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小结与测评 人民
2018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2018⾼中历史必修3专题过关检测:(⼀)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C .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 .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为专题过关检测(⼀)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中华⽂化史》⼀书写道:“这⼀时期民本思潮的重⼼有⼆:在⼈类与⾃然关系的地位;在⼈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
”这⼀时期()A .百家争鸣局⾯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确⽴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位”“强调民的作⽤”相符合,⽽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故A 项正确;B 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 “⼈类与⾃然关系”不符,B 项错误;C 项出现于两宋时期, 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程朱理学侧重于对⼈性的思考,明显与⽤”不符,C 项错误;D 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 2.下⾯两则材料是⼀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解析:选A 先秦时期,⼠阶层崛起,孟⼦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的地(天⼀⼈)⽅⾯,突出⼈“在⼈类社会关系(君⼀民)⽅⾯,强调民的作D 项错误。
齐桓公致⼒联系诸侯,设晋⽂公虽协助周王定乱, 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却僭越礼制,想仿⾏天⼦的礼个执守正道⽽不⾏诈谋的国仪,是个内⾏诈谋却装作遵循君。
正道的国君。
A .儒家B .法家C .道家D .墨家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 “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尊卑。
3.中国古代的⼀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 .孔⼦B .⽼⼦C .墨⼦D .韩⾮⼦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 项。
【配套K12】[学习](全国通用版)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点)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重点)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9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1学习总结 精品
③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儒家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 等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
②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
言警句、口号等。史实是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但文学作品 已经对史
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
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
点。
(1)材料来源 ①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 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 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①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
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②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 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 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
“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 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五经”中的《尚书》出现时间远早于《论语》,汉
代尊为儒学经典的“五经”不包括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言论的《论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2018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2 汉代儒学45分钟作业 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视点重点:1.汉武帝重视儒学的表现。
2.董仲舒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________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460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________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_______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_______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________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________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________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完整版)高三历史教学进度表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高二科目:历史科任教师: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节)
1
8.28—9.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第二节
5课时
2
9.4—9.10
专题一第三节、第四节专题一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3
9.11—9.17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专题四第三节专题四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专题五第一节
5课时
9
10.23—10.29
专题五第二节第三节
专题五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10
10.30—11.5
复习期中考试
11
11.6—11.12
期中考试试题讲评
专题六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5课时
12
11.13—11.19
专题六第四节
复习六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13
11.20—11.26
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4节)专题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14
11.27—12.3
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1-4节)专题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15
12.4—12.10
复习必修三
5课时
16
12.11—12.17
选修一专题一
5课时
17
12.18—12.24
专题二复习小结周考试题讲解
5课时
4
9.18—9.24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一节第二节
5课时
5
9.25—10.1
专题三第三节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课件: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
2.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 入危机。 (2)主张 ①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②吸取佛教思想,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的命题。
③在认识论上,提出“ 致良知 ”“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 ①继承和发展了 陆九渊 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其“知行合一”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误区警示] 理学在宋代并没有取得统治地位 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 从元朝开始理学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 敲门砖。 [误区警示] 理学是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体系,是儒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而非独立于儒学之外的新的哲学流派;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也 并非独立于理学之外的新哲学。 随堂心得:
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 博览。 ——《宋元学案》卷七十七《槐堂诸儒学案·朱先生泰卿》
思考
答案 天理。
史料反映了陆九渊怎样的求“理”方法?
