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法治)【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效率)【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效率)【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行政效率16.1 复习笔记一、行政效率1.行政效率的含义与特点(1)行政效率的含义行政效率是指在行政管理中投入的工作量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是人们在单位时间内和空间内开展行政活动,获得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效果。

(2)行政效率的特点①方向性评价与测定效率,必须以行政管理活动方向正确为前提,即必须符合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要求,并给社会带来积极的成果。

②关联性这是指效率与效能、效益是密切相联的。

效率的实现以一定效能为基础,评价效率又要以对效益的肯定为前提。

③社会价值性在行政管理中,效率永远不能脱离社会价值因素,成为中性的东西。

衡量行政管理活动的成果,只能通过确定这些成果与总体行政目标的联系来完成。

在具体行政活动成果与总体行政目标之间,往往没有直接的同质可比性,只有借助社会价值判断,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联系。

④相对性行政效率很难验证也没有必要普遍化为绝对的百分比。

测定行政效率一般只要求在几个备选方案或几项同类行政管理活动之间,比较效率的相对高低。

(3)行政效率在行政学研究中的历史演变①传统行政学理论关于行政效率的基本观点a.早期公共行政学者关于行政效率的观点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地进行什么工作,以及政府怎样才能尽可能以高的效率及在费用与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去完成这些适当的工作。

怀特指出,公共行政的目的,就是在官员和雇员的处置下,对各种资源加以最有效能的利用,使公共计划得以最迅速、最经济、最圆满的完成。

古利克曾说,行政科学中,无论是公或私,基本的善就是效率。

b.科学管理理论关于行政效率的观点作为传统公共行政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效率原则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不亚于早期公共行政学者,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效率为基础,c.行政管理效率与民主关系威尔逊、韦伯等人,在对待效率与民主关系上,都认为二者存在一致性,至少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

②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行政效率与传统公共行政追求效率原则不同,新公共管理实现由效率优位向绩效优位转移,实际上扩展了效率的内涵,等同于之前分析的由组织、资源效率向服务效率转换,但不是简单的重复古典管理主义的祈求,而是根据外界环境的需要改变管理行为方式的新举措。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导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导论1.1 复习笔记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管理学1.行政管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1)行政管理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影响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2)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之中,是涉及面最广和最具有权威性的管理。

(3)行政管理的实践和改革呼唤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创新。

2.行政管理学的创立及其发展状况(1)行政管理学科的历史发展行政管理学真正作为一门新兴独立学科的创建,发生在美国。

原因如下:①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立国较晚,历史还不太长,所受的旧传统束缚少,创新和进取精神强。

②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和工商业都很发达。

科学管理也首先用于工商管理,促进和加速了行政管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

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强烈呼唤行政管理改革。

③美国依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建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④美国政治学和法学等领域,有一批重量级学者,在酝酿和创立行政管理学的早期,起了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如威尔逊、古德诺、怀特等。

(2)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要注意的有关情况①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吸收邻近、边缘、相关、交叉、渗透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领导学、财政学和新科技等知识。

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②在同类即管理类学科,尤其是管理科学和企业管理中,有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与行政管理有相通之处,应对其发展动态密切留意,从而受到启发。

③学科的国际化,使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各国学者的意见和经验。

④学科的应用性,要求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弄清国情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这门学科。

3.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1)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①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管理的主体;②国家和社会的法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是行政管理的客体;③公共管理必须共同遵守民主法治这一根本原则,行政管理更要率先示范;④行政管理关系国计民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协调)【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协调)【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行政公共关系与行政协调13.1 复习笔记一、行政公共关系1.行政公共关系的含义和特征(1)行政公共关系的含义行政公共关系是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静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主要指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及状态。

从动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

从管理角度看,行政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行为和状态进行管理。

(2)行政公共关系的特征①主体的权威性行政公关的权威性来源于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其可以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对社会公共事务做出权威性决定和强制性管理,可以制定政策、颁布法令,并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②对象的复杂性行政公共关系的对象,即行政管理工作中信息沟通与传播的公众对象,包括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个方面。

