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生物学温度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生物第一章第五节两栖 动物和爬行动物》
目 录
• 两栖动物 • 爬行动物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对比 •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现状与保护 • 研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意义
01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能 爬行、幼体在水中生活并用鳃 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并用肺
两栖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两栖动物的成体和幼体分别适应了不同的生态环境,这种适应表现在生理、行为 和生态等方面。
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保护、调节体温、呼吸和感觉等功能,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 件。
两栖动物通常具有较小的体型和灵活的身体结构,使其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 繁殖。
两栖动物的繁殖与发育
两栖动物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和卵胎 生两种,其中大多数两栖动物为卵生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繁殖和生长周期各不相同,部分物种具有社会性行为和特殊的生殖 方式。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存威胁
01
02
03
环境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等导 致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 栖息地破坏、水质恶化, 影响其繁殖和生存。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栖动 物和爬行动物的栖息地逐 渐缩小,部分物种面临灭 绝威胁。
。
两栖动物的卵通常具有特殊的保护构 造,例如壳或卵膜等,以保护卵不受
环境损伤和天敌的侵害。
两栖动物的幼体在水中生活,通常以 鳃呼吸并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和小型 水生生物。随着生长,幼体逐渐发育 出四肢并登陆生活,最终成长为成体
。
02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的定义与特征
爬行动物是一类四足动物,通常具有鳞片、爪子和腹鳞等特征,它们的 体温调节方式为变温,主要生活在陆地上。
植物栽培学复习内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植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植物栽培学的性质:植物栽培学研究的是在大田条件下或有控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植物生产是农业生产中的第一性生产,是种植业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植物栽培学任务:研究所种植植物的合理布局、科学经营、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植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解决获得实现高产、优质、稳产和低成本的措施和理论依据。
第二节植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总产的增加的主要原因: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应用3.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作物栽培科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总结农民劳模的栽培经验(2)单项高产栽培技术(3)作物规范化、指标化进行综合栽培技术(4)作物持续增产和优质高效的综合栽培技术以及作物生产管理的计算机决策系统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的进步农艺防治为主(包括轮作换茬、耕作和人工防治等)化学药物防治为主生物防治技术迅速发展,单项防治与综合防治并重时期除草剂的大面积推广,杂草为害程度显著减轻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平均递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年均递增堤防、水库和配套机井建立了商品粮基地、棉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基地的生产条件。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荒地开垦及防沙、治沙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一)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作物生产的中心任务仍是提高耕地的生产力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从单纯注重饮食能量安全转向能量安全和营养安全的结合。
4.经济高效目标(二)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1)作物信息技术(2)优质高产高效技术(3)可持续生产技术第三节植物(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植物感温特性分类:喜温植物、耐寒植物(二)按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1、长日照植物2、短日照植物3、中日照植物4、定日照植物(三)按植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1、C3植物2、C4植物3、CAM(景天酸代谢)植物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根茎类作物)(二)工业原料作物(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类作物(三)饲料及绿肥作物(四)药用作物四、按作物播种季节分类:春播作物春播作物秋播作物秋播作物五、按收获季节分类:夏熟作物、秋熟作物第四节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分区(二)我国的作物的分布作物种植面积依序为:稻谷、小麦、玉米、薯类、大豆、油菜、花生、棉花、烟草、甘蔗、甜菜和麻类水稻分布:南方主要为籼稻,北方主要为粳稻。
第五节生物学温度
第五节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一、生物学温度(一)生物学温度所有对生物生命活动起作用的温度称为生物学温度。
(二)三基点温度、生物学伤害温度和生物学致死温度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1、、生物学最低温度:某一生理活动过程起始的下限温度。
2、生物学最适温度:某一生理活动过程最旺盛和最适宜的温度。
3、生物学最高温度:某一生理活动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
4、生物学伤害温度和生物学致死温度:是使植物或树木受到伤害或致死的温度。
其温度值或者在生物学最低温度以下,或者在生物学最高温度以上。
二、界限温度对植物包括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有指示和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在农业和林业上也称为指标温度。
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的积温多少,对于农林业生产包括作物或树种布局、栽培方法和季节安排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
常见的界限温度有0℃、5℃、10℃、15℃、20℃。
0℃表示土壤开始冻结或解冻,0℃以上持续日数为温暖期,0℃以下持续日数为寒冷期。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初日)表示土壤解冻、积雪融化、耕作开始;秋季日均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终日)表示土壤冻结、田间耕作结束。
日均温稳定大于0℃的持续期称为适宜农耕期,也是农林业的生产期。
5℃表示在温带大多数农作物、果树和树木开始生长或停止生长的界限。
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5℃以上,到冬季稳定下降到5℃以下,这一段持续期作为生长期长短的标志。
这个时期称为生长期(growth period)。
10℃以上表示农作物和大多数温带树木活跃生长,所以把10℃以上持续期称为活跃生长期。
