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民族志中真实性表达差异的评述

合集下载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

论人类学视野下的旅游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人类学家和旅游研究者的关注。

人类学视野下,旅游真实性是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到旅游者与当地人、地方文化和景观之间的关系。

旅游真实性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可以被认为是多个方面的组合。

在旅游真实性的讨论中,人们常常强调的是旅游体验的真实性、景点的真实性和人们的真实性。

对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人们关注的是旅游者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真实互动、情感交流以及真实体验。

景点的真实性包含了景点的原貌、文化财富历史意义上的保护和维护。

人们的真实性是指当地居民、商人、导游、政府官员等人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真实性,以及在其他方面的行为和态度的真实性。

然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真实性不是一个客观存在。

人们从自己的角度、生活背景、文化传统、经验和知识构建认识,不同的群体、社区和文化背景对于真实性的定义也会存在着差异。

因此,旅游真实性的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和地理文脉下存在着差异。

旅游真实性本质上是一个主观的事务,存在着不同的视角,因此人们会对旅行活动的真实性不同程度地有各种批判性。

旅游活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文化交流和发现。

人们在旅行中期望看到一些有关地方文化的真实表达,接触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和个性特色,了解有关的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

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活动也被认为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形式的保护和维护。

此外,旅游活动也可以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认同,实现人文交流,推动全球化的和谐共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文化身份、背景和经验、价值观等,不仅会左右旅游活动的真实性,还会指引人们对真实性的判断和价值评估。

旅游真实性不仅涉及到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联系,也涉及到旅游企业的责任和商业勾当。

不同的旅游企业有不同的资源和力量,它们的经营方式亦各不相同。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去营销产品,各种表演、流行活动和游客演绎等形式都可以被认为是旅游营销的一部分。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4200字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4200字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4200字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真实性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形成全面认识和理解,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进展进行一个框架性的介绍。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 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关于旅游真实性问题的批判

关于旅游真实性问题的批判

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
(一)事实性真实性(Factual Authenticity)
舞台化真实与生活的真实(Staged Authenticity and Life Authenticity) 如前面所讨论的舞台化真实,游客在目的地所看见的前台的表演和生 活场景的演示,游客就某个事实、活动、场景的真伪判断,属于客观 性真实性范畴,它实际上是对旅游地文化这一事实的真实性的判定。 Like the staged authenticity discussed earlier, both the front stage show and scenes of life demonstration appreciated by visitors in destination, and visitors’ determination on the authenticity or inauthenticity of a particular fact, event, scene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object authenticity. It is actually to judge the authenticit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ulture.
哲 学 层 面 (philosophical level)
认识的真实性 (cognitive authenticity)
舞台化真实 (staged authenticity) 文 化 层 面 (cultural level) 事实的真实性 (factual authenticity) 事实性真实性 (factual authenticity) 生活的真实性 (life authenticity)

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与旅游真实性问题

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与旅游真实性问题
民族 服饰 、 民族 饮食 、 民族节 日等等 。 与其 他 的旅 游产 品相 比 。民族 民俗旅 游 有 以下 几个 特点 : 一 , 第 民族性 。 国 民族 众多 , 我 这些 民族 自
1 我 国民族 民俗旅 游概 况
古就 生 活在 中华 民族 的大家庭 里 , 和睦相 处 。 相互 影 响, 一方 面呈 现 出融合 和 多元 一 体 的 民俗 文 化格 局 ,
另 一 方 面 又 保 存 着 各 自独 特 的 传 统 文 化 和 风 俗 习 惯, 呈现 出其 民族 性 。例 如我 国各 民族 不 同的婚 俗 ,
我 国少数 民族 聚居 的地 区 。多 为边 疆或 自然条
件较 差 的地 区。 这些 地 区的工业基 础 薄弱 。 不具 备发 展工业 经 济 的能力 。而 与经 济 相对 发达 的汉 族 地 区
相比, 他们 有着 极其 丰 富 的民族 民俗 文 化资 源 , 这就 为 民族 民俗 旅游 的开展 提供 了得天 独厚 的条 件 。所
游 。具 体说 来 民族 民俗 旅游 是 以某一 民族世 代 居住 的 民族 村寨 为 主要 载体 , 以民族 风俗 为 主要 内容 。 涵 盖 了物 质 民俗 、 会 生 活 民俗 、 意生 活 民俗 和 游艺 社 心
生活 民俗 等人 文 资 源 、赋予 民族 文化 特 质 的 自然资 源 和 民族 地 区特 定 的生 态环 境 等对旅 游 者产 生 吸引 力 的各种 事物 和 因素 [。其具 体 内容包 括 民族建 筑 、 ”
百里 不 同俗 ” 的特 点 。 民族各 地 区都 有 一些 奇特 的 各 生活 习惯 和风俗 。 如苗 族 地 区的 “ 上刀 山 、 火海 ” 下 表 演 , 族 的歌 圩 节 , 古 族 的那 达 慕 大 会 等等 , 以 壮 蒙 都 其奇 特 的 民族 民俗 魅 力 吸引无 数 的国 内外游 客来 旅 游参 观 。 三 , 演性 。 其他 的旅 游产 品不 同 。 第 表 与 民族 民俗 旅 游 产 品多 以 表演 的形 式 呈 现 在 游 客 的面 前 。 这是 由民俗本 身 的特 点所 决定 的 。因为 民俗是 人 们 从长 期 的生 活积 累 中形成 和发 展 来 的 。它往 往是无 形 的且 与人 们 的 日常 生活 息息 相关 。再 加 上旅 6

