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轮复习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一条件、实现统一、统一意义)
•皇帝制度的形成 ◆主要内容 •中央---机构设置 (措施--形成) •地方---推行郡县制
•基本格局
◆产生的影响
•历代沿用 •不断加强
好了歌
•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原因是北宋初期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草拟、决策)
•尚书省
(负责执行)
•门下省
(审议、驳回)
• 特点: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 •三分相权,责、权分工明确;
•分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 •彼此相互制约;(或:制约与平衡) •如果在唐代要申请修筑一水利工程,流程是怎样的? •责权分工明确,减少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集体行使宰相职权; 是否合理? •是......重大创造(变化)。
•宋的科举制有了较大发展。与隋唐相比, 主要的变化之处有哪些?有何作用?
1.考试程序上:增加殿试(始创),确立三级制; •资料: •人才选拔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强化君主专制; 2.考试规范上:建立糊名(弥封、封弥)、誊录、别头、锁
院,制度更加严密; •相对更加客观、公正—有利于人才选拔; 3.考试内容上:从重诗赋到重经义。(王安石时期,科举改 宋代规定书目 革最突出是两点:一是在目上,废明经诸科,独存进士科; •人数、官职增加—“冗官”“冗费”问题加剧; 二是废考试诗赋的传统,改经义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中央:皇权与相权—君主专制 •地方:地方与中央—中央集权 •官吏管理:选官、用官的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三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考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情分析】视角分析考查角度(1)三省六部制:考查隋唐中枢机构的运作机制及其作用(2)选官制度:重点考查科举制的发展及作用、影响等(3)两对矛盾的斗争: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专题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现实以官员问责这一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与谏议制度考向预测(1)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也是考查的重点(3)在当今公务员考试热的形势下,对选官制度的发展尤其是科举制的考查仍然是高考的重点【知识梳理】一、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人教版)A.原因:西汉初年,X邦错误吸收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同并存。
背景知识: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X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X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分封诸侯拱卫中央,维护西汉王朝某某久安。
C.结果:诸侯强大,威胁中央,形成了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时期才通过“推恩令”“附益之法”才最终解决。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课程标准】: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学习要求】: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中书省(负责草拟文件)——(负责审批文件)——(负责执行)。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供三省宰相合议军国大事;2、六部的名称与职责:六部隶属。
[教案]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革【从容说课】本课的内容结构,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是中央政治制度,二是地方政治制度。
在每一方面问题的论述中,又以时间纵线为线索,分别论述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朝等在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引言是由宋太祖图像与文字两部分组成,讲的是宋太祖时宰相大臣座位被撤的故事。
可向同学提出问题: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宋时坐着议事不行了,再以后就跪受君恩了。
要紧紧抓住皇权的加强这一中心,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中皇权至高无上的这一特点。
第一目“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汉承秦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④元朝在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第二目“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①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
②州县两级制。
③作为监察区设立的州、道及向行政实体的转变。
④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识点: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宣慰司。
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原创5: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武 帝 刘 彻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 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4
2.唐中期节度史与藩镇割据
唐中期,节度史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安史 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10
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统 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 制的开端。
11
宣政院直辖地
河北、中书省 山东、直辖地 山西
元代的行省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魏晋南北朝 (三省体制)
19
3.隋唐时期为什么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是怎样演变发展? 有何影响? 原因: 隋朝统一后,由于世家大族没落,依靠门第选官
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演变: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20
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 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15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第三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文+资料
第三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文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
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bi)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
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
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发展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的演变。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为割据势力。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的实行,改革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史纵横: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
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
军队数量一百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
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收入不敷出。
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堂思考
读出图中所反映的信息
说明地方权重超过中央
西汉前期形势图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张图反映了什么现象?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既有土地,又有人民,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又有其甲兵,又有其 财赋。 财赋。”
宰 相 赵 普
课堂思考
宋太祖从“ ”“钱”“兵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利: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①权力过分集中,机构臃肿,形成“冗官” 效率低下; 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退; 军制紊乱,形成“冗兵” 战斗力衰退; 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 造成积贫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 积弱。 积弱。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
政事堂 中 书 吏 户
(决 策 )
尚 行 书 ) 礼 兵
(执
门 议 下 ) 刑 工
(审
学过本课, 学过本课,你认为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特点?
