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

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和经验,本文将详细探讨它们。

一、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它们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质量和竞争力,这些国家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市场壁垒,迅速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亚洲四小龙不断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

例如,台湾转型到电子领域,韩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创新使它们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二、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二: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巨大,注重培养人才。

他们重视基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亚洲四小龙意识到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鼓励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领域有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

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这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台湾也在高速铁路、世界级港口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亚洲的贸易枢纽。

四、成功原因和经验之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亚洲四小龙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这也是它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

同时,透明度和廉洁度也是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它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反腐败机制,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新加坡港口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新加坡港口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02
新加坡港口经济现状
货物吞吐量
总结词:持续增长
详细描述:近年来,新加坡港口的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 置和先进的港口设施。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吸引了大量国际货物 运输。
主要进出口货物
总结词:多元化
详细描述:新加坡港口的主要进出口货物包括电子产品、机械、化学品、石油产品等,呈现出口多元化特点。这些货物主要 来自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
新加坡港口经济发展情况分 析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5
目录
• 新加坡港口概述 • 新加坡港口经济现状 • 新加坡港口经济发展策略 • 新加坡港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新加坡港口未来展望
01
新加坡港口概述
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入口处,是 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交通枢纽 。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成为全球 最繁忙的转运港口之一。
口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新加坡港口可以积极采用绿色环保技术,降 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港口运营过程中的排放等措施,提升
新加坡港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05
新加坡港口未来展望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港口设施升级
计划投资扩建和升级港口基础设施,包括码头、 航道和仓储设施,以提高货物吞吐能力和效率。
节能减排措施
新加坡港口采取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如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装卸 流程等,降低港口能耗和排放。
推进绿色港口建设
新加坡政府积极推进绿色港口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 型港口,实现港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04
新加坡港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竞争对手分析
全球港口竞争激烈
新加坡港口面临着来自其他国际港口 的竞争,如中国香港、韩国釜山和迪 拜等。这些港口也在不断提升基础设 施和服务水平,争夺货源。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_以中环和IONOrchard购物中心为例

第10卷第5期2011年10月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Vo l.10 No.5Dec. 2011[收稿日期]2011-09-08[作者简介]王晓红(1963-),女,北京密云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有: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跨国直接投资、国际贸易等.香港和新加坡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启示以中环和ION Orchard 购物中心为例王晓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摘 要]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其目的是实现城市土地空间充分利用、工作与生活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香港、新加坡同属于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其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具有交通立体化、功能综合化、土地集约化、节奏高效化、生活便利化等特点,对我们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立体化;综合化;便利化[中图分类号]T U -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11)05-0052-06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 omplexes inHong Kong and SingaporeTake Central Surrounding and ION Orchard Shopping C enter as ExampleWANG Xiao -hong(M acro eco no mic Resea rch Instit ute o f ND RC,Beijing 100038,China)Abstract:T he pur pose o f the dev elo pment and construction o f urban co mplex es is to achiev e a full use of ur ban land space,and to realize w o rk -life harm ony,man -environment harm ony.H ongKong,Sing apore belong to areas w ith the same land r esource constraints,population density;their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 ban co mplex es have the follow ing features:transpo rtation three -dim ensional,functional integration,intensificatio n of land,efficient pace,liv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 istics,w hich have important im plications to us.Key words:City;Three -dim ensio nal;Integration;Facilitation一、城市综合体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一)基本概念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餐饮、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交通枢纽等若干关系密切、性质不同的服务形态在区域范围集聚,城市功能在空间上进行组合,并在各功能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东亚经济发展奇迹探讨讲义

