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处世哲学_外化而内不化_
道家庄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外化而内不化”是什么意思?
道家庄子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外化而内不化”是什么意思?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来聊聊庄子的人生理想和处世智慧。
我们都知道,先秦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而庄子则将道家思想发扬光大,今天我们不聊老子,而是来聊聊庄子的思想和人生哲学,看看他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生启示。
01庄子,原名庄周,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69年,是战国时期蒙国人,大概在今天的山东和河南交界处的一个小国。
庄子是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
所以,宋戴公为庄姓始祖。
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是“先秦七子”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四哲”之一。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与儒家另外一个大思想家孟子是同时代的人,如果对照西方古希腊的同时代的话,那么庄子比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小15岁,也基本上是同时代的人。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传世大作《庄子》一书中。
《庄子》原本有52篇,但只留下来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其中比较著名的比如《庄子·齐物论》、《庄子·逍遥游》等。
02我们先来聊聊“逍遥游”,《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逍遥”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也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思想。
“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
在“逍遥游”中,庄子阐释了对幸福的理解。
他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
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获得一种相对的幸福;而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更高一层的理解可以获得绝对的幸福。
在“逍遥游”中讲了一个大鸟和小鸟的故事,庄子说,大鸟能飞千万里,而小鸟只能在树间穿梭,但它们都是一样幸福的。
03“逍遥”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庄子对人间的实际情况已经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和领悟,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就像鱼了解水性一样自然。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外化而内不化”出自《知北游》篇:“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这里的“化”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的变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所以叫“随化”更为准确;“内”,内心,这里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外”,指人对内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态度以及外在行为。
所以“内外之化与不化”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自然本真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的问题。
“内化”就是改变内在的自然本性,如追慕权贵、屈委逢迎等,“内不化”反之,是保持内心的本真;而对外物的顺应叫“外化”,反之则为“外不化”。
庄子主张的是什么呢?是“外化内不化”,就是顺应外物而保持本性。
而我们一般的理解,顺应了外物往往要改变本性,比如孔子讲的“复礼”就是对社会制度的顺应,但“复礼”的同时或者说前提却是“克己”,无疑是对内心自然本性的伤害。
“外化”和“内不化”岂不是非常矛盾的了吗?其实并不矛盾,非但不矛盾,并且“外化”和“内不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内不化”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做变化,关键是对“外化”的理解。
我们说过,“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因之而化”。
那么是因为什么做出的变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庄子所要求的认识高度,那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外化”。
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高度或者叫境界。
我们可以参照《大宗师》里“外天下”和“外物”的说法,“外天下”就是能够超越而到社会生活之外,即不入世不流俗;“外物”就是能够超越到万物之外而能够“以道观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三个层次,意思最低的层次,就是“天下”。
这个层次就是我们熟悉的世俗社会;第二个层次就是“外天下”,超越世俗的境界,达到了“物”的境界,这时候就是“以物观物”了;再高就到了“外物”,这时候就是《齐物论》里说的“万物一齐”,“以道观物”了。
那么“外化”是指哪个层次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先看第“天下”层次,这时候的“外化”是对世俗社会的一种反应,即受到礼法制度、道德规范的约束,这当然是对精神自由的伤害,属于“内化”了,显然不是庄子所主张的;再看“外天下”即“物”的层次,这时候那些世俗的东西已经约束不了了,而是随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外化内不化:庄子的人生价值观