民族志视野中_真实性_的多种样态

民族志视野中_真实性_的多种样态

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彭兆荣“真实性”历来被视为民族志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当代“反思”原则的作用下,这一问题被引入到更为复杂的讨论层面。

本文以各种不同的“真实性”的表现样态为“经”,以民族志研究历史为“纬”,选择三个不同时段的民族志样本进行分析:传统民族志在“实践理性”和“文化理性”原则之下对“真实性”的理解;现代历史人类学通过“文化结构”对“真实性”叙事的建构;在当代“全球化”社会里,旅游民族志认识和反映“真实性”所面临的情形与困境。

笔者试图回应学术界提出的三个问题:其一,民族志反映历史“真实性”的可能性;其二,不同时期的民族志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其三,民族志再现不同社会语境中“真实性”样态的差异。

关键词 民族志 真实性 多样性 移动性 社会语境作者彭兆荣,1956年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厦门 361005)。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对“真实性”的研究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一个热点。

作为对所谓“表述危机”的反思和回应,民族志表述范式的转换,对其他学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从传统民族志对客观对象的忠实描述,转换为对客观对象的“解释”,诚如格尔兹所说,在“浅描”与“深描”之间,“存在着一个民族志研究的客体”问题,———就像“眨眼”的行为(浅层)与“眨眼”的意义(深层)之间的关系。

①而“民族志就是深描。

”②如果说传统民族志侧重于对“客观事实”(fact )的关注,历史民族志强调对文化结构“真实性”(reality )的解释,实验民族志强化“解释性”的“真实”(t rut h )认知的话,那么,人类学家通过田野作业对现实社会的体认,以及民族志“写文化”(writing cult ure )便演变为人类学家理解和反映文化的一种实践,从而使民族志研究成为一种“部分真实”的话语形式。

③而在当代全球化的语境中,“真实性”(aut henticity )出现了新的样态,引起民族志研究的关注。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旅游管理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雒珊珊真实性在旅游中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由客观的事实和相应的参照体系所共同决定的。

在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潮中,真实性既是旅游者获得成功的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经营者成功开发旅游景区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方面,目前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应用方面。

因此,本文在综合检索国内文化旅游真实性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七个关注点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回顾和分析,并且对其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作了相应的总结,最后对未来的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提出了借鉴和启示。

引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并且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思想,“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目的的高度概括。

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潮流和趋势,旅游者出游的本质在于获得旅游体验,而成功的旅游体验不仅取决于客观旅游资源的真实性,还在于旅游者自身在出游之前对于该旅游资源的期望程度和旅游过程中所认知的真实性。

但是不同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对于真实性的体验是不同的。

因此。

文化旅游的真实性便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和讨论的焦点。

一、文献检索情况真实性(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

在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最初关注博物馆语境下的本真性。

博尔斯汀(Boorstin)和麦肯内尔(MacCnnel)是最先开始关注旅游真实性的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麦肯内尔首次把真实性引进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社会学研究,至此真实性才得以真正的进入旅游的研究领域。

