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论天地人合一

合集下载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

天人合一的先哲智慧和现代阐释天人合一,或称“天人合德”、“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哲学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其基本思想是人的生理、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有提出,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

也有认为最早是道家思想家庄子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但这一理念并非中国传统文化所独有,世界上其他宗教和科学阐释都有类似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物质观中,强调自然和自然本身的自我演化机制,认为世界秩序源自于强有力的自然个体相互竞争的“天机”,人类作为自然的有机部分,也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而生活和劳作。

以工业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过分纵容人类改造世界的主观欲望,促成了人类历史巨大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几乎把人类文明逼入了难以为继的绝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妇合气,子自生也。

”在《荀子·礼论》篇中:“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易经》的谦卦的彖辞中有一句话:“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非常明显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

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就是说天道:光明普照大地,毫无私欲地滋生、周济万物,地道:德厚而容纳、长养万物而运行不息。

人类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勤劳善良,谦卑笃行,尊重自然万物。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对于“天人合一”的启示,在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中是指:万物之灵的人应该向天地父母学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我们人也应该效法天体的稳健运行,强大自己,奋斗不息。

当然,人若违背“天道”,沉沦安逸,奸诈作恶,就会受到一定天意的制裁,比如雷电、大风、酸雨、雾霾等。

大地胸怀广大,接纳万事万物,而且没有怨言,体现了博大的胸怀。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 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 “人” 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天地人合一: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

天地人合一: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

天地人合一: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我们今天简单来讲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

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这说明了中国人最高信仰之所在。

人能“赞天地之化”,还能“赞天地之育”。

一切宗教只说人要服从天;佛教则说人要皈依法;现代科学则要凭人的智慧来征服自然;都不说是要来“赞助天地之化育”。

中国人理想,则人在天地间,要能赞助天地来化育,这就是我们人参加了这个天地,与天地鼎足而三,故曰“与天地参”。

而最后成为天、地、人之三位一体。

天地有一项工作,就是化育万物。

人类便是万物中之一。

但中国人认为人不只是被化育,也该能帮助天地来化育。

在宇宙间,有三个能化育的,一是天,一是地,其三便是我们人。

这一信念,似乎为其他各大宗教所没有。

我常说,世界任何一民族,任何一宗教,他们之所信仰,总认为有两个世界之存在。

一个是我们“人”的世界,或者说是地上的世界,物质的世界,肉体的世界;另有一个是灵的世界,或说“灵魂”的世界,天上的世界,或说天堂。

耶稣教就这样说,人在天上世界犯了罪,被罚到这个世界来,所以这个世界有它的“原始罪恶性”,它终会有一个最后末日,我们信了耶稣就得救。

所谓救,是救我们的灵魂,重回天堂去。

这个世界,则似乎是没有救的。

这岂不是清楚地分了两个世界吗?回教和耶教差不多。

佛教里讲的诸天,其地位尚在佛法之下,诸天同人一般,亦要来听佛法。

皈依佛法可入涅槃界,至于这个人世界,则是一轮回界,由人类自己造业而起。

如是则佛教、耶教、回教都一般,都说有两个世界。

即如西方哲学似乎亦都有两个世界的想法。

若他们只承认一个世界,则此一世界便成为唯物的,无神的。

多数西方人认为此世界要不得。

至于中国人所讲所信仰的世界,则祇有一个,而又不是唯物的。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文档资料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一-文档资料

天、地、神、人的四元合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元合一的哲学思辨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思想基础,生态整体观将代表自然的“天地”、代表精神信仰的“神”和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终有一死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失去自然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无家可归者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莱斯利?西尔科在《仪式》中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社会生活中土著人的艰辛和持续的生命力,而更大的目的则是通过塔尤的故事发掘出“老兵复原与重归族群” 背后所蕴含的印第安文化的生发力,而这种生发力就来源于印第安民族一直拥有的传统生态整体思想。

