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1(新版)苏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课堂活动导学案 苏教版
个性调整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课前预习】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方案】活动1:欣赏投影仪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朗读课文。
(小组依次朗读全文,注意正音正字;选出小组朗读优秀者示范朗读余下的内容。
)活动3:整体感知。
(1)假设你的小组同学是游客,而你是一个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好了。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
)(步骤: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指名同学当导游,其他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参加全班角逐并记录其他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2)请用3-4个词语概括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点。
活动4:讨论探究。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句话写下来。
(2)画出交代参观阿里山行踪的句子,(独立思考后写下来→小组师徒互查并订正)(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景方法?请简要说明。
【知识链接】课堂随笔:十八《阿里山纪行》课堂学习活动单(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活动方案】活动1:知识回顾。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对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认识和感受?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琢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仔细回顾上节课内容,联系课文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答案→1-4号合作讨论第一题;5-8号合作完成第二题→交换讲解→全班展示后自行补充订正)活动2:写法探究。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课堂学习一、导入、检查预习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一、整体感知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
(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
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学习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课后学习:进一步了解台湾的美丽风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一、导学目标:
1、能感受、领略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能品味、分析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得语言。
3、能理解作者融情于景,赞美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融合起来的愿望。
二、导学重点:
见目标2、3
三、导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
(二)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
(三)写法:
移步换景
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请你思考、请你说说
1、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
3、融情于景。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五)、拓展阅读,培养能力:
1、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六)达标测评:
见《互动课堂》P107-109
用心爱心专心。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第二课时)》导学案苏教版word版
阿里山纪行(第二课时)一、目标导航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重点: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品味语言。
二、复习导学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阿里山的美丽风光,阿里山的风光有哪些特点呢?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的?3.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本文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三、课堂互动探究(一)请从文中找出几例你认为语言优美的句子,小组合作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二)集体交流讨论课后“探究练习二”。
1.2.3.4.师小结语言的音乐美体现在哪些方面:5.语言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融情于景、托物寄情两个方面。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例句来品味品味。
(三)师生朗读,体会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1.指读4、6、7段(6段的叠词,4段的比喻,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2.齐读5段,(师指导: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情。
)师范读第5段,再齐读。
3.“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形象逼真,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四)总结全文1.语言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2.语言的情韵美主要体现在:三、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比较下面2组句子的异同(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青苔染绿。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2)树木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姿态各异。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2.下列句子不属于比喻修辞的是()A.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B.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C.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D.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3.佳句赏析。
(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
八年级语文: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订正、笔记栏一、目标导航:学习目标:1.感知阿里山“美如画”的风光,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预学导学(一)知识储备阿里山: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
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二)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给加点字注音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巨创()风靡.()无可匹.敌()2.理解下列词语接风洗尘:庞然大物:风靡一时:无可匹敌:恍如隔世:3.二读课文,勾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景顺序。
(三)三读课文,在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初读课文,感知线索之美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完成下列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结合课文,参照预习时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完善下列解说词。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订正、笔记栏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在游览之后我们才会下山。
归纳:本文写景线索:(三)二读课文,欣赏画面之美1.阿里山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回答)2.走在阿里山中,作者见到了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用偏正短语(修饰语+中心词,如古式的火车)依次概括。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阿里山的风光。
2、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的情感。
3、欣赏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课前预习:1、读准加点字字音。
风靡.()咣.()当堪.()称山岚.()浓稠.()一泓.()姊.()妹谛.()听静谧.()濛濛..()幢.()顶红桧.()雄踞.()2、划出表明作者行踪的句子。
3、读一读,比较语言异同:(1)A、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B、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声音,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2)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B、潭里面没有鱼鳖,林子里也没有什么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3)A、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B、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青苔染绿。
