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角度看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
中西爱情观第一篇:中西爱情观中西爱情观差异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的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一般来讲,中国式的爱情内敛含蓄,而西方人的爱情大胆直率,对比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便可见一斑。
西方传统爱情观的核心是英雄配美人。
比如荷马的《荷马史诗》中讲述了争夺世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而使希腊和赫梯两个大帝国的君王持续了10年的战争,我们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另外一种英雄美人的故事。
罗密欧的心中一旦被爱情的火焰所点燃,他的一切行动就变得无所顾忌,舞会结束后,他冒着被朱丽叶家人发现而受害的危险,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围墙,偷偷地潜入普莱特家的花园,向朱丽叶吐露爱慕之情。
英雄配美人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英雄为了赢得荣誉或爱情而为美人所效劳,或者英雄和美人为了爱情而奋斗。
为了崇高火热的爱情,西方文学中的悲剧英雄不惜以生命来捍卫爱情,以壮烈的行动向敌对力量发起猛攻。
现实中也有为了爱情而决斗致死的,比如法国著名数学家笛卡尔。
换言之,西方的观念崇尚追逐自由爱情的勇士。
这些故事的主角们总是大胆直接地对他们的钦慕对象袒露心扉,从不遮遮掩掩,欲语还休,甚至一定要说一句“啊,美丽的女士,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西方人对爱情的表达大胆而直率,罗伯特·彭斯在《一朵红红的玫瑰》里写道“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四月里迎风初开。
我的爱人像一首甜甜的曲子,奏得又合拍又和谐。
”,拜伦的《雅典的少女》更是直接:“还有我久久欲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苗条的腰身,凭这些定情的鲜花,我要说: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这是一种自由、大胆、直率、热烈的西方式爱情。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看起来他们倒会被认为高调而难以接受。
中国传统爱情观的核心则是才子配佳人。
中国的才子们以一支笔博取佳人芳心,男子寒窗苦读总是配以柔情似水的女人。
这类故事实在太多,从中国传统爱情观大家都喜欢提到的《西厢记》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到《聊斋》中各色书生和各色狐狸精的故事,中国女性最青睐的是那种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男性。
爱情观的一些看法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学号:2013510118 姓名:许联林爱情,无论中西,无可异议的是在人生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政治学角度来说,爱情应该属于上层建筑。
脱离衣食住行茶米油盐之外,可以说是属于一种精神享受。
这种中西共有的精神享受,对人们来说不可或缺,无论是梁祝,还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这些众人皆知的情爱典故,都告诉我们爱情可比生命,由生及死由死及生乃至生死恋。
地域,经济,政治格局以及文化这些关键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爱情观的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人,中西双方,不同的地域不同气候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使得二者爱情观上会有偏差。
而经济政治则对任何一种上层建筑都会产生影响,爱情亦是不可避免,所有因素当中,直接作用的因素,应该是属于文化无疑。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如《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最好的例证。
长相平凡,毫无背景的家庭教师简爱爱上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罗彻斯特也深爱着简爱。
他们的婚恋,是感情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在西方人看来,爱情是至上的,爱情是最神圣的,它是人类情感中最神圣的部分,决不能被玷污。
它具有了与宗教偶像一般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同时,它也是人类情感的极致,具有高度非理性的品格。
如果说西方人的爱情是精神的,是浪漫的,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爱情则是物质的。
自古以来,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男方一定要比女方的家庭条件好,哪怕只好一点点;男的一定要比女的学历高;男的赚钱一定要比女的多,要不就有吃软饭的嫌疑,甚至在身高上面也有要求,就是男的一定要比女的高,哪怕只高一点点也行。
如果哪个女的找的男朋友比她的条件“差”,那么立马会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即使是冲破阻力结了婚,亲戚朋友的指指点点也是少不了的。
只有双方“门当户对”了,双方家长才会认为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东西方爱情观
东西方爱情观差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参考文献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私人情感,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红楼梦》、《牡丹亭》等。
在古代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观念,强调爱情的和谐和家庭的和睦。
相反,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与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有关。
在西方,爱情通常与浪漫和激情相关联,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爱情通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吸血鬼日记》等。
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责任,强调对爱情的承诺和忠诚。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亲人、朋友或祖国的爱,例如在母亲节或国庆节期间表达对亲人或祖国的热爱。
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表达为对伴侣的爱,例如在情人节或七夕节期间表达对伴侣的爱。
中西方爱情观念及表达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