美国土著传统文学源远流长,虽然从1 8世纪下半叶起就有土著人从事创作活动,但直至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第一代真正意义上从本民族的文化视角用英语进行创作的土著作家。

从60 年代末开始,随着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深刻影响和人们对印第安文化的关注,斯科特?莫马迪( Scott Momada)y 的《黎明之屋》(House Madeof Dawn 1968)和詹姆斯?韦尔奇(James Welch)的《浴血隆冬》( Winter in the Blood ,1974)等作品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

以莫马迪荣获普利策文学奖为起点,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被著名学者肯尼思?林肯( Kenneth Lincoln )称作美国土著文学复兴”( Native American Renaissance )的新阶段。

在土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读者明显感知到了印第安民族的宗教观和灵学思想与基督教等西方传统宗教理念的不同、土著人的群体意识与白人的个人主义的差异等。

在所有当代美国土著作家的作品中,“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Leslie MarmonSilko ) 的《仪式》(Ceremony 1977)在评论界获得最多赞扬”,迄今已被译作日文、德文等在多国出版,出售逾50 万册。

《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的前主编罗伯特?纳尔逊( RobeaNelson )认为:莱斯利?西尔科可能是最广为人知,当前被最频繁地收录进文学选集的美国印第安作家。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毕竟是由个体的人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归结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里面是完全合理的。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是“和”,即人与人,个体与社会之间高度的和谐统一,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他强调“和”“同”的一面,重视礼的规范调节作用。孔子把“仁”作为“礼”的思想依据。“仁”用孔子的话概括起来就是“爱人”。孔子还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3]意思是说:保持和谐而不结党营私,行为庄重而不与他人争执,善于团结而不搞小团体,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孔子还明确主张,君子应弃前者而取后者。可见能够宽厚待人是君子人格中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季羡林. “天人合一”新解[J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3, ( 1) :34-35.
[2]徐诚,寿杨宾. “天人合一”及其现代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月, 26(3):8-11.
[3]夏显泽.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意义[J].保山师专学报, 2002,22(4):27- 31.
二、道家的“天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本。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勾画的宇宙生成模式。天地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都不能离开道而独立存在。道家把天地人万物看作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 “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人释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命题。

从远古时期,古代人民就开始探索大自然的运行规则,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着先贤的聪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从天地自然观到国家治理观,再到格物致知观,天人合一之道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成为社会发展的轨迹和规则。

今天我们就结合《宇宙编年史-真理之书》的学习,来探讨一下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轨迹和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轨迹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仍是一种神人关系,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

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的观点。

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

这种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

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具有的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孟子为倡导者,孟子的“天”极少有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天地人合一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

天地人合一理论内涵体系和方法天地人合一是指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许多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基础。

天地人合一理论的内涵体系包括:
1.天地合一:指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天地之间的和谐统
一意味着自然界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
整体。

2.人天合一:指人与天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与天之间的和
谐统一意味着人类要尊重自然,和谐共处,不能破坏自然的
平衡。

3.人地合一:指人与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与地之间的和
谐统一意味
着人类要尊重地球,善待自然环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天地人合一理论的方法包括:
1.调整人类的观念:人类应当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
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宰。

2.尊重自然: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不能破坏自然界的平衡。

3.发扬传统文化:人类应当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合一
思想,倡导和谐共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人类应当建立可持续发展
的生产方式,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通过这些方法,人类可以促进天地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自然条件)和“人夕”(农业劳动)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仅限于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人类自身的完善,还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风水中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风水中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风水中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探求建筑环境、方位、布局的选择,进而实现天道、自然、人命的协调关系;也就是“天、地、人”之间,应该怎样协调、合一。

天、地、人,在古代被称为“三才”。

易经《系辞传》上说:“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

意思就是说,有天道存在,有人道存在,有地道存在,天地人三才,必须三者兼顾,合二为一。

这里为什么是两之,因为天地,都是客观自然环境,自然必然要与人相合。

反映在风水学上,就是通过具体方法,把握天地人相互运作的机制。

那么,人们应该如何兼顾“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呢? 风水中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其一,地道是根是本;《管氏地理指蒙》上说:“三才之道,地道独重。

