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

合集下载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中药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湿疹症状及体温、体重、血液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为73.3%,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后身体状况、体温、食欲改善明显,体重增加。

血液指标方面,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湿疹症状和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临床疗效1 研究背景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根据中医理论,亚急性湿疹主要归属于湿热蕴结型和脾虚湿蕴型。

传统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主产气血;脾虚则气血不足,湿邪易蕴结而导致湿疹发生。

因此,治疗亚急性湿疹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基础。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具有除湿解毒、健脾养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蕴结型湿疹。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体温、体重、血液指标的影响。

3 研究方法3.1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符合以下标准:符合亚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无严重肝、肾和心脏等疾病,未接受过类似治疗。

3.2 分组及治疗方案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中药治疗。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除湿胃苓汤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除湿胃苓汤

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除湿胃苓汤中华中和医派杨建宇论首批经典名方系列(93)中和医派杨建宇论经典名方除湿胃苓汤*张旭冉1于大远2△杨建宇3.4*李志明4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3、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慢病医养中心(龙脉温泉)中和医派传承工作室(北京102211)4、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杨建宇京畿豫医工作室 北京知医堂中和国医馆(北京 100031)*基金项目:中关村炎黄中医药科技创新联盟中和医派经方经药专项课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北京昌平沙河高教园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和医派传承工作室专项课题*通讯作者/指导老师△执笔人【摘要】除湿胃苓汤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由苍术、姜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肉桂、生甘草、灯芯草组成。

此方功效为清热燥湿、理气和中,常应用于治疗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溃烂、疼痛、渗液、水疱的皮肤疾病,如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脂溢性脱发等。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清热;燥湿;理气;和中;湿疹;脂溢性皮炎;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脂溢性脱发;中和医派;杨建宇;平胃散;五苓散除湿胃苓汤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引《外科正宗》方,原文“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湿者色黄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此方药:苍术、姜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木通各一钱(3g),肉桂、生甘草各三分,、灯芯草二十根。

方以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肉桂)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加栀子、木通、灯芯草清心泻火,合滑石清热利湿;少佐防风散肝舒脾,祛风胜湿,也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

除湿胃苓汤治疗荨麻疹30例

除湿胃苓汤治疗荨麻疹30例
2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地龙、黄芩、偶蚕各lOg,全蝎3E,蝉蜕、乌 梅、五昧子、防风、苦杏仁备69。痰粘稠难咳者加川贝母、 马兜铃各lOg。儿童用茸酌减。每天1剂,清水800ml煎至 250—300ral,早晚2次分服。4剂为1疗程,不超过3疗程。 3治疗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愈(3疗程内咳嗽、咳痰等症状消失,肺部听诊及X线检查 正常)70例.好转(3疗程内咳嗽、咳痰减轻,相应体征好转)6 例,无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变)3例。总有效率达到
1临床资料
30棚患莆,粥1I例.女19倒;年龄6—58岁;病程I X一2月。芭肯在临诊中选样r脾经湿热证的患者,除皮肤症 状外,尚伴有渴f欲饮、不思饮食、脘腹胀满、便溏或泄 泻,小便短少等哞:身症状.舌苔白腻或黄腻厚,脉缓,,
2治疗方法
摹率方为《医宗台鉴·外科心法要诀》中的除湿胃莓 汤。方药组成:苍术、茯苓、陈皮、白术各5一lOg.猪苓5一 I 29,1:耗子.制厚朴各lOg,滑石10—159,木通59,防风 5—99.肉往29,叶.甘草39。加减:痒副为风胜加祛风药蝉 蜕、蛇蜕各10—159.乌梢蛇5—209,浮萍5z;热胜加黄 苓、地肤子,白鲜皮、黄柏各10一159,黄连3—59;伤阴去 肉桂加生地黄10—159;尢小便不利玄肉佳;湿胜加革薜5一 lOg.q‘薏苡f■10—309每天I剂,水煎,分2次眼.必要 时每天2剂连暇5天为I疗程.1—3疗程后观察治疗结
收稿日期:2000—03—29
收稿日期:2000—03—28
除湿胃苓汤治疗荨麻疹30例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张振金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
新中医 NEWJOURNAL O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1,33(3) 0次

