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二)二线推荐药物
3.阿普唑仑是短效的苯二氮卓类制剂。 (1)用法:起始剂量为0.6mg/d,多数每天 3次给药,有效治疗剂量为0.6-2.4mg/d。 (2)疗效:减少25%-34%的震颤幅度,可 用于不能耐受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 酮的老年患者。 (3)不良反应:过度镇静、疲劳、反应迟钝 等,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二)二线推荐药物
(二)二线推荐药物
1.加巴喷丁是Υ-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属于新 型的抗癫痈及抗神经痛药物。 (1)用法:起始剂量300 mg/d,有效剂量为 1200-3600 mg/d,分3次服用。 (2)疗效:单药治疗可缓解症状,疗效可能与 普萘洛尔相似,作为其他药物的添加治疗并不 能进一步改善症状。 (3)不良反应:困倦、恶心、头晕、行走不稳 等。
根据循证医学的A、B、C级推荐水平,结 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治疗ET的药物分 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
一、治疗原则
一线药物: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 二线药物:加巴喷丁、托吡酯、阿普唑仑、阿 替洛尔、索他洛尔、氯硝西泮; 三线用药:氯氮平、纳多洛尔、尼莫地平、A 型肉毒毒素。 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是治疗ET的首选 初始用药,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A 型肉毒毒素多点肌肉注射可能对头部或声音震 颤患者有效;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症状严重、药 物难治性的患者。
谢谢
ET的诊断
一、临床特点
1.起病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人认为青少 年是另一发病高峰。家族性比散发性ET 患者起病早,多在20岁前起病。
一、临床特点
2.临床核心症状:以4-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 性震颤为主要特征,多数发生于手和前臂,也 可累及头部(如颈部)、下肢、声音等,偶尔累 及舌、面部、躯干等部位。震颤可以同时累及 多个部位(如前臂和头部)。日常活动如书写、 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多数患者饮酒后症 状减轻。随着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而 幅度增加,导致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震颤累 及部位可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出 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特发性震颤临床诊断治疗指南
特发性震颤临床诊断治疗指南【概述】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亦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为0.3%~1.7%,大于40岁为5?5%,70--~79岁为12.6%。
1/3以上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发病机制不明。
【临床表现】(一)一般情况起病隐袭,缓慢进展。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二)震颤特点震颤频率为 5~8Hz。
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和(或)动作性震颤,精神松弛或休息、静止位时减轻或消失,情绪紧张、疲劳或受检时加重。
部分患者在饮酒后震颤可暂时缓解。
(三)震颤部位通常从一侧手部或前臂开始,逐渐扩展至同侧上肢及对侧上肢,也有从头颈部首先出现。
主要累及部位一般依次为:上肢(95%)、头部(34%)、下肢(20%)、言语(12%)、面部和躯干(各5%)。
(四)无肌张力改变或运动缓慢等【诊断要点】(一)诊断中老年人经常出现上肢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不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元异常,应考虑ET的诊断。
需注意与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甲亢等鉴别。
(二)诊断标准美国运动障碍学会和世界震颤研究组织提出ET的诊断标准:1.核心标准①双手及前臂的动作性震颤;②无齿轮现象,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但不伴有肌张力障碍。
2.次要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有阳性家族史;②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或在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②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③有心因性震颤的病史;④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⑥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和原发性书写震颤;⑦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治疗方案及原则】症状轻微、对工作和(或)生活未造成影响者可暂不用药,症状明显者需给予治疗。
(一)药物治疗1.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可用普萘洛尔(proprataol01,心得安),10~20mg,每日3次,最大不超过90mg/d。
特发性震颤诊疗指南
特发性震颤诊疗指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一般双上肢受累但一侧为重。
病程多缓慢进展或不进展,呈良性过程,故又称良性震颤。
【临床表现】1、特发性震颤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报道差别很大,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发病没有性别差异,近半数患者有阳性家族史。
2、起病隐袭,常从一侧上肢起病,很快累及对侧,很少累及下肢,大约30%的患者可累及头颈部,双上肢震颤多有不对称。
3、震颤是唯一的临床表现,以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为主,震颤频率一般4~12次每秒,初为间断性,情绪激动、饥饿、疲劳时加重,入睡后消失,但随着病程延长,可以变为持续性。
体检除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外无其它阳性体征,有时可引起受累肢体齿轮感,为震颤所致。
【辅助检查】本病实验室指标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无特异表现。
【诊断及分级】临床发现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有阳性家族史,饮酒后减轻,不伴其它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应考虑特发性震颤可能。
