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一、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与历史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尽全时空】: 现代历史地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讲求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重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所有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讲求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力求探索人地空间时间函数上的变量。
【人地互动观念】: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之。
人地互动意味着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受周围地理环境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时期是决定性的),同时,人自从诞生之日起,便时刻影响着环境、改变着环境。
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或称核心理念),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长水集》】谭其骧先生的论文集。
现行版本由上、下两册及续编合成。
内容涉及广泛,上册主要有对古籍中地理沿革的考证,对几种地理史籍的校补、评校,对古代若干少数民族的论述和考证,对近代几种关于历史地理的史籍和工具书的评述,以及作者与师长、友人的通信等。
下册探讨了有关河流湖泊变迁,海岸线变迁,上海地区成陆年代以及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等问题,并对古代制图学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续编则是作者的学术心得。
此书是谭其骧的经典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
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
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江苏吴县人。
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
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历史地理名词
竺可桢“脉动论”:中国5000年来气候的变化,象脉搏波动一样,温暖潮湿气候和寒冷干燥气候交替出现,周而复始,波动变化。
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1973年)指出,距今5000~3000年,黄河流域的年均温较今约高2℃,冬季温度则高3~5℃,相当今长江流域。
距今3000年至今,温度波动明显。
周期约400~800年,年均温振幅约1~2℃,与历史事实基本相符。
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演变来看,5000年来温暖时期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弱,而寒冷时期则越来越长,强度也逐步增大。
而这种变幅高纬度地带又大于低纬度地带。
明清皇木采办:明清时期由于黄河流域可供修建宫殿陵寝等大中型建筑用的林材用完,官方开始组织人力大规模到长江中上游采办巨型楠木、杉木、柏木等。
是谓“皇木采办”。
南方福建、广东等地也大量开采。
虽然造就了北京、南京文化名城的繁荣,但造成了南方地区森林资源的极大损耗,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山地垦殖运动:
原因:1、巨大的人口压力在南方导致了山地垦殖运动,从乾隆中期开始,人均耕地已经少于4亩,低于饥寒界限。
清代的人口在乾隆一朝飞速增长,从1亿增加到3亿,使得人们强制性的去开荒。
2、旱地作物大量进入南方山地种植,改变了南方的种植结构。
时间:乾嘉垦殖高潮,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
地区:豫鄂川陕交界山区,如巴山;赣西山区;湖南山区;南岭等。
后果:直接伤害了南方山地的植被。
大量拓荒垦殖暂缓人口压力,但纵容人口增殖--环境恶化--再垦殖的恶性循环。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
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
《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
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
《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
《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西亳】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
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接近夏都斟,称南亳。
灭夏后,在斟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宗周】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
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
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
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1、《禹贡》半月刊《禹贡》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地理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
1934年,顾颉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在北平创办《禹贡》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吸引了更多的学者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两人更创立了禹贡学会,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
2、五服制五服制是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是古代理想化的地方行政制度和等级权力分配制度。
它是一个以王都为中心,向四面等距扩张的矩形统治区域和权力层级划分方法。
但在实际操作中,五服制不可能被完全执行。
3、三条四列三条四列是指《禹贡》“导山”部分在经过汉朝儒者的阐述之后,为中国山脉大环境的一种基本定性方式,反映了中国山川地脉分布形势。
三条是指北条导岍、中条西倾和南条嶓冢;四列则是导岍为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岷山为正阳列和嶓冢为次阳列。
4、王畿王畿是位于甸服之中的、以王邑为中心的区域。
从王邑向外分别是四鄙、四甸。
整个王畿由王田区、农田区以及宗族邑聚一同构成,是古代天子的直辖领地以及统治中心。
5、附郭县附郭县是指某个县级地方行政单位的治所包含在另一个县的县城里面。
有时候,大县的城内甚至会包含两个或以上的其他县的治所,以致难以分清首县所在,故通称这些县为“附郭县”。
6、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地理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四至八到”连标始见于宋朝的《太平寰宇记》,是泛指所至地界。
7、道里广轮道里是指路程上的距离,而广轮是指土地的面积。
道里广轮即是指古人绘制地图时,在图纸上厘定实际距离与地图距离、实际面积与地图面积的绘图方法。
8、统县政区唐朝中期以后,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多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进行管理。
节度使最初只是掌管军务,后来就总揽辖区内数州的军民财政大权。
从此,本来军事意义上的藩镇或者道,逐渐成为统辖州、县的实际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
9、内史内史原本为周代官名,秦代时延袭,负责掌管治理京畿地区,后逐渐掌握地方行政,并因此而成为地方行政区名。
历史地理学的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的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一门融合历史和地理学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过去时空中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深入探索过去的地理景观、人类迁徙、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历史地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以及地理背景对这些事件的影响。
本文将对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进行解释和探讨。
地理环境——空间的背景地理环境是历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包括了地理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在一定时期和地域中的特征。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河流和海洋为不同文明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山脉和沙漠则对人类迁徙和领土边界形成障碍。
通过研究历史地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并从中反思人地关系的发展。
地理景观——时间和空间的见证地理景观指的是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地理特征和人造环境。
城市、乡村、工业区和农田等都是地理景观的例子。
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地理景观,揭示历史人类活动在空间上的变化和演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古代城市遗址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了解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研究地理景观,我们能够还原历史的脉络并解读地理和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类迁徙——地域交流和文化传播人类迁徙是历史地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的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移动。
