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探析
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
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财政问题愈加突出。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土地财政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中国土地财政的现状与问题1、土地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重要的资金来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增长,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2、土地资源利用低效,粗放型开发现象严重。
许多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财政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由于土地财政收入的不稳定,许多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埋下了财政风险隐患。
三、土地财政问题的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土地财政问题愈加突出。
2、土地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如土地出让金制度不合理、土地资源监管不力等,导致土地财政问题的产生。
3、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过于注重短期政绩。
许多地方政府过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四、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的对策与建议1、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加强土地资源监管。
应改革土地出让金制度,抑制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行为;同时,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的监管力度,防止粗放型开发。
2、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注重长期发展目标。
应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更加长远利益,减少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3、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
“土地财政”成因探讨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的同时其职责却在不断扩大,由此导致了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出现了较大的支出缺口。
在现行的制度框架内,地方政府有意无意的选择了“土地财政”来弥补这部分缺口。
随之导致了对房地产业的冲击。
关于“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地方财税体系,完善土地“挂招拍”制度,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居民投资渠道等对策。
标签:分税制;土地财政;高房价现如今房地产泡沫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当前的房价已将大多数中低收入家庭排斥在了市场之外,而且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指出我国85%家庭无能力买房也验证了这一点,这使得孟子所言的“居者有其屋”似乎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在高房价成为舆论焦点,百姓之痛的同时,人们似乎发现除了赚取了暴利的开发商,高价出让土地的地方政府也成为了受益者,因此本文就由此引发的“土地财政”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1 引发“土地财政”的根源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4年分税制改革正式开始。
在此之前,1979至1994年14年间,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进行了以“减税让利”为主题思路的税制改革,实行了“地方财政包干制”,这项制度的核心是将权力下放到地方和企业。
这种减税让利的改革,造成了两个比重的下降,即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93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和78%,而到了1994年这一比重变为55.7%和44.3%。
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至今,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
目前,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6:4;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比重为3:7,也就是说在财政收入下降的同时,地方政府所要承担的事权并没有相应减少。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浅析土地财政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国贸131刘文荟1323130102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基金预算收入,又叫第二财政,属于地方财政收入的一种。
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现在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在“土地财政”上,这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它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一种工具,可谓利弊互见。
在中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形成,大体是近十几年的事情。
这十几年,中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奥秘就在城市政府通过经营土地,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
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外地农民进城务工。
其正面效应不容否定。
但是,问题也由此而生。
第一,土地财政恶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抑制了民间投资。
第二,政府投资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产能过剩。
第三,更不能忽视的是资源、资金的严重浪费。
第四,土地财政机制不改变,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只能流于空谈。
总的来看,在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土地财政曾经发挥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其制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突出,已经成为今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现行财政体制导致地方财政难以获得足额的制度内收入,目前在构建省以下财政体制时,上级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完全有权决定与下一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划分和支出责任,所以自然就会发生财权逐级上移、事权逐级下放、处于政权末端的县乡政府财政困难的局面;②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征地的唯一条件作出任何规定,而是由政府进行解释;③土地收益现有分配机制助长了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
一、土地财政的根源1、分税制下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地方财政收入占我国政府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78%迅速下降至1994年44.3%,此后,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下。