内部公众是指政府行政机构内部的一切工作人员。

外部公众泛指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广大公众,包括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种社团组织等,此外还包括广泛的国际公众。

③传播的优越性a.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政府机构虽然庞大复杂,但组织严密,信息的传输网络四通八达,其信息末梢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无论纵向传播还是横向传播,无论上行传播还是下行传播,信息都能畅通无阻,准确及时到位。

b.政府控制着大众传播媒介,把握着国内社会舆论的绝对主导权我国的大众传媒体制决定了大众传播媒介首先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要为传播政府的政策服务。

报刊书籍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的制作播放都由政府严格管理。

c.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政务的推行使政府网络公关成为可能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和传送信息,在电子空间中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可以在网上介绍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机构职能、人员配置;公布官员的讲话和政策公告,使政府的公共传播效率大大提高。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预算)【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公共预算)【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预算7.1 复习笔记一、公共预算概述1.公共预算的含义(1)现代公共预算的含义现代公共预算是指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它不仅是财政数据记录、汇集、估算和汇报,而且是一个计划。

这个计划由政府首脑准备,提交立法机构审查批准。

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已作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

(2)现代公共预算的特点①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它希望通过建立两种基本控制机制构建对公民负责的政府。

它一方面在政府内建立集中的行政控制;另一方面由立法机构从外部监督政府的收支活动。

②现代公共预算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控制机制确保政府各部门对政府首脑负责,政府整体对立法机构负责,进而确保整个政府对公民负责。

③现代公共预算是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④19世纪的现代公共预算最后形成一种基数加增长的资源分配模式,即在详细分项列支预算格式的基础上,每年预算申请依据上一预算年度形成的预算基数,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彼此“公平”的增长份额。

这种资源分配模式不利于资源再配置,不利于将公共资金从低效率的项目转移到高效率的项目。

(3)现代公共预算发展出新的功能①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绩效预算将资源分配与产出绩效联系起来。

②20世纪60年代的计划—项目预算将战略计划引入资金分配,使公共预算开始以长远的视野考虑问题,也为运用政策引导资金分配创造了条件。

③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零基预算直接挑战预算基数对资金分配的影响,以实现资源再配置,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绩效预算改革充分吸收以前预算改革有价值的成分,将预算资金分配的重点转到最终结果,强调运用战略计划引导资金分配,所以,也被称为结果导向预算。

2.公共预算的功能(1)控制功能控制功能是指为确保有效实施特定工作任务而对具体人、财、物的控制,所以,它常建立在对预算支出详细分类的基础上。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行政监督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考点一:行政权力制约的基本理论行政权力是指行政管理主体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享有的合法资格和相应的强制力与约束力,行政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共同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维持、调整、管理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秩序。

1.分权制衡理论:以权力制约权力★★★(1)分权制衡理论的定义分权制衡理论又称权力制约论,它是西方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自独立又相互制约和均衡的理论。

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腐败或滥用,必须对它进行合理分割,并建立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

分权制衡论对权力的制约最为直接有效。

(2)分权制衡理论的意义分权制衡理论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和监督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既为西方国家的权力架构提供依据,又为各种监督方式的拓展奠定基础,从而成为西方国家重要的行政监督理论基石,并受到后世很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继承与发展。

在实践中更成为西方国家普遍的政府组织原则,对近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3)分权制衡理论的局限性分权制衡论主导下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模式虽能有效制约权力,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权力滥用问题。

就三权分立自身而言,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者虽是并列的,但在事实上,司法权是其中最弱的,而行政权则是其中最具有扩张性的,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制衡效果。

可见,对权力的制约不能只寄托于分权与制衡。

2.人民主权理论:以权利制约权力(1)人民主权理论的含义人民主权理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是近代西方政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有天然监督权。

人民主权论是人类在对政治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并经检验为真理的认识,它是对“家天下”和野蛮政治的否定,这种观念显然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较好的解释权力来源的观点。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5版)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解析(行政职能)【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5版)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解析(行政职能)【圣才出品】

第三章行政职能3.1 本章要点■行政职能的含义是什么?■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西方国家行政职能转变的历史。