美国运动障碍学会和世界震颤研究组织特发性震颤诊断标准:1、核心诊断标准(1)双手及前臂的动作性震颤;(2)除齿轮现象外,不伴有神经系统其它体征;(3)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次要诊断标准(1)病程超过3年;(2)有阳性家族史;(3)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1)伴有其它神经系统体征,或在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2)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3)有精神性(心因性)震颤病史;(4)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5)原发性直立性震颤;(6)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和原发性书写震颤;(7)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发性震颤研究小组临床分级:0级无震颤;1级很轻微的震颤(不易发现);2级易于发现的、幅度小于2㎝的、无致残性的震颤;3级明显的、幅度2~4cm的、有部分致残性的震颤;4级严重的、幅度超过4㎝的、致残性的震颤。
2020年《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0年《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09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
这一指南对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更加详细提出了原发性震颤(ET)的临床症状,并增加了ET 叠加的概念。
新增了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基因检查和临床评估等辅助检查。
调整了ET诊断标准,增加了ET叠加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也进行了更新。
更新了鉴别诊断。
更加详细地介绍了原发性震颤的治疗原则,并增加了对药物使用的推荐意见。
手术方式中增加了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聚焦超声丘脑切开术,丰富了深部脑刺激(DBS)治疗的实验数据。
增加了康复护理和遗传咨询的内容。
临床症状ET常为双侧缓慢起病,随年龄逐渐进展,以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于日常活动时(如书写、倒水、进食等)震颤表现明显;震颤还可累及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咽喉肌等;震颤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减轻;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幅度可增加。
ET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部分患者除震颤外,还可伴有串联步态障碍(impaired tandem gait)、可疑肌张力障碍性姿势(questionable dystonic posturing)、轻度记忆障碍(mild memory impairment)等神经系统软体征(soft neurological signs),称为ET叠加。
辅助检查2020年指南中增加了辅助检查,辅助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关辅助检查进行排除诊断。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
2.手术治疗 (1)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 ▪ DBS手术目前已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方法。丘脑腹正中间核(VIM)
是治疗ET的常用靶点,单侧VIM-DBS可以有效减轻ET患者对侧的肢体震颤, 但是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有效地改善ET患者头部或声音的震颤; ▪ 双侧VIM电刺激可以改善双侧肢体震颤以及某些患者的头部或声音震颤。然而 与单侧刺激相比,双侧VIM-DBS具有更多的刺激不良反应,特别是构音障碍和 步态不稳。
原发性震颤 的诊断与治 疗
前言
▪ 原发性震颤(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65岁以上人群 中的患病率可达4.6%。
▪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有头部、 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
评定量表
评定量表
▪ WHIGET震颤评估量表版本1是MDS唯一推荐的ET筛查量表。若 需要从人群中初步筛查ET患者,建议使用WHIGET震颤评估量表 版本1作为筛查工具。
病,其震颤幅度通常在随意运动时减小或消失,精神紧张时增大。 ▪ 晚期特发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但在随意运动期间不会消
退。
体格检查
2.动作性震颤 ▪ 包括姿势性、运动性、意向性、等距性和任务特异性震颤,在自主运动
中出现。 (1)姿势性震颤可在患者伸出双手或将双手置于颏部下方出现,在握重 物如书或杯子时姿势性震颤更明显。特发性震颤的姿势性震颤可在采取一 种姿势或站姿的动作中(如伸出双手时)即开始出现,没有潜伏期。帕金 森病的姿势性震颤通常会在完成一种体位(如上臂伸出),在十几秒到数 十秒的潜伏期后出现。
治疗
▪ 单剂量40~400 IU的A型肉毒毒素可改善头部震颤; ▪ 尺、桡侧腕伸屈肌进行多点注射50~100 IU药物可减小上肢的震颤幅度,
特发性震颤的药物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药物治疗基层诊疗指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也称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特发性震颤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对特发性震颤的定义、分类、诊断与鉴别诊断、转诊、治疗、疾病管理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关于特发性震颤的药物治疗,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线药物治疗(1)普萘洛尔:为非选择性β1和β2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是经典的一线药物治疗,可改善约50%患者的肢体震颤幅度,但对轴性震颤(如头部、言语等)无明显疗效。
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10 mg/次、2次/d),逐渐加量(5 mg/次)至30~60 mg/d即可有症状改善,一般不超过360 mg/d,维持剂量为60~240 mg/d。
标准片3次/d,控释片1次/d,早晨服药,在2 h内可明显地降低震颤的幅度。
常见不良反应有心率降低和血压下降,但不低于60次/min的心率基本都能耐受,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60次/min可考虑减量,<55次/min则停药。
对于患有心脏传导阻滞、哮喘、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相对禁忌,但可用于治疗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稳定型心功能障碍的特发性震颤。
