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民教授温肾健脾利水法论治水肿临证体会

合集下载

浅谈从肺脾肾论治功能性水肿

浅谈从肺脾肾论治功能性水肿

功能性 水肿病 人 往往 不 能 说 出其 确 切 起病 日期 , 我们 从临床 实践 中观察 到功 能性水肿 患者绝 大 多数处 于“ 阳不足 而 阴有 余 ” 的状 态 , 质 柔 弱 虚 胖 , 情 缠 体 病 绵, 以本虚 标实之 里寒 证居 多 。
2 肺、 、 脾 肾三脏病 变 的水肿 症状 由于肺 脏病 变而 引 发 的水 肿 , 临床 表 现起 病 迅 其
屡见 功效 , 总 结如 下 。 现 1 功 能 性 水 肿 与 肺 脾 肾 三 脏 关 系 .
土不 制水 而反克 , 肾虚则 水 无 所 主而 妄行 。 三 者 以 肾 ”
为本 , 以肺 为标 , 以脾 为制 , 为水 肿 病机 的要 害 。 肺 主气 , 主宣 发 和肃降 , 通调水 道 , 主一身之 气 , 肺
诊: 服上 药后尿 量 多 , 浮肿 大减 , 症减 , 余 效不更 方。连
服2 0剂 , 症 悉解 , 用 归脾 丸 , 诸 后 以善 其 后 , 访 至今 随 未复发 , 身体 强健 。
按: 患者是 因术后 失血过 多, 气血虚 弱 , 气不化 水 , 虚肿 乃成 。方 中以党参 、 芪、 黄 白术 益 气健脾 , 脾 运 使

18 ’ 60
光明中医2 1 0 1年 8月 第 2 6卷 第 8期
C G C A gs2 1. o 2 . JM M uut 0 1 V l 68
降 , 气不 降失其通 调水 道 之 职 , 肺 而使 水 肿 加重 , 脾 若
虚 不能制水 , 水湿 壅盛 , 必损及 阳, 则导致 肾阳亦 衰 ; 久 反 之肾 阳 虚 衰 , 能 温 养 脾 土 , 肾 俱 虚 亦 使 水 肿 不 脾
[ , ] 赵 晓 琴 , 剑锋 . 草 酸 二 钠 对 急 性 肺 损 伤 大 鼠 肺 巨 噬 细 胞 白 5 6 张 甘 细胞介素 1 及 1 O 8表 达 的 影 响 [ ] 中 华 结 核 和 呼 吸 杂 志 , J.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肾性水肿中医治疗临床疗效论文

浅谈肾性水肿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方在肾性水肿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医病机,参照其西医病理改变,结合其治疗特点,将肾性水肿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

以五苓散为基本配方,分别加用玉屏风散、猪苓汤加减;以大黄、蒲公英、龙骨、牡蛎各30g保留灌肠,或以黄芪、白术等合鲤鱼250g共煎。

结果饮汤食鱼,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治疗应结合患者病情,因人制宜,辨证组方,临床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肾性水肿中医药疗法病机[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50-01水肿是指人体血管外组织间隙体液积聚的状态,是肾脏疾病的常见症状。

中医古籍对肾性水肿曾有过不少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1]。

在治疗上重视辨证施治,如鉴别外感内伤、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然后才立法、组方、选药。

作者根据肾性水肿形成的中西医病理差异,将其分为肾炎性、肾病性、肾衰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性)水肿三类,并结合临床对其治疗进行初步分析[2]。

1 守中医病机、参西医病性、分水肿类型肾炎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肾炎时,机体出现免疫性损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无异常,可见尿少;加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水钠潴留形成水肿。

中医认为由风、湿、毒等外邪侵袭引起,亦可由饮食失节、劳倦内伤而诱发,致使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或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无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为肿。

该型水肿初期多伴外邪入侵,以肺、脾功能失常,肾气化障碍为主,重在标实;后期可有脾、肾功能虚亏,故治则应祛邪利水。

肾病性水肿:现代医学认为该水肿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病综合征出现大量蛋白尿造成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液自血浆渗入组织间; 2)有效血容量减少,机体出现相应调节,如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高等,加强远端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

