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合集下载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31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基础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实践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问题与解决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培训效果评估 •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未来展望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利用人工心肺 机等设备,在手术过程中暂时替 代患者的心脏和肺部功能,维持 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技术。
技能考核
观察学员在模拟设备或真实场景中的实际操 作,评估其技能水平。
反馈调查
向学员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培训的满意度 、收获以及对培训的建议和意见。
案例分析
分析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 案,评估其问题解决能力。
培训效果评估实践
01
02
03
04
定期评估
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内,如一个月或三个月, 对学员进行回访,了解其 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公共卫生
体外循环操作技术将有助于提高 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快,需要不断跟进和学习;新技术的应用需要 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 一步验证。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操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迎 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为医学领域的发展 注入新的活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详细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各项数据,以便于 后续分析和总结。
问题反馈与改进
定期培训与考核
根据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 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操作流程和技术。
定期组织培训和考核,提高操作人员的技 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进展

体外循环技术的研究进展体外循环技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肺移植、肝移植等高危大手术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术原理、应用领域、研究进展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渊源体外循环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美国的DeBakey和Gross等人在进行心脏手术时,发现手术过程中心脏需要停跳,而血液循环也需要被暂停,否则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利用机器来模拟人体内环境,维持血液循环,以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最早的体外循环机只能维持数分钟,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时间逐渐延长至数小时、数天,甚至可以长期使用。

二、技术原理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外置的人工器官来代替人体心肺功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作用,是一项高难度的技术。

整个体外循环系统由外科手术室内和外界两部分组成。

外科手术室内主要有假肢和降温帽等辅助设备;体外循环机为主要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泵、人工肺、血氧合器,血管导管等,其中体外循环泵产生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循环;人工肺作为人体的肺脏、供给身体所需的氧气,消耗身体内部的二氧化碳;血氧合器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去除,再经过人工肺的氧合,使氧合后的血液流回患者体内,血管导管用于连接循环机与患者。

三、应用领域目前,体外循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肺移植、肝移植、急救、重症监护、自体血回收等多个领域。

心脏外科手术是该技术最常见的应用领域,由于心脏手术对血流量和氧合的要求非常高,使用体外循环技术可以将心脏停跳时间缩短至数分钟,在风险较大的心脏手术中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在重症监护和自体血回收等领域体外循环技术也有广泛应用。

四、研究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一方面,体外循环技术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例如,近年来,一些生物活性材料的应用,大大优化了体外循环设备的性能,使得其更为适合人体生理。

外科学题库揭秘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

外科学题库揭秘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

外科学题库揭秘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的手术,它对患者的心脏进行修复、替换或植入。

在这些手术中,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和对患者的影响。

体外循环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技术,它被用于维持受术者的循环功能,并防止心脏停止。

在心脏外科手术中,患者的血液通过导管连接到体外循环装置,将血液过滤、氧合并返回体内。

通过体外循环,医生可以暂时停止患者的心脏,进行病变修复或替换。

体外循环还有助于保护患者的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

由于手术操作需要时间,如果没有体外循环,患者的器官将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通过体外循环,血液可以经过人工氧合和过滤系统,确保患者的身体仍然正常运作。

另一个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广泛使用的技术是心肺转流。

心肺转流是一种特殊的体外循环技术,它在手术期间通过连接动静脉导管来维持患者的血液供应。

在心肺转流过程中,患者的血液被引流出体外,通过人工氧合和过滤系统进行处理,然后再重新输入患者体内。

心肺转流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使心脏停止,以便医生可以进行病变修复或替换。

通过停止心脏,医生可以准确地操作心脏,而不受心脏跳动的干扰。

这种技术也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提供更好的可视化条件,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除了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还可用于其他需要心脏停止的手术,如心脏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在这些手术中,医生可以有效地操作心脏,并提供心脏暂时停跳所需的条件。

然而,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或感染的风险。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导致患者的血液稀释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在使用这些技术时,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体外循环与心肺转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得到了巨大进展。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心脏体外循环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该手术需要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然后通过人工血液循环系统将氧合后的血液送回体内。

