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强调中国是一个落后国家,需要先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个阶段,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理论,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诚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总结,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是学习政治课程的基础,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得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人民民主、共同富裕。
-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4. 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 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多极化、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 国际组织的作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 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8.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依法治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 法治政府: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法治政府。
高中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 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社会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 善和发展。
15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 线
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创造者
动力
原因:①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 社会 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 主义 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社会 ②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
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
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解析C 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融入社会生 产生活,即互联网思维适应了 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② 当选;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推进政 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 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即互联 网技术的发展对生产生活具有 重要作用,④当选 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 的性质和面貌,①错误; 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尺度 在于其是否正确地预见了社会 发展的方向和趋势,③错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 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 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 群众中去
高中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汇总

四、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识别的关键词:人民╱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农民,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二)人生观价值观5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生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些先进人物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6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词: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价值观念会变化╱忠于人民╱地位、需要、角度、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 新人教版必修4

《生活与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复习材料☆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2)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实质: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一、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起阻碍作用。
)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总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全面解读: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全面解读: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强调经济因素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2.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活方式。
- 奴隶社会:以奴隶制度为特征,奴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
- 封建社会: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为特征,农民为生产资料的使用者。
- 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家阶级统治为特征,劳动者为工资奴隶。
- 社会主义社会:以无产阶级专政为特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
3. 社会意识形态- 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
-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观念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坚持中国的领导。
- 坚持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
-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政府组织1. 中国的领导地位-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 中国在政府和国家机关中拥有领导地位。
2. 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 普选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表决权等政治权利。
- 、新闻自由等知情权利。
3. 中国政府组织-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 国务院: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法律。
- :最高国家军事机关,指挥全军。
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代表制。
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及原理【含义】: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2、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地位及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方法论】: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b.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意义】:a.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b.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基本规律】: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A.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B.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二、价值观1、价值观及导向作用原理【含义】: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作用】:A.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1. 唯物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之一,认为社会、政治、文化等现象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反映和基础。
2. 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之一,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矛盾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 总量和矛盾的结合:它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结合,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对立面的矛盾运动和一定量的积累逐渐转化为新的质变而实现的。
4. 阶级斗争:它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5. 革命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为了彻底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必须进行革命斗争。
6. 社会主义建设: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认为只有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7. 共产主义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认为只有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高二政治必修四重要知识点

政治期末复习唯物主义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要会辨别)唯心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规律含义: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会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
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意识从……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分类依据要记)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方法论(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作用:1.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反映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反作用于意识,好的意识可以促进事物发展,不好的则阻碍发展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实践含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要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真理真理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高一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归纳

高一政治必修四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唯物论: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等。
2.认识论:包括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发展过程等。
3.辩证法: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
4.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具体知识点包括: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物质运动的规律: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5.实践的特点: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6.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7.真理的发展过程: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8.联系的观点: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多样的。
9.发展的观点: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的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都存在矛盾。
11.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1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3.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必修四政 治知识点总结

必修四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必修四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板块。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唯物论唯物论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认识论认识论主要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和规律。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历史的本质: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实践出发,才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根据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
如,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决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相对独立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点化: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决定力量: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如,手推磨产生于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国企混改、个税改革、营改增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的上层建筑能够巩固经济基础,不适应的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如,行政体制、监察体制、足球体制等改革,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点化: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看到制度、法律等就认为是上层建筑,关键是要看其具体内容的性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只是阶段、局部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因其存在痼疾,不能从根本上持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
(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
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
心外无物。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重点知识点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重点知识点必修四哲学是高二思想政治的内容,有哪些重点知识点要掌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四哲学重点知识点(一)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高考政治知识点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
政治必修四唯物论知识点

政治必修四唯物论知识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A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高中政治必修四-历史唯物主义共50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高中政治专题: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背诵

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尊重社会实际。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或者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表明了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这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地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或社会历史的主体;或群众观)(重点)(1)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及原理
【含义】:
A.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B.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辩证关系】: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b.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推动作用。
2、人民群众——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地位及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方法论】: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群众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b.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方法论意义】:
a.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b.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本规律】: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
A.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B.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着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二、价值观
1、价值观及导向作用原理
【含义】:
价值观是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作用】:
A.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b.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先进和落后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带来正确的认识,使我们采取正确的办法待人待事
D.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的原理
【含义】:
A.价值判断: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B.价值选择:
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正确标准(如何做)】:
A.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B.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三个角度)
a.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个人的角度)
要求我们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b.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立场的角度)要求我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c.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阶级的角度)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怎样才能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bc为利益发生冲突时)
a.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b.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c.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d.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特征】:
A.社会历史性:
a.内涵: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b.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B.阶级性
a.内涵:
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3、人生价值观
【含义】: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人的价值】:
a.社会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是价值的享有者)
【如何实现】:
A.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a.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b.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c.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B.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客观条件)
a.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b.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C.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怎么做?)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b.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c.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