脾虚湿蕴皮科常用解读加减除湿胃苓汤

脾虚湿蕴皮科常用解读加减除湿胃苓汤

脾虚湿蕴皮科常用解读加减除湿胃苓汤赵炳南先生从医60余年,在诸多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中,对湿邪与热邪尤为重视。

加减除湿胃苓汤是赵炳南先生的常用方,在治疗脾虚湿蕴型皮肤病方面疗效卓著。

皮科加减除湿胃苓汤的功用是健脾燥湿、和中利水;主治带状疱疹(湿盛型缠腰火丹)、慢性及亚急性湿疹(湿疡)、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白疕)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渗出性皮肤病等。

正确解读加减除湿胃苓汤是我们学习传承赵炳南先生经验的关键,学习《伤寒杂病论》后,笔者获得了新的视角,今从六经归属角度对该方作一下分析。

加减除湿胃苓汤包括苍术、厚朴、陈皮、滑石、炒白术、猪苓、炒黄柏、炒枳壳、泽泻、赤苓、炙甘草等药。

从处方结构看,平胃散由苍术(二钱)、厚朴(二钱)、陈皮(三钱)、炙甘草(三钱)组成,五苓散由炒白术(四钱)、猪苓(四钱)、泽泻(三钱)、赤茯苓(四钱)组成,加减除湿胃苓汤是在平胃散、五苓散合方的基础上,增加了滑石块(四钱)、炒黄柏(四钱)、炒枳壳(三钱),减去大枣、生姜和桂枝三味药。

平胃散加五苓散合方半表半里平胃散: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嗳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

分析平胃散主证,较之柴胡证仅少了往来寒热,若不以“往来寒热”为必见证,则难与柴胡证鉴别,对于习惯于经方体系者,临床也会被辨为柴胡证,应用小柴胡汤也能解决上述证候。

而应用平胃散后,同样,脾胃一和,“柴胡证”自解,故可知柴胡为专治脾胃之方,介于太阴、阳明之间或谓虚实之间;即所谓柴胡“去心腹肠胃中结气,推陈致新”之谓也,正与平胃散“平胃之敦阜”之意同。

五苓散为《伤寒杂病论》方,功专化气行水,治疗痞、利、心悸、渴、汗、小便不利、水逆诸证。

其妙在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双解;可以命名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绝非一经之病,若参考148条,何尝不可称之为“此半在里半在外也”。

加减除湿胃苓汤强调寒热虚实较之平胃散加五苓散的合方,皮科加减除湿胃苓汤增加了滑石块、炒黄柏及炒枳壳,减去了大枣、生姜、桂枝。

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型湿疹,疗效如神!

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型湿疹,疗效如神!

除湿胃苓汤治疗脾虚型湿疹,疗效如神!门诊一女患者,32岁,主诉:双侧手背、手掌皮肤粗糙、变硬奇痒,有时流水,已经有1年多了,患者1年前两手皮肤开始发红,有痒感,经常搔抓后起红疹,有时有渗液,结痂,经外院诊断为手部湿疹,用药后渗出液减少,但是皮肤逐渐变厚、粗糙、变硬,颜色也逐渐变暗,瘙痒感明显,有时感到全身也痒,影响工作,曾多方治疗,效果都不显著。

问诊发现她常年大便不成形,偏稀,脉滑,舌苔白厚腻,辩证属于脾虚湿盛型湿疹,给予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拟方如下:
厚朴6g 陈皮10g 滑石粉12g 茯苓15g
猪苓12g 黄柏12g 枳壳10g 白癣皮15g
地肤子15g 太子参15g 白术15g 陈皮6g
山药20g 薏仁米20g 苍术10g 车前子10g
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外用马齿苋、黄柏、龙胆草煎水冷湿敷,每日一次。