外化内不化:庄子的人生价值观庄子的人生价值观,是外化内不化,这是什么意思呢?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我们将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那么何为外化呢?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坚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现代社会千变万化,我们如何才能有一个安定的内心,而不受外在世界的影响?我们又怎样才能在坚持自己内心的同时,做到对社会的通达顺应?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那么这话他还是假托了孔子之言说的。
他说仲尼曰:古之人是外化而内不化,而今之人的遗撼是什么呢?是内化而外不化。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何为人生化境,我们来理解一下《庄子》里面所提倡的外化内不化,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个社会上,顺应规则,与人交往,遵从法度,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叫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的随和,一切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那么这就是一种化境。
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己,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于丹心语)。
我们真地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其实这个命题对于今人来讲更加重要。
因为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提出的新规则在一个信息时代里面,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
我们能够进步吗?我们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的、循规蹈矩的、墨守成规的准则呢,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呢?那么为什么在外在,我们一定要通达呢?因为,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我们人人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人人都会有一些穷困,人人都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遭遇到一种内心的挑战,就是我们能做到处变而不惊吗?庄子在《秋水篇》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又假托为孔子。
庄子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之——“外化而内不化”。
所谓“外化”,就是顺应社会的潮流,不为社会所淘汰。
社会一直都在发展着,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滚动着,特别是如今,正处于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纷繁复杂,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需要找到如何顺应社会的筹码。
所谓“内不化”,就是在顺应社会潮流的同时,要保持一份安定的心,不随波逐流,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外物所左右,经得住诱惑,不受身外之物的束缚等。
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心胸,不为“禁果”所左右,对于大千世界之下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人也是动物,有动物本能的****和需求,人性,都是向往追求到最好的,****是无止尽的。
回望历史,荀子主张“性恶论”,也是道出了点人的本性,虽然我个人并不主张之。
《性恶》篇开首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天性在于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伤风败俗的现象,所以需要教育,用礼仪进行教化,需要施行赏罚,这是荀子的处置法则。
从荀子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的****和需求等感性的满足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与规则则会导致人性的衰微,道德的败坏,甚至社会的倒退。
的确,人很难做到一直理性下去。
清官难道从没受到外在金钱和名望的诱惑吗?正人君子难道从没走过弯路?那些小说中所谓的英雄人物都是人性理想的化身,传达的是人类的期望,满足人性追求完美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伟人,例如古人之民族英雄岳飞,今人之伟人毛泽东,难道在他们的一生中,从没犯过错误?总之,人性是复杂的。
何况,水太清的话,鱼儿就活不了了,这可是常识。
所以,要想在大千世界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一种坦然,经惑不疑的一种态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是怎么坚持的,那我外在也特立独行,做一个桀骜之人,外面的世界与我无关,纷纷扰扰不足为观。
这样的话,不就孤立于社会大家族了吗?一个人,离开了社会,能生存吗,更何况发展自己?虽然庄子主张“无待”、“逍遥游”,但还是要懂得如何遵守社会法则,这是前提。
外化而内不化
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而内心不变。
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又会被社会所不容。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庄子所提倡的,坚持内心而顺应外在的境界呢?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耋之年,周围人很奇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第一步:身外。
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
一个人要外天下,也就说,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事情,比如你住的房子,住得舒服还是不舒服,吃的饭菜,可口还是不可口,所有这一切都是天下身外事,不要在心里牵挂太重,你可以外天下外天下我们做得到吗?其实,我们老觉得天下万物在今天,都在被我们欣赏着,被我享受着,我也想追求一个很好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想要跟别人比,这就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真正外于心了。
