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旅游地图教材课程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说课

旅游地理说课

二、教学大纲的解读 (一)课程性质和作用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客源国概况 旅游经济学 旅游心理学 旅游英语 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旅游公共关系等
导游基础 旅游概论 文化基础课
中国旅游地理
导游业务课程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旅游资源的总体划 分以及我国的旅游行政区划,其次,在这两条 线索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 游景点,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国家级自然 风景区和五A级景区;最后,打好这些基础后, 要引导、培养学生即景导游和编写导游辞的能 力,这也是本教材的教学难点。
课程定位
课程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
1、良好职业道德 2、较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3、熟练掌握导游讲解技巧 4、较强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程目标
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自学能力 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旅游线路设计 旅游讲解 旅游资源价值识别
协作能力 竞争意识 创新能力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 合作为切入点(请进来,走出去), 进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积极探索和 创新有良好实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保 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本文档支持任意编辑, 下载使用,定会成功!
三、教学内容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内容
绪论
总论
分论
学科、研究 对象、内容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黄河、长江、东南、西南 青藏、西北、东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模式设计:理论教学+野外教学 练习+实训室线路设计、景点讲解+上岗实践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 比较法 演示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
导游是一个“杂家”,需要广泛涉猎多方 面的知识,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 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因此,除了大胆取舍教材 内容外,教师要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引导学生 通过多方面途径和手段充实自己,如电视节目 《走进科学》、《探索发现》、《秘境追踪》、 《精彩中国》都有很大的趣味性,此外还有报 纸、图片、地图等等,效果必然良好。

课程教案-中国旅游地理-1

课程教案-中国旅游地理-1

教案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代码:26016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总课时:36使用教材:中国旅游地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授课对象及人数:14级旅游管理(专)任课教师:王健教师所在单位:旅游学院山东女子学院2014年制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入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进行的,并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事物作为观赏对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

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旅游地理学。

二、课堂内容教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简介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1、旅游者地理研究2、旅游资源地理研究3、旅游业地理研究4、旅游地图研究三、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旅游地理简介一、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异同二、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一)地图辅助学习法(二)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三)对比分析法(四)实地考察法(五)调查与统计分析法(六)朔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三、课堂小结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四、习题布置1、作为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介绍.pptx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介绍.pptx

导游

业务






旅行

+ + 标

调 研
化 的 课
中国旅 游地理
社 计调
型 旅




发 展 方 向
分 析
开 发 方


领队

业务

课程 设计 理念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实施 | 教学队伍 | 教学环境 | 教学效果 | 特色与创新
主要围绕着本课程所要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来设计教学内容,分 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资源分析;第二部分为旅游线路设 计,教学内容以项目课程方式进行组织,每个项目由若干个真实 的工作任务与应用训练组成,每个任务均由工作任务描述、完成 任务必备知识、工作任务完成、知识拓展等内容组成。
教学 方法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实施 | 教学队伍 | 教学环境 | 教学效果 | 特色与创新
讲授法
项目教学法
头脑风暴法
情景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
主要用于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地图、景区导游 图的能力,信息收集等相关案例的学习,通过 各种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导游工作的各种带 团技巧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实施 | 教学队伍 | 教学环境 | 教学效果 | 特色与创新
表现 教学 内容
教学内容
基于立体化建设
辅助教材
课程设置 | 教学内容 | 教学实施 | 教学队伍 | 教学环境 | 教学效果 | 特色与创新
2012年课程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项目+情境”的结构形式自编教材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地位《中国旅游地理》是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其实,普通人都至少要懂得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二、前导和后续课程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世界旅游地理。