课堂探究:一、导入:1、歌曲《阿历山的姑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湾阿里山2、检测预习1二、文章研读1、思考:写了哪些风光?交流:表明作者行踪的句子,明确移步换景。
2、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阿里山风光的特点。
3、小组合作:用一到两个词语概括每一个风光的特点。
举《小石潭记》例。
交流:写景抓住特点,穿插语言赏析,读文。
(结合预习3)4、读文章首段与末段,结合全文,体会两岸情感。
5、小结:美如画:风光美、精神美、情谊美。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初级中学导学案年级:八科目:语文主备:审核:课题:阿里山纪行课型:预习+展示+反馈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价3、思考讨论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三、展评析疑四、归纳拓展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检测小结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B、布置任务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学会欣赏阿里山的迷人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一: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风靡()山岚()谛听()雄踞()鱼鳖()静谧()一泓()幢顶()堪称()红桧()2、作者:__________,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3、请用一句话赞美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可用文中原句)。
二:自学指导(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表示作者浏览阿里山的行踪的短语或句子,说说他都游玩了哪些景点?不固定的立足点和观察点边走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就是__________。
游记一般采用这种写法,并按时间顺序来把行踪交代清楚2、随着行踪的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同,请小组讨论并用“形容词+景点名词”的形式告诉大家作者都重点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就是文章中描写景物时,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爱意,体现了情韵美。
3、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人和台湾人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
末段又用歌来结束。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三、小结本文是_______(文体),通过________(写景方法),把________之景一幅幅呈现眼前,本文按______顺序记叙我一天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四、小练习:1、填填下面的导游词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我们会看到(),迈过()间的(),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2、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这幅对联,不要求对仗有多工整,只要结合景物特征大致对上就可以了。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夹河镇初级中学导学案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主备人:邓居全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1、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2、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学习重、难点: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1、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2、小组探讨(1)什么叫移步换景?(温馨提示: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游览线路的词句)本文如何运用这种写景方法的?(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3)本文在语言怎样体现了音乐美和情韵美?3、精巧的结构一线贯穿,首尾呼应。
全文的线索便是歌曲《高山青》,起到金线穿珠之效。
以歌起兴,以歌作结,呼应有方。
逐层深入,摇曳生姿。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 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教学案苏教版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18 阿里山纪行课型新授章节1∕2 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
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定稿)
《阿里山纪行》教学研究案【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预学篇1、作者档案:吴功正,1943年生,江苏如皋人。
其学术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美学史。
2、背景回望: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陪伴他游览了阿里山。
作者深深的陶醉于阿里山的迷人风光,回来后写下此文。
3、阅读课文后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导学篇【活动方案】第1课时活动1:欣赏多媒体呈现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同时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活动2:预习成果展示:1、生简介作者。
2、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莽莽..()山岚.()恍.()如隔世一泓.()堪.()称谛.()听禅.()院鱼鳖.()活动3:朗读课文:1、听录音示范朗读。
2、阿里山美吗?请你自己来读一读这篇美文。
并思考阿里山的风景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呢?在文章中找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的特点。
活动4:整体感知:1、文章中作者着重为我们描绘了阿里山美如画的风景,那么作者带我们游览了那些如画的美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来。
2.跟着作者的行踪我们游览了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及各景点,作者是怎么安排这些景色介绍的顺序的?这种根据自己的行踪安排游览顺序的观察方法叫什么?第2课时活动1:品味语言: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活动2:体悟情感。
这种精神的美丽来源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呢?又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的呢?在文章中找一找,有没有哪里交代来阿里山的缘由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8《阿里山纪行》导学案1(新
版)苏教版
一、目标导航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了解美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习游记中移步换景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彩笔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因。
二、预习导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风靡.()山岚.()谛.听()骤.然()
静谧.()幢.顶()红桧.()参.天()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江苏如皋人,代家,家,家。
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62年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被阿里山美丽景色深深吸引,甚至震撼了心灵。
回国后写下本文。
2.二读课文,找到文中两个推进行文的过渡句,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或短语。
据此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第2题。
(二)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清澈的水潭”的形式。
)
(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
般采用这种写法。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讨课文。
1.作者笔下的神木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2.开头一段并没有写阿里山美景,是否偏题?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景,有什么作用?3.作者并没有看见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他会遗憾吗?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4.从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做法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全文
五、课堂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1)风靡.()(2)莽莽
..()(3)山岚.()
(4)谛.听()(5)幢.顶()(6)禅.的世界()
2.解释下列词语。
(1)接风洗尘:____________ (2)思古幽情:___________
(3)堪称:________________ (4)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
3.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
(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
(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4.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