东亚经济发展奇迹探讨讲义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 通过先驱工业免税、出口产品免税、信贷计划等
方式引进投资。
• 1972—1989年,制造业总投资为204.5亿新元,
其中外资占80%。目前,新加坡有外资企业3400 家,它们在新加坡经济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 1990年外国在新加坡投资总额为24.8亿美元。 • 促进了工业、对外贸易、金融业的发展,并利用
高速发展的原因
适时调整经济结构 重视科技、加速高科技发展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环 境的关系
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
• 殖民地时期,以自由转口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 。
1956年脱离马来西亚后政府以发展出口型劳力密 集工业为主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 1970年后,扩大并加强银行与金融活动,以成为全
拉美化(拉美模式)的教训
• 重增长轻分配、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失衡、
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社会治安恶化、教育发 展滞后
• 巴西与阿根廷最为典型。
贫富差距:阿根廷60-70年代6倍,80年代 12.2倍,2002年46.6倍。巴西 2003年65.8倍
通货膨胀:1991-1999增长50%以上 失业率:1990 6.3 % ,2002 25 .5 %
此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
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经济生活的关系
• 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并没有忽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
• 特征:充分的就业 、稳定的物价 、逐年提
高的工资。
• 良好的环境: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
四、台湾
经济发展情况
• 实事求是地说,除去汇率偏差,台湾的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工资水平仍然高于大陆。 特别是台湾的“中产阶层”,其收入和生 活水平大大高于我们。40几年来,台湾经 济增长很快,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三: • 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政策的调整,支柱产业的
重点培育,发展。三大产业的变动以及合理 的调整 .70年代,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 29%,30.7%,40.3%,到了80年代为16.0 %,43.3%,40.7%,90年代为7.7%,45.1%, 47 .2%.
东方之珠-香港的飞跃
进出口占GDP的比重
60 50 40 30 20 10 0
year 1=1970
系列1 系列2
腾飞之原因分析
• 原因二: • 制度创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
及其转换,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步又一步建立 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 择了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尤其是90年 代以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开始向民间主 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政府职能的改革, 始终围绕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的方向发展。
香港经济的崛起
香港经济结构转型轨迹 : • 1)从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起,到1941年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香港的43年时间里,是香港从开埠到转口港建成时 期。发展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新界划入,提供了广阔的 空间和充分的人力资源。二是内地一批资金,劳动力流入, 还有一批从北美,澳大利亚,南洋一带归国的华侨在香港 停留定居,带来资金和管理的经验。三是广九铁路的通车。 • 2)1946-1952年是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的恢复时期。 1947年至1951年每年平均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原因主要是 香港对内地贸易额的激增。这一时期香港充分利用优良港 口,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国际贸易关系网,从转口贸易和航 运中获利。
Hale Waihona Puke 香港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的崛起
• 第一个表表明,从总体上,第二次转型期(即自8 0年代初期始)香港GDP增长率虽是呈波浪式趋 势下降,然而从21%左右到97年金融危机的1 1%,相对增长率是持续偏高的.这使其经济发展 持续高速,这从第二个表中恒生指数持续上升也可 略窥一二,从而奠定深厚的经济基础. 接着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服务业,制造业这两大产业 在第二次转型期中对香港经济的贡献比率.

《亚洲四小龙》课件

《亚洲四小龙》课件
引进先进技术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亚洲四小龙加速本地企业的技 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04
亚洲四小龙面临的挑战 与前景
经济风险与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波动
亚洲四小龙经济体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全球经济 波动对其影响较大。
资本流动风险
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和资产价 格波动。
亚洲四小龙通过开放经济,吸引外资和技术,促进了本国产业的发 展和升级。
改革创新
在开放的同时,亚洲四小龙积极推进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体制的 束缚,提高市场效率和竞争力。
全球化视野
亚洲四小龙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提升自身经济实力。
政府与企业合作
政府引导
政府在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政 策和规划,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经济贡献: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 要贡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和启 示。
02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
经济表现
01
02
03
经济增长率
亚洲四小龙在过去的几十 年里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增 长,平均增长率远高于世 界平均水平。
出口导向
这些经济体依靠出口导向 型经济,专注于制造业和 高科技产业,从而实现了 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引擎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带动了整个亚 洲地区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 长的重要引擎。
03
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经济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
亚洲四小龙普遍实行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
开放的外贸政策
四小龙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世界 各地建立广泛的贸易关系,推动出 口导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

亚洲“四小龙”经济奇迹剖析[摘要]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开始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东亚奇迹”。

本文从它们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和所实行的经济战略等方面深刻地分析了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原因及其弊病。

[关键词] “四小龙” 经济发展原因弊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完全改变了原有贫穷的经济状况,以经济的高速增长名噪于世,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被称为亚洲的“四小龙”。

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亚洲“四小龙”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探讨和分析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很有必要。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四小龙”的面积都不大,自然资源都比较贫乏。

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连居民的引用水都要靠别人供应。

韩国和台湾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可以,不过工矿资源缺乏。

然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优势,都处在海上的交通要道,都有良好的深水港。

如香港地区的维多利亚港,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

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四小龙”在二战前都分别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和商品周转站。