三、课程对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2)掌握旅游地理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3)明白学习旅游地理的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旅游地理知识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本课程实践、实习要求无课程实践、实习要求五、学分及课时数1. 学分:1002.参考学时:72六、课程内容及安排【总学时:72】七、(一)课程进度表(二)理论课程内容及安排【理论学时:53】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疆域、人口和民族行政区划第二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第四节自然资源第四节交通【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重点】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教学难点】中国行政区划分布的记忆【建议课时】12学时【学习指南】(一)学习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学习的方法1.深读教材2.多加强记忆训练【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建议使用PPT、运用相关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0日下午8时28分 20.10.2020.10.20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20日星期 二下午8时28分 57秒20:28:5720.10.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下午8时 28分20.10.2020:28O ctober 20, 2020
本教材的特色
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注意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从对旅游地 理的狭隘理解到全面认识。
由单纯的景点介绍到对旅游资源、客源、交通等完整旅游地 域综合体的探讨。
二、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景观介绍
各旅游区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特征的描述点出了各大旅游 区独具风采的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特色,使学生对全国旅游资源的 分布及景观特色在面上全面把握,形成整体印象。
教学建议
一、充分利用旅游地图、景观图片
旅游地图的使用便于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熟悉各旅游地的方 位关系。
景观图片的插入,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学生 的兴趣,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6
可尝试:灯片出示“中国旅游地图”,由学生当导游,教师当 游客,图上旅游。每到一个旅游点,播放一段有关旅游点的景观录 像片段。这样达到了把握景观内涵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浙江精品旅游线
浙东水乡佛国旅游线:杭州—绍兴—(余姚)新昌—天台—临海— 奉化—宁波—普陀—嵊泗—上海。以江南水乡、山海风光和东南佛 国寺人文景观为基本特色,已开发出民俗风情、佛教、书法、黄酒、 考古、玩海等多个专项旅游。
浙西山水旅游线: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千岛湖—黄山和杭 州—建德—兰溪—衢州—武夷山(三清山)。浙西线是连接浙皖 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两江一湖、黄山)和浙赣的两个 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湖、双龙洞、武夷 山、三清山)的重要旅游线。沿线的人文古迹和山水风光完善交 融,引人入胜。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Nhomakorabea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6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n 新旧教材对比 n 本教材特色 n 教学重点与难点 n 教学建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课程内容 绪论 中国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赏析 中国旅游客源地理 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 旅游开发规划与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信息及旅游地图 中国旅游区划 东北旅游区 华北旅游区 华东旅游区 华中旅游区 华南旅游区 西北旅游区 西南旅游区 青藏高原旅游区 自助旅游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适用学时:62~62+22课程类型:理论制定日期:2012年04月08日制订人员:德正推荐教材:《中国旅游地理》,高等教育,锡畴王雁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大旅游”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参照该职业领域对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要求来制订,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大旅游”职业领域里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上顺利完成各方面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三)能力目标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三、教学设计四、评价方式:本课程采取考试方式进行评价,考试分两个部分,均安排在期末课程全部结束后,一部分是围绕八大旅游区的核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用抽签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和讲解,此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50%;另一部分围绕当期所有课程容,用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该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50%,两部分的总评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期末考评结果。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导游服务类各专业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全面认识并掌握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世界著名遗产,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导游实务》《旅行社产品策划与营销》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课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导游服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旅游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和导游员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旅游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参考我国旅游区划,结合导游必备的旅游基础知识设置教学模块,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我国旅游区划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1.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具备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分析的能力。

3.具备对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编写旅游手册,能制订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能力。

4.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授课计划

中国旅游地理授课计划

课程教学设计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部门旅游系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
专业、班级 13旅游
主讲教师韩磊
旅游地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批准人: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旅游系
制定人:韩磊制定时间:2013.9.1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分:2
必修课:是学时:36
选修课:授课对象:13旅游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职业能力,通过对中国旅游资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产品、中国旅游交通、中国旅游区划及主要旅游资源线路、湖北区域旅游线路及中部地区旅游的认知,对应各职业工作过程相应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导游、计调、外联职业人的职业能力。

(1)社会能力:1)、团队合作能力
2)、市场意识
3)、创造能力
4)、社会道德能力
(2)方法能力:1)、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2)、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3)、导游讲解能力
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专业能力:1)、导游讲解能力
2)、中国客源地理分析能力
3)、区域旅游线路设计能力
2.课程内容与要求
2.1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选取依据:为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目标,在现有师资、实训环境、旅游资源等条件下,根据市场调研岗位群需求、专家建议、行业企业建议、学生反馈,从职业工作出发,运用基于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结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2.2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3、项目考核。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说课课件.ppt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说课课件.ppt