(2)阿罗洛尔:具有α及β受体阻断作用(其作用比大致为1∶8),可减少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的幅度,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似。
与普萘洛尔相比,阿罗洛尔的β受体阻滞活性是其4~5倍,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会像普萘洛尔那样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无法耐受普萘洛尔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该药治疗。
一般从10 mg/次、1次/d开始,如疗效不充分,可加量至10 mg/次、2次/d,最高剂量不超过30 mg/d。
常见不良反应有心动过缓、眩晕、低血压等。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60次/min或有明显低血压应减量或停药。
(3)扑米酮:是一种抗惊厥药,在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苯巴比妥和苯乙基二酰基胺(PEMA),其前体药物和代谢药物均有改善症状的作用,可有效减少40%~50%手部震颤的幅度,因此扑米酮对震颤的改善优于单独的苯巴比妥和PEMA。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
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特点是四肢肌肉的不自主震颤。
该病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凃晋文教授是中国知名的神经科学专家,对于原发性震颤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凃晋文教授的治疗原则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症状的患者,凃教授通常会选择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贝拉米-普林(Propranolol)和丙戊酸(Primidone)。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神经传导或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有效地减少了震颤的程度和频率,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肌肉控制能力。
凃教授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凃教授会采取物理疗法进行治疗。
这些物理疗法包括理疗、康复训练和康复运动等。
通过按摩、温热疗法、肌肉拉伸等手段,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痉挛,减轻震颤症状,同时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丰富,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治疗方法,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他在治疗中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计划。
他的治疗效果显著,多年来治愈了许多原发性震颤患者,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未来,凃晋文教授将继续研究和探索原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不断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他也呼吁患者及时就诊,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摆脱病痛的困扰,重拾健康和活力。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针对原发性震颤的治疗要从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出发。
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仔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了解症状的发病时间、部位、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同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我们还要做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部MRI、CT等,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在确定了患者为原发性震颤后,接下来是制定治疗方案。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对于大部分患者,我们首先会选择药物治疗。
通常我们会选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胆碱药物等,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震颤症状,但并不能治愈疾病。
在选择药物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体化治疗,因为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差异。
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耐受的患者,我们还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深部脑刺激术和脑部手术切除术等。
这些手术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对于一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来说,可能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在手术治疗之前,我们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还有一些物理治疗方法也可以对原发性震颤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比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针灸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协调性和平衡能力,从而减轻震颤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因为原发性震颤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的症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所以我们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症状得到最大程度的缓解。
作为神经科医生,我深知原发性震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巨大影响。
