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 第12课 苏武传 教案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

苏武传优秀教案【篇一:《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的:1、认识班固和《汉书》的有关知识。

2、朗诵断句,叙述课文故事梗概。

3、累积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翻译词句。

4、学习苏武的英豪气派,增强民族骄傲感。

学法指导:1、朗诵课文,培育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归纳整理:作者作品,内容重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说明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词句。

4、思虑商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课重点:累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讲堂: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动听痛心酸。

转瞬寒风吹,雁群汉关飞。

鹤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天长地久,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就是《苏武牧羊》。

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豪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十九年,千辛万苦,“贫贱不可以移,荣华不可以淫,威严不可以屈”,表现出崇敬而又令人震惊的民族时令。

下边,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仰慕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迅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讲堂》(第99页)和课文说明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而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颖勤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学多才。

性情谦恭,深受当时儒者恭敬。

以后继承父志,在父未达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陷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欣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达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不过改“书”为“志”,撤消“世家”并入“传记”,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12 苏武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文言知识,抽学生对重点句子进行翻译2.通过文章的情节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3.把苏武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的写作之中。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学生展讲,老师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苏武身上体会和学习其高尚的气节,坚贞不屈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翻转课堂。

(三)、重点难点由文章的情节体会人物身上的高尚的品质。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及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在滚滚东流的历史之中。

有一个人既不像卫青、霍去病那样横刀立马于疆场以至功封万户侯那样而被人铭记,也不像司马迁、司马相如那样依靠自己的如椽之笔,开一代史学、文学之风而流芳百世,那么,他靠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武传》,去感受、分析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二、翻译练习,检查预习1、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2、杖汉节牧羊,臥起操持,节旄尽落。

3、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三、合作讨论,分享成果四、深度探究,拓展延伸1、苏武的第四段求死和第六段的求生是否矛盾?为什么?2、单于为何不直接杀死苏武?五、练习巩固,情感熏陶苏武留胡十九年.饱尝千辛万苦.其经历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请你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富有文采.80字左右.六、课外作业,余音绕梁苏武被扣留十九年。

十九年,近七千个日日夜夜,苏武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为苏武写一段内心独白。

(200字左右)七、课堂小结,强化知识苏武是不幸的,因为他历尽了人生的磨难:能忍的,不能忍的,他都挺过来了;苏武是幸运的,因为他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死而复生,并最终凤凰涅槃,画图麒麟阁,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丰碑。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发扬这种精神来振兴我们的国家。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掌握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传统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写出自己的创作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学,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深对传统文学保护的意识,提高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苏武传》的作者、历史背景、文学特点等。

2. 难点:传统文学的阅读理解和创作,如何将传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查看图片,让学生猜测本节课内容,打造学生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相关知识介绍在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学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 阅读理解让学生根据《苏武传》的内容进行阅读理解,通过分析文中的描述、人物的性格等来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信息。

4. 传统文学创作指导通过讲解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开展一定的文学创作试验。

5. 课堂互动针对学生在传统文学阅读和创作过程中的疑点和困惑,进行及时解答和分析,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学知识和将其应用到创作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写作任务,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阅读、讲解和分析通过阅读、讲解与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武传》和传统文学特点。

2. 群体讨论让学生围绕传统文学的创作要点和特点进行集体讨论,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能力。

3. 创作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学的相关创作,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风格和表现手法。

五、课后反思通过对上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学的知识和技巧,促进他们的创作能力和文化品位提高。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年高中语文 第12课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2019年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预习提示本文选自《汉书•李广苏建列传》。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32——92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学著作,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

汉族和匈奴族的矛盾,是我们古代主要的民族矛盾之一。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于在北部边陲一再骚扰、侵袭的匈奴族,修改汉初一味纳贡、和亲的忍让政策,多次进行武力征讨,给骄横的匈奴以沉重打击,迫使他们有所收敛,转而采取两国通好的和平政策。

但两国之间仍然互相猜疑,借通使之机窥探军情,所以来往使者多被扣留。

苏武就是被匈奴扣留的使者之一。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面对种种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为了民族尊严与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鉴赏价值。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1.把握行文特点。

古人评班固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这是说,作者在描绘苏武这个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时,信守“史家”笔法,不虚构、不溢美,只叙史事,不妄加评议,作者赞佩推崇之情,蕴含于叙事之中。

因此,阅读时,要善于透过平实质朴的叙述,体会内蕴的丰富而深刻的含意。

2.把握正确观点。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12 苏武传 班固教案(4)

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2、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分析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这节课目标。

上一节课,我们对班固《苏武传》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文言字词进行了梳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二、概述文章内容,理清苏武遭遇想一想:文中主要记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明确: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出使匈奴,恰巧遇到匈奴国内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苏武被牵涉其中而被扣留在胡地19年,最终回到汉朝的故事。

三、分析课文内容,感知苏武魅力(一)被牵连而想到自杀(学生齐读文章3、4段,两人一组讨论)讨论:(1)苏武为什么要自杀?(请大家想一想他在自杀前说了什么话?)明确:苏武自杀前说道:“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的身份是什么?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变故,他为什么会说出“负国”之类的话?你如何理解?)(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武什么样的品格?明确:国家利益至上,以死报国,为国着想,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所以我的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主要使臣,要承担责任,不是我干的,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

(3)苏武的自杀行为产生了什么反响?明确: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卫律为什么会吃惊?)从卫律的吃惊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层面上同一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不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惠等哭,说明打动了同伴;单于壮其节,敌国的最高头领也被打动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透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