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旅游真实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c60-70年代的客观主义真实性阶段,其主要观点是对原有的旅游景物的固有认知;其次是20c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阶段,这里的真实也是一种“不真实”,即超越现实境界的真实;之后为20c80年代至90年代的建构主义的真实性阶段,其核心观点为真实性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在于旅游者自身的建构;最后一阶段为20c90年代至今的存在主义真实性阶段,主要在于寻找本真的自我。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旅游真实性问题及批判-吴鸿成

浙江大学旅游管理11级(硕)吴鸿成此篇文章为旅游学真实性问题的总结以及个人思考,个人认为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研究回顾客观主义真实性1.戈夫曼( Goffman) 在社会学领域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将人的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舞台化的表演,通过前台与后台区分不同的社会表现形态和社会角色,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

麦坎内尔( MacCannell) 将戈夫曼前台后台理论引入旅游研究,提出了舞台化真实性理论( staged authenticity) ,认为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其实是对真实性追求的过程,旅游者期望融入旅游地的生活中,看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客观性真实性是指一个物品的原本性( original) ,而此种真实性是能透过一种固定标准与知识的事实来判断的,其追问的是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问题,即旅游地的旅游活动、文化等的真实性和真实程度。

此时的研究问题主要在:“伪事件”;“舞台真实”;以及对后台真实的追求。

建构主义真实性建构性真实性是由游客或旅游业者的期待、偏好、信念和力量所共同投射的产物,所以同一种物品有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真实性,而且旅游的经验与所参观的真实性事物相互影响,以至于所得到的真实性是一种象征性的真实性。

此时:“伪事件”就被定义为舞台真实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游客体验的真实性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①文化(和当地文化的直接接触越多,真实性体验越强烈),②游客数量(游客数量越多,体验越不真实),③独立程度(越是在行程安排上独立的游客体验越真实),④和宣传的一致性(旅游过程中如果看到的现象和宣传中的越相符体验越真实)。

存在主义真实阶段王宁——站在游客体验的角度来诠释真实性,认为旅游地事物的真实性无关紧要,关键是游客欲通过旅游来激发生命中的潜在状态及发现自我。

所以存在主义真实性与旅游客体完全无关。

所以,王宁所谓的真实性与以往讨论的真实性毫不相干,他强调的是游客真实的旅游体验,是游客通过真实的体验来确认和追求自己的存在性。

分析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

分析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发展

662014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旅游真实性理论的提出是以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呈现出高度现代化,大众旅游掀起热潮为背景的。

首先是学者Boors tin 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局限于旅馆、餐厅与旅游设施内,与外界隔离,对旅游目的地一知半解,看不到真实的旅游客体,他提出旅游真实性具有绝对客观标准。

学者McConnell 认为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跳出现代化所带来的无序、虚假、暴力、不稳定、不真实的生活状态去找回他们是去的真实事物。

学者Cohen 则认同现代化社会对现存机构与单位带来的冲击,社会失去它原来的面貌,个人认为外面社会已丧失它的真实性,于是回归自我追求他知的真实性,此种追求真实性的动机预示成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动机。

一、国外学者对真实性理论的发展首先关于真实性定义和本质的理解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所以把真实性带入旅游研究中更是一个众多学者不停讨论探索却也始终没有形成公认概念的一个事项。

其中有四个个典型的代表学派就旅游真实性的探讨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客观主义真实性学派认为为真实的旅游体验是由旅游客体的真实性而来的;而修正主义者认为旅游者寻找的是社会建构后的符号真实;更为激进的后现代真实性理论彻底抹杀了真与假、幻象与现实的界限,提出了“超真实”的概念;存在主义者认为旅游者毫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只是借助旅游活动或旅游客体寻找本真的自我。

其次,在早些时候一部分研究旅游真实性问题的学者认为对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文化的商品化就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虚假的构造,是对真实文化的“污染”。

这种看法如今看来是比较偏激的,因为如果当地居民能够通过将文化商品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他们的生活并提供当地旅游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并把这种文化的讲述作为一种身份使命,那么商品化就不会破坏当地文化产品的本质,尽管它可能会对文化进行改变或增加新的含义。

