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1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
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范文
__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范文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价值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须要相应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支持。
人们往往只留意到了西方文化对市场经济供应精神支持,而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事实上中华民族有着古老而绚丽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都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分不开的。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宏大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早见于《周易》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有道德的君子应当效法天体的运行,刚健有为,努力进取,凭借自强,以达永不停息。
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到了近代,民族危机日趋严峻,魏源、王韬等人用“道器”范畴,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太炎、孙____等人重又发展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基本品质主要是:靠自己的力气立身,人的命运完全驾驭在自己手中,不能靠任何外部的力气;靠奋勉有为立身。
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人是不行能立起来的;靠不断地开拓新视野和新境界,用永不倦怠的追求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只有自强才能不息。
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详细体现。
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与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而且对市场经济具有主动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只有坚韧拼搏、敢于创建、勇于开拓才有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让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再度焕发新颜,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传统的“义利观”对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传统的利益观是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义”和“利”来表述的。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
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
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社会道德滑坡意义作用正文:(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要理解文化的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文化离不开历史,无历史即无文化。
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
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反之则无。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
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后,可以大概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
理想人格,有很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通常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
在中国古代,儒家把体现封建伦理纲常的“圣人”作为理想人格。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通用8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1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1、缺乏民主精神。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
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
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
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
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
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长河中,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民族性,它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代人的生活和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就目前传统文化的发展环境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偏激性。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对其当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我们先了解“中国”的内涵。
随时时代发展和朝代的变迁,中国一次历史上也具有多个意义,一般多指的是中原地区,后来又把边疆地区包括在内。
发展到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特有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某个民族或者是某个地区特有的。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是对偌大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文化因素形成的统一体,主要是一些过去的有活力的东西。
而对于文化的理解往往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可以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表现出来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具有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显著特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检验和发展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持久性和价值。
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文化事业也在不断繁荣,但是仍要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仍旧要以传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反思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其在当代的时代价值。
以下也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
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增加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当代社会发展到今天,传统文化仍然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精神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及时各民族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子孙的责任认同感,对维护民族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下的价值及如何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下的价值及如何传承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时候,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非常大的教育和传承的意义。
由于我国不断的与世界经济接轨,开始不断学习外国的文化知识,但是,对我国的传统知识内容开始逐渐淡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严重遗忘。
所以,为了我国经济以及文化都能在世界中发出耀眼的光芒,需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保证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继续发扬下去,并且让新时代的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保证文化的传承。
我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别的精神,是我国发展的支柱。
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让现在社会行为有更好的指导,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也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在世界发展中保持着中国特色,还需要对传统文化与经济相互结合,使我国经济处于不败之地。
1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凝聚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形式,国民要以国家的利益出发,一切的活动都以国为主,提升民族的向心力。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以国家利益为主,弘扬民族精神,以国为家,不做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并且积极与危害社会的行为做斗争,五十六个民族都能够凝聚成一股力量,积极抵抗恶势力,保证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
其次,利用传统文化对我国的精神文明进行建设,保证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按照传统的道德文明约束自己的行为,崇尚仁义礼智信等等祖辈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以公民为榜样相互学习,做到了道德楷模的标准。
在生活中传播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到每一个礼仪的含义,还能通过道德素养约束自己的行为,给外国人展现出我国良好素养的一面。
此外,在一些社会道德问题的解决上,还需要提升公民的判断能力,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这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信用的重要性,这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没有诚信和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良性发展,因为买卖双方需要相互信任才能合作。
传统文化讲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提醒人们在市场经济中,不能只关注利益,而是要注重道德和公正。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人的本质和价值观,这对于市场经济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很自私的,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要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中创造一个公平和公正的环境,我们需要人们的内心价值观的支撑。
