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2)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际遇"的定义和概念;2.通过阅读《十三岁的际遇》,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主角的成长和变化;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十三岁时的一次重要经历,鼓励学生分享,并引出"际遇"的定义和概念。
导读文本(10分钟):教师介绍《十三岁的际遇》这本书,提供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兴趣。
阅读指导(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阅读指导,包括如何快速浏览整本书,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和分析。
阅读讨论(2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和情节,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教师逐一听取每组的意见,并进行点评和引导。
文字整理(15分钟):学生将讨论的结果整理成文字,记录下重要的人物和情节,并进行分析。
展示和分享(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文字整理结果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深入阅读(20分钟):学生选择《十三岁的际遇》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深入阅读,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信息并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选择用图像、表格等形式展示。
扩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扩展延伸的问题,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拓展思维。
总结课堂(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际遇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将这种思考扩展到自己的生活中。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和自身的经历,写一篇与"际遇"相关的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教学资源:1.《十三岁的际遇》一本;2.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2.观察学生在文字整理和展示中的表达能力;3.评价学生在深入阅读和分析中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4.阅读学生的作文,评价其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问题:1.你认为际遇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有多大影响?2.除了《十三岁的际遇》,你还读过哪些描述际遇的故事?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际遇只有在十三岁时才会发生吗?你有过其他年龄段的际遇吗?请描述一下。
初一语文七年级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2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教材解析]:有“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
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2、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 8 课《十三岁的际遇》教课设计苏教版教课目标1、认识本文表达、谈论、抒怀相联合的写法;2、领会并学习作者“喜爱读北大的书,更喜爱读北大的人”的思想感情;教课重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课时间: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学情检查1、加点字注音驹积攒安恬撷取蓦地2、查工具书,掌握以下词语,并抄写在簿本上。
尘缘:凡间的缘分。
佛教徒或道教徒揩现车份界人与人材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时机。
穹窿:指中间高、周围低拱形。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涉及: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倘徉:悠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絮絮不休地说。
锋利:(武器、语言等)尖利;锋利。
古朴:朴实而有古代的风格。
凝重:凝结而又深重。
安恬:安宁安静。
撷取:摘下,取下难过:伤感,失落。
积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基层,课文指很多话聚积在心底。
哭泣:低声哭泣。
似曾相逢:仿佛以前认识它。
绅士风采:指有修养的美好的举止姿态。
茫然若失:心中感觉空虚、无所知,仿佛失掉了什么。
光阴似箭: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
隙,缝隙。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渺小的缝隙前飞速地超出同样。
通幽曲径:通向幽静去向的波折小道。
二、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本文作者田晓非写作此文时,是北大学生。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秀的学生。
13 岁就进了大学之门,并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如何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三、理解课文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何?谈论并概括:(要求几个同学回答后比较)第一部分 (1—3):写“我”进了北大 ,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 (4—13) :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 (14 —18) :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要点突出:从过去写到此刻,从此刻写到将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叹颂扬。
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2-教学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十三岁的际遇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材料安排精当合理的写法。
2、注意文中第一人称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的特点和作用。
3、体会作者展示后来居上与众不同的个性,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
教学设想:1、朗读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这篇文章诗意盎然的优美散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透着灵气,迸发出勃发向上的追求与热情,展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
要在反复"读"中用心去体会。
3、本文抒情性强,篇幅长,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语句含义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吃力。
所以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以简驭繁,扣住“十三岁的际遇”重点研读文章第二部分,并通过对精彩语段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意,而不必进行过于繁琐的分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教程;一、导入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文章分成独立的三部分,概括这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局部研读。
1、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哪部分内容集中叙写了“十三岁的际遇”?A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用两个最能体现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岁到16岁的四个生活剪影。
