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评课稿-少数民族之乡云南通用版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四年级的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建筑、节日、服饰等通过电视、网络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云南到底有多少种民族、各民族的沐足风情有哪些不同尚不是太清楚。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知——情——意——行”的学习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的氛围中对云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拓宽学习视野。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
附录4:小店区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 题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班级
四年级
课 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核心素养与课标分析
知道云南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人文底蕴
审美情 趣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核心素养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实践创新
问题解 决
课标
懂得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他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难点: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学 生 活动
教 师 导学
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云南省,说说云南省的地图像什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
板 书 设 计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建筑 环境 25个
节日 文化
作 业 设 计
必做
看课本第59页,说说这些民族建筑与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文化习俗有哪些密切的联系。
选做
说说云南民族村的概况
教 学 反 思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3-3-1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1课时教案)2006-3-23
《品德与社会》四下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了解各大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音乐舞蹈、饮食习俗、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民族风土人情。
2、通过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合作展示资料等途径进一步感受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重点难点: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小组汇报进一步了解云南各大民族民族特色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及初步探索地方特色的能力。
2、初步懂得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同时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等差异。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你知道吗?我们中国有一个地方是(边讲述边出示课件):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鸡蛋串着卖;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这边下雨那边晒,,数数呢,一共有18怪,请你来猜一猜,这是我们中国的哪个省?2、展示云南风采:介绍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及图形的特点。
学生欣赏云南风采,初步谈谈对云南的感受。
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就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养育着许许多多的民族,有一句话叫“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那你知道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吗?学生自由发言。
揭示课题: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二)汇报展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1、分小组整理资料。
(1)课前,同学们从建筑、音乐舞蹈、节庆活动习俗、民间故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
你们各收集了哪些民族的资料?请你说说看(指名说)(2)好,下面就请收集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小组。
然后请各小组把资料汇总在一起,讨论一下你们所要展示的内容。
不过听清楚了,待会儿每个小组只能推荐出一个最能代表你们所介绍的民族的特色,看看是哪个小组介绍得最好,行吗?2、小组交流、准备并确定最具特色的内容及汇报展示的形式(教师巡视指导)。
3、各小组汇报展示。
4、教师做汇报小结:哪个小组介绍的云南少数民族最具特色(或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三)拓展延伸1、教师总结:因为云南的热情,让我们想贴得更近;因为云南的多面,让我们充满好奇;因为云南的智慧,让我们感到自豪。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二课时)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教材以云南省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通过介绍云南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历史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少数民族文化较少,对于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重点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5.案例分析: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品德与社会《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3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旨在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为此教材一共安排了3篇课文,分别是 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发现这三篇课文的安排顺序知识能力的学习到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连贯的、递进的,教学层次十分清晰。
如 56个民族是一家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大团结。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则是使孩子们知道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了解民族自治区制度及风土人情。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走进云南,知道云南是多民族特征的缩影,是少数民族之乡,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是本单元学习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说目标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它主要安排了民族建筑、民族文化和知识闯关游园这两大版块的内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如下定位: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3、了解纳西族的东巴文,杨丽萍的孔雀舞。
4、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5、通过收集资料,闯关答题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口、民族分布、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情况。
6、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重点: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少数民族之乡_云南教案
小店区教育局教研室研制
当堂检测
填一填
1.位于我国的(
),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
),是我国( )的
缩影。
2.居住着(
)少数民族,其中(
)民族为省特有,是全国特有民族最多的省。
3.苗族的(
)、傣族的(
)、(
)及白族的(
)是少
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建筑。
4.每年的四月中旬是傣族人民的(
),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这三天,是彝族人
教学重难点
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材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少数民族之乡——》是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三单 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讲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而这篇文章主 要介绍的是,通过的各个民族的介绍来了解少数民族之乡。这篇 课文由“建筑掠影、节日风采、思考题、综合版、闯关游戏”五 部分组成,通过各个民族的特色、建筑以及节日来向大家展示的 特点,以及民族的风情。
小店区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用于同一课或节的后续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课型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3.少数民族之乡——
班级
四年级
新授
课时
第 2 课时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和“多民族”有了感性的认识。这节 课进行总结性综合学习。让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和游戏中更进一步了 解。