①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 从基本内容看:始终围绕两对基本矛盾,即皇权与相权、 地方 ②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 从演变趋势看: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㈠中央政治制度表现为相权不断削弱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 ;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 加强;㈡地方政治制度表现为地方被分权制约,集权于中央;中央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 对地方控制越来越严密,地方没有独立性 ③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调整 从发展过程看:中央集权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补充、完善,越来越成熟。 ④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权至高无上 从核心内容看: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⑤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专制 从反映的实质看:维护封建统治( 统治)。 统治)。 ⑥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主要在封建社会前 从造成的影响看:对社会发展既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 期: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也有消极作用(封建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社会后期逐渐增大,比如人浮于事、地方缺乏自主权等)。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
1、西汉: (1)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2)汉武帝举措: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 量被削弱。
2、唐朝:
设置节度使
探究一:阅读教材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
制度 察举制
标准 品行
方式 举荐 评定 授官 考试
魏晋南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北朝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谢生,出身名门望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汉朝
魏晋南北朝
唐宋
1、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 ( C ) A、削藩 B、郡国制 C、推恩令 D、分封制 2、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 B )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3、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 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中央行政 选官制度 制度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忠 奸 难 辨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官 吏 难 选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地 方 难 管
地方行政 制度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课标要求: 了解汉初郡国并行;理解唐三省六部制;了 解宋分割宰相权力举措;理解元行省制度;了解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据材料一,秦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柳宗元认为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汉初地方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认识? 3.综合以上材料,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识是什么?
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 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 理?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毋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 度
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试说明中的考点
汉到元政治制 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 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 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 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 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 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 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制之得亦以明矣。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 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明经
进士
二试
三试
答时务策三 道 作时务策五 道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 口答诸经大 《孝经》《论语》《尔雅》, 义十条 每经帖十条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 《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 文各一篇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知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
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五 代十国这些现象的 出现说明的共同问 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严重削弱中央集 权。
中央集权的演进
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郡国二制并行; 西 1. 2.汉景帝平叛“七国之乱” 削弱诸侯王的权利 汉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唐 唐中期以后,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 朝 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的发展。
演变特点
北 宋 元 朝
一、中央集权的演变 ------宋朝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 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汉景帝
BC154年,汉 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削弱 诸侯国势力, 进一步加强中 央集权。
汉 武 帝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 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
中央集权的演进
汉至元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 演变特点
西 汉 唐 朝
皇帝
中书省 (负责决策)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2)特点 (3)影响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 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制度的变化) 3.北宋分割相权-------“二府三司制”
地方
历史高三一轮复习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第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②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试答提示: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试答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试答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试答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2018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共37张PPT)
史料一
(摘自 2010 年
福建高考 T14《 ) 朱子语类》 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 中书做定将上, 得旨, 再下中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依据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亦可根据史料一引文 概括归纳。
书, 中书以付门下。 或有未当, 答案: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 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 门 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 下又下尚书省, 尚书但主书撰 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 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奉行而已”。
⑤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个大阶段:隋 唐以前是以 血缘 关系为主,以 门第族望 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 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 才学为选官依据, 采取 考试 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探究点一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未考史料· 读出史论]………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选拔方
据史料一,三省六部制的推广有什么作用?新创题
史料一 (摘自 2010 年福建高
其作用可结合其运作程序从决 策科学性与权力分配上归纳。
考 T14)《朱子语类》云,“唐制: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
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答案:作用:减少行政决策的失 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 主书撰奉行而已”。
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 “敕书” 。高考原题
史料二 (摘自 2014 年江苏 高考 T21)垂拱三年, 或诬告(宰相)
由史料二划线信息可知诏令越过
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③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 三省六部 制直至宋元发 展,体现了 皇权 不断加强, 相权 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第3讲_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示意图
中书门下
军权 行政 财权
权
枢
密
三司
使
使
参知政事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盐户 支铁部
三司使
参 知 政 事
中 书 门 下
枢 密 院
【名词解析】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都堂、政府、 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 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与行政。 初设于门 下省,唐高宗时徙于中书省,唐玄宗前称政事堂。开元 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 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 礼五房。五代、宋因之。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 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的职权。
郡统辖。 实质:名为“推恩”,实为软性削藩
影响:使王国越分越小,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 中央集权。但是诸侯一直存在。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 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 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 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 这种做法( )
汉末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最初 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它们在地方动
都是虚设于郡县之上的监察派出机构;但 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实权的行政区
它们在地方动荡甚至叛乱时,往往变成具 ,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当它们兵强
实权的行政区,以承担镇压叛乱的作用; 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的念头”可
当它们兵强马壮时,又容易滋生抗衡中央 知,州、道、路的变迁表明了中央集权与
【答案】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 元朝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 负责草拟,但不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最高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 2.宋代“中书门下”不同于唐代“中书省”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 书省和门下省之和。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 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 3.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 制确立于隋, 制确立于秦, 三省长官均为 盛行于汉,丞 丞相,相权一 相协助皇帝处 分为三,标志 理全国政事, 着专制主义中 有相对独立的 央集权走向成 决策权、审议 熟。 权和行政权。
180 171
162 153 144 135 126 117 108 99 90 81 72 63 54 45
爵位级别 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与三公相同)
十九级:关内侯 十八级:大庶长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六级:大上造 十五级:少上造 十四级:右更 十三级:中更 十二级:左更 十一级:右庶长
军功赐爵表
10个行省 2个单列行政区
归纳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及趋势?