与收入占比下降相对应的是支出占比的大幅上升,1990-2009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比重由67.4%上升至80%。
正常情况下地方政府通过对辖区居民征收一系列的地方税作为向本辖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
这些公共服务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卫生等,只有事权与财力相匹配,才能使地方政府正常行使自己的职能。
而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等是其走上土地财政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4年分税制改革正式开始。
中央意在通过分税制改革集中财力和财力再分配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减少。
但是在当时的管理体制下,中央凭借对地方政府的绝对领导权力和对地方主要官员的任命权,在事权上过度推诿,甚至将涉及全国多数民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责任基本划归地方政府承担。
作为一个初级行动团体的地方政府为解决财权和事权不对称而造成自身财政拮据,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规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因而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也就不难理解。
在现行分税制中属于地方的主体税种和独立税种除了车船税外,基本都与土地和房地产有关。
地方财政收入的主体税种营业税,主要来源于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其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营业税的第一大户,地方政府出自于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动机,大力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属于地方独立税种的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都与土地和房地产息息相关,现行财税体制为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建设规模提供了制度上的激励和实现途径。
浅谈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对策
浅谈土地财政的成因与对策土地财政被人们称为第二财政,是预算外收入,是地方政府利用对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获取收益过程中进行的财政收支和利益分配,包括政府通过土地税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融资等方式获得收益来直接或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的行为。
土地财政解决了地方政府财政的燃眉之急,但它带来复杂而恶劣社会影响则更加严重。
它直接引发了房价虚高,住房难,并产生了多米诺骨牌似的恶性循环。
标签:土地财政;存在问题;解决措施1 特殊财政手段产生原因1.1 税收政策的改革造成地方政府的无奈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意在通过分税制改革集中财力和财力再分配来约束地方政府行为,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大幅减少。
同时把一些事物的处理权下放,甚至将涉及全国多数民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责任基本划归地方政府承担。
由于中央有着对地方政府的绝对领导权力和人事任免权,这样就出现了这种“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现象。
1994年地方财政收入比例迅速从1993年的78%下降到了1994年的44.3%,并在此后维持在了50%左右的水平线。
而地方财政支出却在不断递增,在2006年时达到了75.3%,造成了地方财政收支的巨大缺口。
这样使各级地方政府为解决自身财政拮据,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规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于是自然就把目光盯在了土地上面。
1.2 土地资料的稀缺性和我国土地政策的垄断性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是必须的生产资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
这种内在的价值造成了它外在价格的昂贵。
而我国在建国以后打破了传统土地所有权的概念,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国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任何个人和集体都只是拥有使用权。
这样一来造成国家和政府对土地的绝对垄断,而地方政府为了扩大财政收入,便选择了发展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在地方上属于地方独立税种的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都与土地和房地产关联,现行财税体制为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建设规模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
“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土地财政:缘由与出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财政成为了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地财政的缘由与出路,以期为解决我国土地问题提供参考。
土地财政,指的是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来获取财政收入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另一方面也与农村发展滞后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不完善的土地制度是土地财政产生的根本原因。
目前,我国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难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农村土地来满足城市发展需求,进而获取土地出让金及各种税费,弥补财政收入不足。
其次,农村发展滞后也是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
这不仅加剧了农村土地闲置问题,也使得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征收农村土地进行城市化建设,以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收益。
针对土地财政的缘由,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措施:一、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土地改革。
首先,应明确土地所有权,逐步完善土地征收、出让等制度,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化建设。
其次,应加大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力度,通过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加强监管力度,规范土地财政行为。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土地财政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土地征收范围及程序,防止地方政府滥用土地资源。
同时,还要加大对土地财政收入的监管力度,确保土地出让金及各种税费能够及时足额投入到城市建设及民生领域。
三、提高农民意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方面,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教育,让农民了解自身在土地问题上的权益及法律救济途径;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完善土地制度、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农民意识等都是关键所在。
只有将这些措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农村发展。
