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记手册 (三)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12课)--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一遍过 【背课标+背线索+背考点+图片解读+易错点+分类速查】1.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2.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单元时空】(时空定位把握脉络)时间事件作用/地位/重要史实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7年*区别秦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皇帝制度、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 209 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 207 年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秦朝灭亡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景帝继续推行,出现“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

(梳理考点夯实基础)考点1、秦灭六国考点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考点3、巩固统一的措施经济措施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长度、容量、重量单位)影响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交通措施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影响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军事措施设郡派兵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等郡军事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筑长城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影响对边疆地区的开拓和经营,使其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考点4、秦的暴政秦始皇评价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注重发展生产,加强对社会的管理,对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好神仙术,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方士栾大由 栾成侯丁义介绍得见武帝,自称“黄金可成,河决可塞, 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武帝信以为真,封他为五利 将军
1.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
D 是( )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经济上: 1.统一铸币 (五铢钱)2.盐铁官营
3、全国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三、作用: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P55 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 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
《汉武帝》 宋 .释智圆 酷矣秦皇灭,荒哉汉武还。 将军封五利,神药访三山。 重色为金屋,穷兵过玉关。 岂知尧舜道,千古在人间。
2.汉武帝时,中央设立的监视州部内的地方
B 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官吏是( )
A.锦衣卫 B.刺史
C.太尉
D.节度使
3.中国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食用盐的管
理。下列哪一位皇帝曾经把地方上的盐
D 的经营权收归中央( )
A.秦始皇 B.汉文帝
C.汉景帝 D. 汉武帝
随堂训练
4、西汉时期我国古代的最高学 府是 ( B ) A.书院 B.太学 C.大学 D.学宫
作用:增强了中央财力
补充说明:
军事上:反击匈奴 ①河套战役,卫青率兵夺回河套, ②河西战役,霍去病夺取河西走廊 ③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进击漠北,大败匈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
一、条件(客观、主观)
政治上: 1、颁布推恩令 2、建立刺史制度
二、
措 施
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设立太学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统一中国

初中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统一中国

秦朝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

西
一的多民族的

封建国家


南到南海
板教书目设计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统一全国 秦
嬴政前221年
建中央集权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度 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 路的宽窄、开 凿灵渠
北筑长城
二、过程:
1、时间 :
2、灭六国 :
3、结果 :
三、意义: 顺应了民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背景
秦实现大一统后,原各自为政的政 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 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 集权制度。
(2)、措施:
皇 帝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知识目标:知道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史实,掌握秦朝的中央集权制 度和巩固统一的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 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连年战乱,百姓渴望统一
一、原因: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等,积极策划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文化: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下设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统一文字 小篆(官方)
经济: ①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半两钱 ②统一度量衡
交通: ①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② 南修筑灵渠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圆形方孔半两钱 “秦半两”
蚁鼻钱
3、经济上:(2)统一度量衡



长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归纳(9-12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归纳(9-12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知识点归纳(9-12课)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盐铁专卖
汉武帝的烦恼3
那时候,私人铸币 还没有完全禁绝,
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里,富
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的?
经济上:把盐铁铸币权收回中央
,统一铸五铢钱、盐铁官营、专
卖;平抑物价。
“五铢”钱
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量为 五铢,故得名。历代继续沿用五铢钱,从汉 武帝直到唐高祖,五铢钱流行了七百多年。
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 千乘(shèng)万乘,和天子一样 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 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的烦恼1
假如你是汉武帝身边的大臣, 你会劝汉武帝怎么做?
主 父 想办法削 偃 弱诸侯国
的势力。
猜猜“我”是谁?
汉A景帝经社过会汉比高较祖 安、 定文 ,帝 百和 姓富我裕的起共来同,努出力现,了汉“朝
文景之治”
汉B文帝我,奖和励景农帝桑一,直提坚倡持节汉俭高,祖重休视养“生以息德的化政民策
我”和。我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
汉C高祖亡的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
生产。
汉D武帝我一统在,政汉治朝、开经始济进、入军鼎事盛和时思期想上实现了大
诸侯国势力强大, 颁布推恩令,削 严重威胁到中央 弱诸侯国的势力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 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 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 他思想文化进行极其粗暴野 蛮的破坏。汉武帝独尊儒术 ,以儒学为正统。 “经”主要是《诗》《书》 汉代讲经图 《礼》《易》《春秋》(《五经》)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点课。