复诊时皮损面渗出液明显减少,皮面干燥,仍瘙痒不止。

继用前方,加用荆芥、防风各10g加强祛风止痒,继服10剂后皮损基本痊愈,痒止。

除湿胃苓汤出自《医宗金鉴》,功能健脾利湿,兼有清热之效。

方中苍白术、茯苓、薏仁米、炙甘草健脾燥湿;太子参健脾和中;厚朴、枳壳、陈皮理气和中导滞;猪苓、车前子利尿清热利湿;白癣皮、地肤子祛风止痒。

诸药合用,功效显著。

且对于渗出糜烂比较严重的患者,用中药湿敷的方法效果还是满意的。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取200例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对照组为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一、引言蛇串疮是一种由湿热侵袭引起的急性皮肤感染疾病,临床上以局部皮肤红肿疼痛、有时伴有红线症状为特征。

传统中医认为,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濕蕴引起。

而除湿胃苓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濕蕴证的中药方剂。

本文旨在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期为蛇串疮的治疗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某医院就诊的200例脾虚湿蕴型蛇串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范围为19-57岁,平均年龄38岁。

根据患者的意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

2.2 方法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方剂组成为:薏苡仁30g、白术15g、茯苓20g、炙甘草6g、草豆蔻9g、紫苏叶9g、黄芩9g、柴胡9g、黄蜀葵花9g、鲮鲤50g。

煎药后,口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清创、抗感染、止痛等治疗措施。

具体治疗方案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78%,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苏婕【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35)001【摘要】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与针刺联合应用对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19例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79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在服用除湿胃苓汤的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及外用派瑞松软膏,对照组患者应用西药依巴斯汀片联合派瑞松软膏外用.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9.9%)显著高于对照组(72.5%)(u=3.304,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0)低于对照组(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7,P <0.05).观察组复发率(4.2%)小于对照组(1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895,P <0.05).结论:除湿胃苓汤与针刺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4页(P75-78)【作者】苏婕【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23【相关文献】1.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30例 [J], 邢建军;杨光艳;段逸群2.除湿胃苓汤联合针刺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疗效观察 [J], 韩健3.除湿胃苓汤联合红光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J], 王长华4.除湿胃苓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脾虚湿蕴证60例疗效观察 [J], 尚华5.除湿胃苓汤化裁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脾虚湿蕴证湿疹41例 [J], 夏丽晔;闫小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观察林皆鹏【摘要】目的:探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88例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皮疹改善情况、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皮疹颜色、皮疹面积、瘙痒程度、皮疹潮红微肿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疲劳、尿黄、纳差、口渴便干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适、轻度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除温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及全身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7(017)008【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脂溢性皮炎;脾虚湿热型;除湿胃苓汤加减;临床分析【作者】林皆鹏【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皮肤科漳州3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736脂溢性皮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局部皮肤皮脂溢出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颜面部、头皮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临床可见皮肤红斑上覆油腻或干燥鳞屑为特征,伴瘙痒。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一般认为与皮脂分泌异常、真菌感染、微量元素缺乏及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1]。

中医对本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湿邪外侵、饮食不节或禀赋不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等引起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蕴于肌肤而发,因此辨证多属于脾虚湿热型,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利湿、清热利水[2]。

本研究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188例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4例。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临床效果顿志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皮肤科,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目的 研究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临床接受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患者40例,接受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视作观察组,另外选取40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视作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皮损评分、症状积分结果分别为(0.51±0.02)分、(2.64±0.37)分,对照组为(1.72±0.14)分、(6.82±1.08)分,P<0.05。

结论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能够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加快患者康复,可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3.162.02脂溢性皮炎属于一类慢性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症状为局部皮肤皮脂溢出,多发部位为皮脂腺较多处,比如头皮、面部等,患者皮肤红斑上覆油腻,或者皮肤干燥鳞屑,部分有瘙痒感,研究认为饮食习惯不良、真菌感染、皮脂分泌异常是这一疾病的诱发因素[1]。

中医认为这一疾病治疗主要重在健脾利湿、清热利水,本研究具体分析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40例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的效果。

1资料及方法1.1 基础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脾虚湿热型脂溢性皮炎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包括26例男以及14例女,年龄平均(39.28±5.36)岁,病程平均(6.35±2.27)个月;对照组包括24例男以及16例女,年龄平均(39.59±5.14)岁,病程平均(6.50±2.31)个月。