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外物。
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
如果说外天下还很大,说得还很空,那外物就不容易。
我们就说人的口腹之欲,现在有多少人因吃河豚而死,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我去的那家饭馆,他的厨师有专门做河豚的证书,我就是为要尝这一口新鲜,我就甘愿用生命去冒这个危险。
其实,去冒这个风险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亲人的牵挂?有没有想过你生命的分量?哪怕有没有想一想,明天你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件事情没做啊?真的值得去冒这个险吗?其实,这就是不能做到外物。
觉得所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既然美味当前,既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唾手可得,我为什么不伸手呢?把所有物质的东西,从你的心里拿走,这是第二步。
简论庄子_外化而内不化_的处事原则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4期 J O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NAL IT I ES I NST ITUTEVOL.35 NO.42009年10月(soci a l sci ences)O ct .2009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胡安良(1934-),男,湖北武汉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简论庄子/外化而内不化0的处事原则胡安良(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摘 要:5庄子6一书以古朴恢宏、神奇玄妙的独特魅力,历经数千年的传承而流传不朽,不仅蕴涵着深邃奇妙的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迪,而且关注社会人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处事智慧。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0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0而/内不化0,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0。
关键词:庄子;外化而内不化中图分类号:B223.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447(2009)04-0141-05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0,一般文人学士绞尽脑汁,以势利去说服诸侯,求得一官半职,惟恐不得。
而庄子却连现成的漆园吏和送上门来的楚国宰相都不作,宁愿苦心孤诣注录十余万字,为万世众生策划出一个地上天国)))无何有之乡;其人格何等伟大,其精神何等光辉!然而,这毕竟是伟大哲人的崇高理想!庄子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有妻儿,挣扎在乱世中苟全性命。
尽管人间的荣华富贵对他来说有如鸟雀、蚊虻从眼前飞过去一样,但毕竟要和百姓饮冰茹蘖无异。
所不同的是,庄子统观宇宙,遍察社会,联系人生,他不仅竭力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灵放松的精神空间,一个不被人事所羁的个人天地,即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而且他领悟高明智慧,精通人情世故,自有一套人生哲学。
5庄子#山木6里说:/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
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社稷存焉尔!0用燕子比喻君子对世间/若即若离0的态度,引人深思。
庄子:外圆内方的为人之道【庄子智慧】
庄子:外圆内方的为人之道【庄子智慧】“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典出《庄子·知北游》,其大意是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是内心世界却保持本心。
“外化而内不化”,用通俗易懂的词语解释,其实就和外圆内方差不多。
外圆内方的组合有四种,分别是外不圆内方、外不圆内不方、外圆内不方和外圆内方。
1第一种,外不圆内方。
这一种人就好比顽石,脾气又臭又硬。
在保持内心纯正的同时,外表也显得十分特立独行、孤傲清高,很难随着外物变化,对外界事物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排斥。
然而,外不圆内方的人,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他们品行端正,不会在背后害人,顶多只是不讨人喜欢。
但若准备和其交往,只要能受得住他们暴躁的脾气和一成不变的处事方式,那也不妨一试。
2第二种,外不圆内不方。
这一种就是典型的伪君子。
他们表面上给人一种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形象,背地里却干着偷鸡摸狗、落井下石的勾当。
这一类人懂得揣摩你的心思,进而和你套近乎,慢慢熟悉你的一举一动。
可是,他们却并非真心诚意和你结交,仅仅是在利用你探听他们想要的消息,亦或是想挑出你身上的毛病,好给予当头一击,踩着你往上爬。
这一类人活得很憋屈,已经不是在为自己而活。
如果用一个字解释这类人,就是“忙”,这个忙并不是忙于业务,而是忙于人际关系。
“忙”左边是心、右边是亡,亡有丢失的意思,一个人忙到把心都丢失了,那还是他自己吗,他还在为自己而活吗?答案自然显而易见。
3第三种,外圆内不方。
这一种就是典型的小人。
对待上级,他们终日摇唇鼓舌、奴颜婢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对待同事,他们称兄道弟、狗苟蝇营,旨在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不让自己落单,好让他人有机可乘;对待下属,他们肆意辱骂、宣泄愤怒,完全不把其当做人看。
这一类人活得很悲哀,自然也可以用“忙”字囊括。
只不过他们的“亡”,则译为消亡、死亡。
他们忙到心都忙死了,满眼只有功名利禄,一生只为钱、权而活,如同行尸走肉,又岂会有心呢。
4第四种,外圆内方。
庄子“外化内不化”
于丹曾在《我读经典:感悟中成长》中解读道:
“所谓外化就是一种最大限度的顺应, 要去适应社会的规则,要去接人待物合乎礼 俗,要有自己的职业角色,要与人交往,在 社会上担当责任。 而所谓内不化,就是一个人有生命的执守,有自己我 之为我,永远不更改的那一点禀赋,有自己用全部精神世 界,九死未悔坚持的一个信念。 其实一个人有了他的外化,这一生会很有效率,他跟 这个世界,可以做到和谐相处;而一个人有了内不化,这 个人的心灵才会坚强,他才会有未来;所以内不化给了我 们理想,外化给了我们现实。”
