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子、墨子的政治思想
墨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
其二为修己正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 身,如正人何?”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以什么“正其身”呢?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偃。”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4.统治原则与举措 (1)中庸 统治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仁”(前 已述),另一条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 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正如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仁”就是“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 中 庸》)
作为“人”,与“禽兽”是有本质差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 离娄 下》)
(2)为“仁之方”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积极方面体现为——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 知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墨家思想
实现尚同的政治体系保障
实现尚同须有一定的“政长”体系来保证。 墨子所设想的政治体系,由天子、三公、诸 侯、将军、大夫及乡长、里长等行政序列组 成。 在政长体系中,下绝对服从上。“上之所是 ,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每一 级都要向顶头上司保持统一。里长直接对乡 长负责,乡长要尚同于国君,国君又尚同于 天子,“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 非,必亦非之。”天子再上同于天。
贤能有何标准?
墨子的贤能标准是他的十项主张,简而言之 ,即能实现“上下调和”的人。 这些人对于其上的王公大人是“竭四肢之力 以任君之事,终身不倦”(《尚贤中》)。 对“下”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 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寒则得衣,乱者得治”(《尚贤下》)。 墨子所称赞的贤人就是“奉公守法”、“廉 洁尽职”的清官。
五、节用
春秋时期不少政治家提出过用俭政解决经济 、政治危机的主张。孔子明确提出了“节用 ”。墨子继承并发挥了“俭政”、“节用” 的思想,把“节用”作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 一个基本命题。 节用的原则——满足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 一切无实用价值的东西均在取缔之列。 墨子反对奢侈的生活,反对厚葬。
墨子的影响
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韩非认为 ,“世之显学,儒墨两家”。孟子认为,“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在战国时期,墨 子的常说很受社会下层欢迎。 墨子曾广招学生,其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下层 的民众。 墨子的常说以实用为原则,其政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墨子提出 了非攻、尚贤等主张。经济方面,墨子从实 用出发,提出节用等主张。
墨子救宋。
楚惠王重用鲁班为大夫,设计制造了一种攻 城的工具“云梯”,引起各诸候国的恐慌。 墨子听说楚国准备攻打宋国,求见公输般。 墨子给对方讲了一个故事:“北方有一人欺 负我,想借你的力量杀死他。”公输般满脸 不高兴:“这是什么话!”墨子说:“我送 你十两黄金如何?”公输般一摆手:“对不 起,我不想杀任何人。”墨子反问:“那你 为何助楚攻宋呢?” 公输般被说服引墨子见楚王,墨子说服楚王 ,制止战争。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Confucius)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对人类生活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上,主张以仁义为核心价值。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仁”,“礼”,“忠恕”,“节制”等。
孔子的学说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强调家庭中的孝道和尊重。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
孔子的学说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著名的观点。
孟子(Mencius)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孔子学派的重要代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人性论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善良的品质,并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实现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义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主的德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和人民的利益为导向进行治理。
老子(Laozi)老子,名李聃,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学说以《道德经》作为代表,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和德。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老子的学说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
他反对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限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庄子(Zhuangzi)庄子,名周,字子野,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说以《庄子》一书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和无为。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放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先秦诸子散文思想内容综述
先秦诸子主要思想内容小结一、《论语》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义礼孝悌忠恕中庸之道《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再传弟子言行的典籍,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的、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散文集.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所谓“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以礼为先,天下就可以归仁了。
所谓的“礼”,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尊卑贵贱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规定。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各种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关系中首要的是五伦之首的父子关系。
所以“孝”是孔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儒家认为父子关系纯以天合,与生俱来,本于自然,所以孝乃是儒家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学而》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
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所以孔子强调“孝”当然对其它关系孔子也非常重视。
如孔子讲为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所以,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当然,无论是“礼”“仁”,要实现最终的要求都是以提高自我为始点的,要做到自省、自重、自立、有诚信。
如曾子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主要参考书目: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⑵、南宋朱熹·《論語集注》⑶、清刘宝楠《论语正义》⑷、钱穆《论语新解》,⑸、杨伯峻《论语译注》二、《孟子》主要思想内容:关键词:仁政王道人性善养气穷独达兼舍生取义1、仁政思想孟子“仁政思想”来源于孔子的“仁”。
但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政治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与政治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矛盾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和意义。
一、儒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家,他们致力于社会的改革和道德的教育。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提倡君子之道,主张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仁爱和孝道。