(二)拒绝劝降(三)(学生分角色朗读第5段,充分体会苏武和卫律两人的性格不同)小组讨论:卫律劝降的手段?(1)卫律劝降手段:威吓、利诱、逼迫——劝降三部曲。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A、威吓——不动(苏武)B、利诱——不应(苏武)C、逼迫——骂律(苏武)(2)李陵劝降(学生齐读第7段)思考:李陵是如何劝降的?明确:手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A、挑拨君臣关系——君臣如父子,无所恨(苏武)B、断绝亲情之念——一概不理(苏武)C、宣扬叛徒哲学——一概不理(苏武)(四)幽禁流放(学生自读第6段)思考:幽禁流放期间苏武经历了什么?什么支撑他顽强地活下来了?明确:作者特意点出苏武在最困难的时候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牦尽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12课: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12课:苏武传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3)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达标堂体验
课后练习
章节:课时:备课人:二次备课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2.通假字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苏武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

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必修4《苏武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一、班固与《汉书》简介(略)二、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基本知识(一)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3、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5、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6、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7、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8、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10、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宾语前置)11、引佩刀自刺。

(宾语前置)(二)词类活用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其一人夜亡(名作状)宜皆降之(使动)惠等哭,舆归营(名作状)单于壮其节(意动)欲因此时降武(使动)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被动)空以身膏草野(名作动)(三)文言实词积累数:1、名词。

(1)数目,数量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 堂活动。
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等环节,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 究性。
课堂活动
朗读课文,感受苏武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 语句和段落。
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介绍《苏武传》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 情感体验。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 修四教案《苏武传》
汇报人:
目 录 CATALOG
01
单击此处 添加目录标题
02
教学目标
03
04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重点与难点
05
06
0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苏武传》中出现的重点 字词和句式
添加项标题
个人背景:苏武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忠诚于汉朝,曾多次出使 匈奴。
添加项标题
作品背景:《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记述了 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的事迹。
添加项标题
教学背景: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可以了解汉朝时期的历 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 含答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案: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 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学习目标考点提炼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班固、《汉书》及相关背景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如何辨明古今异义词能力目标1.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2.借助注解,准确翻译课文情感目标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知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幼年聪颖,能文善赋。

初在洛阳太学读书。

建武三十年(54),其父班彪卒,返乡居忧,开始整理班彪的《史记后传》,决意在《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力辩得免。

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后转为郎。

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作,历经20余年,基本修成《汉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这一坚定爱国者的形象。

苏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面对威逼利诱而不改其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表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

一、阅读课文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叛(34)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比划(35)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通过,经由(36)何以汝为见为:语气助词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押。

今义:副词,表程度。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今义:岳父。

(3)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连词。

(4)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一般财物。

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在高考试题中常常作为考查的内容。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类型:(1)词义扩大。

如“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卫律“召武受辞”时,再次“引佩刀自刺”,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气节。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第一篇: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苏武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在对比中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准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2、预习课文,大致疏通文意二、导入新课:1、阅读课本117页《<汉书>的价值》,完成下面《汉书》与《史记》对比的练习:提示:《汉书》《史记》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时间跨度 230年左右 3000多年体例纪、表、志、传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两书合称为:史汉三、推进新课:1、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2、作者介绍: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2)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分析苏武的形象,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1)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2)问题探讨法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分析苏武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计划:4课时五、教学过程教师导引,学生自学(学生课前预习资料)第一课时一、导入【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学生齐读歌词“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

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

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

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父亲: 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主要作品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与《史记》齐名,合称“史汉”。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 教案设计

苏武传班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导入由苏武牧羊导入二、关于《汉书》【《前汉书》】1.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2.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3.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史记》: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纪传体《汉书》:本纪列传表志《汉书》特点从文学价值上讲,《汉书》不及《史记》,但《汉书》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一般来说班固不像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汉书》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

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于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一、早自习预习:理解文意(结合课下注释及《创新设计》)二、导入:“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

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要素。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的人生。

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三、作者作品及背景。

1.作者简介:【课件】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 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家庭——父亲: 班彪(史学家,文学家)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注:班昭,博学高才,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作品——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注:《两都赋》:汉代京都大赋中的名篇,分《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

后来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在形式上皆颇受其影响。

《咏史诗》则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2.简介《汉书》:【课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注: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

《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3、我国史书体例简介:【课件】(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丘明)《资治通鉴》(司马光)(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刘向)(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4、苏武出使背景:【课件地图】解说: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重点词句交流1、给生字注音在书上。

2、范读—自由读(注意字音、断句、语气)3、重难点强调——指名翻译。

4、重要注释勾画。

五、整体感知1、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明确:(1)【课件】传记的一般写法:①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具体材料1、2、3……)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解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

(2)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2、理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

(1)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苏武传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六、分析艺术特色及人物形象思考:作者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写作特色)◆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1、详略得当(1)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本文主人公是谁?哪几个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为什么?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2)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

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略:苏武为於革干王赏识及牛羊被盗……(3)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作用:突出主题,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①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

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②细节描写,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小结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3、对比反衬: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凛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苏武的忠君报国◆解说:①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④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

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课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七、阅读拓展1、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的是什么?明确:◆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忠诚: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地窑、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

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不会。

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

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

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精神解读:【课件】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4、温庭筠《苏武庙》【课件】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1)注释:①甲帐:武帝帐,“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

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陵。

④逝川:喻逝去的时间。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这里指往事。

(2)译文: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5、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参考:【课件】◆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

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泣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见证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十九年的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不懂。

那执着是对爱国一种伟大的诠释,但是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

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但他依旧心存家国。

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八、检测本文文言现象【课件】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永远的苏武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

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