■转型时期我国行政职能发生了哪些转变?3.2 重难点导学一、行政职能概述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特点(1)行政职能的含义职能也称功能、职责,是指人、事物、机构及方法所具有的功效、能力与作用。

行政职能又称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政府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行政职能的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行政职能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

注意:行政职等≠国家职能行政职能≠政府能力(2)行政职能的特点①执行性。

从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看,行政职能是一种执行性职能。

行政职能的行使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其具有明显的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

②多样性。

行政管理的范围性质上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范围上可分为对外职能和对内职能;从具体领域上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从运行过程上可分为决策、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从管理层次上又有高、中、低层次行政职能之别等。

③动态性。

行政职能随着国家社会生活及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行政职能的范围、内容、主次关系、作用、对象等也必然发生变化。

2.行政职能体系(1)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政治统治,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

国家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统一。

行政管理要履行国家职能的这些要求,这构成了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

①政治职能。

维护国家统治的一项基本职能,其核心在于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包括:a.专政职能。

表现为政府承担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和反社会分子,保障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的职责。

b.民主职能。

表现为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各种民主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监督程序,不断扩大政府同群众联系的渠道,完善公民参政议政的机制等。

②经济职能。

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复习笔记——夏书章《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复习题行政0803班第二章行政环境一、名词解释1.行政环境指政府管理的环境,即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

2.自然环境指在行政系统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

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两方面。

3.社会环境指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4.经济环境指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次环境,它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经济要素的总和。

二、问答题1.简述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外部环境创造了行政系统,而行政系统反过来又改变了外部环境.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

行政系统不仅选择外部环境,更要设法改善、控制外部环境。

2.经济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经济环境中的各经济要素可概括为生产力(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与生产关系(经济体制)两方面.生产力发展状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

另外,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

3.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①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②政体决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③政党体制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④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⑤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⑥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⑦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补:广义的政治制度包括国家、政党、法律、选举和官吏制度等;国家制度包括政体、国体(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系统的民族环境是由民族的人口与分布、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与传统、民族的矛盾与斗争等要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伦理)【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伦理)【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行政伦理11.1 复习笔记一、行政伦理概述1.行政伦理:兴起背景与发展态势(1)行政伦理的概念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行政伦理取决于现代民族国家中政治—行政的紧密关联性,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念的表达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所以行政伦理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②就行政主体的有机构成讲,公共行政伦理由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构成。

③在行政伦理的规范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等构成。

(2)行政伦理的兴起背景①从行政伦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上看,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之所以首先出现在美国,是由美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②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原来的伦理受到了挑战。

③随后,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结构理论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

④直到20世纪70年代,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行政学理论框架遭到猛烈抨击,来自两方面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问题:a.对行政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发现”;b.对行政职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从政治实践角度来看,水门事件成为行政伦理学科产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3)20世纪后期至今的行政伦理研究新迹象①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②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

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它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③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只有致力于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才足以保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角,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

④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新型整合机制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a.要实现对自身体系的优化整合;b.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行政环境2.1 复习笔记一、行政环境及其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1.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1)行政生态学的兴起1947年,美国学者约翰·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一文,提出了行政生态问题。

1957年和1961年,利格斯分别发表被认为是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的《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及《公共行政生态学》等论著,确立了行政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其将行政现象和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行政的经济环境方面将行政管理区分为三种模式:①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②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③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2)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行政环境是指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凡是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因素,都可能属于行政环境的范围,行政环境具有极为广阔的范围。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不同组成部分对行政系统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与行政系统关系较密切的是国内和国际的行政环境:①国内行政环境a.行政社会环境。

主要指: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人口、民族、历史传统环境;b.行政自然环境。

主要指作用于行政系统的、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一般地说,自然环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没有社会环境那样直接和深刻,但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重要作用。

②国际行政环境主要是指国际社会环境和国际自然环境,而对行政管理有重要影响的,主要是国际社会环境。

国际环境是一国行政管理的外部条件,对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有深刻的影响。

2.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①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行政系统必须并只能在一定行政环境中运行和发挥作用。