这些地方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里的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都有很长的历史。

它们都较早地吸收了西方文化,造就了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企业家队伍。

(二)有利的国际环境“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大都在60年代。

在这时期,一些特殊的因素对它们的经济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下,为了调整自己的产业机构,它们把一些劳动力和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的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二,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正经历着相对繁荣时期,使它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享受着特殊照顾。

第三,60年代正是美国不断扩大侵越战争的时期,“四小龙”离越南较近,“越战”对这些地方的经济、贸易和旅游业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刺激。

亚洲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亚洲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

亚洲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借鉴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独立,开始谋求自身的发展。

然而,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有些陷入了困境,而有些则走上了繁荣富强。

其中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飞,进入持续高速增长,迅速摆脱了贫穷,其人均收入纷纷赶上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些地区和国家因其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功而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下文简称四小龙),其发展模式曾受到世界银行和许多经济学家的肯定,因而被广泛推崇。

本文尝试通过比较四小龙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异同,总结出可借鉴的市场经济发展经验。

四小龙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找到了适合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道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具体来讲是,它们各自找到适合的方式,成功地引进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

在经济发展历史上,所有选择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陷入了贫困的旋窝,如前苏联、经济转型前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等等;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如17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19世纪的英国,以及现在的美国、日本、德国等等。

经验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只有发展市场经济,才能跳出贫困的恶性循环。

然而,虽然发达国家都是从市场经济走出来的,但并不是每个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国家都像四小龙那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四小龙之所以能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们合理地搭配使用市场的两只手,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到目前为止,人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无外乎是计划和市场两种。

其中,高度集中计划就是政府包揽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部过程,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都是有政府决定的。

广大的劳动人民没有任何自主性,只能服从计划调拨安排。

可以说计划完全是由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一手操办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市场则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高效率地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生产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

新加坡与香港集装箱港口生产率比较

新加坡与香港集装箱港口生产率比较
本 文根据 正式 渠 道 获得 的有 关数 据 , 分析 比较 新


图 2 新 加 坡 港 和 香港 港 集 装 箱 吞 吐 量 变 化 历 程
2 港 口设 施 与 设 备
新加 坡 港 共 有 丹戎 帕加 (ajn aa) 基 佩 尔 TnogP gr 、
加 坡 港和 香 港 港 的港 口生 产率 , 以供 同行 借 鉴 。
型 集 装 箱 码 头 岸 边 集 装 箱 起 重 机 配 置 密 度 看 齐 香 港


港: 美国研 究 人 员将 洛 杉矶 和 长 滩 港 的土 地 利用 效 率 与新 加坡 港进 行 比较 、 究 , 研 以寻 找 提 高 洛杉 矶 和 长
滩 港 通 过 能 力 的 方法 。 但 是 这 些 比较 没 有注 意 到 诸
6 集装 箱 化 2 0 .2 0 70
维普资讯
( p e 、 拉 尼( rn) 帕 西 班让 (aiP na g 4个 Kep 1 布 ) B ai 和 P s ajn ) r 集 装 箱码 头 ,0 5年 中期 用 于 干 线和 支线 作 业 的所 有 20
1 9 1 9 1 9 1 9 0 0 2 01 0 2 20 3 2 0 o 5 9 6 9 7 9 8 9 9 2 0 0 2 0 0 0 4 2 o

如 新加 坡 港和 香 港 港 中 转箱 量 比例 特 别 大 、 港 港有 香 很 大一 部 分集 装 箱 吞 吐量 不 是在 集 装 箱码 头 上 完 成 等特 点 , 数 据 引用 和 结 论 上均 有 偏 差 。 在
集 装箱 码 头 设 施和 设备 见 表 l 2 0 , 0 5年 下 半年 以来 帕 西 班让 码 头 又 有 一 些新 的设施 和 设备 投 入 使 用 , 内 表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到中国的怀抱,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

自此以后,香港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发展模式,展示出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香港回归后通过保持高度的经济自由度,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享有低税收、简化的法规和尊重产权的制度环境。

这为吸引海外资本和企业提供了便利,各类国际金融机构云集于此,使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业务和贸易的重要中心。