和传统。
在中国,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价值观,而在西方,爱情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会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爱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中的爱情观
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浅析中西⽂化差异中的爱情观朱晶沈阳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命诚可贵,爱情价更⾼”,这⾸诗直接说明了爱情在⼈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更甚者则以对爱情的追求为⼈⽣的最⾼⽬的,这表明爱情的可爱与尊贵。
由于传统⽂化的不同,中西爱情观存在着较⼤的差异。
但在当前中西⽂化兼容的情况下,社会上的爱情观,既受西⽅⽂化爱情观的影响,⼜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关键词:中国西⽅⽂化差异爱情观⼀、历史上中西爱情观的⽐较(⼀)中国的爱情观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在家从⽗,出嫁从夫,⽼来从⼦”。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母之命,媒妁之⾔,严格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的约束了⼈们对爱情的追求,如果男⼥双⽅⾃由结合,就是被世⼈认定为私定终⾝,通常都是也悲情为结局的。
⼀般的婚姻多由家长请媒婆进⾏说媒,讲清双⽅条件,双⽅⽗母同意,写下婚期,送上聘礼,基本上就算定了下来。
还有⼀种就是由皇帝进⾏赐婚,皇帝直接下达命令,不管任何⼈的意见,直接下达旨意,谁娶谁,谁嫁谁,不可违背,否则就是抗旨不遵,会被灭族的。
另外,还有⼀种就是指腹为婚,孩⼦还没出⽣,就指明,如男孩就为结义兄弟,⼀男⼀⼥就结定终⾝。
这⼏种⽅式,男⼥双⽅连见⾯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主选择爱情的权利。
在古代,因为受到封建旧思想的束缚,受低级社会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许多美好的⾃由爱情总是被⽆情的拆散,例如:梁⼭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爱情⾄今使⼈赞不绝⼝,更是为后⼈留下经典的梁祝曲。
还有不少⼥⼈成为了政治牺牲品,被强迫进⾏政治联姻,这拆散了⽆数彼此恩爱的情侣,例如范蠡和西施就是政治的替代品,“昭君出塞”也讲述了牺牲⼥⼦爱情换取政治的事件。
(⼆)西⽅的爱情观与古代中国有类似的地⽅就是,古代西⽅的阶级等级制度也⾮常森严,婚配也讲究“门当户对”,但不同的是在爱情的追求上相对的⼤胆和⾃由得多。
他们在选择⾃⼰未来⼀半时,个⼈有相对的⾃由。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8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0期一、中西方爱情观(一)中国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大相径庭。
爱情的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并不崇高,甚至被认为是微乎其微的。
中国自古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人们更多地认为爱情的最终目的和结果就是为了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的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因此,婚姻成了爱情的枷锁,而爱情却难以跨越婚姻的阻隔。
“中国式爱情”往往沦为逝者的寿衣而非婚姻的嫁衣,爱而不得乃是常事。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婚姻的地位高于爱情,若两情真切,而没有一纸婚书,便是违背舆论道德,奉子成婚更被视作有伤风化。
(二)西方爱情观西方人秉承着“爱情至上”的观点,认为爱情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将爱情的地位视作胜于亲情、胜于生命,乃至胜于一切。
不懂爱就不懂生活。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众叛亲离下,毅然决然追求爱情而献出生命。
诸此种种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西方人对于爱情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中国,他们甚至认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将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没有爱情犹如饭菜缺乏调味品一样平淡无奇,爱情不仅能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归宿感,还能够成为自己在艰难困苦时的一盏明灯。
当双方处于热恋期时,西方人会觉得自己的另一半犹如天使般圣洁漂亮且温柔大方,那么陷入爱河会达到净化心灵、净化自我的作用,乃至于使道德得以升华。
因此,西方人无不重视爱情,珍视爱情,穷尽一生都在努力追寻爱情的脚步。
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国家的爱情观大相庭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爱情的自由度中国追求爱情的自由度显著低于西方。
缘于中国自古以来便讲究门当户对,阻碍男女间恋爱的因素便非常之多。
古有言“男子胜之以城池,女子胜之以眉目”,男子需要德才兼备,最好出身官宦世家,因此男女双方的感情就掺杂对身份地位和阶级身家等相关因素,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婚姻通常由父母钦点,如果两人心有所属,但是遭到父母反对,大多只能妥协,放弃真爱听从父母的安排,少数会选择为爱抗争,但抗争的结果往往是悲剧收尾。
社会学视角下的浪漫爱情观
社会学视角下的浪漫爱情观浪漫爱情观是人们普遍认为的感情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爱情的纯洁、甜蜜和美好,是人们对于感情生活的美好憧憬。
但是,浪漫爱情观的诞生和流行也由来已久。
那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浪漫爱情观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呢?首先,浪漫爱情观的形成和流行是与社会文化变迁相关的。
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浪漫主义运动,其反叛精神和放任自我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而浪漫爱情观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逐渐强化,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和推广。
现代社会中,倡导个人自由的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体验、感受、情感和热情,也融入了浪漫爱情观中。
其次,浪漫爱情观的形成和流行也与人们经济地位的变化有关。