再次是旅游者对旅游真实性的感知及差异研究,即使旅游者参观游览中所接触到的旅游产品、服务等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旅游者旅游体验也不一定真实,这是因为旅游者才是真实性的评价主体,而旅游者对真实性感知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

民族旅游中“真实性”初探——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民族旅游中“真实性”初探——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民族旅游中“真实性”初探——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龚妮,汪慧萍摘要:真实性已成为国内民族旅游发展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真实性”理解和旅游中真实性进行了阐述,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阐述了当地自旅游业发展后真实性的变化,最后还指出合理的舞台化真实性对民族旅游发展有帮助,但建构真实在长远看来是不利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

关键词:真实性;民族旅游;西江苗寨一、“真实性”一词的理解“真实性”一词在中世纪欧洲就出现了,它源于希腊语,其意思是自己做的,最初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的不断变化,也赋予了“真实性”新的意思。

起初,真实性概念是用于描绘博物馆内艺术展品的品质;在社会科学讨论的内容里,又是指创作出的作品是否与某个客观事实相一致。

1973年,麦肯尼尔在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舞台真实”,真实性概念首次引入到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等相关社会学的研究。

在当代旅游中,“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原始”“过去”。

实际上,“真实性”是原真性、本真的、原生性。

在旅游体验中,真实性就是旅游客体在一定的客观标准下的客观真实和旅游主体对其质量的评价。

二、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学术界对“真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这几个方面。

客观主义真实性理论是从旅游客体出发,以一种专家或权威的客观标准来看待旅游产品的真实性,简单说来就是追求旅游客体与原物的一致性。

如MacCannell[1]认为现代人进行旅游就是想要摆脱日常生活的不真实感,这就需要到别的地方去寻找“真实”,而东道主以此将自己的文化当作商品展示给游客,导致了东道主社会生活真实性的舞台化[2]。

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实质上是将真实性的理解限定在旅游客体的绝对原初性、原真性,认为世界是二元的,正因为这样的局限性,出现了之后的建构主义真实性。