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力求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症状,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拾自信。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会越来越完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改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1年龄(确定因素,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随着年
龄的增长而增长) 2种族(白种人>黑种人) 3家族史
流行病学
病原学 l 基因突变(17%~10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同源染色体3q13和2p22连锁 特殊基因尚未确定 l 环境因素 1 震颤在家族内部存在发病年龄及严重程度的差别,也说明环境因素可影 响ET表型。 2 两个双胞胎研究里,在单卵双生的双胞胎中配对的一致性是60-63%, 而在双卵双生中是27-42%,这同样也说明了环境因素的重要作用 3 环境因素(毒物):β-咔啉生物碱和铅 β一咔啉生物碱可自然存在于食物链中,特别是当肉类经长时间高温烧 煮后。
或在停顿数秒后出现),但是伴随静止性震颤伴随动作性震 颤或姿势性震颤是轻度的、温和的。同样尽管静止性震颤可 发生在ET中,但是它一般发生在长时间严重的动作性震颤或 姿势性震颤后。 肌张力障碍患者中大约20-30%的患者有类似于ET的姿势性 震颤,但是不规则的、急速的震颤,而不是有规律的震动, 而且它可能还有一个零点,那就是患者发现自己的一只手或 手臂的位置后可导致震颤短暂消失。
一、临床特点
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 饮酒后症状减轻 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幅度增加 累及部位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 出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一、临床特点
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发性震颤研究小组提出
临床表现
ET的另一个特征是震颤的躯体皮层定位会随时间推 移而扩展,从手部到头部,以手部开始的震颤数年 后典型地发展为头部震颤,然而从头部扩展到手部 的震颤较少
ET的诊断
一、临床特点
各年龄均可发病
起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2009年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鉴别诊断
临床评估
病史 初发年龄 家族史 酒精反应 震颤评估 运动状态 分布 频率Hz 神经科检查 笔迹 字迹潦草,字体偏大且有节律 字迹过小征 姿势性和运动性,严重时伴静止性,走路时消失 上肢、头部和声音 7~12 静止性,走路时加重 四肢、唇舌 4~6 呈双峰(青春期及成年早期) 常有 减轻 随年龄增加 少 无反应
一、临床特点
特发性震颤可以伴发其他运动障碍的疾病。特发性 震颤伴发帕金森病是众所周知的; 据报道,在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发病率 比正常对照人群高得多,即使在大于60岁的特发性 震颤患者中,帕金森病的危险度是同年龄组的随机 人群的24倍; Lou和Jankovic曾报道过350例特发性震颤,其中20% 同时伴有帕金森病。故认为特发性震颤可能是帕金 森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ET的发病机制
4.PET检测发现,ET患者无震颤时丘脑和延髓 (主要是下橄榄核)糖代谢率增加,H215O血流 测定双侧小脑血流量增加;震颤时下橄榄核和小 脑代谢率和血流量进一步增加,丘脑、纹状体和 运动皮质血流量也增加。 5.肌电图(EMG)可记录到4~8Hz的促动肌-拮抗 肌同步化连续发放活动,另有约10%患者表现为 促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
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3.精神心理性震颤:
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 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12 Hz),但幅 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 症状即可消失。
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4.自立性震颤:
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 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 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 与特发性震颤相比,自立性震颤频率(14~18 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加巴喷丁可显著缓 解。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
凃晋文教授治疗原发性震颤经验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头部和颈部的不自主震颤。
虽然不影响寿命,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我在治疗原发性震颤方面有一些经验,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首先,对于早期症状较轻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神经递质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头晕、精神障碍等,因此需要医生和患者密切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进展到较严重的阶段时,手术治疗可以成为更有效的选择。
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包括深部脑刺激术(DBS)和丘脑毁损术等。
DBS是一种在脑内实施的微创手术,通过在某些特定部位植入电极,对神经元进行电刺激,从而达到控制震颤的目的。
丘脑毁损术则是直接破坏丘脑中控制震颤的神经元,虽然手术风险较大,但在一些需要紧急手术的情况下依然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有效缓解原发性震颤的症状,但是还需要注意术后的康复工作。
首先,手术后大多需要慢性药物治疗以维持临床疗效。
其次,需要坚持康复训练,包括身体平衡训练、功能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最后,患者需要坚持定期复诊,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一些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日常运动量,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利于进一步缓解症状。
总之,原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而又困扰人的神经系统疾病。
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
关于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课件
1.核心诊断标准:
(1)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 动作性震颤;
(2)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 Froment征除外);