主 张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
【史论总结】
[深化理解] 正确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哲学观、道德观、认识论等方面 有差异,但二者本质上都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都 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思维升华] 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主题一
程朱理学
【史料探究】
1.本体论 史料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知识点拨] 三教合一出现的原因 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 发展,反映了文化互补的重要性。 [误区警示] 正确认识“三教合一”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随堂心得: [巧学妙记] 用图示法理解程朱理学
2018学年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方案: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含答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识记各阶段思想流派的主张,认识其对社会的影响。
【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思想演变和西汉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巩固与发展历程,线索为:从春秋战国至秦朝思想演变的历史特征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法家思想成为主要治国思想。
从西汉至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是:儒家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仁”和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发展。
【知识梳理】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①阶层崛起。
②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③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表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思想核心——“③”①仁就是爱人。
②实行“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主张①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④的要求。
(3)教育贡献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后成为“六经”。
2.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1)思想主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配套K12】[学习]2018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导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件人民版必修3
二、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时,中国“ 大一统 ”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 德政 ,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 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为君主受命于天 提供了理论保障。 (3)董仲舒主张确立 儒学独尊 的地位,提出文化的“一 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4)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 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二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 (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 秦记 》、医药、 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 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 (1)“焚书坑儒”是对 先秦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对 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2.世官制 “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 权。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 的政治制度。“世官”,顾名思义,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 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 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 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 重要官职。
3.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 和 制度化 的标志,代 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2)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 作用。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 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东汉太学生的 议政 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 收敛。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历程 春秋战 国时期 (创立和 发展)
秦朝(遭 受打击)
汉代(改 造)
地位 儒家思 想受到 统治者 的冷落 儒家思 想受到 压制 儒家思 想处于 独尊的 地位
原因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 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 其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经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改造,儒学更 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 们的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儒学正统地位 受到冲击,但仍 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 日益腐朽
二、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与认识 1.积极影响 (1)具体影响: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 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积 极作用。 (2)现代价值: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 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 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 建;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 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019/6/8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6பைடு நூலகம்8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 后复习30分钟。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小结与测评 人民版必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小结与测评人民版必修3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一)发展历程时期发展历程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学说西汉改造与独尊(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宋明转型与成熟(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2)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3)陆王主张“心”就是“理”;提出“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1)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2)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3)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5)唐甄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二)趋时更新时期交流融合战国时期蔚然大宗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形成“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完备模式魏晋隋唐时期三教合一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
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宋代新兴的儒学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明代发展到“心学”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K12学习]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
第25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考点1|宋明理学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兴起背景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二、形成过程1.创立——“二程”(1)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成熟——朱熹(1)哲学观: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认识论:“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1)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轻巧识记]宋明理学三、历史影响1.对后世政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2.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3.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品格起了积极作用。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核心问题一宋明理学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①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②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史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③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解,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讲义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知识整合一、儒、法、道三家思想的特点及联系1.思想特点(1)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重申道德感人。
当国家牢固,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路线。
儒家思想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2)法家提议法治,主张成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混乱年代,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提议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混乱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线为宜。
道家思想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互有关系三者拥有很大的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交融趋向。
(1)战国时期,荀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法学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点阶段时间地位、特点认识(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系统更加完满,产生春秋但未碰到统治者重视形成战国(2)拥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1) 思想内容随受到秦“焚书坑儒”,受到深重打击形势的变化而打击“趋时更新”(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中心的文化(2) 社会存在决确立系统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系统和定社会意识,社西汉正统文化政策的转变会政治经济的发(2)趋向官方化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3) 思想的变化走向道三家交融的产物宋明与统治阶级的需成熟(2)由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完成更加理论化、思辨要和培养是不可以化的过程切割的(1)出现拥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迪思想自我明清(2)责备理学,组成中国早期启迪思想的大水,拥有解放责备之际思想的进步性三、儒家思想的影响及现实意义1.影响(1)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致使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高中历史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5专题优化提升课件人民版必修3
2.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 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 化中的宝贵遗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 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 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幼、敬师和见利 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 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2019·乌鲁木齐一中高二期末)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 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 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对点训练】
2.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
