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周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主备教师:常金星课时安排:1课时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指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核心是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与政治学科中的政治生活模块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的关键是通过分析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历史作用及影响。
二、目标及其分析1、目标定位(1)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
(2)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目标解析(1)指为筹建新中国做的准备及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制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教学中,本节课政治倾向比较浓,理论性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概念的认识不清楚,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可能会与政治课上的概念认识相混淆。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将课堂勾勒出浓浓的历史味道,通过历史材料的引入,由抽象到具体再到形象,对新中国民族政治制度的各项内容进行追根溯源,体现不断演进的历史脉络,使学生能够独立根据史实,正确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内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
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断和图片,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结合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设问:视频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有何作用?问题一: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为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准备?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什么准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等。
2.掌握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2.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营造氛围。
2.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初期政治建设成就感到自豪。
3.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4.认识到政治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我国的政治建设献计献策。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求知欲。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深入理解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4.学生对于政治制度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可能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和不足认识不够全面。教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课题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型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 关问题 2、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 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重点 难点
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 环节 说明 专题概述: 1. 新中国的历史分期 2. 本专题的两条主线 备注
教 学 内 容
环节 1
新课 导入
环节 4 学生在书 上落实相 关知识点
师生互动 究探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2
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 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 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性质 资本主义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享受民主广泛程度 资产阶级民主 人民民主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几个概念: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 家权力,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 一切重大事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决策权、 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活动的基本 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问题 1. 为什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我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图示 (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问题 1: 概述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表现的主要形式 1.发展历程 1)初步形成——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正式形成——1954 年一届人大后,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 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 3)发展——1956 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4)完善——1982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这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3)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政治下学期第1周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下学期第1周教学设计
1
本文由
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23。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环节1
复习旧知
新课预习、作业的检查
1、阅读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习)
问题: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环节2
课
程
讲
授
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1、另起炉灶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教师活动:
展示文字、图片、影视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理解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制定原因,掌握“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的含义及其作用,和建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弱国无外交”的含义。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4.结合具体案例,如“三反五反”运动、土地改革等,阐述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3.提醒学生关注现实政治生活,认识到政治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4.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课堂笔记,整理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字数不少于3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a.简述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b.分析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c.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和成功经验。
2.强调政治建设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4.观看一部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纪录片,如《重生》,并撰写观后感(不少于500字),谈谈你对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5.结合现实政治生活,思考我国当前政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撰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提出你的建议和看法。
作业提交时间:一周后。
注意事项: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照要求完成,确保质量。
高中历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历史教案
*课前发放表格要求学生先预习完成。
附
新课导入
课程讲授: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
治制度”)
产生背景:○1历史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2现实原因: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发展要求: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4共同需要: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目的与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将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馈、效果预测等几个板块来说。
第一板块——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二板块——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一课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的第1课。
本专题内容涉及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主线之一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其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主线之二是祖国统一,即“一国两制”理论的创设及其实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第三板块——学情分析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二年级下期第一、三、十三课中曾经接触过。
但在四川省已有的中考体制下进行开卷考试,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
在前面第三专题第三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学习为本课做了一些铺垫。
然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一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因此本课学习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的知识比较枯燥无味,因此需要教师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加有趣的学习。
第四板块——教学目标(一)、主要目标(1)能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能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能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能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周教学设计(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知道商鞅变法的措施。
通过对商鞅变法前的争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改革活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运用了解——理解——见解三步法引导学生梳理教材,加深对商鞅变法认识,并通过历史小话剧引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取得成功的原因,运用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的过程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观念、制度、政策都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革,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并适时对学生进行不畏困难、追求真理、进取创新等良好品格的教育。
重点掌握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及其影响难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商鞅变法。
教学环节说明备注教学内容综述新课预习第1课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6-18一、二子目,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并思考:商鞅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开始的?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导入本专题知识结构一、探源变法(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阅读下列几组材料:分析思考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构建知识结构,整体识知.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思考课程讲授形成归纳性认识(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第2课时(二)秦国面临的形势材料1: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楚、魏、燕、韩、赵……小国十余,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民众袭用戎狄习俗,“父子无别,同室而居”,贵族身亡,以人殉葬。
——《史记·秦本记》材料2:(秦孝公)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形势:发展落后;诸侯卑秦;孝公求贤(三)商鞅来秦,力倡变法商鞅,出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鞅。
公元前362年,商鞅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高中历史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1 人民版必修1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自主学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2、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3、简述建国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知识整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是什么?本课测评一、选择题1、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C、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秋D、1978年底4、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和非党”的关系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5、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其中最早建立的是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二、问答题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什么?为什么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必修1说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说课稿人教版历史必修
1说课
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我将从五方面来谈一谈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的一件大事。
它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本课侧重这一时期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制度的更新,它本身具有知识的延续性和铺垫性。
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祖国的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但掌握不牢固,对历史兴趣浓厚但又自制能力差的特点,我对本课的三维目标设定如下:见多媒体。
(三)教学重点的确定及处理
本课的主题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个问题的掌握对以后学习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有很大帮助,并且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对它的认识,所以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是教学重点。
对重点的处理我是通过自主学习法、互动讨论法,在学生自主学习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立的意义是什幺?然后再指。
最新-高中历史《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6 人民版必修1 精品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共同纲领》相比,其显著特征是(C)
①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责发生了变化③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④第一次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2018年10月25日、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两地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这说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D)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与民族自治结合起来②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两者结合起来
③有利于把爱国与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④有利于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搞好经济建设
4、(2018上海,8)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D)
A《钦定宪法大纲》B《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
5、(2018辽宁文综,1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课前预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军事:人民解放放战争的胜利
(2)政治: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中共中央机关前往北平,与各民主党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迅速展开筹建新中国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召开:
(2)决议:
(3)特殊地位:
3、新中国成立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周教学设计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化的含义
难点
文化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预设环节名称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形式
学生活动方式
教学设计意图
教师反思
环节1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1.学生先谈。
2.学生做练习。
学生知识归纳和巩固
课后加强训练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强化对重点内容的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提前准备好板书草稿,确保板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2.在书写板书时,注意字迹工整、条理分明,避免出现错别字或模糊不清的字迹。
1.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
2.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具体的反思和改进措施如下:
1.针对学生兴趣不足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引入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和素材。
2.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与同事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确立、政治体制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3.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板书内容,解释说明板书中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政治建设方面的知识兴趣不足,课堂参与度不高。
2.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在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增强课堂趣味性。课后,我将通过以下方式评估教学效果: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历史下学期第1周教学设计(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三)开国大典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李富贵,你也在天安门广场,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嗯,你的感受就和广场上的军民一样,当时广场上30万军民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他们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七届二中全会
(一)七届二中全会
同学们阅读课文,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师:七届二中全会中,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生: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师:之前,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是始于什么时候?