以下是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步骤:
1. 患者进入手术室并接受全身麻醉。

2. 医生将插入一根管子到患者的气管中,以保证患者的呼吸。

3. 医生将在患者的心脏上进行切口,并将体外循环器连接到心脏和主动脉。

4. 医生将注射一种叫做肝素的药物,以防止血液凝固。

5. 医生会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并通过体外循环器将血液氧合后送回体内。

6. 医生进行心脏手术,并在需要的时候对心脏进行冷却。

7. 当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将体外循环器从患者的身体中移除,并对手术部位进行缝合。

8. 术后,患者会被送往恢复室,并接受密切观察。

9. 患者需要在医院内进行康复治疗,并接受相关药物治疗。

10. 患者的康复期长度因手术的类型和身体状况而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 1 -。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建立的方法
心脏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是一种常见的技术,用于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建立体外循环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麻醉和体外循环装置连接,首先,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然后外科团队会在患者身体上建立血管通路,将患者的循环系统连接到体外循环装置,通常是通过引流管和回输管。

2. 引流和回输,一旦患者与体外循环装置连接,手术团队会开始引流患者的血液,将其送入体外循环装置进行氧合和循环,然后再将氧合后的血液回输到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启动,一旦体外循环装置与患者连接并且血液循环正常,外科团队会启动体外循环装置,开始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4. 手术操作,在体外循环下,外科医生可以进行需要停止心脏跳动的手术操作,如心脏瓣膜修复或更换、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在这个过程中,体外循环装置负责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合。

5. 体外循环解除,当手术完成后,外科团队会逐步停止体外循环装置的功能,同时恢复患者自身的心脏功能。

一旦患者的心脏能够自主跳动并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体外循环装置会被完全解除。

总的来说,建立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团队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循环支持。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是一种替代体内心脏、肺功能进行气体、血液交换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体外肺氧合等领域,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持。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体外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技术原理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外部管道系统,将血液引流至外界设备,在外界设备中完成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泵血、氧合等。

泵血是体外循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常见的泵血方式有非脉冲流动和脉冲流动两种。

非脉冲流动通过旋转泵的方式,以较为连续的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脉冲流动则通过装置内部的脉冲发生器,模拟人体心脏的跳动,并以脉冲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

氧合是体外循环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向循环血液中通入高浓度氧气,同时通过清除二氧化碳来完成气体交换。

氧合装置通常采用膜式氧合器,其中包含多个纤维空隙,可以带动气体和血液之间的交换。

二、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需要在停止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需要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在心肺透支期间,保持着患者的正常生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体外循环还被广泛应用于肺移植手术中。

肺移植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体外循环还在心脏病患者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外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来实现心肺功能的维持和支持。

ECMO通常用于重症心脏病、急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患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重要的生理支持。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可以分为非灌注式体外循环和灌注式体外循环两种。

非灌注式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一个氧合器和一个泵将血液泵入病人体内,以维持病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

灌注式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一个氧合器和灌注泵将血液注入病人体内,以维持病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

在体外循环技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病人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病人的出血量、凝血功能等指标,以防止出现并发症。

体外循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治疗一些严重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虽然这种技术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认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已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对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体外循环数据是指在进行心外科手术时,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循环,收集到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生理参数、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等。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院需要建立严格的体外循环数据收集和管理制度。

在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运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

通过这些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效果以及预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心外科手术数据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获得这些数据,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记录和随访制度。

心外科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可以用来评估手术效果、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等。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常见情况的监测处理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常见情况的监测处理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常见情况的监测处理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高风险且复杂的手术过程。

在手术中,由于心脏停搏而无法供应生命必需的氧和营养素,因此需要使用体外循环术来维持体内的血液循环。

但是,体外循环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情况,需要进行监测和处理。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情况和相应的处理方法。

1.体温控制:在体外循环术中,患者的体温会下降,尤其是术中心脏停搏时间较长的患者。

因此,术后必须进行体温监测和控制,保持患者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可以通过加暖设备、调整室温和监测血液温度来控制体温。

2.循环功能:体外循环术过程中血液是通过机器进行循环,因此手术后需要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

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心律、中心静脉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可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液体输注速度、药物使用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等方式来维持循环功能。

3.呼吸功能: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肺部水肿和呼吸困难等情况。

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呼气二氧化碳含量等指标,并及时处理呼吸困难的原因,如通过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纠正酸中毒或调整通气参数等。

4.出血和凝血功能:术后可能发生出血和凝血功能异常。

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出血量、血红蛋白和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等。