中药治疗亚急性湿疮50例疗效观察

中药治疗亚急性湿疮50例疗效观察
31疗效 评 定 标准 .
参考 19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 《 94 亚急性湿疮疗效评 定标 准》 治愈 : . 皮损消退 , 自觉瘙 痒消失 , 个月 以上无复 发者 ; 1
好转 : 上述皮损消退 3 %1 _ 但未消失 , 曾消失而在 1 0 ) L, . 2 或 个月 内
参考文献: 【】 1 王旭东. 带状疱疹 内治方. 中医外科处方手册。 0。 . 2 51 0 1
维普资讯
2 7 第3 卷) 期 0 年( 6 第3 0
匡秀 尘
审筠 治 亚是 悭湿 疮 o 例 效观 察
赵 文 雁
( 甘肃中医学院, 甘肃 兰州 700 ) 300
摘要 : 本文介绍了运用 中药方法治疗亚急性 湿疮 的体会 。 关键词: 亚急性湿疮 中药疗法 除湿胃苓 汤 亚急性湿疮系由多种内外因素 引起 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主要表现为皮疹呈多种形态 , 发无定处 , 易于湿 烂流津 。 当皮损渗 出较少 , 以丘疹 、 丘疱疹 、 鳞屑和结痂为主 , 有轻度糜烂面 , 色较 颜 暗红 , 亦可见轻度浸润 , 自觉剧烈瘙痒 。男女老幼 皆可罹患 。 可泛 发全身 , 也可局限于某些部位 。本病属中医外科 l床工作 中常见 临 病, 多发病, 且易于复发。 笔者跟 随导 师运用 除湿 胃苓 汤加 减 内服 及外洗方 , 治疗亚 急性湿疮 7 5余例 , 取得较好效果 , 中资料较 其 完整者 5 例 , 0 现报道如下 : 反复者 ; 无效 : 皮损消退不足 3 %, 0 或较治疗前加重。
32结 果 .
5 例中治愈 4 例 , 8%; O o 占 0 有效 8 , 1%; 例 占 6 无效 2 , 例 占 4 %。总有效率为 9 %, 6 治疗中未发现不 良反应 。

湿疹的治疗概况

湿疹的治疗概况

中医:湿疹的治疗概况杜锡贤山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范玉山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硕士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有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湿疹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Ⅳ型变态反应。

中医称之为“湿疮”或“浸淫疮”。

一、中医治疗(一)经方治疗湿疹陈希明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亚急性湿疹49例,治愈30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87.7%。

谢德生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湿疹39例,总有效率为100%。

张献忠运用消风散加减治疗60例湿疹病人,临床痊愈52例,占86.6%;基本痊愈8例,占13.4%,疗效较满意。

(二)近代医家经验殷曼丽总结李辅仁经验,认为湿疹是体内蕴湿与湿热外邪相搏而发病,治疗上多用清热、利湿、凉血、健脾等法则,但其根本均有脾失健运、水湿内蕴、湿困脾土的一面,故李师在治疗上重视健脾利湿。

热盛型清热利湿,凉血为主,可少佐健脾燥湿之品。

湿盛型、血虚风燥型,应健脾利湿,佐以清热、凉血。

罗美梅总结罗克聪经验,治湿疹经验方以内服外用相结合。

内服方由紫草、姜黄、高良姜、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薏苡仁、茯苓、丹参、莪术、延胡索、前胡、甘草组成。

外用方为皂角刺、苦参、黄柏、冰片、陈醋。

内外合治,随证加减,确有良效。

黄英姿总结马绍尧经验,临证多采用健脾利湿治其本,祛风清热凉血治其标,标本兼治,具体分为血热型、湿热型、血燥型,辨证治疗,疗效显著。

尹东辉总结李月玺经验,认为湿疹的病因有五:风、湿热、血热、血瘀、血虚。

急性、亚急性湿疹最常见血热、风热、湿热三种证型。

在临证中非常注重运用四诊合参,辨证求因,审因求治的中医大法,并总结出治疗湿疹的十字方针为清热、凉血、祛风、祛湿、止痒。

阎景东总结王玉玺经验,认为内因在湿疹发病中占主要地位,并责之于心火、肝火、脾湿,且以脾湿为主。

急性期治以祛风清热除湿;亚急性期治以滋阴除湿、健脾止痒;慢性期治以养血活血祛风润燥,并根据其发病部位、归经和其它兼证进行加减。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亚急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原因多与脾虚湿蕴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水湿内停,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