建构主义真实性理论关注焦点从旅游客体真实性转向旅游主体体验的真实性,是一个过渡阶段。

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

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

随着旅 游业 的发 展 ,人们对 旅游 项 目、层次 的 追求 E益 多样化 ,民族文 化旅 游成 为一种 时 尚。游 l 客进行 民族文化旅游是为了追求民族文化特色 ,体 验 异族 文 的淳 朴 感 、新 鲜 感 、奇 特感 和神秘 感 , 从 而达 到 减压放 松 、愉 悦身 心 的 目的。为 此 , “ 文 化 真实 性 ” 问题 也 就成 了大家讨 论 的焦点 。
收 稿 1期 :20 -52 5 t 07 -2 0
二 、“ 民族 文化 的本 真 性” 和 “ 民族旅 游 文化 真 实性” 之 间的关 系 “ 本真” 的民族文化是指某一个 民族在产生 和 发展 过程 中 自然形 成 的具有 本 民族特 色 的文化 。它 具有 原滋 原味 、 自然生 态 的特性 ,无 法人 为地完 全 原本 地再 现或 复制 。民族 文化始 终处 于一个 动 态变 化 的过程 中 ,它 的 “ 真 性 ” 和 “ 滋 原 味 ” 的 本 原 特点 是 由其变化 着 的民族 文化 主体决 定 的。 民族 旅 游文 化 的真 实性是 指 民族文 化旅 游项 目的内容具 有 民族 文化 的事 实依 据 ,在 表 现 形式 上不 能 太 夸 张 、 虚假 ,能 给人一 种真 实感 。因此 民族 文化 的本真 性 是 民族旅 游文化 真实性 的依 据 ,民族 旅游 文化 的真 实性 是 民族 文化 本真性 展示 的手 段 。 三 、民族 旅 游 文 化 是 经 过 改造 了的 部 分 民 族
文化
当 民族 文化 被 当作 旅游 资源 开发 时 ,展示 给游 客 的 民族 文化项 目便 已经是 旅游 文化 产 品了 。马 晓 京认 为 ,“ 市 场经 济 中 ,民族 文化 旅 游 资 源 的开 在 发和利用就是要按照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 则 ,对原有 的 民族文化 进行 生产 、加工 、包 装 和营 销 ,以获 取最大 经济 利益 。民族 文化 一旦 呈现在 旅 游市 场上 ,它就 不再 是 民族 文化 的原 生形 态 ,而成 为一 种新 的 、有 偿有 价 的民族旅 游文 化商 品 的再 生 形态 ” 这种 旅 游 文化 产 品 的 展 示 已 经 具 有 了仪 。 式 的意义 ,而非 自然 的生活 状态 。 由于客 观上 文化 具有 本原性 、唯一性 和历史 的不 可逆性 ,它是无 法 真正 再现 和复原 的 ,以及 主观 上策划 者 的选 择性 等 因素 影 响 ,开发 出 的这 种旅 游文 化产 品肯定 与本 原 的 民族文化 之 间存 在着 差距 。 比如在 文化项 目的 内 容上 ,许多是 已经消失 的民族文化事象被挖 掘出 来 ,经过策 划 、包 装成 为动态 性 、参 与性 的旅游 项 目来展 示古 代 民族 民俗生 活 ;另 外 , “ 文化 旅 游 项 目无 一不是 截取 民族 地 区的文 化生 活 的片断 ,以所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
时 间 》, ) 而旅游 研 究者 们只是 部分地 采 用 了这 一概念
的含 义[ 。海 德格 尔认 为人 的存 在 有“ 真状 态 与非 7 ] 本
本真 状 态” 种 , 真 的存在 是常 人 的一种 生存 变式 , 两 本 而常 人指 “ 失 了 自我 的此 在”8 Tr l g认 为 , 实 丧 [ 。 ii ] ln 真
旅 游 民族 中的一 员 。是 旅 游者 的 出现 产 生 了旅 游 民 族 。旅 游 中介者是 民族 异域 情调 中 的代理 人 , 主要包
括 旅行 社 、 航空部 门 、 司机 、 区以及 宾馆 饭店 的管理 景
P ac e re将 民 族 旅 游 定 义 为 与 他 民 族 的 文 化 实 践 ( 特 别是土 著文 化 ) 触 的第一 手 经 历[ 。这种 旅游 包 括 接 1 ] 少数 民族 居 民对 传 统 的 以及 当代 民族 文 化的 展 示 和
者 所关 注 的 对象 时 , 会变 成 “ 旅 游 者 ” 从 而 成 为 才 被 ,
民族 旅游 是文 化 旅游 的一 种特殊 形式 , 比文 化 它
旅游更强 调 与当地 人 的直接 接触 , 因为在 民族 旅游 中
当 地 人是 吸 引游 客 的 旅 游 景 观 之 一 。Moc ro和 sad
Fe ., 0 8 b 2 0
[ 游理论 研究 ] 旅
民 族 旅 游 的真 实性 探 析
李 旭 东
( 庆文理学院 , 庆 重 重 426) 0 1 8
[ 摘
要 ] 实 性 一 直 是 西 方 旅 游 学 界热 切 关 注 的 话 题 . 真 已有 许 多 文 章 发 表 .相 比之 下 , 内旅 游 界 这 方 面 的研 究 起 步 较 晚 , 国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

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
知差异 ,目的在于通过这类研 究为 民族文化旅游产 品的设计 和民族 文化 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


