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金融改革

合集下载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

金融监管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的金融监管处于极为落后的状态,无法有效监管金融市场,导致了经济的混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集中统一的金融体制,但仍面临着监管体系薄弱、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

为此,中国在金融监管发展上经历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央银行主导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1948年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财政部和国家经济委员会金融科。

人民银行成为中国金融监管的核心机构,负责制定货币政策、统筹银行信贷、管理国库、负责外汇管理,并规定了一系列金融制度。

但由于管理机构单一,法规较少,导致银行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而国家也很难对金融业的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二阶段:金融改革开放时期(1978-1993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市场化改革阶段。

1983年,人民银行开始对金融业进行改革,建立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且开设了外商投资银行。

为了加强金融监管,1985年人民银行又设立了金融监管总局,分工明确,由各机构分别负责不同的监管任务。

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人民银行还加强了对外汇管理的监管力度。

虽然在这一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建立较为完善,但还存在着监管部门职权过大、法规不够完善、内部管理问题等一系列问题。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时期(1993-2003年)1993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规范化发展。

1998年,人民银行和证券监管委员会合并成立了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监督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同时,为了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管委员会,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基本建立完善,但由于中国股市的波动性明显,监管机构还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监管力度。

第四阶段:金融安全稳定时期(2003年至今)2003年后,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力度,强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和风险管理工作。

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历程

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历程

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壮大。

从最初的银行业改革,到股票市场的推出,再到最近的债券市场开发,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历程可谓丰富多彩。

银行业改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银行业的管理制度过于僵化,资本主义化水平低,国营银行对于所有的贷款审批管理对外部有严格的限制,同时,银行间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有限。

因此,中国实施银行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旧有的管理制度,加速金融市场的放开,引导社会资金向高效的银行业转移。

1983年,中国引进GATT协议,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引起了中国国营银行的关注。

1984年底,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意见书正式发布,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中的里程碑。

改革的最大收获是实现了银行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的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此外,国家也逐步完善无限制浮动的汇率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并开始开放国内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的推出1990年初,中国证监会开始组织中国国内股票市场改革。

此时,中国证监会正式成立,并开始掌管中国证券市场。

为了维持国内证券市场有序运作,1990年底,中国证监会开始推出中国股票市场。

这也是中国的股票市场历史上的最初一步。

此时,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比较少,也不存在交易准则和制度。

交易价格由交易员自己定,而且没有任何人能够监督、调整交易价格。

这也导致了1992年和1993年之间多轮崩盘的发生。

然而,在回顾整个历史进程时,至今仍然有很多人看到这种新生市场所能带来的机会。

尽管近年来中国股市经历了几次严重的市场震荡,但人们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未来仍充满信心。

债券市场开发自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了积极的债券市场开发计划,力图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市场规则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市场仍然存在许多潜在的风险。

而且,一些投资者已经发现,近年来中国市场逐渐呈现出资产价值泡沫的迹象。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通知-银发[1993]220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通知-银发[1993]220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通知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的通知(1993年8月12日银发〔1993〕220号)近年来,各级银行计划资金、信贷部门在加强和完善信贷资金管理,保证、金融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一些不法分子把银行资金、信贷部门作为进行犯罪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采取各种不法手段,套取信用,骗取银行资金。

为此,决定今年在金融系统开展“两防一保”工作。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推进金融改革、强化宏观调控的重要决策。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精神和开展好“两防一保”工作,现就切实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问题提出如下要求: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加强信贷资金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信贷资金管理,保证银行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统一,是银行经营的基本目标,是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也是开展“两防一保”工作的目的之一。

这些年,金融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而内部管理没有跟上,责任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出现贷款风险,当事人及有关领导应负的责任不清;有些银行把集团利益和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绕过贷款规模,动用备付金、汇差资金放款,用拆借资金和信贷资金炒股票、房地产等;更有甚者,个别人见利忘义,滥用手中的权力,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搞人情贷款,置国家信贷资金的安全于不顾,为犯罪分子诈骗银行资金开绿灯。

诈骗、盗窃银行信贷资金的大案要案不断发生,造成国家资产的大量损失,败坏了金融机构的声誉,给银行经营造成很大困难,而且不利于金融的宏观调控,因此,加强对信贷资金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精选文档】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精选文档】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回顾一,20世纪80年代: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早期,金融市场领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中只有人民银行一家.当时金融体系最明显的特征是,人民银行既管宏观平衡,又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

80年代金融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改变这一金融组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一些新的金融机构,将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体系分开,构建一个所谓双层银行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央银行专注于宏观调控、金融监管和为银行提供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面向企业和居民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