益脾除湿汤作为中医治疗湿疹的重要方剂,其临床应用广泛。

本文旨在探讨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研究方法,共纳入100例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益脾除湿汤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三、观察指标1. 临床症状:包括皮损面积、皮损程度、瘙痒程度等;2. 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3. 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尿常规等;4.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

四、结果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使用益脾除湿汤治疗后,皮损面积缩小、皮损程度减轻、瘙痒程度降低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 体征变化:实验组患者舌苔、脉象等体征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

3. 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

4.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五、讨论益脾除湿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病因病机,通过益脾除湿、调和气血等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益脾除湿汤在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在临床应用中,益脾除湿汤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益脾除湿汤的中药成分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患者耐受性较好。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需进一步研究以验证其临床效果。

六、结论综上所述,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

《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亚急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常因脾虚湿蕴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

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此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益脾除湿汤被广泛运用于临床。

本文旨在通过对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患者,年龄在XX岁至XX岁之间,性别不限。

所有患者均符合亚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及脾虚湿蕴的中医辨证分型。

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益脾除湿汤治疗,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疗程为X周。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皮损消退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等。

三、结果1. 病情改善情况经过X周的治疗,XX例患者的病情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显效患者XX例,占XX%;有效患者XX例,占XX%;无效患者X例,占X%。

总有效率达XX%。

2. 皮损消退程度治疗后,患者的皮损消退程度显著,瘙痒、红肿等症状明显减轻。

皮损消退程度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

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经过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好转,生活质量指数(QOL)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

4.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胃肠道不适、恶心等症状,但均能耐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益脾除湿汤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针对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的病因病机进行针对性治疗。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益脾除湿汤在治疗亚急性湿疹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皮损消退程度及生活质量。

同时,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安全性较高。

五、结论益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脾虚湿蕴证)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皮损消退程度及生活质量。

同时,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因此,益脾除湿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30例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30例临床观察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30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亚急性湿疹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治疗组给予口服除湿胃苓汤及外擦湿疹霜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情况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亚急性湿疹;除湿胃苓汤;湿疹霜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局限而有浸润和肥厚,瘙痒剧烈,易复发[1]。

该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且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其病因复杂,病程缠绵,易诊而难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为观察湿疹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运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湿疹霜治疗亚急性湿疹,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亚急性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2]的亚急性湿疹诊断,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蕴证。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治疗组中女17例,男13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34.90±19.70)岁,病程1~33年,平均病程(4.12±2.58)年;对照组中女16例,男14例,年龄为18~52岁,平均年龄(33.10±19.03)岁,病程1~29年,平均病程(3.97±2.76)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中药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湿疹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3-05-02T10:19:10.3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赵文佳[导读] 中医称为“湿疮”,“浸淫疮”。

病因复杂,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赵文佳(大连市皮肤病医院药剂科 116021)【中图分类号】R2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050-01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148名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72例,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同时辅以外用曲安奈德乳膏,炉甘石氧化锌洗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煎剂,治疗4周,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湿疹疗效明显。

【关键词】湿疹复方甘草酸苷中药煎剂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皮肤增厚,伴有剧烈瘙痒,病程长,易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湿热内蕴复感风湿热邪, 内外两邪相搏, 伤及营血, 致血热或血癖生风,浸淫肌肤所致[1]。

结合中西医理论,我院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药煎剂治疗亚急性、慢性湿疹,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门诊患者共148例,均具有湿疹的临床表现,参照赵辩《临床皮肤病学》[2],皮损增厚、浸润棕红色或带灰色,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以少许鳞屑,可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外周可有丘疹、丘疱疹,自觉症状瘙痒,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即可明确诊断为湿疹。

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72例,男性30例,女性42例;年龄17~79岁,平均(35±3.1)岁;病程(16±3.3)年。

治疗组76例,男性35例,女性41例;年龄16~77岁,平均(38±4.2)岁;病程(17±4.8)年。

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分析

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亚急性湿疹患者5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发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依匹斯汀胶囊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健脾除湿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研究组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瘙痒程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健脾除湿汤;依匹斯汀胶囊;亚急性湿疹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亚急性湿疹患者58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和健脾除湿汤治疗,对比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接诊的亚急性湿疹患者5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发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9例。