庄子“外化内不化”所蕴含的 人际交往法则
主讲:文新学院 张勋宗
主讲内容
一、庄子“外化内不化”的内涵 二、人际交往中的“外化内不化” 三、如何才能做到“外化内不化” 四、七种病态心理影响人际交往
一、庄子“外化内不化”的内涵
“外化内不化”出自庄子《知北游》篇:“仲尼曰: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化”即“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的变化,是人对 事物的一种反应,即“随化”; “内”,即内心,指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的自然本 性; “外”,指人对内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态度以及外在行 为。 “内外之化与不化”实际上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自然 本真与外界事物和他人的关系问题。
第五层次:成功的需要
成就
第四层次:尊重的需要 第三层次:社交的需要
第二层次:安全的需要 第一层次:生理的需要
荣誉、升迁
马 斯 洛 理 论
友谊、归属、 接受
安全、医疗保险、退休福利
穿衣、食物、住房、交通
庄子主张的是什么呢?是“外 化内不化”,就是顺应外物而保 持本性,在人际关系上,就是现 代的人所讲到的,要做到“外圆 内方”。 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外化内 不化”,即“外圆内方”,就能 消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减少自然 存在的障碍,降低交际的成本, 提高劳动的效率,这样才能实现 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得更多合情、 合理、合法的“铜钱”。
也思“外化而内不化”
098百家杂谈也思“外化而内不化”刘 然庄子《知北游》篇中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读完于丹的《〈庄子〉心得》,更喜欢这句话了。
魏晋时期的嵇康说“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外化而内不化”殊途同归。
庄子认为,人应该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但对于外在的世界,则应通达和顺应。
先聊一聊“外化”。
其实外化指的是人的社会性,人不是独立的个体,每时每刻都在与外在的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共生共存。
社会有社会的规则、法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遵循这些规则,特立独行的人是无法得到认可的,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合群”。
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不合群标榜为个性,其实,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是个性,而是执拗和幼稚。
真正的个性不是鹤立鸡群、格格不入,而是独特却不突兀,融于周围而又特征明显。
化于外不是泯灭内心的坚持和原则,而是以内心的原则为基础的。
“外化而内不化”就像打太极一样,与世俗过招,化解世俗的影响于无形,又不伤害自己的内力。
外化不是随波逐流,不是世故,而是要以内不化为前提。
“内不化”也就是嵇康说的“内不失正”了。
人要有自己的坚持和秉性,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内心总有自己的坚持。
人们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世俗名利场中摸爬滚打,难免会沾染“俗气”。
在免俗的方法上,《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而庄子说要“内不化”。
内不化是外化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内不化,外化就成了随波逐流;而离开了外化,内不化就成了固执。
外化很容易,内不化才是最难的。
如何做到内不化呢?内不失正,最难理解的也许就是何为“正”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为集体利益而坚持为“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家为他人的责任为“正”?都偏于一隅了。
我理解的“正”,是一种天道自然,是最本质的规律,而不是人为的刻意的标准。
讲个故事,有一次宝宝幼儿园发了一张参观鲨鱼券,我回到家后,宝宝很开心地跟我说要去看鲨鱼,我当时就纳闷,在商场能有鲨鱼?可是看到孩子那么兴奋,第二天还是带他去了。
庄子美学思想在西方画家身上的体现——外化与内化的处世态度
要,不愿迎合他人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
性, 不愿放弃 自己的美学 观点和表现手法 , 内不化使 其 能在 西方 绘 画史 中 留有 一席 之地 。就 在这样 面 临连续
不断的打击和经受挫折的过程中,伦勃朗的艺术却达
到精 纯 的境 界 。无 论 宗教 、 神话 、 肖像 、 景 、 物等 各 风 动 种题材 的绘 画 , 都有 独 到 的成 就 。在伦 勃 朗 的手 里 , 光 和影成 为 他 表 达 主题 和情感 的有 力 的艺术语 言 。他 使
知道说什么才好 , 他的作品中趣味 、 色彩 、 构图 、 人物性
格、 表现力 和线 描的堕落 紧紧伴 随着 他人 品 的堕落 。你 要这位 画家在 画布上表现什 么 呢? 表现 他 的想象? 可是 一个成 天 与最 低 等 的妓 女厮 混 的人 又 能想 象 出什 么东
475000 )
狄德 罗 的批评 十分 尖刻 ,将 布 歇 看成是 腐 朽 的路 易十五王朝 的宠儿 ,并且认 为他 的画对社会产生 了消 极 的影 响 。狄 德 罗说 得 很 清楚 : “ 布歇 所表 现 的优 美 雅 致、 风流惆镜 、 诱人 的媚态和高雅 的趣 味 , 的才华 , 它 它
的丰姿 , 照人的光彩 , 浓妆艳抹 的肉体 , 还有荒淫放荡
际交往 中要懂得 变通 , 要与时俱进 , 要有心智 。那如此 变通会不 会影 响一个 画家 的心 中理想 和 目标 呢? 这就 要提到 “ 内不化 ” 了。每个人都有年轻 的时候 , 中 自然 心 少 不 了对 事 业 的抱 负 , 生 活 的憧 憬 , 理想 的追求 , 对 对
总想 着 世 事 都 能 按 照 自己 的喜 好 进 行 。 可 在 接 触 现 实
外化内化外化而内不化的丰姿照人的光彩浓妆艳抹的肉体还有荒淫放荡的行为俘虏了那些纨术领域都有社会人士以及那伙对真正高雅的趣味真实感正确的的影响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语出《庄子·知北游》:“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在其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在其却坚持操守;现在的人,在其内不能够持守而在其外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孔子真的这样说过么?
