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血流感染是经过什么途径的?【健康小知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分类、预防护理1、血管内导管分类血管内导管分类方法很多: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临时导管、短期导管、长期导管按导管穿刺部位分为: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HCC)、动脉导管等按导管是否通过皮下隧道分为: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按导管长度分为:长导管、短导管等还可以按导管是否肝素抗凝、是否抗感染、管腔数等进行分类。
2、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1)导管留置时问:有关文献表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2周以上,相关性感染率明显升高,置管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也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透析治疗中,暂时性留置导管患者,其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长期留置导管患者。
(2)导管穿刺部位:多项相关研究显示,股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和并发症高于颈内和锁骨下静脉,并且股静脉和颈内静脉较锁骨下静脉导管置入点细菌定植发生更早,增加了CRBSI的风险。
深静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CRBSI危险性为股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相比,前者易发生动脉损伤,后者更易发生导管异位。
(3)导管放置方法:切开置管的感染率大于经皮穿刺置管,由于切开置管创伤大,所以动脉或静脉切开已不再作为置入导管的常规方法。
(6)患者情况:如疾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
(7)血管内导管情况:如择期插管和紧急插管等。
另外有文献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与医院规模和类型、病房功能分类和中心静脉导管(cvc)类型等诸多因素相关,不同类型的ICU病房CV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也不同。
1、致病微生物一般认为,引起CRBSI的病原菌多为皮肤常居菌。
据文献报道,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而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特别是表皮葡萄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属和肠球菌属。
2、发病机制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致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为常见的感染途径。
医院感染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医院感染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A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导管是为了给予患者药物输液、静脉输液、血液透析等治疗服务而插入人体的管道,但如果不适当使用和维护,在插管部位滋生细菌,就会引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本文将着重探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病因、检测、预防与治疗等方面内容。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插在血管内的导管引发的细菌感染,与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主要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VC-BSI)、动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rteri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C-BSI)和腹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Intraperitoneal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PC-BSI)等。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因包括导管插入时操作不严谨,无菌技术不到位,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液透析操作不规范等。
此外,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等也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因素。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检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常用检测方法包括血培养、导管末梢分泌物培养、导管滚动法培养等。
其中,血培养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但要注意采样时的无菌操作,以避免误诊。
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
医院需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培训医护人员正确的导管操作技术,加强对导管留置时间的监控,以及注意卫生消毒等措施的落实。
患者也应积极参与预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使用导管时遵循医生指导。
五、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通用课件
血培养阳性,同时伴有导管半定量和定量培养阳性,或拔除导管后血培养转阴 。
02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01
02
03
操作前
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菌 ,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 隔离衣。
操作中
避免与非无菌区域接触, 如眼睛、鼻子、口腔等。
操作后
及时清理并消毒操作区域 ,保持环境清洁。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遵守医院感染防控规定,不随意触碰导管接口处。
提醒患者如有异常症状,如发热、局部红肿等,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和干预。
06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总结词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 清洁剂,保持干燥可以减少细菌滋生 。
定期更换敷料
敷料应定期更换,一般建议每天更换 一次,如有渗血、渗液等特殊情况应 及时更换。
避免导管打折、弯曲
导管应妥善固定,避免打折、弯曲, 以免影响导管的通畅性和引起感染。
避免导管接头污染
接头应保持清洁,避免被污染,如有 血液、药液等应及时清理。
预防为主,控制感染
详细描述
介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定期更换导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以及 感染发生后的控制措施,如及时拔除导管、使用抗生素等。
案例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分享
总结词
综合治疗,个体化方案
详细描述
分享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治疗经验,包括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和护理措施等,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
总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医院感染, 主要发生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临床上要重视其诊断 和治疗,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和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病因学
1.细菌感染:导管置入后,可通过导管外或导管内污染的途径进入人体,导致 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肠球菌属 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常常发生在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上,常见的致病菌 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病理生理学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导管周围的细菌感染和导管 内的细菌定植有关。导管置入后,细菌可在导管表面形成 生物膜,防御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难以清除的感染 源。同时,导管的置入也会使局部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使 细菌容易通过导管的通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流感 染。
目录
01. 病因学 03. 临床表现 05. 治疗 07. 总结
02. 病理生理学 04. 诊断 06. 预防
概述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 导管置入后,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的一种严重的医院 获得性感染。该感染形式常见于各类导管的使用,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动脉导管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和医疗经济负担。下面,将就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做一个详细介绍。
0 4
血,导管护理时可发现。
5.血液学变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
0 5
蛋白等均可出现异常变化。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讲课PPT
指导患者保持个人卫生,遵守 医护人员的操作规程,不随意 触碰导管和注射部位。
提醒患者如有异常症状,如发 热、疼痛等,应及时告知医护 人员,以便及时处理和干预。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指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出现菌血症,其临 床表现为发热、寒战等,且除其他明确感染源外,与导管插入及使用有关。