研究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2±5.3)岁,病程2周~20年,平均病程(4.2±1.1)年。

对照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2.3±5.2)岁,病程2周~21年,平均病程(4.3±1.0)年。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1.2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皮肤性病诊断治疗指南》中对亚急性湿疹的诊断标准:亚急性湿疹多是由急性湿疹的红斑、水泡和渗出等症状减轻和消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或是由于慢性湿疹病情加重造成的[1]。

主要临床症状为丘疹、丘疱疹、小片糜烂、皲裂、脱皮等症状,有瘙痒。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主要为丘疹、丘疱疹、结痂和鳞屑,表面有轻度糜烂,呈暗红色,可见炎症轻度浸润,有瘙痒[2]。

除湿胃苓汤联合抗生素氢可的松治疗重症疱疹样皮炎伴皮肤溃疡继发皮肤感染1例

除湿胃苓汤联合抗生素氢可的松治疗重症疱疹样皮炎伴皮肤溃疡继发皮肤感染1例

例,女,岁。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伴大汗,无发热、恶心、胸痛、骨痛等,近日感周身不适、乏力明显,时有全身大汗淋漓,于年月日就诊我院。

查体:皮肤略黄,双眼睑略苍白,肝、脾未触及,各关节压痛阳性,双膝反射对称引出。

血液镜检:血液红细胞上附红体。

诊断:附红细胞体病。

治疗:葡萄糖庆大霉素万静滴次/,连续;口服交沙霉素次/,住院临床治愈出院。

讨论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而附红体是寄生于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种微生物,是原虫还是立克次体到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其传播方式为接触性传播、血源性传播、垂直传播及媒介昆虫传播等。

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经吸血昆虫的携带与叮咬发生的传播。

本病多发生在夏秋或雨水较多季节,此期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时期,人畜易感染附红体。

然而机体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出来,其发病的主要表现是发热、黄疸、贫血、食欲不佳、出汗、疲劳、嗜睡、肝脾和不同部位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化验可出现,、血球压积、血小板等降低,小儿患病后尿色加深,不同病人可出现不同表现。

最后确诊需要血液镜检。

附红体在红细胞寄生数量分三级,一级!(轻度感染);二级!(中度感染);三级!(重度感染)。

其感染的百分率决定病情轻重。

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迄今报道不多。

本文例病人,例有养猫史余年。

例该患者家居环山、林茂、蚊虫多。

虽二病人多年有周身乏力、疲劳、出汗等症状,屡次求医却未见好转。

在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时,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在治疗上,该病对庆大霉素敏感,对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有效。

用药后镜检无红细胞感染附红体为治愈。

本病例提醒我们:()在当今社会豢养宠物成风的时代,提防与动物亲密接触带来的危害。

()切不可忽视蚊虫传播给我们带来的疾病。

(收稿日期:;修回日期:)除湿胃苓汤联合抗生素氢可的松治疗重症疱疹样皮炎伴皮肤溃疡继发皮肤感染!例郑媛,俞长玺,茆建国(解放军第医院中医皮肤科,宁夏银川)关键词:疱疹样皮炎;皮肤感染;胃苓汤中图分类号:患者,男,岁。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研究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研究

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讨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效果。

方法:将3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均分两组,施以氯雷他定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的为对照组,施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瘙痒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瘙痒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分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减少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有效抑制瘙痒症状的出现,适宜临床使用。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加减;火针;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慢性湿疹在各大医疗单位的皮肤科非常常见,该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很难彻底治愈,具有非常高的复发率,给病人的正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慢性湿疹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是层出不穷。

整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1-2]。

基于此,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的研究成为了皮肤科医务人员研究的重点。

本文研讨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慢性湿疹脾虚湿蕴证临床效果,目的在于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2年4月-2022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慢性湿疹病人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男10例,女5例,年龄20-63岁,平均(45.21±2.26)岁;对照组男9例,女6例,年龄19-61岁,平均(45.85±2.42)岁。