(3)可仅有头部震颤,但不伴有肌张力障 碍。
2.支持诊断标准:
(1)病程超过3年; (2)有阳性家族史; (3)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
(3)不良反应:困倦、恶心、头晕、行走不稳等。
(二)二线推荐药物
2.托吡酯是新型抗癫痫药物,具有阻滞钠通 道、增强Υ-氨基丁酸活性的作用。
(1)用法:起始剂量为25mg/d,以25mg/ 周的递增速度缓慢加量,分2次口服,常规治 疗剂量100-400mg/d。
(2)疗效:疗效略逊于前4种药物,但在一定程 度上能改善各类震颤。
一、治疗原则
一线药物: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 二线药物:加巴喷丁、托吡酯、阿普唑仑、阿
替洛尔、索他洛尔、氯硝西泮; 三线用药:氯氮平、纳多洛尔、尼莫地平、A
型肉毒毒素。 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是治疗ET的首选
初始用药,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A 型肉毒毒素多点肌肉注射可能对头部或声音震 颤患者有效;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症状严重、药 物难治性的患者。
三、手术治疗
ET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 和深部丘脑刺激术(DBS),两者都能较好地改 善震颤。双侧丘脑损毁术出现构音障碍和认知 功能障碍概率较高,同时会增加术中及术后的 风险,因此不建议用于临床治疗。而DBS具有 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的特点,是药物 难治性重症ET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其副 反应包括感觉异常、局部疼痛、构音障碍、平 衡失调等,部分通过改变刺激参数可以使之得 到纠正。
二、药物治疗
(一)一线推荐用药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PPT共31页
用药早期 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嗜睡等 急性副作用 从小剂量缓慢进行剂量滴定直到最低有效剂量
普萘洛尔和扑米酮是首选初始用药 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
二线推荐用药
新型抗癫痫药 加巴喷丁
托吡酯
起始剂量 用 法
有效剂量
5mg/d 以25mg/周的递增速度缓慢加量
100-400mg/d 分2次口服
不良反应
困倦、恶心、头晕、 行走不稳等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感觉 异常、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语言智 商)等
二线推荐用药
苯二氮卓类制剂
阿普唑仑
氯硝西泮
起始剂量 用 法
有效剂量
0.6 mg/d
0.6-2.4mg/d 每天3次给药
0.5mg/d 1-6 mg/d
不良反应
小剂量开始(10mg/次,每天2次) 逐渐加量(5 mg/次)
用法
一般不超过90mg/d
早晨服药
相对禁忌
用药前查 心电图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评估发生心动过缓的风险
一线推荐用药
扑米酮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用法
每晚25mg开始,逐渐加量25mg/次 有效剂量在50-500 mg/d
一、临床特点
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 饮酒后症状减轻 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幅度增加 累及部位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 出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一、临床特点
震颤临床分级
0级
无震颤
1级
轻微
不易察觉
2级
中度
幅度<2cm
非致残
3级
明显
幅度在2-4cm 部分致残
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 可选择A型肉毒毒素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
1200-3600 mg/d
0级 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
5 %,70~79岁为12.
无震颤
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
1级 4-12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
60-69岁中为 58.
轻微
不易察觉
将治疗ET的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
4 体重指数:ET患者的体重指数比对照组低6%
2级 100-400mg/d
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
中度
幅度<2cm
非致残
过度镇静、疲劳、反应迟钝等,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3级 明显 幅度在2-4cm ①检查发现至少有一侧手臂存在+2级的姿势性震颤〔头部震颤可同时存在,但不作为诊断标准〕
氯氮平25- 75 mg/
部分致残
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累及部位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
二、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核心标准
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 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 可仅有头部震颤 不伴有肌张力障碍
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支持标准
病程超过3年 有阳性家族史 饮酒后震颤减轻
排除标准
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 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 有精神性(心理性)震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 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起
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病
年
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
龄
家族性比散发性起病早 多在20岁前起病
一、临床特点
核心症状
4-12Hz 的姿势 性或动 作性震
颤
发生于手和前臂, 可累及头部(如 颈部)、下同时累 及多个 部位(如 前臂和 头部)
一、临床特点
2020年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2020年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双上肢的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
约30%~70% 的ET患者有家族史,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传统观点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目前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
