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题汇集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第一章1学科。
234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5①宏观(教育科学):以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②中观(单独学科):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③微观(师范类院校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第二章6、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7、遗传——就是亲代的性状通过遗传物质,即通过以细胞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传给后代的一种生物现象。
89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区机构、家庭亲友、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公关场所、民俗习惯、社会风气和思潮等,)而其本质是文化。
10的层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衔接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
1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的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
12、教育的人的制约性——即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为前提,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
第三章13教育系统预期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14、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规律15、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16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17、人道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力,使教育过程和教育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18、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19、创造性原则——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
2. 教学设计: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设定教学目标、露出课程框架、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
3. 教学方法:指用于开展教育活动的技巧和方式,包括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4. 学习者:指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如学生、学者等。
5.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过程及其机制的学术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6.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过程,旨在提供改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信息。
7. 教育指导: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建议和帮助,帮助其发展学习技能、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8. 教学评估: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成果等。
9. 教育管理: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计划、组织资源、协调教育活动、监督和评估教育活动的过程。
10. 教育政策:指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发展各项计划、政策、法规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完整试题库
9.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向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1.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的价值:就是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1.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教育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表现和变化最终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定量评价:是指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分析后,在量化的基础上制定出量化标准,按一定的量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形成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进行的教育评价。
4.总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对学生表现和变化最终结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5.定性评价:是指不采用不同数学的方法,而是对评价对象现实的状态进行特征性描述和材料分析后,确定定性的一定标准,按标准进行的评价。
6.操行评语法:即操行的定性描述评价法,这种方法是在学期结束是或学生升级、毕业时,以班主任为主,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在这一时期里的思想品德以评语的形式进行定量描述。
7.专业:是指对社会的进步有较大的贡献,地位较高,并具有不可替代特点的职业。
8.教师修养:教师在其工作过程中对自己在思想、学术、精神、等方面的一种自觉努力,这种自觉努力源于对自己职业的热爱与追求。
9.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人的发展P83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身心两个方面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
身指的是人的身体发展,心指的是人的心理发展。
2、个体个性化P105个体个性化是指个体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
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个体追求个性化的结果就形成了人的个性。
3、个体社会化P109个体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各种社会规范,使个体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进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充当适当的社会角色,发展和完善人的过程。
4、教育目的P118、123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主要表现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质量规格,身心素质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体要求、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5、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P129个人本体论坚信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就是真善美的体现,主张应以个人的需要为本,强调根据儿童的本性,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代表人: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福禄培尔)6、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P130社会本体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受社会的制约,主张教育目的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促使个人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根本精神的有用公民。
(代表人:柏拉图,荀子)7、学校教育制度P192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主要指学校)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教育学名词解释48题
名词解释1。
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2。
程序化训练模式: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过程3。
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4。
心理断乳期:指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的少年期,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理学家就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5。
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6。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7。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8。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别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它教材的依据9。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0。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观念原有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变产生上位学习11。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12。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13。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14。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15。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
①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是存在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是可感知、可人事的事物。
②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的教育实践。
【教育问题】:当教育问题事实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教育问题才是教育科学的开端。
【教育情境】:即教育、环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它包含形象化的典型的教育现象和问题。
教育情境可以利用文字、音像等多种方式表示教育行为的诸多因素的运行,其中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育中介三者之间的联系,实施教育的过程、时间、地点。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
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始终。
【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包括政治、道德、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教员角色】:是教师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角色,它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地位。
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和评定学业。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业务能力。
【非正式关系】:发生在正式组织以外,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关系,它出于感情、友谊、共同需要的结合。
【校风】:一个学校社会的气氛。
即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
教育学复习资料内容超全小抄---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是指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场所与设备,以及有相对规范化教育内容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已经形成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制度、课程设臵、考试制度等)的教育,学制是这种教育的典型表征。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5、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6、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7、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要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8、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9、教育现代化------既在观念、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有相对稳定的指标,它更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10、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专业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
名词解释收集汇总大全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48个常考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研究: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3.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效果。
(2)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4.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5. 培养目标: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6.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换言之,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7.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8. 学校教育:是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9.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的一门科学。
10.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白板说: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教育的缘故。
9、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2、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3、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4、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大题+名词解释
教育学大题+名词解释
1.教育:指一种社会现象或过程,即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目的、条件和方式下,通过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活动,对后代或同辈进行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实践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的理论、实践、评价和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3.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等问题的学科。
它与教育学密切相关,是教育学的基础和指导。
4.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5.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关系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的社会化、结构、功能、流动等方面的内容。
6.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体制、组织、政策、策略和方法等方面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系统的规划、组织、领导、协调等方面的内容。
7. 教学设计:是指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和组织过程。
它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 1 -。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pdf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历史追求的真正目的。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方案: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简单汇总.
二.名词解说题 :本大题共 5 小题 ;每题 3 分,共 15 分。
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1.教育 :2.教课策略 :为了达成教课目标、完美教课任务,对教课活动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课活动进行调理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教育制度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种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4.教育目的 :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希望实现的成效。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自己就反应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偏向性和人的培育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乞降指向。
5.班级管理6.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种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种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师生关系 :赐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课过程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含相互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8.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计划以纲领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课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课的依照。
9.综合课程 :又称“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或“合成课程”。
采纳归并有关学科的方法 ,减少教课科目 ,把几门学科的教课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10.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必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依据必定的任务、依照必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的、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11、学校教育 :依据必定社会 (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育成为必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国家课程 :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行和评论的课程。
13、校本课程 :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和实行的一种课程,是有关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14.教师 :是执行教育教课职责的专业人员,肩负教书育人、培育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行动研究 :一种有实质工作者在现真相境中自主进行的反省性探究,并以解决工作情形中特定的实质问题为主要目的,重申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质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虑、试试和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题汇集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
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34班主任——是组织领导班级组成为坚强集体,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人。
35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
36课外教育——指的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7校外教育——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
38社会教育——是通过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39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
即在家庭中,家长自觉的、有意识的按照一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活动。
40教育合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种教育力量统一要求、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41管理——合理组织好各项工作,协调好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42学校管理——是一般管理的特殊部分,它是合理组织好学校各项工作,协调好学校各种关系,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活动过程。
在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学校管理的核心。
43管理职能——是管理系统中管理者和组织机构的职责和功能。
管理的职能反映管理的本质。
44决策——在可供选择的多个方案中选择出最佳方案的行为。
45管理体制——是指一定组织系统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职责、权限划分的制度
46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47现代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关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展,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48学校整体改革——指整体育人,以达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9教育科学研究——简称教育科研。
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教育的客观实际出发,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去研究教育现象,搜集和积累教育事实材料,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教育规律,形成新的教育理论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50教育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照一定教育规则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加以数量化测定的过程。
51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价值判断,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52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所达到的一种较高水平状态,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是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内的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