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合集下载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第⼀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产综合体、⾏政—经济区、核⼼—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们出于研究的⽬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致¥(3)⾃由竞争下的⾃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地理论第⼆次世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型的区域模型第⼆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类在⾃⼰的社会⽣活中,不得不为⾃⾝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开发: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产权: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区域经济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产业结构: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情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区位商: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地区生产专业化: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大范围区域的产业布局往往具有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势。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城镇群体所组成的空间体系。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重点整理一导言1.经济区域概念及三个特征:经济区域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

(3)、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

目的是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二第一章(一)屠能的农业区位论1屠能,nen区位理论的鼻祖。

1820-1830,初步形成的标志《孤立国》屠能。

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2)屠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假定:“孤立国”。

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

3屠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 >0即:P = p - (c + t)4、屠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

(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非均衡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开放性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考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考点整理

名词1 区域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的一定范围的空间,是因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整体。

2经济活动区位,就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如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3区域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制定并实施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4 农村城市化是在地理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它是农村地理或各种分散的要素资源不断地向城市集聚和配置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相关性。

经济学认为,农村城市化是农村经济活动向城市经济活动转变的过程,是农村资源要素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

5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根据区域现存条件和发展规律,制定的未来的、全局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行动计划和措施。

6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

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

因而,区域分工是社会劳动分工的地域空间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分工的结果,又是区域分工的前提。

没有密切的区域合作,也就没有区域分工的深化与发展。

7 区际贸易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是区域市场的进一步扩展。

区际贸易以区际差异和区域分工为基础,以相互需求和交通、交易成本为条件。

8区域差异表示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

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和不断变化的。

9 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种资源要素在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地域空间位移。

从增长的意义上讲,它是生产要素在区内和跨区域的优化配置;从流通的意义上讲,它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和劳务超越本区域要素市场,向更广大的区域市场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又要帮助和支持内地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推进。

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发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作了部署。

4)“宏观调控”论:(1)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调控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为在一国(尤其是大国)之内,各地的经济资源存在差异,各地的主观努力也相差悬殊,加上历史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

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而不能听任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

(2)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首先,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坚决维护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其次,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利益,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地方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调节好本地区的经济活动,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章1、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节点及节点体系、线路及网络、域面。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纵横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空间。

2、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狭义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产业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构成状况、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4、简述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或基本内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了“农业区位论”。

其中心思想是:农业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取决于从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于1905年发表了《论工业的区位》一文,此后于1909年和1914年又写过两本书,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把工业品生产成本最低的那个地点,确定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它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城市职能、城市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等级——规模”学说,因此又被称为“城市区位论”。

他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分布,应当形成A级城市1个,B 级城市2个,C级城市6—12个,D级城市42—54个,E级城市108—128个。

(4)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在1940年发表《经济的空间分布》,提出了“市场区位论”。

他认为,既然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上进行,而生产者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那么,最低成本并不是保证最大利润的决定性因素,而应当去谋求最大市场。

5、区域经经济学的当代研究及其相互联系⑴区域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研究;⑵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路径研究;⑶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⑷区际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⑸全国与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

以上五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学在当代的重点研究领域,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前三个方面属于单个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问题,第四个方面属于区域之间平等的经济关系,第五个方面属于全国和各区域上下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经济关系。

6、如何认识和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联系实际)(1)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①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节点及节点体系、线路及网络、域面。

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纵横交叉,从而构成了一个区域空间。

②区域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是“发展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倒U型”理论。

⊙区域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经济结构是生产关系结构和生产力结构的有机统一体。

狭义经济结构就是指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结构的主干部分是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构成状况、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2)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促进区域社会财富或国民产出的增多,通常用GNP(GDP)、人均GNP(人均GDP)来表示。

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等人主张“平衡增长”,而赫希曼、缪尔达尔等人坚决反对“平衡增长”,提出“不平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比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丰富得多,主要有:佩鲁的“发展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理论、诺思的“输出基础”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还有“反梯度推移”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

(3)、区域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理论(1)区域经济运行理论——主要包括区域资源“转移分析理论”和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理论——首先,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包括:发挥比较优势取得比较利益,促进集聚经济形成集聚效益,产生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差异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依靠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

其次,是区域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基础上,必须加上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就是要把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第三章1、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是由经济活动的内聚力极化而成的各级区域中心,多表现为城镇。

节点体系的三要素是等级各称、人口规模和节点数目。

一般来说,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目就越少。

相反,等级越低,规模越小,数目就越多。

2、线路——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3、域面——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4、极化效应——是指经济资源向某个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并逐步使之成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过程。

5、扩散效应——它是与极化效应相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

6、古典区位理论、近代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的实质①古典区位理论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着重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探讨农业、工业的最佳区位选择问题,因此其实质是“成本决定论”。

②近代区位理论包括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着重从城市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市场区与市场网的内部联系出发,探索企业如何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其实质是“利润决定论”。

同时,通过对市场区位发展阶段的分析,探索整个区域的最佳经济效益。

③二次大战之后,传统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和近代区位理论)演进为现代区位理论,表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其实质是“综合决定论”。

7、区位势能的主要内涵区位势能——指在特定区域内,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运输、人口状况、技术经济水平、人为政策等因素在不同地点的组合所形成的差别程度及其相应能力。

其内涵包括:①自然条件势能——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地域差异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②自然资源势能——由于自然资源的分布组合及其开发价值的地域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③交通运输势能——由于交通运输水平、运输能力和便捷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④人口分布势能——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和人口素质的差异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⑤技术经济势能——由于技术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所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⑥行政势能和政策势能——由于行政中心或行政权力与各项优惠政策等特殊因素差别所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差异。

8、如何认识和把握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原理(或论述)(1)极化效应:①极化效应的定义——是指经济资源向某个具有优势的地点集聚并逐步使之成为整个区域范围内的发展极核的过程。

②极化效应的作用——带来三个方面的向心力:一是使极核成为具有吸引力的高新技术和相关产业群的最优区位;二是节约生产要素投入上的多种费用从而提高利润率;三是使国家和区域在权利分配、政策导向等方面作出有利于极核地区的决策选择。

(2)扩散效应:①扩散效应的定义——它是与极化效应相对的一种效应,指经济活动及各种生产要素从极核向外围扩散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使生产要素逐步由极核区域向外围扩散渗透,形成一种离心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