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2-师德考试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科。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和意义,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杜威等。

4. 发展心理学理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探索世界,发展基本运动技能和认知能力。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思维,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具体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开始进行逻辑思维,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5. 教育评价方法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发现问题和困难,为教学提供依据。

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6.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习辅导: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提供个别化辅导和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7.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课堂管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管理学生的行为和情绪。

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913年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个因素三个过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始终)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实践中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了解问题2、指导教学3、预测并干预学生4、教学研究6、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于1994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性研究.我国:1924年廖世承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自我同一性。

1,心理发展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 乳儿0-1; 婴儿1-3; 幼儿3-6、7; 童年6、7-11、12; 少年11、12-14、15; 青年14、15-25; 成年25-65 老年65-;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性(二)青年初期,处于高中阶段,向成人接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二)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命题关系假设-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灵活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点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

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

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与说明(一)教育心理学。

1. 绪论。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明确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并加以应用。

2. 学生心理。

(1)了解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2)理解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的内涵。

(3)掌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并加以应用。

(4)阐述学生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并分析其对教师的教学的影响。

3. 教师心理。

(1)阐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角色与特征。

(2)理解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罗森塔尔效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了解师生的相互作用。

(4)掌握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以及进行教学反思训练的途径。

(5)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并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4. 学习心理。

(1)了解学习的概念及其作用。

(2)理解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3)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特点;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和归因理论并加以应用;掌握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

(4)了解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含义。

(5)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明确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6)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与特点;结合实际分析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7)了解学习策略、元认知的概念。

5. 教学心理。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

(2)了解布罗菲和伊伏特旬划分的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

(3)了解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掌握行为矫正的原则及程序。

(二)德育工作基础知识。

1. 德育的内涵、目标与内容。

(1)了解和掌握德育(包括广义德育、狭义德育、道德、品德等)的含义以及学校德育的含义;掌握德育的意义或作用。

(2)了解德育目标的含义,懂得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3)掌握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4)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及其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考点-填空帮助记忆版

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考点-填空帮助记忆版
第二篇 心理学.....................................................................................................................................78 第一部分 普通心理学................................................................................................................ 78 第一章 心理学绪论............................................................................................................ 78 第二章 认知过程................................................................................................................ 81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96 第四章 个性心理..............................................................................................................101 第五章 社会心理与行为..................................................................................................114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119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绪论..................................................................................................119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122 第三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128 第四章 学习心理..............................................................................................................135 第五章 教学心理..............................................................................................................154 第六章 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159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2023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学校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旳学与教2.学校教育心理学旳研究范围:①对学校教育现象旳心理学认识;②学习旳基本理论;③多种类型旳学习;④学习旳迁移、保持、遗忘;⑤影响学习旳重要心理要素;⑥学习过程及其成果旳测量、评估。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旳意义: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旳基础上。

①增长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旳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旳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旳理论和措施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旳发展历程:从192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旳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㈠初创时期(1923年~20世纪23年代):重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小朋友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明显,出现了几种著名旳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旳代表理论:①布卢姆:《教育目旳分类》、《人类旳特性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旳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旳理论;③加涅:《学习旳条件》,是学习分类旳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故意义言语学习”旳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旳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旳发展趋势:①学和教旳问题成为中心问题;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旳研究之中;③愈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旳统一;④人本主义心理学旳影响增长。

6.学校教育心理学旳研究措施:学校教育心理学旳研究必须具有严厉性、严格性、严密性①观测法:直接观测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旳体现;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理解被试者旳心理活动;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获得旳明显成绩和丰富旳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④自然试验法:在学校教育旳实际状况下,按照研究旳目旳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测被试者心理活动旳体现;⑤试验室试验法:在特设旳心理学试验室中,按照研究旳目旳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测被试者心理活动旳体现;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旳个案作祥尽旳观测、评量与操纵旳研究措施。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

教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复习资料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心理理论和实践知识。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1.1 儿童的认知发展1.1.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教师应了解这些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阶段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1.1.2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使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1.1.3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操作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2.1 青春期身心发展青春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发生许多变化,心理上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教师要理解青春期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1.2.2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在这个阶段发展得较为突出。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重要学科。

它研究学习的原理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1 学习理论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2.1.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心理发展理论1.1 蒙台梭利理论蒙台梭利理论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强调儿童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节将介绍蒙台梭利理论的主要观点,如儿童自主性、敏感期、自由发展等,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节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并探讨这些阶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3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节将介绍维果茨基的理论,包括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和互助学习等概念,并探讨这些理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2.1 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杜威的理论观点,如任务中心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2.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斯金纳的理论观点,如正向强化、负向强化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管理和激励的意义。

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人的需求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本节将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情绪与动机3.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情绪是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情绪的分类,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等,以及情绪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表达和调节情绪,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教育法快速复习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教育法快速复习资料

的一般社会艺术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的规范;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二、道德是一种实践的精神。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调节。

2论证,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3教育,指导的的教化作用;4导向,指社会对人们进而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限制、约束、侵犯,因此,就其本身来说是对人有害的。

(2)道德不过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的目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某些欲望和自由)手段。

因而是一种“必要的恶”。

所谓“必要的恶”,“也就是这样一种恶,它能够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

道德就其自身而言, 不过是对人的某些个人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 犯,因而是一种害或恶;就其结果和目的而言,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秩序的混乱、经济发展的崩溃等)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文1每种职业2每种职业都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即职权3每种职业都为人导下社会主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念,使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实质和价值导向,它贯彻于职业道德观念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主义 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1、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 新型的人际关系。

2、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态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