传统文化引导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要求人们以责任感和爱心来面对创造的财富。
再次,中国的传统文化还鼓励人们发扬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市场经济是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但是传统文化也告诉我们,不仅个体的努力,还需要集体的协作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
正是这种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够保持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是尊重知识和教育的价值。
市场经济需要人才来推动创新和发展,知识和教育是推动人才成长和进步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传统文化中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看了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传统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
通过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经济的本质,而且能够更好地引导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这不仅是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使市场经济回归内在完美的途径。
浅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浅析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
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
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
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
本文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的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语言、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
其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且处于基础地位的是思想观念文化,它对其它不同层面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着影响和导向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具有正价值,同时也有一些缺陷与弊端,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负价值和消极影响。
我们应全面看待、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但总的来讲,其正价值占主导地位、起主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其正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规避其对我国文明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动力价值
第六 、 强调 “ 仁者爱人 ” 重视 人的价 值 , , 自觉地尊 重人 、 爱护人。在港澳地 区及 东南 亚 国家里 , 企业 就如 家 , 工就 员 如同“ 家庭成员 ” 实行 “ , 人性 化 ” 的管理 , 注重管 理者 的“ 人 格境界” 正是在 信奉儒家文化 的企 业里 , , 劳资关 系相对 和谐 融洽 , 造就 了富有特 色 的企业 文化 。在他们 企业 中 , 业家 企
韩国国立釜山大学朴日根教授就说如果说儒家文化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并成为值得讴歌的韩国经济高速成长的原动力的话那么这种原动力的产生首先归功于儒家的好学爱智的重视学术科技的教育思当然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这些国家经济高速成长的原动力也是由于这些国家将儒家伦理中的积极成分同本国固有民族精神结合才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作为当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
王艳 华 许 以 民
( 鲁东大学 ,. 烟台 2 42 ) I1 1东 6 0 5
[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具有潜在的 、 巨大的动力价值 。其 中 , 忠家庭观 念、 互助合作 ” 以“ 为基本行为方式的集体主义思想、 刚健 自强” “ 的精神 、 厚德栽物 ” “ 的胸襟 、 者 仁 爱人的情怀、 仁 义礼 智信 ” 自律观 念对建立和完善成熟的社会市场经济具有 不可替代 的作 用和 价值 。 “ 的
[ 关键词 ]
传统 文化 ; 社会 主义帝场经济 ; 力价值 动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5 (0 9)2 12 2 . 08- 0 3 2 0 0 —0 4 —0 - - -
(完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有着延续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冲突和外来文化的入侵,探讨传统文化的血缘脉络,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当代价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
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民族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有重要影响,跟关系着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其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顾冠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在经过不断地产生和淘汰的过程后,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
在我而言,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典籍、宗教、艺术、科技、制度和思维方式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续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 [1],也是中华民族香火永续的生命活力.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丰富多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是经过历时考验的民族文化精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城为传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它们对国人的思想、行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指导意义;2、是中华文明区分与其它文明的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色、民族精神的代表;3、传统文化可以让国人找到历时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心;4、传统文化有很高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如果推广成为产业文化,其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都是丰厚的;5、传统文化,可以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重视程度,使世界人民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文化,广义上讲,它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其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对传统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时代高度,通过实践检验.汲取精华,清除糟粕,才是正确地发挥作用.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罗素曾说过:“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深刻认识和概括.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把发展看成为“反传统”,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清除那些过时的东西.再次,从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看.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方面具体条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这只是作用大小的问题,而不是有无的问题.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当代西方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热,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这种教训的,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不可“拣进篮里都是菜“,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由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二、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 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三、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四、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三、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与正当权利.这些都是现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强调实行人治.法律仅作为治国的某种辅助手段,这种缺乏权利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就难以存在与发展了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实际上,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离不开利益原则的.要保证市场经济所追求的价值的实现,不仅个人实践活动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学会按法办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我国传统价值重建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我国传统价值重建内容摘要: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对于制度,尤其是正式制度(以科斯产权经济学为代表的相关理论)对我国近些年经济绩效的影响已有相当多的研究,而对非正式制度的分析还不是很多。
文章回顾总结了文化传统这一非正式制度对经济路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相关文献,对我国重建价值体系的历史和新形势下如何重建价值体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关于文化在人世间的地位,最明智的说法是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话:“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
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事实上,文化传统的作用不容忽视,历史上的经济学大师从来都很重视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亚当•斯密是在《道德情操论》之后,才写出了《国富论》。
其后,J•S•穆勒也认为劳动者的道德品质对其劳动的效率和价值来说,与智力是同等重要的。