15℃以上持续期是喜温作物和喜温树种的活跃生长期。
20℃以上的持续期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和树种的活跃生长期。
三、积温(一)定义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推荐文档
②化学渗透趋势转运系统;③基团转移。
四、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简答)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8,霍乱弧菌最适pH值为8.4--9.2。
3、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气体: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
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5、渗透压: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繁殖方式----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繁殖速度----繁殖一代所需时间(代时)约20-30min。
但少数细菌代时较长,如结核分枝杆菌代时为18小时。
2、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繁殖规律----生长曲线迟缓期:细菌被接种培养基的最初一段时间,主要是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此时细菌体积比较大,含有丰富的酶和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期:细菌分裂繁殖最快的时期,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研究细菌的最佳时期。
稳定期: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代谢产物的堆积,繁殖数与死亡数几乎相等。
活菌数保持稳定。
一些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
衰退期:繁殖变慢,死菌数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发生改变,生理活动趋于停滞。
第三节细菌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一、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能量代谢活动中主要涉及ATP形式的化学能。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五节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课件
4.影响光合速率的重要因素 (1)光强度:光合速率随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光合作用 已达到光饱和点时的速率,即光强度再增加,光合速率也不会增加。因为在光饱 和点的光强度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已达到最快的速率,所以光强度再增加也不能使 光合速率增加。
(2)温度: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光合作用对温度比较敏感, 温度过高则酶的活性减弱或丧失,所以光合作用有一个最适温度。 (3)CO2浓度:CO2直接影响碳反应速率。空气中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光合速率加 快。
④过程减弱,随三碳酸减少②③ 过程减弱,①过程正常进行
光照不变,CO2由不足到充足
④过程增强,随三碳酸增加②③ 过程增强,①过程正常进行
特别提醒 a.以上分析只表示条件改变后短时间内各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而非长时间。 b.以上各物质变化中,三碳酸和五碳糖含量的变化是相反的,NADPH和ATP含量 的变化是一致的。
问题1 光照几毫秒后停止光照,光反应和碳反应是不是都会马上停止? 提示 停止光照后,光反应马上停止,碳反应在消耗完光反应产生的ATP 和NADPH后会停止。
问题2 光照停止后,短时间内NADPH、ATP、三碳酸、五碳糖的量如何变化? 提示 NADPH、ATP减少,三碳酸增多,五碳糖减少。
1.对光反应与碳反应认识的4个误区 (1)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碳反应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两个过程,没有光反 应,碳反应也无法进行。 (2)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真核生物中一定为叶绿体,在原核生物中为细胞质中含有 光合色素的光合膜。 (3)光合作用过程中,ATP提供能量;NADPH提供能量并作为还原剂,是氢的载体, 提供氢。 (4)三碳糖或五碳糖的组成元素中有磷。
3.正常实验结果分析 (1)从色素带的宽度可推知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胡萝卜素。 (2)从色素带的位置可推知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小:胡萝卜素>叶黄素>叶 绿素a>叶绿素b。 (3)在滤纸上相邻色素带间,距离最近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与叶绿素b,距离最远的 是胡萝卜素与叶黄素。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五章第五节 氰化物
毒性
剧毒!
CN-可抑制多种酶活性,与细胞呼吸酶 亲和力最大,能迅速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 Fe3+结合,使其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呼吸 链中断,引起细胞内窒息。
二、代谢和生物监测指标
• 氰化氢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高浓度蒸气和 氢氰酸液体可经皮肤进入。
• CN-绝大部分在硫氰酸生成酶(rhodanese)催化 下与体内供硫化合物(胱氨酸、半胱氨酸等)作
3.注意事项
(1)显色温度应保持在25℃以上,吡啶- 巴 比 妥 酸溶液临用新配,放置时间长影响吸光度值。
(2)CN-同样会显色,测出的结果是CN-和CSN的总量。
(3)pH控制在7.0作用。
项目 一氧化碳
代谢产物 碳氧血红蛋白
二硫化碳
2-硫代噻唑烷-4-羧 酸 (TTCA)
氟
碘 氰化物
硫氰酸盐
物在580nm处有可见光特征吸收。 • 本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mg/L(0.10ml尿样);测定
范围0.1~2.0μg。
2.测定方法
0.2ml氯胺T,混匀,密塞
放置5min后,加入2ml 吡啶-巴比妥酸溶液
0.10ml正常人混合尿 2ml PBS(pH7.0)混匀
25℃显色20min
光度测定(580nm)
生物监测指标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 终末呼出气中CO 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 终末呼出气中二硫化碳
尿氟,血氟,发氟
血碘,尿碘 尿硫氰酸盐
Hale Waihona Puke 第五节氰化物Cyanide
一、理化特性
• 氰化物:分子结构中含有氰离子(CN-)或氰基的 一类化合物,包括无机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
• 氰化氢 : 无色气体,有苦杏仁味。易溶于水、乙醇 和乙醚。其水溶液氢氰酸为无色液体。在空气中可 燃烧。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五节 沙门菌属
抗原成份
2. H抗原:
▪ Vi抗原位于菌体的最表层,包围了O抗原,可阻碍 O抗原的血清学凝集试验。
▪ 破坏Vi抗原:100 ℃ 10min ▪ 含有Vi 抗原的沙门菌:
伤寒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
变异性
• S-R变异: 光滑型-粗糙型 • H-O变异: 有鞭毛-无鞭毛 • 位相变异:双相型-单相型 • V-W变异: 失去Vi抗原
橼
名
糖
氢
红
酸
盐
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 —/+ — + — —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 +++ — + — ±
鼠伤寒沙门菌
+ + — — +++ — + — +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 + — — + — + — +
猪霍乱沙门菌
+ + — — +/— — + — +
伤寒沙门菌
+ + — — —/+ — + — —
去氧胆酸钠、酚红指示剂等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 (血平板)
伤寒沙门菌菌落特征 (SS平板)
不产H2S的沙门菌落特征:无色、 半透明、小菌落(MAC平板)
XLD平板:不发酵乳糖的沙门菌志贺菌(红色菌落); 产生硫化氢的沙门菌(黑色菌落); 发酵糖类产酸的大肠杆菌(黄色菌落)