具体而言,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建立或恢复建立的。

建设银行过去服务于财政功能;中国银行在恢复设立之前实际上是人民银行内部的国际局(对外加挂一个牌子);农业银行当时是一块虚的牌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过去只做进出口方面涉及的货运险,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的下属机构.与此同时,80年代还在探索证券交易.当时没有成立股票交易所,80年代后期有个别证券营业部试点开展了证券交易。

二,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金融改革发展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根据,与国家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相平行,主要特征就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和组织结构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专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已经成立了,但四大行还是专业银行,分别服务于工商业、农业、国际业务和项目建设等行业或领域,相互之间没有充分的竞争.这显然不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同时也难以进行调控。

并且,如果国家在某一领域有政策性要求,如有企业发不出工资,国家要求给予支持,那么四大行也必须负责自己领域的政策性业务.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改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具
体的股改进程如下:
1. 首次试点:1985年,中国决定对外开放金融市场,首次试
点引入外资,允许外资银行设立代表处。

2. 股份制改造:1993年,中国决定开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
制改造试点,首先是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几家试点银行。

3. 股票上市:1996年,中国出台《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试点政
策整顿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暂行通知》,决定对改革试点银行实行股票上市。

4. 平衡多元化股权:股改过程中,政府逐步减少对商业银行的直接持股比例,引入外资、境内机构投资者等,以平衡多元化股权。

5. 三部委征求意见:2018年,中国证监会、银行业监督管理
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设立适用法人治理股权结构的商业银行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改革。

6. 金融混业改革:2019年7月,中国发布《关于深化金融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提出实施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金融混业改革举措,推动银行业的股权结构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改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试点引入外资、股份制改造、股票上市,到平衡多元化股权、征求意见、金融混业改革等。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也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推动力。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1993~1995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提出和改革准备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利率在规定的幅度内自由浮动”;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并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中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商业银行后政策性银行,先批发后零售,先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后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自主权。

✧1996~2000年: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阶段1996年1月3日,启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交易双方在人民银行确定的上限内协商决定,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1996年4月9日,人行首次通过市场招标向14家商业银行总行回购2.9亿元人民币的国债;1997年6月16日,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并放开了债券市场的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21日,央行改革贴现利率和再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

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利率全面放开。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

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方法。

✧ 2000年至今: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进展阶段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开始改革我国外币存贷款利率管理体制,即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300万美元(含300万美元)以上]利率由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制定,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93.12.25•【文号】国发[1993]91号•【施行日期】1993.12.2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国发〔1993〕91号)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国民经济中宏观调控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金融体制。

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一、确立强有力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首要的任务是把中国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的稳定;对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地运行。

(一)明确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职责,转换人民银行职能。

1、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领导、管理金融业的职能部门。

总行掌握货币发行权、基础货币管理权、信用总量调控权和基准利率调节权,保证全国统一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

人民银行总行一般只对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目前主要指专业银行总行)融通资金。

2、按照货币在全国范围流通的要求,需要对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业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跨行政区设置,其基本职责是:金融监督管理、调查统计分析、横向头寸调剂、经理国库、发行基金调拨、外汇管理和联行清算。

(二)改革和完善货币政策体系。

1、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是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备付金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 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 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

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 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

我国汇改历程

我国汇改历程

我国汇改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

汇改是指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汇改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发展和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汇改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78年。

那一年,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放开对外贸易和投资的限制。

随着外贸的不断扩大和人民币对外交流的增加,人民币汇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1978年至1993年期间,我国实行的是双重汇率制度,即“银行间市场汇率”和“外汇指导价”。

这种制度对外贸易和国际资金流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步伐。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统一的市场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措施被称为“一次汇改”。

根据这一制度,人民币的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再干预。

这一改革措施引发了市场的震荡,人民币的汇率大幅贬值。

然而,这一次汇改为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和外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奠定了基础。

2005年,我国再次进行了一次汇改。

这一次汇改被称为“二次汇改”。

在这次汇改中,我国决定将人民币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实施一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使得人民币的汇率更加稳定和可预测,为我国的外贸和对外投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2015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汇改。

这一次汇改被称为“三次汇改”。

在这次汇改中,我国决定进一步加强人民币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币的资本账户可兑换。

这一改革措施使得人民币更加国际化,也为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提升提供了支持。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入融合,我国的汇改历程还将继续。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确保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汇改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1978年的双重汇率制度到目前的市场化汇率制度。

每一次汇改都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进程。

汇改的成果不仅体现在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上,也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国际金融合作提供了支持。

