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领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攒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仙鹤丹顶鹤
陵广陵陵墓陵替丘陵陵谷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拜辞告辞说辞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唯唯诺诺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教案(A案)
一、揭习题、解习题
1.揭习题,
2.读习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习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收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解说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举荐同,学解说古诗;老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领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领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教案(B案)
一、引习题解习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即是古代诗歌。
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妙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
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到处颂扬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
(板习题、读习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XXXX个地方去的意思。
(再读习题)
3.诗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习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习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详细诗句中来领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精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模板是七言绝句,尽管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认真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划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迷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
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精确,一定要细心看待诗中的
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络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终究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许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
使我们更分明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
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达到了风景秀丽的扬州。
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妙祝愿。
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局面。
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单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
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
你能领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妙日子。
他们的友谊是如许的深沉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
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
(齐读)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教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
(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心田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分离和重逢,古往今来留下了无数到处颂扬的诗篇。
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
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篇二
教学目的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领会朋友之间的深沉友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攒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攒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波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老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络语境进行认读。
这四个字在构造上都是左右构造,笔划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划较多,会给书写带来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稳固要到位。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局部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局部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诵指导
朗诵要贯通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领会情感,并通过朗诵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回绕之感,意味着情谊长存。
在重复朗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浏览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老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沉的友情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习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心得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
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
“景”与“情”有着亲密的联络。
孤帆慢慢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贯一起。
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
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义。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攒、身临其境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辟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节令;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心田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
”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攒,老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诵并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归纳更多的朗诵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
”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老师要指导学生仔细浏览习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画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
”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仔细地剖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4)“积攒。
”这个训练是积攒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襟怀的诗。
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独,这种景象烘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远行的目标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怀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怀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心田仍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奇妙的相互映托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满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习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
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同,妨碍对诗的理解,老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习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沉友情的呢?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三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规范》强调课程丰盛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
古诗文教学更应该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领会朋友之间的深沉情义,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⑵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代替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心得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⑴今天,教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⑵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⑶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
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教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
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习题。
齐读诗习题。
二、解习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习题,看看标题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标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习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习题诗在上头。
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
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标题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
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考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
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爱的方式再大声朗诵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心得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报告: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
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教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教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
接着报告。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师:你还想起了哪些柔美的词语可以描画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节令?
师:谁能说说你方才好像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
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安详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妙,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
读出诗句的美丽。
)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
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慢慢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⑶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独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
交通渠道。
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
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
这是如许深沉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厚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情谊。
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慢慢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报告: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
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如许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滚滚长江东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楼空。
不思量,自难忘。
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时机登上黄鹤楼, 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不由自主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