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为什么没有“内容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其矫正洛阳市新安县第二高级中学于剑涛邮箱:hnxaegyjt@【内容摘要】我省新课标实施两年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1、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标的质量。
2、对选修模块的教材选定统得过死,学校、教师和学生失去了选择的自由空间,有悖开设选修课的初衷,严重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未来个人发展的方向。
3、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驾驭和运用不到位,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教材编辑者的意图。
4、和国家课程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设施不能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5、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虚与实、内容与形式、点与面、动与静、主导与主体、眼前与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形似神异,貌合神离。
6、相关方面对必要的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的制定相对滞后,实施又缺乏执行力,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10年7月,随着上学年工作的圆满结束,河南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已经整整两年了。
两年来,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标实施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课改实际,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以下六方面的误区亟待矫正:一、新课程培训虎头蛇尾,落实不到位,没抓到关键处,严重影响了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质量。
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
要达到这一目的,实现这个目标,自上而下的逐级逐层培训必不可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先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再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培训几乎年年喊,年年搞,但培训的效果究竟怎样,针对性究竟有多强,这只有深入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感知!按理说,新课程标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绝对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最后才能全面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一)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必须顺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育部制定的一份旨在规范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标准。
它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制定的。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体系包括语言文字基础、阅读与鉴赏、写作与表达、口语交际、文化修养五个部分。
其中,语言文字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阅读与鉴赏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与表达则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则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
文化修养则是帮助学生增长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具体目标包括:1. 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力;2.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5.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包括:1.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掌握叙事、说明、议论、写景、描写等写作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注重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国际视野。
四、课程评价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当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评价。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在部分省区的实施,标志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由于在课程理念、课程设置方面的跨越式前进,这一次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较之以往的历次改革,有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宏伟蓝图,但同时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对语文教育的变革也是一次突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观念转变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9-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全新的事物,国家采用先在少数实验区试行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是十分正确的。
这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改革健康、稳妥地向前发展。
一、课程标准的制定没有离开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我们知道,中学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道德水准、能力水准和必要的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
在新标准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遵循了注重基础教育的这一原则。
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是掌握课程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课程标准不仅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
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不能脱离鲜活的材料进行命题,要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意识,让学生知道,知识的考核不可能脱离生活,一定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高中语文都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清这一点。
二、课程标准中考试、评价的问题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就是愈演愈烈的考试竞争。
“应试教育”被我们批了多年,扭转了多年,局面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解读一、背景介绍随着新时代的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
这部课标对于我国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落实这一教育政策,我们有必要对《课标》进行深入解读。
二、《课标》的主要内容1. 教育理念的更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理念做出了新的阐述,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这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强调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2. 课程结构的调整《课标》在课程结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对语文学科各个领域和学科基本功进行了详细规定,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技能,并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和组织,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
3. 教学内容的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课标》充分考虑了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和课程的实践需求,优化了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组织,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应用,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4. 教学方法的创新《课标》还对语文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创新,提出了“因材施教、因时制宜”的教学原则,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三、《课标》对语文教育的影响1. 促进多元化发展《课标》的出台将促进我国语文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引领教育改革《课标》明确了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语文教育的改革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性,对于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提升教师教育水平《课标》的发布也将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要求和挑战。
四、对未来语文教育的启示《课标》的发布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对于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的认识与理解-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的认识与理解-高中语文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2003年国家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颁布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潮的序幕.2004年开始全国绝大多数的省区都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我们广西基于各种因素,直到2012年才真正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其间,我虽然也或多或少地参加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也接触过各种培训的材料,但说实在的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深,知之甚少.其原因:其一是2011年之前,我们广西区还在使用传统的教材,其二,觉得时间还不那么紧迫.直到2013年下学期开始上高一的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编的教科书时,才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了一个迫切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标准究竟新在哪里?与旧的传统标准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请允许我结合高一的教学实践和寒假期间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探讨,谈谈我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拙见.首先是编写教科书的教育理念不同,人才观的变化.打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一看,其开头就这样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如果要从上面概括其要义的话,那就是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说穿了,实际上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教育理念是其他一切的统帅灵魂,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熟话说观念一新天下新,教育理念不同了,人才观变了,不仅仅是为了应试的高分,可以这么说,应试教育,只有塔尖的一少部分人才是人才.