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内心必然是纯一坚定而不离散游移。
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与外在环境相顺应,必然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
”这是庄子假托孔子之口表述的人生理念。
原来庄子也有假托的时候,或许当时的人们并不以假托为诟病。
所谓“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所谓“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而要在内心有所坚持,否则将被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所左右,从而丧失自我。
这化结外力,借助为自己之力,却又能坚守本心的“外化而内部化”的理念之下,自然而然有着有种内圣外王的感觉。
总结来看,“外化而内不化”是说,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但是生命要有所坚持,既要随顺,又要固我,这是一种超达而坚贞的人生观。
这种人生观的树立,自然也就为积极的入世铺了路。
浅谈庄子“外化而内不化”思想
浅谈庄子“外化而内不化”思想授信审批部 **再读《庄子》,结合当前所处之境况,特别是对庄子人生观、价值观的更深入的理解,感触颇多。
庄子的处世哲学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而“外化而内不化”是期精髓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外化而内不化”原文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文大意是:颜渊请教孔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不要送往,不要迎来。
’请问其中的道理。
”孔子说:“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能随外物变化的人,就是因为内心持守不变。
他能安于变化,也能安于不变化。
要能安然与变化相顺应,就须合乎分寸。
”他接着说:“圣人与万物相处而不伤害万物,不伤害万物的人,万物也不能伤害他。
正因为无所伤害,才能与人相往来。
山林啊,原野啊,都能使我欣欣然快乐啊!快乐还未结束,悲哀又接着出现。
悲哀与快乐来临时我不能抗拒,离去时我也不能阻止。
”从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处世秘诀,就是“外化而内不化”。
所谓“外化”是说随着外物变化;所谓“内不化”是说对于悲哀与快乐“不要送往也不要迎来”,做到坚守本心不为所动的超越态度。
读此书,从庄子的宇宙观、认识论及人生观的理解与思考中,让人在不经意中打开了眼界。
同时,也给予了我力量的源泉,品味出“外化而内不化”的为人处世之道的特别之处。
当今之社会,又该如何做到“外化而内不化”呢?“外化而内不化”放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的顺应,适应社会的规则,要有自己的职业角色并承担社会上的责任。
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去顺应的外在,却需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庄子的处世哲学
庄子的处世哲学10思政四班陈明贵一直很喜欢庄子,喜欢他的逍遥无拘束的生活,喜欢他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方式。
谈到怎样处世,很多人都会以利益为中心,尤其是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名利将所有人的灵魂都困住了,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他们一生都在不停地忙碌着,没有真正的体验生活。
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活着真累!的确,没有将心灵释放的生活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我们忙碌的同时,何不将前行的脚步放缓,或作短暂的停留你看看路边的风景吧,将忙碌的心松口气。
何必执着于名利,何不像庄子一样神游于天地,逍遥一回又何妨?对名和利单薄一点,何必要给自己的心加上一道又一道圈,让自己喘不过起来。
周围的环境瞬息万变,我们也要随时更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面对的挑战。
但是我们在不断改变的同时别忘了自己的操守,要有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外化而内不化”,我一直很欣赏庄子的这句话。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内不化”面对社会越来越多的诱惑,能保持自若的心胸,不为名利左右,对于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来说,的确不是一件易事!人性,都是向往最好的,对利益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尽的。
从三聚氰胺到毒奶粉,从防腐剂到塑化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每在网上看到这么多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本人就觉得很激愤。
为什么没人管,为什么打击了过一段时间又出现相同的事情?我们心中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这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问题,纯粹的道德指责和话语攻击已无济于事,我们只有卸下道德义愤,全面反思当前的社会问题,商人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人民的生命安全,政府监管不力,导致一幕幕悲剧上演。
“内不化”因为缺失一种文化和信仰的积淀,没有从根本上深入社会植根民心,在现实生活中想要推广道德和人之所以为人的修养无异于逆水行舟。
要想在面对诱惑而不动摇,保持自我安定的心境,做到处变不惊的坦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什么是“外化”呢?也就是说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面对恶劣的竞争环境我们不能坐以待毙,随遇而安。
简论庄子“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事原则
候 就梦 见 粪 便 。 当 时 的人 认 为 这 是 阐 述 义 理 的精 ”
妙 言论 。
现实社会 格格 不入 。他 所说 的话 , 音者 稀 , 赏殆 知 真 绝 。他 只好 用 寓 言 、 言 、 言 以广 人 之 意 , 重 卮 所谓 籍
市 南宜僚 见 鲁侯 , 侯 有 忧 色。市 南子 日: 君 鲁 “ 有忧色, 何也 ? 鲁 侯 日: 吾 学先 王 之 道 , 先 君 之 ” “ 修
青海 民族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第 3 卷第 4期 5
20 09年 1 O月
J R I oF Q GHA AT oNA —r OU NA ,  ̄ IN I I】 r Ⅱ l T E NS m T
(oil cecs sc in e) as
YOL. 5 No. 3 4