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科目使用说明

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科目使用说明

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科目使用说明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科目使用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行业正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金融企业的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993年颁布的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是我国金融行业会计准则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是对旧有会计准则的全面升级,更是对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和指导。

我们来看一下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对于科目使用的具体要求。

金融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涉及到诸多金融工具的买卖、持有和转让,科目的使用对于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至关重要。

按照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科目使用应当严格遵循债务、权益和成本的原则,同时要求科目的设置和使用要具有一定的细致性和准确性。

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金融企业在科目使用上的一些具体要求。

首先是关于资产方面的科目要求,金融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资产属性,设立相应的科目,比如货币资金、拆借款项、应收款项等。

其次是关于负债方面的科目要求,金融企业应当根据不同的负债属性,设立相应的科目,比如应付款项、预收款项、存入保证金等。

还有关于权益、损益的科目要求,都要求准确、细致地设置和使用相应的科目。

除了这些具体的科目要求,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还对科目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比如在使用科目时应当注重分类、细致和准确性,保证各项科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还要求金融企业在使用科目时要注意会计信息的披露,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外界具有透明度和真实性。

1993金融企业新会计准则对于金融企业在科目使用方面的要求是全面细致的。

通过严格规定科目的设置和使用,金融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作为个人,我对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看来,科目使用不仅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更是企业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只有合理、准确地设置和使用科目,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业是众多领域中取得最为显著进展的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金融业开始逐步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了国外金融机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把原本封闭的金融体制不断推向国际化和市场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8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金融体制掀开了新的一章。

1984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设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与此同时,国务院还下发了“向国权下放财权”的文件,省市、县、区的财政权力得到了相应的增强。

这些做法对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代末,中国的经济改革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自1986年开始实施的“三步走”战略为经济的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基础。

金融体制改革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措施。

1987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合资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金融业迈上了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

二、90年代: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迅猛发展9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证券市场逐步开放。

西方金融机构相继在华成立分支机构,迅速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交易的全球化。

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银行业和证券业最为活跃。

银行业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于1993年推行了金融市场间借贷改革,并开始发展短期资金流动的计划市场和交易市场。

1994年,发改委宣布《非银行金融机构设立和管理暂行办法》。

此举标志着“融资公司”的合法化,金融机构的类型得以进一步多元化。

证券业方面,证券市场逐渐成为经济的重要融资渠道。

1990年代中期,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逐渐取代了银行,成为经济上最为重要的机构之一。

三、2000年代:投资领域的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的金融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金融市场不断扩大,证券市场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信托、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逐渐丰富。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进程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当前的形势及货币政策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当前的形势及货币政策


198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 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
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银行业管理暂行条例》。 1986年7月,人民银行颁布《城市信用社管理暂行规定》。


1990年11月,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交所成立。
1992年10月,证监会宣告成立。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 人民银行指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 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 与此同时,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 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信托、融资租赁、证券、基金)纷纷成立, 相关行业开始出现。
(一)人民银行及县支行职责
一是拟订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承担综合研究并协调解决金融运行中的重 大问题、促进金融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责任,参与评估重大金融并购活动对国家 金融安全的影响并提出政策建议,促进金融业有序开放。 二是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草案,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 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当前的形势及货币政策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邓小平
一、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金融体系的恢复期

1978年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 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成立。
1979年3月,中国银行分离出来,外汇专业银行。外汇局同时成 立。
改革开启。
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 1999年5月,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同年7月,《证券法》正式实施,
对资本市场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1993年感受

1993年感受

1993年感受1993年,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1993年的大背景概述1993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这一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在1993年的重要事件和改革举措1.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对外开放,引入了国际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

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开始启动。

4.我国实施增值税改革,进一步优化了税收体系。

三、1993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消费观念发生改变。

2.就业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3.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得到加强,民生保障逐步完善。

4.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样,流行歌曲、电影、电视节目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四、1993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变迁1.音乐:1993年,流行音乐蓬勃发展,涌现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张学友的《吻别》等。

2.电影:1993年,我国电影产业迎来新一轮创作高峰,涌现出《霸王别姬》等经典作品。

3.电视: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等新节目,开启了电视新闻杂志的新时代。

4.网络:互联网开始在我国普及,人们逐渐接触到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五、1993年与现在的对比和启示1.经济:199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3.5万亿元,到2021年已增长到100万亿元,增长了约29倍。