经方温阳化气利水法治疗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1 阳化气,阴成形——“阳” “气” “水”之关系膝关节周围疼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是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

水液代谢及运行障碍停滞于膝关节局部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中医认为“阳” “气” “水”三者的关系密切,水液代谢与输布正常与否全赖阳气的温煦及推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其本意论述的是人体阴阳与形体和功能两方面的关系。

张介宾曰“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类经·二卷·阴阳类》)。

“阳化气”为阳气温煦,推动人体的功能,包括气化功能;“阴成形”则是阴气柔静,生成人体有形之质。

人的生命从其伊始之时,便不停地在进行着“阳化气”和“阴成形”的生命活动。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化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这种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即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若“阳化气”与“阴成形”的过程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则人体表现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但若任何一方发生太过或者不及,都将引起病理性的改变。

水为阴邪,水气病的产生与“阳化气” “阴成形”二者的关系密切。

若人体脏腑功能减退,“阳化气”不足,则表现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导致阴津凝敛、成形过度。

近代医家丁甘仁在《丁甘仁医案》中说:“阳气不到之处,即浊阴凝聚之所。

”除了膝关节的局部改变外,在临床上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中,常可伴见怕冷、便溏、多尿、颜面浮肿、脉沉细乏力、舌胖大有齿痕等脾肾阳虚、气化不利的症状。

可见,应用温阳化气利水的方法以协助人体“阳化气”的过程,补阳气之不足,损水邪凝聚之有余,不失为治疗骨髓水肿综合征的一种思路。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骨髓水肿综合征这类水肿性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应归属于“水气病” “痰饮病”等范畴。

书中对水肿性疾病的论述颇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论述了水气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指出其病机主要是阳气衰微,水停不化,并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膀胱有着密切联系。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越婢加术汤加减。

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情热、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3.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闲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利水。

丘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4.湿热窒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消肿。

疏凿饮子加减。

5.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春泽汤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6.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实脾饮加桂枝、黄芪等。

7.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脉弦细。

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加减。

8.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

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

9.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质溯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济生肾气丸加减。

10.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滋阴利水。

六味地黄汤加猪苓、阿胶等。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60例临床观察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60例临床观察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60例临床观察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的临床疗效。

脾肾阳虚型鼓胀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膨胀、纳差、消化不良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脾肾阳虚是导致鼓胀的主要病因,因此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目前,关于脾肾阳虚型鼓胀的临床观察研究相对较少,临床医生在治疗该病时常常面临着疗效不佳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实践,观察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对脾肾阳虚型鼓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希望能够验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在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方面的有效性,并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次研究的深入,也能够为中医药临床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观察这6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评估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其对脾肾阳虚型鼓胀患者的适用性。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探讨该疗法在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脾肾阳虚型鼓胀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脾肾阳虚型鼓胀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其主要特征是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症状。

在临床上,这种病证的发生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针对脾肾阳虚型鼓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为中医药治疗该病证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依据。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将全面分析该治疗方法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

本研究对于推广中医药在治疗脾肾阳虚型鼓胀中的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为临床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中医治疗水肿临证体会

中医治疗水肿临证体会

中医治疗水肿临证体会摘要:水肿是常见而多发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水肿病是指肺、脾、肾三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病症,西医则认为是一个多见于泌尿、肝脏、心血管系统等相关的疾病。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找出引发水肿的发病机制,结合中医特色,从多方面分析病因根源,体会到由中医治疗水肿而取得的效果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水肿;中医特色;中医治疗;1、综述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当今患上水肿疾病的人们为此而很困惑,西医检查多次,西药吃了一堆,可能病情也没有多大好转。