第五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① 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恢复力强
恢复力弱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②、生物个体小,繁殖快。能以休眠方式渡 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6、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 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 虫吃光,而没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得较好。造成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C )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食物链被破坏 D.缺水干旱 7、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A.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缺水干旱 C.自动调节能力 D.食物链被破坏
丁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甲 乙 丁
丙 甲
丁
乙 丁 丙
A
B
C
D
6、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 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其 中:甲图表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种群 增长曲线;乙图表示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 产量的关系,图中的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 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负反馈调节 兔与植物的关系
兔的数量增加 兔吃大量植物 兔因饥饿死亡
兔吃少量植物 植物减少
兔的食物增加
植物增加
结果: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 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范围:生物群落内部、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正反馈
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 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 一系列的变化,反过 来加速最初发生变化 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恢复力强
恢复力较弱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第五节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一.单细胞生物1)衣藻(植物)单细胞藻类,生活在发绿的池水中。
比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同和不同:(2)两根鞭毛:能自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2)草履虫(动物)(太阳虫,痢疾变形虫等等)(1)草履虫多大:大约0.3mm (2)形状:像倒转的草鞋(3)区别前后端:钝圆的一端是前端(4)介绍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学生观察结构可以猜测功能):纤毛:进行运动胞口: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一侧,有纤毛食物泡:食物进入胞口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伸缩泡:排出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个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表膜:可进行呼吸,并排出含氮的废物收集管:收集水和含氮的废物(5)草履虫的生活习性捕食:纤毛把食物送入胞口消化:食物 胞口 胞口末端 食物泡内笑话呼吸:表膜排泄:表膜和胞肛 应激性总结:单细胞生物一般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生活在水中。
3二.细菌和真菌1)认识各种各样的细菌引入:食物为什么会变味或发臭?(1)细菌:单细胞生物 大小:0.3-2.0微米细菌团:菌落——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2)细菌的好处:酸奶——乳酸杆菌 酒——发酵,酵母菌 ……细菌的坏处:太多了(生活中其他的例子)(3)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所以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要依赖有机物生存。
(4)细菌的分类(根据形态不同):球菌:形状为球形。
如葡萄球菌。
杆菌:形状为杆状。
大肠杆菌,乳酸杆菌。
螺旋菌(弧菌):形状为螺旋状。
霍乱弧菌。
2)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有细胞核的都是真核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青霉菌,面包霉等等)食用菌—>大型的真菌:可食用,如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大肠杆菌)。
5.第二章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五节细菌的人工培养
一、培养细菌的方法
分离培养
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 ,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称为分离培养。
菌落
一般经过18~24小时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 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二、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二、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一)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
三、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三)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通过分离培养,细菌可在固体培养 基上形成菌落。不同细菌大小、形 状、颜色、气味有助于鉴定细菌。 细菌的菌落一般分为:光滑性菌落、 粗糙性菌落和黏液性菌落。
纯培养
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可生长出来的大量的纯种 细菌,称为纯培养。多用于某些菌种的扩増。
二、培养基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 合营养物础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厌氧培养基
按其物理状态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培养细菌的方法:分离培养,纯培养 培养基要求:营养物质、pH、渗透压、温度、气体 培养基的分类:营养组成和用途、物理状态 细菌培养用途:医学、工农业、基因工程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学习 目标
掌握 培养基的要求,菌落的概念,培养基的分类 熟悉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了解 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第五节
第三、五节 微生物影响因素及其控制
(一)微生物生长的三个温度基点
从微生物整体来看,生长的温度范围: 从微生物整体来看,生长的温度范围: 一般: 一般:-10 ℃ ~100 ℃ 极端下限: 极端下限:-30 ℃ 极端上限:105~300 极端上限:105~300 ℃
对于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有其生长温度三基点: 对于特定的某一种微生物,有其生长温度三基点:最 最适、 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低于此温度, 最低生长温度:低于此温度,微生物不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生长最快, 最适生长温度:生长最快,代时最短 最高生长温度:高于此温度,微生物不能生长。 最高生长温度:高于此温度,微生物不能生长。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控抑控控高控控控