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家们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们多是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他们在维持内外安全、处理国家事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孙子是当时最有名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孙子兵法》被视为兵法的经典之作。
其它如齐威王、鲁国的季孙、魏国的公孙衍等人也在政治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都各自运用智慧和手段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最大化。
二、道家思想家与政治家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主张个人修养和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顺从自然的道。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个人的自由和无为而治。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道家思想家们不像儒家那样关注具体的治国理政,而是主张放弃权力和物质欲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然而,一些政治家如韩非子却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利用道家的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三、墨家思想家与政治家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提倡兼爱和非攻。
墨子认为,“兼爱”即无私的、普遍的爱,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与兼容。
在政治方面,墨子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治理论和主张。
他主张君权神授,提出天命和王道的概念,并反对贵族和豪族的专权。
墨子的政治思想为后来的统一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家政治思想
③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 墨翟为“貊狄” 蛮狄”之音转, 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 近代学者胡怀琛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 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 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 是名,而是“貊狄” 蛮狄”之音转, 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 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一)兼爱主张 1.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1.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 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兼爱的含义 是针对“ 而言的, ①“兼”是针对“别”而言的,是“兼以易 反对儒家有差别的亲亲之爱。 别”、反对儒家有差别的亲亲之爱。 兼爱分为感情和利益两个层次。 ②兼爱分为感情和利益两个层次。感情层次 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平等普遍地爱。 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平等普遍地爱。利益层次 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 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 得到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得到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③“兼相爱”的实质就是“交相利”。“有 兼相爱”的实质就是“交相利” 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 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天志 中》)
3.政权的管理形式: 3.政权的管理形式: 政权的管理形式 统一全国的思想。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①统一全国的思想。“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上 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推行各级谏议制度。里长→乡长 国君→天子 乡长→国君 ②推行各级谏议制度。里长 乡长 国君 天子 上有过,规谏之。 上有过, “上有过,规谏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 上有过 不能规谏之, 上得而诛罚之。 上得而诛罚之。” 建立各级报告制度。 士之为政, ③建立各级报告制度。 “士之为政,得下之情则 凡闻见善者, 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 、“凡闻见善者,必以 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司法公正制度。 ④司法公正制度。
墨子的政治思想
墨子的政治思想一、墨子、墨家学派和《墨子》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生卒年不可确考,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间。
(一说生活于公元前490年至前403年之间。
还有一说生活于公元前475年至前390年之间)墨子出身于下层,会制造木器,技艺很高。
他的工艺水平与能工巧匠公输般齐名。
木匠这类活是当时下层人干的,所以墨子有时被称为“贱人”(《墨子·贵义》)。
其实,他本人并不贱,曾做过宋国的大夫,又经常到各国游学,很有名气。
楚国曾打算封给他书社五百。
越王邀他仕越,许以五百里封地。
因政见不合,墨子都拒绝了。
墨子起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后来走到儒家的对立面,对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他创立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学派。
墨子及其弟子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称为“墨者”。
墨子在世时,墨子为首领。
墨子死后通过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子”。
墨者有一套严格的纪律,称之为墨者之法。
其中有一项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
墨子曾“游耕柱子于楚”(《墨子·耕柱》),“游公尚过于越”,“出仕曹公子于宋”(《墨子·鲁问》)。
墨者不仅学文,也还习武。
墨子曾派他的弟子禽滑鳌率墨者之众为宋守城。
墨者集团文武结合。
墨者出仕所得的俸禄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墨者集团使用,墨者集团又带有经济合作的性质。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
现存《墨子》书中有些篇,同一篇有大同小异三种版本,可能是因三派所传不同而形成的。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汇,全书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对墨子思想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从《尚贤》至《非儒》,共二十四篇,是墨子的讲学录。
第三部分有《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主要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
第四部分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
第五组《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讲城防问题,为军事著作。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
先秦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变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形势变幻莫测,各国相互争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断发生战争和政治变革,而这些政治变革又反过来影响了各国的政治发展。
在这个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问题的探讨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学之鼻祖”,其政治思想对中国历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仁政、礼治、民主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政治体制。
他提倡礼治,认为礼仪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此外,孔子还提倡民主,认为百姓的意见应该得到尊重。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思想主张用法治国,认为唯有强化法律制度,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还提出了法治的原则,如重视奖罚、实行宽严相济等。
在法家思想的影响下,秦国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减少干预,让民众自由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去除权力、权利、阶级,以达到社会和谐。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思想影响了秦汉时期的政治改革。