问题 的提 出
民族文化的异彩纷呈使旅 游者对这一类旅游 吸引物具有 不同的感 受 。对 民族文化景观 的或真 实性或 舞 台性的感 知除了受到民族地 区文化景观系统 的呈现效果影 响外 ,还取 决于旅游者 的个体 特征 ,而这种 对 民族文化 的不同感知即为感 知 的差异性 。对 民族文化感知 的差异性不 仅体现在对真实性 的质疑上 ,还 体现在不同的真实程度上。由于旅游者 自身 ( 除民族文化专 家 、学者外 )专业知识结构 的缺陷 ,缺少判
T eDe r eo o rss S n e t t e tct h g e fT u it ’ e s o Au h n iiy o h i lu ei fe e t fEt n cCu t r sDif r n
Ga n o Ya
Ab ta t sr c :Th a t e t iyo t ncc l r h l n e yc mmec ,a d t ed g e f o r t’ e uh n i t feh i ut ei c al g d b o c u s e re n h e r eo u i s t s
质量及旅游设施的感知 ( 满意度研究 ) 、旅游感知对旅 游者空 间行为 的影响 、入境 游客对 中国旅 游 的认
知问题 。
游客对旅游 目的地形象 感知的这类研究局 限于旅游者出发之前对旅游地的感知 ,并认 为期 望与现 实
之间的差距决定旅游 者的旅 游体验 。旅 游感 知对旅 游者空 间行 为的影 响这类 研究 主要 是从 心理 学 的角 度 ,普遍认 为 :旅游者 的个体特征和生活背景对其空间行 为有一定 的影响 。李 君轶 ,马耀 峰 (05 20 )分 析 了入境游客的旅 游认知 ,认为缺乏历史支撑的 以自然山水 风光见 长的旅 游地 ,入境游客 的认 知程度 相 对较低 ,这 一点与谢彦君 (99 19)不谋而合 。此类研究基于 问卷和访谈 ,认 为国外 游客感兴趣 的大 多是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前旅游业繁荣的背景下,旅游景点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景、建筑、文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其中,《2018中国旅游白皮书》显示,云南是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而在云南的旅游景点中,民族村则是备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其以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为主要特色,因此也成为了更多游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

然而,在民族村展示的所谓“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展出的文化、风俗过于刻板,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符;还有人认为展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集团化与商业化倾向,被业主运营和商业化包装过度,影响了其真实性。

因此,探究少数民族村展示的文化和风俗是否真实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多样性,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探究其在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时的真实性问题,弄清其在民族文化展示中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景点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包括对云南民族村的实地调查、文字材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其中,实地调查是获取和收集信息和数据的主要手段,通过访问和调查景区内工作人员和游客,掌握景区运营和管理情况、民族文化展示情况和游客满意度等;文字材料分析是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报道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文化展示、旅游文化发展情况,同时进行比较分析。

四、论文结构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文化展示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展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云南民族村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民族村的运营情况、文化展示形式、展示内容以及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情况;第四部分进行文化展示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景点进行比较,探究民族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云南民族村展示真实性的认识;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展望。

旅游者角度看旅游中真实性

旅游者角度看旅游中真实性

旅游者角度看旅游中真实性一、光学中物和像的介绍光学中,人们经常面对物与像这两个基本物理概念。

物和像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的物点和像点构成的集合,对于一定的光学器件,物点和像点是一一对应的。

由物体发出的入射光束射到光学器件上(如平面镜或透镜),经过反射或折射形成出射光束,出射光束形成像点。

真实性是旅游者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旅游者接触这种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于对市场需求的适应以及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者总在努力寻找真实性却经常失败,原因归根于旅游并不总是能够让旅游者找到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

为此,本文借助了物与像的光学原理,从旅游者视角构建了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框架,并对其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

文中分析了旅游者在寻找真实的旅游经历时,如何将真实作为一种感觉,借助于旅游活动形成真实的旅游主体认知,使旅游主体凝视的客体具有更强的真实感,进而实现旅游者真实的自我。

二、物与像的概念界定物与像是光学成像过程中的基本概念,也是讨论物与像的真实性模型的基础,其概念界定应首先通过光线和光束来进行。

光线是表示光传播途径的有向几何线,它是光传播的方向,也是光能量的传播方向。

光束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光线的集合,即光波波阵面的法线的集合。

成像过程是由物发出的光束,射向成像系统,经成像系统出射,相交而形成像,即通过光束在成像系统前后形态的转变而实现的。

物是入射光束的交汇点。

其中,发散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实物;汇聚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虚物。

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物可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物,也可以是前一个系统出射光束的交汇点,即光束的交汇点,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虚物。

光学成像过程中的物与旅游活动中的物(这里主要指旅游客体)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旅游活动中的成像过程也既可以是实物,此时该物发出的是发散光束;又可以是虚物,如舞台真实情形,真实的旅游客体(实物)以虚构的摹本而被复制到舞台上表演。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

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的真实性:一种历史的考察民族志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记录了各个民族的起源、发展、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作为历史的考察工具,人们对于民族志的真实性常常产生疑问。

本文将探讨民族志的真实性,并分析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限制。

一、民族志的定义与作用民族志是对不同民族的研究和描述,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的起源、谱系、语言、信仰、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