盖凡在天之丽,莫不由于地;而人则有以【相】论者,有以【心】论者,有以【命】论者。

然相生于心,心复生于命,命虽在天,其本则根于地”。

也就是说,地道是根是本,人最终由地决定。

地好便可以得福得吉,地灵则人杰,宅吉即人荣;地不好则有祸,甚至某个地点遭受破坏,也会影响人的吉凶。

有些不好的地,经过人工修整,也可以使人得吉避凶。

地道之所以为根为本,道理就在地为人之母,人类所有的衣食,包括生命,都来源于地,是大地母亲源源不断的无私给予。

其二,天道是纲是父;蔡元定等古代风水家认为,人要将“地理”,必须先讲“天理”。

天理为纲,为父,人必须顺天应命,顺势而为,不能逆天而行。

因为,天的能量太,不奉天理规则办事,就会遭遇大灾。

这个天理。

如果一个人不行善积德,即使再好的地,也无济于事。

所以,“循天理诚为地理之根”。

《葬书问对》上说:“家之将兴,必先世多潜阴德,善厚施而不食其报”,这样,“虽不择而葬,也会子孙昌盛,这是天赐”。

风水中天人合一,“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天宝经序》中也说:“天产佳地,必待有德者居之。

若非其人,若与人卜葬,必是积善之家方可得手。

如遇造恶之人,悖逆天理,切不可葬。

”其三,人道为孝为子;人之道,在于行为处事。

天地人合一的内涵理论体系

天地人合一的内涵理论体系

人地天合一是中国古代长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表达的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它是以道德、哲学、宗教和神学为基础,将人与自然、宇宙融为一体的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思想。

一、从哲学角度看,人地天合一指出,“天下为公”,即人人平等、共同参与构建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人人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自然界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人类又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有把人类本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把宇宙视为自然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人地天合一的理念。

二、从道德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以德为本”,即应当做到以自身的道德作为基本原则,秉持仁义礼智信,做到“仁者无敌”,做到尊重他人,服从自然,把自然、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重视社会公德和道德建设。

三、从宗教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对神的敬畏,即应当把神视为自然万物的源头,秉持宗教信仰,认为神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指引者,应当尊敬神,认真学习宗教,认真实践宗教,以此做到“以神为先”,认识宇宙的真谛,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四、从神学角度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强调“以神为先”,即能够把人类本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认识宇宙的真谛,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这种观念是建立在以神为中心的宇宙观之上的,认为人类是神的儿女,有义务践行神的旨意,尊重神的安排,做到以神为先,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总之,人地天合一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它在哲学、道德、宗教和神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天下为公”、“以德为本”、“以神为先”的观念,把人类、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天地人合一内涵的理论体系

天地人合一内涵的理论体系

天地人合一内涵的理论体系
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念,即把天、地、人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这一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

天地人合一的本义是把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以构建一个完整的宇宙观。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把天、地、人视为宇宙的三大要素,它们一起构成了宇宙的完整结构。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们彼此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天、地、人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宇宙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整体。

而天地人合一的实质,则是理解这种宇宙观念的基本概念。

儒家认为,人应该调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宇宙观念中的天地人合一。

因此,儒家将天地人合一看作是宇宙观念的核心思想,人们应该把自身置于宇宙中,调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宇宙观念中的天地人合一。

此外,天地人合一还包括了一些社会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宇宙中的天、地、人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而人们应当以这种完整的宇宙体系为基础,来构建社会秩序。

换言之,人们应该以宇宙观念中的天地人合一为基础,构建出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

总之,天地人合一是一种宇宙观念,它把天、地、人三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观念,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

它的实质是人们调和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宇宙观念中的天地人合一,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