杀高
抑抑
除高
消消 (部部杀高)
高高 (彻彻杀高)
防防 (抑抑抑防抑抑抑)
化化 (抑抑抑抑抑抑抑抑高)
杀高
溶高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
(一)高温灭菌 辐射灭菌 (二)辐射灭菌 (三)干燥 (四)过滤 (五)渗透法 (六)超声波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
(一)消毒剂和防腐剂 (二)化学治疗剂
2干燥热空气灭菌法: 干燥热空气灭菌法:
将物品放入烘箱内,升温至150℃—170 将物品放入烘箱内,升温至150℃ 170 150℃ 维持1 2小时。 ℃ ,维持1—2小时。 特点:由于空气传热穿透力差, 特点:由于空气传热穿透力差,菌体在脱 水状态下不易杀死,所以温度高、时间长。 水状态下不易杀死,所以温度高、时间长。 适用于玻璃、 适用于玻璃、陶瓷和金属物品的灭 不适合液体样品,及棉花、 菌,不适合液体样品,及棉花、纸 纤维和橡胶类物质的灭菌。 张、纤维和橡胶类物质的灭菌。
培养好氧微生物:需震荡或通气,保证充足的氧气。 培养好氧微生物:需震荡或通气,保证充足的氧气。
八年级生物会考实验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会考实验知识点生物是一门涉及实验的科学。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实验技能。
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习来说,实验知识点是必须掌握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生物会考实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 环境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实验生命活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光照和水分是比较容易控制的环境因素。
下面介绍三个实验。
实验一:温度对蠕虫的影响实验方法:将蠕虫放在三个试管中,在不同的温度下观察蠕虫对环境的反应。
温度可以控制在常温、高温和低温。
实验结果:结果显示,蠕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有所不同。
在较低的温度下,蠕虫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在较高的温度下,蠕虫动作剧烈,反应过度;在常温下,蠕虫的反应最为正常。
实验二:光照对虾的影响实验方法:将虾放在两个玻璃容器中,一个容器放在阳光下,另一个容器放在阴凉处。
观察虾的反应。
实验结果:在阳光下,虾会活跃、吃东西;在阴凉处,虾会缩成一团,不活动。
实验三:水分对豆芽的影响实验方法:取两批豆芽,一批保持水分较少,另一批保持充足水分。
观察两批豆芽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保持充足水分的豆芽生长很好,而水分较少的豆芽生长很差。
2. 细胞实验生物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
细胞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特性。
下面介绍两个细胞实验。
实验四:细胞的观察实验方法:取样本(如洋葱的根尖组织),分离细胞,将细胞涂在载玻片上,加上一滴甲苯醛和一滴甲蓝,然后覆盖载玻片并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和形态。
实验五:酵母发酵实验实验方法:将酵母放在一些不同的试管中(如在一些带糖水和水的试管里),将它们放置在恒温箱中。
通过观察和测量产生的气体量,来比较酵母在不同的环境下的发酵能力。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环境下酵母的发酵能力和产生的气体量。
以上是八年级生物会考实验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七年级生物第五节人体能量的供给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解析] (1)花生种子和玉米相比,花生种子含有的脂肪成分较多,而脂肪 的热价最高,因此把相同质量的玉米和花生的种子进行燃烧,花生所释放的 能量要多一些。(2)食物中脂肪的含量越多,它的热价就越高;糖类是主要 的能源物质,含糖类丰富的食物热价不一定较高,因为脂肪的热价高于糖类; 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它们所贮存的能量也不相同。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3.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身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体温过高 或长期发热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紊乱,甚至会危及生命。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典例]根据常见食物热价表回答下列问题。 (1)把相同质量的玉米和花生的种子进行燃烧,__花__生____所释放的能 量要多一些,因为它含有的__脂_肪___成分较多,所以热价较高。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食物的热价是指1 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量 B.食物中脂肪的含量越多,它的热价就越高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含糖类丰富的食物热价较高 D.由于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含量不同,它们所贮存的能量也不相同
食物名称 苹果 猪肉 牛肉 鸡肉 鲫鱼 鸡蛋 鲜奶
热价(kJ/g) 2.43 16.54 7.20 6.99 4.52 7.11 2.89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成年男子 (体重65 kg)
成年女子 (体重55 kg)
以脑力劳 动为主
以体力劳 动为主
以脑力劳 动为主
以体力劳 动为主
平均能 量(kJ) 10 900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课内小结
人 体 能 量 的 供 给
消化 系统
一部分用于细胞的分裂与生长,转变 成人体的组成物质
营养物质
【生物学】第五章 发酵过程及控制
第一节 发酵方式
以上由细胞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生长的微分方程 构成的微分方程组,反映了分批发酵中细胞、基质和产 物浓度的变化情况。对各种不同的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 通过实验研究这三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适当的微分 方程组,就可以对分批发酵进行模拟,进而进行优化控 制,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分批发酵过程一般可粗分为四期:即适应期(也有 称停滞期或延滞期的)、对数(指数)生长期、生长稳 定期和死亡期;也可细分为六期:即停滞期、加速期、 对数期、减速期、静止期和死亡(衰亡)期,如图5-1 所示。
第一节 发酵方式
停滞期的长短,差别很大,短的几乎觉察不到,瞬 间即可完成,而长的要在接种后2~3天才开始生长。种 子一般应采用对数生长期且达到一定浓度的培养物,该 种子能耐受含高渗化合物和低CO2分压的培养基。工业生 产中从发酵产率和发酵指数以及避免染菌考虑,希望尽 量缩短适应期。 (2)加速期(Ⅱ) 加速期(Ⅱ)通常很短,大多 数细胞在此期的比生长速率在短时间内从最小升到最大 值。如这时菌已完全适应其环境,养分过量又无抑制剂 便进入恒定的对数或指数生长期(Ⅲ)。
图5-2 分批培养中基质初始浓度对菌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 发酵方式
(1)得率系数Y 在浓度较低的(A-B)范围内,静止 期的细胞浓度与初始基质浓度成正比,可用式(5-5)表示 X=Y(So一St) (5-5) 式中 so——初始基质浓度,g/L; st——经培养时间t时基质浓度; Y——得率系数,g细胞/g基质 在A-B的区域,当生长停止时,st等于零。方程(5-5)可用 于预测用多少初始基质便能得到相应的菌量。 (2)比生长速率µ 在C-D的区域,菌量不随初始基质 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时菌体的进一步生长受到积累的有 害代谢物的限制。用Monod方程可描述比生长速率和残留的 限制性基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µ=µmax s/(Ks+S) (5-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修改)
细胞中的无机盐
构成叶绿素a和叶绿素b所必需的无机盐离子是( A.Ca2+ B.Fe2+ C.Mg2+ D.Na+ 【解析】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是属于叶绿素,而 Mg2+是叶绿素的核心离子。【答案】C
)
课堂练习
1.下列叙述中最符合自由水生理功能的是( C )
A.作为溶剂,只能使无机盐成为离子状态
B.与细胞内的其它物质结合
比较下表中人体不同器官的含水量,你的结论 是?