在传统社会中,婚姻和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人们的选择和决定常常受到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逐渐改变,经济独立和自由选择婚姻对象的能力也显著增强,这些都为浪漫爱情观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再次,浪漫爱情观还受到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推广。
电影、电视、小说、歌曲等文化产品中,浪漫爱情故事几乎是必备元素,如《泰坦尼克号》、《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它们那美好的情节和感人的场景深深地吸引了观众。
这些作品的宣传和推广,使得浪漫爱情观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对于形塑人们的爱情观念和认知意义重大。
浪漫爱情观的兴起,虽然带来了美好纯洁的感情体验,但是也给人们的情感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可能会使人们将爱情理想化,单纯的寻求浪漫和甜蜜,而忽略了实现有效沟通、互相支持、信任和尊重的必要性,从而容易伤害自己和别人。
其次,浪漫爱情观给年轻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带来某种影响,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理解。
有研究表明,浪漫爱情观会导致青少年保持超大的幻想,化童话般的浪漫幻想为现实并不可行的标准,无法有效地面对压力和挑战。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浪漫爱情观是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经济地位的提高以及大众媒体的广泛宣传等因素有关。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浅谈东西方文明爱情观
浅谈东西方文明爱情观爱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相通的。
爱情把人的精神提升到与心灵对话的层次。
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
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影视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过对东西方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而通过对影视作品中的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双方的理解沟通。
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
将体现在中西影视作品中的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爱情观念决然不同。
现在我们以《云水谣》和《云中漫步》两部中西代表性爱情电影为例比较中西爱情观念的不同之处。
首先,我想简单介绍一下两部电影主要内容以便加深我们的理解。
中国爱情电影《云水谣》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台湾的景致风韵让人难忘,俊朗的秋水与美丽的碧云楼台邂逅温馨动人;此后秋水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有情人被天海相隔,但仍坚守“等待彼此”的誓言矢志不渝,这份痴情令人神往;在朝鲜战场,当一个名叫金娣的纯真小护士深深爱上了满腔爱国热忱和满腹相思的秋水,一路追随他直至雪峰耸立的西藏,并最终与之结为连理,这份执著真爱尤为催泪;而最体现云水苍茫之情的碧云则在海峡的另一方,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终其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但最终得到的却是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的不幸消息。
当一生未嫁、容颜苍老的碧云听秋水的儿子昆仑讲述父母的故事,领悟了秋水一生的不舍真情,她画下了血色的雪花来祭奠逝去的情人和岁月。
也许上苍的磨难和残忍甚至资讯不通或许就是为了见证和诉说人类不染尘埃的情感,就是为了提醒喧嚣的世界,那人为的海峡阻隔已然催生了多少普通人日日夜夜无尽的绝望和悲伤。
而影片《云中漫步》是一部充满了拉丁风情的爱情影片。
影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
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比较分析爱情是一个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文学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承载着无数关于爱情的故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爱情的诠释和描绘也不尽相同。
本文将比较分析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一、爱情的起源和发展无论中外文学,爱情的起源都与人类的封建社会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例如西方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的是一对年轻情侣,他们的爱情超越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分歧,但最终以双双牺牲告终。
而中国文学中的《红楼梦》,则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宫廷爱情。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方式略有差异。
中西方文学通常对于爱情有不同的期许。
在中西方文学中,爱情是一个人生完整性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文学作品更注重家庭、亲情以及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学则更强调个人的追求和情感自由。
二、爱情的表达形式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通常更加开放和直接,情感表达也更自由。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情诗,透过唯美的文字形容描绘爱情的美好和激情。
而中国文学则更偏向隐晦和含蓄,以意境丰富的诗歌和细腻的叙事手法,表达出爱情的深邃和复杂。
此外,中外文学也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文学较多地以男女主人公个体情感为切入点,强调个人的情感追寻和自我表达。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爱情的群体性和团体荣誉感。
例如《红楼梦》中的复杂情感纠缠和人物群像描写,凸显了封建社会下的爱情关系的复杂性。
三、爱情观的差异和共同点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同点。
差异体现在对于爱情的定义、期许和表达方式上。
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对于爱情的诠释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