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剖析?冯友兰中国传统哲学,从先秦时代至明清时期,大多数(不是全部)哲学家都宣扬一个基本观点,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确实值得深入的考察。

在中国哲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所谓“天人合一”具有复杂的涵义,今试加以剖析。

一、“天人合一”成语的来历所谓“天人合一”,可以看作一个命题,也可以看作一个成语。

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先秦时代,而这个成语则出现较晚。

汉代董仲舒曾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1) 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但是没有直接标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

宋代邵雍曾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3)“际天人”即是通贯天人,也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也没有提出这四个字。

明确提出“天人合一”四字成语的是张载,他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4 )他又说:“合内外,平物我,自见道之大端。

”(5)“天人合一”亦即内外合一。

程颢也讲“天人一”,他说:“故有道有理,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6)但他不赞同讲“ 合”,他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7)程颢讲“不必言合”,可能是对于张载的批评。

张程用语不同,但是他们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思想还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认为用“天人合一”来概括这类思想还是适当的。

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在不同的哲学家具有不同的涵义。

大致说来,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由于不同的哲学家所谓天的意义不同,他们所讲的天人合一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

对于古代哲学中所谓“合一”的意义,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张载除了讲“天人合一”之外,还讲“义命合一”、“仁智合一”,“动静合一”,“阴阳合一”(8) ;王守仁讲所谓“知行合一”(9)。

“合”有符合、结合之义。

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

合一并不否认区别。

合一是指对立的两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

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想境界和最高追求。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应用,并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哲学、宇宙观和人生的角度,探讨天人合一的论证思路。

首先,天人合一的论证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实现和谐统一的境界。

传统中国哲学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交融,人的行为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

人与自然不应被二分对立,而应该相互包容、依存和互助。

天人合一的理念倡导人类与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天人合一的论证可以从宇宙观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整体,宇宙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人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没有人独自存在的可能。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一体”观念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纽带,天地人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天地人三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只有人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天人合一的论证还可以从人生的角度出发。

天人合一认为人类的追求应当与宇宙的规律相一致,人应该在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并且要将自己与他人、社会、世界联系起来。

只有在实现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者的和谐发展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天人合一的理念鼓励个人发展同时也关注社会公益,追求个人境界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通过天人合一的境界,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来说,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从哲学、宇宙观和人生的角度有着丰富的论证思路。

通过哲学的思辨,我们可以认识到天人合一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宇宙观的辨析,我们可以理解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通过人生的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天人合一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此天地人合一的内涵及关系。

此天地人合一的内涵及关系。

此天地人合一的内涵及关系。

天地人合一是指天地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

它包含着一种观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而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天地人合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的资源、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会对人类自身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天地人合一的理念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其次,天地人合一指出了人与社会的紧密关联。

人类是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关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建立在人们相互帮助、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天地人合一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推崇公平、正义和平等,追求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

最后,天地人合一提到了人与自我之间的联系。

人类内心的和谐与自我认识的完善是实现天地人合一的基础。

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和环境相互协调。

综上所述,天地人合一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

只有意识到这种联系,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与他人和睦相处,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0个热点主题】(主题阐说+经典事例段+严谨论证段+名师点评)

【10个热点主题】(主题阐说+经典事例段+严谨论证段+名师点评)

【10个热点主题】(主题阐说+经典事例段+严谨论证段+名师点评)01人类应当对自然深怀敬畏【主题阐说】“天人合一”是古代先人提出的生存法则。

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全球的重视,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共同话题。

自然界和人类是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矛盾关系。

一味地征服自然最终得到的将是大自然疯狂的报复,一场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古老的规律。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我们应继承祖先的智慧,友好地对待自然,顺应自然,不要给自然增添环境超过其承载能力的负担。

否则,自然必会以悲剧回敬人类。

【经典事例段】《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

《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

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点评:正面论证。

引用古代哲人论述得出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态度: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