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 )
A.因材施教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解析:选 C。陶行知的核心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生活即教 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A 项因材施教较容易 排除;B 项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较容易 排除;D 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为社会现实服务,和本题无关; 知行合一思想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最为接近,故 C 项正确。
5.(2014·高考全国卷Ⅱ·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习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1.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影响巨大。
其中东南亚一些国家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合理地处理了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建立了令人称叹的“东方工业模式”“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2)儒家思想在欧洲也产生了影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例题(2017·江苏单科,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明考点:宋朝理学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二抓关键:朱熹的“克己”和孔子的“克己”之间的比较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D材料型选择题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
材料来源(1)历史文献类:包括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
历史文献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其作为材料的来源,可信度比较高。
(2)文学作品类: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名言警句、口号等。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知识导航 3.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备课资料)知识导航 3.宋明理学人民版必修3知识梳理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主要主张(1)唐朝韩愈激烈地反对佛教和道教,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士大夫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3.影响: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促使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主要主张(1)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2.历史影响: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标志着理学的创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主张以及活动(1)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气。
(2)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
(3)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4)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5)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
2.评价: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分析岳麓版必修3
岳麓版历史必修3知识体系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1、原因:(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2)政治上:各国之间:战乱需要人才来强盛国家各国国内:社会矛盾复杂,各阶级均想发表本阶级观点,为百家争鸣提供了条件(3)思想上:私学盛行,造就了大批的思想家,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2、意义:(1)百家争鸣极大地推动了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空前活跃,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学派1,道家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追求无为和逍遥;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
庄子 :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认为做到“齐物”就可以达到“逍遥”境界。
道家的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2,法家(战国,秦朝是最受重视的学派)李悝 : 在魏国变法商鞅 :在秦国两次变法韩非子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
法家的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3,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的学派)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墨家“兼爱”:爱无差等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比较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儒家“仁爱”:爱有差等三:儒家思想(一)春秋:形成(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具有民本思想;“礼”具有保守性)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即以德治民);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3题小结与测评人民版必修主流思想——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的趋时更新(一)发展历程(二)趋时更新(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解析:选A 先秦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命题与“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而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A项正确;B项出现于汉武帝时期,当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涉及的对象是皇帝,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符,B项错误;C项出现于两宋时期,当时出现了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侧重于对人性的思考,明显与“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不符,C项错误;D项出现于明清时期,强调限制君权,具有启蒙性质,D项错误。
2.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
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选A 本题中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的评价材料都是从儒家“礼”的思想标准出发的,它的主旨是维护等级制度和区分君臣尊卑。
3.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解析:选D 由“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可以看出主张严刑峻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可以判断出以法治国,结合所学这位思想家是法家代表,故选D项。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上述中国古代著名诗句反映了崇尚自然的(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B 题干的诗歌反映了陶渊明厌倦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态。
与道家清静无为,主张出世思想相一致。
5.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他的这一思想主张( )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解析:选D 题干的意思为统治者如果不勤政爱民,上天就会降灾难,以谴告他,如果不悔改就会出现怪异,如果还不知道改,就会导致国家败亡,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皇帝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选D项。
6.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
据此可看出当时( )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活字印刷广泛采用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解析:选A 由题目中表格信息儒家“支派”占有103,“篇数”是3 123,说明汉代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表格中体现出百家争鸣局面尚存在,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出现隋朝时期,故D项错误。
7.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
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解析:选B 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和尊崇,A项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的内容,C项错误;孔子生活的时代,此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更谈不上融合,D项错误。
三者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社会秩序的愿望”,故选B 项。
8.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解析:选A 张载提出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理想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故C、D两项错误。
9.“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思想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 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解析:选D 材料体现克服私欲,通过“良知”实现“人心依旧乐”,可见,这属于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D项正确。
10.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解析:选B “经世致用”的含义是学问必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学风而提出的,因此B项符合题意。
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新儒家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
”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 )A.朱熹B.程颐C.王守仁 D.黄宗羲解析:选D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启蒙哲人”可知为中国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黄宗羲。
12.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
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 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解析:选C 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
A项是近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不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明清之际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传统价值导向不同,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四目前,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众多孔子学院,孔子的思想学说日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关注。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2分)(2)据材料二,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如何?(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它对中华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4)据上述材料,回答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4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的信息中概括即可。
第(2)问,变化依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来概括即可;意义从材料二中后两句话获取有效信息来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列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即可;第二小问,从“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的信息中得出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第(4)问,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有何价值注意从孔子思想中积极因素来分析。
答案:(1)仁(或礼)。
(2)取得独尊地位(或统治地位)。
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
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朱熹(或程颐、程颢、陆九渊、王守仁即可)。
影响: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具有历史使命感。
(4)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8分)(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4分)(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4分)(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4分)解析:第(1)问,影响要从材料一最后一句话中概括归纳,从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概括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即可。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两处省略号分层,概括其层意即为其主张。
第(4)问,依材料四省略号划分两层,概括其层意即可。
答案:(1)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