两组年龄、性别可比(P>0.05)。

1.2方法对照组施以常规药物治疗:口服拜耳医药生产的批号JS12643的氯雷他定片,该药规格为每片10毫克,一次一片,一天一次;口服卫材(中国)药业生产的批号17156的复方甘草酸苷片,该药规格为每片25毫克,一次两片,一天三次。

研究组施以除湿胃苓汤加减联合火针治疗:除湿胃苓汤加减药方如下:陈皮6克、甘草6克,厚朴10克、黄柏10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麸炒白术15克、车前子(包煎)15克、薏苡仁15克,地肤子3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疹在皮肤科非常常见,约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 20%左 右[4],病因复杂,容易反复。中医学家认为湿疹是由外因和内
·370·
Chin J Dermato Venerol Integ Trad W Med 2011, Vol.10 No.6
因共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外因责之于湿、热、风邪,内因责之 于先天禀赋、脏腑气机、经络循行等因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 多样性造成了湿疹发病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现 代医学认为湿疹发病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 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2],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差异,湿疹的治 疗大多为对症治疗,临床疗效欠佳。“除湿胃苓汤”出自清代 医学名著《医宗金鉴》外科篇,原为“缠腰火丹”的脾肺二经湿 热偏盛而设。方中厚朴、陈皮、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泽 泻、猪苓健脾淡渗利湿,黄柏、六一散清热利湿,枳壳行气利 水湿。痒感明显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止痒,纳差便溏加 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合胃,湿滞食滞重加焦槟榔消积行气 利水,湿疹皮损粗糙肥厚,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时加当归、鸡 血藤养血活血,荣润肌肤等。本结果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
index (EASI): assessment of reliability in atopic dermatitis. EASI Evaluator Group[J].Exp Dermatol,2001,10:11- 18. [4] 赵辨. 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法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1): 3- 4. [5] 李邻峰.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第 2 版.北京:北京大学 医学出版社,2003:79.
应,均在治疗后第 1d。结论 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满意。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吡美莫司;复方黄柏液
中图分类号:R7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09(2011)06-0370-02
面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在 面部滥用或误用糖皮质激素制剂,所引起的皮肤慢性皮炎, 表现为红斑、丘疹、脓疱、干燥、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 缩、色素沉着。笔者于 2009 年 10 月—2010 年 10 月,应用 1%吡美莫司乳膏外用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面部激素依 赖性皮炎患者 60 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临床上明确诊断为面部 激素依赖性皮炎[1]患者;②年龄 18~55 岁,男、女不限;③愿意 接受 1%吡美莫司乳膏治疗且能遵守治疗方案;④口头知情 同意。排除标准:①对吡美莫司及其赋形剂过敏,②治疗中需 要外用激素制剂治疗者;③已系统使用过雷公藤制剂、激素 或四环素类等药物;④抗生素停药不足 1 个月,⑤外用过激
2009 年 4 月—2009 年 11 月我科运用除 湿 胃 苓 汤 加 减 方 联 合 复 方 甘 草 酸 苷 治 疗 脾 虚 湿 蕴 型 亚 急 性 湿 疹 30 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入选标准:参考文献[1,2],我院皮肤科 门诊及病房住院病人中符合亚急性湿疹诊断标准,通过中医 辨证符合脾虚湿蕴证的患者,年龄 18~75 岁之间,无药物过 敏史,2 周内未服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或外用过糖 皮质激素制剂,知情同意参加本试验。病例排除标准:妊娠期 或哺乳期妇女;对受试药物过敏患者;合并细菌感染者;合并 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精神 方面等严重疾病者;此次发病已经使用其他中、西药物治疗, 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察者;不能按要求用药和随诊 者。共入选 54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0 例, 男 11 例,女 19 例,病程 (14.36±10.51) 个月,平均年龄 (51.47±13.73) 岁;对照组 24 例,男 8 例,女 16 例,病程 (15.12±11.47)个月,平均年龄(52.32±12.69)岁。两组在性别、 年龄、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口服除湿胃苓汤加减方,基本方 为:苍术 10g,厚朴 10g,陈皮 10g,炒白术 10g,茯苓 10g,泽泻 10g,猪苓 10g,黄柏 6g,炒枳壳 10g,六一散(滑石、甘草)10g。 如瘙痒感明显加白鲜皮 15~30g,地肤子 10g;纳差便溏加藿 香 10 g,佩兰 10 g;湿滞食滞重加焦槟榔 10g;湿疹皮损粗糙 肥厚,有不同程度苔藓样变时加当归 10g,鸡血藤 10g。1 剂/d,分早晚 2 次服。②静脉注射复方甘草酸苷(福建省闽东 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每次 80mg(以甘草酸苷计)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或注射用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脉滴注, 1 次/d, 并口服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片(湖北华中药业药业有限公司)4 mg/次,3 次/d。疗程为 2 周,外用本院制剂复方醋酸曲安奈德 软膏和复方氧化锌搽剂。对照组:静脉注射复方甘草酸苷并 口服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片,用法同治疗组,外用药同治疗组。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文献[3]、[4]。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 数(EASI)评分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 疗前评分×100%。痊愈:疗效指数为 95%~100%;显效:疗效指 数为 60%~94%;好转:疗效指数为 30%~59%;无效:疗效指数 为 0~29%。有效率=(临床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本组总例数×