生: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到井冈山地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重、难点
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新课导入:
幻灯片显示:标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及《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讲授新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
师:在本课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认识:李富贵这个新朋友,今天,将由李富贵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味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四川省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1
四川省高中历史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案人民版必修1【预习培训】用20分钟时间从头到尾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教材内容;然后用15分钟时间依托导学案上的知识梳理部分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
完成相关题目和知识体系归纳。
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写入我的疑问一栏,以备课上重点探究和讨论。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
2、阐述人民代表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史实、了解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任务。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的典型史实。
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史实。
2、合作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学会通过比较掌握历史问题的方法,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3、激情投入感受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体会三大制度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人民的利益。
【预习案】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1、条件⑴军事政治前提: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
⑵思想基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基本政策和总任务⑶组织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①内容:决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等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②作用:代行人大职权,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案人民必修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执子之手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背景和内容,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中国三项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概括,掌握构建历史框架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史料、图片、选取优秀影视片片段以及相互讨论等方法来完成历史探究的任务,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了解,掌握层层分析的解读思路,学会主动发表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的学习,感受到建立新中国的神圣和庄严,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
通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体会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喜悦。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加深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价值观的认同。
我思我在1、七届二中全会确定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这就从战略上规划了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方向,也启动了建立新中国的程序。
2、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战争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代行人大职权,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它还履行统一战线组织的职能。
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及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5、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不仅为新中国的建立补充了法律程序,也为新中国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初步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入:播放视频教师:大家看完视频感受如何?视频中哪两句话让你印象最深和激动?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稍加说明)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P65 第三段,在教材上找到主权和政权这两个词,从主权和政权这两个角度,说说中国人民怎么站起来了?PPT主权:独立主权国家政权:人民民主政权教师:通过军事斗争等方式国家主权之独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新中国初期如何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PPT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PPT民主: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教师:人民民主过渡:PPT新中国初期——1956年,创立了哪些民主制度来保障人民有权来管理国家,从而实现人民民主政权?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站起来了,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基石,从而使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PPT 中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新纪元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而保障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完善。
过渡:首先,我们重点了解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请大家阅读教材P66前三段话,从每段话中,找出一句话来说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怎样逐步建立的。
(板书步骤)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大召开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二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这一制度确定下来。
教师:那么,课文前言中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说它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依据是什么呢?依据就是人民代表大会是制定宪法和法律机构,掌握立法权。
接下来我们就共同来看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54年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制度是何时确立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重、难点
重点:
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内容和意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建议
教师活动建议
调整记录
新课导入:
师:为什么在1949年的3月,党的工作中心会发生变化呢?结合李富贵回忆录中的情境:“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京”。
生:当时,三大战役已经取得了胜利,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城市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师:那么,中共历史上有哪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呢?
生:(归纳)
师:工作重心的转移是根据具体的国情,这也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精神。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一)》:1949年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京,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师: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
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那么,毛泽东进城后,考试成绩怎样呢?我们且看下文: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二)》1949年9月21日
生:我们终于可以不在受奴役,当家作主了。
师:民族的独立、主权的完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民主政权的建立、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可靠保障。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过渡:新中国成立了,李富贵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四)》:1953年1月28日
生:商量新中国成立的各项事项。
师: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北平都改为北京了,成了首都了,这个消息像长了腿,飞到了茶馆小伙计的耳中。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三)》1949年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考点、知识点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生:七届二中全会
(一)七届二中全会
同学们阅读课文,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
师:七届二中全会中,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生: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师:之前,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是始于什么时候?
生: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大城市受挫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到井冈山地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二)政治协商会议
师生一起归纳: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略)
师: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生:《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
师: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一)人民当家做主人——人民代表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度
师:李富贵的当家作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过程中有哪些大事?
生:(阅读后归纳)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代会制度的建立。
师: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三)开国大典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李富贵,你也在天安门广场,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嗯,你的感受就和广场上的军民一样,当时广场上30万军民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他们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那么,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幻灯片显示:标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及《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讲授新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
师:在本课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认识:李富贵这个新朋友,今天,将由李富贵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味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