而新课程标准下,个个学生都是人才,而不是极少数学生才适合我的这个标准才是人才.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功能,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人才,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如何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其次是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的变化.新旧教科书拿来一对比,泾渭分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中有这样的语段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为了适应走向大众化的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从上述引文可知,基础性和选择性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和结构的最大特点.具体表现为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个部分,而且,具体的内容以模块设置,实行学分制,必修课程10学分,选修课程最高可达14学分. 必修课突出基础性, 选修课突出选择性, 不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标准,同一要求了.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课程设置,具有极大的创新意义.这种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体系,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课程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增加了选择性,除了必学、必读、必做的内容,还有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体现了内容和要求上的弹性.二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地方、学校留有补充地方、乡土教材的空间,这样做,既能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使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符合当今社会学生主动发展以及有个性发展的理念.自主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与全国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相比较,自主命题的新课标高考试题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地域的人文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等各具独特风格的,到处莺歌燕舞,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三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文中强调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才是真正的舞者,是舞台的主人.教师只是幕后的导演,只起到指导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处于支配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学生可以被教师呵斥,师生不能平等地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无从谈起.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起了变化,教师是服务者的角色,学生是主体主角.把学生从从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还其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把学生看做是装载知识的容器,或攫取自然资源,从事物质生产的工具.而是把今天的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未来的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其四、《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局限性.俗话说,百密必有一疏,《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不是真的十全十美了呢?我说,非也.谁也不能否认《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标准性.它的理论性很高,专业性很强,范围十分广泛,教科书的时代性很强.但正是这些显着的特点,从某一方面而言,偏离了学生的实际,期望值与实际水平有一定的落差.师生在实践中觉得难以适应.课业的负担并没有减轻.一些训练难以完成.专家学者所制定的新标准,忽视了地域的差异性,城乡学生的差异性.好像新标准是针对大城市见多识广的学生制定的.而对广大的农村学生尤其是偏区的学生难度更大.老师也觉得难度过大,有些专题研究,、课题探究甚至超过了对大学生的要求.好像是要把一个个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专家、学者似的.任课老师对本学科的教科书的标准要求都难以达到,更何况学生要面对所有的学科呢.所以我认为,新课标的标准更应实际一些,降低要求和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让学生成才,又要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另外,高考始终师生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不可非议,甚至说是天经地义.如果考什么,不教什么,不学什么反而变得不正常,哪个学校,哪个老师,哪个学生都不愿意这样做的.同时高考成绩也是社会各界对学校、师生评判的最主要标准.哪个学校考入大学的人数多,上重点的人数多,上名牌的人数多,那个学校的声誉就高.就是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如果哪个学校考入大学的人数少,上重点的人数少,上名牌的人数少,而非要把这样的学校定格为好学校的话,那是谁也不愿意的.所以,要想广大师生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首要任务是对高考进行大刀阔斧深入的彻底的改革.目前,高考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考题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一些题目的顺序与传统的不一样,题目的赋分有所变化等等.但这与传统题目大同小异,学传统的教材,照样能考新课标的高考题,效果照样还不错.改革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在这里我想说,自古以来,改革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改革自上而下,势如破竹,可以冲破一切阻力,效果更加明显;改革自下而上,难上加难,定要承受重重压力.要让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的广大师生成为高考的主要受益者.让不积极地不主动地深入地投入新课标的改革大潮中的其他的人少得益.可惜目前的这种状况还没有彻底的改变.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随着现代教育不断发展所推出的一项教育标准,是指导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新课程标准的背景、基本精神、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课程标准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不断提高,教育改革也日益加速。
而高中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教学模式也应跟随教育改革的步伐进行更新改进。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需求和现代学生学习特点,教育部相继推出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人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它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创新中成长。
同时注意个性差异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积极探究和创造的主体,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运用知识改变自我、服务社会。
三、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是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要作为一个主体不断地构建自我,提高自我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并且注重文化意识和价值观的培养。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字的背后,以此感受和认识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四、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应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学习和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尝试和探究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和交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促进教学过程的合作,帮助学生学习到合适的知识和技能。
五、新课程标准的评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来完成的。
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2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2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课程标准从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方面,将传统的文学经典与现代文化、科技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课程内容包括文学作品的欣赏与分析、实用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培养文学素养,又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将更多地担任指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与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相比,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新课程标准还对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取消了传统的高考命题作文,采取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将增加实践能力的考察,例如开展写作实践、阅读理解实践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学习效果,也更加符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开展课外阅读、写作比赛、文化艺术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202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改革不仅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学修养,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相信这一新的课程标准能够为今后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改变和突破。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是中学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规范和指导文件,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调整,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对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进行深入解读,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全面、系统地介绍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课程结构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包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情感等。
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情趣;思维品质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审美情感是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贯穿于整个高中语文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重要基础。