然而,中外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反思存在共同点。
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无论是中文学还是西方文学,都有追求真爱、执着忠诚等共通的主题。
从现代角度看,中外文学中的爱情观也在相互融合和影响。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
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爱情,它的美好,崇高与神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千百年前的西方还是在遥远的未来的东方,爱情无语都是永不会过时的美好。
然而中西在各方面都是经常被比较的,爱情自然也不例外,这尤其体现在爱情观上面。
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从爱情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上看,爱情在西方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处于首位系统中。
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属于次位系统。
二、从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因素上看,西方相对宽容,由于爱情主题在西方文化中所占地位较高,社会结构对爱情的制约相对就很少。
中国相当严厉。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个人是处于宗法关系网包围中的人,缺乏主体意识,个人在面对政治大潮、社会舆论或是家庭压力时,往往没有选择的自由。
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
三、从爱情的表达方式上看,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显得直露、开放。
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形之下,中国文化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只能以“含蓄”来概括。
如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所经历的一般: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一、中西方爱情观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
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二、不同的表现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
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中西方爱情观差异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
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
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
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
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
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
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
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
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
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
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
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
中西文化里爱情观的差异文化可能体现在生活中,但文化也一定隐藏在语言里,我们说什么样的话,自然就会有这个语言体系所构建的价值观。
而且在这种文化氛围里被培养的人也会反过来去维护培养他的文化环境。
所以关于中西文化里人们对于爱情的差异理解,必然是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有关,今天我要从语言这方面去分析这种差异的众多原因之一西方人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最常说的话是:ILOVEYOU,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爱你,这背后隐藏的一个思维逻辑是我在主动在选择,寻找一个我爱的人,因为要自我实现,自我的地位就被不断提高,所谓爱情必须是我爱的,而不能是其他的,自我在爱情中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凡是我爱的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所以西方的爱情观必然是从自我出发去寻找自己爱的人,然后把自己的爱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于是有这样一首短诗叫“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因为爱情是生命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后面还有两句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要了解后两句就要了解西方文化是如何设计一个人的,以及西方人嘴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家感兴趣,那下次一起讨论。
总是不是我们以为为所欲为。
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因为对方的一些特征让自己去爱上对方,当然自己的特点也会让对方去爱上自己。
爱情的出发点是因为对方本身的独一无二,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欢让对方变得独一无二、有了这个区分人们就避免陷入那种爱而不得的痛苦之中。
因为爱而不得的大部分人只是考虑自己,而忽略了对方作为人的完整性。
于是中西文化中关于爱情的差异主要是对于自我的认知不同,西方人认为自我具有独立意义,于是爱情一定是从自己出发。
然后去寻找自已所爱的人,而且这种爱情也不用非要构成一个家庭,因为就算一些时刻特别喜欢,但是下一时刻可能心思会发生变化就不喜欢了,毕竟人心是经常变化的。
而中国人认为人的意义在于关系,于是爱情是因为对方的存在才会完整,一个人在那里不停说我爱谁谁,爱得有多深,大家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社会学视角下的爱情观与婚姻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爱情观与婚姻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爱情观和婚姻关系是两个重要的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爱情观和婚姻关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一、爱情观在现代社会中,爱情观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媒婆或者家长的撮合,来完成婚姻的匹配。