②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施加影响的对象,行政环境的改变是行政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结果。

③行政系统的活动和行政环境的改变,只能在实践中取得一致。

行政系统活动主要是执行国家意志,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这些变成改造环境的物质力量,而行政环境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改造。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沟通)【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沟通)【圣才出品】

第十章行政沟通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行政沟通的概念和要素★★★★1.行政沟通的概念行政沟通是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

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包括沟通的主体(信息源)、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2.沟通主体:行政组织和组织化了的个人(1)行政组织作为传播源的缺陷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政府机构,其主要特征是:有相对明确的权责划分,有较严格的层级界限,存在权力运用、命令与服从关系。

按沟通规律,从高层到低层因有从上至下的“压差”,信息传递可保持连续不断,但从低层到高层间的反馈回路,由于层级差别,明显表现出动力不足,这是行政沟通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行政沟通把关人行政沟通的把关人是指在沟通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和传递信息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他们具有双重角色,他们既是行政信息的传播源,又是行政信息沟通的接受者。

在沟通过程中,把关人主要通过对文字、语言的加工处理对信息进行把关。

行政沟通需要把关主要是因为:①信息内容要求把关;②沟通者自身因素影响把关。

3.沟通内容:行政信息(1)沟通内容与行政活动①行政信息是整个行政活动的基本元素,也是重要软资源。

从整个行政活动过程看,行政信息对我们了解行政事务的过去、分析现状、预测未来有着重要作用。

②行政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

决策是否正确,关键在于能否以有效、及时、真实、全面的行政信息为依据。

③行政信息是确保行政执行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行政执行是通过反馈不断与决策层保持联系的过程。

行政信息内容连续和反馈,整个行政执行过程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始终与决策指令保持一致,达到预期目的。

(2)不同层次的沟通内容对行政过程的影响①上层信息多是指令性的和指导性的,如命令、指示、决议、通报、通告等。

因此,沟通内容应明白、清楚,用词、定性和目的明确。

②中层信息指中层领导为贯彻上层指令制定的各种措施和实施办法。

这类信息多属执行性质,内容应紧密联系实际,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

第十章行政决策与行政目标、行政计划10.1 复习笔记一、行政决策1.行政决策概述(1)行政决策的含义和特点①行政决策的含义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②行政决策的特点a.行政决策主体的特定性与其他决策不同,只有具有行政权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b.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其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事务,即除国家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的一切社会公共事务,都需要通过行政决策加以解决。

c.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既定的行政决策不仅对行政组织的内部成员,而且对各级行政组织管辖范围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具有约束力,表现出行政决策的一定权威性。

(2)行政决策的类型①依据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②依据行政决策涉及问题的规模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战略决策、战役决策和战术决策;③依据决策目标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④依据决策条件和结果的不同,可分为确定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⑤依据决策目标要求,可分为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3)行政决策的地位和作用①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

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都是为实现决策目标服务的,各项职能本身也都有需要采取行动的问题,有各自的决策。

②行政决策正确与否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行政决策的正误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这已为行政管理实践所证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阶段①决策者必须培养自己从资料海洋中采集重要信息的技能和对各有关因素的警觉,学会寻找问题的各种方法,如例外原则、偏差记录、组织诊断等,力求及时发现矛盾,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

②发现问题之后,紧接着就是确定目标。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行政环境)【圣才出品】

第二章行政环境2.1 复习笔记一、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分析1.行政环境的含义(1)行政系统的界线①行政系统界线的功能a.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以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b.过滤来自外部环境的投入和行政系统自身的产出,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

②行政系统界线的特点行政系统的界线具有开放性和可渗透性的特点。

任何投入与产出都是通过这种界线而输入或输出的。

其开放性、可渗透性又有一定的限度。

所以,行政系统界线既开放又不完全开放、既可渗透又不完全渗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它既是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对独立清晰的边界,又是联结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纽带。

(2)行政环境的含义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成为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的条件:①必须处于行政系统界线之外;②必须与行政系统相关联。

2.行政环境的构成(1)自然环境指在行政系统界线外、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事物。