此外,香港回归后仍然保持了港元与美元的货币联系,稳定的汇率体制也为香港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其次,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受益于与内地的紧密联系。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实现了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内地的快速发展为香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香港的金融、贸易、物流等优势也为内地提供了重要的服务和资源。

通过与内地深化合作,香港的金融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不断获得发展机遇。

同时,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也为内地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和外国企业,为内地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窗口。

此外,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还受到了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投资。

香港政府通过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培育科技创新等方式,不断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香港特区政府先后投资兴建了多个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如香港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提升了香港作为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也为香港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投资建设了香港科技园等创新基地,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尽管香港回归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香港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主要依赖金融、贸易和旅游等传统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这使得香港在应对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变化时存在一定的脆弱性。

其次,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上海、香港、新加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综合环境比较——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环境的对策

上海、香港、新加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综合环境比较——兼论上海营造总部经济环境的对策

注 : 据 来 源 于 上 海 市 国 民 经 济和 社 会 发 展 统计 公 报 (0 3~ 0 1 ) 香 港 政 府 统 计 处 、 数 20 2 1 年 、 新加 坡 经 济发 展 局 。
二 、 国公 司地 区总 部对 东道 国城 市 综 合 环境 的 一般 需 求 跨
跨 国公司地区总部选址所考虑 求 。 跨 国公 司地 区 总部 的选址 通 常 根据 自身 的需 求, 从城市是否具 备便利地 区总部 运作 的各种 通过视频会议 , 些需要 直接 到供 应商 或客 户 有 处 进 行 直 面 沟通 , 而 选址 目标 城 市 与供 应 商 、 因 客户的距离很 重要 , 因为这不仅会 影 响跨 国公 司的管理成本 , 同时也会影响其 管理效率 。
收 稿 日期 : 1 — 5— 4 2 2 0 0。 0
前上海 在跨 国公 司地 区总部 的绝对数量上不及 香港和新加坡 , 但近年来其发展势 头相 当迅猛 ,
基金项 目: 1 年度上海市决策 咨询重 点课题 《 国际金融危 机时期跨 国公 司对华 战 略调 整与上海 应对举 2 1 0 后 措研究》、 上海市发改 委公开招标课 题《 吸引跨国公 司地区总部的综合环境 国际比较研究》 。
关键 词 : 海 ; 港 ; 加 坡 ; 区总部 ; 合 环 境 上 香 新 地 综
中 图分 类 号 :0 15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6—19 (0 2 0 0 0 0 F 6. A 10 84 2 1 )4— 0 5— 8
跨 国公 司地 区总 部 的集 聚 , 以为东 道 国 可 城市带来显著 的产业集聚效应 、 消费拉 动效应 、 税 收贡献效应 、 就业乘数效应 和社会 资本效应 , 从 而在推动东道 国城市功能转型和提升其城市 国际化水平方 面发挥 显著 的促 进作 用 。 目前 ,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

简论“亚洲四小龙”有人说:中国与美国比,确实把差距缩小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与印度比,确实赶上并超过了印度,显示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与“亚洲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比,就比不过。

40年总算,“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确实超过我们。

有人因此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

有人则归之于海岛、海洋的“蓝色文明”,大骂“黄色文明”。

我在前面说过,海岛和沿海地区确实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

海上交往方便,不受国界局限。

海上运输的成本也低于陆上运输。

可是我们要问,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亚洲出现“四小龙”,而“四小龙”中有三个都在中国周围呢?世界上有很多小岛国并没有成为“小龙”,连近在咫尺的澳门也没有成为“小龙”是什么道理?翻开世界地图看,亚太地区有千岛之国印尼和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岛国,欧洲有爱尔兰、冰岛、马耳他,美国的眼皮底下有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等一系列岛国,都没有成为“小龙”。

“亚洲四小龙”的繁荣,基本上都是“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产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封锁中国,“堵住社会主义的祸水”,先是扶植日本,然后是扶植台湾、韩国。

美国的算盘是:如果打反苏反华的世界大战,台湾和韩国是美国的进攻基地,“不沉的航空母舰”;如果大战打不起来,台湾、韩国(以及香港)作为“资本主义橱窗”,摆在中国和朝鲜面前,是美国对中国(以及朝鲜)进行和平演变的基地。

还应当肯定,“四小龙”的政府当局和资产阶级抓住了历史给予他们的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取得了很大成绩。

先说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港口城市,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成为一个国家。