土地财政的成因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这其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如果能够深入分析土地财政的成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土地财政的运行规律,为土地财政的合理运行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一、土地财政的经济成因1、土地资源的稀缺性。
中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总量较少的国家之一,但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承载着庞大的人口。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土地的使用权需要进行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2、土地资源的价值。
土地资源是有生产力的资源,通过土地的开发利用可以获得农业产品、工业原材料、建筑用地等多种资源。
由于土地资源的价值巨大,土地财政成为了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资源的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进入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土地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进入市场,形成土地的交易价格,从而产生土地财政的收入。
1、土地国有制度。
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在这种土地国有制度下,土地财政成为了国家的直接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2、土地管理权的分配。
土地资源的管理权分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通过土地财政来解决自身财政收支的问题,从而形成地方政府的财权。
3、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
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形成土地财政的收入。
1、城乡发展不平衡。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率更高,土地资源所带来的财政收入也更多。
2、土地征用对农民的影响。
土地征用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影响,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对农民进行补偿。
3、土地资源的交易。
土地资源的交易需要政府的审批管理,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进行市场的监管和规范。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对土地开发、出让、征收等手段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土地财政成为了我国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吃饭来源”。
土地财政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的压力在我国,政府的政绩评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政府在一定时间内的经济执行情况成为衡量政绩的主要标准之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地方政府会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重要经济指标,从而实现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的压力所带来的能动性。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高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财政支持和投资。
然而,中央财政补助的额度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很难靠中央财政的帮助解决财政压力。
于是,征收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来源。
三、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地方政府的发展目标常常与地方经济建设有关。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
而土地出让收入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丰富的资金和资源,以便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四、投资效率低下由于投资效率低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往往不能盈利。
为了弥补这些亏损,征收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方政府的一种途径。
通过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可以弥补盈利问题,缓解财政压力。
总之,土地财政的产生原因非常复杂。
从部分政策和制度的角度看,过于高涨的经济增长目标和不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对当地经济基础认识不深、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意识薄弱,鼓励官员双重行为等都为土地财政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因此,我们需要从政策和制度的角度深入探索,制定适当的土地出让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避免土地财政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土地财政”问题透析
“土地财政”问题透析“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利用其垄断的一系列土地权力,通过低买高卖获取巨额土地出让收支结余,并以此增加可支配财力的非学术化称谓。
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规模高达33172.9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土地财政”为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推动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其滋生的经济对土地过度依赖、政府职能错位、扭曲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从经济社会民生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看,“土地财政”模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一、“土地财政”的成因“土地财政”作为我国地方政府的普遍现象,是深层次的土地管理体制、税收体制、政绩考核体制、监督管理体制现实问题的综合反映。
(一)集所有权、经营权、裁决权于一体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财政”的内因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同时,《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
另外《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第五条:“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产业政策…,编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报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在上述土地制度设计体系下,我国地方政府既享有土地所有权,又具有征地决定权、补偿决定权、出让决定权,同时还是征地纠纷的裁判者。
可以预见,一旦外因条件出现,这种集所有权、经营权、裁决权于一体的土地管理体制,很容易走向随意和失控,导致法规形同虚设,从而完全服从于经济、政治利益的驱使。