2.生活:1993年,人们关注的是温饱和小康,如今关注的是高品质生活和生态环境。

3.文化:1993年,文化产品种类繁多,但传播渠道有限;如今,互联网让文化产品传播更加迅速广泛。

4.社会:1993年,社会变革加速,人们面临着观念和价值观的冲击;如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黄金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银发[1993]259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黄金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银发[1993]259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黄金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黄金经济政策问题的通知(1993年9月14日,银发<1993>259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3>63号文件精神,现就调整黄金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调整黄金收售价格问题收购、配售黄金的定价方式,由现行的固定定价方式改为浮动定价方式。

目前黄金收购价格按低于国际市场金价10%的水平制定,黄金的配售价格与国际市场金价一致,并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调剂市场加权平均价换算人民币。

在实行浮动价格政策的初期,由总行根据国际市场金价变动情况确定价格调整的周期和幅度。

随着国家黄金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做到每日公布国家黄金收售价格。

(一)黄金收购价格1、根据近期国际市场金价每盎司375美元的平均价格水平和八月二十三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8.89外汇调剂加权平均价换算,每盎司黄金折合人民币3333.75元(每克107.18元),再按低于10%的水平计算,黄金收购价定为:含金量不足99.9%的,按每盎司30000.37元(每克96.46元)收购;含金量达99.9%以上的,按每盎司3015.79元(每克96.96元)收购。

2、黄金收购价调整后,请各行将此次调价之前的“收兑黄金”帐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按原收购价汇兑,于十一月十五日之前扫数上售总行。

对按新价收购的黄金,要开立新的“收兑黄金”帐户,待积存一定数量后,再按实际收购价上售。

不得将新旧收购价款混在一起上售,这要作为一条纪律,不得违反。

(二)黄金配售价格1、按近期国际市场金价每盎司375美元、以八月二十三日外汇调剂市场加权平均价1∶8.89换算,黄金配售价定为:含金量不足99.9%的,按每盎司3333.75元(每克107.18元)配售;含金量不足99.9%以上的,按每盎司3349.22元(每克107.68元)配售。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

中国金融开放的历程1979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金融领域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也迈出了坚定的改革开放步伐。

20多年来,中国金融不仅进行了重大的体制改革,而且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曾使某些人产生疑问,“中国金融要不要继续开放”。

但是,党中央的坚定信念,中国政府的有力措施,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保证了中国金融在开放道路上继续大踏步前进。

事实再次证明,中国金融开放是完全正确的。

它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在21世纪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最近,中国加入WTO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

这必将加快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迎来中国金融开放的新时期。

第一节中国金融开放的三大历史包袱中国金融是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走上开放之路的。

它们是旧中国的传统金融市场结构;计划经济的高度集中、封闭的金融制度;政府对金融的“冷落”。

正是这三大历史包袱,影响着中国金融开放的步伐和进程。

一旧中国的传统金融市场结构旧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尤其是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促成了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反映到金融部门,其特点有三。

第一,金融市场空间结构的二元性。

它主要表现在沿海和大城市地区与农村地区的分割。

沿海大城市由于交通方便,经济发达而存在着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和机构。

但是,在广大农村边远地区,金融市场极不发达,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货币经济,广大农民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即使用于交换,也往往采取易货形式,不经过货币媒介。

而且,以现代管理方式经营的银行和其他各种金融机构,由于受到政府的管制和干预,金融市场的利率一般较低,按传统方式经营的小规模钱庄、放债公司、民间金融互助会之类的金融机构,活动范围广,不受控制,其利率较高。

但是,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由于信用不高,难以从银行得到贷款。

他们需要筹措资金时,常常采取“入会”方式进行。

总之,在旧中国,金融市场二元结构使金融市场处于严重的分割状态。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金融规模明显扩大,各种不同性质的银行机构遍布全国,承担着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职能,保险机构从小到大、证券机构从无到有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功能比较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部分:1、改革历程的回顾;2、政府对我国金融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的战略部署;3、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理论与存在问题探讨第一部分:改革历程的回顾回顾:从19 5 3-19 7 9年,我国基本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

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

它按行政区划在全国普设分支机构,并统一按总行的指令性计划办事,实行存贷分离、统存统贷。

1979年末开始的经济金融改革,核心是逐步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三个阶段:以金融改革主导思想的变化作为时期划分的标准。

一、1979-1992年,在“开放、搞活”思想指导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改革以邓小平同志“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为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围绕着构建新的金融体系,逐步开放搞活金融市场,建立宏观金融调控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

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也开始生成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构建新的金融体系。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上先后设立了具有经济实体性质的独立经营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1988年初,中央银行提出“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决定继续紧缩银根。