1、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人的职业行为要和行业和岗位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和义务相一致,从而保证行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集中表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也是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念,是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实质和价值导向,它贯彻于职业道德观念 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 则。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XXX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研究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研究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XXX《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正在形成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XXX《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3、研究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研究的适应性,即学生在研究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研究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研究书面语言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XXX)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语言出现和发展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观点,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抵偿,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师德)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师德)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师德)及语文基础知识试题(2013年)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作者:公务员考试信息网来源: 发布时间:2013-06-06 08:06:00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师德)及语文基础知识试题(2013年)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 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

(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2-师德考试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2-师德考试资料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与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与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与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与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与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与要求,他人的影响与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与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与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与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资料(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资料(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学、心理学及常考常识综合资料(教师招聘考试)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范要求。

答:“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内容:(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09年3月湖北省中学教师考试教育学真题(附答案)(2009-07-11 22:13:27)转载标签:教育一.选择题1.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问题,重视实科教育的教育家是:( B )A.卢梭B.斯宾塞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2.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类型的教育是骑士教育和: ( C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C.教会学校D.实科教育4.“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B )A.阶段性B.个别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5.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D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的规律来源:考试大11.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C )A.道德信念B.道德情操C.道德品质D.道德行为12.萌芽于16世纪、兴起于17世纪,经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理论升华的教学组成形式是:( C )A.特朗普制B.分组教学制C.班级授课制D.道尔顿制13.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14.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指:( B )A.言行一致原则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在集中教育原则15.教师的教育机智充分表现了教师劳动的:( D )A.示范性B.连续性C.广泛性D.创造性二.名词解释16.教育(狭义):是指学校教育,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二、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三)教育与科技文化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1)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2)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2)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五、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2)遗传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教育受成熟制约,成熟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教育以成熟为前提,同时又要积极、能动的促进个体成熟;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4.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规范了个体的发展的方向与方面;(2)学校教育加速了个体的发展;(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还有延时价值5. 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和社会要重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六、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在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提出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1. 导向功能;2. 激励功能;3. 评价功能;4. 指导功能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既重视个人发展又重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 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 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七、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的涵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学校的关系等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三个过程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戌学制:受美国教育制度影响,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普通中学、农业中学、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成人中等学校等)、高等教育(大学和专门学院、成人教育的高等学院、研究生院等)八、教师与学生(一)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统一性(二)教师的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的素养:(1)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该学科的相关知识;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学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教学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3)道德素养:1)热爱学生;2)热爱教育工作;3)自身的道德修养2.教师的专业发展(1)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3)专业能力的发展;4)专业自我的形成(2)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1)健全的专业情意;2)完备的专业知识;3)娴熟的专业技能(3)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1)任教前关注阶段;2)关注生存阶段;3)关注情景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强调教师职业角色、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1.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 强调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学生的特点1.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 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3. 学生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五)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已考)提倡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具体包括:1. 树立人本化的学生观;2. 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3. 树立发展性的学生观(六)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意义:(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2.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2)通过课外活动;(3)通过校外活动4.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1)转变学生角色;(2)转变教师角色;(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5.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同时它也是对学校中师生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自觉应用,它有以下特点:(1)爱生尊师,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九、课程(一)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1.课程的内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课时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的意义:3.课程的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3)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4.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课程标准的意义:(1)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的要求和具体规格;(2)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3)学校、教师应透彻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按照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落实教学;(4)课程标准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2.新课程标准的功能:(1)指导教材编写;(2)指导教学;1)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2)指导教师组织教学;3)指导课程评价3.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1)前沿: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4)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5)附录——术语解释、案例(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新课程结构的特征:(1)课程结构的均衡性;(2)课程结构的综合性;(3)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四)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 课程资源的特点:开放性、价值潜在性、多质性2.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共享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十、教学(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2.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2.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性规律;(2)教学发展性规律;(3)教学教育性规律(三)教学原则及其运用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应用: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教学方法及其应用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1.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实施要求:(六)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重结论更应重过程;(2)关注学科更应关注人: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 交往互动的教学观;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十一、教育评价(一)教育评价及其作用1.教育评价的内涵:客观描述、价值判断、增值探索2.教育评价的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二)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1.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实证化评价和人文式评价;(4)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2.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1)客观题评价法与主观题评价法;(2)表现性测验评价;(3)评定量表评价法;(4)行为检核表评价法;(5)同伴评定和轶事记录评价法;(6)成长记录评价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强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 在评价类型上,强调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强调采用绝对评价法十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一)德育及其意义1.德育的概念: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2.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1.德育的目标: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包括:一是思想品德规范方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遵守公民道德,有基本的民主意识和法则观念,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思想品德心理方面: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自尊乐观,具有一定的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思想道德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道德选择,判断和行为能力2.德育的内容:(1)爱国注意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劳动教育;(4)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5)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6)理想教育;(7)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四)德育原则及其应用德育的原则:1. 导向型原则;2. 疏导性原则;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 因材施教原则;6. 知行统一原则;7.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五)德育方法及其应用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六)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1. 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教学;2.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 劳动;4.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5. 班主任工作(七)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八)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全面的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4)争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5)评定学生操行2.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十三、课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1.课外活动的涵义: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2.课外活动的意义:(1)丰富中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2)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3)发展学生特长,以便人才选拔;(4)经受锻炼,提高独立活动能力;(5)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三者结合教育3.课外活动的任务:(1)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2)扩大、加深、巩固课堂所学,发展学生智能;(3)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1.课外活动的内容:(1)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教育;(2)学科活动;(3)科技活动;(4)文学艺术活动;(5)体育军事活动;(6)公益活动;(7)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课外活动的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组织1. 由学校和教师直接组织;2. 由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3. 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4. 由家庭配合学校组织教育学常考知识点1.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