(二)分税制形成的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土地财政”外因之经济利益渴求我国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旨在改变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而造成的中央经济调控和行政管理能力大大下降的状况。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土地管理、土地征收、土地出让等方式所获得的财政收入。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财政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策因素,也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土地财政的成因进行探析。
一、政策因素1.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土地财政的成因之一在于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土地财政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政府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收入来源。
2.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国家土地政策的调整也是土地财政成因之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如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划分等,都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
3.财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也是土地财政成因之一。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完善地方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更加依靠自身的财政收入来承担责任和开展工作。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财政体制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二、经济因素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财政成因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城市化不仅带动了土地市场的发展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土地的稀缺性,使得土地的使用价值大幅提升,从而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
三、社会因素1.土地所有权改革土地所有权改革也是土地财政成因之一。
土地所有权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划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城市土地使用权,从而为政府提供更多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
土地所有权改革的逐步完善为土地财政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完备的法律保障。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利用土地资源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
其本质是土地流转收益化,土地产权变现。
土地财政收入是构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并且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我国,土地财政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土地财政过于依赖于土地出让收益、地方政府“以土地换财政”的现象严重等。
下面将就土地财政的成因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的土地制度是土地财政的基础。
在我国的土地制度中,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或城市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通过土地出让、土地租赁等方式进行交易,成为财富的来源。
但是,由于土地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土地的流转不自由、承包地权期限等问题,导致市场的有效性受到一定限制,也间接影响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进程是土地财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土地需求迅速上升,这也导致了土地价格的快速上涨,从而使土地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在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城镇化规划等手段获得土地财政收入,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
再次,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也推动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土地财政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提高了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土地价格。
同时,国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税的开征等,进一步促进了土地财政的发展。
最后,土地财政的发展还与地方政府自身的需要密切相关。
地方政府需要大量的财政收入来完成各项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任务,土地财政的发展也成为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土地出让、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元的,包括土地制度、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等因素。
虽然土地财政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及化解思路研究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及化解思路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土地财政收入过度集中、土地财政支出管理不透明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引发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化解思路。
1.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过重是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产生了过度依赖,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度集中在土地财政上,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影响。
2. 土地财政收入过度集中由于土地财政收入过度集中,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单一,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经济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会受到严重冲击,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政府绩效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3. 土地财政支出管理不透明在土地财政支出方面,由于管理不透明,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财政支出滥用、挥霍浪费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效率,也损害了政府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化解思路研究1.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土地财政依赖为了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有必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财政收入体系,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可以从加强地方财政自主权、完善税收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财政体制。