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对西域的管理。

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用的地理知识较多,而初一学生的地理知识比较贫乏,没有形成空间概念。

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指图说出西域的地理概念,并能标出陆上丝绸之路所经过的地区,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张骞两通西域的目的、背景、作用及历史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及意义;培养分析比较能力、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掌握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掌握分析史料并获取信息、得出结论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的抱负、执着、冒险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丝绸举世闻名,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寄托了他们对古老东方的美好想象。

历史上贯通东西方的一条著名的国际交通要道就是以中国的丝绸命名的,即丝绸之路。

今天,我们将追溯历史的足迹,感受先辈的辉煌,我们来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二、新授:师:本节课我们将从丝路由来、丝路物语、重走丝路三个方面来学习。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知识与能力了解“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逐次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电视剧《汉武大帝》讲述了汉武帝X彻的统治历程。

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使汉武帝成为历史发展道路上一座罕见的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而汉武帝的时代,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伟大时代之一。

汉武帝当政期间,西汉呈现怎样的局面?汉武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一、“推恩令”的实施1.推恩令(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灭亡之后,百废待兴,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学生思考回答: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接着教师展示X邦的图像以及P57“相关史事”,并提问:汉高祖X邦为了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思考回答:X邦共封了七个异姓王和九个同姓王。

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

教师继续展示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并提问:从表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推恩令”实施的内容教师讲述:汉景帝时期听取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令”,发生了七国之乱,后平定了叛乱,但并未真正解决王国的问题。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的严峻局势,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以历史老师的身份为大家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与技能1.列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正确评价汉武帝,培养一分为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通过参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永恒的任务。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一、导入新课利用《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背景;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营,统一铸币等,并分析其影响。

2.知道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3.通过阅读史料、创设历史情境等活动,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通过画图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学会对比同类事物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推恩令”的实施、原因:西汉初,__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豪强地主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刺史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无为而治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方法梳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史论结合,客观,全面,一分为二。 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特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英雄展厅
蒙恬
卫青
霍去病
张骞
纵横梳理
秦汉民族关系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 派蒙恬被击匈奴
汉初: 和亲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反击匈奴
经济凋敝
家思想郡的(正统守地)位
集权
推行儒县学(教育令郡,)县在制长__安___地兴方办政太府学
统一铸造_五__铢__钱_
实行盐铁_官__营___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_物__资___平
抑__物__价__
军事 北 东 开击到 发统匈南一辽秦奴疆东的,,是)修兴多;我筑修民长_国灵_城_族渠历_(_的。史西封起上_建临_第_洮_国一_,家个公 _霍_。元_去_前_病_1_1出9年击,匈派奴卫___青__、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 五岭之戌,外内骚动,百姓罢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 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首字方连词经法济: 文长化河交西流,中西欧
疆域对比
西域都对比护西的汉设和秦置朝的疆域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
从此,西域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 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1)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1)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知识与技能1. 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过程与方法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组诗中的诗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

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一、导入新课以李白的《古风》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古风》中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那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是何许人呢?……(生答:秦王)是的,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秦始皇雄才大略,一生编、导及演出了一幕幕宏伟的、并彪炳千秋的伟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的伟绩。

即第9课——《秦朝的统一》。

(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9课、秦朝的统一)二、展示学习目标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记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2。

通过情景模拟——秦统一后征收赋税情景,培养学生于具体历史场景中,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统一的理解,让学生认识统一对人民生活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三、自主学习我们这节课的标题是“秦朝的统一”,那么我们就要围绕“统一”,了解两个大的问题:秦王如何“完成统一”,同时他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

(显示课件:“完成统一”、“巩固统一"字样)好,首先进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统一”的。