它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交通的必经之地马六甲海峡,而且处在其咽喉,占了地利。

近几十年,世界经济相对平稳发展,东西两半球商业来往大增,海运(特别是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发达,过往马六甲海峡的商船鳞次栉比,每年约八万艘。

在新加坡中转的飞机航班也极多。

新加坡经济因此而繁荣。

当然,新加坡自身也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借鉴和吸取,特别是它的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商业、服务业等等。

亚洲四小龙

亚洲四小龙

国民生产总值
人均 GDP世 界排名 30 国家或地 区 国民生产总 值 (亿美 元 )2013 12585 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 (美 元 )2013 27,345 人口 (万) 面积(万 平方公里)
韩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051
2306
9.96
38
台湾
4948
21,124
3.6
24
香港
2806
38,797
700
507
经济发展的特点
①增长速度快。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 度都接近或超过10%。 ②出口扩张迅速 。台湾197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为 1970年的13倍;韩国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 1980年出口总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③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韩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61年的 47.4%降为1985年的15% ,工矿业从16.5%上升为33.4% ;中国台湾 农业比重从1952年的35.7%降为1978年12.1%,工业比重从17.9%上 升为40.3%。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也从转口港变为工业城市。 ④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业人数减少,收入分配相对平均。80年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失业 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与美、日等国相比较为平均。
世界影响
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1960年代到1980年代经济飞速 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 国家或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 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 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发达国家或 地区的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 此后亚洲四小龙的发展历程被亚洲许多国家如亚洲四小虎 等借鉴,这些国家在10余年后经济得到大幅度发展。但这 种发展模式留下许多弊端,过于依赖国际资本成为经济面 的隐忧,被认为是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 关于“亚洲四小虎” 指的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 其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都像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 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世界四大华人地区“教育实力大PK”: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谁更胜一筹

世界四大华人地区“教育实力大PK”: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谁更胜一筹

随着亚洲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华人经济体在世界扮演愈来愈重要角色。

那么究竟在华人四地(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经济圈中,哪个地区的整体社会最进步?根据2015年四地媒体联合调查(台湾《远见杂志》、北京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及新加坡《联合早报》)从政府施政、效率、媒体可信度、人才供需、社会秩序、企业责任、世代信任、市场反应、贫富分配等九大指标,观察四地华人社会进步程度。

新加坡称霸华人社会!中国大陆居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评价敬陪末座。

新加坡九项指标获得6.11~7.78的漂亮分数,其中政府施政、效率、媒体可信度、人才供需、贫富分配等五项得分,皆高居四地之首。

四地学术研究实力比拼……——地区学术研究实力是领导地区前进的动力地区学术研究实力是领导地区前进的动力,亦多少能反映出地区的竞争力。

尤其在背景较为相似的四地华人社会中,各地政府莫不尽力提升各自的学术研究实力:1 中国香港及新加坡于稳固基础上持续努力办学;2 中国大陆由211、985工程,扶持重点大学迅速崛起;3 中国台湾也欲藉由五年500亿计划培育世界一流大学。

学术研究成果集中于大学校院的研究产出中,发表于有同侪评比审查制度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更是对学术专业性与研究品质的肯定。

故这些较具公信力的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篇数、论文被引次数等表现,常被视为大学校院学术评鉴基本的“量”与“质”指标。

因此我们也利用以书目计量学为基础的学术评鉴指标,尝试评估华人四地大学学术研究概况。

评判标准:ESIESI是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简称,由世界美国科技信息所(简称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

➦入围名单若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进入ESI被引次数前1%门槛值之学校,依不分学门之被引次数排名,则前20所入榜学校分别为:中国大陆-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共7所大学;中国香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5所大学;中国台湾-台湾大学、成功大学、清华大学、阳明大学、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共6所大学;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共2所大学。