15旅游二班
课程作用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以及毕 业后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 源的考察、线路设 计、市场调研能力
全面掌握 中国旅游实务
15旅游二班
知识目标
掌握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类型及分布地区;各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以及重要旅游景区和景点
掌握旅游客流形成的地理背景和时空分布特 征;旅游区划的概念、目的、意义及原则
前续课程:旅游学概论 后续课程:模拟导游、旅游心理学
15旅游二班
课程任务
也是旅游服务人员全 面热情宣传、推广 中国的知识源泉
补充学生的旅游地理知识
向学生传授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通过介绍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发展、 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区划,提供丰富而
生动的中国区域旅游知识
掌握旅游与地理的关系
15旅游二班
能力目标
培养良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 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
能科学欣赏国内知名旅游景区、景点
15旅游二班
情感目标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与旅游文化,提高 旅游人文素质,提高旅游审美欣赏力审美感受力
激发对旅游事业的热爱和爱国热情
培养良好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
15旅游二班
《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说课
15旅游二班
课程分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学习方法 考核方式
说课内容
15旅游二班
一、课程分析
课程性质、任务与作用
课程目标
课程重难点
教学资源
15旅游二班
课程性质
《中国旅游地理》(第2版)是高职旅游管理 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开设在第二学年第一 学期,是该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入门课程。

第1—3章 中国旅游地理

第1—3章 中国旅游地理
+ 学期周数:10(2013.4.1-6.9)
+ 学时每周:3 + 教材:杨载田 中国旅游地理 科学出版社 第三版 + 参考资料:
1. 王辉,中国旅游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保继刚,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黄运水,中国旅游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刘咏梅,中国旅游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AC 地质地 ACA凸峰 ACB独峰 ACC峰丛 ACD石(土)林 貌过程形迹 ACE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岩壁与岩缝 ACG峡谷段落
ACH沟壑地 ACI丹霞 ACJ雅丹 ACK堆石洞 石洞与岩穴 ACM沙丘地 ACN岸滩 ACL岩
AD 自然变 动遗迹
ADA重力堆积体 ADB泥石流堆积 ADC地震遗迹 ADD陷落地 ADE火山与熔岩 ADF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
一、旅游地理区划概述 (一)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1. 概念:旅游地理区又称旅游区,是在人们对
旅游客观世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划分出来 的,具有具体界线和范围的客观存在的地理 实体,是旅游活动客观存在的地域综合单元。 2. 特点: 系统性 地域性 层次性 优化性
+ 旅游点是指以一定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旅游地理学研 究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向。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 法系统研究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 论体系和方法构架。 1976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第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 上,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列为大会的一个专业组, 这标志着旅游地理这门新学科得到了地理学家的 承认,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被确立下来。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教学课件配套课件邱云美项目十三_华南南国风..

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教学课件配套课件邱云美项目十三_华南南国风..

项目十三 华南南国风光闽粤文化旅游区
[知识储备]
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 2.1福建旅游亚区 • 2.1.1福建旅游亚区概述 • 2.1.2主要旅游区点 • 1.福州三山 • 2.鼓山 • 3.鼓浪屿 • 4.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 5.太姥山 • 6.清源山 • 7.开元寺 • 8.客家土楼
学习任务2 旅游亚区及主要旅游区点
旅游地理
项目十三 华南南国风光闽粤文化旅游区
[学习路径]
想一想,做一做 知识储备 实践要点 实战演练
旅游地理
项目十三 华南南国风光闽粤文化旅游区
[想一想,做一做] :
“海上花园”鼓浪屿
请问: • 从上述厦门鼓浪屿的
景区介绍中概括出本 区的主要地理环境及 旅游资源特征。
• 2.5.2主要旅游区点
• 1.妈阁庙
• 2.三巴胜迹 • 3.普济禅院
妈阁庙
• 4.卢廉若公园
•三巴胜迹
普济禅院
卢廉若公园
旅游地理
项目十三 华南南国风光闽粤文化旅游区
• 2.6台湾旅游亚区 • 2.6.1台湾旅游亚区概述 • 2.6.2主要旅游区点 • 1.阳明山 • 2.北投温泉 • 3.日月潭 • 4.阿里山风景区 • 5.蛟龙瀑布 • 6.鹅銮鼻 • 7.太鲁阁自然公园 • 8.兰屿
我国的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济发 达,交通便利,是华侨之乡,亦是革命胜地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貌类型多样,海 岸曲折,海域辽阔,岛屿众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异域文化色彩浓 重,自然保护区众多,特产丰富。重点掌握福建、广海、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旅 游亚区中的代表景点及其特征。 【主要概念】 • 闽粤文化 丹霞地貌 岭南文化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在研究背景介绍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于旅游地理学教育需求的增加,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详细讨论了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启示与展望,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提升《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估、启示与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理论化、缺乏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单一等。

对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有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专业素养。

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问题,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地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学习旅游地理学,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