马歇尔更明确地说:“决定人类行为的最普遍和最长期的因素,是经济的和宗教的”。
之后,韦伯和桑巴特等人对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伦理进行过讨论。
到20世纪50年代,更多的欧美经济学家逐步意识到经济发展和停滞过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经济学家霍斯利兹(B.F. Hoselitz)创办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刊物,他编辑发表的许多研究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章,在当时的学术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影响。
谈及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文化传统等非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制度变迁的作用道格拉斯•诺斯(D. C. North)指出,“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文化不仅扮演塑造正式规则的作用,而且也对作为制度构成部分的非正式制约起支持作用”。
他在《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指出,用以界定、规范和协调人们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经济制度”由“正式约束(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非正式制度)”两部分组成。
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品位•经典经典解读探析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O龚照绮李沾意(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1120)【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在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不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个人等各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均是汇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
传统文化为我国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基础,若想长远发展就不能离开优秀文化的源泉。
我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核心价值观对有价值文化的借鉴,同时也是对无价值文化的摒弃。
理论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对我国几千年发展起来传统文化思想的去糟取精。
实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以及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目前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联系密切,归其根本,是由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实践要求所共同决定的。
在我国深度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传统文化一直发挥着为其提供思想基础的重大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汲取,这些理念规范着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树立正确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为深刻的作用,就要不断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人文、道德等层面的深刻内涵,并将其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
对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方向指导。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一)价值观概念及特征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和持有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山。
也就是说,对于价值观,它所针对的并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有关于价值层面的观点看法,它所阐明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所产生的有关价值层面的根本看法。
它是人民群众用来区分事物的好与坏、利与弊、美与丑等这些相对独立观点的基本体系,它指导着人们去分辨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坚决不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段性。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高中政治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文明是世界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传承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孕育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挖掘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同中国当代文化相融通,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看,它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中,如何将这样一种“外来文化”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从相遇结合到融通发展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精神底蕴,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
”离开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就无从谈起。
毛泽东注重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命题解读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他创造性地用“实事求是”来阐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升华为“群众路线”思想;用“知行观”生动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小康”思想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中国特有的“和合”思维的当代阐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理念将传统法治思想和德治思想进行现代性转化;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其治国理政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治国安邦、修齐治平思想的超越与转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仁者爱人”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道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姓名:钟姣学号:20142206011035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摘要】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凸现出来。
为此,正确看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
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有助于启迪今天的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社会朝着健康、良性的轨道迈进。
【关键词】理想人格社会道德原因对策意义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具体含义及内容理想人格的树立和追求,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塑造什么样的人格标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从根本上说,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都必须表现在人的普遍人格层次的提高。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人的幸福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历史已经证明,物质的丰富,仅仅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的幸福将越来越多取决于自身人格的进化。
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从儒家学派观点出发,他们认为德、知、志、美是祟高的理想人格组成要素,真、善、美则是理想人格的有机统一。
他们励志追求以下五大理想人格境界:一、博爱为理想,仁义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二、中庸风度。
即不为成见所拘,不为七情所困。
三、利他的精神。
四、重道轻利的情操。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参政观。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表现出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如道家所主张的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与宁静恬淡的心理境界,就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超然宁静的审美态度。
二、社会道德发展现状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演讲稿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传统文
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它
承载着历史的沉淀,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变得愈发重要。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它蕴
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可
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祖先留下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
保持清晰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软实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技艺,这些传统技艺和工艺品是我
们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可以为我们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强大的支持,为我们
民族的软实力增添新的光彩。
最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可以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可以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高尚的品格和优良的行为。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为我们民族的社会和谐、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支持,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力量增添新的动力。