五、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种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工等核心理念,提倡以兼爱为宗旨,反对战争,强调劳动的价值。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封建社会中“仁政治国”、反“非攻”等理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六、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之一,代表人物为孔子、孟子等。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之争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之争孔子与墨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代表着儒家和墨家两个不同的学派。
他们的思想之争源于对于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传统和文化发展。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称孔夫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义”、“礼”、“忠”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家庭与国家、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核心是关爱他人、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仁”的理念,才能建立起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的社会。
孔子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孝悌、忠信等行为准则,认为道德规范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二、墨子的思想墨子(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与孔子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强调的是公平、公正与人类平等的原则,主张以“兼爱”来消除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墨子认为,社会不应该存在阶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他反对孔子强调的“君主至上”,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追求公平正义,不得滥用权力,同时保障平民的权益。
墨子还强调实用主义,追求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三、孔子与墨子的思想冲突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之争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不同看法上。
孔子认为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而墨子则认为社会秩序的核心应该是公平正义和人类平等。
孔子主张以君主为中心,通过仁德来治理社会。
他认为只有通过传统的道德教育和仪式,才能确立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而墨子则主张以人民的福祉和实际利益为出发点,推行人道主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他批评孔子的礼乐制度过于繁琐和僵化,认为其过于重视个人的修养而忽视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
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他们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的争论和思想交锋,充实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的思想
古人的思想一、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仁爱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人们常常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和道德引导而迷失自我。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孔子主张追求仁爱,即以善良和仁慈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认为,只有通过关心他人,以礼待人,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然后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和谐的家庭为基础发展个人;最后,才能负责任地参与国家的管理,争取社会的繁荣富强。
二、老子的思想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老子认为,宇宙是由一种无形无相的道构成的,道是宇宙的根源和本质。
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去生活,不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利,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老子的思想与儒家的仁爱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认为人应当返璞归真,放弃冲突和争斗,追求内心的简单和自由。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要尽量少干涉事物的发展,让自然的规律自己去运行。
三、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墨家学派的核心思想。
墨子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人道主义理念。
他强调人们应该关心他人的利益,追求公平和正义,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这样的理想。
墨子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贵族统治,主张平等和公正。
他提出了“节用不亏”的理念,即批评奢侈浪费,倡导节俭和公共利益。
此外,墨子还积极推崇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明辨是非,而后能行” 的原则,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知识。
他的思想对很多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墨子两位伟大思想家的较量
孔子与墨子两位伟大思想家的较量古代中国历史上,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思想的较量备受人们关注。
而在这两大思想家当中,孔子和墨子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就孔子和墨子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的较量展开论述。
一、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即孔丘,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家基于对人性的认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仁、礼、孝以及君臣、父子等伦理观念,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孔子强调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通过修身来更好地做到善治家、治国平天下。
他关注社会秩序的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爱国主义的培养,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墨子的墨家思想墨子,即墨翟,是古代中国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科学家。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非命而德”等思想观念,强调以爱为基础、兼容并包的社会秩序。
他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和平主义,希望通过智慧和理性来解决问题,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的思想倡导了平等、公正和爱心的理念,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科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三、孔子与墨子思想的对比在伟大思想家孔子与墨子的思想中,有着一些明显的对比。
首先,在对待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等级的维护,强调个人修养和人际和睦的重要性。
而墨子则更加强调兼爱与平等,他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消除社会间的冲突。
其次,在对待战争和和平的观点上,孔子和墨子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有时候战争是无法避免的,然而他更注重的是通过道德修养来维护社会秩序,使君臣、父子等关系和谐稳定。
墨子则主张兵器不得入民间,反对战争和暴力的方式来维护社会和平。
最后,在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上,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体的自律和教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而墨子则更注重智慧和科学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工程和发明,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孔子与墨子是古代中国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对待社会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