它包括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两个方面。

(2)社会环境指在行政系统界线之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社会环境因素是行政系统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社会环境可分为国际社会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

3.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依性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

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又能动地选择和塑造外部环境。

同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又有宏观和微观之分。

(1)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依赖①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而产生。

②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

③行政系统的物质要素——人、财、物,非物质要素——信息,都要从外部环境输入。

(2)行政系统对外部环境的选择与塑造①行政系统作为开放系统,必然要从外部环境中有选择地接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投入。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第八章【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七章~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七章公共预算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公共预算概述1.现代公共预算★★★(1)现代公共预算的含义现代公共预算是指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这个计划由政府首脑准备,提交立法机构审查批准。

它必须是全面的、有清晰分类的、统一的、准确的、严密的、有时效的、有约束力的;它必须经立法机构批准与授权后方可实施,并公之于众。

现代公共预算制度已经成为现代国家进行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

(2)现代公共预算的特点①现代公共预算是“控制取向”的,它希望通过建立两种基本控制机制来构建对公民负责的政府。

它一方面在政府内建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控制,另一方面由立法机构从外部监督政府的收支活动。

②现代公共预算的目的是通过这两种控制机制确保政府各部门对政府首脑负责,政府整体对立法机构负责,进而确保整个政府对公民负责。

③现代公共预算是必须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机关在一定时期的财政收支计划。

④现代公共预算最后形成一种基数加增长的资源分配模式,即在详细分项列出预算开支项目的基础上,每年预算编制以上一年的预算作为基数,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彼此“公平”的增长份额。

(3)现代公共预算发展出新的功能①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绩效预算将资源分配与产出绩效联系起来。

②20世纪60年代的计划-项目预算将战略计划引入资金分配,使公共预算开始以长远的视野考虑问题,也为运用政策引导资金分配创造了条件。

③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零基预算直接挑战预算基数对资金分配的影响,以实现资源再配置,改进资源配置效率。

④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绩效预算改革充分吸收以前预算改革有价值的成分,将预算资金分配的重点转到最终结果,强调运用战略计划引导资金分配,所以,也被称为结果导向预算。

2.公共预算的目标公共预算在三个层次上影响公共部门运作。

在宏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对政策制定构成财政总额约束;在中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以战略重点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在微观层次上,公共预算制度影响资金使用,进而影响公共服务生产和供给的效率。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行政伦理11.1复习笔记一、行政伦理概述1.行政伦理:兴起背景与发展态势(1)行政伦理的概念行政伦理是关于调整国家公务员与社会、行政机构之间,国家公务员系统内部成员之间,以及行政机构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①行政伦理取决于现代民族国家中政治—行政的紧密关联性,国家意志的执行和国家意念的表达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所以行政伦理在本质意义上也是一种政治伦理。

②就行政主体的有机构成讲,公共行政伦理由行政组织伦理和行政人员伦理构成。

③在行政伦理的规范表现形式上,行政伦理由主观伦理意识、习俗化的伦理规则和制度化伦理法则等构成。

(2)行政伦理的兴起背景①从行政伦理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上看,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之所以首先出现在美国,是由美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②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完成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原来的伦理受到了挑战。

③随后,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结构理论在美国产生重大影响。

④直到20世纪70年代,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行政学理论框架遭到猛烈抨击,来自两方面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问题:a.对行政人员自由裁量权的“发现”;b.对行政职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从政治实践角度来看,水门事件成为行政伦理学科产生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3)20世纪后期至今的行政伦理研究新迹象①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公共行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力和直接的动力。

②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行政。

20世纪后期,公共行政的公正问题又被人们重新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共行政实质含义化的有效矫正,它引导公共行政致力于恢复其公共性的本质。

③在工具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只有致力于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价值视角,才足以保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角,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

④确立合作和信任的新型整合机制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a.要实现对自身体系的优化整合;b.通过自身的优化整合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圣才出品】

第九章政策过程与政策分析方法9.1 复习笔记一、政策过程1.政策议程建立(1)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问题是指那些引发部分或全部公民需求或不满的条件和状况,而这些公民追求的是状况的改善或矫正。