1 4l
第3 5卷
胡安 良: 简论庄子 “ 外化 而 内不化” 的处事原则
也; 虽饥 渴隐约 , 且 胥 疏 于 江湖 之 上 而 求食 焉 , 犹 定
求得一官半职 , 惟恐不得 。而庄子却连现成 的漆园 吏和送上门来 的楚国宰相都不作 , 宁愿苦心孤诣 注 录十余 万 字 , 万 世 众生 策 划 出一 个 地 上 天 国—— 为
无 何有 之乡 ; 人格 何 等伟 大 , 其 其精 神 何等光 辉 ! 然而, 这毕 竟 是 伟 大哲 人 的崇 高 理 想 !庄 子 又 是一 个有 血有 肉的普通人 , 有妻 儿 , 扎在 乱世 中 他 挣 苟全性 命 。尽 管人 间 的荣 华 富 贵对 他 来 说 有 如 鸟 雀 、 虻从 眼前 飞过 去一样 , 毕竟 要 和百姓 饮冰 茹 蚊 但 蘖无 异 。所 不 同 的是 , 子 统 观宇 宙 , 察 社会 , 庄 遍 联 系人生 , 他不 仅竭 力 寻 找一 个 可 以让 自己心灵 放 松 的精神 空 间 , 一个 不被人 事所 羁 的个 人天地 , 即追求
论“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论“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作者:马静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10期马静(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摘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关键词:唯物论;处世;外化而内不化;古今意义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20-0275-01佛家云:一切皆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儒家曰: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家语:外化而内不化。
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一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佛家、儒家、道家,恩格斯,都指出了一个道理:不管世事变幻如何、岁月变化如何、境遇变更如何,唯一不能变的是内心所秉持的原则。
一、古代意义《庄子》中提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
”“外化即安然随顺外物的一切变化,亦即安于一切自然的变化。
庄子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可奈何的,因而人们只能随顺外界的必然,任何脱离和抗拒命运之必然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内不化即不动心,即在万物纷纭变化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了登基和保住天下,一生杀人无数,但她在关键时刻,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留“刺”的手段却也是十分高明的。
据说,上官婉儿出于为家人报仇的目的,参与了“倒武政变”,成了罪人。
但武则天认为她很有天资,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
鉴此,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
并把婉儿留在自己身边,“用我的力量来感化她”。
还表示:如果我连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都不能感化,又怎么能够“以道德化天下”呢?此后,武则天就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
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用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服、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
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
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标签: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现实意义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一、理解“外化而内不化”的含义《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古之人是庄子学派的理想人物。
“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学派理想的处世原则,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庄子:“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庄子:“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庄子:一个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你的人生就会虚度悠风翩舞2021-10-20 10:54庄子《知北游》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也很好理解,就是说古时候的人,他们面对外界通达顺应,但是内心中是有一个核心,一个纯粹、自在、流通、超绝的灵性,永远不会改变的。
而现在的人呢,他的内在却很容易被欲望同化,被世俗的追求、热点这些东西所分化。
如此一来,我们所呈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就被固定化了,行为模式也被流程化了,甚至连善恶评判都被标准化了,我们逐渐接受了一种世俗的、统一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
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一直如波涛汹涌、就像那暗流一般、变来变去、没有一个根本的“心锚”来定住心神。
所以,我们必定会很浮躁,经常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没有方向感、缺乏定力,不像古人一般沉静、有智慧。
这种情况其实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时代变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了,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讲过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根源,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句话是说,古时候的人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则是为了获得别人的称赞。
实际上,中国的学问从宋朝以后,就发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是我们的这个文化精神,逐渐偏离了正轨。