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输血、输液和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处理。

5.尿量和肾功能:体外循环术后,尿量减少常见,可能是由于心脏停搏和低血压导致的肾灌注不足。

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尿量和肾功能指标,如尿素氮和肌酐等,以及调整液体输注速度,并及时处理肾功能异常。

6.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术后可能出现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情况。

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浓度,如钠、钾和氯离子等,并及时处理电解质紊乱的原因,如输注电解质溶液或调整药物使用。

7.疼痛控制和恢复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疼痛和术后恢复的问题。

因此,需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疼痛缓解和舒适的环境,以促进患者的恢复和康复。

在心脏外科体外循环术后,科学的监测和处理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瓣膜置换术
替换损坏的心脏瓣膜,恢复心脏正常功能。
心脏移植术
将健康的心脏移植到患者身体中,用于治疗终末 期心脏疾病。
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使外科医生能够操作无搏动的心脏,实现心脏外科手术的安全进行,例如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移 植和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心脏外科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在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导管检查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 行。
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护理和康复
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密切监护和定期随访,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身体功 能,并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术后并发症。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
未来发展瞄准于改进技术、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成功率,并研发新的治疗方法,如机器人辅助手术基因 治疗等。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包括定义、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和作用、心脏外科 手术的类型、体外循环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手术前的准备、手术后的护理 和康复以及未来发展。
定义
心脏外科是一种手术专业,专门治疗心脏病和血管病。体外循环技术是在手术期间将患者的血液引至机器中循 环氧合,以代替心脏完成血液循环功能。
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和作用
体外循环技术通过将血液引至体外循环器中,经氧合后再回输给患者,以维持全身组织的供氧供血,同时使外 科医生能够操作心脏。
心脏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
冠状动脉搭桥术
用移植物搭建新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通路,改善 心肌缺血。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修复出生时就存在的心脏结构异常,确保心脏的 正常发育。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命支持手段,在心脏停跳的危急情况下,能够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肺功能维持。

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原理心脏复苏的体外循环技术是通过在患者血管内插入导管,将其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人工氧合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处理后,再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以维持体内氧气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除,实现人工循环。

其中,体外循环机是实现心脏复苏的核心设备,包括泵、人工肺、滤器、温度调节器等部件。

二、应用1.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技术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中,通过停止患者心脏的跳动,利用体外循环机代替心脏完成血液循环,从而方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操作,保护心脏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2.猝死抢救:在猝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并结合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生命支持,增加抢救成功的机会。

3.心源性休克治疗:体外循环技术在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中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促进患者体内代谢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三、问题与挑战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复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1.出血与凝血问题: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血液与人工材料接触,易引发凝血问题,导致血液凝块形成,进而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

2.炎症反应:体外循环过程中,机械摩擦、异物刺激等因素会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炎性细胞活性增高,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害。

3.器械与技术进步:目前体外循环机的设计和性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机器自动化程度、减轻患者对外界因素的依赖性。

四、发展方向为了克服以上问题与挑战,体外循环技术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1.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变血管内导管等材料的表面性质,减少血液与材料的接触,从而降低凝血风险,改善血液生物相容性。

2.新型循环器设备研发:导入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更精确、灵敏的血流控制和温度维持,提高体外循环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

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复杂而严谨的医疗过程,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确保手术的成功进行。

其中,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体外循环技术指的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到体外,通过一个专用的装置将血液氧合、净化后重新输送到患者体内,以维持血液循环和体内器官的正常功能。

体外循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代替心脏与肺部的功能,确保在心脏停跳期间患者的全身血液供应以及氧合功能。

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停止心脏的跳动,以便进行手术。

然而,人体的其他器官如大脑、肾脏等对于血液供应的需求是持续的,如果没有体外循环技术的支持,这些器官将因氧气和养分的缺乏而受到严重损害。

同时,在心脏停跳期间,心脏的跳动停止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滞,可能引发心肺功能障碍。

因此,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能够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提供一个安全的手术环境。

体外循环技术的实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设备和仪器。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体外循环回路,该回路包括一根柔软的导管通过一台泵将血液引流到体外,然后通过一个人工肺气体交换装置将血液进行氧合和去除二氧化碳的处理,最后再将经过氧合处理的血液重新输送到患者体内。

整个回路中还需要包括监测装置,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流速度、血液氧合饱和度等指标。