本文通过中医对水肿的理解,通过中医的特色辩证论治、对症下药治疗水肿、而生有体会,对取得的效果也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2、水肿及相关治疗2.1 水肿概念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等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2.1 水肿的类型及机理2.1.1睡眠性水肿有些人日夜工作,疲劳,夜间深眼脸活动减少失眠,血液活动缓慢,局部毛细血管压力增加,通过液体从血管进入松弛的眼睑组织驱动,导致水肿。

2.1.2周期性水肿这样的水肿多见于青年女性。

对人脸眼睛部位,脸颊主要是双边,和内分泌失调。

2.1.2肥胖性水肿此类水肿多见于下肢足、踝等处。

由于肥胖病人,脂肪积累较多,其散热需要依赖周围血管,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而引起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水肿与血管扩张、体液的运行、渗透压、神经调节有关。

2.2 水肿引起的相关疾病由于水肿而引起的疾病常见有以下几种:内分泌失调、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门脉性肝硬化、门脉性肝硬化等疾病。

3、中医思想3.1 中医目前状况近年来,国人也慢慢地开始关注中医。

这部分是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一开始的医疗关注,这无疑给中医的发展机遇,包括推拿,饮食等,很受欢迎。

大家都知道中医无毒副作用,在国外流行的原因是由于它的低成本药品,以其方法简单,成本低,在海外的知名度也越来越多高。

水肿治疗体会

水肿治疗体会

廷王主邕盈盔垫堕生苤望鲞筮!塑痈,兼清{显热。

投以天仙子汤加减,药用:天仙子59,半夏lOg,青皮、陈皮、枳壳、川棒子各159,砂仁7.59.延胡索、香附各】59,甘草7.59,茵陈209。

金钱草、术通、柴胡各159。

3剂。

=诊、三诊症状明显减轻,仍接原方连服3周,症状完全鞘失。

B超检查正常,随访至今未拄。

按胁痛时作,已历年奈,当是肝胆气滞,舌苔腻,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表明挟有涅热。

神疲乏力,湿园也可见到,不一定是气虚,因而咀琉肝理气、降逆止痛为主,兼予清利湿热。

巯肝理气用柴胡、枳壳、青皮、陈皮、番附等。

天仙子归入肝经.止痛兢果更佳,敢降逆止痛用天仙子、半夏。

清利湿热用茵障、木通、盘钱革等。

胆囊走一证.多属气滞与湿热蕴结而成,急性者多以湿热为主。

慢性者多以气滞为主,如本倒。

因此,在治疗时疏肝理气。

降逆止痛,化涅。

清热.应各琏其症状的不同而有所偏重。

水肿治疗体会刘云侠(海城市中医院,辽宁海城114200)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使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壅滞,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致水液停聚体内.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睦、四肢或全身浮肿等为临床表现的病症。

古人对水肿早有所记载。

《内经》有“风水”、“水胀”、“肾水”的提法。

<金匮妻略》将水肿按症候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

《丹溪心法》又进一步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类,并一直沿用至今。

并具体描述:“遍身水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腐阳水。

若遍身水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水肿总不外乎肺、牌、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较为多见,不易根治。

笔者现将本院已故老中医范蕴田老师治疗水肿的认识与方药介绍如下,共同道们参考。

方药:石膏309,杏仁、酒大黄各7.59,石苇、茯苓皮各209。

兼心气虚者加人参、酸枣仁;脾虚者加砂仁、来服子、木香、白术、大腹皮:肾虚者加萆薜、故子、官桂、白毛根。

中医治疗水肿总结

中医治疗水肿总结

【定义】水肿是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使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出现体内水液潴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等局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做了简要的论述。

如《素问·水热穴论篇》论水肿的成因,曾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肘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素问·水热穴论篇》对水肿的病机,做了明确的论述,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灵枢·水胀》则对水肿的临床表现,做了具体的描述,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关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提出了“去苑陈……开鬼门,洁净府”的基本治则。

《内经》对于水肿的论述,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宗。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等11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并拟定了越婢汤、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对水肿证候论述相当详细,有“十水候”、“二十四水候”之称。