孔子墨子思想家的辩论之战
孔子墨子思想家的辩论之战导语: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代表了不同的思想流派。
两人的思想都在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孔子和墨子之间的辩论之战,了解两位思想家之间的异同和他们各自思想的特点。
一、孔子的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道德思想的核心。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认为政治的核心是道德,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好政治家的角色。
另外,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强调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身齐家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他还主张尊重传统和祖先的教诲,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奠基人,他是孔子的同时代人,但他的思想与孔子有很大的不同。
墨子的核心观点是“兼爱”和“非攻”。
“兼爱”强调所有人应该平等对待,追求人类的共同利益;“非攻”则主张非暴力和反对战争,强调国家之间的和平。
墨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孔子的“仁”的观点是狭隘的,只是追求近亲之爱而忽视了对所有人的关爱。
他还批评孔子的传统礼教是虚伪的,认为这种礼教只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
墨子提出的思想强调普遍道义和人类共同利益,为后来的合理主义思想和平等主义思想打下了基础。
三、孔子与墨子的辩论之战孔子和墨子之间的辩论之战是中国古代思想界的经典辩论之一。
据史书记载,这场辩论是在孔子与墨子同时代的中国战国时期发生的,在一个公开场合进行。
两位思想家在辩论中就仁义、礼教、政治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
孔子坚持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认为通过个人的德行和道德提升可以改善社会;墨子则强调了兼爱和非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普遍的爱和和平才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
据传记和史书的记载,这场辩论之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虽然最终没有定论,但孔子和墨子的思想都为后来的学派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国家纷争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国家纷争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政治思想的碰撞和国家纷争层出不穷。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国家纷争。
第一,分封制与齐桓公的变法运动在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代替了商代的世袭制,各诸侯国自主发展,对于中央政权逐渐失去了控制。
而在这个时期,齐桓公实施了一系列变法措施,通过打击豪强、提拔贤能、实行法律制度改革等手段,使得齐国实力大增,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第二,孔子与礼乐思想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认为通过推崇礼乐来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
他主张重视人伦道德、注重社会秩序,认为只有通过自律和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第三,墨子与墨家思想墨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主张以“兼爱”为中心的墨家思想,强调爱的普世性和人道主义。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以和平相处来改善社会。
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和道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儒家思想与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在政治领域提出了“性恶论”和“王道论”。
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来约束,同时主张以仁义道德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遵循“王道”,以保障国家的和平和稳定。
第五,道家思想与无为而治道家思想强调江山社稷,弱化个人的重要性,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不干预自然,人应顺应自然的运行,不与之抗争。
道家思想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六,纷争与兼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秦国逐渐崛起的时期,也是各诸侯国频繁发生战争和纷争的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资源和势力,频繁发动战争,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战争纷争的巨大影响。
第七,孙子兵法与战争思想战国时期是兵家的鼎盛时期,孙子兵法的出现为战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孙子兵法主张以“战略智慧、偷袭战术、发动进攻”为核心,秉持“兵贵神速、兵胜有余”之道。
战国时期各国在争夺地盘、资源和势力的过程中,孙子兵法成为他们征战的指南。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主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孔子老子荀子孟子孙子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老子荀子孟子孙子墨子的思想是什么?
简单通俗的说:
孔子:仁爱尚礼
老子:清净无为
荀子:继承发展儒家思想
孙子:战胜威服
墨子:兼爱非攻
-----易中天这么总结先秦诸子: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
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
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
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1 / 1。
墨子以兼爱尚同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杨朱的政治主张
思想核心— 贵己” 思想核心—“贵己”和 “为我” 为我” 一:不要损害自我 “拔
一 毛而利天下,不为 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尽心上》 二:处理好己与万物的关 系 “不以物累形” 不以物累形”
每个人都应自立(独立性)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童子牧羊式的政治 理想,
无为而治,即不干涉 或少加干涉。
墨家学派和“墨者” 墨家学派和“墨者”
一:墨家学派
墨子创立的自成体系的学派,唯一 一个以其创始人命名的学派
二“墨者” 墨者”
行侠仗义,富牺牲精神,以“自苦为 极”.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 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墨子为首领, 墨子死后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 子”.纪律严格有墨者之法
╬墨子的政治起源论
“交相利”的主要内容: (一) 交相利的起点是要保证每个人的“生利”
“衣食者,人之生利也。”《节葬下》 “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上》) 正是当时人民的三大巨患。
(二) 珍惜财物是交相利的基础。
取之于民者,还应用之于民、“反中民之利” 器物要求质朴耐用,不务华丽,否则也应加以禁止
“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子荷杖而 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 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 则乱之始也。”(《说苑·政理》)
╬墨子和墨家学派 墨子
名翟(di),鲁国人,一 名翟(di),鲁国人,一 说宋国人。出身下层,会 制造木器,技艺高超。起 初从学于儒,“ 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 业,受孔子之术” 业,受孔子之术”(《淮 南子·要略》 南子·要略》)。后来却走 到了儒家的对立面,对儒 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一人一义” 自爱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
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的主张各是什么?一,孔子的主张:“德”,“仁”,“礼”。
1,“德”。
孔子认为“德”的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为政以德”表现在法理思想上,就是“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恤刑慎杀”。
2,“仁”。
他提出以“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仁”。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3,“礼”。