7岁的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的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的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十三岁的际遇(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第二课时)》教案课题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品味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重点品味精彩语句。
难点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精神,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作者在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3.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比喻,请把这两个比喻找出来。
二、合作互学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2.文章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但有时也与二、三人称交替使用,为什么不显得混乱?3.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4.怎样理解文中表现“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激情?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三、点拨导学(一)品味语言1. “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2. “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3.“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4.“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5.“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四、检测练学课堂同步二五、课后作业课堂同步“课外拓展”。
【教后记】:。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十三岁的际遇》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故事。
这个故事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在临近十三岁时的发现,以及与成长相关的心理与情感。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科知识、个人情感、品德素养等方面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故事了解自己,同时探索成长。
一、故事情节及教学目标故事情节回顾:谢莉在即将年满十三岁的前夜,因调皮捣蛋而惹母亲生气。
躲进暗屋里的谢莉,心中充满了恐惧。
她在黑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和毒蛇一样的毛茸茸小兽。
她掏出来女人杂志,里面有篇关于初潮的文章。
结果她发现自己却没有来例假的困扰。
教学目标:1. 了解“初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2. 探究谢莉内心的感受与身心变化;3. 探究成长与孤独、恐惧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活动及课程设计1.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与知识点教师可通过教学ppt或板书让学生看到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其中的关键词,如“变化”“创新”“胸部”等。
并引导学生探索初潮及相关知识。
2. 分组讨论谢莉的成长历程教师可将学生分小组,让每组就谢莉在文章中的成长历程进行探究。
让学生自由讨论谢莉的成长经历中受到什么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交等方面,以及受影响的程度。
3. 联想情感并表达为了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对的情感,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忆一下小时候是否遇到过与谢莉相似的际遇,并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 分析原著及背景阅读向学生介绍原著的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以了解故事的背景信息。
并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关于女性生理健康的一些问题》等,以激发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和爱护。
三、教学策略及评价方法教学策略:1. 启发式学习策略,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寻找答案。
2. 讨论策略,将学生分组,让其通过讨论得出初潮的相关知识点,这种交流和思维互相促进。
3. PBL流程学习策略,将学生分阶段组织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探究和实践。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课题作者: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北大的深情。
2、学习积累丰富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十三岁,正与我们同龄!田晓菲的“际遇”令我们羡慕——那知识的海洋,那教育的启迪,那使人的心灵、智能得到充分提高的海阔天空!老师相信,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也会像田晓菲那样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二、阅读主场(一)自由阅读,勾画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在喜欢的句段旁边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二)略读第一部分(1—5段)。
在老师指导下捕捉阅读信息,并作思考。
1、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2、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的变化3、最后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三)重点阅读第二部分(6—12段)。
分别朗诵,仔细感受对北大描写的几个典型片段,通过班上讨论完成阅读交流。
1、北大的图书馆——展示对知识的感情和对这一“知识海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读书使“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2、北大的同学——反映北大的读书、争论和校园气氛(专注——敏感——清新自由)。
3、北大的老师——反映老师的个性、风格(绅士风度、和蔼可亲、怪癖、潇洒、谈笑风生、古朴凝重——平易自然、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四)略读第三部分(13—17段)。
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依恋北大又终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
三、阅读尾声(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蓦然积攒絮语不折不扣不系之舟安恬惆怅摒弃茫然若失白驹过隙校徽轻灵迸溅穹窿弹指一瞬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
颇为雄壮的豪言……在……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八、十三岁的际遇【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培养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课文学习】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字词预习:(1)际遇:遭遇(多指好的)。
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2)尘缘:佛教称尘世间的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人心与‘六尘’有缘分,受其拖累,叫作尘缘。
泛指世俗的缘分。
(3)穹隆:指天空中间高四周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成拱形的。
(4)呜咽:低声哭泣。
(5)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6)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7)倘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8)絮语:絮絮叨叨地说。
(9)犀利:锐利。
(10)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11)凝重:端庄,庄重。
(12)安恬:安逸恬适。
(13)撷取:摘下,取下。
(14)惆怅:伤感,失意。
(15)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
文中用以比喻凝聚、积累。
(16)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见过。