1 通过搜集资料、填表答题、闯关游园进一步了解关于民族人 口、民族分布、我国的民族之最等方面的情况,进一步锻炼学 生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 护和发扬。
搜集资料、表演表现、设计考题等方面的能力。
最新春浙教版品社四年级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doc
设计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傣族的泼水节白族三道茶
教学
反思
选择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我努力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带领同学们走进民族村,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最后一个活动,欣赏彝族火把节,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视频,无不陶醉在其中。
学生三组:2010年4月15日云南泼水节的时间泼水缩短至2个小时,采用在水池中泼水、循环用水等方式节约水资源。
学生四组:1961年,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讲这个故事)
教师小结: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哪我们赶快也去参加他们的活动,感受一下节日的快乐。2.感受彝族火把节:
A、交流你知道的彝族火把节。
二、了解多彩服饰文化:
1)教师过渡:出示“云南民族村”大门口的照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服饰展示:
第一套:苗族服饰。了解从少女的无底帽到已婚妇女的方帕,感受服饰文化。
第二套:侗族服饰。猜一猜的方式介绍,重点了解侗族服饰的设计绑腿是为了方便行路和劳动而设计的。
第三套:傣族服饰。重点考虑到服饰与西双版纳天气的关系。
3)教师总结:是啊,少数民族的服装不仅色彩鲜艳,而且每个民族的服装都包含了他们民族的智慧、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走进民族知识宫
1)教师过渡:要真正地走进民族村,真正地了解云南,我们还得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去。老师看到你们都准备了一些资料,真是对学习有准备的人,
2)认识傣族的葫芦丝
A教师过渡:云南不仅服饰美,那里的音乐也很美。刚才我们欣赏美景时的音乐就是用云南特有的乐器吹奏的,知道是什么吗?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介绍了我国云南省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既生动又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蒙古族、藏族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应该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可能对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疑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解答。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了解到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各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多彩的云南》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云南的魅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省的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亮)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目标: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通过了解“云南民族村”的情况,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的建筑都体现了民族文化。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一、“十八怪”,走进云南1.魏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民谣,这首民谣讲的是一个地方,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云南十八怪。
男女生合作读。
这十八怪所讲的地方就是:云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去了解、感受云南。
这是我们国家的地图,有谁知道云南在哪里?请一个同学上台来找一找。
2.了解名字由来是的,云南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因此它的名字就叫“云南”。
3.同学们,魏老师考考你们,你知道中国有几个少数民族?猜:美丽的云南有几个少数民族?所以,云南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C 、出示少数民族分布图:你们看,在云南,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
云南有一句俗话“一山不同族”,意思是一座山上有不同的民族,真不愧为——少数民族之乡。
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这些少数民族的名字。
4.有那么多的民族,一个一个走下来,估计两个月也看不完。
为此,云南省政府在美丽的滇池边建好了一个云南民族村。
这里建造了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今天,我就带大家去云南民族村旅游一番,好吗?现在让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出发吧。
二、了解少数民族基本常识1.各位可爱的小游客,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走进美丽的云南,走进云南民族村。
我姓魏,大家可以叫我——魏导。
咱们的车子还有几分钟就到目的地了,在这里我特别要提醒大家走进民族村,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还要对少数民族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打开旅行手册58,59页,浏览一下。
三、了解建筑特色1.哦,云南民族村到了,大家请带上随身物品,跟随魏导游我一起进去吧。
2.看,这是民族村的门口,我们接着往里走,这是谁?白象迎宾。
2024年四年级品社下册《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2浙教版
1.请列举出云南的三个少数民族以及他们的特色文化。
答案: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藏族(晒佛节)。
2.请描述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
答案:云南的自然环境多样,高山、平原、盆地等地形都有,这种多样性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例如,傣族生活在热带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而藏族生活在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案例研究法:分析具体的少数民族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项目导向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云南特色文化展示的项目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美丽景色,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教师简要介绍云南的基本情况和少数民族文化特点,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播放云南风光宣传片和展示图片,我成功地引起了学生对云南的兴趣,让他们对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产生了好奇。同时,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让他们在讨论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然而,我在项目导向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和任务分配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小组在完成项目时遇到了困难。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云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我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文化知识,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云南这个具有丰富少数民族资源的省份,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特点,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省的基本概况,知道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种类、分布和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搜集有关云南的少数民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风情,引导学生关注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2.呈现(10分钟)介绍云南省的基本概况,展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图,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少数民族,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如服饰、饮食习惯、节日等。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点评,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四下品德与社会第三单元第3课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因此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引导学生对资料的收集整理,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氛围,并能将学习与实践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绝大多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的缩影。
知道“云南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白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能把民族节日的行为与普通玩耍区分开。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孙老师两年前曾去过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猜猜,这是什幺地方?