孔子认为“礼”作为一种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对于新起的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是需要的。
“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克己”,就是对自己有个要求,应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复礼”。
“克己复礼为仁”影响许许多多的人。
二,孟子的主张:“仁政”“性善论”,“正经界”,“制民之产”,“管理制度”,“取民有制”。
1“仁政”。
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行“仁政”。
他把孔子的“德治”主张发展为“仁政”学说,以宗法血缘道德释仁义,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兼并战争。
孟子的“仁政”要求广大平民生活能够稳定,赋税徭役能够减轻,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就必须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好处,能够生活的衣食无忧、幸福安宁。
2,“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者.仁、义、礼。
试比较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
试比较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王婧妍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学术最为灿烂繁荣的时代,孔子及墨子被尊为儒墨家之先师,他们思想光辉的迸发开启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先河。
孔子及墨子在政治上有其不同的政治理想、治国方略等,这反映了当时思想文化剧烈发展变化的历史状况,本文在此探讨孔子及墨子政治思想之比较。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的飞跃。
在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以及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显著提高,废除了井田制,经济飞速发展。
在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四处征讨,各自为政,以图霸业,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被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
面对当时巨变的社会,孔子、墨子、老子等思想家们阐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
本文将探讨和比较孔子与墨子的政治思想。
1 孔子与墨子的政治理想1.1 孔子的政治理想——“仁”、“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四处征伐,各自为政。
孔子面对如此礼崩乐坏的时代,积极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和主张。
在政治理想上,孔子主张“仁”与“礼”,其倡导的是伦理政治,以求建立起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建设和谐礼乐之世。
孔子认为,“仁”是伦理与道德的完美结合,其核心是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要求人们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家庭内部做到和谐团结,互相爱护。
此外,孔子还主张礼治,并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这样看来,孔子认为只有复礼即恢复周礼才能称为仁。
而周礼又是以宗法制度“亲亲”为基础的,所以孔子非常重视孝道,强调孝道的道德品质是最基本的。
孔子主张结合仁与礼,其政治功用非常明显,主要是在家庭关系上,他认为应该长幼有序孝弟忠信。
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进而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这样才可以开始建设社会的新秩序,人们才会有所遵循。
可以看出,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在于个人行为规范和稳定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
1.2 墨子的政治理想——“兼爱”、“非攻”墨子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春秋治国方案
春秋治国方案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春秋时代,周朝的中央政府逐渐衰弱,各诸侯国开始崛起,形成了一个分裂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提出了各种治国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春秋时代的治国方案。
一、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爱为核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孔子主张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并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治理提供支持。
二、鲁襄公的分封制度鲁襄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他提出了分封制度。
他认为通过将封地分封给诸侯,可以使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和制衡,从而达到稳定和安全的目的。
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政府的压力,使得各个地方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管理。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封地过多导致分封体系过于庞大,诸侯国的争斗也给中央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三、墨子的非攻思想墨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他提出了“非攻”的理念。
他认为通过和平相处,避免战争和冲突,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他主张废除诸侯之间的争斗,提倡互助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墨子的思想对于推动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争夺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墨子的非攻思想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四、吴起的变法思想吴起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变法思想。
他认为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使国家变得强大和富裕。
他主张推行农业技术革新,提高农业产量;加强军事力量,保卫国家;实行宽严相济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吴起的变法思想对于推动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较多,吴起的变法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实施。
总结起来,春秋时代的治国方案各有特点,但都试图在一个分裂的局面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 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 家无怨’。‛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 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 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 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 也。‛ (《礼记·中庸》)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4)“君子”:“仁者”之典范 ‚圣人‛是最高的代表,‚君子‛是次一级 的追求。
‚君子‛与‚小人‛相对: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4.统治原则与举措 (1)中庸 统治的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仁‛(前 已述),另一条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 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 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列君臣父子之礼, 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刘歆《七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 已试之效者也。‛
‚使民以时。‛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财富的分配: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节用而爱人。‛
‚敛从其薄。‛(《左传》哀公十一年)
其五为慎杀伐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 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 善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 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 知也。‛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3.援“仁”入“礼”、“仁”“礼”结合 (1)“仁”的内涵 主要讲两点: ‚仁‛是道德品质、道德标准。 ‚泛爱众而亲仁。‛ ‚刚毅木讷近仁。‛ ‚巧言令色,鲜矣仁。‛