民族志的编纂和出版对于了解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还原历史真相,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然而,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常常引起争议。

一方面,民族志的编纂常常受到时代背景、政治影响和作者主观意识的干扰。

有些作者可能存在偏见或误解,导致对于某些民族的描述不准确或片面。

另一方面,民族志的内容可能存在出版者或编者的选择性,对于某些敏感或不合时宜的信息有所隐藏或篡改。

因此,读者在阅读民族志时应保持批判的态度,同时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三、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尽管民族志存在真实性的问题,但它仍然对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民族志记录和保留了许多无法在其他历史文献中找到的珍贵信息,例如失传的语言、传统技艺和习俗等。

其次,民族志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研究视角,使研究者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更全面、客观的审视。

最后,民族志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描述经常与当地传说和口头传统相吻合,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场景。

四、民族志的局限性和拓展虽然民族志在历史研究中有其价值,但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民族志的对象常常是小范围的社群或民族,反映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全貌。

其次,由于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志收集的局限性,有些民族的信息可能并未得到充分记录,这对历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可以借助多种方法和工具,如考古学、语言学和遗传学等,扩展对历史的研究角度,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历史证据。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

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
一个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或体验要被认为是真实的,首先需要具备历史真实性。

这意味着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历史和文化要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举例来说,一个古代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可以通过保留原始结构、材料和建筑风格来体现。

很多时候,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会进行重建和修复,这就引发了真实性的争议。

重建后的建筑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原始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在评价真实性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一个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或体验的社会和文化真实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和文化真实性指的是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所展示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

一个古老的村落如果被视为真实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那么村落的居民、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等方面也应该可以真实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有时为了方便游客和商业需求,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可能会对当地社会和文化进行一定的改变和调整,这又对真实性提出了挑战。

旅游者自身的真实性也是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重要因素。

旅游者的认知、理解和期望会影响他们对文化遗产旅游的评价和体验。

不同的旅游者可能对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他们可能更注重文化的历史真实性,或更关注文化的社会和文化真实性,甚至可能对真实性不感兴趣,只是希望享受旅游活动本身。

在文化遗产旅游中,真实性的定义和评价需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观点和主观因素。

真实性是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涉及到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实践中,真实性常常会引起争议和分歧,因此在设计和管理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实现真实性的平衡和融合。

最新-民族志电影真实性分析 精品

最新-民族志电影真实性分析 精品

民族志电影真实性分析一、问题的提出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问题并未像某些学者标榜的那样,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过时的话题。

一方面,因为我们尚未找到更合适的切入点去理解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初涉民族志电影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的人,都无法完全摆脱民族志电影真实性问题所带来的困扰。

而且,当前某些关于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观点和宣言,还会对初涉此领域的人造成误导。

与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相比,人们对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似乎有更加严苛的要求。

这种要求既包括基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精神对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理论思辨,也包括在民族志电影生产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保证影片的真实性。

在理论思辨的层面,一类学者认为根本不存在真实的、客观的民族志电影。

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所有的民族志电影都是制作者主观选择、主观结构的人工产品,是制作者在解构生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时空重构的一个结果。

这个人工产品中的影像,与其所指涉的生活现实之间已经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既然如此,何来真实的民族志电影?在另一类坚信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值得讨论的学者中,或者把民族志电影中的影像和生活现实混为一谈,或者采用人类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典型的真实等概念,来规避民族志电影中的影像与其指涉的生活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

不管是卡尔•海德导演过程产生的失真影片制作过程中的选择和与省略拍摄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失真[1],还是李德君所谓的提示失真和激励失真[2],都有未能清楚分辨民族志电影和生活现实之间本质差别的嫌疑。

据我的理解,以上的理论思辨都未能真正认清民族志电影中的影像与其所指涉的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在,因此都无法揭开遮蔽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迷雾。

