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合集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愈发重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质量和内容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背景介绍中,我们需要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需要不断进行更新和优化。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如何结合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和技术,优化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建设,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

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内容以2000字为目标进行撰写】。

1.2 研究意义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对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新阶段。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学管理中,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本研究对于指导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当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研究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研究

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高等教育界的重视。

混合式教学模式,即将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将传统教学向现代化、信息化、个性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

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获取教材和学习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同时保持传统面授教学的交流和互动,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全面、自主、个性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瓶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面授教学为主,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培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质量不稳定。

此外,高职院校教学鲜有有效的教学反馈机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及其优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资料,并通过在线咨询为学生提供即时帮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采用“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如问题解决、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教学资源共享。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面授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2.学习自主。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互。

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交互和互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产教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对策两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1.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职院校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大多数师资力量都集中在本科院校,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这使得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无法提供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支持,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就业能力。

2. 企业参与度不高。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互动,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参与度不高。

一方面,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不愿意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一些企业虽然愿意参与产教深度融合,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无法提供长期的合作和支持。

3. 教学资源不平衡。

在产教深度融合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和企业合作开设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并提供相关的实践基地和设备。

由于资源的不平衡,很多高职院校无法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环境和设备,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体验。

二、产教深度融合的对策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组织专业技术比赛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可以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案例和实践机会。

产教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克服困境的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科学的对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企业参与意识和提升教学资源配置,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顺利发展。

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

2023年11月第26卷第21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Nov.,2023Vol.26,No.21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广泛宣传。

尤其对国家、省级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教师予以大力宣传表彰,将他们先进的育人经验、教学成果总结推广。

对在国家、省级竞赛中获奖的指导教师,在职称评聘上权重加大,对获奖学生团队在奖学金上予以倾斜,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氛围。

同时对信息化意识不强的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深入、持续的专业培训指导,提升其教育信息化意识与能力。

3 总结与展望教育融媒体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数字化融合教育将成为新常态,教育科技将改变教育行业格局和价值链。

教学过程的时空拓展、教学管理的数字支持、教学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可视化教育平台的支持、智能设备管理云平台、学生学习行为管理平台,这些都会促进教育信息化2.0的升级,其目标是:“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4]。

高职院校要想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不被淘汰,唯有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与信息化建设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1]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2]胡亚荣.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12-14.[3]王立华.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原因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4]骆参驹.基于大数据环境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构建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20-122.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宋胜红,肖 雪,张圆梦,袁丽莉(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 210019)[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为主线,探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扩展现实等技术在职业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并参考国家及行业规范,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围绕教学、管理和评价三要素,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思路。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高等教育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一大领域,正在全面受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局面。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一方面在于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另一方面在于高校教师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高校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各高校都基本建立了校园网和相关信息化设施;而且高效的管理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不断开发出各类管理和支持系统。

因此,当前更为紧迫的是如何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的信息化。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更有利于加快信息的传播,扩大受教育者的规模,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

教育技术作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最迅猛、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为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崭新的空间。

职业教育对教育的发展和增强综合国为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与传统教育相比,职化教育更重视的是对人才专业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难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教育、时代进步及工业三者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开展职院校教师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显得极为迫切。

本项研究在分析教师专业发展和国内外有关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发展阶段、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发展策略。

2.课题界定教学能力。

所谓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质上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如产教资源匮乏、合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存在的困境,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促进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1.2 研究意义产教深度融合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机构,产教融合对于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产教融合能够有效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能够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研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对策,有助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提供可行的改进方案,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升我国技术人才培养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互依存的合作模式,通过共享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共同研发项目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

这种模式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关系,更是双方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

在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中,学校不再是独立于企业的教育机构,而是与企业密切结合,共同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这种合作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产学矛盾,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实践,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2020年12月第19卷第35期Dec.2020Vol.19No.35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卢婷,任加慧,付景芳(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南京210036)摘要:混合式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混合式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具体目标。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结合学院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实践。

基于2019年学院组织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凝练教学特色,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后期改进措施,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530(2020)35-0003-04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日益显著。

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保障职业教育发展。

如今职业教育需要培育社会需求的技术人才,同时要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数字革命正在改变全世界的学习方式,TED、墓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的学习方式方兴未艾。

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好的教师,聆听最好的课程,充分实现教育的公平。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渗透,传统课堂正向“传统课堂+数字课堂”甚至纯“数字课堂”演变。