2.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语文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语文运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文学鉴赏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感悟其中的内在意义和审美情趣。
这些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3.课程内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三个方面。
其中语言文字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应用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文学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和创作;文化传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和现实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些课程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2024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是指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标准,它包括了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要求和规定。
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是对之前版本的修订和完善,内容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2024版高中语文新课标。
一、教材选用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材选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选用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认知水平的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科技发展、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培养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在阅读、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情感、文化素养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评价方式在评价方式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和潜力,避免以分数评价为唯一标准。
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能力,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创意写作、团体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表现。
五、教学方法高中语文新课标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教学环境高中语文新课标也对教学环境提出了要求,强调要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推崇团队合作、互助互补的学习氛围。
教室要布置整洁、明亮,教学设备要齐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2024版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几个方面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与优化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与优化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困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
同时,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普遍不足。
如何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困境分析1.教材过于教条化,缺乏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但由于教材过于教条化,教师往往无法自由发挥,使得教学效果受限。
2.教学内容过于抽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教学内容过于抽象,缺乏实际的应用,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降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内容无趣,教学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优化教学的途径1.个性化教学。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采用个性化教学的方式,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情境化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教学内容。
4.德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关社会道德、伦理等话题,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
5.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素质,再通过阅读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关键。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优化语文教学的核心。
要做到这一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由于人们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新课程理念把握不到位,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切实体现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语文问题对策一、高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虚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语文课程设计了三个维度的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指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提高知识积累能力,感受、体验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等。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课程目标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尤为关心的问题,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对于新课程目标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一种盲目执行的现象,以致于使新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误区,导致三维目标虚化。
2.课堂教学时的活动体验与讨论探究有其形而无实用,造成探究性学习的泛化。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架空文本、淡化语文知识的现象。
不少公开课课堂气氛活跃,一会儿音乐欣赏,一会儿书画展示,又是课本剧演出,又是多媒体运用,花样翻新,眼花缭乱。
表面上学生主动性增强了,可课后一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茫然。
课堂教学持续有效的“多元对话”变成了毫无启发作用的“满堂问”。
3.滥用多媒体导致教学过程的肤浅化。
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确实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课堂的容量方面、师生的互动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加上现在学校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语文课堂上的音像多了起来,也热闹了许多。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滥用多媒体使教学过程的肤浅化也多了起来:花样翻新的图片引入、教师预设的整体感悟、肢解文本的精读赏析、文本某点的拓展延伸……其实,真正的新课程改革是凸显教师的个人风采、突出文本特色、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的探究过程,多媒体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新课标中,对原有的内容做作了较大调整,同时对内容要求
在新课标中,对原有的内容做作了较大调整,同时对内容要求的层次也进行了调整.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但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洋流这一部分内容就有较大变化.
在老教材中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会从洋流的成因入手,会联系到前面的行星风系,从行星风系的形成规律开始,展示分布,开始讲授风海流,把每一个大样的情况介绍,一点一点的介绍,还有密度流和补偿流.那么要掌握这些就必须记住行星风系和洋流的概念,很麻烦.现在要求有所降低,不必再死记概念,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同时在介绍洋流分布规律的时候,不是教师一味的讲,将规律写出来让学生记,如果那样从知识的形成来看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形成观,获取到的知识是毫无生命力的.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也不会灵活应用.而现在是让学生观察来逐步找答案总结规律,然后教师再完善.这样的话,知识是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是鲜活的知识,有很强的生命力.
总之,新课标是摆脱了旧教材一味的讲知识记知识的体系,而是让学生发现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这样就会更快的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取到终身有用的知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问题:1.对扩大“语文”外延的质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部分。
”对此,古源先生指出:“课标认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语文就是文化了。
”“‘语文’可以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那么语文课当然是‘一语四文’课了!”“立足言语形式的语文只是文化的载体,不应该简单等于文化本身。
”古源先生对“语文”本源的追问,实际是希望“新课标”制定者能够给语文课程划定一个范围。
语文的外延究竟有多大?王富仁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
这个‘语文’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用文字进行表述的东西,其主体是文学和伦理学、道德学,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
‘大语文’,实际是一个民族文学语言的总汇,它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全体,而不是它的一部分。
”“现在的‘语文’,已经不是原来的那种‘大语文’,而是在排除了庞杂的知识性内容后的‘小语文’概念。
它是一个民族语言总汇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体;它体现的不再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而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
”王富仁教授指出了中国古代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是继承“大语文”传统,还是沿袭“小语文”的做法,还是对前两者进行变革,这正是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的抉择。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简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而制定的,新课标于2017年开始实施。
这是一份为高中语文教育提供指导的重要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受到了多方面的考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综合的素养提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