)【论证严谨段】如果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自然铁腕的回敬。

卡普拉在《转折点》中说:“我们第一次被迫面临着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灭绝这样一场确确实实的威胁。

”这种威胁,并非来自毒蛇猛兽、地震火山,也不是天然病菌,而可能是自以为超越自然、左右自然的愚妄之人的逆天而行。

这是当下人类必须时刻自警的。

(点评:反面论证。

“征服自然”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意识,背弃自然法则,违背生命伦理,包括生物工程在内的科技创造,必招致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

《内经》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目的所在。

《内经》“天人相应”学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探讨: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1、天地对应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体运动学,即天体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体的缩小。

古代天文学认为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那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这是天地感应的最本质的表现。

而且,此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体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

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

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2、天地气交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

《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

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

《道德经》天地人一体的原理

《道德经》天地人一体的原理

《道德经》天地人一体的原理老子哲学建立了天道一元体系,通过这个体系把天地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天地人一体的原则,及其效法体系。

道的运行主导宇宙的运行,宇宙的运行原则主导人类社会的生存,人类社会的生存必须顺从道的运行原则。

道生成宇宙天地,道运行宇宙天地,道的原则主导社会的原则,天地人一体运行,一动无有不动。

个人行为遵从道德原则,社会理论服从天道原则,天道原则源于宇宙生成原理,这就是天道一元论。

1.宇宙运动生玄生德宇宙三大运动是天地间一切运动的动力来源,三大运动是天地万物运动的基本形式,宇宙生成的运动、自然生命的运动和机械运动都是如此。

宇宙第一运动即橐龠的胀缩运动,是宇宙运动的源动力。

宇宙第二运动是大远反运动,即直线折返运动,主要作用于宇宙空间及其内部物质。

宇宙第三运动即宇宙成员的曲则全式圆周运动。

道的运动玄之又玄,世间万物妙之又妙。

(1)玄德由道的运行产生宇宙三大运动是宇宙结构、宇宙空间和宇宙成员的共同运动,空间物质与空间物质之间,宇宙成员与宇宙成员之间,宇宙成员与空间物质之间,都受着三大运动的影响而共同运动。

宇宙三大运动之力,空间影响之力,都是道的功能和作用,体现为阴阳之德和五行之德。

玄德是宇宙运动转化为世间运动的力量,是运动能量的转化,从而成为万物生命的动力。

(2)万物的形成和运动道生天地,天地生阴阳五行,五行生万物,万物均由道所生,秉德而长。

道生阴阳,阴阳合德则具有木气生发之性,阴阳和合故可生万物。

道赋予天地五行之德,天地赋予万物五行之德。

万物由道所生,秉天道之德而长。

天道赋予万物的阴阳五行的比例不同,数量多寡,质量厚薄,而使万物的种群大小多寡有别,形能智慧有高低之差。

阳化气,阴成形,阳旺者其气壮,阴旺者其形盛,阴阳旺故生物繁衍亦旺。

2.人的生命是宇宙构成的一部分天地人一体,天地大宇宙,人身小宇宙,人和万物的生命运动既是生命本身的运动,也是宇宙的运动。

“天地人合一”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

“天地人合一”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

名也, 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作为“紫薇垣”宫室中天地人合一”与紫薇垣、北斗、昆仑山、黄帝天地人合一”是太极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反映在天象、地形和三皇五帝居住建都的对应关系方面,就是“天地人之 中”。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古人对这些人文关系的认识,弄清楚其真正的含义所在,指导我们发掘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有紫微垣、 太微垣、 天市垣等“三垣”。

汉代淮南王刘安 《淮 南子》认为: “太微者,太一之庭。

紫宫(微) 者,太一之居。

” 说明“太微垣”、“紫宫(微)垣”就是“太一”的宫庭。

“紫薇垣” 作为太一的宫室,自然居住着“太一”。

1、天宫“紫薇垣”太神地位高于黄帝。

“太一”为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人类始祖, 去世后在当地升天成为神仙,最初被当做黄河中下游华夏民族在天上的最高神祗。