分类
CRBSI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急性CRBSI通常在导管留置后48小时内发 生,而亚急性CRBSI则在导管留置后的48小时至30天内发生。
等。
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教育,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预防
意识。
PART 04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案 例分析
案例一:长期卧床患者的感染预防
总结词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详细描述
长期卧床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血液循环减慢,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因此,对 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期更换导管,保持导管通畅,并加强护理和监测,预防感染的发生。
对导管插入部位进行彻底 清创,使用抗菌药物敷料 覆盖,以控制局部感染。
预防性措施
对于高风险患者,采取预 防性措施,如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导管通畅等,以 降低感染风险。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支持、补液 等治疗,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采取相应 的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减轻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定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定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通常是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普遍的感染路径是穿刺点部位皮肤的病原菌,定植在导管尖端并随之进入导管隧道,引起感染,或者是病区空气中的病原体进入管道引起血流感染。
当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表现时,如发热、穿刺部位红肿,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
此时可能需要立即拔除或更换导管,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盐酸万古霉素等,必要时留取局部分泌物做病原学培养以及革兰染色。
病原学培养出结果后,再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课件
案例概述
治疗过程
分享一例成功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治疗经 验,介绍治疗过程和用药方案。
详细介绍感染发生后如何及时诊断、采集 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 抗生素进行治疗等过程。
用药方案
经验教训
介绍治疗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剂量 、给药途径和疗程,以及治疗过程中的注 意事项和观察指标。
0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选择
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 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给药方式
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和病菌 种类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如口服、静脉注射等。
疗程
根据感染程度和病菌种类 确定抗生素使用疗程,一 般为5-14天。
导管的处理与更换
导管留置
对于严重感染或需要长期留置导 管的患者,应尽量保留导管,以
开发新型治疗手段
针对新型抗菌药物和治疗方法进行研发,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 择。
提高公众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注意事项,提 高公众对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键,应根据药敏试验 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注意观察病情 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研究现状与成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预防措施的加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显著 提高。
新型预防和治疗策略的研发
临床表现
CRBSI的临床表现包括寒战、高热、低血压等,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休克等 症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类型之一,它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增加医院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负担。
因此,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将介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机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指的是导管插入口的细菌穿透导管壁进入血管系统,形成全身性感染和败血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1、导管周围皮肤和黏膜的细菌定植:导管插入后,身体免疫系统的缺陷和局部创伤会导致细菌的定植。
2、导管壁的微结构和材料因素:导管壁的微结构和材料因素会影响导管周围环境的微生物层和营养物质分布,从而引起导管周围微生物的生长,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3、医护操作不规范:导管插入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导管插入前的准备工作导管插入前的准备工作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评估和无菌化处理,包括:1.1 确认患者的血流感染风险等级,应用相应的保护性措施;1.2 洗手、戴帽、穿无菌衣、手套和口罩等个人防护措施;1.3 为患者打开一个无菌场,准备导管插入所需的一次性材料,并进行消毒处理。
2、导管插管方面的预防措施2.1 确定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在选择和安置导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具体而言,选择适合患者情况的导管,规避不必要的血管损伤。
2.2 插管位置的选择:要选择最合适的插管位置,防止导管与伤口等直接连接,避免感染发生。
2.3 插管技术的选择和操作规范性:在选择插管技术和进行操作时,尽可能正确的掌握导管插管技术和规范,操作时要做到熟练,手法轻柔快速,避免二次操作造成患者的疼痛和创伤。
3、导管插入后的护理3.1 维持导管的固定和清洁:插管后要立即对导管进行适当的固定和清洁,防止导管的移位和感染性病变的发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医院感染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对于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者,首先应确认导管是否为 感染源,通过观察导管插入部位的情况以及血培养结果。若 确诊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立即拔除导管,并进行全身抗 感染治疗。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 采用口服抗菌药物;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需采用静脉注射抗菌药物,并根据 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定期考核
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确保他 们掌握正确的防控知识和技能。
CHAPTER 0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导 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菌血症和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 寒战、低血压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导管段和外周血中微生物 的定量培养阳性。
定期更换敷料
保持插管周围皮肤清洁干 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 细菌滋生。
定期检测体温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及早发现感染征兆。
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预防和治疗感染。
医护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加强培训
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防控意识
和操作技能。
严格执行手卫生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严格执 行手卫生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分享
临床案例分析
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最佳实践指南
根据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最佳实践 指南。
培训与教育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教育,提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 能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
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CRBSI的诊断原则
短程导管(置管< 14 d) , 包括动脉导管
7. 短程导管尖端培养,推荐应用滚动平皿法作常规微生物分析。
8. 对可疑肺动脉导管感染的患者,应作导丝顶端养。 长程导管(置管> 14 d) 9. 导管插入部位和导管中央培养出相同细菌的半定量细菌培 养菌落计数< 15 CFU/平皿, 高度提示导管不是血流感染的
a. 具有中心静脉插管的病人
b. 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白细胞总数升高或中 性粒细胞增高 c. 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 d. 无其他明确的感染 e. 穿刺点出现红肿热痛,需拔管做细菌培养
诊断为CRBSI
肺炎克雷伯菌?继发性CRBSI? 什么情况下怀疑CRBSI? 什么情况下拔管? 拔管后是否不需使用抗生素?