形容过去一度见过的事物又在眼前出现。
(17)白驹过隙: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
如同骏马在极小的缝隙前飞越而过。
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18)茫然若失:失意的样子。
结构分析:文章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描写自己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
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赞颂北大特有的风采。
第三部分强调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
重点理解:1.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由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是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十三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发浓厚的感情学习重点: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学习方法:自主、讨论、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田晓菲是个早慧型的人才,她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
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二、整体感知(一)速读测试。
快速读完课文并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本文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
3.作者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答:4.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答:5.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最大影响是什么?答:6.“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答:7.文章共3段(以空行隔开为标志),第1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8.文章第2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9.文章第3段写的是什么内容?答:10.综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意?答:(二)让学生。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联系课文,理解解释下列词语:际遇:尘缘:穹隆:呜咽:迷离:涉足:徜徉:絮语:犀利:古朴:凝重:安恬:撷取:惆怅:沉淀:似曾相识:白驹过隙:茫然若失:二、探究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2.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3.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4.阅读6—6段,请理清“我“对北大图书馆的感表线索。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朱苏兰【教学目标】1.能了解初中语文的学习适应,如要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响亮、要讲完整而流畅的话;阅读文章,要善于圈点勾画;要勤于写作、经常诵读等等。
本课尝试着培养这些适应。
2.通过阅读,能用流畅完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北大的了解。
3.通过阅读,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教学重点】语文学习适应意识的树立,对北大的了解,对作者精神世界的认识。
【课前预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的读音、词语的讲明等,但老师不作数量上的要求。
2.老师预备好〝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资料。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一、组织学生谈在初中时期学习语文的目的。
〔老师能够结合着«语文课程标准»来关心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于学生个人来讲,能使大伙儿获得更好的进展;于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来讲,是为了能专门好地传承辉煌的文化;于来讲,更好地传承文明。
〕二、组织学生谈如何样学重点抓住适应来谈。
〔出示课文题目,并工整地板书到黑板上。
〕解读课文题目在本堂课上的双关意义。
三、组织学生了解〝语文追星学习活动〞的有关要求1.发言之星:平均每节语文课有效发言2次,9月底达到40次。
有效的标准:积极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没有举手并被老师指名发言。
〔合格:平均每周发言2次,9月底达到8次。
〕尝试推行一个月,10月开始可能在标准方面有调整。
临时不计发言的正确与否。
2.课外阅读之星每月阅读量不低于2万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8万字。
〔合格标准为每月阅读量11000字,本学期阅读量达到44000字。
〕举荐阅读书目:«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3.写作之星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800字,9月底达到3200字。
〔合格标准为每一周写作字数不低于450字,9月底达到1800字。
〕4.诵读之星朗诵得到老师的夸奖,每周不低于2次,每月不低于8次,一学期不低于32次。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汇。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1.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来梳理文章脉络。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让学生体会散文的魅力。
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和文章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想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们准备如何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田晓菲在13岁就被北大破格录取,为纪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检查预习(一)字词(二)了解作者田晓菲,天津人。
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的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
1985年,十三岁时,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之后她又出国留学。
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三、纵情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题目中的际遇是指好的遭遇,可以说作者与北大发生了一段奇妙的尘缘,这是怎样一段尘缘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学生自读。
要求:要求读得通顺,读音正确,读出句子停顿,体会文中的语调,读出重读,体会散文表达的感情。
2、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段(可以是一小节也可以是几小节)大声有感情地朗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课方案教课方案苏教版一、导入:解题下手。
际遇,机会,时运。
在文中指作者被北大破格录取。
十三岁,一个充满想象、充满希望的年纪,十三岁的我们迎来了了美好的初中学习生活,而十三岁的田晓菲已踏入了令多少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开启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二、作者介绍三、整体通读写这篇文章时,作者和北大已经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两年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感悟到的、积攒下的有好多好多,她选择哪些内容来抒写她对北大的深情。
缘起:七岁的梦想→十岁的自信→十三岁的际遇→ 十六岁的回首缘中:近乎无望(微小、自卑)北大的书↓宁静、安宁、欢乐(自信、充分)北大的学生北大的人北大的精神:科学民主进步创新北大的老师增补 :1917 年 ,一代教育家蔡元培接任北大校长,创始了北大新民风。
他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招聘北大的第1页/共3页老师不问年纪、学历,发布了多少文章,只问他的学识,他邀请还没获得博士学位的 27 岁的胡适、 24 岁的梁漱溟为北大教授,他邀请中学教师钱穆、只有中学毕业的顾颉刚为北大讲课老师,校园内既有拖着长辫子的以辜鸿铭为主的复古派,又有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主的新派人物,他们唇枪舌剑,进行着白热化的思想斗争,但北大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挤谁。