薇垣位置图对此,古代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人及其史典中多持有这种认识。

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

”汉代史学官书》还认为:“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对此,唐代学者张守节《史记正义》解释说:“泰一,天帝之别源问题。

一、天宫“紫薇垣”的最高神祗为“太”古人认为:天三垣”紫 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

唐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贞《史记家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认为:“天神贵者太”。

《史记•天的北极神,其名也称“天”、“太一”、“泰一”、“紫薇”等,但本义却相同,并且具有明显的黄帝时期人文观念,就连黄帝升天成为神仙后也不如太一神的地位高。

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郊祀志》认为:“天神贵者太一。

”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石申《星经》认为:“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弋神。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庄子•天地篇》认为:“主之以太一”。

唐朝初期著名道士成玄英注释说:“太者,广大之名。

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

”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也注释说:,星名,天之尊神。

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

”“皇”是最尊贵神的通称,“太被楚人认作是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又称“太阳神”、“东君”“、东皇太一”、“天君”、天帝”、“昊天上帝”、“北极星神”、上古最高天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 , 地成 形 峦 。 和 世 上万 事 万 物 都 处 在 宇 宙 星斗 、 地 阴 阳 的 气数 宅 , 后 果 那 是 很 风 险 的 了 。 犯 疾病 必 在 人 的肝 脏 , 何 病 在 肝 脏 呢 ? 在 人 天 其 为
命 中间 , 乃 天 之 气 场 , 下 乃 大 地 之 磁 场 , 下 二 气 与 能 量交 感 作用 度 配 合 天地 元 运 和 四时 五 行 得令 与 失令 。如 : 理 木 气 衰 弱 的人 不 能 其上 其 上 于 人 的 生 物场 . 以 宇 宙 与 天 之 气 场 和 大 地 之 磁 场 及 其 能 量 , 统 人 居 住 乾兑 ( ) 之 宅 、 不 能 选 择 天 地 二 气 运 失 时失 令 的 坐 向 分 金 , 所 乃 金 宫 更 问 万 变 之根 源 也 。 其 易学 和《 经 》 玄 秘 法则 , 而 言之 , 天 成 星 在 人 宅 的 时 间确 不 能误 用 在 秋 天 金 旺 之 季 节 ,若 误 失 人 住 这 样 的住 究 易 的 简 在