混合式教学整合了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体验。

融合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自主学习和传统教学融合,更能满足如今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硏究现状分析混合式教学是基于多种学习理论、教学媒体,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混合,以此获得最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发展现状,兼顾论文数量的完整性与质量的权威性,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对文献进一步分析。

检索条件以“高职教育”或“高职院校”并含“混合式教学”为关键词,时间起始不限,截至2019年12月31H,共得到180篇论文。

解读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解读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解读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信息技术是指用于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务管理的提升、学生管理的智能化等方面。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一、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信息技术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线教育、远程教育、混合式教育等。

在线教育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家里或者任何地方参与课程学习,不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远程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地方,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跨时空交流。

而混合式教育则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和高效。

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二、教务管理的提升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还体现在教务管理的提升上。

传统的教务管理往往面临着纸质档案繁多、信息管理不便、数据存储容易丢失等问题,给教务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务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往往采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课程安排、教师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

这些系统可以帮助高校实现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教务管理系统还可以实现院校内外的信息共享,为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及时的数据支持。

通过信息技术,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存在一些困境,影响了其发展。

本文将从产教深度融合的困境和对策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资源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经费限制和政策支持不够,导致高职院校在进行产教深度融合时面临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

2.企业需求不明确。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需要对企业的需求有准确的了解。

实际情况中,部分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的了解不够,无法精确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才,导致产教融合效果不佳。

3.师资力量不足。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来保障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培养。

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

4.制度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机制来规范双方的合作行为和权益保障。

但目前的制度机制在细化操作层面上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导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出现摩擦和纠纷。

1.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增加高职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提高高职院校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的条件。

高职院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

2.加强产教需求对接。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定期开展企业需求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确保产教融合的目标一致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引进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现实中存在一些困境。

面对这些困境,政府和高职院校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健全制度机制,推动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

只有通过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一、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教学模式和方法正逐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适应对人才的需求。

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1 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2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现状当前,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涵盖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教学管理的智能化等多个方面。

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高职教育的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高职教育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与实践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策略制定和实践探索。

2.1 教学内容与资源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数字化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基础。

通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可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同时,数字化资源的更新速度快,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的学科动态和技术发展,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2.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更加多样化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如在线讨论、小组协作、项目驱动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支持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2.3 教学环境与平台的建设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易用的教学平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

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

[收稿时间]2021-12-20[基金项目]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野下广西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素养强化提升研究”(20FDJ010);2020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2020SZ065);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基于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2021GCC04)。

[作者简介]蒙运芳(1971-),女,广西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March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遵循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则,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等方面入手,探索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专业教育;融合;路径[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05-0109-05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专业教育是由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施行的,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

思政课教学应该与专业教育融合,以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一、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随着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和思政课教学的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但也面临着一定难题。

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及对策研究

3 职 教新 干线在 高职 院校 的应 用及取 得成 效
目前 , 湖南省 已建成省级机构空间“ 职教新干线 ”建设 高职 , 学院机构空间 6 、 5个 国家级重点和省级示范性 中职学校机构 空 间9 2个 、 职业 院校师生个 人学 习空 间 3 万 个 , O 另外 , 近 4 0 有 0
4 提 高 建 筑 业 的机 械 化 水 平 。因 现 有 的 建 筑 业 成 本 中人 工 )
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 仅是扩 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的一部分 。 增
值税扩 围 “ 刚刚拉开序幕 ”也 只是 “ , 万里长 征迈 开 了第一 步” ,
真正的重点 、 难点还在 后头。 此次试 点还没有将建筑业列入试点 范围 , 使施工企业有机会 、 时间充分准备 , 有 及时 了解试点行 业 和情况 ,参 照试点行业和企业遇到的问题及 时调整企 业现有的 管理模式 , 以迎接全面的增值税扩 围。
费 占很大 的比例 , 而这 部分却是不能抵扣 的。征收增值税后 , 购
入 的机械设备 的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 ,提高机械化水平后就
能合理地降低税负率 , 还可能会提高产品质量 。 5 在情况允许 的情况下 , ) 控制购买 固定 资产 ( 机械设备 等 )
的时 间。 当企业购买 固定资产时 , 必须合理选择 固定资产 的购进 时机 , 以便 充分享 受进项税抵扣 。一般来说 , 企业在出现大量增
2 职教 新干 线特 点
职教新干线是 国家教育部 、科技部共 同组织建设 的网络学 习互动平台。该平 台体现 了“ 以资源共建共享为核心 , 以教 育实 际应用为带动” 借助 w b . , e20和云计算 等先 进技 术 , 通过租 借云
扣时才开 出给业主 , 免由于抵扣不足造成税款超缴 , 避 税款超缴 后 申请退还是件非常麻烦和耗时的事情。