其中“十水候”是根据脏腑分类的,与《金匮要略》的五脏分类相较,则别具一格:“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并在此基础上,对水肿病机和临床表现做了扼要的概括,认为水肿“皆由营卫痞涩,三焦不调,腑脏虚弱所生,虽名证不同,并令身体虚肿,喘息上气,小便黄涩也”。

中医医案——水肿(八)

中医医案——水肿(八)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扶阳解表、温脾利水法治愈水肿一例病案:女,25岁。

主诉及病史:5天前外感风寒后,慢性肾炎复发,服西药治疗无效,浮肿继续加重,即住院治疗。

诊查:入院时恶风怯寒,肢冷,喘咳气促,胸闷腹胀,食欲减退,小便短少。

脉象沉缓,舌质淡嫩,苔白腻。

体检:全身中度浮肿,有胸水腹水征,血压166/110mmHg。

尿液检查:蛋白(++++),颗粒管型少许,酚红排泄试验仅25%。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更因肾阴本亏,气化失司,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以致风水相搏,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治法:扶阳解表,温脾利水。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五皮饮加减。

处方:麻黄4.5g 细辛2.5g 附块12g 连皮茯苓30g 砂仁6g (研末分冲)葫芦瓢15g 桂枝9g 苦杏仁9g 炒白术9g 猪苓9g 泽泻9g 陈皮9g 连皮生姜9g上方药服3剂后,恶风怯寒、肢冷、喘咳稍瘥。

就原方略作加减,服药至9剂,小便明显增多,浮肿逐渐消退,喘咳、胸腹1胀满等症好转。

服药至18剂时,全身浮肿和胸腹水俱消失,血压降至正常,尿蛋白、管型均转为阴性而出院。

按语水肿,多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故治宜温补脾肾,重用附子、白术等;对浮肿明显者,则在温补脾肾为主的基础上,加用利水消肿之药,才能见效;对于大量腹水的病人,法当急则治其标,但也必须在温补脾肾为本的原则下,使用逐水之品,如牵茴丸等;对蛋白尿者,使用济生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常能见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95-96,朱师墨医案。

朱师墨,原名朱清源,1908年生,浙江省镇海人。

中医教授。

1925年毕业于浙江鄞县斐迪学院高中部。

1928年8月拜著名中医施今墨为师学中医,从此改名师墨。

1932年8月毕业,成绩优异,留在施师诊所当助医2年。

1934年起独立开业行医于上海、武汉等地。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

肾病伴水肿的中医论治体会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伴有变态反应性特点的肾脏疾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如浮肿、血尿、少尿或多尿、蛋白尿等,加之近几年来由于糖尿病人群的增多,大部分农村患者健康防范意识不强,各种原因导致的长期高血糖进而引起肾脏并发症的出现,糖尿病肾病成为近年来肾病高发的一大原因。

上述几种肾病可归结于祖国医学的水肿、关格、癃闭、淋证等多个病证,其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为水肿,现将伴浮肿的上述疾病归结于中医学水肿一证来论述治。

水肿病在历代祖国医籍中多有论述,《内经》中称为“水”,按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又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脾水、肾水、肝水等。

《丹溪心法·水肿》将之分为阳水、阴水两大类,此法暗合“察色按脉,先辨阴阳”的临证大纲,至今对临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根据多年来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肾炎、肾病综合症、糖尿病肾病中以浮肿为主证的、记录较完整的50个病例总结如下:临床资料:50例患者中肾炎、肾病综合症34例,均为中青年和儿童,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55岁,最小10岁,发病时间从半个月至2年不等。

经西医系统治疗过者3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年龄均在50周岁以上。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浮肿、蛋白尿,部分患者分别有腰痛、高血压、少尿或多尿等症状。

对于这50例患者在治疗中按阴阳总纲分为阳水、阴水,具体分为八种不同证型以论治,其中糖尿病患者配合降糖药物或者应用胰岛素,但血糖控制程度不一,最高者在10mmol/L以上,较好者在8mmol/L左右,此文中所有糖尿病肾病患者均属于阴水范畴。