在唐以前,我们中国人所设定的社会文明和文化系统,都指向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作“觉悟”。
觉悟本体,或者叫觉悟那个道,觉悟那个生命的本源,净化这个本源,圆熟这个本源,氤氲这个本源,这个我们文化精神的那个核心所在。
那么按照这样的生命价值取向,我们中国人所设定的文明结构,全是服务于这个人如何成就的,所以《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就是成道的过程,也就是走向觉悟的过程。
所以我们国家的文明制度,或者说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是按照成圣、成君子、成贤达,最后成圣人,这个价值指向所设定的文明结构。
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而内不化<解释>; 一个人外在的相貌会变,性格会变,身材会变.总之,外在的东西都可能会变. 但是,内心的执著,最初的梦想不改变! 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但生命要有所坚持!君子合而不同。
为人处事随和礼让,待人接物温文而雅,凡事顺而少争执,这是外化的表现。
但君子不是没原则,君子更能坚持内心的信念,原则问题不会让步,这是内不化的表现。
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
这就是君子做人的张力和定力,一切任凭心智。
【近义词】:思随真理,言顺大众君子和而不同[ 原文 ]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 赏析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
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
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外化内不化
外化内不化
涂紫璇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忠孝礼义,肩承天下是孔子的信仰:超然物外。
独善其身是庄子的境界。
顺应社会,走向社会是儒家的外化:坚守自我,精神超脱是道家的内不化。
外化现实,内不化理想,二者相和,才是人生之法。
【总页数】1页(P15-15)
【作者】涂紫璇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附中高三(12)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
2.外化而内不化
3.外化而内不化
4.外化而内不化
5.探析庄子清廉思想中外化而内不化之内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3-15作者简介:孟德泉(197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谈庄子处世哲学———“外化而内不化”孟德泉(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滨150025)摘要:处世哲学是庄子人生观的理论学说。
他关注个体的情感心理和精神世界,在出世与入世二元对立中,努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处世哲学的圆融与超越。
庄子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关键词:庄子;外化而内不化;处世哲学;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061-02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在洞察社会现实后表现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个人的独特的态度与看法。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曾经做过宋国管理漆园的小官吏,最终被罢免。
为了生活,他以打草鞋为业,但经常入不敷出,甚至靠借贷度日。
再加上当时春秋战国时代,“五霸强,七雄出,逞干戈,尚游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周朝已经名存实亡,庄子感同身受。
面对举步维艰的生活处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庄子并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同流合污,而是使自己呈“无用”状态,通过“无用”来保全自己,再图“大用”。
从而形成了庄子既顺应这个社会,又追求精神逍遥的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自古有之,但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却不尽相同,古人与今人的也不尽相同。
处世指在社会上活动,与人相处。
处世之道就是指个人在社会之中活动时,对待社会世俗生活的态度与方法,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所持有的态度与方法。
善处世者,无论在任何环境之下,常能逍遥自在,怡然自得,澹然自安,欣欣自乐。
其中,“外化而内不化”是精华所在,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只有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真正地实现“逍遥游”。
一、理解“外化而内不化”的含义《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古之人是庄子学派的理想人物。
“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学派理想的处世原则,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处世哲学的一个契机。
“外化内不化”出自《知北游》篇:“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这里的“化”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不是自然的变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所以叫“随化”更为准确;“内”,内心,这里是指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的自然本性;“内不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在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是保持内心的本真;否则我们将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指人对内心之外的所有事物的态度以及外在行为。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所以“内外之化与不化”探讨的是如何处理人的自然本真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的问题。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按《田子方》里子方所说:为人真诚,外貌与常人无异而内心与自然契合,顺应世俗而能保持真实,洁身守静而能包容外物。
对于无道的人,就以庄重态度来开导,使他打消邪念。
“内不化”容易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做变化,关键是对“外化”的理解。