但在不久,央行迫于各方面压力放弃了紧缩政策,再加上价格放开因素,货币、信贷从上半年起迅速增长,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过热。

从9月份开始,央行开始采取带有计划性的紧缩政策。

第一,于9月1日和次年2月1日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并将法定准备金提高到13%,次年建立了备付金制度;第二,整顿结算纪律,严格货币发行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和现金管理;第三,对信托公司开办了两类特种存款,严格压缩了信贷规模,并加紧对信托机构进行清理;第四,严格控制再贷款的资金来源及投向,向重点行业和产业倾斜。

这种政策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转入了一年多的衰退期。

为保持经济增长,人民银行从1989年8月开始放松银根,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3次调低了存贷款利率,加大中央银行贷款的投入量。

1992年后,新一轮经济过热再次出现。

1993年央行首先采取了带有行政色彩的严厉的信贷计划来控制信贷规模;并于5月和7月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除此之外,央行还采取了诸如整顿信托业、加强金融纪律、限制地区间贷款等措施,在宏观上收紧了银根,整顿了金融秩序,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金融机构更多的不良资产,损害了非国有经济,暴露出央行调控能力不足的缺点。

在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开始注意发挥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杠杆作用,并开始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实施间接调控。

再贷款逐渐成为调控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5]。

至此,除尚未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外,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一套间接宏观调控机制手段。

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了房地产热、开发区热、港口机场建设热、集资热,供需脱节令物价飞涨。

1993年全国物价上涨13%,1994年上涨至21·7%,为改革开放后的最高记录,1995年仍高达13%。

当时流行的民谣说:最想的是上岗,最怕的是下岗,最担心的是物价涨。

1993年春天,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这预示着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

中国经济正处于“疲软”的局面:生产衰退、人心不稳,企业间相互拖欠剧增,到处是治理整顿后的未完工程。

由于市场疲软,产成品积压,工交生产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很尖锐,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情况十分严重,像传染病一样困扰着中国经济。

目标: 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离的金融组织体系
举措:1994年后在总需求得到有效抑制的同时,通货膨胀却仍在继续。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八五”期间年均上涨12. 9%,1994年最高时曾经达到24. 1%[11]。

为贯彻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供应增幅和通货膨胀率逐年回落的同时,经济增长却保持了8. 8%的较高水平[12]。

在此期间,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几个大的政策变化有:第一,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对商业银行实行贷款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199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决定从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各商业银行对资
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实行自求平衡,其商业化和独立性大大增加,也标志着中央银行调控手段由直接控制改为间接调控。

第二,199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使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体系和制度逐步完善,货币政策的制定向科学化、民主化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逐步由过去的贷款规模直接控制为主转变为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为主。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办了公开市场业务,标志着一套完整的金融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建立。

金融方面:提高存贷款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20%;重新审查开发区;改革外汇留成制度;停止用“白条”支付农民的粮款;停止地方当局向企业和农民集资;停止出台新的价格改革措施。

党的方针具有如此鲜明的个性,实属罕有,一看就知是出自朱的手笔,但是可以肯定他得到了江泽民的支持。

6月24日,这些办法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发全国执行,成为震撼全国的“十六条”。

这还不算,朱镕基又接连发出了7个指示,把国务院的10个督察组派到20个省区(后来又嫌不够,再增加7个省)。

与此同时,内外舆论一致呼吁,局部服从整体,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保证中央政府政令畅行。

这种将经济与党纪联系在一起的办法,让那些地方的官员不敢放胆胡来。

1993年7月份,朱镕基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身份,把属下银行的主持者都召到北京,命令他们在40天内收回计划的全部贷款和拆借资金。

“逾期收不回来,就要公布姓名,仍然收不回来,就要严惩不贷。


从1994年起实行汇率并轨。

1995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

从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一是1995年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银行会议,颁布16条,从紧缩信贷开始堵住货票进入市场的渠道。

二是果断开仓放粮。

1993、1994两年中央政府放出400亿斤国家储备粮。

由于粮价上涨导致副食品涨价,副食品涨价一项大约影响当时物价的2/3,此举可以说是砸到了通货膨胀毒蛇的七寸上。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还在1993~1995年期间,3次提高粮价,鼓励农民种粮食。

到1995年粮食大丰收,市场上粮食开始供大于求,治理通货膨胀最艰难的阶段总算过去了。

三是砍项目,防止重复建设、调整产业结构。

当时砍项目,砍得鬼哭狼嚎。

成效:中国的物价增幅一路回落。

到1996年回落至6%,1997年10月份居然出现了中国经济史上鲜见、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物价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