辩证分型:一:阳水(一)风水泛滥:症状:发病急,全身浮肿,以头面颈部为甚,继而四肢及全身皆肿,伴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恶寒重,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

从“肾为胃之关”论治肾性水肿摘要:肾性水肿系由各种肾脏疾病而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泛溢肌肤,临床表现常有不同程度的四肢或者全身水肿。

属于中医学“水气病”“水肿”之范畴。

笔者以《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为理论基础,查阅文献,秉承着承袭经典、灵活思辨的态度,试从胃肾相关的角度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治疗上主张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

关键词:肾胃胃肾水肿; 水液代谢[中图分类号] R2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细致描述了人体正常水液代谢,后世医家将其总结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发为水肿病,很少有人注意到胃的作用。

又《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关” [1] ,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将“肾者胃之关”理解为“肾为胃之门户”。

肾居下焦,肾开窍于二阴,司二便。

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肾之气化功能异常,往往二便不利。

大便不利,可形成中焦燥满,久与痰浊、淤血等有形实邪相搏结,可影响胃之受承与腐熟水谷之功能;小便不利,影响水液代谢而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饮邪又可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纳呆、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肾病性水肿常出现小便不利并见纳呆、恶心、呕吐的临床症状十分吻合。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唯有肾之气化功能正常,则各脏腑功能正常,三焦通利,水液得以正常疏布。

由此可见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另清代医家陈士铎 [2] 则提出“胃为肾之关”之观点而非肾为胃之关,“一者肾司二便的功能除需肾脏本身之气调外,还需胃气之通降来协助完成,一者诸补肾之药食需借道中焦脾胃,布其精微,洒陈于脏腑方能起作用,一者中焦脾胃既为水湿之所由生,同样也是水湿之去路,故肾性水肿亦可借脾胃之道而得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

谈水肿从肺脾肾论治【关键词】水肿肺脾肾论治水肿的病因病机水肿的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如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肾阳不足,无权化水,都能导致水肿。

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最易遭受外邪侵袭,风邪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主动但不单行,常挟寒热病邪,泛于人体,经皮毛、口鼻侵入,首犯于肺,肺伤则治节无权,肃降失司,司皮毛之功能阻滞,致使气化功能下降,脾失肺助,气不化津而为湿,湿困中轴,肺脾之气不能下通于肾,肾失开合之功,三焦水道壅塞或阻塞,因此水湿内停,风水相击,风激水泛为水肿。

脾为中轴,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治水之脏。

如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或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必损伤于脾,使脾气亏虚,脾为湿困,失其健运,水湿不运,停聚不行,横溢肌肤,而成水肿,或伤于寒湿之气,湿邪久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或肌肤因痈疡疮毒,未能清热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亦成水肿。

肾居下焦,主开合,主五液,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肿。

正如《内经》说:“三阴结,谓之水。

”肺、脾、肾三脏病变势必影响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失职,胃和大小肠分化水谷失常,而致水饮失于代谢,泛溢肌肤,发生水肿病症。

其病机是由经络互相影响,内脏制化规律破坏所致。

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之发病,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实为水肿病机的关键所在。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有关水肿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水胀”等名称,并对水肿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则等,作了简要的论述。

自《内经》以后,对水肿的理论和治疗,历代都有补充和发展,《扁鹊心书·水肿篇》从脾胃方面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做了论述。

到了东汉张仲景在《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黄汗”、“心水”、“肝水”、“脾水”等十一类水肿的临床表现,论述了发汗利尿的证治要点,并拟定了越脾汤、越脾加术汤、防己茯苓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治疗水肿的有效方剂。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

论中医经典论治肾系水肿摘要:水肿一症可见于各个系统疾病中,最多见于肾脏疾病,是肾脏疾病治疗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自内经起就对水肿有一定的认识,后世医家也都纷纷对其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中医经典;肾系水肿随着现代医学中利尿剂的使用,其立竿见影的效果使之逐渐成为人们治疗水肿的首选,更多临床医生倾向于应用利尿剂利尿来治疗水肿。