我们说过,“化”是对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因之而化”。
那么是因为什么做出的变化呢?如果我们不能够理解庄子所要求的认识高度,那就不可能准确理解“外化”。
《大宗师》里“外天下”和“外物”的说法为,“外天下”就是能够超越而到社会生活之外,即不入世不流俗;“外物”就是能够超越到万物之外而能够“以道观物”。
《德充符》说,“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所谓不为死生所动合、“不与物迁”就是内不化。
内不化的实质即无心无情。
惠子问庄子:“人故无情乎?”庄子日:“然。
”惠子Z h e X u e Y a n J i u ☆哲学研究☆61Theory Researc h 学论理★★★★日:“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日:“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无情”即内不化,“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即无情的实质和目的,也就是内不化的实质和目的。
那么“外化”是指哪个层次呢?“外化”即随顺外物的一切变化。
庄子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因而人们只能随顺外界的必然,任何脱离和抗拒命运之必然的企图都是徒劳的。
《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
子舆有病,有人问他“汝恶之乎?”他回答说:“亡,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鸽炙,浸假而化予之况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这就是说,假如造化把我的左臂变做鸡,我就因之而报晓。
假如造化把我的右臂化为弹丸,我就用它打鸟烧着吃。
假如把我的屁股变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车马而行,不用另外驾车了。
这就是至人安于外化的态度。
一切都是造化之安排,所以一切都应该因之任之。
所谓“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应帝王》),这才是庄子所说的“外化”的境界。
所以,“外化”是超越世俗甚至万物的、在“道”的层面的对“道”的顺应。
这时候是顺应已经与世俗毫无关系了。
因为到了“道”的高度,万物之间就没有了区别,都成为“道”的载体,所以也可以说是对“道”的层面的“物”的顺应。
所谓“外化”其实就是“处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二、浅析“外化”与“内不化”的关系《知北游》里说:“圣人处物不伤物。
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
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化”恰恰是“内不化”的前提,而“内不化”则是“外化”的结果。
所以,《知北游》说:“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
”就是说,与物随化的“外化”,就是“内不化”。
这句里的“一不化”就是“内不化”。
只有坚持“内不化”才能抵御世俗的人为规则,才会超越“天下”的层次而达到“道”的层次。
从这个意义上讲,“内不化”又是“外化”的前提,而“外化”则成为“内不化”的结果了。
这就是“外化”与“内不化”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而又互为结果。
甚至“外化”的程度也决定着“内不化”的程度,反之亦然。
当然,前提是庄子必须允许“外化内不化”有程度的存在。
实际上,“外化”是“化于道”,而“内不化”是“守于道”,内外一也,这个人就成为“得道”的“至人”了。
但是,庄子更重视的是“内不化”。
在庄子看来,外化是内不化的条件,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
因顺外物的变化是保证精神超然宁静的最好办法,是免除痛苦、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前提。
“外化”是为了保证“内不化”。
“内不化”既是庄子的精神自由实现的条显然,庄子的内不化与外化是完全一致的;化鸡、化弹、为牛、为马、或死、或生都是“外化”,在这些变化中毫不动心就是“内不化”。
“外化”与“内不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
随顺环境是为了减少与外物的摩擦,从而保证内心的宁静;绝不动心则可以保证毫无阻滞地随顺外化。
这是内不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是,庄子更重视的是“内不化”。
在庄子看来,外化是内不化的条件,内不化是外化的目的。
因顺外物的变化是保证精神超然宁静的最好办法,是免除痛苦、获得精神自由的重要前提。
“外化”是为了保证“内不化”。
“内不化”既是庄子的精神自由实现的条件,也是他的精神自由的实质内容。
三、“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哲学的现实意义庄子的处世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时代状况的结果。
出于自我保存的天性,在混乱或屈服的时代,人会作出适当反应,避免伤害,增加生存机会。
人会压抑自我的表现,隐藏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与外界达成形式上的妥协。
庄子处世哲学无非是把人这种出于本能的反应理论化了。
以庄子学说的内在逻辑来说,这也是他贵己、重生主旨的必然结果。
在一个社会上,顺应规则,与人交往,遵从法度,这一切都可以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
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三人而成虎,那就会很容易改变你的想法。
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
这样的话,我们将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心存一份坚定的信念,不要让自己的灵魂受到身外之物的束缚,坦然地面对社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少一些纷纷扰扰,多一些简单快乐,做到“外化而内不化”!而这是我们从《庄子》中得到的处世之智慧。
参考文献:[l]郭庆藩.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2]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庄子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1992.[6]秦榆.庄子学院[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7]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9]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胡道静.十家论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许广东)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