同时,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防止患者的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尽管体外循环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影响。

首先,体外循环本身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障碍等。

其次,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可能会导致血液凝固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肾功能等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了减少体外循环技术对患者的不良影响,研究人员和医生们不断努力改进和完善体外循环技术。

当前,一种被称为“小体积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方法得到了广泛关注。

该技术使用更小的回路和体外循环装置,减少了血液的需求,从而减少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完整版)体外循环

(完整版)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血管外科手术包括心腔内手术、大血管手术及心脏表面的手术。

可以想象,在搏动并充满血液的心脏或血管内是无法进行手术的,必须提供安静无血清晰的手术野,以便于认清解剖畸形并实施手术操作。

体外循环的应用即为外科医生提供了这种条件。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

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首例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

体外循环装置示意图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

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滚压泵和离心泵两种。

目前仍以滚压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

氧合器:即人工肺。

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

目前使用的有两种类型:①鼓泡式氧合器: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②膜式氧合器(膜肺):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

(人工心肺机就是由氧合器和血泵及辅助设备组成的,能进行体外循环的机械装置.)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

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c,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c,用于体外循环中患者的体温降升和心脏停搏液的变温。

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

体外循环原理

体外循环原理

体外循环原理
体外循环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用于维持病人的生命功能,特别是心脏手术过程中。

体外循环是通过机器来代替心脏的功能,暂时取代人体的循环系统,从而维持血液的循环和氧合。

体外循环主要包括三个关键步骤:血液引流、体外氧合和血液回输。

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将一根细管插入病人的主动脉,通过这根管子将血液引出体外。

然后,引流的血液经过滤器和氧合器,除去二氧化碳,重新与氧气进行氧合。

这一过程类似于正常的肺部功能,确保血液中氧气的含量足够高。

经过体外氧合处理后,血液会回输到病人的体内,确保血液循环得以维持。

这个过程中,医生会监测病人的血压、血氧和血液酸碱平衡等指标,以确保病人的生命体征处于正常范围。

一旦手术完成,体外循环器会被拆除,由病人自己的心脏重新恢复起搏和泵血功能。

体外循环的原理为心脏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医生对患者的心脏进行修复,而无需担心循环系统的完整性。

它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和阻塞性血管疾病等临床操作中。

但是,体外循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如血小板功能异常、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总之,体外循环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通过机器代替心脏功能,维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

这个原理使得心脏手术成为可能,但也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和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外科学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外科学

体外循环的名词解释外科学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外科学领域中常用的技术,用于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并帮助进行手术操作。

它被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等高风险手术中,为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操作平台,以及让患者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一系列装置将其氧合、温度调节等,再输回患者体内。

这个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被暂时停止,手术操作可以在无心脏跳动的状态下进行,减少了术者在跳动的心脏上的手术操作风险,也给了医生更多处理的时间和空间。

体外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泵血机、氧合器、滤器、温度调节装置等。

泵血机起到提供血液循环的作用,将从患者体内引出的血液重新输送到体内。

氧合器则负责将患者的血液与氧气接触,实现氧的补充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以及对血液进行过滤。

温度调节装置可以控制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的体温稳定。

体外循环术在手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无血液流动的心脏操作平台,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和安全地进行手术操作。

在心脏手术中,医生可以用体外循环取代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使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减少了心脏手术时缺血和再灌注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体外循环还可以帮助维持患者的血液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保证组织和器官的供氧和代谢需要。

但是,体外循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由于血液不再经过患者的心脏和肺部,而是通过外部设备循环,可能导致血小板活性降低,出血风险增加。

其次,由于血液和外部设备的接触,可能引起患者的免疫反应,产生炎症反应和血液凝块形成。

此外,体外循环还可能导致血液的稀释,影响患者血流的流变特性,进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灌流。

为了降低体外循环相关的风险和并发症,医生们不断致力于改进和优化体外循环技术。

例如,改进氧合器的设计和材料,减少血液接触到合成材料的面积,以降低免疫反应和凝血风险。

此外,通过引入新的回路装置和滤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液的流速和流动路径,减少压力波动和气泡产生的风险。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影响研究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影响研究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影响研究心脏手术是现代医学中拯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体外循环技术则是许多复杂心脏手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支持。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是指在心脏手术期间,通过特殊的装置将人体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输回体内,以维持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氧供,使心脏在停跳的状态下能够接受手术操作。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心脏手术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体外循环对心脏手术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手术创造了一个相对静止、无血的手术视野,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操作。