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自主选择婚姻对象。
爱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因素,甚至成为了人们选择婚姻对象的主要标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爱情观是一个多重并复杂的社会现象。
首先,爱情观涉及个体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爱情观的形成通常与个体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背景有关。
其次,爱情观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爱情观的形成和改变常常与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的变化有关。
但是,爱情观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并不存在于人类基因中。
相反,爱情观更多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和迭代的产物。
人们在了解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逆应而生的社会心理现象。
二、婚姻关系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
婚姻关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包括单亲家庭、核心家庭、大家庭等等。
婚姻关系的形式,往往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但是,婚姻关系的核心始终是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和相互扶持的经济基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有着丰富的社会学意义。
首先,婚姻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通过婚姻关系,人类社会得以维持一种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其次,婚姻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婚姻关系可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为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贡献。
但是,婚姻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婚前性行为、婚姻暴力、婚外情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对婚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人们需要在婚姻关系中不断努力,以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婚姻关系。
三、个体和社会爱情观和婚姻关系虽然是个体问题,但是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个体和社会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
比较中西方爱情观摘要: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件神圣的事,每一个人在面对爱情时,都应该抱着敬仰的心态,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爱情,均需要给予相应的重视与尊重。
本文分别从地位差异以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两个方面入手,针对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展开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西方爱情观差异的形成原因,就如何看待中西方爱情观差异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爱情观;社会结构前言:爱情在一个人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
中国人的爱情比较单调,而西方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以及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对比分析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并且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综合分析来看,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地位差异。
在西方国家中,爱情在人们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很明显,西方国家重视爱情,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个人的一切。
比如:柏拉图将“爱情”看作是对美的追求与憧憬,并且提出了“精神之爱”这一理念,进一步证实了西方国家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倡导“友情之爱”;而希伯莱认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对于“神爱”的尊重与敬仰。
达到中世纪之后,骑士精神得到人们的推崇与认可。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来看,爱情在西方国家人,可以说是人们心中的神,是不容侵犯的。
对比分析,在中国,爱情的地位一直很低,甚至可以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微时期。
相关学者认为,爱情在国人的情感系统中被划分到次位系统。
但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虽然爱情观仍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从《诗经·国风》等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故事的描写。
第二,表达方式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爱情观差异,其中爱情表达方式的另一主要差异。
在西方国家,对于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建立在希腊民主制这一基础上,同时普遍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响,在基督教文化模式下,主张爱情至上,因此直接决定了西方的爱情观,即:开放、直白。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
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
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