阶段 两汉 唐中 期后 北宋 调整、演变情况 演变特点 (趋势)
元朝
中央集权初步加强:汉景帝平“七 特点:分化事权, 相互牵制。 国之乱”;汉武帝颁“推恩令” 划分适当的行政 中央集权的严重削弱:度使的设置 区域。 导致藩镇割据 中央直接掌管地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收兵权建禁 方的部分权力。 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④实行一些特殊的 管理制度,如汉的 中央集权的新发展:行省制度的形 推恩令。 成和完善(行省下,依次分设路、 趋势:地方权力不 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 断削弱、中央权力 司) 不断加强
分析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演变特点 (趋势)
两汉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 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相权不断削弱、 皇权不断加强
魏晋 三省体制形成
削弱相权的主 要方式: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 北宋 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 一是分割相权。 二是转移相权 财政、军政大权 及其机构。 元朝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汉 到 元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演变过程)
(中央制度的变化) ——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演变过程)
(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主要制度)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图 皇 帝
比较唐宋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措施的异同?
材料一:观察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皇 帝 中书省
(决策)
1、相互牵制,加强皇权 门下省 尚书省 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审核) (执行 ) 3、三省制约了君主的权力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材料二:观察宋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二府三司制 皇 帝 1、限制相权,加强皇权 2、职权分散,效率低下 (军权) (行政权) (财权) 同: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调兵) 中书门下(宰相) 异:唐——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参知政事 三司使 枢密使 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 宋——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 提示:从制度运行、权力 度支、盐铁、户部 构;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分配、影响等方面分析。
隋唐—科举制
•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 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⑴积极: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
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 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⑵消极: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 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中央:督察院,监察御史,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 明清 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业务监督 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 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 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阶段
朝代 西周 战国、秦、汉 汉武帝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 军功爵制 察举制、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九品中正制) 开创 分科举人(科举制) 完善 科举制 发展 八股取士
秦
赐田(顷)
赐宅(亩)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尚 书 令
侍 中 中朝
常 侍
丞 相 九
御 史 大 夫
太 尉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 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 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 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问题解析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 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 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 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 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 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 1、容易任人唯亲 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 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1.演变过程: 察举制 九品正制 科举制度 才学、品德 科举考试 2.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出身门第 ②选拔方式: 举荐或评定
▲渐趋公平、公正 ▲渐趋严密、科学、优化 ③选拔影响: 制度日渐发展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
朝代 监察与谏议制度 消极: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至高无 秦 御史大夫 上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汉 御史大夫;刺史 现象。 隋唐 门下省 宋 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 地方:设通判,监察知州;谏院 地方: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西周分封制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
元行省制
特征:A、行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朝廷 任命并且由蒙古贵族担任)。 B、地方权力较大但互相牵制。 C、行省区域的划分犬牙交错。 腹里 西藏成为中央直 历史作用: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 接管辖的行政区 制度的重大改革。 (中书 澎 省直辖)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 湖 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巡 宣政院辖地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 检 义。 司
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权不断加强 从 相权不断削弱 汉 至 元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 政 武帝推恩令 治 中央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唐:节度使(藩镇割据) 制 集权 宋:派文官、设通判、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度 收兵权、控财权 的 元:行省制、宣慰司 演 选官标准由门第发展到才 夏商周:世官制(世卿世禄) 变 学,趋向公开公平。 选官 战国至秦:军功爵制 选官方式由举荐评定到科 汉朝:察举制 制度 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魏晋:九品中正制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 隋至清:科举制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汉:中外朝制 唐:三省六部制 君主 宋: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专制 枢密使、三司使 元: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文字狱。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 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 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强化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 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
意义:在政治上废除了 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 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 阶级专政的建立。
十级:左庶长 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
七级: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 六级:官大夫 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 五级:大夫
四级:不更 三级:簪袅
4 3
2 1
36 27
18 9
二级:上造 一级:公士
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 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顷田、 九亩宅的比例递增。 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 甚少晋升九级以上。 拥有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然 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才是军官。
含义: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 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目的:改变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 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 积极作用: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 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 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 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 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 消极影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 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 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