2. 完善土地供给侧改革,促进土地财政收入结构多元化为了促进土地财政收入结构多元化,有必要完善土地供给侧改革,加强对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配置,推动土地财政收入的多元化。
在土地供给侧改革方面,可以加大土地出让的市场化程度、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制等,促进土地财政收入的结构多元化。
土地财政的成因和对策
土地财政的成因和对策姓名:班级:学号土地财政的成因和对策1).现行财政税制的缺陷使得“财权上收,事权下放”,造成地方财政缺口巨大。
中央财政的富饶和地方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的贫瘠,正在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绷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
据2009年财政部网站公布,1〜9月份,中央本级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53.4%,地方收入占46.6%;中央本级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1%地方支出占79% 这意味着,中央政府拥有较多的财力只负责了较少的事务支出,地方政府用较少的财力要处理大部分的事务支出。
这种财权上的集权与事权上的高度分权局面,集中暴露了一个当下中国政府治理的大痼疾一一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严重失调,正在将地方财政变成了一根只能越绷越紧的钢丝绳”。
在对上负责”的体制因素驱动下,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放,财政压力直接下压到县乡基层……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近十年,正如基层干部自我调侃的那样,竟然伴生了一个尴尬局面一一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喜气洋洋,市级财政稳稳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乡镇财政精精光光。
”实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通过将大部分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收归中央;按纳税人隶属关系将企业所得税分划给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分配比例75%与25%;证券交易印花税及海洋石油资源税外,其他税收原则上划归地方。
这次具有明显的集权化倾向的改革直接导致政府在初次分配财力时的所占比例急剧下降。
各级政府之间财力逐层上移,事权逐步下放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
一方面,省以下的财政体制并没有在分税制改革中确定下来,大多数地方纷纷效仿财政集权,积极增加省政府、市政府财权、导致收入的层层集中,而基层乡镇财权收入缺乏。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承担了相当大的事权。
就如何重振地方财政,尽管各级财政官员以及专家争议众多,但综合基层实践和中国国情,改革的几个基本方向已经有所共识:首先, 合理确定政府间事权划分。
这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其一,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保等大宗公共产品的政府责任,现实国情下,只能是中央和地方的共同责任,但一定要明确各自承担的比重;其二,财政层级体制的扁平化改革应该加快推进,比如“省管县”、“合乡并镇”,使得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在省与县之间进行划分。
土地财政困境研究
土地财政困境研究土地财政困境是指地方政府在土地收入减少、土地使用出现问题、土地负担加重等情况下,财政收入面临压力,甚至出现财政困难的现象。
由于土地资源在中国的财政体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土地财政困境一直是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土地财政的来源、土地使用管理、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深入探讨土地财政困境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一、土地财政的来源土地财政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征收补偿款以及土地利用税等。
土地出让金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拍卖、挂牌或协议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开发商,收取土地出让金。
而土地征收补偿款则是指政府根据法定程序对土地实施征收,并向土地所有权人支付补偿款。
还有土地利用税,它是对土地的一种使用补偿手段,由土地使用人向地方政府缴纳。
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不断增长,土地出让成本也在不断攀升,地方政府在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财政支出的压力,尤其是在土地出让金长期占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首位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管控面临挑战。
二、土地使用管理土地使用管理一直是中国土地财政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土地使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规划和产业升级等原因,可能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干预,导致土地利用效率偏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土地使用权的制度约束,也导致一些土地资源被闲置,未能充分利用,给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追求土地财政收入最大化,可能在土地出让过程中采取不当手段,导致土地市场乱象丛生,土地财政收入被挤占,甚至引发土地财政风险。
加强土地使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对于缓解土地财政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地财政的负面影响土地财政困境会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而影响政府的运转和民生保障。
土地财政困境将削弱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限制政府的资金供给,影响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提供。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获得的税收、收入和财政收益的总称。
土地财政在中国的财政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成因复杂多样,需要全面深入的探析。
本文将从土地财政的概念、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土地财政的概念土地财政是一种特殊的财政形式,是指政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获得的税收、收入和财政收益的总称。
土地财政是以土地资源为税收或收入的主要依据,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土地财政包括土地出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税等,既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管理手段。
目前,中国土地财政的收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从数据来看,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第一大单项。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增值税、土地整治收益等也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由于土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税收的增长速度,使得地方政府把土地财政收入视为一种“稳定的收入”,并以土地财政收入为支撑,推动了地方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土地财政成长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地财政收入来源单一、土地财政收益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土地财政用途不够透明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