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云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去了解云南、感受云南。
(点击出示:云南)。
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
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辛苦了!首先,感谢章老师给我这次上台的机会!我呢,谈不上是评课,我谨代表自己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史地题材教学',史地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校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
从陈茜茜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学问与力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是为全面有效了解云南这一"史地教学'服务的。
选择有效、好玩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颜色。
陈老师的课堂就是通过以下方面来落实情感训练:1、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同学情感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陈老师一开头就出示"云南十八怪'中的"八怪',激发了同学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同学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同学的学习兴趣特殊深厚。
在"走进云南,感受漂亮'这个环节中,陈老师通过让同学观赏"配乐云南风景图',每个同学都特别专注地、投入地观赏着云南特有的美景,其实是兴趣在使然,让同学感受了云南的风光美。
在"了解云南建筑'的环节中,陈老师更是支配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智力冲浪嬉戏'在同学激扬的心情之中巩固所学的学问。
最终一个活动,"观赏杨丽萍的舞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舞蹈,无不沉醉在美丽的舞蹈之中。
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就已看到同学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
2、活动做实做透,深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同学全面进展,欢乐进展呢?关键在于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
如陈老师在"了解云南风俗习惯'的活动中,通过让许多名同学说说有哪些节日?还播放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视频,让同学在视觉感受中了解到少数民族为什么要过这样的节日?并让同学知道要想过这两个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才是最佳时间。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推荐下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稿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说课
从选定教材,查找资料,三次试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课件,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环节,每一句过渡语和总结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
磨课过程中让我对品德课堂转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舍才有得
1.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
在课前在班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去过云南的只有2个同学,对云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对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了解也仅限于本单元1.2两课的学习,更缺少生活中的积累和体验,在上课前也做过小调查让学生写写自己愿意了解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是发现学生各有所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来选择学习内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比较繁杂,云南这幺多少数民族,可介绍的内容从民族艺术、服饰、文化等涉猎的内容也可以有很多。
如果不会取舍,内容选择过多,那结果一定会使教学目标过多,煮成一锅没有主菜的杂菜。
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匆匆而过。
如果从仅学生兴趣来考虑,课堂趣味性来考虑,那幺民族服饰也许可以列为教学内容,但是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民族服饰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中已经有过涉及,不适合重复教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
简单的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与文字文化之间的关系。
舍弃了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后,明确目标后,教学板块自然也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教案详案
少数民族之乡——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着我国的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曼飞龙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4.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5.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收集资料、表演表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1.知道生活着我国的25个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特征的缩影。
了解“民族村”的情况。
2.知道傣族住竹楼,苗族住吊脚楼,它们和傣族的曼飞龙塔、白族的崇圣寺三塔都是反映民族特色的建筑。
3.了解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
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教学难点:1.懂得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有关。