‚儒‛有三个层次的意思: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达名之‚儒‛,即扬雄的《法言•君子》: ‚通天地人曰儒。‛包括一切方术之士。 类名之‚儒‛,即章太炎所说的:‚儒者知 礼、乐、射、御、书、数。„„此则躬备德行为 师,效其材艺为儒。‛就是传授六艺之人(‚师 儒‛),即教师。 私名之‚儒‛,就是通常所说的‚儒家‛。 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具体言之: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 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 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2)正名、修己正人、举贤、重民、慎杀伐与 柔远 总体言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 什么是‚礼‛?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 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 ‚礼,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 年) ‚礼,国之纪也。‛(《国语· 晋语四》) ‚礼,履也‛。(《说文》) 总结而言:‚礼‛指的是社会组织、政治体制、 社会行为规范等。
而民善矣。’”
‚屏四恶‛之一:‚不教而杀谓之虐。‛
反对不教而战:‚以不教民而战,是谓弃 之。‛ 其六为柔远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 君子自修和修内政,以使——“近者悦,远 者来。‛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三)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两点争议 1.孔子是否有愚民思想?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 上也。‛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 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如何实践‚礼‛?
‚不学礼,无以立。‛
‚不知礼,无以立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礼‛的作用是什么?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 ‚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 仲尼燕居) 由是之故,君王要重‚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书名如何来,是什么意思?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 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 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 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章结构如何?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章的排列未必有什么道理,即便是前后两章,也 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论语》的作者是哪些人?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正名之举:作《春秋》 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 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 秋》。‛ 为何?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 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 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 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政治思想概要 1.社会背景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 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 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 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觚不觚,觚哉!觚哉!‛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总结而言: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生平、《论语》及儒家思想的特点 1.孔子的生平
生自没落的殷裔宋国贵族。
他自称:‚吾少也贱。‛
《史记·孔子世家》称:‚贫且贱‛。
孔子的生卒年,通行的说法是公元前551到公 元前479年。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父亲称叔梁纥(即孔纥),母亲是鲁 国人,姓颜。《史记· 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出世 有一个神话传说。
孔子名丘,字仲尼。大约是因孔子父母祷于 尼丘山而得生,故以为名。 孔子一生行状主要有三:短暂的从政、长期 的教学(包括游历十四年)以及配合教学而编书。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2.《论语》一书
《论语》是一部 什么样的书? 它是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 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的一部书。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天下处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子‛之‚无道‛局面。 对‚人性‛的理解,未必是其思考政治的伦 理基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2.历史“损益”说与“吾道其东” ‚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 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礼 记· 中庸》)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 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 能征之矣。‛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 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 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朝皇帝追封孔子的碑文)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 世。‛ (吴道子)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3.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的含义:
从词源学角度看,《说文》: “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正如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 ‚仁‛就是‚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礼记· 中 庸》)
作为‚人‛,与‚禽兽‛是有本质差别——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 离娄 下》)
(2)为“仁之方”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积极方面体现为——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礼记· 中庸》 )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总结而言:
中庸之道实行起来是困难的;不遵循中庸之 道是有害的;实行中庸之道是有办法的;中庸之 道主要用于修己与安民;君子与小人对待中庸之 道是不一样的。
体悟‚中庸‛的妙处: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骄,威而不猛。‛
(3)“仁”的具体体现:“礼” ‚礼‛与‚仁‛是紧密联系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人而不仁,如礼何?‛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 云乎哉?‛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 也,宁戚。‛ ‚礼‛主要是围绕着‚家‛来展开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 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正如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诸掌。„„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消极方面体现为‚忠恕之道‛——
其三为举贤 ‚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 所不知,人其舍诸?’。‛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 不服。‛
一、孔子的政治思想
其四为重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 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 之。’‛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有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