ET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6%。
ET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遗传因素、老化因素、环境因素与ET发病相关;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 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
关于ET的诊断标准,我们参照了2018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MDS)更新的震颤共识,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案参考2011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质量标准委员会更新的ET的循证治疗准则,并结合我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对我国2009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ET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起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
家族性比散发性ET患者起病年龄更早。
2.临床症状:ET常为双侧缓慢起病,随年龄逐渐进展,以双上肢4~12 Hz 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于日常活动时(如书写、倒水、进食等)震颤表现明显;震颤还可累及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咽喉肌等;震颤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减轻;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幅度可增加。
ET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部分患者除震颤外,还可伴有串联步态障碍(impaired tandem gait)、可疑肌张力障碍性姿势(questionable dystonic posturing)、轻度记忆障碍(mild memory impairment)等神经系统软体征(soft neurological signs),称为ET 叠加。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共42页文档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2020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全文)
2020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全文)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全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全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09 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 )》。
这一指南对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本文对指南中的诊疗要点进行整理总结。
诊断标准1.ET的临床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3点:(1 )双上肢动作性震颤,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震颤(如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2)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帕全森综合征等;(3)病程超过3年。
ET叠加:除具有以上ET的震颤特征外,还具有不确定临床意义的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串联步态障碍、可疑肌张力障碍性姿势、轻度记忆障碍等。
2.排除标准:(1 )增强的生理性震颤(enhanced physiological tremor)(如药源性、代谢性等);(2 )孤立的局灶性震颤(isolated focal tremors )(如孤立性声音震颤、孤立性头部震颤、特发性腭肌震颤等)3 )孤立性任务或位置特异性震颤(isolated task- and position-specific tremors )(如原发性书写痉挛、手或口任务特异性震颤、高尔夫球手等);(4)震颤频率>12Hz的直立性震颤(orthostatic tremor) ; ( 5 )伴明显其他体征的震颤综合征[如肌张力障碍、震颤综合征、帕全森综合征、Holmes震颤、肌律(myorhythmia )等;(6 )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鉴别诊断ET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1 •帕金森病:以静止性震颤为主,可有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震颤再现现象(re-emergent tremor )也是帕全森病震颤的重要特征; 除震颤外,帕全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改PPT课件
相对禁忌
用药前查 心电图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评估发生心动过缓的风险
34
一线推荐用药
扑米酮 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用法
每晚25mg开始,逐渐加量25mg/次 有效剂量在50-500 mg/d
用药早期 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嗜睡等 急性副作用 从小剂量缓慢进行剂量滴定直到最低有效剂量
42
谢谢
43
14
临床症状小结
传统观点把ET看成是症状单一,以动作性震颤为特 征的疾病。最新观点认为ET是有一系列复杂的临床 特征并且随时间的改变需治疗的一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受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要蔓延趋势 ,可能会弥散到小脑外区域(基底节、皮层)这些 类似的大脑区域受累也解释了为什么ET,PD,AD这 类疾病的患者有着重叠的临床症状(动作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以及认知障碍)。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
邢台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王瑜龙
1
原发性震颤(ET)
特发性震颤 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 30-50%有家族史 进展缓慢、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
临 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
床
特 点
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
2
流行病学