2.初步懂得“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交流:还认识我吗?昨天我们已经见过一面了,一回生,二回熟,让我们来打个招呼吧!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歌会唱吗?(唱得要有力、朝气蓬勃)齐唱:让我们站起身来,跟着音乐响亮地展示给听课的老师,好吗?评价:唱得真好!太棒了!可以上课了吗?一、复习导入师:56个星座,56枝花,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56个民族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一个“你问我答”的游戏,谁来当小先生提个问题?评价:问得好,答得也不错!继续!评价:真像小先生!谁还想问?师:同学们学得很棒!老师也想考考大家,我们来看服饰猜民族。
师:同学们学得很扎实。
那你们知道我国哪个省的少数民族最多吗?(板书:)师:是的,所以它被称为“少数民族之乡”。
(贴板书:少数民族之乡)同学们一起说——(生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吧。
二、初识1.认识地理位置知道它在哪吗?看!这是咱们的中国地图,的省会是,谁能上台来指一指省在哪里?(课件突出显示)2.了解名字由来是的,它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处云岭之南,因此得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课《少数民族之乡——云南》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辛苦了!我呢,谈不上是评课,我谨代表自己谈几点肤浅的看法,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关于“史地题材教学”,史地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
从陈茜茜老师的教学设计上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是为全面有效了解云南这一“史地教学”服务的。
选择有效、有趣的方法来实施史地内容的教学,对教材中呈现出的史地内容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中的史地内容彰显生命的色彩。
陈老师的课堂就是通过以下方面来落实情感教育:
1、活动形式多样,激发学生情感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陈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云南十八怪”中的“八怪”,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读后,猜猜那个地方的什么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在“走进云南,感受美丽”这个环节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配乐云南风景图”,每个学生都非常专注地、投入地欣赏着云南特有的美景,其实是兴趣在使然,让学生感受了云南的风光美。
在“了解云南建筑”的环节中,陈老师更是安排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智力冲浪游戏”在学生激昂的情绪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最后一个活动,“欣赏杨丽萍的舞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舞蹈,无不陶醉在优美的舞蹈之中。
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们就已看到学生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
2、活动做实做透,深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发展呢?关键在于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
如陈老师在“了解云南风俗习惯”的活动中,通过让很多名学生说说有哪些节日?还播放了傣族的“泼水节”和彝族的“火把节”的视频,让学生在视觉感受中了解到少数民族为什么要过这样的节日?并让学生知道要想过这两个节日,分别在什么时候去,才是最佳时间。
这还不够,陈老师还抓住时机,进行节约用水和安全教育。
陈老师如此把活动做实做透,深化了课堂教学。
3、有效运用资源,演绎课堂精彩
我们从陈老师制作的课件中可以看出:陈老师是一位做课件的高手。
我们也知道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资料的整合运用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
陈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陈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如音乐的使用,一堂课下来,极富民族风情的音乐一直伴随在我们耳畔,如在欣赏云南风景时的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两段节日的视频中的音乐;还有最后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民族舞蹈,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都增添了课堂的精彩。
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师生共同上演的生动的“人生”戏,更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安排,从而让品德课堂中的“史地教学”彰显出生命色彩。
商榷之处:
最后,我来提一点我们品德老师的一个共性: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总会找到很多的资料,如视频、图片等。
我觉得陈老师的课件中的“火把节”视频是否应该进行剪辑,让学生观看有代表性的“火把节”那几个画面就看以了。
因为我当时在观看时,感觉看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那是什么节日的视频。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作为品德老师的语言应更加规范,如课堂中陈老师说“老师对其中四个有特色的建筑不怎么了解,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换为“老师对其中四个有特色的建筑不怎么了解,谁给老师介绍介绍?”这样是否更好?还有一处:“老师带来了两个‘节
日’。
”“节日”我们怎么带呢?我们可以说得完整些:“老师带来了两个节日的视频。
”这样,学生一听就更清楚了。
纵观品德课程,让我们明白品德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
它应该是“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动另一个灵魂”,只有当我们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引领他们去享受生命成长的绚丽和灿烂时,儿童的德性才会在生活中萌芽,在课堂上飞扬,我们的品德教学才会流光溢彩!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