与民族志电影真实性的理论思辨相比,如何在影片的生产过程中保证真实性显得更加具体,可触可感。

比如那种高调宣扬民族志电影必须以真实性、客观性为基础的论调,强调拍摄者必须如实记录的定律,强调剪辑师必须尽可能减少剪辑对现实场景的裁剪和重构的戒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受到了社会学者 、人类学家和博 物馆研究员的高度质疑为 “ 一种特殊的现代价值观” 。 … 在这里 ,真实性作为游客主观旅游体验的表
达 ,成为探寻个人与现代社会关系的重要线索 ,因而具有独特 的价值。 因此 ,在旅游人类学 中,“ 真实性” 的语义本身就带有极强 的模糊性。但这个概念常常被不加 审视就用到了旅游研究当中。 ¨ J l 这也造成 了旅游人类学中 “ 真实性”含义的多种表达。不同的认 识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 ,就会得出不同的真实性认识 。本文关注的就是不同的真实性表达所关注的
【 中图分类号】C 9 1 2 .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4— 4 5 4 X( 2 0 1 3 )0 4 — 0 1 8 7 — 0 0 9
A REVⅡ W ON DⅡ FERENT EXPRES S I ONS 0N
AUTHENTI CI TY I N ToUI S T ETHNI GRAPHY Ga n Lu, Lu T i a n l i n g
对旅游中 “ 真实性” ( A u h t e n t i c i t y )的探讨是 目 前旅游人类学最为重要 的研究 内容之一 。至少 有两个原因促成了研究的兴起 :一是全球化和商业化对传统 民族文化 的影响 ;另外就是对游客旅游 动 机 的关 注 以及 这种 动机 和文 化 传统 之间 的联 系 。这实 际上 也是 已有 的旅 游人 类 学 中对 “ 真 实性 ” 进 行探 讨 的两个 基本 切入 点 。全球 化 和商 业化 导致 原有 的相 对封 闭和 静态 的马林 诺夫 斯基 式 的小社 会文化观被打破 , “ 他者”和 “ 我者” 之间的界限变得空前模糊 ,而旅游作为这样一种现象 的代
义的变迁过程 ,并对不 同表达之 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评述 。在此基础 上 ,提 出 了旅 游 民族 志 中真 实性研
究应该关注的三个方向。
【 关键词】旅游民族志;真实性;传统;后现代 【 作 者】甘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 ( 旅游)学院副教授;卢天玲,四川大学历史文化 ( 旅游)学
院副教授 。成都 。6 1 0 0 6 4
Ab s t r a c t :Au t h e n t i c i t y i s o n e o f t h e k e y i s s u e s i n t h e I  ̄ s e a r c h o f t o u i r s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T h i s p a p e r p o・ r v i d e s a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d 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ma i n v i e wp o i n t s o f a u t h e n i t c i t y i n t o u r i s t e t h n o g r a p h y .I t a n a l y s e s he t p r o c e s s o f c h a n g e i n me a n i n g o f‘ a u he t n t i c i t y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f l u i d i t y’r es u l t e d f r o m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d i f f e r e n t e x p r e s s i o n s a n d ma k e s c o mme n s. B t a s e d o n t h i s ,i t p u t s f o r w a r d ha t t t h r e e a p p oa r c h e s s h o u l d b e 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 t o i n he t r e s e a r c h o f‘ a u t h e n t i c i t y’i n t o u i r s t nt a h op r o l o y. g Ke y Wo r d s :t o u i r s t e t h n o ra g p h y ;a u t h e n t i c i t y ; ̄a d i i f o n;p o s t —mo d e r n i s m.


旅 游客体的 “ 真 实性 ”
民族志有 自身的传统 ,往往将 目光聚集在一些小民族、小社会里 ,使它们成为被学者 “ 凝视 ”
广西 民族研 究
2 0 1 3年 第 4期 ( 总第 1 1 4期 )
・1 8 7・
对 旅 游 民族 志 中真 实 性 表 达 差 异 的评 述


卢 天玲
【 摘 要】真实性问题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对旅游民族志表达中存在 的主要真实性
观 点进行 比较 全 面的论述 ,分析在 全球化 所产 生的 “ 流 动性 ” 背景 下旅 游人 类 学研 究 中 “ 真 实性 ”含

l 8 8・
广西民族研究 2 0 1 3 年第 4期 ( 总第 1 1 4 期)
认 识和社 会 背景 ,即通 过一 些具 有 典 型 意 义 的样 本 ,来 探 讨 和 描 述 旅 游社 会 学 是 怎样 认 识 和 表 达 “ 真实性 ” 的 ,并对 这些 认识 框架 进行 相应 的评 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