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对点练习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精讲精练考点05 中考古诗鉴赏常见——描绘画面(对点练习)
古诗鉴赏常见题型——描绘画面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田舍①【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释】①田舍:农家。
②筑圃:修筑打谷场。
③菁:水草。
④天末:天边。
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1.全诗洋溢着一种“”的气息。
(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
(2分)【参考答案】1.“乐”或“乐哉”(2分)“忙”(1分)(评分标准:2分。
答“乐”或“乐哉”,得2分。
若答“忙”字,得1分。
)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6分)(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2分)(2)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4分)【参考答案】1.D2.(1)示例: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2)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句(考情探究+真题引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句(考情探究+真题引路+对点训练+答案解析)一、考情探究1.含义“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
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
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义深刻。
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
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
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2.常见的命题方式(1)请对这首诗第某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
(3)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
二、真题引路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问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读懂大意】红木的案几旁,缕缕暖香飘得轻;宽敞的考场里,清晨早就坐满了人。
凝神静气看试卷啊,犹如战士衔枚向前冲;笔走纸上如有神啊,好像春蚕食叶声不停。
乡里选贤才,首要条件是德性;殿试通过后,即在朝廷为公卿。
吾今惭愧体力衰,多病不堪耗精神;鉴别裁定望仔细,有赖群公多费心。
【审题要点】赏析这一句精妙之处【考题解析】本诗为作者唱和诗中的名篇,于嘉祐二年(1057)作。
此年正月,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
他用行政手段来提倡古文,反对时文,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此诗描绘进士就试场面,气氛热烈。
三四句写举子在闱中作文情状,生动传神。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导练:鉴赏语言之语言风格(必备知识+对点练习+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导练:鉴赏语言之语言风格(必备知识+对点练习+答案解析)一、必备知识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凝结的艺术产物,是具有恒定性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1.方法(1)整体品味。
不追求对个别词句的赏析而是要体悟全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2) 了解相关知识。
关于语言风格的种类,古人的一些鉴赏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现成的“套话”一一术语,如平实、质朴、华丽、冷峻、飘逸等。
(3)联系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要脱离诗歌的主旨去空谈语言风格。
(4)多角度体会。
诗人的遣词造句特点、色彩、境界、情味……从不同的角度,我们会给出不同的评价。
2.步骤第一步:审题。
明确题干指向,便于抓住关键作答。
第二步:点明特色。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
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一特色。
第四步:分析情感。
指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3.答题规范(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语言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常见的语言风格(1)豪迈雄奇此类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强烈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J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
(2)悲壮慷慨此类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语出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J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其中,巧妙使用动词能取得独特的效果。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穿” “拍” “卷”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高考语文总复习 修辞手法对点训练巩固试题(1)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修辞手法对点训练巩固试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三、四句运用了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
一边是大片禾苗行将枯死,急盼甘霖,一边却是云朵高高在上,悠闲从容,化作奇峰。
表现了作者对见死不救的云的憎恨以及对“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抨击。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①,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shì)未匝:移植或栽种没有完毕。
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比作头盔,把“蓑”比作铁甲,形象生动,化板滞为飞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插秧(农事)的繁忙紧张,表现了农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字(必备知识+典题示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炼字(必备知识+典题示例+对点训练+答案解析)【必备知识】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多选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较为常见。
古人作诗填词都很讲究炼字。
在一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体现诗人匠心的字是“炼”过的字,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
一般说来,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赏析时不能把所“炼”的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把它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用多个名词罗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个意象,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2)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
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离开了炼动词,炼字艺术就会黯然失色。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个诗句,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在鉴赏诗歌时,需要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21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课时跟踪练21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法曲献仙音①·秋晚红白莲吴文英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
艳拂潮妆,澹②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
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
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③洗、玉井晓霞佩响。
寸藕折长丝④,笑何郎⑤、心似春荡。
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⑥。
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①法曲献仙音:词牌名,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
②澹:安静、安稳的样子。
③清麝:清冽的麝香气息。
④寸藕折长丝:折断寸藕可见长丝。
⑤何郎:三国时的何逊,仪容俊美,平日喜修饰,粉白不去手,人称“傅粉何郎”。
⑥菱唱:采菱人所唱之歌。
本词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词运用的修辞手法较多。
起首两句“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对仗工整,后面“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也是如此,读来极具节奏感,富有音韵美。
“断绿衰红江上”以“绿”代指叶,以“红”代指花,用语精练,这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手法,将红白莲比作美人,写它们“宛相向。