从香港和新加坡经验看如何改进我国房地产市场

从香港和新加坡经验看如何改进我国房地产市场
所谓 “ 公屋” ,即政府 出大部分的钱为 没有能力 购置住房的香港居 民提供 的
以用 来支付购 房的首付款 ,也可以 用
于支 付 “ 月供 ” 。此 外 ,政 府 还 以 各 种
其他成年 家庭 成 员必须接受全 面的经
济状况审查后 ,才可获批新租约 。
形式 向公 民提 供大量的 住房补贴 ,从
收 入 6 0 港元以下 ,家庭净资产总额 00 不足 l 万港元 ) 为了更好地监督和检 7 。 查 承租 人的资格 , 特区政府还规定 , 公
“ 屋”的投资 、建设和分配由新 组
加 坡 建 屋 发 展 局 统 ・ 责 。 房 屋 建成 负
屋住户每 2年 需 向房 屋署 申报 家庭资
“ 福利”房屋 , 这种 “ 公屋” 造价 低廉 , ,
经济实用 ,很适 合中低收入 的家庭居
2、新 加 坡 的 房 地 产市 场 新加坡 民用 住宅房地产市场 主要 由 “ 屋” 组 市场和商品房市场两部分组
成 。“ 屋”市场类似于中 国的经济适 组 用 房但又不太 …样 ,最主要的 区别是 新加 坡的 “ 屋”是 由政 府投 资建设 组
而使 “ 组屋” 价格保持在一般新加坡 人 能够承受的范 围内 。 】新加坡商 品房市 场的主要 客户群是 收入较 高的二次 置
业者或投 资者 。 由于新加坡 大 多数 家 庭都拥有低价 “ 犀” 组 ,商品房市场 总
体 上 不 太 活 跃 。 新 加 坡 政 府 严 格 控 制
住。其运做 的关键环 节是确 定承租 公
申请租住 公屋 。 目前 申请租 住公屋的
规定 ;截至 2 0 年底 ,新加坡政 府在 03 4 多年的时间里 共建 成组 屋 9 . 万余 0 68 套, 全国约 8 %的人 口居住在组屋 中。 4 而商品房 市场则和世界 上通行的商 品 房一样 , 主要 由私人 、 企业或财团投资 兴建 , 以追求高利润为主要 目的 , 包括 高级 公寓和豪华 的私人住宅 ,其价格

“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比较

“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比较

作者: 蒋硕杰
作者机构: 台湾经济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页码: 63-68页
主题词: 经济起飞;“亚洲四小龙”;香港;南朝鲜;转换过程;原动力;罗斯托;生活水平;储蓄倾向;新加坡
摘要: <正> 罗斯托(W·Rostow)教授曾对“经济起飞”下了如下的定义:“一个贫穷的低度开发国家,逐渐突破平均所得甚低的停滞窘状,而产生出使其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成长的能力,此种转变的过程即为经济起飞。

”台湾、南朝鲜、香港和新加波最近发展经验,为此转换过程提供了一个最佳范例。

一个国家的每人实质所得之所以能够增长,主要的原动力是生产能量的不断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提要]战后,東亚经济的腾飞让世界为之侧目,全世界都在探究背后的原因。

香港和新加坡作为“東亚奇迹”的主要缔造者,两者的发展道路虽然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共同经验和共同特征,比较研究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香港;新加坡;模式;发展道路一、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模式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经济发展模式是对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归纳。

二战过后,发展中国家在取得了政治独立之后的新目标就是取得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开始开足马力发展经济,并且进行了各种尝试。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東南亚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他们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所谓的東亚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的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即使是東亚模式中的不同分支也有自己的特点,在此选择香港和新加坡进行讨论。

二、战后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一)香港经济发展道路。

香港经济发展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五十年代早期~1966年),从“转口型”经济转向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加工型”经济。

香港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的第一次转型。

大陆政局的变动,使得上海和华南地区的大量资本、机器设备、熟练工人流向香港,为香港制造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1952~1960年年均名义经济增长速度为8.9%,1961~1966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0.9%。

1961年制造业、批发零售进出口餐饮服务业、交通仓储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商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3.6∶21.9∶9.6∶15.3,制造业规模最大,而且相对规模继续增大。

该时期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1966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低位收入水平,在亚洲紧随日本之后,位于第二位。

该阶段香港制造业发展迅速,是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主要角色,香港经济实现了“转口型”经济向“出口加工型”经济的转变。

第二阶段(1967~1975年),香港经济增长较为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从“加工型”为主转向以“制造型”为主。

1975年四大行业的增加值比重为:26.9∶20.7∶7.2∶17.0。

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加,其他行业变化不大。

前五年和后五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5.4%和6.4%;1975年人均GDP达到中下等国家和地区收入的中位水平。

制造业就业规模增长速度放慢,但是对香港经济的持续性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第三阶段(1976~1985年),香港经济增长加速、健康发展。