成为政策问题的问题都必须具备一定范围和强度的影响力。

(2)建立议程的途径①外在发动型。

常由政府以外的社会团体或公众提出,首先成为公众议程,引起广泛讨论或较大反响,然后以社会舆论或建议的方式被政府采纳,从而进入正式的政府议程。

②政治动员型。

常由最高领导集团或政治领袖提出,自上而下地形成各级政府的基本政策议程,再向外扩散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可的议程。

③内在发动型。

常是某一政府部门或某一层级的政府首先提出,并被采纳为政府的正式议程。

2.政策方案形成(1)制定方案时须遵循的原则:①信息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预见性原则;④灵活性原则;⑤可行性原则。

(2)理解政策问题、搜集信息是政策方案形成的基本阶段。

通过这个过程,有两个好处:①参与讨论和咨询的各方会从各自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主动承担制定方案的成本,从而降低政府的信息和时间成本。

②公开讨论政策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能让公众,包括政策对象更好地理解问题和相关的解决办法,有利于意见的收集和政策宣传、执行。

(3)两种困境①由于多元社会的高度发展,利益代表者不计其数,如果利益过于分散,那它们之间的博弈过程会非常复杂,难以形成获得普遍同意的政策方案。

②由于政策参与者的积极性被高度地调动起来,政策问题的利益关系会比较清晰,因此,如最终决策不能协调成功,利益受损者的行动将可能被激化,造成不稳定。

3.政策决定(1)政策合法性①政策合法化的层次。

包括:政治正当性和政策合法化程序。

a.政治正当性。

包含:实质层面与心理层面。

实质层面即合法性问题,是指必须在宪法架构下运作;心理层面则是指被统治者愿意接受统治者以及其政策的统治与约束。

b.政策合法化程序。

指政策备选方案必须得到有权责的机关或个人之认可批准,才能取得合法地位。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财务行政)【圣才出品】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财务行政)【圣才出品】

第九章财务行政9.1 复习笔记一、财务行政概述1.财务行政的概念、职能和作用(1)财务行政的概念财务行政是指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活动,包括与财政活动有关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各项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程序。

财务行政主要由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政府)会计和政府审计构成。

(2)我国财务行政的作用①促进行政机关精兵简政,合理地定编定员通过压缩行政管理费,可促进政府机关按优化原则和效率原则精简机构,合理定编定员。

②促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守财经纪律、廉洁奉公通过财务行政的控制监督职能,对行政机关人员各项经费进行审查,促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使发扬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作风,克尽职守,廉洁奉公。

③促进行政机关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行政效率财务行政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事业计划的衔接,以及对计划和预算的执行情况及工作业绩实行监督检查,正确评价其资金使用效果,促进行政单位加强经济核算,在保证完成事业计划和机关行政任务前提下,努力节约非生产性支出,提高工作效率。

2.财务行政体制(1)建立合理的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①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一原则要求财政体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宏观控制,微观搞活”的战略目标。

②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和政府层级设置相一致财政是政府实施其职能的基本手段,为使每级政府履行其职能都有相应的物质基础,就必须让财政的分级管理与政府组织层级设置保持一致。

③财权和事权相统一事权是确定财权的根据,财权则是实现事权的物质保证。

财权与事权依法有效地统一,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前提。

(2)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①分税制的含义分税制是指一种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税源,确定税收的权限、税制体系、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财政体制。

分税制的形式有:彻底的分税制、不彻底的分税制。

②实行分税制的重要性a.实行分税制对于理顺和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关系具有重要意义;b.实行分税制对强化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起重要作用;c.实行分税制对于发挥地方政府宏观管理作用也十分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行政法治
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行政法治概述
1.行政法治的含义
(1)行政法治的构成
①行政组织结构法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编制管理的有关要求来管理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职能和职权配置,处理各级政府之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②行政职权法治。