患病率:0.008%至22% 统一诊断标准后缩小到:0.4-3.9% 大于40岁为5.5 %,70~79岁为12.6 %。
10
一、临床特点
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 饮酒后症状减轻 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幅度增加 累及部位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 出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11
一、临床特点
震颤临床分级
0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 ET )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上肢远端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有头部、口面部或声音震颤,30%- 50%的ET患者有家族史。
传统观点认为ET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状性疾病,但目前认为ET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1]。
关于ET的诊断标准,我们参照了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制定的震颤共识(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on Tremor)[2]和2000年发表的ET 诊断标准[3];治疗原则及具体方案参考了2005年美国神经病学学会质量标准委员会制定的ET的循证治疗准则[4],并结合我国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编写了ET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ET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起病年龄:各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有人认为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
家族性比散发性ET患者起病早,多在20岁前起病。
2.临床核心症状:以4- 12 Hz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多数发生于手和前臂,也可累及头部(如颈部)、下肢、声音等,偶尔累及舌、面部、躯干等部位。
震颤可以同时累及多个部位(如前臂和头部)。
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等可加重震颤,多数患者饮酒后症状减轻。
随着病程的增加,震颤频率下降,而幅度增加,导致较为严重的功能障碍。
震颤累及部位可逐步增多,一般在上肢受累后数年出现头部震颤,躯干和下肢通常最晚累及。
3.震颤临床分级:根据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特发性震颤研究小组提出的震颤分级标准以供参考:0级:无震颤;1级:轻微,震颤不易察觉;2级:中度,震颤幅度<2 cm,非致残;3级:明显,震颤幅度在2- 4 cm,部分致残;4级:严重,震颤幅度超过4 cm,致残。
二、诊断标准1. 核心诊断标准:(1)双手及前臂明显且持续的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2)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齿轮现象和Froment 征除外);(3)可仅有头部震颤,但不伴有肌张力障碍。
2.支持诊断标准:(1)病程超过3年;(2)有阳性家族史;(3)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1)存在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的因素;(2)正在或近期使用过致震颤药物或处于撤药期;(3)起病前3个月内有神经系统外伤史;(4)有精神性(心理性)振颤的病史或临床证据;(5)突然起病或病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
三、鉴别诊断主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胜利性震颤、精神性震颤、帕金森病震颤、小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性震颤、红核性震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肝豆状核变性性震颤、内科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性脑病等)引起的震颤等。
1.帕金森病震颤: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可合并动作性震颤,手部搓丸样震颤和下肢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现。
除震颤外,帕金森病患者常伴有动作延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
2.小脑性震颤:主要为上肢和下肢的意向性震颤,常伴有小脑的其他体征,如共济失调、轮替运动异常、辨距不良等,而ET患者通常不伴有小脑症状。
3.精神心理性震颤:多在有某些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恐惧时出现,与ET相比,其频率较快(8- 12 Hz)但幅度较小,有相应的心理学特点,去除促发因素症状即可消失。
ET的治疗一、治疗原则ET的治疗分为药物(口服药物及A型肉毒毒素)和手术治疗。
其治疗原则为:(1)轻度震颤无需治疗;(2)轻到中度患者由于工作或社交需要,可选择事前半小时服药以间歇性减轻症状;(3)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中到重度震颤,需要药物治疗;(4)药物难治性重症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5)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可选择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根据循证医学的A、B、C级推荐水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治疗ET的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
其中一线药物有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二线药物有加巴喷丁、托吡酯、阿普唑仑、阿替洛尔、索他洛尔、氯硝西泮;三线用药有氯氮平、纳多洛尔、尼莫地平、A型肉毒毒素。
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是治疗ET的首选初始用药,当单药治疗无效时可联合应用;A型肉毒毒素多点肌肉注射可能对头部或声音震颤患者有效;手术治疗则适用于症状严重、药物难治性的患者。
二、药物治疗(一)一线推荐用药1,普萘洛尔(propranolol)是非选择性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为经典的一线治疗药物。
(1)用法:从小剂量开始(10 mg/次,每天2次),逐渐加量(5 mg/次)至30- 60 mg/d 即可有症状改善,一般不超过90 mg/d ;标准片每日口服3次,控释片每日1次,早晨服药。
(2)疗效:能有效减少50%的肢体震颤幅度(频率并不降低),但对轴性震颤(如头部、声音等)的疗效欠佳。