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和实践

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和实践

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构建和实践作者:仵博何国坤陈锐浩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第23期资源建设文/仵博何国坤陈锐浩作者简介:仵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何国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副主任;陈锐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教育技术部部长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难以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六位一体”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治理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良性发展;构建“六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系,创新具有高职特色的“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制“三层两保障”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实现教学质量评价全面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和教学过程精准化。

在保障机制、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标准规范、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八个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引领教育教学可持续创新发展,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 IT治理信息技术一、案例简介2008年9月,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难以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问题,依托国家示范校项目和国家行业标准研制项目,依据联通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理论,项目组对构建教育信息化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

2012年3月,项目组研制的高职信息标准被采纳为国家标准。

经过七年的持续实践,探索出一套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提出以战略治理为目标、以机制治理为保障、以数据治理为核心、以安全治理为重点、以服务治理为目的、以项目治理为手段的“六位一体”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IT)治理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围绕教学环境改造、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平台搭建、教学模式创新、标准规范研制、信息素养提升六个方面,构建了“六维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体系,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三是研制了“三层两保障”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汇聚教学平台、评价系统、课堂行为(含视音频)等课内外数据(消费、考勤、奖惩、社团活动、智能监控、网络行为等),通过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分析,为教与学提供全面精准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布合丽其木·阿布力孜(新疆喀什教育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建设工作,能够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特意围绕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进行了探究,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是目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加强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教育发展与改革。

实现这一目的,仅仅只是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

现如今信息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计划应用上,而是对教育发展带来动力,让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变革。

所以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改变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并结合实际的社会发展需求,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极大程度突破传统的教学活动限制,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只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才能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到达教育公平目的。

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还对创新教育模式和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独特作用。

二、现阶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的高职院校存在着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硬件建设处于领先地位,这就导致了软件不足,并且利用率也不高。

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有着很好的硬件设施,但是现在这些设施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应用,其利用率也不高,使得大部分的资源得到了浪费。

在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各大院校教学资源的差距就较大,共享变得困难。

教育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讨

教育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讨

教育管理JI A O Y U G U A N L I教育信息化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探讨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学院赵艳丽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教学方式、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必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技术;信息素养;信息化融合随着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提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作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因此,需要加快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推进质量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化职业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国内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国外职业教育信息化状况美国的职业信息教育处于领先地位,其把发达的信息技术注入到职业教育中,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更是把网络信息化渗透到千家万户,建立远程网络社区,教师在网络社区里进行远程培训指导,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1];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备受关注,并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

其在2016年提出了“职业教育4.0”倡议,主要目的是推进数字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大数据,提出多种多样的个性化解决方案;澳大利亚职业院校探索建立雇主数据库,给学生提供工作场所,提前体验企业的各种工作;瑞士引导师生群体熟练掌握信息化技能,建设了数字化实验室、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室,编著了信息化的立体式教材,采用了信息化学习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2]。

(二)国内职业教育信息化状况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其不断研发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学资源整合融通。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中,首先需要探讨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技能培养的需求,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引入能够为教学带来更多可能性,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研究背景部分还需要探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

国外已有许多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国内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亟需加强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可以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内容结束】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分析其对教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影响,从而为高职院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通过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状况,可以了解目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研究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实践案例,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高职院校未来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推动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机结合。

1.3 研究意义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人工智能+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人工智能+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研究

“人工智能+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例如一刀切的授课模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师资源有限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针对高职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的结合将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高职学生作为就业市场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高职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实践等问题,旨在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研究的核心所在,通过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个性化教育领域,尤其是高职教育系统,尚处于探索阶段。

本研究将有助于填补相关领域的知识空白,为高职教育个性化学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通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研究结果还可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意见,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将为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指导,为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加系统地探讨人工智能+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我们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个性化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1绪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相匹配、相适应,主动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是高等职业教育核心的功能与价值。

产教深度融合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产教深度融合的内涵。

在宏观层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区域经济的产业整体发展规划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微观层面,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要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职业能力标准、生产过程相互衔接。