三、土地财政成因的探析1. 土地资源短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土地资源相对紧缺。
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促使政府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获取土地财政收入,以弥补其他税收不足的情况,成为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
2. 土地政策的调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政策不断进行调整。
土地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土地出让收入、土地使用税等土地财政收入,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3. 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了较大的财政压力,面临着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和财政来源不足的困境。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土地资源的配置等手段获得
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稀缺与需求供给失衡、政府土地资源管理不当、土地转让市场混乱等因素。
土地资源稀缺与需求供给失衡是土地财政的重要成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
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供给量有限,导致供需之间的失衡。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政府可以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以
此获得财政收入。
政府土地资源管理不当也是土地财政的成因之一。
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政府可能
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和做法,导致土地财政的形成。
政府在土地出让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公
平竞争、官员腐败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土地转让市场的无序竞争和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
低下,进而导致了土地财政的出现。
土地转让市场混乱也是土地财政的成因之一。
土地的市场化交易是土地财政的重要来
源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监管不力,导致土地交易市场存在着乱象。
土地转让的价格和交易的公正性难以保证,导致土地财政的形成。
土地转让市场的混
乱使得政府很难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合理的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问题分析
土地财政问题分析近年来,国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土地宏观调控措施,成效巨大,对整个国家的宏观调控及深远意义具有深远影响,是一项高屋建瓴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为整个中华民族崛起而做的基础性工作。
但在整个工作中,还有许多政策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存在现实考核体系、评价体系、政绩观、长远观、以人为本观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中,土地成本价居高不下,就是房价成本居高不下之一。
以奎文区为例,估计房价依然保持攀升态势,其很大原因在于土地成本的居高不下及土地财政及其带来的政府各项隐形收入。
一、土地财政的诱因(一)事权与财权搭配不合理的财政体制问题中央实行分税制改革是必要的,但矫枉过正,中央的财政集中度一下子从不到10%跃升到50%,省市级财政占30%,而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67%的县乡级财政只占20%。
财政分配格局变了,事权却没有变,相反面临中央的一系列举措,如加快城镇化步伐、东部率先现代化、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钱从哪里来?产业税、工业税这些主要税种都归中央,留给地方的主要是建筑税、房地产税。
所以现行的财政体制逼迫地方政府靠土地生财。
(二)火中取栗近年来的地方投资热与银行有很大关系,地方政府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放贷的依据是政府信用和土地抵押,政府不会倒闭,土地跑不了,自然是优良贷款。
金融和土地相结合,就会催生地方政府以土地换贷款。
(三)“GDP论英雄”的干部晋升标准逼人转嫁土地成本、不得不与民争利问题现行供地结构,大体是“四三三”或“五三二”,即政府大楼、广场、道路等基础性用地在供地量中占40%或50%,工业性用地占30%,经营性用地占30%或20%。
基础性用地要贴钱,工业用地赚不了太多钱。
什么原因?招商引资必须竞相压低地价的需要。
这样的供地结构,只能靠30%或20%的经营性用地来赚钱。
经营性招拍挂,价高者得地,土地卖高价,政府收益可以用来补财政窟窿和城市建设投入。
地方政府5年一任期,谁上任都想出政绩,自然要走征地卖大钱大量增加财政收入这条路。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是指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等方式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土地财政收入可以用于国家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
土地财政的成因有多种因素,下面将对其中的几个因素进行探析。
土地稀缺是导致土地财政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
土地的供需关系决定了土地价格的高低,因此政府通过土地出让来获取巨额的财政收入。
土地的稀缺性也使得土地资源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土地供应来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土地拆迁是导致土地财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在城市拆迁过程中,政府通过征收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
通过土地拆迁可以快速获取大量财政收入,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地方政府债务也是导致土地财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土地出让等方式来获取财政收入来偿还债务。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增加财政收入,从而减轻债务负担。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改革也是导致土地财政的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使用权出让政策、土地增值税政策等来调控和管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流转,从中获取财政收入。
政府对土地财政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也会对土地财政产生重要影响。
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土地稀缺、土地增值、拆迁、地方债务和政策法规等因素。
了解土地财政成因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土地财政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来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土地财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深入探析土地财政的成因,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是有限资源,但需求却是无限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导致土地价格居高不下。