(3)不良反应:大多数副作用是相应的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作用,常见的有脉率降低和血压下降,但60次/min以上的心率基本都能耐受,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心率<60次/min可考虑减量,<55 次/min则停药;其他少见副反应包括疲乏、恶心、腹泻、皮疹、阳痿和抑郁等。
(4)不稳定性心功能不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相对禁忌。
2.扑米酮(primidone)是常用的抗癫痫药物。
(1)用法:一般每晚25 mg开始,逐渐加量25 mg/次,有效剂量在50- 500 mg/d,一般250 mg/d 疗效佳且耐受性好。
为了减少嗜睡副作用,建议晚上睡前服药。
(2)疗效:对于手部震颤疗效显著,可减少50%的震颤幅度。
(3)不良反应:在用药早期,急性副作用(包括眩晕、恶心、呕吐、行走不稳、嗜睡、急性毒性反应等)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大部分不良反应几天后会逐渐减肉或达到耐受。
3.阿罗洛尔(arotinolol)具有α及β-受体阻断作用(其作用比大致为1:8)。
(1)用法:口服剂量从10 mg,每天1次开始,如疗效不充分,可加量至每天2次,10 mg/次,最高剂量不超过30 mg/d。
(2)疗效:可减少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的幅度,疗效与普萘洛尔相似。
与普萘洛尔相比,阿罗洛尔的β-受体阻滞活性是其4- 5倍,且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不会像普萘洛尔那样产生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因此对于无法耐受普萘洛尔的患者可考虑给予该药治疗。
(3)不良反应:心动过缓、眩晕、低血压等。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心率和血压变化,如60次/min以下或有明显低血压应减量或停药。
(二)二线推荐用药1.加巴喷丁(gabapentin)是γ- 氨基丁酸的衍生物,属于新型的抗癫痫及抗神经痛药物。
(1)用法:起始剂量300 mg/d,有效剂量为1200- 3600 mg/d,分3次服用。
(2)疗效:单药治疗可缓解症状,疗效可能与普萘洛尔相似,作为其他药物的添加治疗并不能进一步改善症状。
(3)不良反应:困倦、恶心、头晕、行走不稳等。
2.托吡酯(topiramate)是新型抗癫痫药物,具有阻滞钠通道、增强γ- 氨基丁酸活性的作用。
(1)用法:起始剂量为25 mg/d ,以25 mg/周的递增速度缓慢加量,分2次口服,常规治疗剂量为100- 400 mg/d。
(2)疗效:疗效略逊于前4种药物,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各类震颤。
(3)不良反应: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感觉异常、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语言智商)等。
3.阿普唑仑(alprazolam)是短效的苯二氮卓类制剂。
(1)用法:起始剂量为0.6 mg/d,多数每天3次给药,有效治疗剂量为0.6- 2.4 mg/d。
(2)疗效:减少25%- 34%的震颤幅度,可用于不能耐受普萘洛尔、阿罗洛尔和扑米酮的老年患者。
(3)不良反应:过度震惊、疲劳、反应迟钝等,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4.阿替洛尔(atenolol)是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
(1)用法:50- 150 mg/d可以缓解症状。
适用于不能使用β2 及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的哮喘患者。
(2)疗效:该类选择性β1 受体阻滞剂的疗效逊于非选择性受体阻滞剂。
(3)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咳嗽、口干、困倦等。
5.索他洛尔(sotalol)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1)用法:80- 240 mg/d可以缓解症状。
(2)疗效:在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其疗效仅次于普萘洛尔和阿罗洛尔。
6.氯硝西泮(clonazepam)是苯二氮卓类制剂。
(1)用法:起始剂量为0.5 mg/d ,有效治疗剂量为1- 6 mg/d.。
(2)疗效:能有效减少动作性震颤幅度。
(3)不良反应:头晕、行走不稳、过度镇静等,长期使用可出现药物依赖性。
(三)三线推荐用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纳多洛尔(nadolol)120- 240 mg/d或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nimodipine)120 mg/d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clozapine)25- 75 mg/d,对改善肢体震颤可能有效。
氯氮平有致粒细胞减少和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仅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应用,且使用期间要监测血常规和心电图。
相比口服药,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头部、声音震颤方面更具优势,且同样可用于肢体震颤的治疗。
单剂量40- 400 IU药物可减少上肢的震颤幅度,手指无力、肢体僵硬感是最常见的副作用;0.6 IU 的软腭注射可治疗声音震颤,但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等副作用。
A型肉毒毒素治疗难治性震颤属对症治疗措施,通常1次注射疗效持续3- 6个月,需重复注射以维持疗效。
三、手术治疗ET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和深部丘脑刺激术(DBS),两者都能较好地改善震颤。
双侧丘脑损毁术出现构音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概率较高,同时会增加术中及术后的风险,因此不建议用于临床治疗。
而DBS具有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的特点,是药物难治性重症ET患者的首选手术治疗方法;其副作用包括感觉异常、局部疼痛、构音障碍、平衡失调等,部分通过改变刺激参数可以使之得到纠正。
参考文献[1] Louis ED. Essential tremor. Lancet Neurol, 2005,4:100- 110.[2] Deuschl G, Bain P, Brin M.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 on Tremor. Ad Hoc Scientific Committee. Mov Disord, 1998,13 Suppl 3: 2-23.[3] Bain P, Brin M, Deuschil G, et al.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essential tremor. Neurology, 2000, 54 Suppl 4: S7.[4] Zesiewicz TA, Elble R, Louis ED, et al. Practice parameter: therapies for essential tremor. 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Neurology, 2005, 64: 2008-2020.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09.08.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