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核心内容一、知识与能力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其中,语文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要求则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听力口语能力等。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写作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论述问题,并具备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
听力口语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听力材料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科的特点高中语文学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学、语言、传媒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能够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对世界的综合性认识。
2. 文化性高中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变迁,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3. 实践性高中语文学科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写作、口语表达等活动,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强调实践性教学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3年语文课标删除
23年语文课标删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部对于语文课标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和改革。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终于在23年前实施了全新的语文课标。
这次语文课标删除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更加注重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过多地强调记忆和背诵。
因此,在新的语文课标中,大量的诗词和古文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现代文学作品和实际应用的阅读材料。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新的语文课标中,写作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们将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因此,这次删除的语文课标也包括了一些写作指导和范文,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除了内容的改变,这次语文课标删除还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讲,而新的语文课标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学生们将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评价方式也从传统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
这次语文课标删除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同时,这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教育作用。
总的来说,23年语文课标删除是一次重要的改革和创新,对于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改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而且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次改革,我们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同时,我们也期待这个新的语文课标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语文教育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启示和经验。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程标准也相继实施,其中语文教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和问题。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探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材内容的过度简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一些语文教材内容被过度简化,甚至有删节等情况。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面过窄,缺乏深度和广度。
而且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解决方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原则,保持适当的难度和深度。
教材内容应当充实丰富,既包括经典诗文,也包括当代文学作品和实用性的文章。
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考试导向的教学方式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严格化,许多学校的语文教学也开始面临考试导向的压力。
教师和学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和考试成绩,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价值。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陷入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的怪圈,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解决方案: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适当调整考试形式和内容,减少机械性的应试技巧,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三、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融合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需要进行有效的融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文言文阅读和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语言运用方式。
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中为什么没有“内容标准”
作者:谢燕斯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0年第03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是对《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超越,是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
但通读新课标并比较已颁布
的十五个课程标准,我们发现,除语文外,其他十四个课程标准均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
准”“实施建议”四部分组成,唯独语文是由三部分组成,缺少了“内容标准”部分,不知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研制组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没有必要而略去还是因难以表述而有意无意地省去,但缺少了“内容标准”的课程标准不说是不完整的,起码也给实施人员带来许多麻烦与困惑。
应该来说,在制定新课标的过程中,对于“内容标准”的去留问题,专家们应不会简单地一省了事,他们定然是经过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的,最终没有保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新课标中没有“内容标准”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颇费思量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如果说是因不好表述而略去不谈,这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语文学什么”的问题一如“语文是什么”的问题那样,是长期争论且悬而难决的,在新课标中避而不谈略去“内容标准”,当属情理中事。
毕竟,像新课标中关于语文“素养”是什么的问题,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的。
真有“骚人搁笔费评章”那么一种味道。
或许是出于“没有必要”的考虑。
因为,从课程标准的概念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它主要是对学生在经
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而就语文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而言,也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在“教材编写”中,“标准”还提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此外,课程内容要“宽”,“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详
细列举了教科书之外的语文课程资源,即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时不在。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不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实施课程标准后,教师可以选择适合本地区、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
这充分显示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似乎当然就没有必要对课程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了绝对自主的空间?只要尊重学生,围绕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形成选取最适当的方式展开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就可以了?
以上仅是一种猜测而已,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无论如何,新课标中没有“内容标准”是一个已然的事实。
是否略去了“内容标准”就不存在这方面的疑惑了呢?我们还是让问题来说话吧。
新课标出台之前,很多一线教师就感慨说“语文真是不好教”;而新课标出台之后,他们的话变成了“语文真是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也有很多教师提出“新课标出来后,高考怎么考”的问题,隐含着的就是“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
这其中有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也是“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结果。
内容标准是某一学科领域专属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态度(含价值观),是该学科“学什么”的指向性问题,但在新课标中却恰恰把这一指向性给省略掉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课程内容》对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括,其中基础性一条里有这么一句话:“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我们知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语文新课标是按“学习领域+学段”陈述标准,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领域、学习目标明确了,而具体的学科内容却忽略了,学科知识缺乏一定的标准,语文学科“必需掌握的经典知识”是哪些没有一定的范围,“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没有精选出来,没有真正地做到定性、定量、定向,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又从何谈起呢?导致的必然是教与学的失范与茫然。
新课标看似解决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但语文学科的外延却少有涉及,虽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但作为课程标准,没有对学科的知识范畴进行界定,这起码也是个不够完善不够严密的标准。
新课标有理念的创新和目标的构建,却缺乏学科体系的勾勒及知识内容的指引,略去了“内容标准”,没有解决“语文学什么”的问题,这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有诸多麻烦与困惑。
如果仅仅是给出一个似乎可见而却缺乏具体操作的目标,这或许会把教师和学生推向一个广而无边、深而无底的浩瀚海洋中,产生出“目标在前方,脚下路迷茫”的感觉。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