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五柳先生传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二)课前预习1、作者材料链接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

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2、课文内容预习要求:①借助工具书给文中加点字②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疏通文义,(注: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写在第一栏横线上,第二栏横线待第一课时结束后就有出入处自行修正)③不解之处圈点出待上课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预习翻译):(课后修正):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课内导学1、导入,交流预习情况2、整体感知◇朗读课文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读准字音,校对预习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箪(dān)黔(qián)汲(jí)俦(chóu)觞(shāng)欤(yú)②再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ⅰ注意语速。

ⅱ注意停顿。

ⅲ注意重音。

ⅳ注意节拍。

③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尽量读熟◇理解课文词句并翻译①质疑交流:根据预习时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学习小组互相交流质疑。

(把你们小组认为重要的或有难度的摘录下来!)②全班交流,疏通文义,注意重点词先生不知何许..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人也,亦不详为.号焉。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与朱元思书》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2、简介文体和作者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

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第1课时)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与朱元思书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文学习的要求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阅读文章,我们会体味到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3、中招常考考点:
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课内对比阅读每年设计4道小题,1题1考点。

(1)实词理解(2)句子翻译(3)文意理解(4)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用文言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能够准确说出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和课文节奏。

3、通过课下注释及有关资料,能够准确说出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三、评价任务
1.通过目标一,学生能够说出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的知识
2.通过目标二,学生能读准字音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目标三,学生能够说出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与朱元思书》
.情境导人法: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气氛,激发学习趣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悟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
为“吴均体”。

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
层峦耸翠的景象。

字。

急,突出山
突出了各自的特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
型特征。

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
1.请你发挥想象,以朱元思的身份,给吴均回一封信《与吴均书》。

可以用古文言的形。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一、文本赏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

文章用书信小扎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

文章骈散结合,清新隽永,为六朝山水小品文之佳作。

《梁书》本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之吴均体。

”(一)见文如见山水画历来山水小品文,均极富有画面感。

吴均的也不例外,而且更甚。

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一句话便将读者置身于壮丽的,浑然一体的美景中。

仿佛可以闻到风里的松柏味道,水汽蒸发的味道,湿湿的,风和烟相互滋润着,有一种朦胧的纯和静。

天空和山水都成为一体,作者虽然有闲适之心,飘荡在水流之间,却也让自己仿佛飞翔在云间一般。

这样简单的八个字,总述了富春江奇特美景,学生一定会自然而然的陶醉其中,读出陶醉之感。

第二段中的“异水”描写,极尽“异”之美。

异在颜色、异在清澈、异在灵动、异在湍急。

“缥碧”色的水,增加水的澄澈空灵之美感,于清凉之中见作者是向往简单生活之人。

游鱼之灵动,不断穿梭于细石之间,更把异水镀上了妙趣横生的可爱绯红。

水之湍急,更可以比拟《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一静一动之间,怎能不让吴均顿生开阔之意。

怎样不让学生读出起伏之感。

第三段的“奇山”描写,极尽“奇”之美。

奇在高峻的山峰,奇在密绿的古树,奇在泠泠的泉水,奇在嘤嘤的猿语鸟鸣。

更奇在深刻的议论和反复渲染的明暗之景。

古树和峻山的互相争高生长,给安静的景色带来勃勃生机。

不断高指的山峰,也让阳光无缘古树,绘制一幅凄寒墨绿之凝重。

但有了泉水和鸟语,他们的声音打破了安静的丛林,才有了形声兼备的夹岸美景。

看到这里,我相信吴均也会被这奇景震撼吧。

美景之下,有哲理抒发才不虚此行。

吴均言说自己多年生活和仕途中的感受,告诫现世之人避世隐退才是高洁志趣,漠视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之心。

读到此我想到了陶渊明的诸多诗文,哪一个不是景美之中见哲理,避世退隐是目的。

最后在明暗变化之中,写景渲染,与开篇相照应,结构完整。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想《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

因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

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然后我重点安排的是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

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样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

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

另外,我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朗读、启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赏析,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古人云:“仁者某某,智者乐水”。

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1与朱元思书教案新人教版

21 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描述景物的方式。

2.培育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述景物的。

2.培育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明白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窗们,本单元咱们欣赏了朝气蓬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季的成熟与丰硕,也体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

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窗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咱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诵并展现风光图片)二.课文简介或许同窗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知大伙儿?(检查预习成效)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述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

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采纳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睬解、不熟悉的字文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认真的说明和引导。

四.朗诵成诵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诵的进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明白得。

教师在此进程中指导朗诵,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同窗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久?要求:从文当选择描述景物的语句,画成风光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一.让想像飞起来练习一:望文生景出示课文景物描述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刻画出来。

景物描述: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

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

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

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

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

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

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

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

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