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
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
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
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
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
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
中西传统爱情观的发展及比较研究摘要:爱情一直是人类永久不衰的话题,它在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他们都有自己的爱情观。
由于文化背景,传统道德等因素的不同,使中西的爱情观存有差异。
通过中西方爱情观的比较,对于在中国建立“以人为本”爱情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中国;西方;爱情比较一、中西的爱情观发展简述1.古代中国爱情观的演变在古代中国,最早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的是男女相会、相爱,遭受波折等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这些充分证明当时男女是可以大胆自由的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发出了:“男女之大防”的教诲,“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情感发展的历史。
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社会出现了一些固定的爱情模式,逐渐形成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男女自由恋爱就受到一定的约束。
两汉期间,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影响下,封建礼教越来越拘束着人们的行为。
甚至部分文学人士蔑视和看不起以爱情题材的作品,论诗写作应该以国计民生为主题,不应该以儿女情长为题材。
宋朝,“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出现和儒家地位的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了。
本来爱情是两性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是一种自我主动的选择,然而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其中对于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首先,强调她们与异性保持适度的距离,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的接触,而产生感情。
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不杂坐,不同■,不同巾栉,不亲授。
叔嫂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内言不出于■。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
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
”也就是说,就算是一家人异性之间也不得有过多的接触。
这样种种的不人性化限制,更加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地位的低微。
“妇人从人者也。
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明显地反映出女性只是男性的隶属品,突出女性地位的卑微。
爱情观——中西电影之比较
爱情观——中西电影之比较爱情,是电影永恒的题材,甚至可以说是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题材类型。
无论是纯洁正常的爱情亦或是猥琐畸形的爱情,电影里皆有反映。
但由于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历史情况、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中国与西方的爱情观念的差别在电影里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首先,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中西方的认识就是不同的。
中国人的恋爱离不开婚姻,可以说是更看重婚姻。
电影《非诚勿扰》中有句经典台词“一切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就很好地阐释中国人的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中国人的爱情往往是以婚姻为前提的,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
随着时间的流逝,浓郁的爱情细化于生活的点滴。
彼此习惯了对方,相爱变成了相知,夫妻间的情感往往变成一种融合了爱情和亲情的复合感情。
如此,相濡以沫,白头到老。
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相信一见钟情并乐于享受恋爱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带来的束缚。
西方的恋爱往往与婚姻无关。
电影《初恋50次》的中,男主角亨利·罗斯(亚当·桑德勒饰)一开始就是个不婚主义者,但却极其喜爱享受恋爱,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大大方方与形形色色的女人们在初识之时就能不断表达爱意乃至发生各种风流韵事,但很快又急于摆脱她们。
可以说,在爱情上,西方人只要求曾经拥有,不要求天长地久。
其次,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中西方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历来主张含蓄、拘谨、谨慎的。
在古代中国的正常的婚姻嫁娶,必须是“父母之约,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都被套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在爱情表达上只能是拘谨的。
不得不强调的是,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一贯重男轻女,女子一直被“三从四德”所压迫,因而中国女性在爱情表达的含蓄性这一点上的表现尤为明显。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就算是具有反抗旧习俗精神的祝英台,也只敢在完成学业后暗中委托师母转递给梁山伯玉扇坠、让梁山伯去她家提亲,而不敢当面表明心意。
直至近代,虽然人人皆知自由恋爱,但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向喜欢的人表达爱意前总犹豫再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角度看中西爱情观
作者:
来源:《小资CHIC!ELEGANCE》2015年第06期
Nancy 钟:
香港人,美国海归小资,美食节目制片人,善于市场推广,以国际视野建立品牌,社交达人。
上海筑桥公司创办人,愿为中西文化筑桥。
适逢情人节,编辑给了我一个有趣的题目——《关于爱情》。
当时我脑子一晕——离我很远的题目,好像让我又一次回到情窦初开的时代了!