指汀洲、素云飞过”,仿佛在对着彼此说话,惹人怜爱。
还有比方的修辞手法,“伴鸳鸯秋梦”写红白莲花像鸳鸯双栖在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反衬与爱人不能相见的孤独孤寂。
另外还有双关,“寸藕折长丝”既是说藕断丝连,也是指相恋的两人虽然远隔两地,但仍旧长相思。
【答案】①对偶。
“风拍波惊”与“露零秋觉”相对,“艳拂潮妆”与“澹凝冰靥”相对,读来朗朗上口,有音韵之美。
②拟人。
将水波、晚秋当作人来写,富于情味;将红白莲当作冷艳沉静、相对玉立的美人来写,表现出对荷花的怜爱。
③借代。
以“绿”“红”分别代借叶、花,用语简洁,凸显了叶、花的特点。
④比方。
“伴鸳鸯”两句,写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而自己形单影只,表现出与爱人远离不能相见的怅惘。
2022年高三古代诗文阅读对点训练(解析版)
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装饰,修饰】宫宇【宫殿楼宇】,游赏【供游览赏玩的】池【水池水塘】台【亭台楼榭】,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骄奢淫逸,生活放纵】,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累疲敝,劳苦疲累】。
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劳弊之事/诚【实在】不可施【施加,强加】于百姓/朕尊【被,被尊为,尊奉】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一言)/诚【假使、果真】能自节【自我节制】/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说:“用华丽的装饰宫殿,游览、观赏池台,是帝王想做的事情,(也是)百姓不希望(帝王)做的事情。
帝王想要做这些的原因是要享乐,百姓不希望的原因是(那样会造成他们)劳弊。
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施行的话,那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的事情,实在不可以强加在百姓身上。
我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件事都可以自己决定,如果能自我约束,如果百姓不想做,就能够顺应他们的情况。
”魏征曰:“陛下本怜【怜悯,体恤】百姓,每节已以顺人。
臣闻“以欲从人【顺从百姓】者昌【昌盛,兴隆,得民心】,以人乐【供自己取乐,取悦】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满足】,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进贡】营造【大兴土木,建设】,小【稍有】不称意【称心如意】,则有峻罚严刑【严刑峻法】。
上之所好【上面所喜好的】,下必有甚【下面一定是过分满足的】,竞【竞相争宠】为无限【没完没了,没有限度】,遂【于是】至【至于,导致了】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上天授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无异于】足矣。
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魏徵说:“陛下本来已经爱民,每每约束自己来顺应百姓。
臣听说:‘为别人着想的人能康健,以自私夺利为思想的人不能长存。
2022语文专项对点练30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含解析
专项对点练30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时间:35分钟分值:33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落寞、失望、孤寂等(2)落寞、失望、孤寂等(3)欲诉无门,壮志难酬举杯浇愁,自我宽慰自主尝试:①无月可赏的落寞。
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惟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
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
③自我宽慰的洒脱。
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的心情.2.(2020·日照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临江仙·送钱穆父[注]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元祐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祐五年徙知瀛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时,苏轼以此词赠行。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2019年语文高考对点精练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四、精赏巧句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别韦司士
高 适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
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
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1
2
3
4
5
6
7
8
9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 颈联选取典型景物沙岸、柳等,运用虚写手法,通过联想和想象,
描写出韦司士的行程。由 “ 沙为岸 ” 到 “ 柳向城 ” ,环境由恶劣萧条到
繁华舒适,暗示韦司士的境遇将有所改善。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的颈联。
答案 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湖风扶
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 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 渡瓜洲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
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1
2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点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诗眼(必备知识+典题解析+对点训练+答案解析)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专练:诗眼(必备知识+典题解析+对点训练+答案解析)一、考情分析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
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抓住关键字词(诗眼、句眼),炼字析句;二是品析语言风格。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语言鉴赏这一考点的命题可以看出,该知识点的命题主要有如下特点:(1)语言鉴赏类命题主要指向“炼字”与“炼句”这两个层面;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一考点逐渐淡出简答题,而在选择题中涉及;(2)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这一考点的题型主要采用简答题型,采用客观题型(选择题型)考查也较为常见。
二、必备知识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
要找准诗眼,必须明确什么是诗眼。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
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
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后来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诗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
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1.全诗的主旨所在;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或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三、典题解析【例1】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
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
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
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
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2】山中留客高适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
托物言志诗对点练习教师版
咏物言志诗歌对点练习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析】答出手法——烘托和渲染,得2分,能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酌情给分。
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而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而是极力描写梅生长的环境,述说诗人惆怅之情,因此明显是烘托渲染的手法。
但如果考生答侧面描写等并能自圆其说,也应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
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
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设误类型对点训练
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诗人完成公事收起官印,诗人感到轻松
冬夜即事 闲适,因有机会能为国尽绵薄之力而没
曾巩 有尸位素餐,内心的欢喜油然而生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
市粟易求仓廪实,邑狵①无警里闾安。
香清一榻氍毹②暖,月淡千门駒凇寒③。
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余春。
【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木芍药:牡丹花。殿:在最后。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消沉低落。
B.颔联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明写市场上容易买粮食,里巷中没有狗吠声警示,暗示国家安定、