人类迁徙既可以是群体性的大规模迁徙,也可以是个体的移居行为。
通过研究人类迁徙,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交流和冲突,以及新的思想、技术和文化在地理范围内的传播。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导致了许多创新和变革。
通过研究人类迁徙,历史地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和重构过去的人地关系网络。
区域研究——深入探索特定地区的历史区域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方法,它着重于对特定地区在历史上的人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地理景观、人类迁徙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信息,历史地理学家可以还原该地区的历史图景。
历史地理学
1、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归属:一是认为其实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中国古代沿革地理。
文献里地理类书籍属于史部。
二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
研究对象是过去的地理环境,研究工作是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进而为阐明当代的地理环境形成和特点、为当代地理学服务。
三是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或者新学科。
四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三个阶段为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
六个时期分别是:1、先秦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学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时期。
《汉书。
地理志》为起始,开始出现了很多的区域和系统地理著作。
3、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时期。
两大特点,一是大量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
二是大量的边疆地地理著作出现。
4、明清时期,为繁荣时期。
一是大量方志出现,二是大量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地理学著作出现,如《海国图志》《天下郡国利弊书》。
5、20世纪初到70年代为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时期。
《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沿革地理方面,历史自然地理称为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他如历史经济地理也开始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已经开始。
6、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成现代历史地理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现代历史地理学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领域。
2、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著作: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历史上的北京城》、《历史地理学刍议》史念海《河山集》安介生《历史民族地理》赵海军《论历史科技地理》、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西汉人口地理》3、研究内容: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4、仰韶温暖期:距今8500~3000年是全新世以来气候最佳适宜期,在我国称之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
历史地理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西亳】商汤灭夏前后,所居的地方均称为亳。
起初,亳地在今河南省浚县、内黄、濮阳一带,后迁至今郑州商城遗址,接近夏都斟,称南亳。
灭夏后,在斟附近另建新都,称西亳。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宗周】1、中国西周时期王都。
即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
周自古公亶父居于岐邑,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河西),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
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2、指周王朝。
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
【河西四郡】公元前104年,西汉政府设置酒泉郡与张掖郡,前101年设武威郡,前88年设敦煌郡。
在西汉初年,西汉政府所管辖的农业区,经常受到长城以北和长城以西的匈奴和西羌的骚扰,特别是匈奴的骚扰,杀伤边境居民,抢劫财物,破坏农业生产,并扬掠边境居民作为奴隶。
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寻求他国共同抗击匈奴,曾派迫张骞、甘父(少数民族)通使西域,意欲联合大月氏。
由于此时大月氏已在大夏建国,不愿再东返故里与匈奴为敌,联合大月氏的目的没有达到。
到了张骞第二次通使西域以后,才逐渐完成了联合乌孙和天山以南的诸农业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
【西域】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被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特征依然可见于现在新疆地区的遗址及中国敦煌的壁画。
该地对东西方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起到中转站的重要作用。
【西域都护】汉朝设立的西域最高行政军事长官。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68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奴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
至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逐日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和地理学之间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的综合研究,揭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下面是一些历史地理学常见的名词解释:1. 地域: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
地域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区、省份、城市、乡村或一定的地貌形态。
2. 大地景观:指一定地区综合自然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比较相对的地形、水系、植被、气候等组成的人造及自然地貌。
大地景观是地域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该地域文化、经济的重要体现。
3. 文化景观:指通过人类社会活动、观念、制度等形成的建筑、艺术、信仰、风俗等方面的景观形态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塑造与利用。
文化景观是一种连接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特殊形态,能够反映出该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
4. 自然条件: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
自然条件可以影响到农业生产、工业发展、交通运输、居住环境等方面,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土地利用: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涉及到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领域,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6. 人口迁移:指人类活动过程中在不同地理空间之间进行的人口移动。
人口迁移被认为是一个地域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分析人口迁移的战略、原因及过程,探讨地域文化的转移和交融。
7. 城市化:指人类社会在城市中聚居的方式和城市的规模与数量的增长。
城市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
8. 区域系统:指一个地域内各种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区域系统可以通过分析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发展的总体模型,从而推理出区域的历史性、未来发展趋势和问题所在。
9. 文化地理学:旨在从文化角度对地理空间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一、名词解释1 、中国历史地理学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 、徐霞客游记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 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 17 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 60 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世传本有 10 卷、 12 卷、 20 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 1613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 、禹贡学会答: 1934 年 2 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