组织 器官 质量分 数%
牙齿 骨髓 骨骼肌 心脏 血液
10
22
76
79
83
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
1. 水的两种存在形式
结合水: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 它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大约 占细胞内全部水的4.5%。 自由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 大约占细胞内全部水的95.5%。
脂 磷脂 质
组成元素:C、H、O、N、P 功能: 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组成元素: C、H、O、(N、P) 胆固醇: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在 分 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类 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的 功 形成 能 微生物D: 促进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固 醇
单
体
脱水缩合
温故知新
元素: C、H、O 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核糖、脱氧核糖 脱
水 水 缩 解 合 脱 水 水 缩 解 合
植物: 麦芽糖、蔗糖
动物: 乳糖
糖 类
种 类
二糖: 淀粉:储能物质 植物: 纤维素: 构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多糖: 动物: 糖原: 储能物质
功能: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知识点归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生物学中的两个重要分类,它们在进化和适应生态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对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节中有关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两栖动物的特点及其代表1. 两栖动物是指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上陆地活动的动物。
它们的体表通常光滑湿润,覆盖着黏液和腺体分泌物,以保持水分和湿度。
2.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也可以通过肺和口腔进行肺呼吸。
3. 两栖动物有强大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爬行、跳跃和游泳。
它们的四肢前后相对较短,在陆地上行走的方式更类似于爬行。
4. 两栖动物以昆虫、蠕虫、小型脊椎动物等为食,采用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获取食物。
5. 两栖动物的代表性物种有青蛙、蝾螈和蟾蜍等。
二、爬行动物的特点及其分类1. 爬行动物是指以四肢爬行方式移动的动物,它们的身体被角质鳞片覆盖,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环境伤害。
2. 爬行动物的呼吸方式主要是通过肺进行肺呼吸,有些少数类群还可以通过皮肤进行皮肤呼吸。
3. 爬行动物的四肢较长而坚固,一般为直立式的,可以更加有效地爬行和奔跑。
4. 爬行动物的食性多样,有些类群以植物为食,如陆龟;有些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其他动物为食,如蛇和蜥蜴。
5. 爬行动物根据习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以分为鳄形类、蜥蜴类、蛇形类和龟鳖类等几个类群。
三、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比较1.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能在陆地和水中生活,但两者在生理结构和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异。
2. 两栖动物的皮肤光滑湿润,外界温度对它们的影响较大,需要保持皮肤湿度;而爬行动物的体表有角质鳞片覆盖,能够更好地防止水分流失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3. 两栖动物的四肢短小,适合爬行和跳跃,但在陆地上行动相对较慢;而爬行动物的四肢长且坚固,能够更快地奔跑和爬行。
4.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多样,可通过皮肤和肺进行呼吸;爬行动物主要通过肺进行呼吸。
5. 两栖动物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捕食和食腐两种方式;爬行动物的食性更加广泛,有些以植物为食,有些以动物为食。
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五节
04
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 的基本支架,具有流 动性。
大多数糖类与蛋白质 结合,形成糖蛋白, 除糖蛋白外,还有糖 脂。
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 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 子层中,有的部分可 以运动。
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依据
实验证据
荧光标记实验和电镜观察 都证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结构特征
磷脂分子的亲水头部朝向 两侧,疏水尾部朝向内侧, 与流动镶嵌模型相符。
蛋白质分布
实验证明,蛋白质分子可 以运动,且有的蛋白质覆 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镶嵌在其中。
流动镶嵌模型的意义
流动镶嵌模型揭示了细胞膜的结 构和特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
础。
该模型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 称性,对于理解细胞膜的功能具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本节的难点之一,需要理解其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与 物质跨膜运输的关系。
本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医学应用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在医学中有广泛 应用,如药物研发、疾病诊断和治疗 等。