这类“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学术至上”的理念,成就了大学之“大”,也确立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以后蒋梦麟、胡适、马寅初等校长将这一传统和精神进一步弘扬光大。
在这样的传统和精神的烛照下,才有北大学生的专注着迷、锋利机智,才有极具个性、极具才思的北大老师,才有北大清爽自由的气氛。
缘续:为北大作贡献不系之舟与北大血肉相连一唱三叹梦回北大深情:盼望、热爱、感谢、迷恋、报恩盼望翱翔、盼望创建次序:过去——此刻——将来四、美点赏读作者将她对北大浓浓、深深的情倾注于笔端、洋溢于字里行间,选出你以为最具深情、最能扣动你心弦的句子,与大家分享。
第2页/共3页五、选点朗读这样饱蘸深情的笔墨,这样灵巧且诗意盎然的语句,就让我们激情背诵此中的一到两处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8《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3、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重难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
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
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
[教学设想]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
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老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和小结。
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
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则可以让学生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课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时,思考: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我”是七岁那年从抽屉里翻出的一X泛黄的照片中第一次知道北大的。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苏教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十三岁的际遇》教案苏教版1.读课文,正字正音。
尘缘(yuán):涉足(shè):徜徉(chángyáng):犀利(xǐ):安恬(tián):撷取(xié):沉淀(diàn):绅士风度:茫然若失:。
白驹过隙(Xì):2.细读课文,研习思路。
(1)课文的结构层次:问题一、文章写到了哪几个年龄?哪里集中写“十三岁的际遇”?明确:7岁的梦想 10岁的信心 13岁的际遇 16岁的回顾(三年级的老生 16岁的生日)13岁的际遇(6-12)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缘起。
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向往北大)第二部分(6—12):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进入北大)第三部分(13-17):“我”是不系之舟,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回报北大)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
(2).第二部分中哪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可以看出作者分别赞美了什么?明确:“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A北大的图书馆B北大的人: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3)作者怎样评价自己的北大生活?浸透汗水、泪水与欢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
(4).本文结构自由,内容纷杂,主旨含蓄,众多内容是靠什么统领于一体的?明确:作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是统领全文所有内容的一条感情线索。
(5)第三部分表达什么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明确:对北大的深情,渴望为北大做贡献。
(6).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意?归纳:这三个部分综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向往北大,热爱北大,感谢北大和要为北大做贡献的情意。
三、练:选出自认为精彩的句子大声朗读,并作赏析。
第二课时一、导入学习目标:学习课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修辞的妙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岁的际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的文章。
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语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而对北大既依恋又决心自由飞翔的复杂感情正出于对创造的渴望。
学情分析:
对于北大,同学们都很向往。
在教学本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用心默读全文,圈出自己欣赏的语句。
再进行朗读,对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朗读时要力求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反复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和感受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灵的翅膀”的自由精神。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
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
教学难点:
1.了解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作者剧烈跳动的思想脉搏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自学: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北大这一名校的相关历史。
2.通过上网等途径,了解田晓菲的经历,特别是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时的情感。
3.北大与作者有哪些不解之缘。
4.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北大的哪些东西?
5.作者又是带着怎样的情感离开北大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2.反复朗读课文,仔细体会和感受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灵的翅膀”的自由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北大是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为什么北
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感知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一】认真朗读,了解梗概
2.填空:
《十三岁的际遇》是作者___ 在岁时为而写的一篇散文。
3.在文中勾画字词
抽屉tì稚zhì气白驹过隙蓦mò然迸bâng溅
穹qióng隆茫然若失积攒zǎn 沉淀diàn 誓言
骤然呜咽yâ抽泣qì涉shâ足絮xù语安详
摒bìng弃犀xī利一视同仁和蔼ǎi 怪僻pì谈笑风生耳目一新通幽曲径严谨jǐn 安恬tián
撷xiã取抚慰惆chóu怅chàng
三、探究课文
(一)找找本文独特的地方(文中已经暗示性的分好段落)
第一部分(1—5),写作本文的原由,勾起对北大的回忆
第二部分(6—12),北大为学子们展开了动人的新世界
第三部分(13—17),“我”是一叶不系之舟
(二)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尘缘:
【学生活动二】填空激趣,了解行文思路
7岁时,从一张泛黄的照片上。
(__________北大初识)
10岁时,在行驶而过的车上。
(__________北大初见)
13岁时,“我”成为了北大的学生(__________北大踏入)
16岁时,已是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__________北大回首)
过渡:蓦然回首,想想刚进校园的时光,作者似乎已经长大了,北大给她留下了太多的财富,请找找作者在文中提及的北大哪些财富对她的影响极深?北大的书、北大的人
(三)分析“北大的书”一部分,了解书留给作者的财富:
刚踏入北大,田晓菲首先认识了北大的图书馆、北大的书,课文哪几节涉及了北大的书呢?齐读6-9节
【学生活动三】研读探究,了解北大对作者的影响。
1.初次参观北大的图书馆时,作者的感受如何?
