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案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及其变化。
2.理解地球的排列形式和地球的形状。
3.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能够运用简单的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实验。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3.使学生意识到环境和人类生存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难点1.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
2.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热身让学生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地球的印象和了解。
2.知识讲授1.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a.展示地球图片和模型,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地球表面的特点和变化;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2.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a.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排列形式。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a.通过展示视频或动画,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实验探究1.借助球体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等现象,了解自转和公转对地球表面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和自然现象的理解;2.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和疑问,帮助学生探究科学问题。
5.总结归纳1.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规律;2.引导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国家优质课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6 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地球表面”主要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本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和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
关于地球表面的形态,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不少见闻。
他们对高山、河流、平原这些常见地形并不陌生。
溶洞、瀑布、峡谷等一些特殊的自然景观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火山和地震也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
本单元的内容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单元分为四大部分。
第1 课为第一部分,先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 课为第二部分,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 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
第8 课是最后一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外力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
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先从学生熟悉的降雨开始。
第5 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让学生模拟下雨,仔细观察雨水降落到地面,土地及雨水发生的变化,这是认识侵蚀的开始。
第6 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让学生推测侵蚀的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这个活动有利于学生拓展对侵蚀现象的认识。
第7 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通过河流的模拟实验,一方面继续观察河流的侵蚀作用,同时观察河流的沉积作用。
教科书在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侵蚀和沉积现象的同时,还通过图片和资料介绍因为侵蚀和沉积带来的地形地貌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第8 课“减少对土地的侵蚀”的实践活动,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关注如何减少土地的侵蚀,保护自己的家园。
本单元的8 个课题活动之间是有着很强的联系的。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五年级教科版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
能够识别不同地形地貌的特点。
学会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地球表面模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模型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
制作地球表面模型。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表面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引出课题。
2.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展示不同地形地貌的图片,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
让学生观察图片,描述每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师进行讲解,介绍不同地形地貌的定义和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不同地形地貌的异同。
3.探究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提出问题: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山脉可能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平原可能是由于河流冲积形成的等。
教师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讲解不同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对地形地貌形成原因的理解。
4.制作地球表面模型材料准备:超轻黏土、泡沫板、颜料、工具等。
讲解制作方法:用泡沫板作为底座,根据需要裁剪成合适的形状。
用超轻黏土制作不同的地形地貌,如山脉、平原、盆地等。
用颜料给模型上色,使其更加逼真。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制作完成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介绍和讲解。
5.总结归纳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及其特点。
强调地形地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作用密切相关。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地球的表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6.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教学设计
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上虞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从身边熟知的地形入手,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分组: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作业本、一封信【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观察PPT首页的地球图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张地球航拍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五年级科学上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群学
阶段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
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首学
阶段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常见的地形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案
岩石会改变模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1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2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3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若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看的观点教学重点:通过模质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数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镶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彼块教学过程:一、引入.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1 .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 .冷和热的作用(1)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4)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 .流水的作用(1)猜测将几块若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3)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4)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1课《地球表面的变化》,主要介绍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有山、水、平原等不同地貌,同时也能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地球表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2)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2)如何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科学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的认识可能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及其变化。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让学生感知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海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第二环节:讲授1.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山、水、平原等。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讲解:(1)高山:高山是指海拔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常年积雪,有时还有冰川。
高山是地球上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和气候调节器。
(2)河流:河流是指地球表面的水流,由于水的侵蚀和流动,河流在地球表面形成了许多峡谷和河谷,同时也是生物栖息地和重要的交通工具。
(3)平原:平原是指海拔低于200米的广阔平坦的地带,通常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沉积而成。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上《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教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上《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word教案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3、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西高东低。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5、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6、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7、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8、岩石改变模样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管黑夜白天,而且“缓慢、细微、长期、短期内不易觉察”,和火山地震引起的变化是截然不同的。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呢?自然界中岩石在白天受热,夜晚冷却;夏天受热,冬天受冷;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也会发生碎裂。
碎裂的岩石继续风化就形成碎石,滚落到山脚下。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的表面》教科版(2017)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地形地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周围的地形和地貌?”比如,我们学校的周围是山地还是平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地球表面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教授《地球的表面》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着很强的好奇心。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成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分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识别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了这一部分,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点:包括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等地形,以及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点。
-举例:以我国的地形地貌为例,讲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及其在地图上的识别方法。
(2)地球表面的变化:如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现象,了解其成因及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4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掌握地壳的构成和特点,理解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教学PPT、演示地球模型、图片、视频资源等。
2. 学生:教科书、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地球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对地球的好奇心。
Step 2:地球表面特征(15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表面特征,包括陆地和水域的分布。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帮助他们分辨陆地和水域。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有陆地和水域?陆地和水域分布的规律是什么?Step 3:地球的内部结构(15分钟)1. 教师用演示地球模型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点。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对我们有何影响?为什么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基础?Step 4:地壳的构成和特点(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包括岩石、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壳的构成和特点与地球表面的形成有何关系?Step 5: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向学生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地壳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图表和火山喷发现象,了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危害。
Step 6: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所学到的重点和难点。
2. 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6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6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几种主要影响。
•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如何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负面影响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培养环保意识。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对地表的主要影响。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
三、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长期影响的复杂性。
•引导学生形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四、教学资源•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典型案例分析材料。
•环保主题的宣传海报或图片。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类活动对地表的主要影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减少负面影响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其中有哪些是人类活动引起的?1.新课学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0分钟)•讲解城市化、农业开发、矿产资源开采等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如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等),分析人类活动是如何导致这些地表变化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对当地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提出的建议。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的主要影响及其后果。
•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小学科学精品课件: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说课
教法学法
第四板块
教法学法
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侧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重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理 论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侧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重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实 验
第7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8课:减少土地的侵蚀
合作交流法 视频演示法 资料收集法
①“40+X”的无限可能;
② 创新思维;
③ 融合steam课程元素。
教师引导
主动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会加剧或减轻各种 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要保护好地球家园。
2. 让学生爱上科学,爱上探索,让科学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的心理扎根 发芽,为今后初中科学学习做好衔接。
每个课时当中,促进学生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第4课
第7课 第5、6课
第8课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目标
(1)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2)加深对比实验理解: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的动手 能力。
探究种子发芽和生长因素
类比 思想
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3)促进学生能力的可持续 发展,课堂+课外:
实验活动一: 探究岩石变化的原因 (模拟实验、1课时)
具体内容: ①探究冷和热对岩石风化影响; ②探究流水对岩石风化影响; ③探究植物对岩石风化影响。
实验活动四: 探究侵蚀的实验 (对比实验、1课时)
具体内容: 探究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量大小、
有无植被覆盖与土地侵蚀程度的关系。
最新湘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1地表在变化教学设计
1、地表在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各种形态的地貌构成了地表壮美秀丽的风光。
知道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海洋,由于地质变化后来才变成了高山。
知道地震、火山喷发等各种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
科学探究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在山顶发现“鱼龙”,联想到“鱼龙”曾经生活在海底,类比推理得:喜马拉雅山曾经处于海底。
充分体现地球科学探究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搜集、阅读各种地貌及地貌改变的资料,初步分析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
科学态度知道类比推理是人类研究地学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知道想象与联想推动人类不断地探索。
有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和精神,乐于合作分享。
教学重点:根据提供的喜马拉雅山脉相关资料,推想曾经发生的地质变化。
教学难点:知道类比推理是人类研究地学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知道想象与联想推动人类不断地探索。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
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
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
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
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
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
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
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
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
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
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
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
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有什么现象产生?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⑶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⑷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