一、完成统一—-“秦王扫六合"(课件显示)战国末年,秦国已经具备了扫除六国、统一天下的时机及条件,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下秦国具备哪些统一天下的条件。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秦汉时期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合作,探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资料:准备与秦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秦始皇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如秦始皇统一六国、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和发展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复习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复习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时间和建立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2.西汉建立后采取哪一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稳定?休养生息政策。

※3.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是在谁统治时期?汉武帝。

※4.“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两汉时期。

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言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又指什么?嬴政(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2.秦灭六国的条件有哪些?①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④秦王招募人才,委以重任。

※3.简述秦灭六国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4.秦统一全国(秦朝建立)的时间、统一者、都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咸阳5.简述秦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6.中央集权制创立于何时?有何目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秦朝。

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具体内容:在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

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

7.郡县制施行的意义。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8.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9.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①统一文字。

(命李斯等人)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后社会上又流行隶书)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利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解读)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解读)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 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课标解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课标描述
课题
课标分解(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 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西汉
通过阅读教材,知道 汉武帝的大一统及汉 匈的关系发展。进一 步认识到到我国自商古鞅变法 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祖国的历史是由 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 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强化家国情怀。
尝试阅读古代的文献 材料、图像材料,观 察实物材料,并加以 分析,概括并提取其 中的历史信息。尝试 运用可靠的、典型的 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 论证,有根据地说明 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 法。在此基础上形成 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 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是针对皇权和相权而言的,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来讲的。
大一统
《春秋公羊传》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大,重视、推崇;一统,统一。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解读
课标解读
中国古代史
秦汉时期
课程内容
课标解读







文景之治

华 佗
丝绸之路
独尊
儒术
秦始皇


大泽乡 起义
汉武帝
佛教
休养 生息
内容要求
了解 与 知道 了解: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认识,能够厘清事件的 来龙去脉,要“说得清”; 知道:识记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如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标志、意义等,要“记得准”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

七上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大单元复习课件(部编版)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公元前221年——220年】
2.【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 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农耕区域扩大到岭南、河套、河西、 西南夷。 (3)思想:从法家独尊,经历汉初的黄老学说治国,到汉武帝时期形 成各家合流而成的新儒学,占据主流。文学中盛行气势宏大的汉大赋, 反映了大一统时代的气象。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5.【知识梳理】
原 根本原因 秦的暴政(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苛) 因 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
前期:陈 时间地点
胜、吴广
农 起义
人物口号

地位

义 后期:刘
邦、项羽 经过
起义
5.【知识梳理】
原因
①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大大增强②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李斯、韩非等)③连年战乱,人民渴望实现统一④兼并 战争促进了局部地区统一
时间 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都城
咸阳
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汉文帝、汉景帝
文景 之治
内容 表现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③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 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o学生能够理解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秦汉时期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巩固的贡献。

o学生能够识记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的能力。

o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o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

o引导学生树立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重点: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及意义,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推恩令),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措施,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如何巩固统一,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历史背景和基本概念。

-讨论法:小组讨论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成就。

-案例分析法:分析秦始皇、汉武帝的统治措施及其影响。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视频。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时间轴。

-多媒体资源:相关历史纪录片、动画短片、历史图片。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机会,鼓励小组内互助合作。

2.维持课堂纪律:明确课堂规则,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及时提醒和处理。

3.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每节课后安排5-10分钟的小测验,检测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

2.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历史小论文、时间轴制作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期末考试:在学期末进行综合性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4.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整体设计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教师归纳。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东汉末年的连年灾荒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特点: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

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

张角提
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预言。

斗争的目标明确,时间具体,利用宗教形式掩护起义的准备工作。

(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准备工作的严密和周详)
(3)过程: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面对黄巾军的强大攻势,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

(4)结果: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也因病去世,历时九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5)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延伸: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2.东汉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师生归纳:统治阶级的腐化,公开卖官鬻爵,官员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中央政府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专权使政治腐败、黑暗,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在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下,东汉政权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名存实亡。

三、布置作业
配套练习《东汉的兴亡》课节作业。

【当堂达标】
1.下列帝王中哪位在惩治贪官方面成绩最突出()
A.汉武帝 B.王莽
C.汉景帝 D.光武帝
2.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A.释放奴婢 B.实行三十税一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

通过出示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