ D.①④⑤⑥答案 B解析硝酸是重要的三大强酸之一,它是含氧酸、一元酸、易挥发性酸、化合物。
4.ClO2是生产饮用水的新一代消毒剂。
从物质分类来看,ClO2属于( )A.氧化物 B.酸 C.碱 D.盐答案 A解析ClO2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5.(1)下列每组物质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
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不同于其他物质的物质找出来。
①NaCl、KCl、NaClO、Ba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ClO3、KClO3、Cl2、NaCl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H3PO4、H2SO4、HCl、H4Si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浊液、溶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科学练习第一章第一节
七年级上册科学作业(一)一、选择题)下列事项的变迁不能反应科学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是(1. 电话→寻呼机→手机 B..唐诗→宋词→元曲A 煤炉→燃气灶→电磁炉MP3 D.留声机→随身听→ C. )下列不属于科学发现的是(2. 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B.小明到西湖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A. 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D.小华认真观察蚂蚁,找到蚂蚁每天进出的蚁窝 C. )种子长成幼苗,冰雪化成了水,火山喷发,日出日落。
这些现象说明了(3. 事物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B.事物变化的规律是一样的 A. 大自然的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D.大自然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C.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是(4. )观察、讨论和交流 B.阅读、做笔记和练习 A. 阅读、实践和应用 D.观察、实验和思考 C. )科学家对自然界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5. 科学家只是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的结论 A. .科学家通过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C科学家是在野外得出科学结论的B.D.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下列属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在为社会造福的同时,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6. )于科学技术带来负面影响的是(用计算机上网 D.空调将氟利昂排入大气C.用空调降温 B.用吸尘器吸尘 A. )小王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下列说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7.A.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B.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入手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D.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C. )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8. 四川雅安发生地震 B.台风登入福建省 A. 雨后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D.“嫦娥”二号发射成功C. 下列有关科学技术的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9. )科学技术是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和舒适 A. 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了许多自然的奥秘 C.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只有积极作用,没有负面影响D. )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现和创造,首要工作是(10. 搜集资料,发现规律 B.关注现象,提出问题 A.D.记录结果,分析论证C. 写论文报告,资源共享)下列自然现象有可能发生的是(11. 老鼠能感知地震 D.鱼儿会上树 C.石头变成金子 B.太阳从西边出来 A. )(他们的发现最初来源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节人口分布探究一世界人口的分布考向1 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点读下面两则人口分布资料,回答1~2题。
表一世界人口的纬度分布纬度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60°N0.4%40°N~60°N22.0%20°N~40°N45.6%0°~20°N20.5%0°~20°S7.8%20°S~40°S 3.5%>40°S0.1%表二世界人口垂直分布海拔(米) 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200 56.5%200~500 24.0%500~1 000 11.6%1 000~1 500 4.4%1 500~2 000 2.3%>2 000 1.2%1.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纬度带是( )A.0°~20°N B.0°~20°SC.20°N~40°N D.40°N~60°N答案 C解析读表一可知,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纬度带是20°N~40°N地区。
2.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 )A.平原地区B.高原地区C.南半球D.西半球答案 A解析读表二可知,世界人口的56.5%分布在海拔小于200米的地区,即全球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
考向2 世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A.亚马孙平原地区B.撒哈拉沙漠地区C.西西伯利亚地区D.欧洲西部地区答案 D解析亚马孙平原地区、撒哈拉沙漠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欧洲西部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
4.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稀疏区的是( )A.中亚地区B.南亚地区C.东南亚地区D.北美东部地区答案 A解析中亚地区属于人口稀疏区,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和北美东部地区属于人口稠密区。
考向3 我国的人口分布读2018年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5~6题。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宇宙中的地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宇宙中的地球的地理位置、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等基本概念,掌握太阳系的结构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通过作业的完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宇宙中的地球》课程,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地球在其中的位置,并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课堂笔记整理:学生需整理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太阳系的结构、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四季变化等,并尝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每个知识点。
3. 实践活动:学生需进行一次简单的天文观测活动,使用望远镜或双筒望远镜观测夜空中的星星、行星等天体,并尝试绘制一张简要的星空图。
4. 知识点应用:学生需选择一个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等),分析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并阐述这一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思考题解答:学生需回答关于宇宙和地球的几个问题,如“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等。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 实践活动需真实记录观测结果,星空图绘制需准确反映观测到的天体位置。
3. 知识点应用部分需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分析准确深入。
4. 思考题答案需逻辑清晰,观点明确,能自圆其说。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准备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和指导。
2. 对学生的课堂笔记整理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肯定其观测成果和绘图能力。
4. 对学生的知识点应用部分进行评价,分析其分析能力和理解深度。
5. 对学生的思考题答案进行评价,鼓励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五、作业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正。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化学人教版19必修第一册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及基本化学转化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化学概念的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相关章节内容,掌握物质的分类标准、各类物质的基本性质及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
2. 实验操作(1)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烧杯、玻璃棒、试纸、酸碱指示剂、若干种典型物质(如酸碱、盐类等)。
(2)物质分类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所给物质进行分类,并阐述分类依据和物质的基本性质。
(3)化学转化实验:进行简单物质之间的转化实验,如酸碱中和反应、盐的生成反应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践应用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物中的酸碱平衡、清洁剂的工作原理等。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重点标记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内容。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完成,并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确保实验安全。
实验过程中需详细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3. 实践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至少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并简要分析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过程。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持作业的整洁和清晰。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作业评价:(1)理论学习部分:学生是否全面掌握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的基本知识,笔记是否清晰。
(2)实验操作部分: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实验结果是否准确记录,是否有安全意识。
(3)实践应用部分:实例是否贴近生活,分析是否合理。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点评。
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指导改正。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及转化的理解,掌握常见物质类别及其相互转化的基本规律,能够分析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一节作业
1.“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
A.事实和技能
B.知识技能
C.内容和消息
D.操作技能
2.上课铃声响了,学生都陆续的回到了教室,在信息特征中,此处表现最明显的是()
A.存储性
B.传递性
C.可加工性
D.可共享性
3.将名著《西游记》改编为电视剧,说明信息具有()
A.时效性
B.可加工性
C.普遍性
D.传染性
4.信息技术主要有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
A. 媒体技术
B. 计算机技术
C.传递技术
D. 采集技术
5.信息技术的核心是()
A.微电子技术
B.通信技术
C.计算机技术
D.传感技术
6.老师在上课时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属于信息技术的哪一类应用()
A.计算机辅助教学
B.计算机辅助设计
C.远程教学
D.自动控制
7.以下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技术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B.信息技术的诞生先于人类的出现
C.语言的产生是一次伟大的信息技术变革
D.计算机的使用是信息技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8.2012年春晚中的机器人舞蹈表演,彰显了现代信息技术中那一项技术()
A.远程教学
B.自动控制
C.人工智能
D.虚拟现实
9.信息无所不在,万事万物都包含有信息()
10.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在科学探索领域中的未知事物是不包含信息的()
11.信息是随着计算机的发明而产生的()
12.随着人类近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诞生并飞速发展。
()
13.天气预报、股市行情等信息的价值体现在是否及时,说明了信息有时效性()
14.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15.人类用自身的感觉器官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