政府职权来源于法,政府的各项职权都是由法律明文规定的,政府自身不能为自己设置任何权限。

③行政行为法治,即要坚持依法行政,具体做到:
a.行政权的作用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b.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使人民负担义务,或分割其权利;
c.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应尽的义务,或为特定人设定权利;
d.法律经各个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时,其裁量权的界限,仍须受法律限制。

(2)行政法治的含义
行政法治是行政组织结构法治、行政职权法治和行政行为法治的总称。

其含义主要包括三个要点:
①行政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

②行政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

③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将行政权严格置于法律约束之下,正是依法行政的本质所在。

2.公共行政的法律逻辑
(1)行政权力需要法的约束与规范
行政权力从产生起就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这就产生了如何对其加以约束的问题。

将行政权力列入法律裁判范畴,强调法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约束,已成为判断法治国家是否建立的主要标准。

(2)公共行政研究的法律途径
①公共行政的研究途径
a.管理途径,又称B途径或商业途径。

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主要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程序、技术方法以及效率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行政管理,强调工具理性。

b.政治途径,又称P途径或政策途径。

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等价值,强调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制。

c.法律途径。

它将行政管理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公共行政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②公共行政法律途径的兴起
a.宪法和行政法对行政管理调节和规范的力度不断加大;
b.司法机制对行政管理的裁判作用越来越明显,以致出现“公共行政司法化”趋势;
c.现代行政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属于私法调整范畴的工具,如合同制、民营化和公司化等,在公共部门改革中发挥日渐重要的作用,这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索行政管理与法律间的关系。

③公共行政法律途径的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概括为:法律至上、善法之治、自然公正、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

其核心理念是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的权力。

④公共行政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a.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b.把公共部门视为一种能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
c.注重建立明确的行政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d.把公共行政的对象看作是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
e.重视公共行政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行政行为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提高效率。

3.西方国家法治行政的历史演进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治行政的基本要义
①行政权的作用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②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使人民负担义务,或分割其权力;
③行政权没有法律依据,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应尽的义务,或为特定人设定权利;
④法律经各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时,其裁量权的界限,仍须受法律限制。

(2)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治行政的要义
①凡规定有关人民自由、财产权的法规,应受法律支配;
②以法律指导行政,行政行为与法律相抵触时,不产生效力;
③行政活动虽非必须全部从属于法律,但基本权力的限制非以法律制定不可。

所以,垄断时期的法治行政原则具有既强调行政权威,授予政府必要的行政权力,以应付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各种利益冲突;又强调控制政府,防止政府滥用行政权力的双重要义。

(3)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法治行政原则的转变
①法治行政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依然强调凡行政应本于法,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活动的法治原则。

②行政固然应依法从事,但不能说“无法律即无行政”,而是要“合法及适法行政”,即由根据法律行政变为法律支配下的行政。

考点二:行政立法
1.行政立法的含义★★★★★
(1)行政立法的概念
行政立法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为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公共行政事务或与公共行政活动有关的事务的、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行政立法的实践及其发展
①世界范围内行政立法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立法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以来政府职能发生巨变的产物。

其发展过程如下: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的统治方法,国家采取消极的不干预主义。

b.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迈进,使资产阶级政府权力日益强化。

其突出的表现是政府委任立法的出现。

②我国政府行政立法的发展
政府行政立法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完善法制的一条重要途径。

政府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各种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与其他法律、法规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3)我国行政立法的类型
①职权立法。

即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职权所进行的立法。

政府职权立法要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是一种执行性的立法活动。

这种职权立法必须以政府行政机关的职权范围为限,不能超越。

②授权立法。

即政府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或者根据国家权力机关专门决议的授权,就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项制定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的授权立法、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的授权立法以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授权立法。

2.行政立法的权力配置
(1)立法权
立法权是立法主体依法行使的制定、认可、解释、补充、修改或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权力,表现为调整各类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权力体系。

①我国立法体制的框架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
b.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c.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
d.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分别报上级人大常委会批准;
e.国务院部委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②立法权概念对我国实践的启示
a.立法权是一种综合性的权力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权力结构。

立法权限是指一个国家中现行全部有关需要由立法加以调整和控制的事项的权力范围。

使立法权严格限制在各自的范围内,不越权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