百姓富足。
C.駒凇浓重,诗人联想起民间谚语,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笼烛卷帘”的动作正是诗人这种心情的
写照。
D.诗人从处理完毕政务后的心绪起笔,到为百姓来年的幸福生活而高兴结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勤
政爱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 能分出谁当首荐。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张以为耻,遂“行歌而 返”。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歌寄赠张祜。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思无尽”“恨即休”即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答案】C
新教材高中语文 名师精编复习任务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对点精炼精品作业
复习任务三鉴赏诗歌的语言(45分钟54分)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赴建康过京口呈刘季高①叶梦得客路重经黄鹄前,故人仍得暂留连。
长枪大剑笑安用,白发苍颜空自怜。
照野已惊横雉堞②,蔽江行见下楼船③。
灞陵醉尉④无人识,漫对云峰说去年。
[注] ①刘季高:叶梦得的好友,叶、刘两人都遭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排挤。
②雉堞:指防守的壁垒。
③下楼船:指金兵浮江而下,楼船千里,进攻建康。
④灞陵醉尉:西汉时,李广和一名随从返家时至灞陵亭,灞陵尉喝醉了酒,禁止他们通行,二人只得夜宿亭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又一次经过京口,得以暂时和故人相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
B.“照野”句写战场上烽火照野、战垒横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
C.尾联中,诗人借李广无人识的典故说自己无人识,“漫”字看似随意,实则蕴含悲痛之感。
D.本诗诗意悲慨苍凉,诗人对友人感叹时事,对议和深为不满,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B项,“表达了诗人对前线战士殊死战斗的赞美”分析有误,该句表达了诗人对险峻局势的担忧和对主和派的谴责。
答案 B(2)(炼字)请简要赏析颔联中“笑”“空”二字的表达效果。
(6分)解析要准确理解诗歌字词的意思,不能脱离诗句,要把字词置于原句并结合上下文去分析。
答题时,应先解释字词的意思,接着将其置于原句中理解整句的意思,若使用了某种表达技巧应点明,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笑”是“感到可笑”的意思。
当权者力主议和,长枪大剑将无用武之地,可笑的是自己还想用它们收复国土。
②“空”是“徒然”之意。
诗人一心报国,却已经年老,只有徒然自怜。
③“笑”“空”二字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悲凉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扬州春词三首(其一)姚合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
暖日凝花柳,春风散管弦。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2023高考古诗鉴赏对点练:语言风格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诗鉴赏对点练:语言风格题专练(附答案解析)一、简答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元日方干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
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
③帝里:京都。
问题: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答案解析: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崔邠登鹳雀楼[注]李益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崔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七月。
此次鹳雀楼集会,李益并没有参与,此诗应是李益读崔诗后追和之作。
问题:颈联历来被世人看作精警名言,请简要赏析。
答案解析:①此联意为往事过去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站在历史高度看,千年也是短暂的,然而就个人而言,忧愁却是“一日即为长”。
②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千年”与“一日”、“恨速”与“为长”进行对比,突出了面对历史与生命个体时不同的感受。
③两句诗似乎矛盾,却又统一于人的心理感觉,诗人将自己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感伤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生苦短的惆怅。
(意思对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湘人贺铸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
被惜余薰①,带惊剩眼②。
几许伤春春晚。
泪竹③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
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
须信鸾弦易断。
奈云和④再鼓,曲终人远。
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
青翰⑤棹舣,白洲畔。
尽目临皋飞观。
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注】①余薰:余香。
《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下作业.
《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下作业.
一、对点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
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
吹梅②角远,
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
云边孤雁,
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
“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语文复习 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 对点精练2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Word版含答案
课案2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1. (2015安徽江南十校摸底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表现了望海楼怎样的特点?详细分析:米芾的诗题为“望海楼”,而从楼所踞的城池写起,这是为望海楼铺设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环境。
于是第二句开始写楼,楼而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又是形容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答案:诗人自远方仰视望海楼,先以镇江城在“云间”和“近青天”衬托望海楼,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极写出望海楼的高峻奇伟。
2.(2015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宋]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
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
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结尾三句,“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
详细分析:萱草别名很多,通常又称鹿葱、忘忧、宜男、川草花、金针花等等。
嵇康写进他的《养生论》:“合欢蠲愤,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一丛萱草”的本意是说:相思情切,即得萱草,也不能忘忧。
最后以缠绵不尽的相思作结:“数叶芭蕉。
”芭蕉在诗词中一向是愁的象征。
萱草,修竹,芭蕉,或许“小轩独坐”目之所见,均有蕴意。
结尾三句皆缀以数目字,联系开头的四叠字,尤觉意韵悠远,辞情并茂。
答案: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
“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
“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一鉴赏形象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
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诗人所写的小松有何特点?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训练二鉴赏语言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注]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
木笔,又名辛夷花。
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2010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
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3.(2010长春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训练三鉴赏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21世纪教育网
【注】欧阳修曾坐“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什么名句?作用是什么?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
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
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张廷焯评比此词:“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景。
”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