3. 对于 CVC 应作导管尖端培养,而非皮下节段培养。
CRBSI的诊断原则
4. 对抗感染导管尖端的培养, 需使用含抑制剂的特殊培养基。
5. 导管尖端5 cm 节段半定量培养细菌计数>15 CFU,或导管
尖端肉汤定量培养细菌计数> 102CFU/平皿可排除定植。 6. 当怀疑导管相关感染,并且导管出口处有渗液者,应用拭子 擦拭渗出物作培养和革兰染色。
c. d. e.
中心静脉导管合并金葡菌感染时应该立即拔除导管,并需明 确是否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推荐级别: B)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建议拔除中心静 脉导管(推荐级别:D) 念珠菌导致的导管相关菌血症时,建议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推荐级别:A) 。
CVC引发CRBSI的防治措施
立即拔管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立即拔管就能使
(3)不具有其他明确的感染灶; (4)外周血细菌或真菌培养至少1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一、概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 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感染途径1.外源性感染细菌通过穿刺点沿导管爬行进入患者体内。
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
(1)操作技术:与医护人员穿刺技巧有关,穿刺次数与静脉炎的发生呈正相关。
(2)无菌技术;无菌操作不严格,易将细菌在操作过程中带人血液循环,且由于长期留置,易造成细菌感染的通道。
皮下隧道转移是造成血管内感染的主要方式。
(3)维护技术:如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保护不当而被污染,或连接输液器时消毒不严格、不彻底;更换敷贴时消毒不严格,均可将细菌带入管腔而引起感染。
2.内源性感染导管内节段菌落移生。
新生儿输液时出现发热、寒战,但外周及穿刺点无异常;或无临床症状,但血培养及导管培养阳性。
(1)年龄:新生儿血管管腔较细,所以导管对血管内膜损伤刺激较大,故发生静脉炎概率较高。
(2)免疫力: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
(3)血管选择:穿刺部位红、肿、痛的出现与穿刺血管的粗细有关。
穿刺针较粗,对血管刺激性较大。
三、危险因素(1)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时间越长,感染发生率越高。
(2)置管部位:不同的穿刺部位,感染率也不同。
下肢深静脉无静脉瓣,尽量避免下肢穿刺,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放置静脉留置针更应慎重。
(3)细菌定植情况:使用静脉内营养时高渗溶液是细菌生长的良好培养基,而且在配制过程中可能造成溶液的污染,引起菌血症和真菌血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管血流感染是经过什么途径的?
文章导读
导管血流感染的情况其实就是说患者出现真菌血症,这个疾病比较明显的症状
就是身体会有发热的表现。
引起导管血流感染的情况是有多种原因的,比如腔外途径污染、腔内途径污染还有接头及液体污染等等,大家不妨从这些病因里面去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
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
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
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CRBSI的发病机制1、腔外途径污染:
大多数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感染是皮肤定植菌迁移所致。
细
菌来自皮肤穿刺处周围,因穿刺道毛细血管作用使细菌具有向体内渗入趋势,静电作用将
细菌吸附在导管外壁。
据报道,插管后7-9天内就可以有细菌移位生长。
2、腔内途径污染:
血栓形成:导管植入后,体表创面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壁沉积,
细菌可粘附其上,并迅速形成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形成血栓,发展为细菌移位生
长和感染。
接头及液体污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任何利用静脉导管进行诊断、治疗的无菌技术
失误,均可使病原菌通过污染的接头或液体进入腔内定植。
革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细
菌的感染常与输注溶液的污染相关。
内源性污染:细菌来自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细菌可经血流种植在管尖形成的纤维
套中而导致感染,常见于ICU长期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
二、CRBSI的决定因素
1、导管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