农业生产
环境保护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 理解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富 营养化等。
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应用。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03
通过实验探究细胞呼吸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
力,提高科学素养。
本节的主要内容概述
细胞呼吸的过程
介绍细胞呼吸的整个过程,包 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的原理
阐述细胞呼吸的原理,即有机 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 分解,释放出能量。
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
探讨影响细胞呼吸的各种因素 ,如氧气浓度、温度、pH等。
第五节温敏突变株
2、富集
(1)抗生素法 加抗生素
非许可温 度下培养
(2)过滤或离心法
非许可温 过滤或离心
度下培养
离心
分离
分离
(3)H3前体法(富集大分子合成缺损TS)
加入H3尿嘧啶
非许可温 度下培养
分离
3、分离筛选
(1)常规法
标记
诱变后的菌悬液 MM(30℃许可) 非许可温度 分离
CM(许可温度下培养)
27℃生长正 常
37℃自溶
第五节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一、烈性噬菌体及其效价的测定 二、温和噬菌体及溶源菌 三、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四、抗噬菌体菌株的特性研究
一、烈性噬菌体及其效价的测定
噬菌体的生活史:吸附 侵入 增殖 成熟 裂解
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侵染性的 噬菌体粒子数。 噬菌体浓度 1、重层琼脂法 2、单层平板法 3、快速测定法 4、斑点试验法
筛选时要注意区分真正的抗性菌株和溶源菌。 溶源菌检测:
少量溶源菌和大量敏感指示菌混合培养,形 成中央有小的溶源菌落,四周有透明圈的特殊 噬菌斑
三、抗噬菌体菌株选育
噬菌体的危害 1、专一性噬菌体获得和纯化
噬菌斑 蛋白胨培养液 重层琼脂法纯化
2、高效价噬菌体原液的制备
10h
10h
过滤器
重层琼脂法纯化 对数期敏感菌 离心 对数期敏感菌
3、噬菌体原液效价测定
用 含1%的 蛋白胨稀释,然后涂布重层琼脂
效价=平均每皿噬菌斑×稀释倍数÷取样值
4、菌株诱发突变和分离
诱变剂 噬菌体
含噬菌体平板
5、液体摇瓶振荡培养
高效 价噬 菌体
高效 价噬 菌体
高效 价噬 菌体
生物化学—核酸的性质
一、核酸的水解
(一)酸水解
对酸敏感性: 糖苷键 磷酸酯键 嘌呤碱糖苷键 嘧啶碱糖苷键
(二)碱水解
DNA一般对碱稳定。
RNA 的磷酸酯键易被碱水解,产生核苷酸混 合物。
(三)酶水解
(1)底物专一性 ribonuclease, RNase deoxyribonuclease,DNase
应用:
是否存在同源基因;
基因拷贝数多少;
基因片段大小…
Northern blot 是一种将变性RNA转移到滤膜上,利用分子杂 交原理研究基因表达规律的分析技术.
Western blot 将蛋白质转移到滤膜上,根据抗原与抗体可以结 合的原理进行的蛋白质分析鉴定方法.
(二)核酸变性的因素 1. 过酸、过碱 2. 变性剂 (尿素,甲醛) 3. 热变性
特点:爆发式
Tm(melting temperature)
称为核酸解链温度(或融解温度)。即加热变性 使DNA双螺旋结构丧失一半含量
C-G%=(Tm-69.3) X 2.44
2. DNA的均一性 3. 介质中的离子强 度
(三)核酸复性(renaturation)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可使两条彼此分开 的链重新结合成为双螺旋结构,使其物理、化 学性质及生物活性得到恢复,这一过程称为复 性。
DNA复性后紫外吸收降低称为减色效应 (hypochromic effect)。
=40 g/ml RNA 测纯度:OD260/OD280
DNA(1.8), RNA(2.0)
四、核酸的变性、复性 (一)核酸变性定义
天然核酸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 双螺旋区的氢键断裂, 变成单链。其紫外吸收 增高,黏度下降,生物活性全部或部分丧失。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的变性。
生态学 (11)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2)问题:一、温度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二、有效积温法则三、生物的温度生态类型一、温度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一)温度耐受限度与温度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是指温度耐受限度中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
不同生物的温度耐受限度和“三基点”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生长在低纬度的生物高温上限偏高,而生长在高纬度的生物低温下限偏低。
有些生物是广温种,有些是狭温种。
(二)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速率例如,在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横断面上,看到明显的年轮。
有的年份宽,有的年份窄,就是植物生长快慢与年际温度变动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植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图2-23 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关系 同化作用呼吸作用有机体增长15131197531毫克/小时0 10 20 30 40 50℃(孙儒泳,2001)二、有效积温法则(一)有关概念1. 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2. 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生物开始生长发育的温度。
温度,只有高于该最低温度后生物才能生长发育。
•温带地区:植物的生物学零度为5 ℃或 6 ℃。
•亚热带地区:植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0℃。
•热带地区:植物的生物学零度为18℃。
3.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气温。