例如,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清晰的视野有助于医生准确地切除病变的瓣膜,并将人工瓣膜精确地缝合到位,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次,体外循环能够暂时替代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为心脏提供了一个“休息”的机会,使医生能够从容地处理心脏内部的复杂病变。

在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手术中,体外循环为医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修复心脏的畸形结构,从而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预后。

然而,体外循环也并非毫无弊端。

它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人工材料表面的接触会激活体内的炎症反应系统。

这种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SIRS),表现为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炎症介质的释放还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导致组织水肿和器官功能障碍。

此外,体外循环过程中的血液稀释、低温以及非生理性的灌注方式都可能影响组织的氧供和代谢,导致器官缺血缺氧性损伤。

尤其是对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这种损伤可能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产生严重的影响。

体外循环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心脏停跳和再灌注的过程中,心肌细胞可能会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是什么

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是什么

心脏手术时,体外循环是什么众所周知,心脏停跳就意味着生命可能在瞬间消亡,但心脏这一脏器本身也会有各种病变,曾经是手术禁区。

心脏相当于人体发动机,它通过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当发动机出了问题,修理工可以暂停发动机运转,修理后再重新开启,可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间不得超过6分钟,否则将因缺氧而造成脑死亡。

心脏内腔手术必须在直视条件下才能进行,要切开心脏并要暂时阻断心脏内的血流,使心脏内处于无血状态,那如何保证在人体供氧的基础上成功进行心脏手术呢?体外循环此时就有了用武之地。

那么什么是体外循环呢?1.什么是“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是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出体外,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的生命支持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手术中让血液不流经心脏并使心脏停止跳动,方便医生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保证组织供血供氧的机制,就叫做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又称心肺转流,目的是阻断心脏血流,进行心内直视操作,保证手术时清晰的手术视野以及心脏以外其他脏器的供血。

2、为什么术中要进行体外循环?人体的心脏是一刻不停地跳动着,而要在跳动的心脏内部进行手术操作,比如瓣膜置换、瓣膜成型术等。

血液的存在和搏动的心脏,使外科医生看不清楚手术野。

要进行精细的心脏畸形修补,唯一的办法是让心脏停止跳动,把心脏内的血液吸干净。

但是心脏的功能是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全身血液循环停止,组织缺血缺氧,几分钟就可以导致死亡,此时,体外循环就派上用场了。

3、体外循环系统是如何构成的?体外循环系统又称人工心肺机,它是一套能暂时替代人的心脏和肺工作的装置。

其特殊装置包括人工心、人工肺,附加装置有变温水箱、血液超滤装置、动脉微栓滤器、血液回收机、监测仪器等。

(1)人工心脏:主体部分由4~6个泵组成,血泵是体外循环的动力,用以代替心脏的排血功能。

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

名词解释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是一种医学技术,用于维持和替代人体心脏、肺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机械装置将血液从身体中抽出,经过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注入体内,以实现对心脏和肺脏功能的支持或替代。

1. 体外循环的原理体外循环的核心原理是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通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过滤等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回患者体内。

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 血液引流在手术开始前,医生会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和动脉通路。

手术中,通过插管等方式将血液引流出来,一般是从大静脉(如颈内静脉)或大动脉(如股动脉)中抽取血液。

1.2 氧合与过滤引流出来的血液进入人工心肺机中,在机器上经过氧合器进行氧合。

氧合器中有一个半透膜,通过这个膜,将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收新鲜的氧气。

此外,通过过滤器可以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和凝块。

1.3 体外循环经过氧合和过滤处理后的血液会再次被注入患者体内,一般是通过大动脉(如股动脉)或心脏主动脉进行回输。

这样,血液就完成了从体内到机器再到体内的循环。

2. 体外循环的应用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尤其是那些需要停止心脏跳动、进行心脏修复或移植的手术。

此外,在一些疾病或创伤导致心肺功能严重受损时,也可以采用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的生命。

2.1 心脏手术在心脏手术中,如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室壁修补术等需要停止心跳进行操作时,使用体外循环可以保证患者的供氧供血,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2 肺移植肺移植手术需要将捐赠者的肺移植到受体体内,这个过程需要停止受体心脏的跳动并进行连接。