但很快,利尿剂无效及停药后水肿病情反复等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应用利尿剂治疗水肿仅仅通过对症利小便达到消除水肿的目的,并未从根本解决水肿的问题。

中医治疗水肿时虽然可能明显显效所需的时间较利尿剂来说缓慢的多,但中医治疗水肿不仅是为了消除水肿,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制止了水肿的发生,所以研究中医在肾系水肿治疗中的应用,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肾系水肿的效果,十分有意义。

一、《黄帝内经》中的水肿论治《黄帝内经》为现存最早的医学书籍,内容精辟,记载有丰富的中医理论。

内经中关于水肿虽谈不上大篇幅的论述,但其阐述的水肿理论谓之经典,为后世医家治疗水肿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水肿在内经称之为“水”,亦有用“水肿”、“水胀”来表达水肿的含义。

后世医书中对于水肿的称呼有沿用“水”的,有全部改为“水肿”的,也有称为“水气”的,虽称呼各不相同,但所论及的均是水液滁留体内或是泛滥肌肤之病。

关于水病的临床表现,《灵枢·水胀》描述为:“水始起也,目案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炎。

”从中可看出这与现代医学描述的水肿表现非常相似,可见眼睑、头面部、四肢、腰背的浮肿,男性还可见阴囊的水肿,病情较重者可出现胸水、心包积液,引起咳喘、胸闷等不适,出现腹水使腹胀大如鼓。

宣肺行水法治疗水肿4例

宣肺行水法治疗水肿4例

宣肺行水法治疗水肿4例弘扬国学,传承命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宣肺行水法治疗水肿4例作者:陈宗勇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赤港商街龙峰一巷11号水肿病为常见症状,但病因复杂,人体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又赖于脾气的生化转输,肺气的宣降通调,心气的推动,肾气的蒸化开合。

《景岳全书·肿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宣肺利水法,是治水肿病常用方法之一。

其原理是肺主皮毛,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宣肺发表可使肺气得展,毛窍得开,三焦能利,水液自然得以下输膀胱而出。

是为开启上闸,以通下焦和提壶揭盖之意,凡水肿患者兼有肺经证候皆可用之。

例1.患者某,女,30岁。

2010年3月24日初诊。

主诉:面目浮肿已10多天,小便不利,在本地某医院检验,诊为“急性肾炎”。

曾输液、内服抗生素及清热利尿药无效。

症状:面目浮肿,憎寒发热,头晕身困,怕风怕冷,小便不利,饮食减少,月经40 d未来潮,腰酸困痛,下腹部不适,大便稀溏,近两天手足背亦肿,有时早上咳嗽,口干不渴。

脉浮而数,舌质红,苔淡白微腻,体温38.0℃,血压140/90 mmHg。

辨证:风水表实,肺失通调,气化不利、水气外溢而致风水不消。

治则:宣肺解表,利水消肿。

方药:越婢加术汤合四苓散加减。

处方:麻黄10 g,生石膏30 g,白术12 g,茯苓15 g,泽泻15 g,猪苓12 g,车前子15 g,白茅根30 g,冬瓜皮30 g,甘草5 g。

每日服1剂。

吃低盐食物,休息治疗。

二诊:3月30日,服药6剂后,发热止,小便利,面目浮肿渐消。

去白茅根、冬瓜皮,加当归12 g,益母草20 g,以活血行经。

继服之。

三诊:4月12日,服药6剂后,月经来潮,血色紫暗,量多有小血块,至今已尽。

全身浮肿消尽。

尿常规正常。

体温37.0℃,血压110/70 mmHg。

国医大师诊治肾性水肿用药规律探析

国医大师诊治肾性水肿用药规律探析

国医大师诊治肾性水肿用药规律探析
卢子怡;杜艾琳;李芳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2(12)10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医大师验案良方•肝胆肾卷》论治肾性水肿的用药规律。