下列数据是某地测定的11天的日平均气温(℃),其中只有5天的日均温大于等于生物学零度,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学零度是10 ℃ )。
210119155131278164. 有效温度与有效积温Ø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Ø特定时段内的有效温度之和称为有效积温。
例如,某农作物生物学零度是10℃,今天的平均气温为25℃,则25℃-10℃=15℃为有效温度。
再例如,请计算下表中11天的有效积温。
21011915513127816可以发现,数据表中只有5天的气温有活动温度即大于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是指这11天中有效温度之和,它等于上述5天中每天的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差值的总和,计算结果为17日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生物学温度、界限温度和积温一、生物学温度(一)生物学温度所有对生物生命活动起作用的温度称为生物学温度。
(二)三基点温度、生物学伤害温度和生物学致死温度三基点温度包括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1、、生物学最低温度:某一生理活动过程起始的下限温度。
2、生物学最适温度:某一生理活动过程最旺盛和最适宜的温度。
3、生物学最高温度:某一生理活动所能忍受的最高温度。
4、生物学伤害温度和生物学致死温度:是使植物或树木受到伤害或致死的温度。
其温度值或者在生物学最低温度以下,或者在生物学最高温度以上。
二、界限温度对植物包括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有指示和临界意义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在农业和林业上也称为指标温度。
该温度的出现日期、持续日数和持续时期中的积温多少,对于农林业生产包括作物或树种布局、栽培方法和季节安排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称为界限温度。
常见的界限温度有0℃、5℃、10℃、15℃、20℃。
0℃表示土壤开始冻结或解冻,0℃以上持续日数为温暖期,0℃以下持续日数为寒冷期。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初日)表示土壤解冻、积雪融化、耕作开始;秋季日均温稳定通过0℃的日期(终日)表示土壤冻结、田间耕作结束。
日均温稳定大于0℃的持续期称为适宜农耕期,也是农林业的生产期。
5℃表示在温带大多数农作物、果树和树木开始生长或停止生长的界限。
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5℃以上,到冬季稳定下降到5℃以下,这一段持续期作为生长期长短的标志。
这个时期称为生长期(growth period)。
10℃以上表示农作物和大多数温带树木活跃生长,所以把10℃以上持续期称为活跃生长期。
15℃以上持续期是喜温作物和喜温树种的活跃生长期。
20℃以上的持续期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和树种的活跃生长期。
三、积温(一)定义植物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所需的累积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二)表示方法1、活动温度和活动积温(1)生物学零度植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称为生物学零度,又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
一般生物学下限温度就是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下限温度:由于温度降低使生物的某种生理活动停止时的温度值。
如作物处于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时,发育停止,但生长仍可维持;而处于生长的下限温度时,生长停止但尚不致受冻害。
不同作物品种和不同生长发育期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是不同的。
用B表示。
(2)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例如林木种子发芽的B =5℃,5℃和5℃以上的日平均温度就是活动温度。
若某天日平均温度8℃,因8℃高于5℃,所以这一天的日平均温度就是活动温度;若某天日平均温度为4.7 ℃ ,因它低于B 值,故4.7 ℃不是活动温度。
(3)活动积温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活动温度的总和。
可表示为: 式中:y 为活动积温;t i ≧B 为活动温度;∑=ni 1为该生育期始日至终日(l -n 日)之和。
2、有效温度和有效积温(1)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例如上例中8℃-5℃=3℃,3℃就是有效温度;而4.7℃低于B 值,该日没有有效温度。
(2)有效积温有效积温是作物或林木某一生长发育期或整个生长发育期内全部有效温度的总和。
可表示为:式中:X 为有效积温;t i ≧B —B 为有效温度。
四、温度与林业生产的关系(自学)(一)基点温度对林木生命过程的影响温度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气象因子之一。
由于它能左右许多直接影响林木生长过程的其他因子,因此,温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不但非常显著,而且甚为复杂。
例如,在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仅直接影响林木体内的许多代谢过程和生物膜的特性,而且还可通过影响蒸腾、光合呼吸速率和能流等而间接影响林木生长。
树木的各种生理活动都必需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进行。
实验证明,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的速度常成一定倍数地增加。
这个反应速度提高的倍数,称为温度系数。
一般树木在零上几度就可进行光合作用,开始生长。
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因树种而异。
针叶树如松属、云杉属为-7-5℃;多数树种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5-8℃,最适温度为25-30 ℃,最高温度为40-45℃。
温度过低,光合作用所提供的可用能量,抵不上呼吸作用的消耗,无法维持生长所需的基本生化过程。
然而,温度过高,酶被钝化,酶控的代谢过程被破坏,并由于高温引起的高速呼吸而过量消耗碳水化合物。
高速蒸腾也使树木体内水分不足,其结果降低树木的生长速度。
温度高于45℃时,一般树木即停止生长。
因此,常把零上几度树木开始生长至45℃树木停止生长的这个温度范围,称为生长温度。
有些树木在低于0℃或高于45℃的温度时,虽然生长停止,但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生存下去,这个温度范围,称为生存温度。