因此,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芒!谢谢大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近年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成为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指导性会议,对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主题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为我国国家金融政策的制定和指导机构,旨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改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
然而,在金融领域深刻铭记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统的智慧结晶,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表现,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独特的精髓。
在金融工作当中,也需要在理念和行为上深刻铭记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政策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中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和具体的金融业务安排,更应该结合传统文化,思考如何在金融工作中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中提倡“节约”的理念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风险防范和降低浪费,而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理念也能指导金融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
对于金融改革和发展,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传统文化中的“稳健经营”理念,可以提醒我们在金融创新和发展中要注意风险控制,避免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
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也能为金融领域提供指导,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在总结上述内容之后,可以看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它们不仅都是国家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在金融发展和改革过程中,也应该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只有深刻铭记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政策,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并非只是一种表面上的联系,而是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化经济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化经济的和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千年来凝聚着民族智慧和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化经济相融合,实现和谐发展,是一个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它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道德伦理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忠诚”等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在普及、推广和实现中形成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2. 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社会中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已经使得我们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3. 对博大精深的文化自信心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变革和发展,拥有着丰富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文化内容。
它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优秀文化成果,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神高地,是民族文化的骄傲。
在面对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这样的趋势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有助于培养国家的文化自信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为这种传统文化建立在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和科技,实现经济转型发展。
1. 发扬敬业精神,促进企业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勤劳”和“节俭”,忠于职业,乐于奉献。
这种敬业精神是现代企业追求创新的基础。
在创新产业中,产生很多创新成功的典型企业,是由那些具有较高敬业精神、推崇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培训、注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创立的。
文化基本上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有哪些通用模板
文化基本上所承载的历史价值有哪些通用模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
当代,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继续总结和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对创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锻铸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而在当代,弘扬这种精神,则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爱国热情,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主体意识,从而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传统文化中“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价值观念,“恭、宽、信、敏、惠”等待人的“忠恕之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标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抱负等都可在正确思想指导下,适当帮助解决商品社会中的社会道德问题、人生价值问题、人际关系等问题。
对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冲击也有一定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
其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誉经济,必须在平等、合理和公正的基础上进行交易和竞争,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
传统文化中有关讲仁爱、讲信用、讲礼让等,伦理观念有助于信誉市场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决不只是纯经济的市场,必然伴之以社会主义的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勤”“俭”“廉”“勇”“恭”等,则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正确引导当代人主动接触、认识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消除市场经济某些负面效应。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
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在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文化精华通过不断的沉淀、积累,形成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那么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有哪些影响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
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如:是非、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行为成为社会公害。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思想造成极大影响。
学校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优势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切实提高学校素质教育实效。
这已成为时代的疾声呼唤。
一、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堪忧现代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较为优越的家庭环境中,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成果,却不懂成果来之不易。
他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但相当一部分人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
他们注重自我、看重功利、道德取向多元化。
有的把家长职位的高低、家庭经济条件的优劣、生活消费的层次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
我们曾在中学生中做过调查,当问及他们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是否愿意牺牲个人利益时,19.3%的中学生表示不愿意或基本不愿意,32.1%的学生认为,人应该及时行乐,不要顾及其他;45.4%的学生崇拜的是文体明星,崇拜革命伟人的只有24.6%,个别人追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社会公德方面,有些学生存在着行为和认知上的脱节,认为社会公德可有可无,甚至还有人认为社会公德是一种没有必要的束缚,限制了人身自由;有的学生对帮助他人和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态度冷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2)[摘要] 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文化的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动力价值。
传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义利观以及传统的和合意识和整体利益道德准则等,都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价值。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应忽视我国传统文化,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其更加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市场经济;价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支持。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了西方文化对市场经济提供精神支持,而忽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实际上中华民族有着古老而灿烂的传统文化,它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品质。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都是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分不开的。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最早见于《周易》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为有道德的君子应该效法天体的运行,刚健有为,努力进取,凭借自强,以达永不停息。