近两年来,虽然从国家到各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产教融合发展的宏观政策及意见,高职院校也已逐渐认识到产教深度融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做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内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等与企业产品生产、提供社会服务等活动融为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俨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2产教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2.1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条件,不研究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需求,不实际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热衷于追逐热点,追求规模和数量,专业设置带有盲目性,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脱节,关联度不高。

一方面,传统的办学模式根深蒂固,大部分专业在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师资力量上已不能适应产教深度融合发展需求,专业集群不足,缺乏行业特色,对行业动态发展的研究存在缺失,学校不愿意脱离原有的“舒适区”进入专业改革的“阵痛区”,依靠自身的惯性力量调整难度大,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出现脱节,造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即使高职院校在初期对市场人才需求做了正确的预测,开设了相应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对口人才,但是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而技术升级迭代和产业转型发展使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仍然难以适应产业需求侧的发展。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

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定义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协同培养具有适应某个领域就业市场和企业要求,具备实践经验和实用技能的专业人才。

也就是说,高职产教深度融合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共同目标、共同发展、共同提升和共同创新基础之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职产教深度融合的影响与作用。

1. 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向产业需求靠拢高职产教深度融合通过对接教育和受教育两个环节,促进教育资源向产业需求靠拢。

首先,教育方面,这种模式让教育资源贴近了实际产业需求,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具体项目中学习和成长,全面提升了专业素养和认知水平。

其次,产业方面,这种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满足企业人才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需求,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2.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专业性高职产教深度融合有效地改变了传统高职教育的束缚,注重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例如,教育与产业中的专家或实践经验丰富的职业人提供的实践教学和培训,使高职教育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精神。

同样的,企业也得到了优质和专业的人才,帮助企业更好地推动发展和转型。

3. 推动就业机会及择业导向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高职教育质量和专业性,也推动了就业机会及人才择业导向的发展。

其实,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最好的机会,同时也创设最佳的职业导向。

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尤其是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例如新兴IT行业、高端制造业等。

这样,学生在学业和实习经验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多一份保障。

另一方面,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互动,也使得企业有机会去培养和挖掘合适的人才,通过人才与企业的紧密联系,推动企业发展和创新。

总之,高职产教深度融合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16期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B1316020。

作者简介:郭启臣(1977-),男,黑龙江延寿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工学硕士,从事市政工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16.093
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郭启臣
李宝昌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融合过程中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本文对其融合的原则和途径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融合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6-0134-01
中国图书分类号:G712;G434文献标志码:A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1融合过程存在的问题1.1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时间比较短,应用水平比较低。

部分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因此,要转变思想,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

1.2信息技术使用泛滥
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使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信息技术滥用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

因此,要摆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

1.3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信息基础设施陈旧,网络设施不健全,教育教学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不高。

因此,要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1.4教育信息资源严重缺乏
高职教育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源库的数量较少。

二是资源库的质量不高。

三是资源库更新不及时。

1.5教师队伍信息化能力不高
高职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偏低,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在高职院校,能够真正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不多。

2融合应遵循原则2.1统一规划原则
在信息化建设时,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都要在学校的统一规划下进行。

否则,学校的各系部各自为战,会出现重复建设,将会造成极大的浪费。

对于建设资金本来就不多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捉襟见肘。

2.2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原则和分步实施原则应该有机结合在一起,制定好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按照目标分步实施。

2.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硬件、软件、资源、应用等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相互分离而失去意义。

2.4共同建设原则
共同建设原则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企业、厂商的共同参与。

使建设的成果能够尽量满足各方的需求。

3融合的途径
3.1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化课程、微课、慕课、精品在线课程、共享资源库建设等项目都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内容。

3.2信息技术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有些实践课程可以比较容易的实现,可以高度还原工厂或者施工现场的实际工作过程。

但是,有些实践教学受到资金、设备、场地、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根本无法在校内或校外按照实际项目完成。

3.3信息技术与竞赛深度融合
全国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大赛,比如教师的微课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等;学生的信息化大赛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物联网技术应用、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虚拟现实(VR )设计与制作、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等。

3.4信息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深度融合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一是,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愿意去作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是,要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的能力和素质。

三是,制定政策,对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给予奖励,鼓励他们进行信息化建设。

3.5信息技术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是对外进行社会培训。

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大部分的培训是以传统形式的面授为主。

要逐步建立网络培训平台,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在线培训,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范围。

3.6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可逐步建立健全校园网、办公网系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招生考试系统、课程平台系统、微信平台系统等。

综合论坛
·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