例如亚极带针叶树可在-62℃的气温下生存。
另一些荒漠地区的灌木,能在60℃的气温下活着。
因此各种树木的生长温度和生存温度范围并不相等,其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也不一样。
即使同一种树木,因器官、组织、年龄和生育期不同或其他条件的差异,所要求的温度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以不同树种来说,一般原产于热带的林木,其最适生长温度要比原产于温带的林木高些。
以树木的器官来说,适宜于根生长的温度,低于干、叶生长温度。
不同的生育期,也要求不同的温度条件,大多数树木种子需在。
-5℃开始萌发,6℃以上展叶,15℃以上才能开花。
一般植物在0-35℃的气温范围内,温度升高,生长也加速。
乔木树种对温度适应范围∑=≥=ni B i t y 1∑=≥-=ni B i B t X 1)(较大。
在一年中,从树液流动开始到落叶为止的日数,称为生长期。
不同树种的生长期长短不一样,一般南方树种的生长期较长,北方树种较短,尤其是生长在湿润热带地区的树种,全年都在生长。
在生长季中,各树种生长期变化往往很大,大多数落叶阔叶树,在终霜后开始恢复生长,而在初霜前结束生长,它们的生长期短于生长季。
柳属例外,发芽早、落叶晚,生长活动超过生长季。
常绿树种,特别是针叶树,在霜期内温度较高的日子里,仍有不同程度的生长现象。
(二)积温与林木的需热量林木生长发育除需要一定的平均温度(如年平均温度、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温度)外,还需要一定的积温。
目前较为广泛地应用积温来研究树木各生长发育时期或全生育期对热量的要求。
不同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生长发育期,要求不同的积温。
用积温来表示一个地区树木对热量的要求,比用平均温度表示更优越些。
因为年平均温度不能表示一个地区全年的温度状况。
例如,昆明和南京年平均温度分别为15.6℃和15.5℃,两者没有多大差异,然而昆明四季如春,生长着亚热带森林,树木冬夏常绿。
而南京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生长着落叶林。
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地区季节变温有很大不同,南京夏季7月平均温度为27.4℃,昆明为20.7℃,而冬季1月平均温度昆明为9.5℃,而南京只有2.3℃。
所以用年平均温度作为反映热量的指标,有着较大的缺陷。
采用积温表示一地区热量资源和树木所需的热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既能考虑到温度的强度,也考虑到持续的时间,能较好地反映树木对热量的要求,可作为农林规划、引种、预测等的主要依据。
当然在使用积温时,还应考虑到一些非气象因子对植物发育速度的影响。
还需指出,某些地区对某些树种生长发育所需的积温虽然达不到,然而有时它们还能正常生长,这是因为环境因素有着相互补偿作用的结果。
例如,西藏高原东北部,对某些树种所需的积温达不到,而高原太阳辐射强烈,补偿了积温的不足,从而使这些树种不仅能生长发育得很好,生产量也相当高,每公顷蓄积量达2000m3。
左右。
另外,在某一地区,虽然积温能满足某些树种生长发育的要求,但由于极端温度的限制,仍难以生长。
例如华中一带,积温可以充分满足桉树生长,但因冬季最低温度较低,常常使桉树受到冻害,使引种受到了限制。
在自然条件下,一般对积温要求高的树种,只能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对积温要求低的树种,则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
造成树种的不同地理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森林,同时各地森林的生产力也不相同。
(三)温度与林木的生长1、温度与林木营养器官生长温度对林木营养器官生长的影响是很显著的。
例如,营养芽的形成、休眠以及由它发育为枝条的时间,都与温度密切相关。
许多实验证明,如果夏末温度过低,就会极大地缩短营养芽分化的时间,并且在来年由它发育成的枝条,节间较短,枝条的数量减少。
温度与林木芽的开放、枝条的生长有密切关系,早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
例如,由于每年温度条件的变化,在同一地点的山毛榉芽开放的时间,可以相差36天之多,槭树芽开放时间相差21天,栎树相差24天。
此外,由于地理纬度、地形、海拔高度等的影响,使温度条件产生差异,芽开放的时间随之不同,枝条开始生长的时间也因此而不一致。
温度条件还由于它能调控枝条伸长的持续时间和速度,进而影响枝条的生长。
林木木质部的每年增长量,也受温度的强烈影响。
这是因为温度影响形成层每年开始活动的时间、强度和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造成的。
林木形成层的生长活动,也类似于枝条的伸长,必须有一个临界的低温。
超过这临界低温后,其生长速度便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直至超越某个上限温度后,才开始下降。
在亚热带地西誓高山上的林木,其形成层活动受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超过水分的影响(Sirch,1963)。
2、温度与林木的物质生产林木的物质生产是林木生长发育的基础。
温度对林木物质生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直接影响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又可通过影响与物质生产有关的其他条件而发挥作用。
但总的来说,温度影响林木代谢过程中每种酶的活性,是一种主要的影响。
林木的叶面积、受光态势、非光合部分和光合部分之比值等,对林木的物质生产都会有明显的影响。
而它们又常受制于温度条件。
温度对林木叶面积的影响,是因树种而异,但凡是偏离最适温度的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林木叶面积的扩大,而且这种影响常与种群的发育状态有关。
越是在生育前期,所受的影响越大。
通过对叶面积的影响,温度又进一步影响到林木植株的受光态势。
林木受光态势包括株高、叶片的厚度、形态、排列角度等。
在自然状态下,温度对这方面的影响常与日照长度的影响交织在一起。
在多数情况下,林木非光合部分和光合部分的比,有高温下减小、低温下增大的趋势。
可见,高温有促进同化系统的作用,而低温则有促进贮藏系统的趋势。
在自然条件下,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并不那么显著,在林木光合作用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CO2的固定和还原都会加快,并达到最大值。
此后,这种状况能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下去。
如温度继续升高,光合作用才会因酶的钝化而降低。
与光合作用不同,呼吸作用则易受温度的影响。
各种树木在其可能生育的温度范围内,呼吸作用量有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