孟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阐发,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到了近代,民族危机日趋严重,魏源、王韬等人用“道器”范畴,康有为、谭嗣同、严复、太炎、孙中山等人重又发展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精神的基本品质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立身,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能靠任何外部的力量;靠奋发有为立身。
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的人是不可能立起来的;靠不断地开拓新视野和新境界,用永不倦怠的追求来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只有自强才能不息。
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具体体现。
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相容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只有顽强拼搏、敢于创造、勇于开拓才有可能完成这一任务。
只有自强不息,才能让我们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再度焕发新颜,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二、传统的“义利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传统的利益观是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义”和“利”来表述的。
“义”指社会认为“应该如此”的道德要求,“利”即指利益所得。
这样“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利益关系的核心问题。
能正确处理这一关系的行为就是合理的求利行为;反之则是不合理的求利行为。
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并不在于利益所得的多寡,而在于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是否合理,即是否符合某种道德准则的要求。
孔子、孟子所说的“义”和“道”,就是指一定的道德准则。
这种理性的利益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是一致的。
所有的市场行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市场规则,所有的市场行为主体都应该具有理智、审慎、自律的行为特征。
因此,应该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理性的利益观充分挖掘出来,使之服务于当前的市场经济。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义利关系涉及面相当广,十分复杂,确有一些思想是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
在具体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必须将“义”与“利”的概念赋予时代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义”主要指符合封建道德要求的道德准则;“利”则主要指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说的“义”,是指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利”则是指社会主义的大利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对义利关系应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为基础进行理解。
传统文化对义利关系的理解是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义利关系的理解,应着眼于义与利的结合和统一,而不应作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界定。
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大利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义与利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为道德规范,而应作更为广泛地理解。
利益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行为驱动方式,而利益驱动所导致的行为单靠传统形式的道德规范是无法调节的。
因而,必须将道德要求以法律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作为市场通行的准则。
这样“义”就应该被理解为社会的“正义”、“公正”。
三、传统的整体利益道德准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1. 传统文化中重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儒家所说的“义”,既是一种道德准则,又是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基本观点是整体利益至上。
墨家在这个问题上表述的更明确一些,其基本的政治主张是“兼爱”,即“爱利国”、“爱利天下”、“爱利万民”,同样是把整体利益作为道德准则的内容。
即使是主张“道德无用论”,宣扬人性极端自私的法家如韩非,也把“公利”摆在绝对优先的位置,认为“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要求人们“去私心,行公义”。
重整体利益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
这种整体利益意识可以运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重新界定整体利益的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整体利益一般是指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即使含有劳动人民的利益,也是从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的角度讲的。
我们当前所说的整体利益,是指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进行市场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也正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
3.摆正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整体利益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因而它将整体利益摆在绝对优先的位置;而劳动人民的利益则往往被视为“私利”,因此,才有“去私心,行公义”之说。
我们应将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我们强调社会整体利益,因为它是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即要在实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增进社会整体利益。
4.科学认识整体利益。
有些人认为,整体利益优先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再提整体利益显然不合时宜,这是不当的。
文化传统是影响经济体制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
离开了本国的文化传统,任何好的体制都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重视整体利益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是我国的文化特色。
这一传统和特色不仅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悖,而且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四、传统的“和合”意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和”是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和精神特质的概念。
“和”,即“和谐”。
它是中华民族对自己与外部世界及人自身的关系的顿悟和认知的总结。
“合”是于“和”紧密相联的,“和”是“合”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基础,而“合”则是“和”的具体实践和目标指向。
“和合”就成了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而“和合意识”则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意识。
1.人与自然的“和合”。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天人本为一体。
天(宇宙、自然)的运行法则,就是人行为的根本准则。
人与天的关系不是彼此疏远、相互对立的,而是和谐亲近、和衷共济的。
天给人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而人则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去践行天所展示的法则。
这种自然观尽管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但它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是极具价值的。
我们不能单纯地看到社会物质财富繁荣的程度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
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毁坏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
2.人与社会的“和合”。
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靠政治伦理维系的,而政治伦理将每个人分解或特定的伦理元素,个人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立的人,而只是社会这个庞大系统的一个单元。
所以,个人与社会的“和合”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们应吸取其中的“和合”精神,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由于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且由于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因而,个人和社会之间就会由于追求利益及利益所得的差别而出现矛盾的对抗。
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市场经济应以“和合”的观念为底蕴并得到这种观念的支持。
3.人与人的“和合”。
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和处理,主要靠伦理准则、道德规范,儒家的“仁”和“礼”。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所谓“仁”,就是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忠恕之道为人。
这样的思想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中就是“礼”。
因此,儒家所主张的实际上是以仁存心,以礼待人,即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这样做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合”,只有人与人之“和”,才能达到人与人之“合”。
“和合”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
[参考文献][1]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01.[2]夏永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3.[3]本书编写组.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02.[4]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