体外循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作用。

2.3 心脏支持装置在一些严重心衰、心脏病等患者中,为了维持生命,可以通过安装心脏支持装置来辅助心脏功能。

这些装置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并通过机器进行氧合和过滤后再注入患者体内。

3. 体外循环的风险与注意事项尽管体外循环在医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3.1 凝血功能障碍由于机器处理可能会对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产生影响,使用体外循环时有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技术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技术

心脏手术体外循环麻醉技术(一)外科要点1.概述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是指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将静脉血通过一根或两根插管引流至体外,在血液氧合器内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经机械泵(滚压泵或离心泵)通过动脉管注入机体的过程。

在体外循环中需要各种插管和各种管道与患者连接,体外循环产生的各种栓子通过滤器滤除。

体外循环可以分为完全体外循环与部分体外循环。

完全体外循环指心脏停搏,全部静脉血引流至体外氧合器再注入体内。

主要用于心脏手术,目的是创造良好的手术视野;部分体外循环指心脏搏动时,一部分血液引流至体外再注入体内,主要用于心肺支持,目的是减轻心肺负担,促进其功能恢复。

2.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滤器等。

(1)动脉插管:动脉插管是保证血流灌注的重要管道。

根据患者病情与手术方式决定插管的位置。

最常见的是升主动脉插管,其他的插管位置包括股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等。

插管必须在全身肝素化后才能进行。

(2)静脉插管:应根据手术种类的不同,选择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右心房插管等。

(3)心内吸引管(左心吸引管):主要作用是对心腔内进行减压或吸引,以创造良好的术野。

(4)心外吸引管(右心吸引管):主要功能是将术野中的血液吸至心肺机内,保证心脏手术野的清晰。

原则上是将血液吸至氧合器。

(5)氧合器:鼓泡式氧合器。

氧气经发泡装置后,和血液混合形成无数个微血泡,血液在气泡表面进行氧合,同时进行血液变温,再经祛泡装置成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鼓泡式氧合器转流时间一般建议为3h,估计手术时间长应考虑选用膜肺。