——个人誓言苍白无力,心中感到近乎绝望
2.由此,她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复述。
——夏令营一女生因无知而抽泣的事
3.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有了什么改变?
——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4.北大图书馆对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北大的书让作者“读懂”了些什么呢?(讨论)
——北大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传授了真理之光,为作者展示了一个动人的世界,作者开始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
灵的翅膀,摆脱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翱翔。
(它教会了我们读书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应该去思索、怀疑、并且去除一些糟粕,去创造,学会学习。
)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知道了田晓菲与北大之间的一段尘缘,小小的她自信满满,她从未怀疑过自己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可当她真正踏进北大,北大的图书馆让她的内心却有了极大的变化,那么北大的人又会在她的记忆中留下怎样的痕迹呢?我们下节课将一起探讨。
分层作业:
A、抄写词语2遍一个
A、导学练第一部分完成
B、完成课后练习中会做的部分
板书设计:
一(1—5),写作本文的原由,勾起对北大的回忆
二(6—12),北大为学子们展开了动人的新世界
三(13—17),“我”是一叶不系之舟
初识北大——初见北大——踏入北大——回首北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词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学生活动一】认真回忆,巩固旧知
二、新授
(一)分析、认识北大的人
【学生活动二】研读探究,深入了解北大的人
过渡:读完北大的书,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研究北大的人了。
这里她分了几部分来介绍北大的人?——学生、老师
1.请用概括性的语言介绍北大师生的特点(从肖像和品质两方面入手)
学生:神情专注入迷
敏感、纯洁、言语犀利与机智,生机勃勃
老师:怪僻,和蔼可亲,绅士风度,谈笑风生
个别老师的特点写到北大“老师”的共同特点:
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2.体会句子“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和船工。
”的深刻含义(讨论)
——北大: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
学生: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
老师: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揭示了北大、老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过渡:北大的书,北大的人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已经不能用“得失”
两字来衡量了,经过两年的时光,作者的生活中因浸透了汗水,泪水,
欢笑而显得格外充实。
(二)、分析“我是一叶不系之舟”部分
【学生活动三】换位思考,体悟作者离开时的情感
北大给“我”留下了太多的财富,那作者有没有因此而满足?
——没有,她想做不系之舟
全体女生齐读13—15,男生读16—17
1.既然偎依在未名湖的怀抱中那样安恬,为什么作者还想做一叶不系之舟,离开北大呢?
——因为作者没有忘记她的誓言,她渴望发下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2.离开北大是作者极不情愿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
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只要像当初一
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齐读最后一段,理解:
最后一句和开头呼应,增添抒情色彩,把作者热爱北大又不得不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总结:【学生活动四】总结课堂所得
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
四、课文延伸【学生活动五】自由发言,谈谈体会
下面是同学们读《十三岁的际遇》后的感想,请你选择一种(也可以自选角度另选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
①这篇散文的文辞很美,简直让我陶醉在美文之中了。
请看这些句子……
②田晓菲代表了我们青年一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她的文章告诉我许多
过去我从没有想过的问题。
比如:……
③我最喜欢田晓菲文章中那种别具一格的风格,走前人没有走的路,这种
精神体现了时间时代的潮流。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
分层作业:
A、完成导学练第二部分。
B、背诵文中的好句好段。
B、说说一中给你带来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