我花了很多时间跟身边单身的朋友聊天。
对于爱情,我不能算是专家,可是因为在美国和香港居住超过三十年,对于中西爱情,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上来说,我倒有一些非正式的观察与理解。
爱情自古以来,便是不分种族与宗教的。
如同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寻生命的意义一样,爱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爱情的体验和感受都是不同的,爱情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也有轻有重。
爱情有重量么?答案是肯定的。
它的重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爱情是有条件的;二是爱情对人生的影响。
可能由于我是天秤座,最看重的便是平衡。
爱情的条件就如天平的砝码,男女必须逐个在天平两端加上一定的重量,直到平衡,否则爱情的天平就会失衡,分手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从古至今,男人最重要的砝码几乎没有怎么变过,比如学识、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家庭背景、身高等等;女人的砝码是长相、身材、青春、温柔、善良等等。
中国老祖宗讲究的“门当户对”还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除非社会进化到物质极其丰富,只要资源有限,只要有贫富之分,这种爱情天平会一直存在,因为它符合人性的本质。
每个人都喜欢好的东西、悦目的东西,想过优质的生活,这无可厚非。
在这个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如果一个男人无车无房、长相一般,他是不是就注定悲剧了呢?未必!他还是有机会的,只不过要多付出一些。
如果他想在当代社会同一位长相美丽、经济独立的女士长久交往并走向婚姻,他一定要在他的“爱情重量”上添加很重要的砝码,那就是对女方要格外的体贴照顾、温柔呵护、任劳任怨,否则他们的爱情天平就会失衡,这是很现实的例子。
如果你留心,这样的例子在你身边并不少见。
相比于我们对爱情的条件无比看重,西方的爱情好像略微有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纵观西方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倒推50-100年,他们的爱情观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
然而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较富裕,有着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物质生活的丰富、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完
善,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对爱情物质条件的选择,更注重精神、情感层面的契合与碰撞。
但即使在这样的社会下,爱情依旧是有重量、有条件的,只不过相对而言,他们朝着爱情的本质走得更近了一些而已。
爱情的重量还体现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上,有的人为了爱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西方社会有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当爱情的重量需要以生命来付出时,注定会成为悲剧。
他们爱情的悲剧正源于没有了所谓世俗的爱情条件,是一种纯粹的吸引、好感、激情,不考虑社会地位、经济差别,也注定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纳。
今天还会有人为爱情殉情、轻生,但换来的已然不是歌颂,更不会有人为他们写下可以流传千年的故事,只因为爱情在当代人的生活中的重量越来越轻,大多数人对类似事情的评价要么漠然,要么调侃几句。
如80后说的“脑残”或90后喜欢的“脑洞大开”,爱情的份量已然越来越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年轻人去考虑,他们需要的是一份维持起来轻松、愉快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更长久。
韩剧中苦情戏般的爱情,必定只能在虚拟中存在,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世界中是艰辛而痛苦的,基本会以分手和逃离结束。
爱情对于个人生活长久的影响,在于你怎么衡量和评价每段感情,是抱怨、郁闷、恋恋不舍、无法割舍,还是带着感激的心情去看,无论是伤害还是美好,它都带给你足够多的成长。
爱情的份量取决于你的心态。
爱情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随着人们意识的改变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晚婚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然而更为深刻的一个现象则是由于就业状况的不稳定导致年轻人不敢结婚,没有一定经济基础支撑的年轻人根本没有能力组建家庭。
很多日韩的年轻人甚至都懒得谈恋爱,因为很麻烦,最后要么结婚,要么分手,经历过几次,就越来越不想再去重复。
没有了婚姻的催迫,爱情越发成为一种非常个性化的选择,怎么谈,什么时候谈,要不要谈,都在于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来自社会和他人的催迫。
中国大陆的大城市正在朝着这种趋势慢慢靠拢,上海和香港的”剩女”一大把,对于其中的很多人而言,单身是她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她们没有集体的焦虑,也不会被人分析来分析去,或者被“同情”、被“奚落”。
爱情如同人类所有的感情一样,它最美妙之处在于它的过程,感性与理性的不停碰撞和冲突,捉摸不定和最后答案揭晓前无比忐忑的心情。
无论什么样的爱情都是有重量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它的美好与伤害,因为它让我们真正地长大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