(6)膜式氧合器(膜肺):以人工高分子半透膜模拟人体气体/血液屏障,当静脉血液通过其中的中空纤维时由于气体分压的不同而进行气体交换变为动脉血。

具有良好的气体交换,明显的血液保护作用等优点。

(7)血泵:包括滚压泵与离心泵。

与滚压泵相比,离心泵具有血液损伤小、压力缓冲大、安全性高等优点。

(8)滤器:体外循环中会产生各种固体、液体、气体栓子,动脉微栓滤器、回流室滤器、预充滤器在祛除各种微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6年Stephen Paget爵士: 心脏外科已经达到外科的天然极限,处理心脏
外伤的各种自然困难,是没有任何新的方法或发 明能够克服的。 1896年Theoder Billroth:
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艺术的亵渎,将失去 同行们的尊重。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但是,权威们的“结 论”并没有使勇敢者停 止探索的脚步!
—这就是体外循环的最初的构想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次日清晨,Churchill医生在迫不得已的情 况下为患者施行了取栓术,6分30秒钟的手 术做得干脆、漂亮,但是……
➢这件事情Gibbon终生难忘Fra bibliotek发明人工心肺 机的念头在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马萨诸塞州的不眠之夜,对 Gibbon 的前途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也对人类心脏外科的未来产生 了深刻影响。
➢“切开肺动脉,取出血栓” 史无前例。 外科主任Churchill决定,除非证明病人 的死亡迫在眉睫,否者不能施行手术。
➢Gibbon的任务:观察和记录病情变化 ——病人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在观察病情时, Gibbon突然产生了一 个奇怪的想法:
“如果能有一台机器把郁积在病人静脉的血 液引到体外进行氧合,然后输回病人的动脉, 就可以缓解病人的缺氧,同时可以使医生在阻 断回心血流的情况下,安全地切开肺静脉,取 出血栓,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
患者术前在半年时间里发生3次心衰; 体外循环时间为26分钟,术后病人顺利 恢复。 ➢同年Henry Swan(USA)推出低温麻 醉方法在直视下修复ASD。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897年,德国的Rehn成功地为一位 心脏外伤的病人进行了缝合;
➢1913年,Rehn施行了心包剥脱术; ➢1925年,Henry Souttar经左心耳
行二尖瓣狭窄交界分离术; ➢1934年,DeBakey首先描述闭合的
滚动泵。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38年,R.E.Gross(USA)施行了动脉 导管结扎术 ——开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 先河;尽管取得了成功,但外科医生仍 在心脏的大门外徘徊。切开心脏,在直 视下从容不迫地矫正心内畸形,成了许 多外科医生所憧憬的理想。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44年,A.Blalock(USA)在著名的 心脏病学家 Taussing的建议下,为1 例重症TOF患者施行了锁骨下动脉- -肺动脉吻合术,即著名的 Blalock--Taussing分流术!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当时,医生试图给病人施行心 脏手术,会被同行视为疯狂,被 公众看作谋杀,被教会认为大逆 不道。尽管如此,倔强的外科医 生们仍然不断地向心脏禁区发起 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34年 Gibbon成了麻省总医院的住院 医师,向他的导师Churchill提出研制人 工心肺机的正式请求;
➢Churchill 认为:这位才华横溢、前程似 锦的弟子“走火入魔、不务正业”,非常 反感,深感惋惜;
➢但是Gibbon的坚定决心,最终征得了导 师的同意;
➢Churchill给了一个动物实验室,又配了 一个年轻漂亮的小姐Mary Hopkins,后 者成了Gibbon的得力助手和合作者。
➢经过3年的改进,动物的死亡率从80%下 降到12%;
➢在此期间Gibbon对低温酸碱平衡、灌注 流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体外循环临床 应用时机已经成熟。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53年5月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John Gibbon创造的人工心肺机正式
投入临床应用,为一位19岁的小姑娘施 行了ASD修补术。
➢1942年Gibbon应征入伍; ➢1946年在费城Jeferson医学院外科系继续
关于气体交换效率的研究,并进行了许多 发明,其中包括目前广泛使用的血泵。 ➢1950年Gibbon的研究工作得到了IBM公 司负 责人Watson的关注;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在公司经济和技术的支持下Gibbon制造 出更为精密、复杂的人工心肺机,开始 在狗身上做实验;
心脏外科与体外循环技术 的诞生和发展
灌注师 冯文婷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心脏外科的诞生
➢ 胸腔是人体中最后一个对外科医生开放的体腔; ➢ 心脏外科是外科领域中较年轻的分支学科; ➢ 人体的心脏和大血管系统是一个具有高压力的封
闭系统,其完整性及连续性遭到破坏,导致严 重的后果:大出血及重要器官的缺血和缺氧; ➢ 心脏功能对维持机体的生命来说头等重要; ➢ 心脏功能活跃但结构脆弱。
➢面对Gibbon的满腔热情;外科学界极为冷 淡;
➢只有一个学者关注到Gibbon的报告,评价 道“儒勒·凡尔纳式的幻想”。
➢学术界的冷落和沉默比激烈的反对更使人 伤心百倍;
➢Gibbon对那些偏见和短视一笑置之,继续 实验。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40年代初期,实验初见曙光,CPB可使动 物长期存活;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
——年轻的John Gibbon医生为
打开心脏禁区的大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31年,28岁的Gibbon在麻省总医院 外科实习时,分管一位53岁的女病人。 该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后15天,因上腔 静脉血栓而发生了致命的肺栓塞,右心 功能迅速衰竭出现了极度缺氧。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按照设想他们先做成了人工心、人工肺; ➢深入研究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血液
学、机械工程学。 ➢1935年他们用机器代替心肺,使猫的心脏
在39分钟的体外循环后恢复循环功能 。 ➢1936年Gibbon回到故乡费城,在滨州大
学继续研究。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1937 年在全美胸外科会议上,Gibbon报 告了他的研究成果;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心脏手术是横亘在外科医生面前难以逾越 的鸿沟和最大挑战;
➢直到本世纪初,最富于想象力的科幻作家 也未曾萌发在心脏上施行手术的念头。
—心脏是外科医生的最后禁区!
爱医生网收集编目/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
➢ 心包炎手术被认为是“胆量过人”的手术。 ➢ 绝大多数外科医生对心脏禁区敬而远之。 ➢ 蜚声世界的外科大师持坚决的反对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