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探析国医大师对肾性水肿的诊疗经验及用药规律。

结果:共纳入处方77首,涉及178味中药。

高频药物为茯苓、泽泻、黄芪、白术、甘草等;性、味、归经最高频的分别是温性、甘味、脾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为最;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出5个药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6个药对关联组。

结论:国医大师论治肾性水肿注重温阳健脾益中气,活血化瘀利水湿,清利湿热祛湿浊,温补肾阳化水湿。

常用六君子汤、升阳益胃汤等方,为临床用药提供思路及参考。

【总页数】8页(P8899-8906)
【作者】卢子怡;杜艾琳;李芳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解放军962医院肾内科哈尔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张琪运用经方治疗肾源性水肿经验
2.国医大师张学文瘀血理论治疗顽固性肾性水肿经验
3.国医大师刘柏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探析
4.基于数据挖
掘方法分析国医大师徐经世教授诊治痤疮用药规律与特点研究5.基于国医大师医案探析失眠用药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胸水 、 腹水等…。水肿 为临床常见症 状 , 中医
对水 肿理论 的探 讨 E l 渐 丰 富 。刘 龙 民是上海 中医
药大学 教授 , 上 海 中 医药 大 学 附属 普 陀 医 院 中医
为: “ 苟涉虚者 , 温补脾 肾, 渐次康复。 ” 这都为从 脾、 肾两 脏 来 论 治 水 肿 , 尤 其 是 虚证 水 肿 提 供 了
4 9 2
河北 中医 2 0 1 5年 4月第 3 7卷第 4期
He b e i J T C M, A p r i l 2 0 1 5 , V o l 3 7 . N o .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 2 6 1 9 . 2 0 1 5 . 0 4 . 0 0 4
刘 龙 民教 授 温 肾健 脾 利 水 法 论 治 水 肿 临证 体 会
罗国 东 葛华迅 (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2 0 1 2级 硕士 研究 生 , 上海
【 关键词 】 水肿 ; 温肾利 湿; 健脾; 名 医经验 ; 刘龙 民 【 中图分 类号 】 R 2 5 6 . 5 1 0 . 5 3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2— 2 6 1 9 ( 2 0 1 5 ) 0 4 — 0 4 9 2 — 0 2
主而妄行。 ” 在治法上 , 《 重订严 氏济生方 - 水 肿
论 治》 提 出“ 先实 脾土 ” , “ 次 温 肾水 ” 的治疗 大法 。 《 景岳 全书 ・ 肿胀》 强调 : “ 水 肿 证 以精 血 皆 化 为
水, 多属虚 败 , 治宜 温 脾补 肾 , 此正法也。 ” 清 代 李
1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附属普陀医院中医内科 , 上海 2 0 0 0 6 2
பைடு நூலகம்
2 0 1 2 0 3 )
水 肿 是 指 体 内水 液 潴 留 , 泛 滥肌肤 , 引 发 眼
用粹 《 证治汇补 ・ 水肿》 亦 强 调 调 中 健 脾 为 治 疗 水肿 的大法 , 脾气 健则 水 湿 自除 。《 医宗 必读 》 认
睑、 头面、 四肢 、 腹 背甚 至全 身浮肿 , 严重 着还 可伴