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
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 1937 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
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 、羁縻州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
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1 、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
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
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
1-1历史地学理论-沿革地理学及文献
•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南宋淳熙十二年(1185 年)雕版墨印 该图主要表现我国古地理名 著《禹贡》中所述的禹贡九州的分布及山 川大势,图中各要素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 统形象画法,并用虚线绘出“南北西域” 和“三条四列”反映了我国山川地脉分布 形势,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地理区域分布 及汉唐地理学思想史的重要参考文献。现 藏于北京图书馆。
– –
–
黄代疆域形势图
唐僧西行图
• •
4.明清时期――沿革地理学的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志,据记载明清共 出现地方志8400种,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奠定 了基础。明清提倡经世致用,出现了一批有关 国计民生的经世的地理学著作,如历史军事地 理《读史方舆纪要》、历史经济地理方面的 《天下郡国利病书》、海防地理著作《海国图 志》、山区开发 与控制方面的《三省边防备览》 等,旅游地理方面的《徐霞客游记》、王士性 的《五岳游草》,现代经纬测量的全国性地图 开始出现,传统地图业发展到顶峰,如杨守敬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 地图学上也出现了地形图,如长沙马王堆 的地形图、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提出“制图 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 道里(距离)、高下(地势)、方斜(方 向)、迂直(曲正),并绘有《禹贡地域 图》。
12 之 鎮 江 版 的 复 原 圖 跡 圖 》 《禹 石 刻 幅 三 世 紀
.j
• 南宋《华夷图》南 宗绍兴六年 (1136年)石刻 现藏于陕西省碑林 博物馆 较详细表示了中国 东部的主要山川、 州、府。突出地绘 制了黄河、长江、 珠江、辽河、红河 以及太湖、洞庭湖、 鄱阳湖、巢湖、青 海湖、居延海等水 系要素,表示了四 百多个州府居民地 及注记,长城以城 墙象形符号绘出。 本图内容表示全面、 详细,是我国唐宋 地图的精品。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题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课后题名词解释1. 皇帝:中国最高的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
其职位是世袭的,直至1912年被废除。
2. 朝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通常以某位皇帝的即位或灭亡来标志。
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特点。
3.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的时期。
这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动荡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不断争夺领土和权力。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
5. 汉朝: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220年。
汉朝在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汉武帝时期的铁制农具、汉朝的科技成就等。
6. 大运河:中国古代人工运河之一,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楚国,全长约1794公里。
大运河的建造有助于促进交通、贸易和经济发展等。
7. 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自唐朝开始广泛使用,直至清朝被废除。
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和士人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8. 大禹治水: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禹,为了解决洪涝灾害,走遍天下,治理了四条大河,并开凿了抵达深海的运河。
据传,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勤政、治水、和蔼、不贪。
9. 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
这种融合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实现的。
汉朝积极宣扬中华文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制度,推动了汉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10.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其后的战国时期则是到公元前221年。
这两个时期均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有许多知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历史地理、地理历史和文化地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地理空间格局在历史和人类文化中的演变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理环境: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事物和条件的总称,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土壤、水文等)和人文地理条件(如经济、社会、文化等)。
2.地理空间格局:指地球表面上的地理单元、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结构和状态,其演变受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地域:指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沿革的地理区域。
4.资源环境史:指以资源和环境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学分支,探究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5.城市史地理学: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关注城市的空间组织形态、城市历史沿革以及城市影响力等问题。
古文中常出现的地理名词
古文中常出现的地理名词【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中的“中原”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中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指天下、全国。
参见“海内”条。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中国】上古时期,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与生活于四方的异族相对,而自称“中国”。
后也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中华】上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族称其居地为“中国”,自称“中国华夏”,简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国上古时期划分为九个地理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
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禹贡》学会:1934年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成立的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同时创办《禹贡》半月刊,奠定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尽全时空: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人地互动:“人”是指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人地互动观念成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皇木采办:中国历史上皇家用于建造宫殿而对大木的获取,秦汉至唐宋均由皇木采办的记载,明清时期持续的时间最长,次数最多,规模最大,对当时及后来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影响深远乾嘉垦殖:清中叶(主要是乾隆、嘉庆)以后,由于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传统农业技术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