这种供需矛盾促使了土地财政的出现。
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出售等方式,从土地开发中获取资金。
土地财政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弥补了其他税收收入的不足。
土地财政的成因还与政府地方利益相关。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取费用,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地方发展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财政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
地方政府往往会积极推动土地开发,以获取更多的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还与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密切相关。
政府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出让标准等政策,来控制土地的供给和使用。
政府的土地政策直接影响到土地价格和财政收入。
政府限制土地供应,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以提高土地价格和土地财政收入。
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土地出让标准,提高土地出让金,来增加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还与土地出让方式相关。
不同的土地出让方式会对财政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目前,我国土地出让主要有拍卖、挂牌和招标等方式。
拍卖是按照竞价最高的,拿地者付出的金额最多,因此可以获取最高的财政收入。
而挂牌和招标方式则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财政收入可能较拍卖方式少。
政府需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土地出让方式,来实现最大化的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与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政府地方利益、政府政策和规划、土地出让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推动土地财政发展的也需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
只有这样,土地财政才能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翘
2 0 1 3 正
“ 土 地 财 政 , , J 生 的 原 因 及 解 决 办 法 探 析
郑 信 心
(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1 ) 摘 要 自1 9 9 4年分税制 改革之后 , “ 土地 财政 ” 逐渐成为 了地方政 府重要 的财政 收入之 一 , 在个别地方 , 土地财政
也客观加快 了我 国的城市化进程 。 但是, 另一方面 , 我们也要 看到 由“ 土 地财政 ” 而引发 的
一
入, 如 土地 出让金 收人和土地 收费收入等 , 就成 为地方 政府
应对财政危机最迅速 、 最有效的办法 , “ 土地财政” 应运而生 。
些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
( 2 ) 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支配权 的过度集 中为土地财政
义: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 出让土地使 用权 的收入
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 , 属于预算外收入 , 又叫第二财政 。实际 上, 国内学者对土地 财政一词 的定义 尚未达 成共识 , 但 多数
学 者都认为 , 所谓 土地财政通 常是指政府 , 特别 是地方政 府
通过 出让土地使用 权 , 形成的财政 收入 。
收入甚 至高达地方财政收入 的 2 0 %左右 , 由此造成 了极 大的社会 和经济问题 。本文着重对土地财政 产生的原 因和 问题进 行 分析 , 初步探析 了土地财政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土地财政 ; 分税制改革 ; 原 因、 问题 ; 办法
0 引言
随着我 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 的持续火爆 , “ 土地财政 ” 一 词,土地财政 的首要意义在 于极大地缓解 了地方 政 府的财政困难 , 为地方政府 的投资 和各类公 共服务建设注入
了充足的资金 ; 其次 , 土地财政盘活了 国有土地 , 促进 了房地
产市场的繁荣 , 提高 了人 民群众 的人居水平 ; 第三 , 土地财政
府几 近陷入财政危 机。面对 此种 状况 , 在没 有其 他办法迅速 而又有效 地增 加地 方政 府财政收入的情况下 , 以土地相关收
均耕 地面积则 降低 到了 1 . 3 8亩 ( 也有统计说是 1 . 3 5亩 ) , 相
当于世界人均耕地 面积 的 4 0 %,勉强守住了 1 8 亿 亩的耕 地 红线 。 由此可见 , 土地 财政所导致 直接后果就是耕地流失 , 并 直接威胁到 了国家粮食安全 。 ( 2 ) 土地财政间接导致严 重的社会矛盾 。由于土地 财政 带来 的巨大的利益诱惑 , 导致地 方政府在土地买卖 的过程 中 忽视 甚至是无视 土地 使用者利益 , 各地 的强拆 、 强 迁事件层
1 “ 土 地财政 ” 产 生 的背景及 原 因
( 1 ) 分税制改革是土地财政产生的大背景。 1 9 9 4年的分 税制 改革 可以说是我 国土地 财政产生 的最主要的背景 , 实际 上分税制 改革 是当时中国的中央财政 陷入严重危机 , 中央财 政 收入仅 占 G D P不足 1 2 %, 中央政府 面临前所未有 的“ 弱 中 央” 的情况下作 出的一场具有深远影响 、 意义重大 的改革 , 也 是市 场经 济国家的一般惯例 , 它很好 的解决 了中央集权和地
的产生提供 了可能。在 我国 , 土地可以分 为两大类 : 农村集体
( 1 ) 土地财政直接导致 了耕地流失 。 由于土地财政带来
的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所导 致的另一 个直接后 果就 是耕地 的
土地 和城镇 国有 土地 , 二者虽然 都是 国有 土地 的性 质 , 但在 使用权上却不具备同等的法律地位 。国有土地可以直接进入 土地 市场 , 通过使用 权 出让 的方 式进行交 易 ; 而集体 土地则
无法 直接进入 土地市场 , 必须经过政府征收变 为国有土地后 才能进入土地市场。而同时 , 我国实行 的是土地 国有制 , 土地 支配权完全掌握在政府手 中。由此 , 就产生 了地 方政府常常 以牺牲农 民的经济利益 为代价 ,大量 征收农村集体土地 , 把 集体土地转 为国有土地后再 以“ 招、 拍、 挂” 等 形式 出让 土地 使用权 , 从而谋取 巨大 的经济利益。 ( 3 ) 农 民话语权的缺失和监管 的失范 为土地财政 的大行 其道 扫清 了最后障碍。长期 以来 , 农 民总是处于社会的底层 , 所掌握 的资源不多 , 文化水平有 限 , 法律知识 匮乏 , 因此 , 在
2 由“ 土地 财政 ” 产生 的问题
对 于 土地 财政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从 三 个 方 面 来 看 待 。从 积
应该说分税制本身不存在 问题 , 但是 问题 在于分税制改 革后 , 地方政府 的财权随 即大 幅减弱 , 而事权却不减反增 , 这
就 给 地方 政 府 造成 了 巨 大 的 财政 压力 , 甚 至 导致 许 多 基 层 政
流失。 以福建省为例 , 早在 2 0 0 7年时 , 根据《 2 0 0 7年国土资源 公报》 显示 , 其人均耕 地面积 已经低 于联合 国粮农组 织确定 的0 .8亩 的警戒 线 。而 同期全 国人 均耕地 面积 也仅 为 1 . 4
・
l 0 4・
第1 0 期( 总第 1 5 0 期)
常常处于被代 表的地位 。而在 土地征用 的过程
中, 更是常常迫于政府的强势 、 企业 的经济实力 , 以及 申诉途 径的缺失等原 因或主动或被迫放弃了话语权 。而作 为土地监 管的 国土部门 ,更 是因为与地方 政府在利益上 的一致性 , 导 致监督缺失 。这无疑就给征地 、 卖地 打开 了一扇畅通之门。
勰 建l 前
工 作 研 究 一
亩, 相 当于世 界人均耕 地面 积 4 8 . 6 %; 到了 2 0 1 2年 , 全 国人
能; 二是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 , 把 中央财政 向下倾斜 , 增强地 方政府财力 ; 三是可 以将 现有 的部 分税种 , 如 营业 税和城 市 维护建设税等纳入 地方税收 ,同时进一 步完善土 地税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