20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需求不断上升,并且对外进行产业转移,香港及时采用出口导向战略,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前5年增长速度达到11.6%,后5年的增长速度放缓,为5.5%。

1985年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达到中上等国家和地区中位收入水平。

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到阶段末的1975年零售批发酒店餐饮业比重略超过制造业,出现并立局面。

选定行业增加值结构为:22.0∶22.8∶8.1∶16.1。

香港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高层级发展阶段,香港初步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基础,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支撑,辐射周边国家和区域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人均GDP达到6,375美元,香港基本实现了现代化。

第四个阶段(1986~1998年),前5年增长速度为7.4%,后8年增长趋缓,平均速度为3.8%。

1988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低位水平,步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行列,也标志着香港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1993年人均GDP近2万美元,这是香港成为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选定四个行业增加值比重为:6.0∶25.0∶9.2∶24.6。

该阶段进出口贸易业成为该时期香港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转口贸易中超过一半的比重来自中国内地。

随着香港制造业的北移和拓展,本地制造业呈现出集融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于一体的虚拟化特征,但本地制造业虚拟化可能带来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空洞化”的质疑。

总之,香港已经发展成为以国际贸易和金融业为主导,制造业虚拟化为特征的国际性经济中心城市。

第五阶段(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得益于内地与香港的经济互动以及全球一体化推动,香港成为内地最重要的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之一。

产业结构变革特征是代表高技术含量的电机与电器制造业又成为制造业优势部门,服务业中商业服务业上升为第一优势部门。

该阶段发展趋势表明,香港管理和应对国际风险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其国际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

(二)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

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6~1975年):改善基础设施,鼓励投资创业,提供金融服务,促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着力“进口替代”,发展制造业、电子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快工业化步伐,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二阶段(1976~1985年):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大力引进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值、高度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方向转化,以电子行业为先导,继续发展制造业,以石油提炼、电子电器、船舶修造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初具规模,跻身于亚洲新兴工业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阶段(1986~1995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式确定将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降低企业所得税,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大力发展高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航运中心、炼油中心以及亚洲的金融中心。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以服务业、信息产业为发展重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

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制定实施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战略规划,全力推进经济重组。

三、香港、新加坡经济发展道路特征分析第一,香港和新加坡都有自己的区位优势。

香港位于亚太地区的核心位置,是東北亚通往東南亚、印度洋的必经之地;新加坡是连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之一。

香港面积为1,080平方公里,新加坡为659平方公里。

同时,香港和新加坡都是WTO的成员和独立关税区。

第二,实行国家管理和干预。

扶持特定产业,创造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环境,推动私人企业投入开放市场的积极性。

香港和新加坡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结构残缺、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生产要素流动性弱、经济发展滞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国家的职能,将政府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形成灵活又有弹性的经济发展机制,并使之成为了東亚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保证了经济长期的正常运转。

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和干预经济活动,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政府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企业则与政府协调一致密切结合,积极参与市场活动。

第三,实行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出口工业化战略。

具体来说,就是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全方位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放宽外资投资环境、鼓励出口、利用本地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带动经济的高增长率。

人均GDP的年增长率1970~1980年间,香港9.2%、新加坡8.3%,1980~1993年间,香港6.5%、新加坡6.9%。

1974~1993年,東亚地区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715%,是同期发达国家年增长率219%的2倍多。

两年平均增长率9%的骄人战绩被称作“東亚奇迹”。

要指出的是,香港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率因素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香港回归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由此引发了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推动力香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对于新加坡,香港是更小型经济体,经济结构单一,开放性和对外投资依赖程度更高,所以在全球性的经济冲击中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新加坡的发展则是通过要素的积累(高储蓄率、教育方面的投资)。

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是香港和新加坡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第五,儒家文化的肥沃土壤培植出的价值观念体系为香港、新加坡的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良性循环。

儒家文化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与尊重、精诚合作,儒家文化提倡诚信、勤俭节约,儒家文化重视教育的重要性等等。

这一切对企业发展、国家廉政、教育事业的前进具有重大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1]陈广汉.香港回归后的经济转型和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2]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高军波.香港与新加坡及相关区域经济整合研究[J].城市观察,2009.2.[4]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M].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5]Garry Rodam,The Po litical Economy of Singarpore’s Industrializa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