(收稿日期 2011- 06- 20)
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智,翁燕荣,狄艾丽,聂畅莉,鲁英,王晶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十堰市 442000)
摘要:目的 观察 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 60 例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治疗组 30 例,予 1%吡美莫司乳膏外涂,外用复方黄柏液湿敷,均 2 次/d;对照组 30 例,予维生素 B6 软膏
通讯作者:鲁英,Email:Luying 58@
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停药不足 1 周;⑥有严重的心、肝、肾 疾病的患者;⑦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1.2 一般资料 共入选 60 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 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 30 例,女 28 例,男 2 例,年龄 18~50 岁,平均 26.5 岁,病程 3 个月~5.5 年,平均 10.8 个月;对照组 30 例,女 27 例,年龄 20~52 岁,平均 28.3 岁,病程 3 个月~5 年,平均 9.6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 比性。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冷喷 30min, 然后用 10 倍稀释后的复方黄柏液(主要成分:黄柏、连翘、金 银 花 、蜈 蚣 、蒲 公 英 等 ,山 东 汉 方 制 药 有 限 公 司)湿 敷 面 部 30min,再外用 1%吡美莫司乳膏(北京诺华制药)2 次/d。对照 组: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冷喷面部 30min,然后用 3%硼酸溶 液湿敷面部 30min,再外用维生素 B6 软膏外涂,2 次/d,均 4
100%。瘙痒评分根据瘙痒对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影响程 度,以 0~3 分(无~重)计分。 1.4 安全性评价 由医生和患者分别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所有的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 P<0.05 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年第 10 卷第 6 期
·369·
除湿胃苓汤加减方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 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 30 例
邢建军,杨光艳 ,段逸群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 430022)
关键词:除湿胃苓汤;亚急性湿疹;复方甘草酸苷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09(2011)06-0369-02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2.1.1 主要疗效评价 见表1。两组间治疗前 EASI 评分和瘙 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 EASI 积分和瘙痒积分 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982,P<0.01;t=2.123,P<0.05)。两 组内治疗前、后 EASI 积分和瘙痒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
上加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亚急性湿疹能进
一步提高有效率,治疗过程中也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
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4:137.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 3 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04. [3] Hanifin JM, Thurston M, Omoto M, et al.The 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表 2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例数 30 24
痊愈 16 7
显效 10 8
好转 3 8
无效 1 1

有效率(%) 86.67 62.50
2.2 安全性评价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 4 例、对照组 2 例患 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3.33%、8.33%,差 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表现为治疗组 2 例因服用中 药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嘱患者饭后服用后胃肠道不适消 失;两组中均有 2 例患者出现轻度嗜睡,患者均能坚持服药, 未予特殊处理。 3 讨论
表 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x±s)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EASI 评分 治疗前 治疗 2 周后 14.06±4.15 3.42±3.32 13.82±3.42 6.45±4.15
瘙痒 治疗前 2.49±0.63 2.52±0.64
治疗 2 周后 0.31±0.64 0.69±0.67
2.1.2 治疗结果 见表 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2=4.26,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