而能 行其 津 液 , 以灌 四方 , 脾 气 虚 弱则 水 不 能行 。
水湿生而不能行 , 加 之 肾 阳温 煦 不 足 , 故 水 湿 泛
滥, 而为水 肿 。在治 法方 面 , 刘 教授认 为 当补 消兼 用, 以补 为根 本 , 辅 以 利水 消 肿 。 肾为 先 天 之 本 , 脾为 后天 之本 , 脾 肾又有互 补 之用 , 故 温 补脾 肾往
往 比单独 温补 肾或 脾更有 效果 。健 脾益 气多 用黄 芪、 党参 、 茯苓 、 白术 、 苍 术等 ; 温 肾多用 鹿茸 片 、 桑 寄生、 狗脊 、 续断等 ; 利 水 消肿 多用 泽 泻 、 车前 子 、
皮里 , 传为浮肿 , 本之于 肾, 名 目风水。 ” 《 素问 ・ 水 热穴 论》: “ 肾者 胃之 关 也 , 关 门 不利 , 故 聚 水 而 从其类 也 。 ” 《 素问 ・ 至真要 大论 》 : “ 诸湿 肿 满 , 皆
苍术10g白术10g黄芪20g党参15佩兰10g猪苓20g茯苓20g车前草15g车前子15g防己15g泽泻12g益母草30g僵蚕g续断15g狗脊15g桑寄生15g秦艽15伸筋草15g炙甘草15次共取汁300ml早晚饭后口服共服0519二诊水肿明显好转下肢已无明显水肿又原方加白鲜皮15g鹿角片1220130526三诊双下肢无明显肿痛仍有四肢不温怕冷
中医对水 肿病 因病 机 的论 述最 早 出现 在 《 内
经》 , 《 内经》 中称水肿为“ 水” , 并论述 了水肿主要 是 由肾 、 脾、 肺 三脏 功 能失 调 所 致 。如 《 素问 ・ 水 热 穴论 》 : “ 勇 而劳甚 则 肾汗 出 , 肾汗 出逢 于风 , 内
不得 人 于脏 腑 , 外 不得 越 于 皮肤 , 客于 玄府 , 行 于
车前草 、 防己 、 益母草 、 伸筋草 、 猪苓 、 茯苓等。刘
教 授治疗 水 肿 的特 点 , 可总结 如 下 。① 重用 黄芪 。 在 健脾 益 气 方 面 , 刘 教授 注 重 黄 芪 的使 用 。《 本
经 疏证 》 云: “ 黄 芪 直 人 中土 而 行 三焦 , 故 能 内 补 中气 , 中行 营气 , 下行 卫气 , 故凡 营卫 间 阻滞 , 无 不
依据 。
2 辨证 论治
内科 主任 。刘 教授 在 长 期 临床 工作 中 , 在 治 疗 水 肿方 面积 累 了丰富 的经验 , 擅长从 肾 、 脾两方 面人 手, 标本兼治 , 以温补 脾 肾治其 本 , 利 水 消肿 治 其 标, 多效 若桴鼓 。我 们有幸 师从 刘教 授 , 现将其 治 疗水 肿经 验介 绍如 下 。
尽通 , 所谓 源 清流 自洁 也 。 ” 且 黄 芪 本 有利 尿 消 肿 之效 , 用量 往往 2 0~3 0 g , 甚则 4 0~ 5 0 g 。② 喜用
1 温 肾健脾 利水 法论治 水肿 的理论 来 源
刘教 授在 总结 前 人 的经 验 及研 究 的基 础 上 ,
临证 中本 着辨 证论 治 、 标 本兼 治 、 治 病必 求其 本 的
原则 , 从 肾、 脾 方 面来 论 治 水 肿 , 确定 了温 肾 健脾 利水 治法 。刘 教授 认为 肾为水 脏 , 亦为元 阳之 所 , 肾 阳不 足 , 一 者 不 能制 阴寒 , 二 者不 能 温 养脾 土 , 阴不能从 阳而 精化 为水 , 而患 为 水 肿 。脾 为 生 水 湿之源 , 脾 土虚 , 则 水湿 自生 , 又脾 为 中土 , 脾 气健
属 于脾 。 ” 华佗日 : “ 肾气 壮 则水 还 于 肾 , 肾气 虚 则
水散于皮。 ” 宋代严用和《 济生方》 把脾 胃虚寒作 为水肿病机的主要矛盾 : “ 水肿为病 , 皆 由真 阳怯 少, 劳伤脾胃, 脾胃既寒 , 积寒化水。 ” 《 景岳全书》
提出 : “ 盖水 为至 阴 , 故其本在肾; 水化 于气 , 故 其 标 在肺 ; 水惟 畏土 , 故其 制在 脾 。今 肺 虚则气 不化 精 而化水 , 脾 虚则 土不 制水 而反克 , 肾虚则水 无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