天 也 并 天 地 人 合 一 , 说 到 底 就 是 天 地 人 三 者 之 际 会 , 者 之 际 会 即 天 “ 灾 ” 是 目前 全 球 最 关 注 , 且重 点 在 研 究 的 主要 课 题 。那 么务 必 实 三 气 地气 人 气 三 气 互 感互 应 互 变 也 。 为 互 感 互 应 互 变 ?源 自于 宇 宙 间 在 “ 何 天灾 ” 有 发 生 之 时 , 用 易 学 和 《 经 》 未 运 易 的智 慧 进 行 预 测 , 未 知 、 从 而 从而 避 免或 减 少 生 命 财 产 的 损 失 和破 坏 。 这也 是 研 斗 转 星 移之 功 , 自然 阴 阳消 长之 变 化 规律 也 。 由 于 天 有 日月 五 星 及 半 知 、 得 到 先 知 。 大 北 斗 七 星 和 相 应 的 星 球 , 星 体 各 自处 于 特殊 空 间 位 置 , 行 星 在 天 究 天地 人 三 者 关 系 的 关 键 所 在 。 其 其 各 行 其轨 道 有 周 期 性 的 不停 地 运 行 , 相 对 运 行 速 度 的 特 殊性 产 生 了 其 在现 实 生 活 中也 有 必 要 研 究 人 之气 运 与天 地 之 气 运 的关 系 。 以人 特 殊 气 场 同 时 与 恒 星 放 射 出 特 殊 能 量 , 施 于 大 地 , 成 天 地 阴 阳 二 的 命 理 五 行 配 住 宅 而 言 , 一 例 如 下 : 推 算 人 的 “ 字 ” 的 五 行 含 下 故 举 先 八 内
而 不 易 、 杂 而 简 易 的循 环 规 律 。其 智 慧博 大精 深 , 所 不包 , 其值 类带 来 多 么恶 性 的 祸 害 。 时 , 生 自然 灾 害 称 “ 灾 人 祸 ” 此语 说 的 复 无 极 古 发 天 , 是 天地 有 灾 人 必 有 祸 。 这 也 说 明 了 与天 地 人 合 一 完 全 有 关 的话 题 吧 。 得 研究 与运 用 。
气 交 感而 化 生 万 物 也 , 然而 各 物 各 有 一 太 极 、 物 都 有 它 的 能 量 、 物 量 ( 理 运 程 不 在 本 文 内详 论 ) 知 其 五 行 含 量 的 比 重 后 , 得 出人 的 每 每 命 , 再
金喜土生 、 木喜水生 、 水喜金生 、 火喜木生 、 都 有 它 的气 数 运 , 以 人 的吉 凶祸 福 系 焉 。此 乃 天 地 人之 “ 易 ” 所 交 。曰 : 命理 五行 的喜忌神 。喜者 : “ 才立” 也 。 三 是 土喜火生 ; 者 : 金忌强火 、 忌 弱 弱木 忌 强 金 、 水 忌 强 土 、 火 忌 强 水 、 弱 弱 极 极 其 由 于天 、 、 三 者在 特 定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的组 合 状 态 , 地 人 三者 以 人在 弱 土忌 强 木 : 旺 之 金 忌 见 金 、 旺之 木 忌 见 木 … … 。 命 理 五行 再 高
科技信息
O百家论剑o
S INC CE E&T C NO O YIF R T O E H L G O MA I N N
20 0 9年
第2 3期
阐论天地人合一
严 辉
( 中国堪 舆易 学研 究院 广 东 深圳 5 8 3 ) 1 1 3
天地 人 相 互 和 谐 的 最佳 效 果 。 天地 人 合 一 的 又 一 祥瑞 之佐 证 。 此 研究 天、 、 地 人者 , 重 易学 之 《 经 》 《 经 》 , 阴 阳之 消 长 , 协 调 、 首 易 ,易 者 察 究 天地 人 之 际 会 , 气 数运 之 否 泰 , 生 生不 息 之 玄 窍 。学 以 致用 , 推 通 实 “ 舟 ” 天 、婵 娥 奔 月 ” 在 千 秋 , 飞天 英 雄 ” 传 万 世 。 神 上 “ 功 “ 名 在 全 球 各 地 相 关 地 区发 生 的 自然 灾 害 , : 风 、 旱 、 水 、 如 台 苦 洪 火 有 益 于人 类 社 会 之 演进 。故 古 今 之 智 者 , 不 明易 之 道 也 。 无
煌 煌 中华 优 秀 传统 文化 , 久 以 来 ,易经 》 列 为 群 经 之 首 。 中 灾 、 灾 、 病 瘟 疫 、 烈 的地 震 、 山 的 爆 发 、 情 的 海 啸 、 温 极 冷 亘 《 被 其 雪 疾 猛 火 无 气
心 思 想 , 在 阐述 宇 宙 间斗 转 星 移 , 自然 阴 阳 消长 的 变化 规 律 , 事 极 热 的变 化 等 。 其 二 零 零 八 年 五 月 十二 日未 时 在 四川 汶 川 发生 大 地 是 大 万 尤 遭 是 万 物相 互 联 系 、 互 依存 、 互 对 立 、 相 相 相互 转 化 、 复无 穷 的法 则 、 易 震 , 到特 大 的损 失 。自然 灾 害 的 发 生是 一 件 多 么 恐 怖 的 大 事 , 给 人 反 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